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邽。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己之叛,说刺史李洧自归,累擢襄州别驾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B.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C.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D.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驾”,古代职官名。因随刺史巡行视察时另乘车驾,故称为“别驾”。
B.“名器”,原指名号与车服仪制。文中“假以名器”的意思是“授予重任”。
C.“未冠”,指未成年。古代男子十五岁行加冠礼,称“加冠”,也称“弱冠”。
D.“赞”,是纪传体史书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的祖先大约是太原人,后来迁居下邽,他父亲是白季庚,在李正已叛乱时,经多次提升任襄州别驾。
B.白居易为政局的安危多次进谏,宪宗皇帝有时也接受他的建议。但他论执强鲠,有时也会触怒皇帝。
C.白居易擅长写诗,他将自己的诗分成了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几类,其中的杂律诗不为他所重。
D.白居易与元稹当时都很有名,白居易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杜牧赞扬他的诗风格纤艳,能深入人心。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
(2)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5.作者为什么认为“居易其贤哉”?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成帝建始四年夏四月,河决东郡金堤。先是,清河都尉冯逡奏言:“郡承河下流,顷所以阔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九河故迹,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非常。”事下丞相,以为“用度不足,可具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坏败官亭、空庐且四万所。冬十一月,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杜钦荐王延世于王凤使塞决河。延世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之。三十六日河堤成。三月,诏以延世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三年秋八月,河复决平原,所坏败者半建始时。鸿嘉四年秋,河水湓溢,败官亭、民舍四万馀所。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梢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于是遂止不塞。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徏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放河使北入海,泛滥期月自定。此功一立,河定民安,谓之上策。多穿漕渠,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兴利除害,支数百岁,谓之中策。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下策也。”平帝时河、汴决坏,久而不修。建武十年,光武欲修之,浚仪令乐俊上言:“民新被兵革,未宜兴役。”乃止。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会有荐王景能治水者,夏四月,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堤。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焉。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河、汴分流,复其旧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杜钦荐王延世/于王凤使塞决河
B.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杜钦荐王延世/于王凤使塞决河
C.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杜钦荐王延世于王凤/使塞决河
D.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杜钦荐王延世于王凤/使塞决河
2.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备非常”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备”字含义相同。
B.“方用度不足”与“余方心动欲还”(《石钟山记》)两句中的“方”字含义相同。
C.“两船夹载而下之”与“下江陵”(《赤壁赋》)两句中的“下”字含义不相同。
D.“今因其自决”与“因利乘便”(《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河方案考验施政者的能力,冯邈的治河观点多有合理之处,但被丞相借故拒绝,结果造成巨大损失。
B.汉代对治理黄河非常重视,王延世治河筑堤成功即被加官进爵,获得丰厚的赏赐,由此可见一斑。
C.政府施政有时也会引起百姓误解,光武帝时,因为战争刚停息而未整治黄河,结果招致各地百姓的怨恨。
D.治理黄河的代价一般不低,发动的民工数量以数十万计,费用即使简省,有时仍要用百亿来计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九河故迹,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
(2)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放河使北入海,泛滥期月自定。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元朔三年,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上募能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不失。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元狩元年,初,张骞自月氏还,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之属,皆大国,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遣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欣然以骞言为然。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蛮夷俗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马数十匹,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
B.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
C.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
D.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朔,汉武帝刘彻使用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自汉武帝开始,历代皇帝都立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文中元朔、元狩、元鼎均为汉武帝的年号。
B.郎,官职名,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文中“以郎应募”,就是以“郎”的身份接受召募。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
D.郡,古代行政区域的名称。郡的长官称“守”,秦设天下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骞不畏艰险,敢为人先。出使月氏须途经匈奴,张骞仍勇敢接受招募,率领一百多人出发,历经艰辛,最终只有他和甘父二人回到汉朝。
B.张骞坚毅守节,忠于汉朝。张骞在出使月氏途中,被匈奴扣留十多年,匈奴为他娶妻生子,但他一直保存着汉朝的符节,不忘故国,坚守汉使职责。
C.张骞忠勇机智,不辱使命。张骞久困匈奴,伺机而动,成功逃脱后并未返回中原,而是几经曲折找到月氏,完成了与月氏结盟的使命。
D.张骞富有远见,立功西域。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为汉朝献言献策,获得汉武帝的认可,二度出使西域的张骞分派副使联络西域各国,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道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2)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
2022-03-2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B.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C.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职官,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B.三径,指家园,或喻归隐。“三径就荒”表示重回家乡,不想故乡都已荒芜,有种物是人非之感。
C.绶,本义指丝绸,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
D.靖节先生,是陶渊明死后,朝廷依据他的功劳和事迹给予的称号,借此彰显他不同流俗的美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②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武帝末,巫蛊事起,吉以故廷尉监征,诏治巫蛊郡邸狱。时宣帝生数月,以皇曾孙坐卫太子事系,吉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吉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置闲燥处。曾孙病,几不全者数焉,吉数敕保养乳母加致医药。视遇甚有恩惠,以私财物给其衣食。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上亲见问,然后知吉有旧恩,而终不言。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囊,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随驿骑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因曰:恐虏所入边郡,二千石长史有老病不任兵马者,宜可豫视。吉善其言,召东曹案边长吏,琐科条其人。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势,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吉薨,谥曰定侯。

(选自《汉书·魏相丙吉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遂不去也/
B.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遂不去也/
C.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遂不去也/
D.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遂不去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蛊,指古代巫师使用邪术加害于人。巫蛊包括诅咒、射偶人和毒蛊等手法。
B.公车,是古代交通工具,臣民向朝廷上书和被征召,都是由公车负责免费接送。
C.曹,是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东曹是丞相幕府的官员,负责官吏的选拔升迁等。
D.殿最,是古代考核官员政绩或将士军功的名称,下等称为“殿”,上等为“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吉宽厚仁慈,保护无辜婴儿。巫蛊案发生后,他受诏令追查巫蛊之事,见出生才几个月的皇曾孙可怜,就挑选谨慎厚道的人来保护养育他。
B.丙吉不喜夸耀,绝口不提善举。他还自掏腰包,作为皇曾孙的衣食费用;皇曾孙当皇帝以后,他从不提及此事,还是皇帝亲自查问,才了解真相。
C.丙吉掩过扬善,喜欢保护下属。替他驾车的小吏犯错,他不予开除,这个小吏后来为他刺探到一条重要情报,提出相应建议,使他得到皇帝嘉奖。
D.丙吉抓大放小,重视阴阳调和。他外出碰见打群架死伤不闻不问,看见牛喘气吐舌头却停下来问,他的解释是宰相的职责是调和阴阳而不管人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孙病,几不全者数焉,吉数敕保养乳母加致医药。
(2)恐虏所入边郡,二千石长史有老病不任兵马者,宜可豫视。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光祖,字与绳,平湖人。年十七,与父同举于乡。寻登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濬县知县。兵部尚书赵锦檄畿辅民筑塞,光祖言不便。锦怒,劾之。光祖言于巡抚,请输雇值,民乃安。郡王夺民产,光祖裁以法。补祠祭主事,历仪制郎中。严讷为尚书,雅重光祖,议无不行。及讷改吏部,调光祖验封郎中,既而改文选。益务汲引人才,登进耆硕几尽。又破格擢廉能吏,或由乡举贡士,或起自书吏。由是下僚竞劝,讷亦推心任之,故光祖得行其志。

左侍郎朱衡衔光祖,有后言,御史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坐落职闲住。大学士高拱掌吏部,谋倾徐阶。阶宾客皆避匿,光祖独为排解。及拱罢,杨博代为吏部,义之,特起南京太仆少卿。又就进大理卿,半道。万历五年起故官。张居正以夺情杖言者,光祖遗书规之。及王用汲劾居正,居正将中以危祸,光祖力解得免。居正与光祖同年相善,欲援为助,光祖无诡随。十一年冬,荐起南京兵部右侍郎。甫旬日,召为吏部。悉引居正所摈老成人,布九列。李植、江东之力求居正罪,光祖言居正辅翼功不可泯,与言路左。吏部尚书宋纁卒,遂用光祖代。时部权为内阁所夺,纁力矫之,遭挫,光祖不为慑。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迕。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时行谢政,特旨用赵志皋、张位,时行所密荐也。光祖言,辅臣当廷推,不当内降,帝命不为后例。

光祖清强有识,练达朝章。每议大政,一言辄定。丕扬劾罢光祖,后再居吏部,推毂之甚力。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罪妄诉者,人服其量。

(节选自《明史·陆光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
B.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
C.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
D.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垣,即墙、矮墙,一般来说,“垣”突出大,而“墙”突出高。
B.郎中,本是官名,始为帝王侍从官,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宋代成为医生的代称。
C.丁艰,即遭遇丧事。子遭母丧,为丁外艰;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为丁内艰。
D.同年,指同一年、年岁相同等,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彼此称为同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光祖聪慧有才,幸遇伯乐。他十七岁时考中举人,不久考中进士;因为严讷重视他,他一度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B.陆光祖一心为国,举荐人才。他在担任吏部文选郎中的时候,致力于荐推人才,既能升用年高而有德望的人,又能破格提拔廉洁、能干的官吏。
C.陆光祖坚持正义,不结朋党。在大学士高拱谋划倾轧徐阶的时候,徐阶的宾客都隐匿了,陆光祖却能替他调解;与张居正同年考取进士,能够不曲意相随。
D.陆光祖襟怀磊落,气量恢宏。蔡时鼎、陈登云曾经弹劾陆光祖,陆光祖将他们当作知己;替蔡时鼎洗刷被诬陷的罪名,惩处胡乱诉讼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王用汲劾居正,居正将中以危祸,光祖力解得免。
(2)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迕。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秘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言。

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事遂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子北叟固辞,未听。裴炎为白帝曰:“处俊阽死,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帝闻恻然,答其意,止赙物而已。

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B.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C.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D.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太牢”指祭祀帝王时用羊和猪当祭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处俊不贪财物,很有家庭教养。他父亲去世时,父亲过去的属下送来了很多财物,他都推辞不接受;他对兄弟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
B.郝处俊富有胆识,深得大家认可。高丽反叛时,他沉着应敌,将士多服其胆略;他反对皇帝让雍王和周王分率两队争胜取乐的诏令,谏言受到皇帝好评。
C.郝处俊生性俭素,尽享身后哀荣。他去世后,不仅高宗为他在光顺门举哀,并赐给众多绢布、米粟;而且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了他的入葬事宜。
D.郝处俊敢于进谏,甚得大臣之体。他认为寿命长短自有天数,不认可僧人所炼长生药;反对高宗退位给天后;与皇上议论定引经据典,多有匡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饵之,俄而大渐,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
(2)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