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4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选自《左传·隐公五年》,有删改)

材料二:

游宴之逸,人君之所乐也;谏诤之直,人君之所不乐也。以其所不乐而欲夺其所乐,此人臣之进谏所以每患其难入也。然则进谏之道将奈何?曰:进谏之道,使人君畏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信吾之言;使人君信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乐吾之言。戒之以祸者,所以使人君之畏也;论之以理者,所以使人君之信也;悟之以心者,所以使人君之乐也。举天宝之乱,而不能敬宗骊山之行;举台城之围,而不能解宪宗佛骨之惑。岂非徒以祸戒之,而未尝以理论之耶?论朝会之礼,而不能止庄公之观社;论律吕之本,而不能已景王之铸钟。岂非徒以理论之,而未尝以心悟之耶?盖祸固可使人畏,然遇骄慢而不畏者,则吾说穷矣;理固可使人信,然遇昏惑而不信者,则吾说穷矣。臧僖伯之谏隐公,先之以不轨不物之祸,次之以蒐狩治兵之理,其言深切著明,可使人畏,可使人信,然讫不能隐公观鱼之辕者,殆未尝以心悟之也。彼隐公之心方溺于观鱼之乐虽有显祸将不暇顾虽有至理将不暇信。僖伯无以开其心,而徒欲夺其乐,亦疎矣。吾尝论之:人君之游宴,畏人之言而止者,是特不敢为,而未知其不当为也;信人之言而止者,知其不当为,而未知其不足为也。惟释然心悟,然后知其不足为;知其不足为,虽劝之为,亦不为矣

(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A隐公之心B方C溺D于观鱼之乐E虽有显祸F将不暇顾G虽有至理H将不暇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事,文中指祭祀与军事,《左传》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语,即是此意。
B.辍,停止,中断,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辍飧饔以劳吏者”的“辍”意思相同。
C.律吕,校正乐律的器具,代指音律、乐律,也喻指准则、标准。文中指音律、乐律。
D.回,回转,掉转,与《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兮”的“回”意思和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臧僖伯之所以谏阻隐公前往棠邑观鱼,是因为国君一举一动要遵循法度准则,做好臣民的表率,否则将导致乱政。
B.面对臧僖伯的直言谏阻,鲁隐公仍然执意远离国都前往棠邑,“吾将略地焉”形象地揭示出其知错不改的性格特征。
C.进谏因“公将如棠观鱼”而起,但谏辞中对此事没有具体触及,表明臧僖伯进谏的重点在守礼之理而不在具体事件。
D.吕祖谦认为臧僖伯的谏言层层推进,深刻恳切,显著明白,但其进谏内容和方式有失偏颇。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
(2)惟释然心悟,然后知其不足为;知其不足为,虽劝之为,亦不为矣!
5.关于“进谏之道”,吕祖谦有怎样的主张?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与吾[A]吾与子[B]分[C]楚国[D]子不与[E]吾[F]子[G]父[H]则死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通“盍”,指何不,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不同。
B.爱,指吝惜,与《孟子·梁惠王》”中“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不同。
C.死,指为……而死,与《陈涉世家》中“死国可乎”的“死”意思相同。
D.定,指使……安定,“阙秦以利晋”中“利”表示使……获利,两者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骊姬向晋献公诽谤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会让晋献公伤心或猜疑,坚持不肯这样做。
B.申生认为国君年事已高,国君的儿子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
C.申鸣认为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而俸禄归于亲人,既然选择了在朝为官,侍奉君王,就应该以身殉国。
D.白公胜被申鸣派兵包围,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石乞建议他请申鸣的父亲来帮忙劝说申鸣退兵,但计策没有奏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
(2)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
5.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4-04-24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三军知在上之人爱我如子之至,则我之爱上也如父之极。故陷危亡之地,而无不愿死以报上之德。法曰: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战国,魏将吴起为西河守,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坐不设席行不乘骑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或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以吴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分合为变者,奇正安在?靖①曰: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三军之士止知其胜,莫知其所以胜,非变而通,安能至是哉!分合所出,唯孙武能之。吴起而下,莫可及焉。太宗曰:吴术若何?靖曰:臣请言之。魏武侯问吴起两军相向,起曰:‘使贱而勇者前击,锋始交而北,北而勿罚,观敌进取。一一起,奔北不追,则敌有谋矣。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击之勿疑。’臣谓吴术大率类此,非孙武所谓以正合也。太宗曰:卿舅韩擒武②尝言,卿可与论孙、吴,亦奇正之谓乎?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②韩擒武:大隋名将韩擒虎,因避讳而称韩擒武。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坐不A设B席C行D不乘骑E亲裹F赢粮G与士卒H分劳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军,文中指军队,与《论语》中“三军可夺帅也”的“三军”的意思相同。
B.卒,文中指士卒、士兵,与李密《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卒”意思相同。
C.略,文中指概略,与《六国论》中“燕赵之君,始有远略”的“略”意思不同。
D.坐,文中指驻守不动,与《琵琶行》中“却坐促弦弦转急”的“坐”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帅平时爱护士兵,士兵对敌时宁肯前进而死也不愿后退而生。士兵们即使作战中陷入危亡境地,他们也愿意拼死奋战来报答将帅的恩德。
B.有个士兵长了脓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吮吸脓汁。这个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哭了起来,是因她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为报恩而战死在沙场。
C.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深得士兵拥护,被魏文侯委派为将镇守西河地区。他先后同诸侯大战七十六次,获全胜的作战有六十四次之多。
D.李靖认为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灵活运用奇兵与正兵,融会贯通,夺取胜利。除了孙武通晓运用奇正变化之外,即使是吴起也赶不上李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2)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
5.吴起能够“全胜六十四”并成为一代名将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2024-04-23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允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性好文学,担笈书,千里就业,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

(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材料二:

魏高宗起太华殿。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

(选自《资治通鉴·宋纪第一百二十八卷》,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一夫不耕A或受B之C饥D况E四万F人之劳G费H可胜道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笈负书”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负”字含义相同。
B.《春秋公羊》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与《左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C.“帝省之”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省”字含义相同。
D.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十斗为一石)称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少时气度非凡,崔玄伯见到他后很惊异,认为他将来必成一代人杰。
B.魏高宗想要大起宫室,高允认为不可,并以太祖为例进行劝谏,皇帝采纳了高允的建议。
C.朝廷中有人上疏激烈地批评高允,魏高宗以父子关系类比君臣关系,肯定了高允是真忠臣
D.入仕多年,与高允同时期被征召的人大多身处高位;而高允却多年没有升迁,担任郎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
(2)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应炎传

【明】高启

①胡应炎,字焕卿,常之晋陵人。元丞相伯颜南伐师,常境,知府王洙遁,朝廷以姚訔知府事。訔见应炎,喜曰:君,吾剧孟也。应炎归告父及兄弟曰:吾家世受国恩,今戎马在郊,王室将危,是吾立功之秋也。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

②既应訔命,即选民之壮勇者三千人,自将城。为訔画曰:吾州,京师北门,不可失守。然城卑堑狭,兵皆市人,非素所抚循者。而北兵锐且众,乘胜远来,其锋不可当,恐未易与战也。宜树木栅傅城,益调粟,缮械,为守计。訔然之。

③初,洙遁时,其客王虎臣盗郡印,自称知府,诣伯颜军门献之。伯颜不知其诈,命还守常,而遣兵与俱。及城,訔等已先至,不得入,反以民叛告。伯颜怒,率步骑二十余万围之。应炎出战,杀其将校甚众。围且久,元兵多伤毙。伯颜遂以西域诸部兵会攻。围益急,饷援俱绝。伯颜侦知之,谕使出降。应炎骂之,截纸、缕置盂中,若汤饼状者,以箸示之,曰:吾食,甚足!

④城陷。訔死之,应炎率民兵巷战。至孔子庙前,众溃,犹手刃数人,力屈,遂就擒。伯颜之,曰:若即尝多杀吾将校者邪?应炎曰:吾欲杀汝,何将校也?恨力不及耳。伯颜怒,腰斩之,时年二十七。

⑤余为儿童时,常闻父老言元兵取常时事,甚悉。及壮,观史多所未载。岂搜采有失而致然欤?抑著作者有所讳避而弗录欤?或其事多缪悠,初皆无有,特好事者为之说欤?是皆不可知也。每窃恨焉。近遇胡黼江上,间为余言其祖应炎死节始末,与余昔所闻无异。

(选自《凫藻集》有删改)

【注】①剧孟:西汉人,游侠,曾帮助周亚夫平定吴楚叛乱。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常境                                (2)自将
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以箸示之
A.拉开                       B.执持                  C.挑起                    D.伸展
(2)伯颜
A. 退避                      B.谴责                  C.怨恨                    D.呵斥
3.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
4.将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及城,訔等已先至,不得入,反以民叛告。
5.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塑造传主形象,请依据表格内容提示,完成填写。
段落事件概括人物形象
第①段以身许国忠贞爱国
第②段献计守城1
第③段2宁死不屈
第④段34

6.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2024-04-23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也。故有”“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

(选自《商君书·卷十四·修权》)

材料二

元载中人董秀,厚啖以金,使刺取密旨。帝有所属,必先知之。探微揣端,无不谐契,故帝任不疑。时拟奏文武官功状多谬舛,载虞有司驳正,乃请别敕授六品以下官,吏部、兵部即附甲团奏,不须检勘,欲示权出于己。载智略开果,久得君,以为文武才略莫己若。纵诸子关通货贿。京师要司及方面,皆挤遣忠良,进贪猥。凡仕进干请,不结子弟,则谒主书。城中开南北二第,室宇奢广,当时为冠。近郊作观榭,帐帟什器不徒而供。膏腴别墅,疆畛相望,且数十区。帝尽得其状。载尝独见,帝深戒之,警然不悛。会李少良上书诋其丑状,载怒,奏杀少良。道路目语,不敢复议。载由是非党与不复接,生平道义交皆谢绝。帝积怒,大历十二年三月庚辰,帝御延英殿,遣左金吾大将军吴凑载,系政事堂。分捕亲吏、诸子下。乃下诏赐载自尽,妻及子扬州兵曹参军伯和、祠部员外郎仲武、校书郎季能并赐死;毁私庙主及大宁、安仁里二第,以赐百官署舍,破东都第助治禁苑。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七十》)

【注】①附甲:在他人奏议上签名(画押)表示同意。②干请:请托。 ③主书:指主书官卓英倩、李待荣,均为元载心腹。④帟,帐幕。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有“隙”A“蠹”B而不亡者C天下鲜矣D是故E明王任法去私F而国无“隙”G“蠹”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意为勾结,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意有所郁结”的“结”意思不同。
B.子弟,原意指儿子与弟弟,亦可泛指弟弟、侄子或年轻的后辈,文中指儿子。
C.收,逮捕,与贾谊《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的“收”意思不同。
D.狱,意为监狱,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中“狱”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认为,如果废除法度,喜好私议,那么就可能出现卖官求财、鱼肉百姓的情形。
B.大臣争相谋取私利而不顾及百姓,百姓就会远离君主,君主与百姓之间便会产生裂痕。
C.元载把持朝政,无视君权,任用贪猥,大肆贪腐,骄奢淫逸,最后祸及祖先与子孙。
D.皇帝初时对元载任用不疑,掌握其贪腐情形后,曾郑重告诫他,但元载傲慢不悔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载智略开果,久得君,以为文武才略莫己若。
(2)载由是非党与不复接,生平道义交皆谢绝。
5.材料一中的“隐下而渔民”在元载身上有何体现?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之才,师河南穆修。修性卞严寡合,虽之才亦频在呵怒中,之才事之益谨。时苏舜钦辈亦从修学《易》,其专授受者惟之才尔。修之《易》,其图书象数变通之妙,秦、汉以来鲜有知者。之才初为卫州获嘉主簿时邵雍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爨以养父。之才叩门来谒,劳苦之曰:好学笃志果何似?雍曰:简策之外,未有迹也。之才曰:君非迹简策者,其如物理之学何?他日则又曰:物理之学学矣,不有性命之学乎?雍再拜,愿受业,于是先示之以陆淳《春秋》,意欲以《春秋》表仪《五经》,既可语《五经》大旨,则授《易》而终焉。其后雍卒以《易》名世。

(书选自《未央•僵林一》,有删改)

材料二:

雍,先生之名,而尧夫其字也。先生始学于伯原,坚苦刻厉,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先生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未尝及四方,遽可已乎?于是走吴适楚,过齐、鲁,客梁、晋。久之而归,曰:道其在是矣!盖始有定居之意。

既学,力慕高远,谓先王之事为可必致。及其学益老,德益邵,玩心高明,观于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以达乎万物之变。在洛几三十年,始至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爨以养其父母,居之裕如。讲学于家,未尝以语人,而就问者日众。乡里化之,远近尊之,士人之洛者,有不之公府,而必之先生之庐。接人无贵贱亲疏之,群居燕饮,笑语终日,不取甚异于人,顾吾所乐何如耳。病畏寒暑,常以春秋时行游城中,士大夫家听其车音,倒屣迎致,虽儿童,皆知欢喜尊奉。其与人言,必依于孝弟忠信。乐道人之善,而未尝及其恶,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

(节选自《明道先生文集•卷四》,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之才初为卫州A获嘉B主簿C时邵雍D居E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F布裘蔬食G躬爨H以养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雍再拜,愿受业”与“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出师表》)两句中的“受业”词义相同。
B.“未尝强以语人”与“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强”含义相同。
C.“士人之道洛者”与“闻道有先后”(《师说》)两句中的“道”字含义不同。
D.“无贵贱亲疏之间”与“俯仰之间,以为陈迹”(《赤壁赋》)两句中的“间”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之才从师于穆修,穆修性情严厉、常对其呵斥,之才却更加谨慎地对待师父。
B.在邵雍的求学过程中,李之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引导邵雍走上适合于他的学术道路,为其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C.邵雍从古人身上得到启发,决定遍游四方以充见闻,为此他曾客居多国,定居之后继续探寻道之所在。
D.随着学问的增长,邵雍致力于参透宇宙万物变化之规律,在生活中他便豁达洒脱,看轻物质虚名,但求愉悦顺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之才叩门来谒,劳苦之曰:“好学笃志果何似?”
(2)在洛几三十年,始至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爨以养其父母,居之裕如。
5.结合以上材料,请简要分析邵雍的人物形象特点。
2024-04-21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董仲舒)以为:义动君子,利动贪人。如匈奴者,非可以仁义说也,独可说以厚利,结之于天耳。察仲舒之论,考诸行事,乃知其未合于当时,而有阙于后世也。当孝武时,虽征伐克获,而士马物故亦略相当;虽开河南之野,建朔方之郡,亦弃造阳之北九百余里。匈奴人民每来降汉,单于亦辄拘留汉使以相报复,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此不合当时之言也。若不置质空约和亲是袭孝文既往之悔而长匈奴无已之诈也。夫边城不选守境武略之臣,修障隧备塞之具,厉长戟劲弩之械,恃吾所以待边寇,而务赋敛于民,远行货赂,割剥百姓,以奉寇雠。信甘言,守空约,而几胡马之不窥,不已过乎!

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直匈奴百年之运,因其坏乱几亡之厄,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下》)

材料二:

(温彦博)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且光武居河南单于于内郡,以为汉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

(节选自《贞观政要·安边》)

1.材料一种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字母标号。
若不A置质B空约和亲C是袭D孝文既往之E悔F而长匈奴G无已之H诈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当,数量上差不多,相匹配。与《苏武传》中“汉亦留之以相当”的“相当”不同
B.所以,用来……。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今具道所以”的“所以”意思不同。
C.致,招致,招引。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意思相同。
D.师,效法,学习。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师”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认为匈奴只能用丰厚的利益迎合,班固认为此观点不符合当时的情况,也不利于后世
B.孝宣帝时,汉朝廷利用匈奴内部之乱,恩威并施,使单于入朝请服,三代人做了汉朝外藩之臣。
C.温彦博认为突厥前来投奔,可传授其礼教法令,挑选酋长为禁军宿卫,让他们既畏惧又感恩
D.对于隋帝被困雁门,杜楚客虽与温彦博持不同看法,但也认为唐太宗应学习先哲,以保国家长治久安。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甘言,守空约,而几胡马之不窥,不已过乎!
(2)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
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汉唐两朝对待少数民族的策略及由此带来的效果。
2024-04-21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宋子曰: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不恶侮乎?曰:恶而不辱也。曰:若是,则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今俳优、侏儒、狎徒相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则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之故也。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

(节选自《荀子》)

材料二:

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君对曰:昔者仲尼之钓于沂也,季孙过其车,有从者引仲尼之衣而叱之,仲尼扬竿而行。从者抚其竿曰:‘勿扬。’仲尼乃负竿而歌,从者裂竿而击之。鲁人曰:‘此孔丘也。’从者曰:‘吾知孔丘,故击之耳。以鲁国之众,辱一贱士,奚足道哉?’及孔丘摄相于鲁,鲁人与其从者斗。从者将死,季孙闻而怒,遂捕从者百人,桎梏以见孔子。当是时,鲁人皆相而往,以观孔子之政,为从者之有怨,季氏之执鲁命也。既而从者死,孔子曰:‘吾闻讼之室者折于天刑,君子之幸也;罪未成而桎梏,小人之幸也。’由此观之,贫贱者奚辱于富贵哉?夫贫贱而不辱则进而无党出而无求独行其志而尽天者乎?圣人之心,尽于天而奚之为?楚王曰:善!

(节选自《天禄阁外史》)

1.材料二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夫贫贱A而不辱B则进C而无党D出E而无求F独行G其志H而尽天者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文中表被动关系,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中的“见”意思相同。
B.援,文中指持着,与《送东阳马生序》“援疑质理”中的“援”意思不同。
C.率,文中指一概、全都,与《六国论》“率赂秦耶”中的“率”意思相同。
D.迹,文中指追踪、搜寻,与《项脊轩志》“瞻顾遗迹”中的”迹”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子认为人们的争斗起因于没能够区分“侮”的行为和“辱”的感受,如果他们明白受到欺侮不是耻辱,就自然不会再争斗了。
B.应答者批驳了宋子的观点,认为按照他的想法达不到他的目的,并用两个具体事例作对比,指出争斗的原因在于是否感到憎恶。
C.季氏的从者有意羞辱仲尼,一开始就拉拽衣服并叱骂,看到仲尼扬起钓竿就用手按住,见仲尼背起钓竿歌唱就把钓竿扯裂了。
D.在孔子代理鲁国的国相后,鲁国人和季氏的从者产生争斗,孔子将上百名从者逮捕,给他们戴上刑具,季氏听闻后十分生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甸子融译成现代汉语。
(1)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
(2)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
5.在两则材料中,人们受到侮辱之后的做法各有什么不同?
2024-04-21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合肥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元四年秋,诏诸军征蜀。维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涪,出剑阁西百里,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邓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选自《三国志•邓艾传》,有删改)

材料二:

唐太宗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今诸将中,但能言避实出虚,及其临敌,则鲜识虚实者,盖不能致人,而反为敌所致也。如何?卿悉为诸将言其要。李靖曰:先教之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语之以虚实之形可也。诸将多不知以奇为正、以正为奇,且安识虚是实、实是虚哉!

唐太宗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此则奇正在我,虚实在敌欤?李靖曰:奇正者,所以致敌之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为奇。苟将不知奇正,则虽知敌虚实,安能致之哉?臣奉诏,但教诸将以奇正,然后虚实自知焉。

(选自《李卫公问对》,有删改)

【注】①维:指姜维。②艾:指邓艾。③方轨:大路。④“奇正”是中国古代兵法里的术语。“奇”,指打破常规,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正”,指依规依矩,循序渐进,正面临敌。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斩瞻及尚书张遵A等B首C进军D到雒E刘禅遣使F奉皇帝玺绶G为笺H诣艾请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通“趋”,奔赴,与“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中的“趣”用法和词义相同。
B.“去成都三百余里”与“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传》)中的“去”词义不同。
C.“又粮运将匮”的“匮”意为“缺乏”,与成语“民穷财匮”中的“匮”词义相同。
D.“而反为敌所致故也”和“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两句中的“故”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元四年,朝廷下令各路大军攻打西蜀,钟会进攻剑阁,但姜维把守着此地,钟会始终没有攻下来,在此情况下,邓艾献上奇计。
B.邓艾在涪地遇到了诸葛瞻狙击,派邓忠和司马师纂左右包抄,但邓忠和司马师纂首战失利,遭到邓艾痛骂。
C.唐太宗认为《孙子兵法》的计谋都在虚实之内,弄清了虚实,作战才能够得胜,因此让李靖为自己讲解一下认识虚实的要领。
D.李靖认为,与对奇正相互变化的认知相比,对虚实情形的认知更重要,学会了奇正的用法,自然就知道敌人的虚实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2)苟将不知奇正,则虽知敌虚实,安能致之哉?
5.请概括说明邓艾进军西蜀涪地的理由。
2024-04-21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部分学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