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材料二:

五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

(节选自清华简《系年》)

材料三:

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节选自《史通·疑古》)

[注]①五鸡:伍员之弟。②清华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鸡将A吴人以围B州来C为长壑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之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
B.疾,指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的“疾”意思相同。
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相同。
D.凭,指凭据,与《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中的“凭”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君臣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
B.吴国公子光认为,诸侯国小力微,甘心追随楚国,但联盟内部有矛盾,楚国朝堂权力分散,政令紊乱,两国交战,吴国有胜算。
C.在鸡父大战中,吴国军队防守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
D.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要文笔隐晦,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的含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
(2)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
5.从材料三看,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请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瑟,有北鄙之声。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以为乱之风。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唯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于今,王公大人举以为诫。夫舜起布衣,积德含和,而终以帝。纣为天子,荒淫暴乱,终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乐解》)

材料二: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节选自《史记•乐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上古B明C王举D乐者E非F以G娱心自乐H快意恣欲I将欲为治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鼓,文中指弹奏,“一鼓作气,再而衰”的“鼓”表示击鼓,两者意思不相同。
B.而,表示承接关系,与《论语》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的用法相同。
C.同意,文中是具有相同的旨意之意,与现在所说的“赞同或允许”不一样。
D.穷外,指充分地流露在外表,“穷外”与“穷内”的“穷”意义用法是一致的。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子路有所批评,因为子路弹奏的音乐高亢琐碎,流露出征战杀伐之气。子路得知孔子的批评之后,很是后悔,静坐思考,不吃不喝,瘦得不成样子。
B.圣明的君王以中正无邪的音调作为节制,制作的音乐温柔适中,能够涵养生育万物之气,具有让忧愁的心情从心内消除,把暴戾躁动之情从体内赶走的功效。
C.古人认为音乐是人内心的流露,上天会降福与善者,垂祸与恶者,所以,舜制作演奏《南风》这样的音乐,使天下太平;纣王爱好北鄙的音乐导致被流放。
D.司马迁认为音乐不是用来娱乐自我放纵情感的,音乐具有教化的作用,教化应当从音乐入手,音乐中正人的行为就会中正,音与乐是君子修养义心的途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
(2)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5.两则材料都引述了舜与《南风》的事迹,作用有何不同?
2024-02-2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来宾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焉。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②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为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①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十五载,禄山陷京师,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②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③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自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甫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父为任城尉,因(     )
(2)白在宣州谒见,遂为从事(     )
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玄宗曲,欲造乐府新词(     
A.谱写            B.度过          C.气度           D.法度
(2)扁舟下峡,未舟而江陵乱(     
A.因为          B.思考            C.维持        D.拴、系
3.下列各句中,文言特殊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永泰二年,甫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4.甲文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
5.请把乙文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禄山陷京师,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6.对于甲、乙两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入京虽得玄宗赏识,但因嗜酒无度,不堪任用,终被斥去
B.严武与杜甫世交,待之甚厚。严武死后,杜甫便失去生存依靠。
C.安史之乱,李白因助永王谋乱而获罪,杜甫因忠于朝廷而得官。
D.李、杜二人之死,直接原因都与饮酒有关,根源却在仕途挫折。
7.根据甲、乙两文记载,以下能够体现李白、杜甫二人形象共同点的两项是(     
A.内敛沉稳B.恃才傲物C.狂放不羁D.纵情嗜酒E.淡泊名利
8.关于李白、杜甫二人的诗名与诗才,史料记载说:“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饭颗山”一语出自李白的《戏赠杜甫》。郭沫若先生则并不认为这首诗有讥讽之意。请结合全诗具体内容以及你对李白、杜甫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

戏赠杜甫

【唐】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注】①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②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③太瘦生:消瘦、瘦弱。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
2024-02-0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成汭,淮西人。少年任侠,乘醉杀人,为仇家所捕,落发为僧,冒姓郭氏。亡匿久之,及贵,方复本姓。唐僖宗朝,为蔡州军校领本郡兵戍荆南帅以其凶暴欲害之,遂弃本军奔于秭归。一夕,巨蛇绕其身,几至于殒,乃祝曰:“苟有所,死生惟命。”逡巡,蛇亦解去。后据归州,招辑流亡,练士伍,得兵千余人,沿流以袭荆南,遂据其地,朝廷即以旄钺授之。是时荆州经巨盗之后,居民才一十七家,汭抚辑凋残,励精为理,通商训农,勤于惠养,及末年,仅及万户。汭性豪暴,事皆意断,又好自矜伐。骋辩凌人,深为识者所鄙

初,澧、朗二州,本属荆南,乾宁中,为土豪雷满所据。汭奏请割隶,唐宰相徐彦若执而不行,汭由是衔之。及彦若出镇南海,路过江陵,汭虽加延接,而犹快怏。尝因对酒,语及其事,彦若曰:“令公位尊方面,自比桓、文。雷满者,偏州一草贼尔,令公盍不加兵,而反怨朝廷乎!”汭赧然而屈。累官至检校太尉,封上谷郡王。杨行密以兵围鄂州,汭出师以援鄂,淮寇乘之,以火焚其舰,汭投江而死。天祐三年夏,太祖以汭没于王事,上表于唐帝,请为汭立庙于荆门,优诏可之。

——《旧五代史·成汭传》

【注】①太祖:此处指后梁开国皇帝朱温。

材料二:

华州韩建,荆渚成汭,勤王奉国,识有可嘉,于时号为“北韩南郭”,士大夫可以依赖也。古者奉霸主,尊本朝,德义小亏,诸侯不至,葵丘之会是也。成、韩位居王辅,荷宠于唐,朱公有无君之心,露问鼎之意。建等不能效藏洪泣血,纠率同盟,亦可以结约亲邻,共张声势。而乃助桀作孽,画匹成蛇,舍我善邻,陈诚伪室。华阴失守,既无力以枝梧;鄂渚丧师,乃无名而陷没。非忠非义,吾所谓二公始终谬也。向使成令睦汉南诸侯,结淮甸雄援,汴人篡逆,亦恐未暇。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蔡州A军校B领C本郡D兵戍荆南E帅F以其凶暴G欲害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文中意为“于是”,与贾谊《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因”意义、用法都相同。
B.负,文中意思是“辜负、对不起”,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负”意思相同。
C.旄钺,指的是白旄和黄钺。白旄是古代的军旗,黄钺是古代的兵器;文中用旄钺来借指军权。
D.比,文中意为“及、等到”,与常用成语“比翼齐飞”和“鳞次栉比”中的“比”意思都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汭年轻时候因为喝醉酒杀了人,后来落发为僧,改换姓氏,是为了逃避仇家追捕。直到后来身份显贵,才恢复了本姓。
B.占据归州后,成汭招募流亡的百姓,得到士兵千余人,后袭击荆南地区并占据那里。乾宁年间,荆南又被土豪雷满占据。
C.杨行密围困鄂州时,成汭带兵援助鄂州,但被淮军放火烧船,最后投江而死。后来太祖上表希望给成汭立庙,得到允许。
D.孙光宪对韩建和成汭持否定态度,认为即使不能够仿效臧洪歃血结盟的勤王行为,也可以约集其他勤王势力,壮大声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汭性豪暴,事皆意断,又好自矜伐,骋辩凌人,深为识者所鄙。
(2)成、韩位居王辅,荷宠于唐,朱公有无君之心,露问鼎之意。
5.结合两则材料,试分析成汭被称为“南郭”原因有哪些?
2024-01-31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①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凤夜其命宥密②’,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③,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教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节选自《礼记·孔子闲居》)

【注】①凯弟:和乐貌。②有:宽和:密:宁静。③逮逮:文雅安闲的样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属,这一类人,与前后文“之徒”“之伦”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B.横,遍布,与苏轼《赤壁赋》“横槊赋诗”中的“横”意义不同。
C.匍,尽力、竭力,与词语“匍匐前进”中的“匍匐”意思相同。
D.覆,覆盖,与《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的“覆”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去世后,子夏等众弟子在各地讲学授徒,培养的众多学生中田子方、段干木等才学卓越,成为王侯的老师。
B.孔子从“致五至”“行三无”等方面回答了如何做好民之父母这一问题,并且认为为政者要知道战争失败原因。
C.“五至”在于惠及老百姓,它没有可闻可见的声音形色,但却无处不在,充盈于天地之间,“志至”是其基础。
D.“三无”思想可以用《诗》来阐释,为政者要具有礼乐哀悲的观念,并应在与民交往中通过具体行动加以践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2)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5.孔子是如何解答学生疑惑的?请举例说明。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仲德少沈审,有意略。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与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仲德重创走,与家属相失。路经大泽,困卧林中。忽有青衣童儿骑牛行,仲德告饥。儿去,携食与之。仲德食毕欲行,会水潦暴至,莫知所如。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渡水,仲德随之而获济,与睿相及。晋太元末,徙居彭城。名晋宣帝,故以字称。义熙五年,武帝伐广固,仲德为前锋,大小二十余战,每战辄克。及卢循寇逼,败刘毅于桑落,帝北伐始还,士卒创痍,堪战者可数千人。贼众十万,舳舻百里,奔败而归者,咸称其雄。众议并欲迁都,仲德正色曰:“今天子当阳而治,明公命世作辅,新建大功,威震六合。妖贼豕突,乘我远征,既闻凯入,将自奔散。今自投草间,则同之匹夫;匹夫号令,何以威物?义士英豪,当自求其主尔。此谋若行,请自此辞矣。”帝悦之,以仲德屯越城。及贼自蔡洲南走,留亲党范崇民五千人,高舰百余,城南陵。遣仲德攻之,大破崇民,焚其舟舰,收其散卒,功冠诸将,封新淦县侯。元嘉三年,进号安北将军,随到彦之北伐,大破虏军。诸军进屯灵昌津,司、兖既定,三军咸喜,仲德独有忧色,曰:“胡虏虽仁义不足,而凶狡有余,今敛戈北归,并力完聚,若河冰冬合,岂不为三军之忧!”十月,虏于委粟津渡河,进逼金墉,虎牢、洛阳诸军,相继奔走。彦之闻二城不守,欲焚舟步走,仲德曰:“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不许,乃回军沿济南历城步上,焚舟弃甲,还至彭城。仲德与彦之并免官。九年,又为镇北将军、徐州刺史。仲德三临徐州,威德著于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河北所遇也。十五年,卒,谥曰桓侯。

(选自《宋书·列传第六》,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
B.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
C.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
D.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有“蒙受,遭受”之意。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被”意义不同。
B.犯讳,指不避尊亲或上级名讳。文中为避晋宣帝司马懿名讳,以字(仲德)称王懿。
C.明公,是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与前文中的“天子”“武帝”指的都是同一个人。
D.六合,指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懿年轻时得到陌生儿童和白狼的帮助,年老后为他们立像,以表达感恩之心。
B.王懿随武帝北伐时多次取胜,先后击败刘毅、范崇民,功绩显赫,被封侯拜将。
C.随到彦之北伐时,王懿未被眼前胜利迷惑,他的担忧后来被验证,但为时已晚。
D.二城失守后,到彦之不听王懿建议,逃跑至彭城,致使王懿受牵连被一并免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众十万,舳舻百里,奔败而归者,咸称其雄。
(2)今敛戈北归,并力完聚,若河冰冬合,岂不为三军之忧!
5.王懿反对迁都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冬,十月,以汝阴王骏为征西大将军,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皆开府辟召,仪同三司。祜上疏请伐吴,曰:“先帝西平巴、蜀,南和吴、会,庶几海内得以休息。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因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兵役无时得息也。蜀平之时,天下皆谓吴当并亡,自是以来,十有三年矣。夫谋之虽多,决之欲独。凡以险阻得全者,谓其势均力敌耳。若轻重不齐,强弱异势,虽有险阻,不可保也。蜀之为国,非不险也,皆去一夫荷戟,千人莫当。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无战心诚力不足以相抗也。及刘禅请降,诸营堡索然俱散。今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皓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力盛于往时。不于此际平壹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于征戍,经历盛衰,不可长久也。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会秣陵,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虽有智者不能为吴谋矣。吴缘江为国,东西数千里,所敌者大,无有宁息。孙皓恣情任意,与下多忌,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平常之日,犹怀去就,兵临之际,必有应者,终不能齐力致死已可知也。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楯不如中国,唯有水战是其所便,一入其境,则长江非复所保,还趣城池,去长入短,非吾敌也。官军县进,人有致死之志,吴人内顾,各有离散之心,如此,军不逾时,克可必矣。”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贾充、荀勖、冯紞尤以伐吴为不可。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八十卷·羊祜谏伐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无战心/诚力不足以相抗也。
B.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无战心/诚力不足以相抗也。
C.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无战心/诚力不足以相抗也。
D.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无战心诚力/不足以相抗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司,同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一般指司马、司徒、司空。
B.上疏,是指下级向上级递交建议的一种文书,常就政事应注意的事项分条陈述,提出谏劝。
C.朝议,面临重要事情及难断之事,皇帝召集三公九卿及相关官员召开会议,商谈解决方案。
D.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文中的“度支尚书”指的是主管国家财政税收的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吴背信弃义,使边境重燃战火,百姓生活不得安宁,羊祜认为这是统一东吴的有利时机,于是上疏请求伐吴。
B.羊祜在奏疏中陈列双方实力悬殊,虽然东吴有江、淮“险阻”,只要出奇兵,就可使其有“智者”不能谋,从而获胜。
C.东吴依江设置防线,军队擅长水上作战,所以羊祜建议伐吴时应扬长避短,直入其境,避免和东吴进行水战。
D.羊祜认为不用过度忧虑秦州、凉州的战事,东吴削平之后,胡人叛乱自然能得到解决,但是朝廷上下意见不统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因人而成,不—大举扫灭,则兵役无时得息也。
(2)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5.请简要概括羊祜建议司马炎伐吴的原因。
2023-07-3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尧之时,遭洪水滔滔,九州阏塞,四渎壅闭。四岳乃举鲧于尧,尧用治水,受命九载,功不成。帝怒,乃更求之,得舜,使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观鲧之治水无有形状,乃殛鲧于羽山。

舜与四岳举鲧之子禹,禹伤父功不成,循江,溯河,尽济,甄淮,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功未及成,愁然沉思。乃案《黄帝中经历》东巡,登衡岳,血白马以祭,不幸所求。乃登山仰天而啸,因梦见赤绣衣男子,得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

复返归岳,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城、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禹乃哑然而笑曰“我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性也;死,命也。尔何为者?”颜色不变,龙曳尾舍舟而去。

南到计于苍梧,而见缚人,禹拊其背而哭。益曰:“斯人犯法,自合如此,哭之何也?”禹曰:“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吾为帝统治水土调民安居使得其所今乃罹法如斯此吾得薄不能化民证也。故哭之悲耳。”

于是周行宇内,平易相土,观地分州,殊方各进,有所纳贡;民去崎岖,归于中国。

尧乃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尧崩,禅位于舜;舜崩,禅位命禹。禹服三年,形体枯槁,面目黎黑,让位商均。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不得已,即天子之位。

(节选自《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有三处不当,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为帝统A治水土B调民安C居D使得其所E今乃罹F法如斯G此吾得薄H不能化民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古代的九个区,代中国;一说神州代中国,九州则是与其等同的九个区。
B.形状,在文中意思是指实绩、成效,现在多指物体或图形所呈现出来的外表。
C.山海经,上古社会百科全书,文中应指此书雏形,实际成书干战国至汉初期。
D.禅位,即“禅让”,把帝位让给贤者,是发展于奴隶社会的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帝时,天下洪水泛滥,四岳推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不成功,舜代理天子之政,视察邦国州郡,在羽山处死了鲧。
B.大禹治水时,七年间不听音乐,过家门而不入,即便如此,治水依然不成功。后来在梦中得到金简之书,才得以通晓治水之道。
C.禹与益、夔二人共同商量,到名山大川召唤其神,询问山川脉络及物产风俗等,并且亲自一一仔细记录下来,命名叫“山海经”。
D.禹的功绩得到尧帝的肯定,赐号伯禹,封为司空;尧帝去世之后禅位给舜,舜去世之后禅位给禹,禹不想接受,便让位给商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
(2)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不得已,即天子之位。
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大禹受百姓拥戴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主讳婉顺,字尫娘,高祖武皇帝之孙,隐太子第二女也。年十七而封,仍降嫔与我。少而志学,及长逾励。务之余,披省无辍。虽名家之说,未足解颐;而历代之事,其如抵掌。至于艺术方技,咸毕留思;诸子群言,鲜或遗略。雅好文集,特加钦味。每属新声逸韵,无亏鉴赏。至若目见心存,耳闻口诵,始窥文而辩意,未终文而究理,与仆并驱于畴昔,余每有愧焉。及陈废兴,叙通塞,商榷人物,综核名理,抗论发辞,莫不穷其指要,实有大丈夫之志,岂儿妇人之流欤!而固存撝挹,耻于眩曜。与朋类常谈,未尝及乎经史。不有切问,终日如愚。加以识尚清远,不昧流俗,卜祝巫觋屏之外物,祈祷占筮绝乎虑表。持家驭下,严而有别。余材命兼薄,班秩久微。而左迁除名,屯否相属,彼固混于荣辱,齐其得丧。同安菲贱,共甘黜免。始无戚容,终怀坦虑。歌螽斯而论美,仰关雎而同好。友逾琴瑟,韵若埙篪。携手之游,无睽寸影;如宾之膳,罕违终食。言念百龄,初非始望。死生契阔庶期偕老孰谓斯人遽有斯酷。昔伯鸾启齿,讬意形骸之外;奉倩伤神,寄情言行之表。况美兼双妇,恩总二夫。一遇之款既深,再得之悲逾切。龙朔元年夏遘疾数旬,六月六日薨于长安居德坊第,春秋卌。

呜呼!人之云亡,天其丧予。怀璧非罪,毁玉何冤。奄坠雕梁,永辞兰室。

钟期已逝,唯余绝赏之弦;风氏虽存,无复同心之质。其年十一月六日,窆于雍州万年县洪原乡之少陵原。

——(选自刘应道《大唐刘应道妻故闻喜县主墓志》)

材料二:

府君性勤悫,公家之事无大小,莫不专精竭思,或忘寝与食。每朝谒,常以夜过半便饮装整服,坐待晓漏。居家不问家人眥业,子孙有干禄从官者,但勖以义方。至于考课名级之际,未曾降意经恤。晚年愈率素,衣食务充虚蔽体。献臣【注】凶衅深积,先妣闻喜县主早见弃背,时以所居正室置几筵。府君即于此室东窗外架为小斋,广袤八九尺许,施一床、一小榻,寝处其中,历廿余年,不复迁徙。至于器物服玩,妾婢使之属,子侄承意候色,终莫敢有所营荐。调露二年夏末,遇疾大渐。以七月四日奄垂孤放,春秋六十八。粤以开耀元年次辛巳十一月景申朔七日壬寅,安厝于雍州明堂县之少陵原,合葬于闻喜县主旧域。

——(选自《大唐故秘书少监刘府君墓志铭并序》)

【注】献臣为刘应道之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对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死生契A阔B庶期偕C老D孰谓斯E人F遽G有斯酷。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为谥号,指的是唐朝第一任皇帝李渊。
B.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
C.先妣指对已死长者的尊称,文中指闻喜县主。
D.媵原本指的是随嫁的人或物。后来也指主人出嫁陪嫁的婢女或姐妹。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婉顺作为皇室后代,即使满腹才华,却也从不外露,原因是身为前太子之女,无为无才才是明哲之举。
B.李婉顺和刘应道成婚后婚姻和谐,意趣相投,然而刘应道仕途不顺,所以刘应道总是觉得愧对于李婉顺。
C.刘应道对李婉顺情义深厚,即使李婉顺已经逝去多年,却仍旧在妻子旧所附近居住,怀念妻子。
D.刘应道工作勤勉,生活朴素,为人正直公允,不会因为身处高位而以权谋私,为自己的儿子谋取权益。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朋类常谈,未尝及乎经史。不有切问,终日如愚。
(2)至于器物服玩,妾媵婢使之属,子侄承意候色,终莫敢有所营荐。
5.李婉顺有哪些才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十七年,秦攻赵于长平。赵使廉颇将。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文本二:

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赵王使平阳君媾秦,发郑朱入秦,秦之。虞卿曰:王必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郑朱,赵之贵人也,而入于秦,秦王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不得媾,军果大败。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文本三:

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齐王终不听。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军A详败B而C走D张E二奇兵F以劫G之H赵军I逐胜J追K造L秦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指暗中、私下里,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字含义相同。
B.“内”,同“纳”,指接纳,与《屈原列传》“亡走赵,赵不内”中的“内”字含义相同。
C.文本一“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与文本二“赵卒不得媾”两句中,两个“卒”字的含义相同。
D.“隐蔽”,文中指屏障,现在则多表示借旁的事物来遮掩或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是赵国的主将,由于作战多次失败,将士伤亡很重,加上他采取坚壁不出、拒绝迎战的策略,招致赵王的不满与愤怒。
B.赵括是马服君之子,他到达长平战场后便命令赵军出兵攻打秦军,可是出师不利,最终被秦军围困,且被切断了粮道。赵军只能坚守阵地,等待援兵。
C.为求突围,赵国士兵分为四队,轮番进攻,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主帅赵括派遣精锐士卒出城与秦军搏斗,他于城内指挥,但不幸被秦军射杀,赵国大败。
D.苏秦以唇亡齿寒的比喻劝说齐王答应赵国的请求,他认为如果不帮助赵国,赵国被灭的话,那么会使齐国直接面对秦国,齐国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2)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
5.长平之战中赵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