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荆:即指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言不用,因病                            谢:推辞
B.李信果秦军                                             辱:使……受辱
C.故大王之乡臣                                   及:趁着
D.乃国中兵以拒秦                                      悉:挑选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B.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C.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D.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派李信出征打楚国,是因为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认为李信勇敢而王翦年老胆怯。
B.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负气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欣然接受,但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C.王翦是一个聪明的人,出征前他向秦王请求奖赏,出征后又多次派人请赏,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秦王的疑心。
D.王翦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2)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2024-01-1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注],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有伯夷、叔齐?使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释】“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为: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徘徊在旷野上。孔子用以形容他与弟子被围于野的困境。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正确的选项(     )
君子能修A其道B纲而C纪之D统而E理之F而G不能为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指攻打、讨伐,与《老子》“自伐者无功”中的“伐”词义不同。
B.以,指认为,和“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以”词义相同。
C.安,指哪里、怎么,和《大学之道》的“静而后能安”的“安”词义不同。
D.知,通“智”,指有智慧的,和“知者不惑”的“知”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为人正直,不畏危难。他因批评陈国和蔡国国君的问题,在陈蔡之间遭遇两国的围攻,断绝粮食,但依然坚持教学。
B.子路面对困境,主张反省。他认为孔子的学说得不到当权者的信任,有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德行不够,应该加以改进。
C.子贡面对困境,主张妥协。他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非常伟大,但为了便于让天下人接受,应该适当降低一下要求。
D.颜回面对困境,信念坚定。他认为即使不被接受,孔子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正道,更能显出君子的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5.子贡给孔子提出了怎样的建议?孔子为什么不赞成子贡?
2024-01-0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杜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材料二: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

材料三:

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材料四: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            吊:讨伐
B.使诸葛亮诣权                      诣:前往拜见
C.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次:驻扎
D.可烧而走也                         走:击退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B.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C.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D.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家著史常于细节之中见褒贬。魏、蜀、吴三家史书均称曹操为“公”而不称其名,体现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表现《三国志》作者奉曹魏为正统的情感取向。
B.史家写人善传其神。《吴书》记载孙权在曹操大军压境、力量悬殊、众臣畏惧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坚持与刘备联军抗曹,彰显其英勇果断的一代雄主风范。
C.史家纪事讲究详略。四则材料同记赤壁之战但详略有别,后两则材料都详细记述作战过程,记述了火攻奏效,曹军战船被孙刘联军全部焚毁,只能败逃的史实。
D.史家善于将观点隐于叙事之中。材料四记述黄盖诈降,曹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指点点,毫无防范,暗示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非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
4.请将下面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2)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5.结合材料四,概括赤壁之战中曹军失利、伤亡惨重的原因。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靖郭君谓谒者曰:“毋为客通。”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进曰:“海,大,鱼。”因反走。靖郭君曰:“请闻其”。客曰:“君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也,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海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犹无益也。”靖郭君曰:“善。”乃,不城薛。

【注】①靖郭君即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是封邑,指古薛城;“君”是封号。“城薛”指加固加高薛城的防御工事。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材料二: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

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
B.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
C.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
D.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指说的话。“说”与《氓》“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中的“说”意思不同。
B.“辍”指停止。“辍”与《种树郭橐驼传》“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中的“辍”意思相同。
C.“薨”,死也。本义指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D.“而类”指你们这些人。其中的“类”与成语“有教无类”中“类”意思相同。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敢于冒死进谏,阻止靖郭君高筑薛邑城墙,是因为抓住了他的心理。
B.齐貌辨为人毛病不少,门客们因此都讨厌他,可靖郭君对他却非常友好。
C.靖郭君让齐貌辨住上等的客舍,并且派自己长子护卫他,朝夕侍候不懈。
D.靖郭君劝齐貌辨不要去见齐王,是怕因为齐王不喜欢自己而连累齐貌辨。
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
(2)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
2024-01-0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曾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臣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房琯以客董延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四,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做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客耒阳。县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诗浑涵汪芒,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B.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C.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D.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奇其材”的“奇”与《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
B.“布衣”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黎民、庶民、黔首、黎氓”也指平民百姓。
C.“因客耒阳”的“因”与《琵琶行》中“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不同。
D.“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羸服,指破旧的衣服,和“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困居长安。
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大力赞扬自己。
C.杜甫和房琬有交情,房琬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张镐建议皇帝让杜甫顶罪。
D.严武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他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很多时候对杜甫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却恨杜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
(2)县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2023-12-1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安君曰: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礼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合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复益发军,更使王龀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武安君曰:不听臣计,今果如何?王闻之怒,因见武安君,强起之,曰: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武安君顿首曰: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然惟愿大王臣愚计,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此所谓为一臣屈而胜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计必欲快心于赵以致臣罪此亦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者也。夫胜一臣之严焉,孰若胜天下之威大耶?臣闲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王不答而去。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王若不察A臣B愚计C必欲快D心于赵E以致F臣罪G此亦H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指赵胜,他与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忌合称“战国四公子”。
B.“必未可拔”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两句中的“拔”字含义相同。
C.顿首,古代跪拜礼,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也可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文中指前者。
D.“然惟愿大王览臣愚计”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两句中的“览”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安君认为,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军,却没有趁着赵国震惊恐惧的时候一举灭掉它,已是失了时机,现在再出兵灭赵必定不会成功。
B.武安君认为,如今赵国君主礼待大臣,大臣礼待士卒,臣民一心,上下协力,这种状况就像当年越王勾践在会稽山上励精图治一样。
C.秦王不认同武安君的局势分析,他增派军队,让王龄代替王陵攻打赵国,却并未攻下邯郸,且被赵国轻装精锐的部队袭击了后方。
D.面对秦王的逼迫,武安君认为既然自己出征或者不出征都会获罪,那么他宁愿遭受极刑而死,也不愿意做蒙受耻辱的军队的将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
(2)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徒以长汉威灵,逼惮南虏,故希望报命,以安其离叛。今若遣使,恐失南虏亲附之欢,而成北狄猜诈之计,不可。”固议曰:“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初A洛阳令B种兢尝行C固奴D干其车骑E吏椎呼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代史”。
B.兰台,汉代宫中藏书处,由御史中丞掌管,负责管理书籍。
C.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最高首领的专称,此称号一直使用至匈奴灭亡。
D.永元,汉和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始创于汉武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聪颖有才,年轻有为。他九岁能诵诗作文,长大之后博览群书,深入钻研各家各派的思想言论。
B.班固审时度势,思虑长远。对于匈奴,他从现实与长远考虑,主张以施恩的方式来对待。
C.班固虽能文善辩,却也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如被人举报私修官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
D.班固欲承父业,私编前史。班固的父亲生前编辑前史,内容不够详细,班固潜心钻研,二十多年后终于私下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2)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徒以畏汉威灵,逼惮南虏,故希望报命,以安其离叛。
2023-12-0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五羖(gǔ):指百里奚,春秋前期虞国人。后来虞为晋国所灭,百里奚被虏。晋君欲以百里奚为出嫁秦国的女子做陪嫁,百里奚逃走,被楚人捕获。秦穆公闻其贤,以五张黑羊皮(羖)将其换入秦国,授以国政,人称“五羖大夫”。②累绁:古代用来拘系犯人的黑绳,后比喻监狱。③季孟:指春秋时鲁国的季孙氏和孟孙氏。季孙氏为上卿,最显贵;孟孙氏为下卿,没有实际职事。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孔子适A齐B为高昭子C家臣D欲以通乎E景公F与齐太师G语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昭公之二十年”属于王公年次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纪年方法。其中“昭”是国君的谥号。
B.“君君”前一个“君”是名词,后一个“君”为动词,意为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后面的“臣臣”“父父”“子子”的句式结构与之相同。
C.“滑稽”言其辞令无穷,变化多端,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现代汉语中多指人之言语、动作或者事态让人发笑。
D.“细民”出自《晏子春秋·谏下二十》,意思是平民、普通百姓。类似的称呼还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在鲁国向孔子请教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以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的事情启发景公,景公听后对和谐的君臣关系也很向往。
B.季平子和郈昭伯因为斗鸡赌输赢的事情冒犯了鲁昭公,鲁昭公率军攻打季平子,最终昭公大败逃至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这个地方。
C.景公原本心悦孔子的主张,欲以尼溪田封赏孔子,但是在听取晏婴的进言之后,不问其礼,只给了他季孟之间的待遇。
D.景公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任用孔子,这只是一种说辞,目的是想委婉地打发孔子。孔子于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5.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晏婴反对孔子在齐国推行“礼乐”的理由。
2023-12-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魏公操至阳平。张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横山筑城十余里。初,操承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阳平山上诸屯,山峻难登,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军食且尽,操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夜迷惑,误入张卫别营,营中大惊退散。侍中辛毗、主簿刘晔等在兵后,语惇、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操,进兵攻卫,卫等夜遁。张鲁闻阳平已陷,欲降,阎圃曰:“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没赴朴胡,与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得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操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之。

十一月,张鲁将家属出降。魏公操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

习凿齿论曰:阎圃谏鲁勿王而曹公追封之将来之人孰不思顺!塞其本源而末流自止,其此之谓与!若乃不明于此,而重焦烂之功,丰爵厚赏止于死战之士,则民利于有乱,俗竞于杀伐,阻兵杖力,千戈不戢矣。曹公之此封,可谓知赏罚之本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序号写在答题卡上。
阎A圃B谏C鲁D勿E王F而G曹H公I追J封K之L将M来N之0人P孰Q不R思S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公操,即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魏公,东汉末年封国公爵名号。
B.“信以为然”与“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信”字含义相同。
C.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D.列侯,爵位名,汉初称彻侯,因避汉武帝刘彻讳,改称通侯,又改列侯,也泛指诸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攻至阳平时,张鲁主张投降,其弟张卫则坚持抵抗,率军队把守关口,并且修筑了军事防御工事。
B.曹操认为,攻下张鲁不是难事,真正的难点在于阳平城外无险可守,攻下之后自己也会防守困难。
C.阳平陷落后,张鲁属下想在撤退时烧毁宝货仓库,被张鲁制止,这一善意之举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许。
D.如果只重视武力征伐的作用,只赏赐拼死作战的武士,百姓就会习惯于争相攻杀,战乱就不会停止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峻难登,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军食且尽,操意沮。
(2)惇前自见,乃还白操,进兵攻卫,卫等夜遁。
5.曹操最终能够成就霸业的优秀品性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023-12-0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十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谘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言者路。”帝乃解。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武中衔之。崔旰等乱,前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意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命宰相A试文章B擢河西C尉D不拜E改右卫率府F胄曹参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拾遗,是唐朝及后来朝代设置的小官,分为左、右拾遗,为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
B.“绝言者路”中的“绝”,同“往来不绝者,滁人游也”(《醉翁亭记》)中的“绝”含义相同。
C.关辅:关,关中,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辅,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三个长官的合称,也指京城长安附近地区。
D.“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中的“会”,同“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会”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积极入世,虽然考进士未中,因向玄宗献上三篇赋,被玄宗赏识,后来授予官职。肃宗即位后,历尽艰辛想方设法投奔肃宗。
B.房琯因兵败陈涛斜和窝藏董廷兰被罢免官职,杜甫上疏为房琯辩解,惹怒玄宗,差点获罪。后因饥荒,杜甫弃官离去,客居秦州。
C.杜甫流落剑南,于是依附世交节度使严武,严武对他非常亲善。但杜甫性格有时褊狭浮躁,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严武怀恨在心。
D.杜甫和李白、高适交往颇深,曾经相伴旅行,一起在汴州,酒酣后登台怀古,抒发慷慨之志,人们都很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2023-11-2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