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不能为滂母邪?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文中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符号列出来
率其徒A持畚锸B以出C筑东南D长堤E首起F戏马台G尾属于H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难道,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的“顾”词义并不相同。
B.冠,指的是把帽子戴在头上。在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C.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的“会”词义相同。
D.庐,泛指简陋的房屋,与诸葛亮《诚子书》“悲守穷庐”的“庐”用法相同。
3.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的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的父母官。
D.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5.概括选文中苏轼所表现出的精神品格。
2023-12-17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历元年,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性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二子托陛下。陛下今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太后意稍。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

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拜地官员外郎,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每陷阵,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奏请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方,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久视元年,太后欲造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朕为善,何得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二十三》有删改)

【注】①司府丞光嗣:指狄仁杰的儿子狄光嗣,是任司府丞官职。②祁奚:春秋时晋国大夫。初举仇人解狐代己,解狐卒,再举自己的儿子祁午代己。时人称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③伽蓝:梵语,译为佛教寺院。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勿       预:预先B.太后意稍       寤:醒悟
C.过宫阙       制:规制D.公教朕为善       教:劝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自古天子未有以异性嗣者       吾属今之虏矣
B.陛下今欲移之他族       度我至军中,公
C.大帝二子托陛下       烦执事
D.何得       吾诚愿与汝守以死
3.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B.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C.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D.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则天想立侄子为储君,狄仁杰婉言劝谏,比较了姑侄与母子的亲疏关系,劝君主当把国事当家事,慎重抉择。最终武则天听从了他的规劝。
B.武则天命宰相举荐尚书郎,狄仁杰举荐自己的儿子,其子十分胜任这个职务,太后说他像春秋晋国的祁奚一样“内举不避亲”。
C.狄仁杰习惯直言规谏,当契丹降将李楷固面临有司治罪时,狄仁杰力排众议,说服武则天,不但赦了他的罪还授予他官职。
D.武则天要建造大佛像,狄仁杰反对奢华,爱惜民力,从佛教教义和国家灾情等方面极力谏阻,武则天接受停止了这项工程。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3-06-07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昂,陈都阳夏人,年十五,父抃死。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昂后与从兄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齐初,起家王俭镇军府功曹史。俭时为京尹,俭于后堂独引见昂,谓昂曰:卿必居此。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丁内忧去职。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人有怪而问之者,昂致书以喻之曰:尔来三十余年,从兄怜爱之至,无异于己。此恩此爱,毕壤不追。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永元末,又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后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天监二年,以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昂奉启谢曰: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推恩及罪,在臣实大,敢乞辞之。不许。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徙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权假昂节,往劳军。普通三年,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给鼓吹,给亲信三十人,五年,加左光禄大夫,增亲信为八十人,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并敕诸子不得立志铭。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以此阖棺,无惭乡里。诏谥曰穆正公。

(节选自《梁书·袁昂传》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B.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C.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D.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所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
C.“诏”表示帝王对臣民的命令,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诰、敕、谕等。
D.“谥”是人死之后他人给予死者的一种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昂事亲至情。袁昂因父亲离世悲痛欲绝,哀毁过礼,筑庐为父服丧;从兄袁彖又不幸去世,袁昂感念他三十多年的抚育之恩,于是为他着期服守丧。
B.袁昂备受期许,堂叔袁粲认为袁昂年幼丧父却能做到尽心服丧,他日必能获取功名;王俭也因此认为,终有一日袁昂必定可以成为和自己一样的官员。
C.袁昂深受器重,袁昂降梁之后,深受信任,曾代高祖持节前去犒劳军队;他屡受提拔,仕途亨通,高祖还赐他鼓吹的仪仗,并给予他护卫数十人。
D.袁昂谦卑低调,梁高祖命他参谋军务,袁昂认为自己是前朝罪臣,学问品行不佳,婉言谢绝;他临终时上书表示不愿接受追赠和谥号,告诫诸子不立墓志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
(2)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
5.概括文中袁昂的性格特点。
2023-05-1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邽。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己之叛,说刺史李洧自归,累擢襄州别驾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握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痹。宪宗颇采纳。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赡,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B.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C.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D.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驾”,古代职官名。因随刺史巡行视察时另乘车驾,故称为“别驾”。
B.“未冠”,指未成年。古代男子十五岁行加冠礼,称“加冠”,也称“弱冠”。
C.“名器”,原指名号与车服仪制。文中“假以名器”的意思是“授予重任”。
D.“赞”,是纪传体史书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评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的祖先大约是太原人,后来迁居下邽,他父亲是白季庚,-在李正已叛乱时,经多次提升任襄州别驾。
B.白居易为政局的安危多次进谏,宪宗皇帝有时也接受他的建议。但他论执强鲠,有时也会触怒皇帝。
C.白居易擅长写诗,他将自己的诗分成了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几类,其中的杂律诗不为他所重。
D.白居易与元稹当时都很有名,白居易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杜牧赞扬他的诗风格纤艳,能深入人心。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
(2)惟觉时之枕兮,失向来之烟霞。
5.作者为什么认为“居易其贤哉”?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又一人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宜阳拔,则公之功多矣。是樗里疾、公孙衍无事也,秦众尽怨之深矣。樗里疾、公孙衍二人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侈穷我于外,是无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注】①三川:韩国一地名 ②樗里疾、公孙衍:秦国大夫,与韩国有密切关系。③公仲侈:韩国相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拱手胸前先拜,后叩头至地,多用于朋友之间。
B.息壤,传说中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也是秦国的地名。文中指后者。
C.尉,古代官职名,一般指武官,掌管军事的叫“军尉”,管刑狱的叫“廷尉”。
D.“是无伐之日已”的“伐”指立功。与《老子》中的“自伐者无功”的“伐”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帮助秦惠王攻取巴、蜀、河西、上庸等地之后,天下的人都称赞张仪,认为这是张仪的功劳,与先王没关系。
B.宜阳是韩国重镇。甘茂历时五个月未攻下,准备停战;左成分析甘茂面临的形势,并阐明了攻与不攻的利害关系。
C.樗里疾和公孙衍是秦国的亲韩派,甘茂早就料到他们会阻挠攻韩,在甘茂进攻宜阳受挫之时他们果然从中作梗。
D.甘茂攻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士兵不前进。他在下属军官的提醒下,拿出自己的钱来激励士兵,最终获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5.为了坚定秦王对他的信任,甘茂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2022-11-05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阅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惙,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媚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已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节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阅/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阅/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阅/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阅/终当内相诛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幕府”,也泛指衙署。
C.刀笔吏,在本篇文章中指的是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夷,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疏进言。
C.房玄龄做事才能卓著。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自己的才能。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待人以宽,收集古今家训,警示子女遵守法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
2022-05-2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甲寅,张居正乞归治葬,神宗许之。辞朝,上召见于平台,劳谕之曰:朕不能舍先生,恐重伤先生怀,是以忍而允所请。虽然,国事至重,朕将焉依!居正奏言:皇上大婚之后,宜撙节爱养,留心万几因伏地而哭。上亦为之哽咽堕泪,曰:先生虽行,国事尚宜留心。乃赐银印,曰帝赉忠良,令得密封言事。进辞两宫,各赐赆金,慰谕有加。

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六月乙未,张居正还朝,上召见于文华西室。问沿途所见,稼穑何如?民生何如?边事何如?居正对甚悉。上大悦,赐休沐十日。十二月,命纂《宗藩要例书》,颁示诸王。先是,世宗朝公族繁盛,国用困竭,以故礼官所裁宗藩条例多刻意抑损。至是,居正等念诸藩裁削,非天子亲亲意,乃略举事例未当者十一条,请敕礼官集议,著为令。诸藩于是感激亲上,而厚薄亲疏有体矣,又不至重困民财。

十年二月丁酉,大学士张居正上言: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今尚有一事为民害者,带征税粮也。夫百姓财力有限,一岁之入,仅足供一岁。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有司避责,往往将今年所征抵完旧逋。即今岁所欠,又为将来带征矣。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夫与其朘民以实奸贪之橐,孰若尽蠲以施旷荡之恩。乞谕户部,核万历七年以前积负,悉行蠲免。将见年正额,责令尽完。在百姓易办,在有司易征,是官民两利也。上从之。诏下,中外大悦。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注】①脧:剥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
B.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
C.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伸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侯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
D.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几,指帝王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泛指执政者所处理的各种政务。
B.稼穑,“稼”指种植庄稼,“穑”指收获谷物。后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C.丁酉,丁为天干,酉为地支,天干地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月。
D.有司,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而称职官为“有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居正为明神宗所看重,在张居正将归家治理丧事时,神宗多番安慰,以至哽咽落泪,并赏赐银印、留下密信以褒奖其忠诚。
B.张居正对于国事颇为留心。他治丧还朝后,明神宗亲自召见他,询问他多方面国家大事,他都能详细应答,明神宗非常高兴。
C.张居正等人受命编纂《宗藩要例书》,与礼官讨论形成政令,在为君主赢得诸藩感激亲敬的同时,又没有加重百姓经济负担。
D.张居正认为,安民之道在于体察百姓疾苦。提议当年规定的数额,责令完成,利官利民。神宗听从意见,朝廷内外一片欢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国事至重,朕将焉依!
(2)乞谕户部,核万历七年以前积负,悉行蠲免。
5.张居正建议不能带征税粮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2-05-12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赐平爵卿。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平。平曰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陈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荥阳城东门,楚因击之,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遂入关,收散兵复东。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为献侯。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平曰/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B.平曰/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C.平曰/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D.平曰/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文中“太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
B.请骸骨,亦称“乞遗骸”,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思是请允许我自己回老家安度晚年,使骸骨得以归葬家乡。
C.谥,即谥号,一般认为始于西周,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和贬义性的恶谥三种,均为朝廷给予死者的评价性文字。
D.《史记》由西汉司马迁所撰,其中《世家》共有三十篇,孔子和陈涉也被列入“世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他喜欢读书,和兄长陈伯住在一起,在祭祀分肉事件上就流露出他的抱负。
B.陈平能言善辩。他归汉后,诸将对他的非议引起了刘邦的怀疑,他的一番陈述最终让刘邦力排众议。
C.陈平看人准确。他深知项羽弱点,利用重金达到离间项羽重臣的目的。
D.陈平善出奇计。他夜里带领两千女子从荥阳东门出去,成功分散楚军注意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2022-05-0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怀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王说而许之。陈轸曰:“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三年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

十五年,秦华阳伐楚,大破楚师。十六年,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

十九年,楚怀王发病,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二十二年,秦王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王患之,乃复与秦和亲。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善乎荀卿论之曰:“夫道,善用之则百里之地可以独立,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
B.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
C.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
D.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亲,古代的一种外交策略,指秦国用远交近攻的结盟策略来瓦解当时六国联盟的做法。
B.君,战国时期爵位的一种,是卿大夫一种新称号,封君制延续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传统。
C.薨,君主时代一般指诸侯或者有爵位的大官去世,也可指高等级妃嫔或者封王的贵族去世。
D.荀卿,指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
3.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在攻打齐国之前,运用外交手段,派出张仪等人斡旋游说,破坏了齐楚联合的策略。
B.楚怀王对局势判断不当,不听从臣属的谏言,轻信秦国能够遵守约定,导致后来的失败。
C.楚王最终能和秦国和好,一方面迫于秦国的武力威胁,一方面因为秦国对楚国许以利益。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了荀卿的话,旨在证明作为一国的国君应当善于运用治国之道的观点。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
(2)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汉有余延业者,上见之,因问其国政事,延业具言累世奢侈残酷之状。上惊骇曰:“吾当救此一方之民。”道州刺史王继勋言南汉主刘鋹肆为昏暴,民被其毒,又数出寇边,请王师南伐。上犹未欲亟加以兵乃遣使致书南汉答书甚不逊上始决意伐之。九月己亥,乃遣使发诸州兵伐岭南。当是时,南汉旧将多以谗死,宗室剪灭殆尽,掌兵者惟宦者数辈,城壁壕隍但饰为宫馆池沼,楼舰器甲辄腐败不治。闻王师至,内外震恐,主帅郭崇岳本无将才,但昼夜祷祠鬼神而已,数战皆大败。辛未,王师次白田,南汉主素服出降,遂并岭南,置州郡。辛卯,诏岭南诸州烦苛赋敛并除之。民饥者发廪赈之,诸军俘获悉还其主。署官并仍旧,取书判稍优者授上佐、令录、簿尉。俊士奇士所在询访。峻辞挺节,耻仕伪邦者,长吏以名闻。三月庚子,禁岭南民买良人面为奴婢庸雇取直。丁巳,诏岭南诸州长吏察伪政有害于民者以闻,当悉除去。昔民有逋赋者,或县吏为代输,或于兼并之家假贷,则皆纳其妻女以为质,诏严禁之。释刘鋹罪,封恩赦侯。鋹性绝巧,尝以真珠结鞍勒马为戏龙之状,尤为精妙,诏示官署诸工匠,皆骇伏。上给钱百五十万偿其直,因谓左右曰:“鋹好工巧,遂习以成性,傥能移于治国,岂至灭亡哉?”鋹在国时,多置酖以毒臣下。一日,上诏鋹宴且赐后酒,鋹疑之,奉杯泣曰:“臣拒违朝廷,罪固当死,今见太平,愿延旦夕之命,以全陛下生成之恩,臣未敢饮此酒。”上笑曰:“朕推心置人腹,安有此事!”命取鋹酒自饮之,别酌以赐鋹,鋹大惭,顿首谢。

(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犹未欲亟加以兵/乃遣使致书南汉答/书甚不逊上/始决意伐之
B.上犹未欲亟/加以兵乃遣/使致书南汉/答书甚不逊/上始决意伐之
C.上犹未欲亟加以兵/乃遣使致书/南汉答书甚不逊/上始决意伐之
D.上犹未欲亟/加以兵乃遣/使致书南汉答/书甚不逊上/始决意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指农历每月初一。一般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称为“望”,最后一天为“晦”。
B.州郡制,是指东汉末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隋立国后,罢天下诸郡。
C.黥,刑罚名,在脸上刺字或记号并涂墨。文中指在奴婢脸上刺字,以防逃跑。
D.顿首,“九拜”中最恭敬的礼节,叩头须触地停顿。常用于书信结尾表致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汉国主昏庸残暴,荼毒百姓,还多次侵犯大宋的边境。太祖出兵征讨南汉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拯救南汉百姓于水火之中并维护国家尊严。
B.辛未年间,宋朝军队进驻白田,南汉国主见势不妙穿白衣投降,于是宋朝统一了岭南。当时有饥民抢粮仓的粮食,太祖仁慈下令让各军都释放了。
C.宋太祖平定南汉后,在其地设置州郡,并且下令废除之前的各种陋习弊政,例如将良家百姓变成奴婢来牟利,逼迫百姓抵押妻女来借贷交租等。
D.刘鋹在位时常用毒酒杀害大臣。太祖宴请他时赐他一杯美酒,刘鋹以己度人,以为是毒酒,于是向太祖哭求饶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见之,因问其国政事,延业具言累世奢侈残酷之状。
(2)昔民有逋赋者,或县吏为代输,或于兼并之家假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