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徐达之围姑苏也,太祖不欲烦兵,但困服之耳。至是久不下,乃以书遗士诚,许以窦融、钱俶故事。士诚不报。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战良久,未决,士诚遣兵千余助之,又自出兵山塘为援。山塘路狭,塞不可进,麾令稍却。遇春抚王弼背曰:军中皆称尔为猛将,能为我取此乎?弼应声驰铁骑,挥双刀往击之。敌小却,遇春率众乘之,遂大败其军,溺于沙盆之潭可量也。士诚故有勇胜军号十条龙,常银铠锦衣,出入阵中,是日皆溺死。士诚马惊堕水,几不救,肩舆入城,计忽忽无所出。时降将李伯升知士诚势迫,欲说令归命,乃遣客诣士诚门告急。士诚召之入,然卒狐疑,莫能决也。壬子,复率兵突出胥门,锋甚锐,遇春御之,兵稍却。士信方在城楼上督战,忽大呼曰:军士疲矣,且止。鸣钲收军。遇春乘之,复大败。自是士诚不敢复出。九月辛巳,达督将士破葑门,常遇春亦破阊门新寨,遂率众渡桥,进薄城下。申时,士诚军大溃,诸将蚁附登城,城破。士诚收余兵二三万,亲率之,战于万寿寺东街,复败。士诚仓皇归,从者仅数骑。士诚竟自缢死,赐棺葬之。

乃论者以士诚之失,在深居高拱,上下相蒙,骄将李伯升、吕珍之徒皆龌龊不足数,黄、蔡三参军辈又迁阔昧大计,以故谋主被谗,爪牙受缚。士诚乃内怀选懦,坐失事机,此其所以亡也。卒之桑榆不收,噬脐无及,齐云一炬,阖室自焚。岂太祖灭士诚哉,盖士诚自灭之也!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B.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C.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D.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苏,是苏州的别称,位于长江以南,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B.太祖,作为庙号使用。一般对国家有大功的先王才会拥有庙号,如唐太宗、康熙等。
C.鸣钲,指敲击钲、铙或锣。古代常用作起程的信号。文中是指撤退的信号。
D.桑榆,指桑树和榆树,因日落时分光照树梢,所以代指日暮,文中指事情的最后阶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达想要围困张士诚,让他不战而降,就写信给张士诚,用窦融、钱俶归降免罪的事例诱导他,但张士诚没有回信。
B.在山塘之战中,常遇春用人得当,王弼勇猛果敢,身先士卒,使敌军退却,常遇春趁机出击,大败张士诚的军队。
C.李伯升听说张士诚被常遇春的军队包围,情势窘迫,趁机派遣门客前去劝说张士诚投降,但张士诚犹豫不决,后来还是没有听从。
D.张士诚在与常遇春交锋中接连失利,苏州城被攻破之后,他又收拢军队,再次与常遇春军队决战,依然不敌,最终自缢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诚马惊堕水,几不救,肩舆入城,计忽忽无所出。
(2)申时,士诚军大溃,诸将蚁附登城,城破。
2024-02-28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贺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王问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B.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C.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D.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以表示虔诚。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三秦,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给秦三个投降的将领,合称“三秦”。
D.檄,中国古代官员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名称之一。常见的还有“表”“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误以为萧何逃跑了,非常愤怒,即便萧何回来后解释了原因,汉王还是责罚了他。
B.萧何认为汉王想争夺天下,就必须留下韩信并委以重任,否则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
C.汉王为韩信举行了拜将仪式,向他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十分信服他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D.韩信认为项羽虽然对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却吝于封赏有功之人,不足以成就大业。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C.古代男子18岁成年,行加冠礼,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又称“弱冠”。
D.“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2)把下面《六国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6.韩信认为汉王终将夺取天下,他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11-0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三月戊子,隋主以上开府仪同三司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广陵;和州刺史河南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庐江。隋主有并吞江南之志,问将帅于高颎,颎荐弼与擒虎,故置于南边,使潜为经略。祯明元年初,隋主受禅以来,与陈邻好甚笃,每获陈谍,皆给衣马礼遣之,而高宗犹不禁侵掠。故太建之末,隋师入寇。会高宗殂,隋主即命班师,遣使赴吊,书称姓名顿首。帝答之益骄,书末云“想彼统内如宜,此宇宙清泰。”隋主不悦,以示朝臣。上柱国杨素以为“主辱臣死”,再拜请罪。隋主问取陈之策于高颎,对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隋主用其策,陈人始困。及受萧岩等降,隋主益忿,谓高颎曰:“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命大作战船。人请密之,隋主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使投其柹于江曰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十一月丁卯隋主亲饯将士十二月隋军临江秦王俊督诸军屯汉口为上流节度诏以散骑常侍周罗睺都督巴峡缘江诸军事以拒之,杨素引舟师下三峡,军至流头滩。及隋军临江,间谍骤至。后主笑,不为深备,奏伎纵酒,赋诗不辍。庚午,贺若弼攻拔京口,执南徐州刺史黄恪。弼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酤酒者,粥立斩之。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道,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隋灭陈》)


【注】①柿,砍木头掉下来的碎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投其柹于江/曰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十一月丁卯/隋主亲饯将士/十二月/隋军临江/秦王俊督诸军屯汉口/为上流节度/
B.使投其柹于江曰/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十一月丁卯/隋主亲饯将士/十二月/隋军临江/秦王俊督诸军/屯汉口为上流节度/
C.使投其柹于江/曰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十一月丁卯/隋主亲饯将士/十二月/隋军临江/秦王俊督诸军/屯汉口为上流节度/
D.使投其柹于江曰/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十一月丁卯/隋主亲饯将士/十二月/隋军临江/秦王俊督诸军屯汉口/为上流节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本指上古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杨坚接受北周宇文阐的禅让。
B.顿首,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文中指杨坚向陈后主磕头。
C.上柱国,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勋官也称之为上柱国。
D.敕书,指皇帝慰谕公卿诫约朝臣的文书;文中指贺若弼转交给俘虏的皇帝敕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文帝杨坚有吞并江南地区的志向,他一方面将得力干将贺若弼和韩擒虎安排在南部边境,另一方面还故意向陈朝示弱。
B.隋文帝杨坚自从接受北周禅让以后,始终与陈朝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如抓获陈朝的探子,都是送衣服送马匹,以礼遣返。
C.隋文帝对陈朝接收后梁萧岩等人投降极为愤怒,于是命令大力建造战船,还故意让人把造船砍下的木片投入长江之中。
D.陈后主陈叔宝大意轻敌。当隋军进抵长江北岸,探子屡次前来之时,他大笑隋军,不做防备,仍旧奏乐观舞,饮酒赋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
(2)弼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酤酒者,弼立斩之。
5.隋文帝向高颎征询攻取陈朝的计策,高颎提出哪些策略?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秋九月戊午,册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归义之先本哀牢夷,地居姚州之西,东南接交趾,西北接吐蕃。蛮语谓王曰诏。先有六诏,兵力相埒,莫能相一,历代之,以分其势。蒙舍最在南,故谓之南诏。高宗时,蒙舍细奴逻初入朝。细奴逻生逻盛,逻盛生盛逻皮,盛逻皮生皮逻阁。皮逻阁浸强大,而五诏微弱。会有破渳河蛮之功,乃赂王昱,求合六诏为一。昱为之奏请,朝廷许之,仍赐名归义。于是以兵威胁服群蛮,不从者灭之,遂击破吐蕃,徙居大和城。其后卒为边患。天宝九载,杨国忠鲜于仲通,荐为剑南节度使。仲通性褊急,失蛮夷心。故事,南诏常与妻子俱谒都督,过云南,云南太守张虔陀多所征求,南诏王阁罗凤不应,虔陀遣人詈辱之,仍密奏其罪。阁罗凤忿怨,是岁,发兵反,攻陷云南,杀虔陀,取夷州三十二。十载夏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分二道出戎、巂州,至曲州、靖州。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进军至西洱河,与阁罗凤战,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阁罗凤敛战尸筑为京观,遂北臣于吐蕃。蛮语谓弟为“钟”,吐蕃命阁罗凤为赞普钟,号曰东帝,给以金印。阁罗凤刻碑于国门,言己不得已而叛唐,且曰:“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赏,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旧制,百姓有勋者免征役。时调兵既多,国忠奏先取高勋。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唐德宗贞元七年,勿邓酋长苴梦冲潜通吐蕃,扇诱群蛮,隔绝云南使者。韦皋遣三部落总管苏峞将兵至琵琶川。八年春二月壬寅,执梦冲,数其罪而斩之,云南之路始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B.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C.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D.南沼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字为“沿袭”之意,和《过秦论》中“因遗策,南取汉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B.“德”字为“感激”之意,和《谏太宗十思疏》中“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的“德”意思不同。
C.“故事”为“按照旧例”之意,和《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用法相同。
D.“京观”,古代战争,胜者为了显示战功,收集敌人的尸体,封土而成的高冢,也叫京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逻阁先用武力威胁使各个蛮族部落服从他的管理,然后朝廷又准许了其把六诏合而为一的请求,击破吐蕃后移居到了大和城。
B.南诏召王阁罗凤没有答应张虔陀索求过多财物的要求,张虔陀就派人辱骂他,还秘密奏报他的罪行,结果阁罗凤发动军队反叛了唐朝廷。
C.杨国忠不仅推荐鲜于仲通做了剑南节度使,即使后来鲜于仲通在与南诏的战争中大败,杨国忠仍然帮他掩盖了失败的情况,还给他按战功评定。
D.玄宗下诏招募大批士兵攻击南诏时并未得到积极响应,杨国忠便采取强硬手段征调,致使民间哀号一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2)勿邓酋长苴梦冲潜通吐蕃,扇诱群蛮,隔绝云南使者。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教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B.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C.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D.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时汉族男子到20岁时行冠礼,后来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冠冕,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借指高官,在本文中指庞统在南州做官。
C.功曹,亦称功曹史,官名,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D.侯,文中指我国古代的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统受人赞赏。司马徽和庞统交谈,对庞统的才能感到非常惊异;刘备会见庞统并和他长谈,庞统受到刘备的器重,与诸葛亮共事。
B.庞统足智多谋。刘备和益州牧刘璋在涪地会面时,庞统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采取了中计,并攻下了许多地方。
C.庞统耿直敢言。刘备在涪地大会将士,庞统直接指出刘备的言语错误,虽惹怒刘备,但仍然坚持原则,直言自己没错,不向刘备道歉。
D.庞统忠孝两全。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尽心尽力履行赡养职责;跟随刘备进军围攻雒县,被飞箭射中,英年早逝,刘备悲痛惋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
(2)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5.庞统才华得以实现的外界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谓公子他曰:“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乃起兵。韩恐,使阳城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令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靳黈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王则有令,而臣太守,虽王与子,亦其猜焉。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乃使冯亭代靳黈。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乃使赵胜往受地,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战国策·赵策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
B.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
C.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
D.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效上党”指献出上党地区,“效”与《出师表》“恐托付不效”的“效”含义不同。
B.“不能卒”指不能完成使命,“卒”与《荆轲刺秦王》“卒起不意”的“卒”含义相同。
C.“趋以报王”指迅速报告韩王,“趋”与《滕王阁序》“他日趋庭”的“趋”含义不同。
D.“阴使”指暗中派遣,“阴”与《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的“阴”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他赞成秦王攻打韩国,他认为韩国一定会害怕秦国出兵,一旦害怕,那么不用交战就可以让韩国大量割让土地。事情果然如他所料。
B.冯亭派人对赵王说,上党的百姓不想做秦国的子民,而愿意做赵国的子民。现在有十七座城邑愿意敬献给赵王,希望赵王裁定此事。
C.赵豹认为韩国敬献上党之地于赵是“无故之利”,想转嫁祸患;赵王却认为上党百姓是顾念自己仁义才愿归顺,并非“无故”。
D.冯亭认为,如果接受封赏,他便会处于三不义境地:镇守疆土不能效死却以地予人,应亲赴秦国却不顺从君命,出卖君主土地却享受封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2)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事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闳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夏四月壬子,国子监王拱宸等言:汉太学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制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申,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瑗上书请兴武学,其略曰: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时议难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B.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C.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D.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论,宋代以来试士科目之一,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B.判,唐宋两代的一种官制,多指以高位兼任低职务,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C.楹,本义为厅堂前部的柱子,在古代也常作量词,文中指房柱的计量单位。
D.实学,以“实体达用”和“经世致用”为主要宗旨与内容的学说,始于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仁宗与众位大臣讨论办学时,范仲淹与宋祁等人的意见不一致,范仲淹多次强调兴办学校,而宋祁等则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办学校。
B.宋仁宗听从大臣们的建议,下诏大力兴办州县等地方学校,改革科举制度,务求使学者充分展示才能,让读经的人不再只是死记硬背。
C.胡瑗在湖州教授学生,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师生之礼仪,即使在盛夏酷暑,也一定穿着整齐坐于堂上;宋仁宗以湖州办学为全国范例。
D.胡瑗上书宋仁宗建议兴武学,他撰写了一卷《武学规矩》进献给宋仁宗,又提出请梅尧臣等人来讲习《孙子》《论语》,教授制胜御敌之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
②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
5.为什么仁宗在太学谒孔子时要行再拜之礼?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周訴谓王曰: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周訴对曰: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二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梁急。”“无梁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 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王尚未听也。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乘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王乃止。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支期曰: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支期说于长信侯。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支期曰: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

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长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

明年,将使段干崇割地而讲。孙臣谓魏王曰:今处期年乃欲割,是群臣之私而王不知也。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今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穷,是薪火之说也。 魏王曰:善。虽然,吾已许秦矣,不可以革也。对曰:王独不见夫博者之用枭邪?欲食则食,欲握则握。今君劫于群臣而许秦,因曰不可革,何用智之不若枭也!魏王曰:善。乃案其行。

(节选自《战国策 ·魏策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B.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C.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D.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泛指黄河中游北面地区,与《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的“河内”含义不同。
B.不行意思是不去,与《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的“不行”含义不同。
C.奈何意思是怎么办,与《鸿门宴》“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的“奈何”含义相同。
D.期年指满一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的“期年”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军在华阳被秦军打败后,魏王准备人秦朝拜,因为入秦朝拜可能存在有去无回的风险,周訴和支期先后劝魏王不要去秦国。
B.周訴未能劝止魏王入秦,而支期得以劝止,是因为支期拿楚王来说事,劝魏王伺机而动,并让其看到了楚魏联合抗秦之可能。
C.魏王打消了入秦朝拜的念头之后,仍有因违背承诺而失信的忧虑,支期则巧妙设计利用长信侯成功地解除了魏王的忧虑。
D.魏国将要割地给秦国时,孙臣认为这是群臣私心所致,他用抱薪救火的比喻说服魏王,并劝魏王可以抓住主动权割地予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
(2)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塽幼,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给事中孙蕙疏言宜缓征台湾。七月,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复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东指鸡笼峪,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平,自海道报捷。上旌琅功,曰:“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设澎水标於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及崇祯元年,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互市之所。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随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等俱诣京师。诏授克塽公衔,国轩、锡范伯衔,俱隶上三,馀职官及桓等于近省安插垦荒。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壮。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B.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C.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D.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翎,清代的一种冠饰,多为皇室贵族和朝廷高官所佩戴,是“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
B.互市,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贸易的通称。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C.旗,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
D.太子少傅,教习太子的副职,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东宫三少”,为“九卿”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琅精于谋略,长于用兵。面对台湾守军的严防死守,施琅联络旧部作内应;澎湖之战中,他精心谋划,排兵布阵,大获全胜。
B.施琅骁勇善战,厥功甚伟。攻台过程中,施琅被流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缩;他平定台湾,使之回归清廷,稳定了东南局势。
C.施琅坚持己见,力排众议。面对是否缓征台湾的不同意见,施琅坚持攻台;面对台湾弃留的争论,他说服朝廷将其纳入版图。
D.施琅深明大义,尽忠为国。平定台湾之后,他将国家利益置于私仇之上,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安抚了人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
(2)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等俱诣京师。
2022-10-10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赵孰与秦大?”曰:“不如。”“国孰与之治?”曰:“不如。”“将孰与之武?”曰:“不如。”司空马曰:“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国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为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今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问曰:“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乃曰:“人臣不得自杀宫中。”过司马门,趣甚疾,出棘门也。右举剑将自诛,臂短不能及,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嗞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B.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C.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D.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约从:邀约合纵,战国时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的策略,也引申为缔结盟约。
B.愚:谦辞,用于自称,与《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之“愚”同义。
C.君:战国时期卿大夫的新爵号,文中的“武安君”也是一种特别的封号。
D.北面:面向北(行礼)。古时君主面朝南坐,而臣子朝见天子则面朝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空马与赵王讨论形势,根据秦、赵两国实力的对比,得出赵国会被灭亡的结论。
B.司空马在裂地贿秦、约从诸侯的建议被拒绝之后,又请缨带兵出战,也未被接受。
C.平原令询问赵国情况,司空马指出赵国必定亡国,而亡国时间与武安君处境有关。
D.韩仓以赵王名义赐死武安君,且不允许他死在宫中,武安君只好先出宫门再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
(2)今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
5.平原令认为赵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在文中有什么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