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典属国苏武,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B.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C.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D.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时用的牛、羊、猪三牲,只用羊、猪二牲为“少牢”。
B.“朔望”指朔日和望日,即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文中指每逢朔望居家休养。
C.“武因平恩侯自白”与“君因我降”(《苏武传》)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D.“法其形貌”与“内立法度”(《过秦论》)两句中的“法”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及其属官回到京城后,都被赐予高官厚禄,苏武把赏赐的财物全部施送给兄弟和过去的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
B.苏武的儿子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廷尉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廷尉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C.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关内侯;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非常优宠他。
D.宣帝思念那些辅佐大臣的美德,便令人把他们的形体相貌画在麒麟阁上,苏武也因功勋卓著,品德高尚,为当世人所熟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
②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息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牛仙客既为林甫所引,专给唯诺而已。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二十七年,以牛仙客为兵部尚书兼侍中,以李林甫为吏部尚书兼中书令,总文武选事。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为上所厚、势位将遇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初,上自东都还,李林甫知上厌巡幸,乃与牛仙客谋增近道粟赋及和籴以实关中,数年,蓄积稍丰。上从容谓高力士曰:“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对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上不悦。力士顿首自陈:“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故事,宰相午后六刻乃出,林甫奏今太平无事,巳时即还第。军国机务皆决于私家。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李林甫专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B.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C.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D.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令,古代官职名。隋唐时中书令与待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
B.巡幸,本指帝王巡视各地,此处指唐玄宗带领中央政府移驾洛阳处理政务。
C.顿首,叩头,以头叩地而拜,古代“九拜”之一。
D.巳时,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对应十二地支,巳时是上午7时至9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林甫假意鼓励众谏官言事,而随后杜琎因言事被贬,诤谏的言路就此断绝。他在私宅决断军政要务,长期独揽大权,导致天下混乱。
B.李林甫奸诈狡猾,善于迎合玄宗的心意,最终获得重用。张九龄认为宰相身系社稷安危,担忧李林甫为相会成为国家之患,玄宗不听。
C.李林甫举荐了牛仙客,牛仙客因此对他唯唯诺诺;诸事顺从,他为相却嫉贤妒能,对可能危及他权势和地位的人总是想方设法除掉。
D.李林甫用增加粟赋、和籴等办法使关中的粮食充实起来,玄宗非常赏识他,意欲把国家政事都托付给他,并对高力士的劝阻表示不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2)故事,宰相午后六刻乃出,林甫奏今太平无事,巳时即还第。
2022-02-2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脩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脩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崭州安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钦宗是庙号称谓。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号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