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与吾[A]吾与子[B]分[C]楚国[D]子不与[E]吾[F]子[G]父[H]则死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通“盍”,指何不,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不同。
B.爱,指吝惜,与《孟子·梁惠王》”中“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不同。
C.死,指为……而死,与《陈涉世家》中“死国可乎”的“死”意思相同。
D.定,指使……安定,“阙秦以利晋”中“利”表示使……获利,两者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骊姬向晋献公诽谤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会让晋献公伤心或猜疑,坚持不肯这样做。
B.申生认为国君年事已高,国君的儿子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
C.申鸣认为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而俸禄归于亲人,既然选择了在朝为官,侍奉君王,就应该以身殉国。
D.白公胜被申鸣派兵包围,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石乞建议他请申鸣的父亲来帮忙劝说申鸣退兵,但计策没有奏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
(2)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
5.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4-04-24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节选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奉璧秦王   奏:演奏B.乃   前:上前
C.相如因持璧却立   却:后退几步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
2.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严大国之威修敬也
A.传示美人及左右B.空言求璧
C.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D.传之美人,戏弄臣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璧有瑕,请指示
C.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D.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4.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译文: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补偿给赵国的意思。
B.怒发上冲冠。
译文: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冲起了帽子。
C.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译文:派我奉上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送出了国书。
D.大王必欲急臣。
译文:大王必定替我着急。
2024-04-2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三校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冲刺(五)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晏子景公,其论人也,见贤而进之,不同君所欲;见不善则废之,不辟君所爱;行已而无私直言而无讳。有纳书者曰:“废置不周于君前,谓之专;出言不讳于君前,谓之易专易之行存则君臣之道废吾不知晏子之为忠臣也公以为然

晏子入朝,公色不说,故晏子归,备载,使人辞曰:“婴故老悖无能,毋敢服壮者事。”辞而不为臣,退而穷处,东耕海滨,堂下生藜藿,门外生荆棘。七年,燕、鲁分争,百姓惛乱,而家无积。公自治国,权诸侯,身弱高、国。公恐,复召晏子。

晏子至,公一归七年之禄,而家无藏。晏子立,侯诸忌其成,高、国服其政,燕、鲁贡职,小国时朝。晏子没而后衰。

(节选自《晏子春秋·外篇第七》)

材料二:

景公燕赏于国内,万者三,千钟者五。令三出,而职计莫之从。公怒,令免职计。令三出,而士师莫之从。公不说。

晏子见,公谓晏子曰:“寡人闻君国者,爱人则能利之,恶人则能疏之。今寡人爱人不能利,恶人不能疏,失君道矣。”

晏子曰:“晏闻之,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臣从谓之逆。今君赏谗谀之臣,而令吏必从,则是使君失其道,臣失其守也。先王之立爱,以劝善也;其立恶,以禁暴也。昔者三代之兴也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牙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及其衰也,行安简易,身安逸乐,顺于己者爱之,逆于己者恶之,故明所爱而邪僻繁,明所恶而贤良灭,离散百姓,危覆社稷。君上不圣王之兴,而下不观惰君之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司不敢争”,以覆社稷,危宗庙。”

公曰:“寡人不知也,请从士师之策。”国内之禄,所收三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专易之行A存B则君臣之道C废D吾E不知晏子之为F忠臣也G公以为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文中指辅佐,与屈原《离骚》中“悔相道之不察兮”的“相”意义不同。
B.轻,文中指轻视,与《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轻”意义不同。
C.“万钟者三”的“钟”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在古代“六斛四斗为一钟”,“斛”和“斗”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
D.度,文中指推测,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中的“度”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在景公面前谈论人时,能做到推荐贤人,罢黜不善者,不迎合景公,不回避景公所宠爱的人。
B.有人认为晏子的行为专断随意,晏子承认自己年老悖谬,不敢任用壮年人,于是辞官归隐。
C.晏子归隐后,景公意识到他的重要性,重新召回晏子,晏子最终接受了景公的俸禄。
D.晏子重回朝廷后,各国诸侯都敬畏晏子的威名,景公也能在晏子的辅助下称霸诸侯。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废置不周于君前,谓之专;出言不讳于君前,谓之易。
(2)今君赏谗谀之臣,而令吏必从,则是使君失其道,臣失其守也。
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齐国强盛的原因及晏子思想主张。
2024-03-28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督府势严重,将吏莫敢仰视。渭角巾布衣,长揖纵谈。幕中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

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藉宗宪势,颇横。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割耳,深数寸。已,又击杀继妻,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厄塞,善李成梁诸子。入京师,主元忭。元忭导以礼法,渭不能从。久之怒而去。后元忭卒,白衣往,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后二十年,袁宏道游越中得渭帙以示祭酒陶望龄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节选自《明史·徐渭传》)

材料二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动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滋为花鸟,皆超逸有致。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逐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哉?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节选自《古文观止·徐文长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何读,请用钢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出来。
袁A宏B道C游D越E中F得G渭H残I帙J以K示L祭M酒N陶O望P龄Q相R与S激T赏U刻V其W集X行Y世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死系狱”和“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苏武传)》)中的“论”字的含义相同,
B.“白衣往吊,抚棺恸哭”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中的“吊”字的含义相同。
C.“是胡公知有先生矣”和“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是”字含义不相同。
D.“胡为不遇哉”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中的“遇”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谓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喜好书法,擅长草书,绘画花草竹石,也都超逸有情致。
B.徐渭诗作都格调高雅,匠心独运,有王者之气。他的文章有卓越的见解气度沉静而且章法谨严。
C.徐渭性格狂放不聪,命途多舛,仍有胡宗宪这样百年难遇的豪杰、世宗这样英明的君主赏识他。
D.徐渭纵情山水,走遍齐鲁燕赵等地,饱览塞外大漠,一切令人惊讶的情状,他都一一化入诗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幕中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
(2)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
5.“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是对徐渭的高度推崇,请结合二则材料简要概括徐渭之“奇”。
2023-12-10更新 | 26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李)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廷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单于既得陵,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材料二:(李)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赦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

(节选自班固《汉书·李陵传》)

材料三: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栘中监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由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守节不移,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之谓也。匈奴绐言武死,其后汉闻武在,使使者求武,匈奴欲慕义归武。汉尊武为典属国,显异于他臣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节士》)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

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闻其家声”与“素与副张胜相知”(《苏武传》)的“素”含义相同。
B.“以亡救而败”与“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的“亡”含义不同。
C.“欲降武以取当”与“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屈原列传》)的“当”含义相同。
D.“子为父死无所恨”与“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恨”词性和含义均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受命统率五千射手步兵深入居延海以北,目的是分散匈奴兵力,以减轻贰师将军李广利所率部队的压力。
B.李陵军在进军途中遭遇匈奴单于所率的八万兵马围攻,双方激战,匈奴军伤亡上万人,李陵军苦战力竭。
C.李陵投降匈奴后,受到单于的赏赐和重用,但由于大阙氏的反对,单于又疏远了李陵,将其流放至北方。
D.苏武在匈奴十多年,坚守节操不肯投降,汉、匈两方对他的忠义之举都有所推重,刘向也引《诗经》之语表示赞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2)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
5.关于苏武在匈奴遭受的非人待遇,刘向在《新序》中的记载和班固的记载(即教材中的《苏武传》)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12-10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余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已,入也烦已,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逐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
四 年 晋 饥 乞 籴 于 秦 缪 公 问 百 里 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
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春秋时期的一种外交方式。
C.矜,指怜悯,与李密《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诉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其间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不能行进,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最终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5.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
2023-10-0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楼缓新从秦来,赵王曰:“与秦城何如?”楼缓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王曰:“诺。”

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说也。”王曰:“何谓也?”虞卿曰:“楼缓言不媾,来年秦复攻王,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也,此自尽之术也。不如无媾。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城赵虽不能守而不至失六城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故曰:此饰说也。”

楼缓闻之,入见于王,王又以虞卿言告之。楼缓曰:“虞卿得其一,未知其二也。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我将因强而乘弱’。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虞卿闻之,又入见王曰:“危矣,楼子之为秦也!夫赵兵困于秦,又割地为和,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心哉?且臣曰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王以五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五城,并力而西击秦也。是王失于齐而取偿于秦,一举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城/赵虽不能/守而不至失六城/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
B.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城/赵虽不能/守而不至失六城/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
C.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城/赵虽不能守/而不至失六城/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
D.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城/赵虽不能守/而不至失六城/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兵意思是率领士兵,“引”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的“引”字含义不同。
B.饰说意思是虚诞不实之词,“饰”与《谏逐客书》“所以饰后宫”的“饰”字含义不同。
C.媾泛指结成婚姻,也指交好、讲和;媾兵、媾和指两军或者两国之间结成同盟,共同合作。
D.割地求和,指割让土地,求得和平,多是实力薄弱的国家面对强敌,忍受屈辱的无奈选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楼缓从秦国来到赵国,面对赵王的询问,他闪烁其词,有所顾虑,后来仍表明赵国应该割地给秦国。
B.虞卿认为秦国贪得无厌,赵国割让土地给秦国是自取灭亡的做法,这和苏洵《六国论》中的观点不同。
C.楼缓和虞卿的策略各有道理,楼缓认为要讨好秦国,虞卿认为要结交秦国的敌国来对抗、制衡秦国。
D.赵王对于楼缓和虞卿的观点都表示赞同,由此可见他对于局势把握并不清楚,没有明确的抗秦计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者,则必尽在于秦矣。
(2)是王失于齐而取偿于秦,一举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
2023-07-3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江西省鹰潭市一中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卷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授秘书省校书郎。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皆人之难言者。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五年,当改官,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乞如公辅例。”于是,除京兆府户曹参军。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追诏授江州司马。居易尝写其文集,送江州东西二林寺等寺,如佛书杂传例流行之。遗命葬于香山如满师塔之侧。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B.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C.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D.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畿”指国都附近的地方,“甸”指郊外的地方;“畿甸”泛指京城一带,文中指唐朝国都长安地区。
B.绢是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也指用生丝织成的一种丝织品,经常与“帛”连用,作为丝织物的代称。
C.“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古时帝王的卫士在陛下戒备;“陛下”属于帝王的谦称,类似还有朕、寡人、圣上等。
D.宰相是对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尚书仆射、同平章事等都曾是唐代宰相的具体名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富有才华,精于诗文。他在少年时就凭借文章受到顾况的称赞;后来创作了许多含有讽喻之意、针砭时弊的诗歌,在宫中也得到流传。
B.白居易正直敢言,极力奏谏。白居易曾劝阻皇上任命吐突承璀为招讨使,在其他大臣不敢上书时他奏请停止对河北用兵,也曾因言辞过激而受到皇帝责备。
C.白居易为人孝顺,不慕官职。改授官职时,皇上让他自己挑选,他仿效姜公辅,为了奉养亲人做了京兆府户曹参军,母亲去世后,退职居住在下邽。
D.白居易遭人诽谤,贬谪江州。他上书为宰相武元衡申诉冤屈,受人指摘,加上当权者憎恨他上书言事,就被贬为江表刺史,还没上任又改授江州司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
(2)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
2023-06-2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十三年,翱两试皆上第,授大理寺左寺正。宣德元年,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运砖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英宗即位,擢翱右佥都御史,偕都督武兴镇江西,惩贪抑奸,吏民畏爱。正统二年召还院。七年冬,提督辽东军务。翱以军令久弛,寇至,将士不力战,因诸将庭谒,责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斩之。皆惶恐叩头,愿效死赎。翱乃躬行边,起山海关抵开原,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练将士,室鳏寡。军民大悦。又以边塞孤远,军饷匮,缘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赎。十余年间,得谷及牛羊数十万,边用以饶。景泰三年,召还掌院事。浔、梧瑶乱,总兵董兴、武毅推委不任事,于谦请以翁信,陈旺易之,而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信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真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翱代,一循成宪。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太保,谥忠肃。翱在铨部,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庐,非岁时朔望谒先祠,未尝归私第。每引选,或值召对,侍郎代选。归虽暮,必至署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论荐不使人知,曰:吏部岂快恩怨地耶。自奉俭素。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孙以入太学,不使应举,曰:勿妨寒士路。其自辽东还朝也,中官同事者重翱,赆明珠数颗,翱固辞。其人曰:此先朝赐也,公得毋以赃却我乎。不得已,纳而藏焉。中官死,召其从子还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B.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C.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D.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古代官署名,负责审理刑狱案件,是国家最高的法律机构。
B.烽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有效方法。若有敌情,则燃烟或放火。
C.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D.荫,封建时代,子辈因父辈有功而得到官爵或特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翱历仕多朝,仕途顺畅。他先后在永乐、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年间为官,担任过右佥都御史和吏部尚书等多种官职,皇帝非常信任他。
B.王翱公正严明,生活俭仆。他掌管着官员的升降任免,拒绝别人的私下求告;他节俭朴素,皇帝知道他贫穷,特意在京城给他建造了宅院。
C.王翱工作勤奋,认真负责。他任吏部尚书时,长期住在官署,很少回家;他总是亲自查看吏部任命的官员名单,唯恐对官员的任命有错误。
D.王翱人格高尚,廉洁不贪。他从辽东回朝时,不得已收了一同工作的宦官赠予的数颗明珠,该宦官去世后,他就找到其侄子,归还了明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
(2)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
5.王翱总管辽东军务时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上之为临淄王也,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皆有宠。及即位,幸武惠妃,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阼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帝,遂失天下。由此观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这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B.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C.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D.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庙社,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社本义指土地神,两词连用在文中指国家。
B.至尊,最尊贵,最崇高:至高无上的地位,多指君、后之位;文中指皇帝。
C.践作,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作阶,践阼指走上主位,意为登基。
D.炀,为谥号,是后世给隋炀帝的评价,此号指炀帝如日光耀世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张九龄认为宰相一职极为重要,关系国家命运,李林甫任宰相会为以后埋下隐患,这暗示出李林甫的人品。
B.针对唐玄宗废太子一事,张九龄和李林甫表现不同。张九龄极力反对,当面列举史实,指出废太子的危害,而李林甫却在背后献言。
C.张九龄始终如一,惠妃私下里以官位引诱他,让他在废立太子一事上出力,被他严辞拒绝,他将惠妃之事告诉皇上,太子得以保全。
D.李林甫和张九龄不睦,他常在皇上面前诋毁张九龄,使皇上和张九龄产生隔阂。张九龄因严挺之之言贬谪萧炅,又招致林甫的怨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2)昔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
5.中书侍郎严挺之和张九龄在品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结合严挺之的言行进行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