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自绝去。至城下钓,有一漂母哀之,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少年又侮信曰:“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于是信孰视,俯出跨下。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度淮,信乃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梁败,又属项羽,为郎中。信数以策干项羽,羽弗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畴十三人皆已斩,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弗斩。与语,大说之,言于汉王。汉王以为治粟都尉,上未奇之也。

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 何来谒。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所追者谁也?”曰:“韩信。”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可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之。何曰:“王素嫚无礼,今拜大将如召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 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汉书•卷三十四》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有一漂母哀B.汉王入蜀
C.上未奇D.王必欲拜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B.淮少年又侮信曰——阴,是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淮阴就是位于淮水的南面而得名。
C.于是王欲召信之——拜,是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职位,《鸿门宴》中“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中的拜也是此意。
D.择日斋戒——斋戒,指古人在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活动前要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不饮酒,不吃荤,不游乐,以示虔诚和庄重。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出身贫寒,饱受冷眼和欺凌。南昌亭长的妻子为了防止韩信蹭饭就故意提早吃饭,淮阴少年也在街市上当众侮辱韩信。
B.韩信生活艰难,却不甘人后,渴望重用。先后投奔项梁、项羽、刘邦,都因不受重用而逃走。
C.韩信能屈能伸,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面对淮阴少年的侮辱,他选择委曲求全,面对斩刑,他仍然智慧求生,最终拜为大将。
D.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赏识。听说韩信逃走,毫不犹豫地追回了他,并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信何等已数言上。
(2)王必欲长汉中。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
(2)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2023-08-2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新生入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   辟:________(2)天祥泫然出   涕: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3.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答: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4.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2023-03-0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二十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又一人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宜阳拔,则公之功多矣。是樗里疾、公孙衍无事也,秦众尽怨之深矣。樗里疾、公孙衍二人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侈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注】①樗里疾、公孙衍:秦国大夫,与韩国有密切关系。②公仲侈:韩国相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拱手胸前先拜,后叩头至地,多用于朋友之间。
B.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师从孔子,提出“三省吾身”“任重而道远”等观点。
C.息壤,传说中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也是秦国的地名。文中指后者。
D.尉,古代官职名,一般指武官,掌管军事的叫“军尉”,管刑狱的叫“廷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雄心勃勃,想要进攻三川,取代周王,于是让甘茂率兵攻取韩国宜阳。甘茂觉得胜算不大,故再三推辞。
B.宜阳是韩国重镇。甘茂历时五个月未攻下,准备停战;左成分析甘茂面临的形势,并阐明了攻与不攻的利害关系。
C.樗里疾和公孙衍是秦国的亲韩派,甘茂早就料到他们会阻挠攻韩,在甘茂进攻宜阳受挫之时他们果然从中作梗。
D.甘茂攻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士兵不前进。他在下属军官的提醒下,拿出自己的钱来激励士兵,最终获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2)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
5.为了坚定秦王对他的信任,甘茂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4 . 课外文言文阅读。

六月,庚午,王引军南巡。秋,七月,孙权遣使奉献。

蜀将军孟达屯上庸,与副军中郎将刘封不;对侵淩之,达率部曲四千余家降魏。达有才略,王器之甚。与同辇,以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以达领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行军长史刘晔曰:“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孙、刘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王不听。遣征南将军夏侯尚、石将军徐晃与达共袭刘封。上庸太守申耽叛封来降,封破,走还成都。

初,封本罗侯寇氏之子,汉中王初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之为子。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劝汉中王因此际除之,遂赐封死。

(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有删改)


【注】①王,指魏王曹丕。②侵凌,侵犯,欺凌。③辇,用人推挽的车,后指天子乘的车。④汉中王,诸侯王的封号,此指刘备。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副军中郎将刘封不                  协:和,协调
B.与同辇                       引:拉
C.终难制                       御:控制
D.为国生                       患:担心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非常喜爱孟达,合并房陵、上庸、西城三城,让他任太守。
B.刘晔因为与孟达不和,所以劝谏魏王,慎重任用孟达为新城太守。
C.孟达袭击刘封,刘封因部下申耽叛变,战败,逃回成都。
D.刘封原是罗侯寇氏之子,刘备刚到荆州,没有儿子,收他为养子。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达有才略,王器之甚。
2022-08-3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初,纲再贬宁江,金兵复至,渊圣悟和议之非,召纲为开封尹。行次长沙,被命,即帅湖南勤王师入援,未至而京城失守。至是,召拜右相,趣赴行在所。中丞颜岐奏曰:“李纲为金人所恶,虽已命相,宜及其未至,罢之。”五上,帝曰:“如朕之立,恐亦非金人所喜!”岐语塞而退。右谏议大夫范宗尹论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帝亦不听。汪伯彦、黄潜善自谓有攀附之劳,拟必为相,及召李纲于外,二人不悦,遂与纲忤。纲行至太平,上疏曰:“兴衰拨乱之主,非英哲不足以当之。英则用心刚,足以莅大事,而不为小故之所摇。哲则见善明,足以任君子,而不为小人之所间。愿陛下以汉之高、光,唐之太宗为法。”六月朔,李纲至行在,入见,涕泗交集。纲言于帝曰:“邦昌僭逆,臣不可与邦昌同列,当以笏击之。陛下必欲用邦昌,第罢臣。”帝颇感动。汪伯彦曰:“李纲气直,臣等所不及。”帝乃出纲奏,责授邦昌昭化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邦昌后至潭州,伏诛。时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读者感泣。纲尝侍帝,论及靖康时事,帝曰:“渊圣勤于政事,省览章奏至终夜不寐,然卒至播迁,何也?”纲对曰:“人主之职在知人,进君子,退小人。”因勉帝以明恕尽人言。帝嘉纳之。纲所论谏,其言切直,帝初无不容纳。吕中曰:自纲之入相也以英哲全德勉人主抗忠数疏中时膏育僭逆之罪正而士气作幸都之谋定而人心安。朱子谓“李纲入来,方成朝廷”者,正为此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纲之入相也/以英哲全德勉人/主抗忠数疏中时/膏肓僭逆之罪正而士气作/幸都之谋定而人心安
B.自纲之人相也/以英哲全德勉人主/抗忠数疏/中时膏肓/僭逆之罪正而士气作/幸都之谋定而人心安
C.自纲之人相也/以英哲全德勉人主/抗忠数疏中时/膏肓僭逆之罪正而士气作/幸都之谋定而人心安
D.自纲之人相也/以英哲全德勉人/主抗忠数疏/中时膏肓/僭逆之罪正而士气作/幸都之谋定而人心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侍郎,古代官名,是中书省的副职长官,汉始置,以后各代名称不一,但各代大都有类似官职设置。
B.勤王,尽力于王事,王室有难,起兵救援靖乱。初唐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有“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一句,就是这个意思。
C.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右将军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大将军……遂囚建诣行在所。”
D.章,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一种呈文。汉代时,呈文分为章、奏、表、议四类。“章以按劾,奏以执异,表以陈情,议以谢恩”,奏议类的公文是以议论为主,而章表类的公文则是以抒情为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初,李纲第二次被贬官到宁江,金兵又来围攻汴京,钦宗醒悟到议和的不对,征召李纲为开封府尹。
B.右谏议大夫范宗尹认为李纲能力太强,会震慑威胁君主,但高宗也没听从他的意见。
C.张邦昌因为李纲的奏章,被高宗降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潭州。张邦昌到达潭州比规定时间晚,被处死。
D.李纲侍奉宋高宗辅政以来的议论劝谏,言辞切要率直,宋高宗在最初时能完全包容采纳李纲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读者感泣。
(2)渊圣勤于政事,省览章奏至终夜不寐,然卒至播迁,何也?
5.文中说,“纲所论谏,其言切直。”李纲先后给高宗提出了哪些治国的建议?
2022-08-30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校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适之性疏率,李林甫尝谓适之曰: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主上未之知也。他日,适之奏事言之。上以问林甫,对曰:臣久知之,但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凿之非宜,故不敢言。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适之既失恩,韦坚失权,益相亲密,林甫愈恶之。初,太子之立,非林甫意,林甫恐异日为己祸,常有动摇东宫之志。而坚,又太子之妃兄也。皇甫惟明尝为忠王友,时破吐蕃,入献捷,见林甫专权,意颇不平。时因见上,乘间微劝上疏林甫,林甫知之,使杨慎矜密伺其所为。会正月夜,太子出游,与坚相见,坚又与惟明会于景龙观道士之室。慎矜发其事,以为坚戚里,不应与边将狎昵。林甫因奏坚与惟明结谋,欲共立太子。坚、惟明下狱,林甫使慎矜与御史中丞珙、京兆府法曹吉温共鞠之。上亦疑坚与惟明有谋,而不显其罪。葵酉,下制责坚以干进不已,贬缙云太守,惟明以离间君臣,贬播川太守,仍别下制戒百官。夏四月,韦坚等既贬,左相李适之,自求散地。庚寅,以适之为太子少保,罢政事。其子卫尉少卿霅尝盛馔召客,客畏李林甫,竟日无一人敢往者。以门下侍郎、崇玄馆大学士陈希烈同平章事。希烈,宋州人,以讲《老》、《庄》得进,专用神仙符瑞取媚于上。李林甫以希烈为上所爱,且柔佞易制,故引以为相。凡政事一决于林甫,希烈但给唯诺。故事,宰相午后六刻乃出。林甫奏,今太平无事,巳时即还第,军国机务,皆决于私家,主书抱成案诣希烈书名而已。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B.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C.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D.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B.“因奏事”的“因”指乘机,与《琵琶行并序》中“因为长句”的“因”意思相同。
C.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与苏轼《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望”意思相同。
D.癸酉,是干支纪年的一种方式。我国古代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用来纪年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适之性格粗疏,思考问题不周全,在华山金矿的事上抢李林甫的功劳,惹皇帝生气。
B.李林甫当初不同意太子的册立,担心太子以后对自己不利,常有动摇太子地位的想法。
C.皇甫惟明在打败了吐蕃后,入朝廷进献捷报,看见李林甫独掌大权,心里感到很不平。
D.李林甫上奏说韦坚与皇甫惟明策划阴谋想共同拥立太子即位,皇帝也怀疑二人结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乘间微劝上疏林甫,林甫知之,使杨慎矜密伺其所为。
(2)慎矜发其事,以为坚戚里,不应与边将狎昵。
5.李适之的儿子卫尉少卿霅尝盛馔召客,为什么宾客们都不敢去?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十一月,大学士万安罢。先是,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十一年冬十月,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鸠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中言某送黄米几百石某送白米几千石。上曰:广食几何,而多若是?左右曰:黄米,金也。白米,银也。上怒,籍没之。十五年正月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十八年正月,上召刘大夏、戴珊面议政事。议毕,上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上崩。

谷应泰①曰: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注】①谷应泰(1620一1690):清初学者,所著有《明史纪事本末》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B.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C.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D.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日/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年,文中指帝王改元的第一年。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游畋,也称“游田”,指游逸打猎、游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意思一致。
C.不豫,文中指不高兴,与《礼记•中庸》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不豫”不同。
D.翼日,与《促织》中的“翼日进宰”中的“翼日”意思相同,“翼”是通假字,通“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孝宗果断驱逐奸佞,即位后,他虽然大赦天下,但并没有放过先朝那些罪大恶极的奸臣,将他们几乎全都放逐、斥退。
B.明孝宗能够人尽其才,任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任用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任用善于讽谏的王鳌做侍讲。
C.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器重刘大夏,刘大夏一年之中两次请求从两广总督上离任,都没有被准许,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D.明孝宗善于改正过错,听到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猎之事,能够醒悟;宠信宦官李广,至其权倾朝野,最终赐给了他毒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2)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
5.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估伏,不可不审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巨等。

正统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侍讲徐埕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诸地军亟赴京师,谦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十月敕谦提督各营军马。而也先挟上皇破紫荆关直入,窥京师。谦亟分遣诸将,率师列阵九门外,身自督战。战起,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死,知终弗可得志,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请归上皇,帝不悦。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景泰八年正月,石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诬谦等构邪议,更立东宫,坐以谋逆,处极刑。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是年,有贞为亨所中,戍金齿。又数年,亨亦下狱死,吉祥谋反族诛,谦事白。万历中,改谥忠肃。

(摘编自《明史·于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
B.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
C.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
D.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通常指负责监察朝廷官吏的官职,约自秦朝开始每个朝代大都设置此官职。
B.监国,也称摄政,常指皇帝出京时或指皇帝未能亲政时由他人代为处理朝廷政务。
C.九门,源于古宫室制度,天子设九门,文中指明朝修建北京城时设置的九个城门。
D.北狩,指到北方狩猎,也借指向北进军,文中其实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
B.在皇帝被俘后,京城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以星象有变化为由,主张迁都南京,于谦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C.在景帝即位之后,于谦认为边境和京城都应该做好战斗准备,以应对来自北方的敌人,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恭顺侯吴瑾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谦请王檄取诸地军亟赴京师,谦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
(2)诬谦等构邪议,更立东宫,坐以谋逆,处极刑。
5.土木堡之变后,徐埕建议迁都,于谦的态度是什么?他给出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22-08-29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湖南师大附属颐华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龙且死,大惧,使盱台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当今二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叁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当今二王事,权在足下 / 何陋       (《陋室铭》)
B.项王今日/ 河曲智叟以应       (《愚公移山》)
C.位不过戟 / 策而临之       (《马说》)
D.项王龙且死 / 不求达于诸侯       (《出师表》)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叁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B.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叁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C.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叁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D.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叁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3.下列说法分别与文本或课文相关,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都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体裁。其中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春秋》;国别体则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战国策》、《资治通鉴》。
B.“郎中”,古代官名。战国时为国君侍卫,秦汉为郎中令的属官,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宋代以后,民间特称医生。
C.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D.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几乎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贞观五年、庆历四年。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2)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2022-08-14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①,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②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③,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庄公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注】①寤(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②佗:其他的。③雉: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B.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C.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D.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8个,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
B.黄泉,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间。
C.文中“阙地及泉”的“阙”字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阙秦以利晋”中“阙”字用法及含义相同。
D.《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姜因为生庄公时难产受了惊吓,故不喜欢庄公,只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B.大夫祭仲提醒庄公,共叔段京邑的城墙大小超过了法定的制度,有谋反之意,庄公一开始不相信。
C.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公子吕要庄公赶紧做选择,希望不要因为有两个国君而让民生二心。
D.共叔段聚集百姓、修整兵甲武器、准备兵马,去偷袭郑国,姜夫人打算给他打开城门做内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5.庄公发誓生前绝不再见母亲武姜,事后又后悔了,颍考叔是如何帮他的?结果如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