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十三年,翱两试皆上第,授大理寺左寺正。宣德元年,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运砖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英宗即位,擢翱右佥都御史,偕都督武兴镇江西,惩贪抑奸,吏民畏爱。正统二年召还院。七年冬,提督辽东军务。翱以军令久弛,寇至,将士不力战,因诸将庭谒,责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斩之。皆惶恐叩头,愿效死赎。翱乃躬行边,起山海关抵开原,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练将士,室鳏寡。军民大悦。又以边塞孤远,军饷匮,缘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赎。十余年间,得谷及牛羊数十万,边用以饶。景泰三年,召还掌院事。浔、梧瑶乱,总兵董兴、武毅推委不任事,于谦请以翁信,陈旺易之,而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信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真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翱代,一循成宪。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太保,谥忠肃。翱在铨部,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庐,非岁时朔望谒先祠,未尝归私第。每引选,或值召对,侍郎代选。归虽暮,必至署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论荐不使人知,曰:吏部岂快恩怨地耶。自奉俭素。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孙以入太学,不使应举,曰:勿妨寒士路。其自辽东还朝也,中官同事者重翱,赆明珠数颗,翱固辞。其人曰:此先朝赐也,公得毋以赃却我乎。不得已,纳而藏焉。中官死,召其从子还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B.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C.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D.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古代官署名,负责审理刑狱案件,是国家最高的法律机构。
B.烽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有效方法。若有敌情,则燃烟或放火。
C.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D.荫,封建时代,子辈因父辈有功而得到官爵或特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翱历仕多朝,仕途顺畅。他先后在永乐、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年间为官,担任过右佥都御史和吏部尚书等多种官职,皇帝非常信任他。
B.王翱公正严明,生活俭仆。他掌管着官员的升降任免,拒绝别人的私下求告;他节俭朴素,皇帝知道他贫穷,特意在京城给他建造了宅院。
C.王翱工作勤奋,认真负责。他任吏部尚书时,长期住在官署,很少回家;他总是亲自查看吏部任命的官员名单,唯恐对官员的任命有错误。
D.王翱人格高尚,廉洁不贪。他从辽东回朝时,不得已收了一同工作的宦官赠予的数颗明珠,该宦官去世后,他就找到其侄子,归还了明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
(2)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
5.王翱总管辽东军务时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

2 . 李泌,字长源,七岁知为文。及长,博学,善治《易》,常游嵩、华、终南间,慕神仙不死术。天宝中,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尝赋诗讥诮杨国忠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肃宗即位灵武,物色求访,会泌亦自至。已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帝悦,欲授以官,固辞,愿以客从。入议国事,出陪舆辇,众指曰:“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帝闻,因赐金紫,拜元帅、广平王行军司马。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使胁从之徒得释言于贼帝不悦,曰:“往事忘之乎?”对曰:“臣念不在此。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帝感悟,抱泌颈以泣曰:“朕不及此。”因从容问破贼期,对曰;“贼掠金帛子女,悉送范阳,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国邪?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余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帝然之。德宗在奉天,召赴行在,授左散骑常侍。时李怀光叛,岁又蝗旱,议者欲赦怀光。帝博问群臣,泌破一桐叶附使以进,曰:“陛下与怀光,君臣之分不可复合,如此叶矣。”由是不赦。始,朱泚乱,帝约吐蕃赴援,赂以安西、北庭。既而浑瑊与贼战咸阳,泚大败,吐蕃以师追北不甚力,因大掠武功而归。京师平,来请如约。帝业许,欲遂与之。泌曰:“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皆悍兵处,以分吐蕃势,使不得并兵东侵。今与其地,则关中危矣。且吐蕃向持两端不战,又掠我武功,乃贼也,奈何与之?”遂止。贞元五年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傅。

(选自《新唐书·李泌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使胁从之徒得释言于贼/
B.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使胁从之徒得释言于贼/
C.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使胁从之徒得释言于贼/
D.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使胁从之徒得释言于贼/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一般指太子居住的宫殿,有时也借指太子本人;因太子是储君,故又称储宫。
B.卿:古代君王称亲近的大臣为卿或爱卿,卿也可以用于夫妻或好友之间亲昵的称呼。
C.行在:也称行在所,常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唐都长安。
D.关中:即今陕西一带,因地处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故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泌博学多才,擅长研究《易经》,曾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后来到灵武谒见肃宗,深得赏识,入朝议论国事,外出陪从车驾,地位显赫。
B.李泌认为太上皇年事高而处境窘迫,听到肃宗心怀旧怨,将会惭愧不悦,万一染病,肃宗就有不能安亲之嫌。肃宗醒悟过来,拥其哭泣。
C.李泌被德宗授予左散骑常侍之职,当时李怀光叛乱,不巧又发生蝗灾和旱灾,议政者希望赦免李怀光,李泌坚决反对,德宗采纳其建议。
D.吐蕃应约帮助唐朝打败了朱泚叛军,德宗打算兑现承诺,将安西、北庭两地割给吐蕃,李泌认为如此则可能导致吐蕃合兵东侵,危及关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赋诗讥诮杨国忠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
(2)且吐蕃向持两端不战,又掠我武功,乃贼也,奈何与之?”
5.李泌为什么认为“不出二年,无寇矣”?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2022-03-16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部分达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
B.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
C.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
D.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下,即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B.东都,即洛阳。唐朝东都为洛阳,西都为长安。“望西都,意踌躇”中的西都,也是指长安。
C.管晏,即管仲和晏婴,皆为战国时齐国名相。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晏婴字仲,谥“平”。
D.四方馆,古代官署名。隋时置,以接待四方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臣,属鸿胪寺。唐时属中书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凭借着姚崇的引荐,后来才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心里有些轻视他;但是魏知古对姚崇的引荐之恩感念在心。
B.唐玄宗认为姚崇公正无私,他看不起魏知古的忘恩负义,想要罢黜其职务。姚崇坚决请求皇上不要这样做,皇上停了很久才答应他的请求。
C.齐浣认为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于后世,但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他认为姚崇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管晏。
D.姚崇自己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因身患疾病而向唐玄宗请假。唐玄宗屡次派使者去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天达到几十次之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
(2)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5.姚崇揣摩到唐玄宗的什么心思?后来唐玄宗为什么高兴?
2022-02-25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六年,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它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延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九月,上曰:“比见群臣屡上表贺祥瑞。夫家给人足而无瑞,不害为尧、舜;百姓愁怨而多瑞,不害为桀、纣。”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槐上合欢如腰鼓左右称贺上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贤此何足贺命毁其巢纵鹊于野外。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征入朝,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命斩于朝堂,寻悔之。它日,与侍臣论“齐文宣帝何如人?”魏征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上曰:“然。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上尝闲居,与珪语,有美人侍侧,上指示珪曰:“此庐江王瑗之姬也,瑗杀其夫而纳之。”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纳之为是邪,非邪?”上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何问是非!”对曰:“昔齐桓公知郭公之所以亡,由善善而不能用,然弃其所言之人,管仲以为无异于郭公。今此美人尚在左右,臣以为圣心是之也。”上悦,即出之,还其亲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槐上合欢/如腰鼓左右/称贺上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贤/此何足贺
B.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槐上/合欢如腰鼓/左右称贺上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贤此/何足贺
C.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槐上合欢/如腰鼓/左右称贺/上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贤此/何足贺
D.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槐上/合欢如腰鼓/左右称贺/上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贤/此何足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与已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人。
B.匹夫,指平民百姓,与“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匹夫”同义。
C.官荫,旧时官吏有功于国或因公死亡,得荫其子孙入官,有恩荫、特荫等。
D.陛下,对帝王的尊称,此外还有皇上、万岁;帝王的代称则有万乘、殿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因为不存形迹被批评,过后谏争,认为如果君臣之间都存形迹,矫情自饰,反而对国家兴衰影响难以估量,并希望能当良臣。
B.看到群臣屡次上表庆贺祥瑞,唐太宗认为,一个皇帝是好还是坏,不是由祥瑞决定的,而是由百姓是否富足是否有怨气来决定的。
C.卢祖尚居功自傲违背皇命,太宗派人多次劝谕未果,便下令立斩于朝堂;魏征援引事例规劝,太宗听后认为自己比不上齐文宣帝。
D.唐太宗身边站着庐江王李瑗的姬妾,太宗告诉王珪该姬妾是庐江王李瑗杀害该女子丈夫而娶纳的,王珪没有直接指出太宗的过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龙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2)昔齐桓公知郭公之所以亡,由善善而不能用,然弃其所言之人,管仲以为无异于郭公。
5.《新唐书》中评价唐太宗:“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从上文唐太宗与臣子的日常相处中,概括唐太宗的过人之处。   
2022-02-15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晋江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仁恭求救于河东,前后百余辈。李克用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此乃吾复振之时,不可失也。”克用以为然,乃许仁恭和。二年春,晋王病笃。命其弟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立其子晋州刺史存勖为,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又谓克宁等曰:“以亚子累汝。”言终而卒。将吏欲谒见存勖,存勖方哀哭,久未出。张承业入谓存勖曰:“大孝在不坠基业,多哭何为?”因扶存勖出,袭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五月辛未朔,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将士尚未起,军中惊扰。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梁)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以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王顾谓从骑曰:“几为虏嗤。”皆曰:“适足使敌人见大王之英武耳!”同光元年,晋王筑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B.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C.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D.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指诸侯传位给嫡长子,有接续、继承的意思,后也指家族继承人。
B.节度使,唐代所设,持节代表皇帝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政,权力甚重。
C.辛未,古代计时单位,由天干和地支组成,初为纪日,后多用来纪年。
D.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封侯拜相等大典时建造的楼宇,以示庄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勖虑深思远,长于谋略。幽州刘仁恭被困求救,虽刘仁恭是个反复之人,从长远考虑,李存勖还是劝说父亲为其解围。
B.李存勖品纯至孝,身负众望。父亲病重,临终将他托付给众臣,众人拥立他为王,然父亲之死,让他沉浸在悲伤痛苦之中。
C.李存勖用兵如神,骁勇善战。他利用地形与气候,出其不意,大破梁军;亲临前线侦察,虽遭伏击却毫无惧色,只身突围。
D.李存勖整饬纲纪,治政有方。他赏罚分明,奖励功臣,征召贤人,惩罚贪官酷吏,申冤宽赋,安抚百姓,使境内安定太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
(2)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
5.李存勖劝说父亲李克用救援刘仁恭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仁宗嘉祐五年,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耀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时有诏,舍人院无得申请改除文字。安石争之曰:“审如是,则舍人不得复行其职,而一听大臣所为。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者则挟上旨以造令,谏官御史无敢逆其意者,臣实惧焉。”语皆侵执政,执政者不悦。会以母丧,遂去职。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B.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C.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D.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官,规谏朝廷得失,决定大臣及百官的任用以及制定政府各部门措施。
B.馆阁,北宋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的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的通称。
C.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来用“社稷”指代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任鄞县县令时,王安石修筑堤堰,开挖池塘,兴办水利交通事业;他还把谷子借贷给百姓,让百姓生产出粮食后加些利息偿还即可。
B.文彦博向朝廷请求破格提升王安石任馆职,王安石拒不赴任;后来欧阳修推荐王安石为谏官,他又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由拒绝了。
C.有一次,王安石和周敦颐不期相遇,交谈了一天一夜,王安石回到任所后仔细思考俩人的谈话,以至于废寝忘食。
D.王安石向仁宗皇帝上奏《万言书》,提出了自己变法的主张,并认为自己的主张会被议政者反对,宋仁宗看过奏疏后,就把它搁在一边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
(2)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5.请概括说明王安石为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皇帝诏书文字一事进行争辩的理由。
2021-12-26更新 | 166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景祐元年冬十月,除范仲淹为礼部员外郎。仲淹先以谏废后事贬睦州,至是复召。时御史台石介为主簿,未至,即论事坐罢。欧阳修贻书责中丞杜衍曰:介足未履台门,已用言事见罢,可谓正直不畏避矣。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为御史。衍不能用。三年五月,范仲淹以吕夷简执政,进用多出其门,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进退近臣,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仲淹闻之,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弊。夷简诉仲淹越职言事、引用朋党。仲淹落职,知饶州。集贤校理余靖上言:仲淹以讥刺大臣,重加谴谪,傥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请改前命。坐落职监筠州酒税。馆阁校勘尹洙上书曰:仲淹忠谅有素,臣与之谊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夷简斥监郢州酒税,寻改唐州。欧阳修贻书责司谏高若讷曰:仲淹以非辜逐,君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耶!若讷怒,上其书。修坐贬夷陵令。时朝士畏宰相,无敢送仲淹。独龙图直学士李纮、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之。或以诮质,质曰:希文贤者,得为朋党,幸矣! 馆阁校勘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誉仲淹、靖、洙、修,而讥若讷。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苏舜卿上书曰:孔道辅、范仲淹刚直不挠,致位台谏,虽改他官,不忘献纳。二臣者,非不知缄口数年,坐得卿辅。盖不敢负陛下委注之意,皆罹中伤,窜谪而去。使正臣夺气,鲠士咋舌,目睹时弊而不敢论,此患之大者。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B.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C.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D.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第一年,有时指帝王即位第一年,文中指以景祐为年号的第一年。
B.辟,征召来授予官职。古代表授予官职的词还有征、拜、除、授、擢等。
C.馆阁,宋代时有昭文馆、集贤馆、史馆,又有龙图阁、天章阁等,统称馆阁。
D.台谏,对御史和谏官的泛称。台指御史台,专司纠弹;谏指谏官,职掌建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对执政官吕夷简任人唯亲的做法十分不满并表示反对,遭到吕夷简的打击报复,结果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多位官员受到牵连。
B.欧阳修认为石介直言敢谏,论才干不只可担任主簿,甚至可以做御史,因而在石介被罢免主簿后写信责备中丞杜衍,但杜衍未予理睬。
C.范仲淹被贬为饶州知州,集贤校理余靖、馆阁校勘尹洙和蔡襄等人都对此表示不满,而大多数朝廷大臣畏惧权臣,不敢为范仲淹送行。
D.宋仁宗景祐年间,朝廷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宰相吕夷简、中丞杜衍、司谏高若讷相互勾结,对不同政见者进行打击,余靖等人纷纷抗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傥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
(2)盖不敢负陛下委注之意,皆罹中伤,窜谪而去。
5.欧阳修被贬夷陵令,与范仲淹被贬有什么关联?请简要说明。
2021-12-15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阁,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 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 《革》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 “非常之事,故非常之人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 ,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帝大怒曰: “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进曰:“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阳,此苍生之幸也。”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卷二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
B.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
C.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
D.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之所,凡朝会、祭祀、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和谷物是农业社会的根基,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C.卦,《易经》中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画卦的线条叫“爻”,“—”为阴爻,“- -”为阳爻。
D.儒生,指通晓儒家经书的人,后用来泛称读书人。此处“儒生”含有对李冲等人的鄙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帝想迁都洛阳,担心群臣不服从,于是想以大举伐齐为名,趁机胁迫众人迁徙;让太常卿占卦,魏文帝认为卦象很吉利。
B.魏文帝因任城王对卦象的理解而感到愤怒,认为他有意打击士气,后来意识到任城王只是表达作为臣子的真实想法,方才释怀。
C.魏文帝退朝回宫,召见任城王,解释明堂之忿的原因,不过是为震慑百官罢了,后来文帝说出真实意图,得到任城王的支持。
D.魏文帝从平城出发,此时仍有大臣反对迁都,他向群臣讲道理,并给出南伐和迁都两种选择,众人权衡利弊,不敢再说反对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2)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
5.魏文帝拓跋宏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1-12-07更新 | 313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文章论之遂命罢去。礼部右侍郎丘浚进所著《大学衍义补》,上览之甚喜,擢礼部尚书,仍命礼部刊行。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五年五月,遣廷臣赍内帑银,赈杭、嘉、湖大水。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鳌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太监李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疽疡,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鸩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上怒,籍没之。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故辞耳。”上默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上崩。

谷应泰曰:“孝宗恭俭仁明,勤求治理,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嬖幸之门。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文章论之/遂命罢去
B.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文章论之/遂命罢去
C.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文章论之/遂命罢去
D.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文章论之/遂命罢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坊: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始建于唐代,明代设教坊司,隶属于户部。
B.宸聪:指皇帝的心思、主意。“宸”指北极星(北辰)的所在之处,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
D.叩首:旧时交际礼仪。祭祀天地祖宗、晋谒君长父老时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孝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不仅将佞臣放逐斥退,而且还任用贤才,纳谏改过。
B.明孝宗能人尽其才,任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善于讽谏的王鳌做侍讲。
C.明孝宗在位时仁德贤明,但仍不免有奸臣当道之事。太监李广就凭借旁门邪道受到宠幸任用,权势压倒朝廷内外。
D.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重用刘大夏,曾两次征调时任两广总督的刘大夏来京担任兵部尚书,均被他以年老生病拒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
(2)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以正道,俾为令主。
5.谷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纲,字文纪,观州穆人也。隋开皇末,为太子洗马。皇太子勇尝以岁首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自请奏琵琶,又歌《武媚娘》之曲。纲白勇曰:令则身任宫卿,职当调护,乃于宴座自比倡优,进淫声,秽视听。事若上闻,令则罪不测,岂不累于殿下?臣请遽正其罪。勇曰:我欲为乐耳,君勿多事!纲趋而出。及勇废黜,文帝召东宫官属切让之,无敢对者。纲对曰:今日之事,乃陛下之过,非太子罪也。勇器非上品,性是常人,若得贤明之士辅导之,足堪继嗣皇业。方今多士盈朝,当择贤者居其任,奈何以弦歌鹰犬之才侍侧,至令致此?辞气凛然,左右皆为之失色。纲在东宫,隐太子建成初甚礼遇,后渐狎无行之徒,有猜忌之谋,不可谏止。又思筮者之言,频乞骸骨高祖曰建成在东宫遣卿辅导何为屡致辞乎纲顿首陈谢曰愚臣事太子所怀鄙见复不探纳既无补益所以请退高祖谢曰:知公直士,勉弼我儿。于是擢拜太子少保。贞观四年,拜太子少师。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特赐步舆,令纲乘至阁下,数引入禁中,问以政道。纲于是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每亲政事,太宗必令纲及左仆射房玄龄、侍中王珪侍坐。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凛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五年卒,年八十五,谥曰贞。太子为之立。初,周齐王宪女孀居孑立,纲自以齐王故吏,瞻恤甚厚。及纲卒,其女被发号哭,如丧所生焉。

(节选自《旧唐书·卷六十二·列传第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曰/建成在东宫/遣卿辅导何为/屡致辞乎/纲顿首陈谢曰/愚臣事太子/所怀鄙见/复不探纳/既无补益/所以请退/
B.高祖曰/建成在东宫/遣卿辅导/何为屡致辞乎/纲顿首陈谢曰/愚臣事太子/所怀鄙见/复不探纳/既无补益/所以请退/
C.高祖曰/建成在东宫/遣卿辅导/何为屡致辞乎/纲顿首陈谢曰/愚臣事/太子所怀鄙见/复不探纳/既无补益/所以请退/
D.高祖曰/建成在东宫/遣卿辅导何为/屡致辞乎/纲顿首陈谢曰/愚臣事/太子所怀鄙见/复不探纳/既无补益/所以请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纪,李纲的字。韩愈字退之,陆游字务观,与李纲一样,都是名与字意思相同。
B.乞骸骨,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与致仕的意思大体一致。
C.步舆,古代一种人抬的代步工具,多为老人乘坐。也多借指居官在位者迎养父母。
D.碑,文中指人去世后在墓前所立的墓碑,墓碑上刻有死者姓名、籍贯、成就等内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纲辅佐太子,尽职尽责。他在隋朝担任太子洗马时,对趁太子杨勇年初宴请官臣之际奏乐唱曲的唐令则表示不满,劝谏杨勇要远离声色犬马。
B.李纲不惧皇威,敢于切责。杨勇被废黜太子之位,隋文帝责备杨勇身边的官属,而李纲直陈太子无罪,却将矛头指向皇上,认为皇上用人失察。
C.李纲看重礼教,尽心事君。在他患脚疾之后,唐太宗多次召他入宫咨询政道,他便借此机会宣讲君臣父子之道,对皇帝的饮食起居也非常关心。
D.李纲重情重义,不忘旧恩。由于他曾在北周做官,在周齐王宇文宪的女儿寡居后,他给予她优厚的生活关照;在他去世后,宇文宪女儿非常悲伤。
2021-11-30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