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B.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C.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D.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汉代为一郡长官。刺,检核问事质疑,即监察之职;史,“御史”之意。
B.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印辞去官职。
C.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属于按照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B.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
C.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
D.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侍郎王圭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三年夏四月甲午,上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房玄龄等皆顿首谢。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四年秋七月乙丑,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B.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C.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D.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文帝指隋开国之君杨坚,“文”为谥号。经天纬地曰“文”,属美谥。
B.门下,即门下省,有侍郎、给事中等职,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制定决策。
C.日昃,天色纪时法,相当于地支中的未时,也即现在的13点到15点。
D.起居注是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用来防止皇帝过失,要传示给后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让封德彝选才,封德彝回复天下没有贤才可选。唐太宗认为选材要各取其长,责备他没有识人之明却污蔑天下没有人才。
B.唐太宗善于纳谏。魏征劝谏唐太宗广泛听取意见并虚心接纳才能不受蒙蔽,太宗深以为然,因此对褚遂良的秉笔直书予以肯定。
C.针对中书、门下省官员近来一味顺从旨意却没有规劝矫正,太宗认为这违背了选才的初衷,并要求他们遵循旧例,收到较好的效果。
D.唐太宗认为身为君主,对百姓应体恤民生,遇到荒年要开仓赈济;对臣子要知人善任,否则即使勤于政事伤身劳身也治不好天下。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
(2)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召见濂,以为《五经》师。明年三月,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尝召讲《春秋》,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乙已三月,乞归省,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寻丁父忧,服除,召还。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征召四方儒士,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十余年,凡一言动,皆讽以礼法,使归于道。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濂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帝指《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刑罚非所先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帝延誉之。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濂为文醇深,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正德中,追文宪。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B.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C.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D.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一般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文献的合称。
B.起居注,指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也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文中指前者。
C.剖符,指帝王进行封赏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D.谥即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评价的文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年少聪慧,曾经跟从多人学习,在元代被推荐做官时,他却以父母年老为由推辞不就而到龙门山著书立说。
B.宋濂利用为皇帝讲经的机会来阐明治国之理,他讲授《春秋》,劝太祖用礼义来教化百姓;讲授《大学衍义》,谏太祖要赏罚适中。
C.茹太素因上万言书惹太祖大怒,宋濂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不应该治他大罪,以免堵塞进言之路。
D.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负责朝廷典制礼仪的制定及多种文辞的撰写,受到极高推崇和广泛赞誉,被称为“太史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濂傅太子十余年,凡一言动,皆讽以礼法,使归于道。
(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司隶、益州并命郡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阳嘉二年,有地动、山崩、火灾之异,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固到,遣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与之更始。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上奏南阳太守高赐等臧秽。赐等惧罪,遂共重赂大将军梁冀,冀为千里移檄,而固持之愈急。冀遂令徙固为泰山太守。时泰山盗贼屯聚数年,郡兵常数千人,追讨不能制。固到,悉罢遣归农,但选留任战者百余人。以恩信招诱之。未满岁,贼皆弭散。及冲帝即位,以固为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时太后以比遭不造[注],委任宰辅,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而梁冀猜专,每相忌疾。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鲔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冀因此诬固与文、鲔共为妖言,下狱。门生渤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斧锁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时年五十四。

(节选自《后汉书•李固传》)


【注释】不造,不幸。指汉顺帝死后,冲帝、质帝都只作了一年皇帝就死了之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B.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C.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D.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坟籍,古代典籍通称。相传《三坟》《五典》为我国最古老的书籍,后以“坟籍”“坟典”代指古代典籍。
B.举,即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先由地方官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再推荐到中央政府去任职。
C.永和,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自此以后形成制度。
D.门生,东汉时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后来渐渐与宗师形成私人依附关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固年少好学,很受重用。他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广泛结交贤能的人,后被朝廷征召,做了大司空的属官。
B.李固恩威并重,治贼有方。任荆州刺史时,派人慰问境内百姓,赦免盗贼原有过错,使盗贼归降,州内安定。
C.李固忠于职守,刚正不阿。他揭发南阳太守贪赃枉法,梁冀派人千里传送公文,而李固却不为所动。
D.李固很有名德,遭人忌恨。他作宰相时,深得民心,却遭到了梁冀的猜忌。刘文、刘鲔谋立刘蒜为天子,梁冀借机诬陷李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
(2)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项羽志大才疏》)

1.对上面文言文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B.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C.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D.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往,到。B.足:值得,只要。C.喜:高兴。D.竟:最终。
2021-10-0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汉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明达吏事,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拜谢。魏征进曰:“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

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退之以礼;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顷之,玄龄复避位还家。久之,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有顷,上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

癸未,以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时房玄龄留守京师,有自京师来者,上问:“玄龄何言?”对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但云李纬美髭鬓。”帝遽改除纬洛州刺史。

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玄龄之遗爱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忱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南牙,即“南衙”,指宰相。②遗爱,房玄龄次子,名俊,字遗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B.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C.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D.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也称致事,古代指官员因罪罢免官职而归家;源于周代,汉代以后形成制度。
B.乘舆,旧指皇帝和诸侯所用的车舆,也用为帝王的代称;泛指车马及皇帝所用器物。
C.华夷,汉族与少数民族,亦指中国和外国;夷,古称东方各族,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D.尚,文中指匹配,多用于匹配皇家女儿;尊帝王之女而不敢言娶,有仰攀婚姻之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行事谨慎,尽心政务。他昼夜操劳,惟恐有丝毫失误;执法公平,宽以待人,选取人才不求全责备,竭力引荐提拔后进。
B.房玄龄忠心辅主,勤勉国事。他冒死决策,选用贤才,辅佐李唐建业立政:他官居宰相,事无巨细,北门修缮小事也亲自过问。
C.房玄龄处事得体,颇受倚重。皇帝在听到房玄龄对李纬的赞美与肯定后,一改对李纬户部尚书的任命,转而提拔他为洛州刺史。
D.房玄龄抱病上表,竭诚奉国。面对皇上出兵征讨高丽、众臣不敢进谏的局面,房玄龄毅然上表进谏,为李唐奉献最后一份才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2)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
2021-09-2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孝忠,本奚种,始名阿劳,以勇闻,燕、赵间共推张阿劳、王没诺干,二人齐名。没诺干,王武俊也。孝忠魁伟,长六尺,性宽裕事亲孝天宝末以善射供奉仗内累加左金吾卫将军赐今名宝臣以其沈毅谨详遂为姻家易州诸屯委以统制十余年,威惠流闻。田承嗣寇冀州,宝臣付兵四千,使出上谷,屯贝丘。承嗣见其军整严,叹曰:“阿劳在焉,冀未可图也。”即焚营去。宝臣子惟岳擅立,诏朱滔以幽州兵讨之。滔忌孝忠善战,虑师出为己患,使判官蔡雄往说。孝忠然之,遣将程华报滔连和,遣易州录事参军事董稹入朝。德宗嘉之,擢孝忠检校工部尚书、成德军节度使,令与滔并力。孝忠重德滔,为子茂和聘其女。定州刺史杨政义以州降孝忠,遂有易、定。时三分成德地,诏定州置军,名义武,以孝忠为节度、易定沧等州观察使。后滔与王武俊叛,复遣蔡雄说之,答曰:“吾既为唐臣,而天性朴强,业已效忠,不复助恶矣。吾与武俊少相狎,然其心喜反覆,不可信。幸谢司徒,志鄙言。”滔复啖以金帛,皆不受。易、定介二镇间,乃浚沟垒,修器械,感厉将士,乘城固守。滔悉兵攻之,帝诏李晟、窦文场率师援孝忠,滔解去,遂全其军。孝忠因与晟结婚。天子出奉天,孝忠遣将杨荣国以锐卒六百佐晟赴难,收京师。兴元初,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二年,河北蝗,民饿死如积,孝忠与其下同粗淡,日膳裁豆䜺而已,人服其俭,推为贤将。明年,检校司空。诏其子茂宗尚义章公主,孝忠遣妻入朝,赏赉甚厚。卒,年六十二,追封上谷郡王,太师,谥曰贞武。

(节选自《新唐书·张孝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宽裕/事亲孝/天宝末/以善射供奉仗内/累加左金吾卫将军/赐今名/宝臣以其沈毅谨详/遂为姻家/易州诸屯委以统制/
B.性宽/裕事亲孝/天宝末/以善射供奉仗内/累加左金吾卫将军/赐今名/宝臣以其沈毅谨详/遂为姻/家易州/诸屯委以统制/
C.性宽/裕事亲孝/天宝末/以善射供奉仗内/累加左金吾卫将军/赐今名/宝臣以其沈毅谨详/遂为姻家/易州诸屯委以统制/
D.性宽裕/事亲孝/天宝末/以善射供奉仗内/累加左金吾卫将军/赐今名/宝臣以其沈毅谨详/遂为姻/家易州/诸屯委以统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部,古代中央官署名,掌管营造工程,为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工部尚书。
B.沟垒,战时的防御设施,指战壕与堡垒;浚沟垒,指深挖壕沟、高筑堡垒。
C.结婚,文中指男与女结为夫妻,成婚的晚上,男左女右束发共髻,故又名“结发”。
D.赠,古代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前的功绩对其先人或本人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孝忠原本出身于奚人种族,起初名为阿劳,凭借勇敢而与王没诺干齐名,闻名于燕赵一带,后来他在平叛、护主的过程中立下战功。
B.张孝忠在易州任职十多年,声威惠政辗转传闻;田承嗣进犯冀州时,张孝忠接受李宝臣命令在贝丘驻屯防御,结果吓跑了田承嗣。
C.李宝臣之子李惟岳反叛,张孝忠在朱滔的劝说下归顺朝廷;后来朱滔又叛乱,张孝忠没有接受他的拉拢,而是激励将士,积极防御。
D.贞元二年,黄河以北发生蝗灾,张孝忠和他的部下共同吃粗淡的饭食,每天的饭只有磨碎的豆子而已,人们以其节俭推崇他为贤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嗣见其军整严,叹曰:“阿劳在焉,冀未可图也。”
(2)吾与武俊少相狎,然其心喜反覆,不可信。幸谢司徒,志鄙言。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奭,高宗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
B.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
C.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
D.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御史,秦置,汉沿设,在御史大夫之下。如果朝官中的高级官员犯法,一般由侍御史报告御史中丞,然后上报给皇帝。
B.宏辞,亦作“宏词”,制科名目之一,科举时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始于唐,宋、金等朝亦相沿。
C.骚文,指骚体作品,即“楚辞体”,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宋义所作《离骚》为代表。
D.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移”一般指平级调动,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还有“调、徙、转、改”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身陷权斗,仕途坎坷。唐顺宗时,王叔文、韦执谊特别器重柳宗元,然而不久王叔文失败,柳宗元也被一贬再贬。
B.柳宗元关心朋友,重情重义。好友刘禹锡被贬播州,他虑及刘母年高,不便同行,便自请去播州,加之裴度奏请,终得如愿。
C.柳宗元善为人师,桃李满园。长江至岭南之间,很多想考进士的人都来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都成为名士。
D.柳宗元文章感人,著述颇丰。他写过十多篇骚体文,读过的人都为之感伤;他著述丰富,名震一时,当时他的号是“柳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2)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

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阙,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阙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真无逸殿时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藩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

德遇事侃侃,裁制诸宗藩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太子少保,谥文庄。

(选自《明史·欧阳德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 讳言建储德/恳请/
B.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 讳言建储/德恳请/
C.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 讳言建储/德恳请/
D.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 讳言建储德/恳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考试在春天,又叫“春闱”。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翰林,唐代为朝廷撰拟文书的官。唐玄宗设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机要秘书,曾为内相。明清设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起居。
D.赠,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B.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 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C.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认为裕王作为储君人选不能出京,后来还用《会典》进行劝谏,皇帝 虽然不高兴,但最终还是体谅了欧阳德的诚意。
D.欧阳德为人正直。他曾跟从王守仁学习,策问试题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他与魏良弼等人坦率 地阐发老师的学说,并不曲徇试题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
(2)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
2021-04-3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鞠于仲父宗元,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时瑞应沓至,曾尝入对,帝语及之。曾奏曰:此诚国家承平所致,然愿推而弗居,异日或有灾沴,则免舆议。及帝既受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下莫敢言者,曾陈五害以谏。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真宗,内外汹汹,曾正色独立,朝廷倚以为重。仁宗立,迁礼部尚书。群臣议太后临朝仪,曾请如东汉故事,太后坐帝右,垂帘奏事,丁谓独欲帝朔望见群臣,大事则太后召对辅臣决之,非大事令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画可以下。曾曰:两宫异处,而柄归宦官,祸端兆矣。谓不听。既而允恭坐诛,谓亦得罪。自是两宫垂帘,辅臣奏事如曾议。曾方严持重,每进见,言利害事,审而中理,多所荐拔,尤恶侥幸。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曾多所裁抑,太后滋不悦。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宝元元年冬,大星晨坠其寝,左右惊告。曾曰:后一月当知之。如期而薨,年六十一。赠侍中,谥文正。

(节选自《宋史•王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B.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C.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D.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对,科举时代皇帝举行殿试。后也称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
B.符命,帝王受天命的象征。古人认为天降祥瑞于国君,使其有凭证治理国家。
C.朔望,农历每月初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而以“晦”表示每月三十。
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此外,“崩”在古代专指帝王或王后的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曾精于学问,得到诸人夸赞。王曾虽然少年失亲,但在叔父和乡人的培育下,在文辞方面钻研较深,在后来的乡贡试中都名列第一。
B.王曾关心国事,敢于直谏陈事。皇帝接受符命,大兴土木以建宫室,其他臣子都不敢劝谏,只有王曾陈述了五大危害用以劝谏。
C.王曾严肃庄重,处事遵照法度。真宗因身体不适让太子听事,但政事上都由皇后决定。仁宗立,王曾上奏请求遵循东汉的礼仪,太后垂帘奏事。
D.王曾端厚持重,且勇于担当。王曾身居相位时举荐贤能而不声张,范仲淹对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十分钦佩,但也委婉地提出批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允恭坐诛,谓亦得罪。自是两宫垂帘,辅臣奏事如曾议。
(2)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2021-01-19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