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晋侯复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其族行,曰:“虞不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复道于虞以伐虢          假:借
B.虞不                              腊:岁终祭祀,这里指举行腊祭
C.黍稷非,明德惟馨             馨:浓郁的香气
D.大伯不,是以不嗣             从:跟随(《烛之武退秦师》“公从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将虢灭,何爱于虞
B.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②宫之奇其族行
C.①桓庄族何罪                                          ②虢,虞表也
D.①师还,馆                                          ②且虞能亲桓、庄乎
3.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公认为:“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宫之奇以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
B.文章开头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
C.宫之奇认为应该实行德政,力谏虞公,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D.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2)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2018-09-04更新 | 95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吕梁育星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洪信,并州晋阳人,汉圣太后弟也。后弟六人,洪信居长,少善骑射。后唐明宗在藩时,隶帐下,及即位,爱将朱弘实总领捧圣军,弘实擢洪信为爪牙,渐迁小校。应顺中,潞王举兵,少帝及弘实东奔,捧圣军数百从行,洪信预焉。及次卫州少帝与晋高祖遇因有疑贰谋害晋祖其从兵皆乱时汉祖方护晋祖洪信以兵应之获免清泰中,又为雍王重美牙校。
       晋初,为兴顺左厢都指挥使。汉祖统禁军,迁镇太原,奏隶麾下。汉祖领陈州刺史、左护圣左厢都指挥使,俄加岳州防御使。从汉祖降邺,以警扈之劳,授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
       乾佑中,以群小用事,心怀忧惧,白太后求解军职,出为镇宁军节度。岁余,迁保义军节度。初,杨邪以元从功臣为方镇者不谙政务,令三司择军将分补诸镇都押牙、孔目官,或恃以朝选,藩帅难制。洪信闻内难,即召马步军都校聂召,奉国军校杨德、王建、黄全武、杨进、翟本,右牙都校任温武,护圣都校康审澄及判官路涛、掌书记张洞、都押牙杨昭勍、孔目官魏守恭,悉杀之,诬奏谋逆。
       周广顺初,加同平章事。洪信常以此妄杀自歉,及革命,内不自安。周祖犹以汉太后之故,移镇京兆。本城兵不满千,王峻西征至陕州,以援晋州为辞,又取去数百人。及刘崇北遁,遣禁兵千余屯京兆,洪信益惧,即请入朝,恳辞藩镇,拜左武卫上将军。世宗即位,迁左骁卫上将军。显德五年,改右龙武军统军,从世宗北征,为合流口部署。
       乾德五年,改左骁卫上将军。开宝五年请老,以本官致仕。八年,卒,年七十四。

(节选自《宋史·李洪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次卫州/少帝与晋高祖遇/因有疑贰谋害/晋祖其从兵皆乱/时汉祖方护晋祖/洪信以兵应之/获免/
B.及次/卫州少帝与晋高祖遇/因有疑/贰谋害晋祖/其从兵皆乱/时汉祖方护晋祖/洪信以兵应之/获免/
C.及次/卫州少帝与晋高祖遇/因有疑贰/谋害晋祖/其从兵皆乱/时汉祖方护晋祖/洪信以兵应之/获免/
D.及次卫州/少帝与晋高祖遇/因有疑贰/谋害晋祖/其从兵皆乱/时汉祖方护晋祖/洪信以兵应之/获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文中的清泰、明宗、乾德、开宝等都是年号。
B.在古代,爪牙是得力帮手的意思。现多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他们的党羽、帮凶,是贬义词。
C.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洪信出身皇戚,早年从军。李洪信是汉圣太后的弟弟,后被朱弘实提拔,逐渐升迁至小校。少帝东奔时,洪信参与了护卫行动。
B.李洪信屡立战功,受到封赏。晋初时,李洪信因立战功,先后被授予兴顺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等官职。
C.李洪信担忧时事,为朝解忧。李洪信将聂召、杨德、王建、黄全武、杨进、翟本、任温武、杨昭勍、魏守恭等人全都杀死。
D.李洪信受到猜忌,惶惶不安。周朝建立后,周祖因为李洪信是汉太后弟弟的缘故,让他镇守京兆,后又削弱他的武装力量,洪信忧惧,恳请辞藩镇,入朝为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乾佑中,以群小用事,心怀忧惧,白太后求解军职,出为镇宁军节度。
(2)洪信常以此妄杀自歉,及革命,内不自安。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谢迁,字于乔,余姚人。成化十年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复第一。授修撰,累迁左庶子。弘治元年春中官郭镛请豫选妃嫔备六宫。迁上言:“山陵未毕,礼当有待。祥禫①之期,岁亦不远。陛下富于春秋,请俟谅阴②既终,徐议未晚。”尚书周洪谟等如迁议,从之。帝居东宫时,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八年,诏同李东阳入内阁参与机务。迁时居忧,力辞,服除始拜命。进詹事兼官如故,皇太子出阁,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上疏劝太子亲贤远佞,勤学问,戒逸豫,帝嘉之。尚书马文升以大同边警,饷馈不足,请加南方两税折银。迁曰:“先朝以南方赋重,故折银以宽之。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尚书倪岳亦争之,议遂寝。

孝宗晚年慨然欲厘弊政。而内府诸库及仓场、马坊中官作奸骫法,不可究诘。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禁军不隶兵部,率空名支饷,其弊尤甚。迁乘间言之,帝令拟旨禁约。迁曰:“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帝允之。世宗即位,遣使存问,迁乃遣子正入谢。劝帝勤学、法祖、纳谏,优旨答之。嘉靖二年复诏有司存问。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及以病告,则遣医赐药饵,使者相望于道。迁竟以次年三月辞归。十年卒于家,年八十有三。赠太傅,谥文正。

(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二,有删改)


(注)①祥禫(xiángdàn):丧祭名。②谅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B.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C.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D.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科举制中,最高级别考试称殿试,皇帝在朝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生亲自考核,以定甲第。考中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B.服除,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守丧期满除去丧服称“服除”。
C.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D.赠,是古代皇帝为在任或已故官员及其亲属赐予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迁奉守礼法。因先皇陵墓尚未完工,居丧期限未满,他建议孝宗居丧期满后再商议选妃嫔充实六宫。
B.谢迁关心百姓疾苦。大同发生战事,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遭谢迁和尚书倪岳反对而作罢。
C.谢迁有政治才干。孝宗晚年想治理弊政,谢迁向孝宗报告并提出治理弊端的策略,得到皇帝同意,收效明显。
D.谢迁晚年宠命优渥。天寒时不用上朝参见,除夕赐诗,生病派医送药,死后赠谥,极尽荣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
②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诚信,信用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狠毒,刻毒
2.下列语句全部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⑤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A.②③④B.①③⑤
C.②④⑤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2018-08-2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文,完成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 阳宫,扶辇下,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B.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C.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D.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                    除:殿阶
B.子卿不欲降,何以                       过:过错
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栽培
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单于                 让:责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劝降采用文雅的方式,在饮酒叙谈之中,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李陵劝降采用攻心法,先以苏武父兄之死指出汉朝的薄情,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又以人生苦短,应享受荣华富贵相劝,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劝降内容经过深思熟虑,显得理由充分,说服力强。
C.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D.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018-08-24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张左右翼击,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李牧                              让:责备
B.赵王乃复强使将兵                 起:起来
C.李牧多为奇                           陈:通“阵”
D.赵使人捕得李牧                    微:暗中探伺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市租皆输入莫府,士卒费             卒相与欢,刎颈之交
B.边士日得赏赐不用                       夫赵强燕弱
C.张左右翼击                                 欲勿予,即患秦兵
D.击秦军宜安                                 西河外渑池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④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⑤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⑤⑥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打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2)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选自《晋书·列传十九》,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B.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C.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D.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2.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瑀,“建安七子”之一,代表作有《驾出北郭门行》,子阮籍、孙阮咸为“竹林七贤”之一。
B.大将军,古代武官名。始于战国 ,三国至南北朝 ,战事频繁,当朝大臣多兼大将军官号。
C.九锡,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后以九锡为权臣篡位先声。
D.箕踞,一种表示礼节的坐的姿态。即张开两腿坐着,形似簸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不管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人们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但醉里却能清醒,即使是写作也不会出差错,甚至写出来的文章让世人叹服。
C.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给以白眼,也因此受到他们的痛恨;而对于不拘礼教者给以青眼,表示尊重和欢迎。
D.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虽然继续下棋饮酒,却痛苦地大吐鲜血,以致后来病得差点丢了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
(2)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渐离以筑击始皇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1.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B.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C.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D.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古代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尊者居上位,卑者处下位。
B.“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周代王位由嫡长子世袭,余子分封为诸侯(也有异姓功臣封为诸侯的)。诸侯的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为卿大夫。
C.“皇帝”,自从秦始皇首立“皇帝”名号以来,“皇帝”一词一直是最高统治者尊贵的称号。
D.“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之神和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留他在身边击筑。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
B.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C.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B.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②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 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 /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B.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 /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C.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D.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B.古代官位尊卑秦汉以前,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是说蔺相如在廉颇的右边。
C.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赵王斋戒五日”,以此表示对秦国的尊重。
D.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召有司案图”为召来官吏查看地图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理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趁势持璧而立,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
B.蔺相如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理无信,并用自己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秦王想采取其他方法巧取豪夺,便假意同意“十五都予赵”。
C.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一贯背信弃义,告诉秦王,璧已送回赵国,并表示个人生死已置之度外。至此,秦王实在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事实,蔺相如取得“完璧归赵”的胜利。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蔺相如的启发式提问,得出廉颇不如秦王的结论。然后,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说明将相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蔺相如对廉颇的忍让,是出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目的。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