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乙]

伯夷、叔齐,孤竹君二子也。文王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之。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司马迁《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有删改)


注:①孤竹君: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封号。②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③弑:指臣杀君,下杀上。④兵:用作动词,杀害,杀伤。⑤宗周:这里指归附周朝。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父               或王急宜B.扶而                    委而
C.居天下之广     面山而D.孤竹君二子也          跳往助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理解:景春认为公孙行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这句话透露出景春对他们的羡慕甚至崇拜。
B.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得志的时候,百姓按他的要求去做:不得志的时候,要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理解: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信守承诺,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C.太公曰:“此义人也。”
翻译:太公说:“他们是有道义的人啊!”
理解:这是太公对伯夷、叔齐由衷的赞叹,从侧面表现出伯夷、叔齐对道义的坚守。
3.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在伯夷、叔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2024-01-0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 语文试卷 03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同列,争宠而心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

司马迁《屈原列传》

(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亡诸侯,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业也。

贾谊 《过秦论》

1.对下列句子中相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宠而心其能               害:嫉妒
B.屈平疾王听之不        聪:聪明
C.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D.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退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与同列            子孙帝王万世业也
B.谗之曰                         河为池
C.竭忠尽智事其君          弱天下之民
D.信见疑                         吞二周亡诸侯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B.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怀王”即为楚王的谥号。
C.“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越族部落的统称。
D.“黔首”在课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主要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外因和内因,并对《离骚》的内容做了高度概括。
B.屈原文约、辞微,志洁、行廉,这些在他的辉煌巨著《离骚》中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C.屈原在《离骚》中称颂远古的帝喾,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意在讽刺楚国的时政,暗喻国君不贤,表现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D.选文(二)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辞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023-09-23更新 | 39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河店妪传

宋·王禹偁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甲胃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录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敌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注】①静塞、骁捷、厅子:皆为当时地方武装的徽号。
1.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以来,始防捍之       兵:军队
B.一虏至                       会:适逢、正赶上
C.常山民吏观而          壮:认为……很壮观
D.至有不甲胄而进者       俟:等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娴熟地运用典型概括的方法,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巧妙杀敌的老妪形象,又以一个人的典型特征来概括整个边民的精神状态,不于大处着笔,而从细微处见精神。
B.本文是一篇策论,以一老妪之勇推及边民之勇,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发挥边民之勇的重要性,最后表明作者的态度:参与治理国家的人,要想表明自己的忠心,就要在边民之勇上留心。
C.本文在内容上既强调了边民之勇在迎击敌寇中的重要性,又理性地指出加强对边民控制管理的严峻性。作者以史实为依据,说明统治者不重视地方武装,战斗力就削弱,还会发生内乱,则国家安全堪忧。
D.作者王禹偁为人耿介正直,敢于直言,这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在批评当时“有位者”削弱边民力量的错误做法时,毫不隐讳;在向“有位者”献治军之策时,又十分坦诚,体现了一种忠毅的人格力量。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
(2)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
2022-09-1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22-23高三上·浙江·开学考试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晋篡唐

后唐潞王清泰元年。帝与石敬瑭皆以勇力善斗,事明宗为左右,然心竞,素不相悦。帝即位,敬瑭不得已入朝。山陵既毕,不敢言归。时敬瑭久疾羸瘠,太后及魏国公主屡为之言;而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二年夏六月,河东节度使、北面总管石敬瑭既还镇,阴为自全之计,多于宾客前自称羸瘠不堪为帅,冀朝廷不忌。然秋七月乙巳,帝以武宁节度使张敬达为北面行营副总管,将兵屯代州,以分石敬瑭之权。

清泰三年三月,石敬瑭尽收其货之在洛阳及诸道者归晋阳,托言以助军费,人皆知其有异志。唐主夜与近臣从容语曰:“石郎于朕至亲,无可疑者,但流言不息,万一失欢,何以解之?”皆不对。端明殿学士、给事中李崧退谓吕琦曰:“吾辈受恩深厚,岂得自同众人,一概观望邪!计将安出?”琦曰:“河东若有异谋,必结契丹为援。契丹母以赞华在中国,屡求和亲,但求荝剌未获,故和未成耳。今诚归荝剌等与之和,岁以礼币约直十余万遗之,彼必欢然承命。如此,则河东虽欲陆梁,无能为矣。”崧曰:“此吾志也,然钱谷皆出三司,宜更与张相谋之。”遂告张延朗。延朗曰:“如学士计,不惟可以制河东,亦省边费之什九,计无便于此者。若主上听从,但责办于老夫,请于库财之外捃拾以供之。”他夕,二人密言于帝,帝大喜,称其忠,二人私草遗丹书以俟命。久之,帝以其谋告枢密直学士薛文遇,文遇对曰:“以天子之尊,屈身奉夷狄,不亦辱乎?又,虏若循故事求尚公主,何以拒之?”帝意遂变。一日,急召崧、琦至后楼,盛怒。自是群臣不敢复言和亲之策。丁已,以琦为御史中丞,盖疏之也。初,石敬瑭欲尝唐主之意,累表自陈羸疾,乞解兵柄,移他镇。帝与执政议从其请,移镇郓州。房暠、李崧、吕琦等皆力谏,以为不可,帝犹豫久之。后与薛文遇议。文遇曰:“兹事断自圣志,群臣各为身谋,安肯尽言!以臣观之,河东移亦反,不移亦反,在旦暮耳,不若先事图之。”先是,术者言国家今年应得贤佐,出奇谋,定天下,帝意文遇当之。闻其言,大喜,曰:“卿言殊豁吾意,成败吾决行之。”即为除目,付学士院使草制。辛卯,以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

敬瑭疑惧,谋于将佐曰:“我不兴乱,朝廷发之,安能束手死于道路乎!”敬瑭遂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石晋篡唐》,有删改)


【注】①帝: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三年(936年),无力抵挡石敬瑭与契丹军队的进攻,自焚于洛阳。②魏国公主:石敬瑭妻子。③陆梁:本指跳跃,此处引申为造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B.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C.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D.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管是古代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后唐时为地方高级行政长官。
B.缗是古代计量单位,即通常说的一贯钱或一吊钱,古人常用一千文为一缗。
C.术者或称术士,一般指以占卜、星相、堪舆(即风水术)等为职业的人。
D.除目指除授官吏的文书。皇帝亲自书写付外执行或经过宰相奏拟而执行的,都可以称作除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末帝李从珂与石敬瑭都是久历战阵的将领,但二人一直明争暗斗,互不服气,关系不融洽。
B.因为石敬瑭病弱、太后和石敬瑭妻子一再说情、韩李二人怂恿,李从珂放松了警惕,让石敬瑭回到了原来的藩镇。
C.张延朗认为后唐只要每年送给契丹大约十余万礼币,就可以扼制石敬瑭反叛,还能为朝廷节省十分之九的边境军费。
D.李从珂听从了大臣薛文遇的建议,下定决心,调石敬瑭移镇天平;石敬瑭不甘束手就擒,起兵反叛朝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敬瑭尽收其货之在洛阳及诸道者归晋阳,托言以助军费,人皆知其有异志。
(2)初,石敬瑭欲尝唐主之意,累表自陈羸疾,乞解兵柄,移他镇。
5.“时之来也,雕虎可以生风;运之去也,应龙不免为醢。”北宋薛居正在《旧五代史》中如此评价李从珂。他认为李从珂最后自焚亡国属天命不祐。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2-09-06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B.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C.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D.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2.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旬九食,即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顿饭,意为家境贫困,得食困难。旬,十天叫一旬。
B.洪武,年号,一个皇帝可用一个或多个年号。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C.侍讲学士,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明为从五品,清为从四品。该官职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校。
D.乙丑,干支纪日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在古代干支依次相配也被用来纪年和纪月,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明太祖非常欣赏方孝孺的举止端庄严肃,并嘱咐皇太子要任用他到老,于是聘用他为世子师,受到重用。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后,惠帝自焚而死,方孝孺被下狱。
D.方孝孺忠于故主,拒绝配合成祖。他批驳成祖篡位的辩解,三次质问成祖,拒不同意起草登基诏书,激怒明成祖而被处死。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5.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方孝孺的文学才能。请列举两点。
2022-09-02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8月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初举孝廉,转护乌桓校尉。

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声振远域。再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臧罪狼藉。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司隶校尉应奉上疏乞原膺,书奏,乃免其刑。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膺知其状,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

让诉冤于帝,帝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意也。”

帝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是时,朝廷纲纪颓陋,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及遭党事,下膺等于狱。膺等颇引宦官子弟,宦官多惧,请帝以天时宜赦,于是大赦天下,膺免归乡里。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B.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C.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D.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代举荐任用官吏的一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代“孝廉”成为明清时对秀才的雅称。
B.输作,因犯罪罚作劳役。古代常见劳役有“城旦”“舂槁”等,前者指筑城四年的劳役,后者指罚以捣米拾柴。
C.休沐,休息沐浴,指官员的例行假期。古时官吏五日或十日一休沐。唐代有了节日休假,如“冬至”“腊日”等。
D.录牒,名册。牒,簿册、书籍,也可指文书或证件。如“度牒”,指官府发给和尚、尼姑用来证明身份的文件。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
(2)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4.面对皇帝对没有请示就诛杀张朔的诘问,李膺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2-09-0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B.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C.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D.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屯留之道”的“当”是“挡住,占据”之意,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意思不同。
B.“以因于齐赵”的“因”是“依靠”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用法和意义相同。
C.“以临二周之郊”中的“二周”,指的是灭了商朝后建立的西周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
D.“九鼎”,象征国家政权。传说禹收天下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商、周时奉为传国之宝。
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一场关于“伐蜀”与“伐韩”的争论,张仪主张“伐韩”,因为他认为如果出兵攻打戎狄,就离开周王畿太远了,不值得。
B.从立论角度看,两人论辩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名”“实”二字,既要为秦谋得实利又要不陷于污名之中。
C.秦惠王最终听取了司马错的意见,并派兵攻打蜀国取得成功。蜀国归附了秦国,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D.本文主要由人物的论辨语言构成,文字较为干净、洗炼,且结构精巧、绵密、完整。在叙述中作者并未显露主观的褒贬、抑扬等态度,但作者的倾向性又融于其中。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2)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5.清吴楚材《古文观止》云:“司马错建议伐蜀,句句驳倒张仪。”请简要概括司马错主张伐蜀、反对伐韩的理由。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梦奇,户部侍郎。蒙正太平兴国二年擢1进士第一,授将作临丞,通判升州。未几,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上谓之曰:凡士未达,见当世之务戾于理者,则怏怏2于心;及列于位,当尽其所蕴,虽言未必尽中,亦当俾3协于道。

李昉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4,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俄丁内艰5,起复。先是,卢多逊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至是,蒙正奏曰:臣忝6甲科及第,释褐7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不沾寸禄者多矣。今臣男始离襁褓,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至道初,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真宗即位,进左仆射。六年,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又封许。景德二年春,表请归洛。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上谓蒙正曰:卿诸子孰可用?对曰: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颍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简由是见知于上。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儿子十许岁,欲令入书院。蒙正许之。及见,惊曰: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令与诸子同学,供给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如此。许国之命甫下而卒,年六十八。赠中书令,谥曰文穆。

(《宋史·吕蒙正传》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释】(1)提拔,选拔,录取。(2)怏怏:不满意,不服气。(3)俾:使。(4)一纪: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约需十二年,故古称十二年为一纪。(5)丁内艰:即“丁母忧”,指遭逢母亲去世。(6)忝(tiǎn):有愧于,辱没。(7)释褐(hè):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
(1)列于位(           )            (2)以百姓为(           )
(3)诸子皆不(           )     (4)其知人如此(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
(2)上谓蒙正曰:“卿诸子孰可用?”
3.说说下列链接材料中所说的观点与文中哪些内容有一致性,除此以外吕蒙正这位宋朝著名宰相身上还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品质(至少写出两点)?

【链接材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韩愈

2022-08-2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余姚市梦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年春正月,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徵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曰:高矣。”“德未厚邪?曰:厚矣。”“中国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年谷未丰邪?曰:丰矣。”“符瑞未至邪?曰:至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闰月乙卯,上宴近臣于丹霄殿,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徵昔为仇雠,不谓今日得同此宴。上曰: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魏徵对曰:臣以事为不可,故谏,若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上曰:且应而复谏,庸何伤?对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上大笑曰:人言魏徵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徵起,拜谢曰: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

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徵。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
B.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
C.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
D.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禅,是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一般来说,帝王即位之初要进行一次封禅。
B.四夷,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的合称,亦泛指外族。
C.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我国,闰月特指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
D.薨,古称诸侯或有爵位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本不愿封禅,后来打算封禅,但因魏徵进谏与河南北部数州发生洪灾而停止。
B.魏徵并不赞成封禅,他认为这件事弊多利少,是崇尚虚名而遭受灾祸的举动。
C.长孙无忌对太宗与魏徵、王珪两人同席宴饮感到诧异,因魏徵与王珪曾是仇敌。
D.太宗认为魏徵因直言进谏而显得可亲可敬,魏徵去世后,太宗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
(2)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
5.请简要分析魏徵不赞成唐太宗封禅的原因。
2022-06-03更新 | 22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返校联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怀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会高宗,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孝宗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雄有孤愤又书十四字别妻子,落笔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赐文节。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改)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皇宫的带垣。亦以称中书、门下两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B.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C.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D.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古代学官名,宋代在各路的州、县学均有设置,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与现在的“教授”不同。
B.崩,本义是指山倒塌,古时认为帝王或王后逝世,就好像山倒塌了一样,故常来指帝王或王后的死。
C.致仕,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按古制,官员一般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可以请求提前。
D.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虚心向学。他多次前往拜谒被贬谪水州的张浚,未果,后写信极力请求才拜见成功;他终身谨记张浚的教诲,把自己书斋取名为“诚斋”。
B.杨万里治理有方。管理奉新县时,他不让官吏下乡催讨赋税,只是把欠税名单张贴在集市中,让老百姓自觉缴纳,不扰民就追回税款,使社会安定。
C.杨万里慧眼识才。担任东宫侍读时,他认为选拔人才最为重要,他所举荐的朱熹、袁枢等六十人,先后被提拔任用,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
D.杨万里能文能武。他进士出身,精于诗歌,著有《易传》流行于世;他亲自率兵讨伐进犯的盗贼,并且为潮、惠两州制定不同的防御贼人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2)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5.杨万里为人正直表现在哪里?请举例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