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

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

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古代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时期,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C.浮屠,亦作浮图,都是梵语音译,它可指佛教,也可指佛塔,还可指和尚。本文中浮屠指佛教。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未成年时写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很少推崇赞美他人的著名诗人顾况的高度赞赏。
B.白居易是成就斐然的诗人,也是关心民生的好官员。江淮之地旱灾严重时,他就上奏请求朝廷免除江淮之地的全部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
C.白居易是“达、穷”之时都能泰然处之之人。在京为官时,他为君王民生多次进谏;受当权的大臣们弹劾被贬江州之后也能随遇而安。
D.对白居易的诗,世人颇有争议。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似淫言秽语,影响很坏,难以消除。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
(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2022-03-1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博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孙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及蒙代肃,初至陆口,外倍修恩厚,与关羽结好。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权闻之,遣蒙在前。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士仁、糜芳皆降,蒙入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递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会权寻至,羽自知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荆州遂定。以蒙为南郡太中,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蒙固辞金钱,权不许。封爵未下,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戚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寐,病中瘳,为下赦令,群臣贺毕。后更增笃,权自临视,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蒙未死时,所得金宝诸赐尽付府藏,敕主者命绝之日皆上还,丧事务约。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戚/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
B.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戚/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
C.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戚/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
D.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戚/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
2.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业,是南京在东吴时期的名称,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都城,是当时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
B.耆老,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后来把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称为“耆老”。
C.孤,与“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中的“孤”语意相似,都有“势单力薄”的意思。
D.赦令,古代帝王在登基、立太子、打胜仗或者自然灾害等情况下以施恩为名发布的减免罪刑或赋役的命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从征黄祖,勇斩陈就。随征黄祖,吕蒙统率前锋部队,亲手斩下陈就头颅,将士乘胜攻克其城。战后论功,孙权认为此战成功在于蒙斩陈就。
B.吕蒙尽心筹谋,诱敌信之。吕蒙初至陆口,表面广施恩义,交好关羽;羽讨樊城留备兵,吕蒙即与孙权密谋以治病为名分兵回建业,诱使关羽撤兵。
C.吕蒙白衣渡江,智取南郡。吕蒙伏精兵于大船,着白衣于船工,昼夜兼程,尽俘关羽所设江边哨所;入据南郡,抚慰将士,约法军中,存恤老者。
D.吕蒙居功不做,克己俭约。南郡之战,吕蒙立功至巨,孙权赏赐丰厚,吕蒙固辞金钱;生前所得金宝诸赐,令待其死后全部还给朝廷,丧事要简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
(2)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
5.孙权论及吕蒙,说他“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
2022-01-0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7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十一年冬十二月,龟兹王伐叠,弟诃黎布失毕立,浸失臣礼,侵渔邻国。上怒,戊寅,诏使持节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等将兵击之。上谓侍臣曰:朕少长兵间,颇能料敌。今昆丘行师,处月、处密二部及龟兹用事者羯猎颠、那利每怀首鼠,必先授首。

次年冬十月,阿史那社尔引兵自焉耆之西趋龟兹北境,分兵为五道,出其不意,擒而斩焉耆王薛婆阿那支。龟兹大震,守将多弃城走。社尔进屯碛台,去其都城三百里,遣伊州刺史韩威帅千余骑为前锋,左卫将军曹继叔次之。至多褐城,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其相那利师众五万拒战。锋刃甫接威引兵伪遁龟兹悉众追之行三十里与继叔军合龟兹惧将却继叔乘之龟兹大败逐北八十里

龟兹王布失毕既败,走保都城,阿史那社尔进军逼之,布失毕轻骑西走。十二月,社尔拔其城,使安西都护郭孝恪守之。社尔进军攻之四旬,擒布失毕及羯猎颠。那利脱身走,潜引西突厥之众并其国兵万余人袭击孝恪。孝恪营于城外,龟兹人或告之,孝恪不以为意,将入城,那利之众已登城矣,城中降胡与之相应,共击孝恪,矢刃如雨,孝恪不能敌,将复出,死于西门。后自余日,那利复引山北龟兹万余人趣都城,继叔逆击,大破之,斩首八千级。那利单骑走,龟兹人执之,以诣军门。

社尔前后破其大城五,遣左卫郎将权祗甫诣诸城开示祸福,皆相帅请降,凡得七百余城,虏男女数万口。社尔乃召其父老,宣国威灵,谕以伐罪之意,立其王之弟叶护为主,龟兹人大喜。社尔勒石纪功而还。龟兹王布失毕等至京师,上责让而释之,遣归国抚其众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讨龟兹》)


[注]①羯猎颠,唐朝龟兹大将。②那利,唐朝龟兹宰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锋刃甫接威/引兵伪遁/龟兹悉众追之/行三十里与继叔军合/龟兹惧将/却继叔乘之/龟兹大败/逐北八十里/
B.锋刃甫接威/引兵伪遁/龟兹悉众追之/行三十里与继叔军合/龟兹惧/将却/继叔乘之/龟兹大败/逐北八十里/
C.锋刃甫接/威引兵伪遁/龟兹悉众追之/行三十里/与继叔军合/龟兹惧/将却/继叔乘之/龟兹大败/逐北八十里/
D.锋刃甫接/威引兵伪遁/龟兹悉众追之/行三十里/与继叔军合/龟兹惧将/却继叔乘之/龟兹大败/逐北八十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大夫之死称为“卒”。文中指龟兹王之死。
B.戊寅,此处指干支纪日中的戊寅日,其前一天是丁丑日,后一天是已卯日。
C.刺史,汉武帝时始置,其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职任监察,官阶低于郡守。
D.勒石纪功,建立或成就功勋后将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典出于汉代卫青“燕然勒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讨伐龟兹,是因为诃黎布失毕继其兄成为龟兹王之后,渐渐地对唐王朝不行使臣属国的礼节,并不断地挑起事端,和邻国发生武力冲突。
B.阿史那社尔率领部队借道焉耆,兵分五路,很快就活捉并斩杀了焉耆国王薛婆阿那支,让龟兹军队中很多守城将士感到非常害怕,选择弃城出逃。
C.龟兹军队大败后,布失毕退守其都城。阿史那社尔经过四十天的攻打,终于占领了龟兹都城,生擒了国王诃黎布失毕、大将羯猎颠和宰相那利等人。
D.阿史那社尔先用武力攻下龟兹五座大的城池,又派权祗甫到各个城池劝降,总共得到七百多座城池。他亲自召集当地父老,向他们宣传大唐的国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那利单骑走,龟兹人执之,以诣军门。
(2)龟兹王布失毕等至京师,上责让而释之,遣归国抚其众。
5.郭孝恪守城失败被杀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B.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C.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D.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对人称字,以表尊敬。
B.纵横术,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善于外交辩解的纵横家,所使用的谋术都统称为纵横术。
C.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国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
D.翰林,隋朝创立的官名,专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等。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天资聪颖,爱好广泛。他十岁时通晓诗书,喜欢纵横术、击剑,喜好喝酒,想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
B.李白才思敏捷,富有才华。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制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他侍奉玄宗,多次喝醉酒,甚至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李白仕途坎坷,人生不顺。他虽受玄宗赏识,但未得重用。李璘起兵失败后,他被贬夜郎,大赦后又受到牵连入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
(2)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宪宗元和元年,刘辟既得旌节,志益骄,求兼领三川,上不许。辟遂发兵围东川节度使李康于梓州,欲以同幕卢文若为东川节度使。推官莆田林蕴力谏辟举兵,辟怒,械系于狱,将斩之,阴戒行刑者使不杀,但数砺刃于其颈,欲使屈服而赦之。蕴叱之曰:竖子,当斩即斩,我颈岂汝砥石邪!辟顾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为唐昌尉。

上欲讨辟而重于用兵,公卿议者亦以为蜀险固难取,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上从之。高崇文屯长武城,练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时受诏,辰时即行,器械糗粮,一无所阙。甲午,尝文出斜谷,李元奕出骆谷,同趣梓州。崇文军至兴元军士有食于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斩之以徇刘辟陷梓州执李康高崇文引兵自阆州趣梓州刘辟将邢泚引兵遁去崇文入屯梓州辟归李康于崇文以求自雪,崇文以康败军失守,斩之。丙子,严砺奏克梓州。

九月壬寅,高崇文又败刘辟之众于鹿头关。河东将阿跌光颜将兵会高崇文于行营,愆期一日,惧诛,欲深入自赎,军于鹿头之西,断其粮道,城中忧惧。于是辟鹿头守将仇良辅以城降于崇文,获辟婿苏强,士卒降者万计。崇文遂长驱直指成都,所向崩溃,军不留行。刘辟、卢文若帅数十骑西奔吐蕃,崇文使高霞寓等追之,及于羊灌田。辟赴江不死,擒之。文若先杀妻子,乃系石自沉。崇文入成都,屯于通衢,休息士卒,市肆不惊,珍宝山积,秋毫不犯。槛刘辟送京师。斩辟大将邢泚、馆驿巡官沈衍,余无所问。军府事无巨细,命一遵韦南康故事,一境皆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崇文军至兴元/军士有食/于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斩之以徇/刘辟陷梓州/执李康/高崇文引兵自阆州趣梓州/刘辟将邢泚引兵遁去/崇文入屯梓州/
B.崇文军至兴元/军士有食/于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斩之以徇/刘辟陷梓州/执李康/高崇文引兵自阆州趣/梓州刘辟将邢泚引兵遁去/崇文入屯梓州/
C.崇文军至兴元/军士有食于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斩之以徇/刘辟陷梓州/执李康/高崇文引兵自阆州趣/梓州刘辟将邢泚引兵遁去/崇文入屯梓州/
D.崇文军至兴元/军士有食于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斩之以徇/刘辟陷梓州/执李康/高崇文引兵自阆州趣梓州/刘辟将邢泚引兵遁去/崇文入屯梓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年号名,用来纪年。古代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B.旌节,指古代使者所持的符节。唐宋时指皇帝赐给节度使的仪仗。
C.竖子,文中指小子,对人的蔑称。《鸿门宴》的“竖子”即为此意。
D.吐蕃,古代藏族所建立的政权。唐朝时曾派文成公主前往和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刘辟得势之后,心气骄纵专横,自高自大。他向皇上要求兼管整个三川,宪宗不肯答应。于是,刘辟立即起兵攻克战略要地梓州。
B.唐宪宗想讨伐刘辟,但有顾虑;许多大臣也认为刘辟所占据的蜀地险要坚固,难以攻取。只有杜黄裳坚持讨伐,并得到皇上同意。
C.高崇文富有战略眼光,平时加紧训练士兵,始终保持战备状态,因此他一旦接受诏命便能马上率部队进发,粮草器械一样都不少。
D.高崇文治军严明。部队进入成都后,他让士兵在道路上驻扎休息,没有惊扰市中的店铺,也没有侵犯市场上堆积如山的珍贵财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斩之,阴戒行刑者使不杀,但数砺刃于其颈,欲使屈服而赦之。
(2)河东将阿跌光颜将兵会高崇文于行营,愆期一日,惧诛,欲深入自赎。
5.杜黄裳为什么认为“辟必可擒”?请概括原因。
2021-12-08更新 | 17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复奏疏乞创飞虎军。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B.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C.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D.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道,是南宋皇帝赵眘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后世也用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汉武帝。
B.奏疏,古代臣子向皇帝递交的奏折,可用来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等。
C.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
D.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上书皇帝,希望皇帝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处违法贪赃者。
B.辛弃疾忠于国事。他奉命筹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虎营栅栏,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消除了皇上的疑虑。
C.辛弃疾注重大局。他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太守谢源明不顾幕僚和下属们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
D.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写下《九曲棹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穆帝升平二年。赵之亡也,其将高昌遣使降燕,已而降晋,又降秦,各受爵位,欲中立以自固。燕主慕容俊使司空阳骛讨昌于东燕。三年夏六月,高昌不能拒燕,秋七月,自白马奔荥阳。五年春二月,高昌,燕河内太守吕护并其众,遣使来降,拜护冀州刺史。护欲引晋兵以袭邺。三月,燕太宰慕容恪将兵五万,冠军将军皇甫真将兵万人,共讨之。燕兵至野王,护婴城自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急攻之,以省大费。恪曰:老贼经变多矣观其守备未易猝攻顷攻黎阳多杀精锐卒不能拔自取困辱护内无蓄积,外无救援,我深沟高垒,坐而守之,休兵养士,离间其党,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何为多杀士卒以求旦夕之功乎?乃筑长围守之。夏四月,桓温以其弟黄门郎豁督沔中七郡诸军事,兼新野、义城二郡太守,将兵取许昌,破燕将慕容尘。燕人围野王数月,吕护遣其将张兴出战,傅颜击斩之,城中日蹙。皇甫真戒部将曰:护势穷奔突,必择虚隙而投之。吾所部士卒多羸,器甲不精,宜深为之备。乃多课橹循,亲察行夜者。秋七月,护食尽,果夜悉精锐趋真所部,突围,不得出。太宰恪引兵击之,护众死伤殆尽,弃妻子奔荥阳。恪存抚降民,给其廩食,徙将帅于邺,自余各随所乐。以护参军广平梁琛为中书著作郎,冬十月,吕护复叛,奔燕,燕人赦之,以为广州刺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桓温伐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贼经变多矣/观其守备未易/猝攻/顷攻黎阳/多杀精锐/卒不能拔/自取困辱/
B.老贼经变多矣/观其守备/未易猝攻/顷攻黎阳/多杀精锐/卒不能拔/自取困辱/
C.老贼经变多矣/观其守备/未易猝攻/顷攻黎阳/多杀精锐卒/不能拔/自取困辱/
D.老贼经变多矣/观其守备未易/猝攻/顷攻黎阳/多杀精锐卒/不能拔/自取困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位,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周代有王、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B.卒,古代常用来指大夫的死。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对不同阶层的人的死常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加以区别。
C.冀州,古州名,我国古代九州之一。《尚书·禹贡》中称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D.著作郎,古代官名。初设时属中书省,掌编纂国史。后改属秘书省,称为大著作。唐代主管著作局,亦属秘书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赵灭亡后,后赵将领高昌先后向前燕、东晋、前秦投降,并分别接受各国的爵位,想利用中立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B.对吕护的环城据守战术,傅颜与慕容恪的认识起初并不一致,但经过慕容恪一番人入情入理的分析后,两人达成共识。
C.皇甫真在军事上可谓深谋远虑,预判被围困的吕护必定会寻机突围,于是提前做出部署,使得吕护的突围行动失败。
D.吕护在军队死伤殆尽后抛妻弃子逃到荥阳,被任命为中书著作郎;后来,吕护再次叛乱,投奔燕国,担任广州刺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
(2)恪存抚降民,给其廩食,徒将帅于邺,自余各随所乐。
5.慕容恪和皇甫真为什么联合讨伐吕护?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大王诚能命将出师,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祖逖之攻樊雅也,川遣其将李头助之。头力战有功逖厚遇之头每叹曰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川闻而杀之头党冯宠帅其众降逖川益怒,大掠豫州诸郡,逖遣兵击破之。

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之。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而赵固、上官已、李矩、郭默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逖牙门童建杀新蔡内史周密,降于后赵,勒斩之,送首于逖。逖深德之,自是后赵人叛归逖者,逖皆不纳。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豫州刺史祖逖,以若思吴士,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又闻王敦与刘隗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送,感激发病。九月,壬寅,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注]①樊雅,流民,在谯地聚集数千人,自称山寨王。②川,即陈川,自称陈留太守。③三年,即晋元帝大兴三年(公元320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头力战有功/逖厚遇之/头每叹曰/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川闻而杀之/头党冯宠帅其众降逖/
B.头力战有功/逖厚遇之/头每叹曰/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川闻而杀之/头党冯宠帅其众降逖/
C.头力战有功/逖厚遇之/头每叹曰/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川闻而杀之头党/冯宠帅其众降逖/
D.头力战有功/逖厚遇之/头每叹曰/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川闻而杀之头党/冯宠帅其众降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酒,汉魏以后的官名,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韩愈曾担任过此职。
B.京口,江苏镇江的古称,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间”
C.后赵,十六国时的政权,军事力量强大,与当时南方东晋政权对峙。
D.壬寅,壬为天干,寅为地支,干支相配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用以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曾经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一同睡觉,深更半夜时听到鸡叫,就叫醒刘琨,起床舞剑。
B.祖逖驻扎京口时,向一直不想北伐的司马睿进言,司马睿封他官职,给了少许物资,未给他兵器,
C.在与樊雅、陈川、韩潜、桃豹等势力的战斗中,祖逖表现出非凡的军事驾驭能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D.祖逖派人劝赵固等和解,于是他们都接受了祖逖的节制调度;默许和后赵的民间交易,获利颇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
(2)逖深德之,自是后赵人叛归逖者,逖皆不纳。
5.文末祖逖“感激发病”而死,“感激发病”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②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B.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C.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D.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C.司马: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D.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正是品行不好,不得重用。
D.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
4.(课内知识考查)下列文化常识与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迁、左迁,都指官职的升迁;出官,指京官贬往地方任职。
B.唐代以前的诗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体诗。古体诗有“歌”“吟”“行”等体栽。近体诗有律诗、绝句的区别。
C.“烟涛微茫(音信)难求”     低眉信手(随手)续续弹
D.我欲(依据)之梦吴越            因为(于是创作)长句,歌以赠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2)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2021-11-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定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宝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破少思。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注释:①矰(zēng):一种用丝绳系住用以射飞鸟的短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哀/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指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书”即传说中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曾祖父。
D.“家”是先秦时诸侯统治的地方,即诸侯的采地食邑,先秦时,卿大夫封地称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崇尚谦虚不张扬的德性。就像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德行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十分愚钝。
B.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一致。
C.老子推崇“道”的思想学说。“道”就是一种虚无,是顺应自然,以无为来适应各种变化,所以司马迁认为他的著作措辞微妙不易理解。
D.老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老庄申韩“四子”的合传,“四子”学术皆以“道德”为依归,而老子思想更见深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2)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5.选文中关于老子是何人有哪几种说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