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施良娣,鲁黔娄先生之妻也。先生死,曾子与门人往吊之。其妻出户,曾子吊之。上堂,见先生之尸在下,枕墼席稿,缊袍不表,覆以布被,首足不尽敛。曾子曰:邪引其被,则敛矣。妻曰:邪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也。先生以不邪之故,能至于此。生时不邪,死而邪之,非先生意也。曾子不能应,遂哭之曰:嗟乎!先生之终也,何以为谥?其妻曰:以康为谥。曾子曰:先生在时,食不充虚,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旁无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荣,何乐于此而谥为康乎?其妻曰:昔先生君尝欲授之政以为国相辞而不为是有余贵也;君尝赐之粟三十钟,先生辞而不受,是有余富也。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其谥为康,不亦宜乎!君子谓黔娄妻为乐贫行道。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材料二:

原宪居鲁,环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愿,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缎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节选自《庄子·让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先生A君尝欲授之B政C以为国相D辞E不为F是G有余贵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牖,指窗户,与《过秦论》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的“牖”词义相同。
B.卑,指身份地位低下,与《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词义相同。
C.堵,指墙壁,与成语“传神阿堵”中的“堵”词义不同。
D.《商颂》,是《诗经》“风”“雅”“颂”中的颂篇之一,为先秦时代的商朝诗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娄先生死后,曾子带门人去吊唁,发现黔娄先生头枕土块,躺在柴草之上,身上盖的被子连头脚都不能覆盖。
B.黔娄的妻子乐贫行道,黔娄活着时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隐居生活,黔娄死后她不伤心,丧事从简,得到人们夸赞。
C.原宪非常贫穷,他住的房屋,用生草盖着屋顶,用桑条做门轴,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他却能端坐于其中弹琴。
D.曾参住在卫国,三天没有生火做饭,十年没有添置新衣,脸饿得浮肿,衣服破破烂烂,手足都是老茧,却能朗声高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以不邪之故,能至于此。生时不邪,死而邪之,非先生意也。
(2)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5.黔娄、原宪和曾子这三个人都拥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1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核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有莫盛之福,又有莫痛之祸。处莫高之位者,不可以无莫大之功。亢龙之极贵者,未尝不破亡也;成天地之大功者,未尝不蕃昌也。夫鸟以山为卑而巢其上,鱼以渊为浅而穴其中,卒所以得之者,饵也。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名,惧门之不坚而为作铁枢,卒其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索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孔子曰:不患无位,患己不立。是故人臣不奉遵礼法,竭精思职,推诚辅君,效功百姓,下自附于民氓,上承顺于天心,而乃欲任其私知,窃君威德,以陵下民,反戾天地,欺诬神明,偷进苟得,以自奉厚;居累卵之危,而图泰山之安,为朝露之行,而思传世之功,譬犹始皇之舍德任刑,而欲计一以至于万也,岂不惑哉!

夫朝臣所以统理,而多比周则法乱;贤人所以奉己,而隐遁伏野则君孤。法乱君孤而能存者,未之尝有也。是故明君莅众,务纳下言以昭外,敬卑贱以诱贤也。其无距言,未必言者之尽可用也,乃惧距无用而让有用也;其无慢贱,未必其人尽贤也,乃惧慢不肖而绝贤望也。是故圣王表小以劝大,赏鄙以招贤,然后良士集于朝,下情达于君也。故上无遗失之策,官无乱法之臣。此君民之所利,而奸佞之所患也。昔张禄一见而穰侯免,袁丝进说而周勃黜。是以当涂之人恒嫉正直之士,得一介言于君以矫其邪也,故上饰伪辞以障主心,设威权以固士民。赵高乱政,恐恶闻上,乃豫要二世曰:屡见群臣,众议政事,则黩,黩且示短,不若藏己独断,神且尊严。天子称朕,固但闻名。二世于是乃深自幽隐,独进赵高。赵高入称好言以说主,出倚令以自尊。天下鱼烂,相帅叛秦。赵高恐惧,归恶于君,乃使阎乐责而杀,愿一见高,不能而死。

(节选自《潜夫论》)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卒其以败者A非苦禁忌B少而门枢C朽也D常苦索财货E而行骄僭F虐百姓G而失民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窃取,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窃”词义不同。
B.令,指美好,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令”词义不同。
C.下,指对下,“南取百越之地”中的“南”表示向南,两者用法相同。
D.诏,指古代帝王颁布的命令,与《陈情表》中“臣欲奉诏奔驰”的“诏”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间有福有祸,居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人,必须有巨大的功劳;窃取君主至高地位的人,没有不败亡的。
B.在作者看来,人臣应上顺天意下安百姓,而不能处于危险境地却希望安稳,事做的很少却想要拥有功劳。
C.掌权的人总是嫉恨正直的人,只要有在君主面前进言的机会,就诬陷正直之士,用花言巧语蒙蔽君主。
D.秦二世听信赵高藏己独断的谗言,自己深居宫中,只宣见赵高一人,最终天下大乱,各地民众相继起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竭精思职,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2)夫朝臣所以统理,而多比周则法乱。
5.英明的君主统治国家,应该如何做?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4-02-08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济洛平四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戊申,中书奏以“国用未充,请量留三省、寺、监官,余并停,俟见任者满二十五月,以次代之;其西班上将军以下,令枢密院准此”,从之。人颇咨怨。

丁巳,以光胤为中书侍郎,与说并同平章事。光胤,赵光逢之弟;说,韦岫之子;廷珪,薛逢之子也。光胤性轻率,喜自;说谨重守常而已。赵光逢自梁朝罢相杜门不交宾客光胤时往见之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

高季兴在洛阳,帝左右伶宦求货无厌,季兴忿之。帝欲留季兴,郭崇韬谏曰:“陛下新得天下,诸侯不过遣子弟将佐入贡,惟高季兴身自入朝,当褒赏以劝来者。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乃遣之。季兴道而去,至许州,谓将佐曰:“新朝百战方得河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禽色,何能久长!”

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以是不行。逾年,伶人屡以为言,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五月,壬寅,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

材料二

正月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节选自《尚书·大禹谟》)

1.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赵光逢A自梁朝B罢相C杜门D不交宾客E光胤时往F见之G语及政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枢密院,五代至元朝的最高军事机构,后唐时以宦官任其最高长官枢密使,辅佐宰相。
B.倍,通“背”,“季兴倍道而去”中的“倍”与“背道而驰”中的“背”词性相同,语义相同。
C.矜,指夸耀,“喜自矜”与《陈情表》中“犹蒙矜育”的“矜”的意思不同。
D.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帝听从了中书省的谏言,裁撤官府机构以节省开支、充盈国库,官员们大多叹息埋怨。
B.后唐帝因伶人的一句言语封赏无功之人,却忽略了随其征战、军功累累的将士们,足见其对伶人的溺爱。
C.帝舜命令禹率军出征三苗,禹于是会见了各邦众人,对众人宣誓,请求众人齐心合力,讨伐逆贼,建立功勋。
D.禹接受益的建议,偃旗息鼓,大布恩德,是为了迷惑苗族,使其认为敌方强大,而主动归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
(2)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
5.材料二讲述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材料一中的后唐皇帝不践行这个道理的表现有哪些?
2024-01-2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崔信明,青州益都人也。信明以五月五日日正中时生,有异雀数头,身形甚小,五色毕备,集于庭树,鼓翼齐鸣,声清宛亮。隋太史令史良使至青州,遇而占之曰:“五月为火,火为‘离’,‘离’为文彩。日正中,文之盛也。又有雀五色,奋翼而鸣。此儿必文藻焕烂,声名播于天下。雀形既小,禄位殆不高。”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大业中为尧城令,窦建德僭号,欲引用之。信明族弟敬素为建德鸿胪卿,说信明曰:“隋主无道,天下鼎沸,衣冠礼乐,扫地无余。兄遁迹下僚,不被收用,豫让所以不报范、中行,只以众人遇我者也。夏王英武,有并吞天下之心,士女襁负而至者不可称数。此时不立功立事,岂是见几而作者乎?”信明曰:“昔申胥海畔渔者尚能固其节吾终不能屈身伪主求斗筲之职。”遂逾城而遁,隐于太行山。贞观六年,应诏举,授兴势丞,迁秦川令,卒。信明颇蹇傲自伐,常赋诗吟啸,自谓过于李百药,时人多不之。又矜其门族,轻侮四海士望,由是为世所讥

(节选自《旧唐书·崔信明传》)

材料二:

崔信明,少英敏,及长,强记,美文章。高孝基语人曰:“崔生才冠一时,但位不到耳。”隋大业中,为尧城令。唐贞观六年,诏即家拜兴势丞,迁秦川令。信明恃才蹇亢,尝自矜其文。时有扬州录事参军荥阳郑世翼,亦骜倨忤物,遇信明于江中,谓曰:“闻君有‘枫落吴江冷’之句,仍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旧制。郑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卷于水,引舟而去。今其诗传者数篇而已。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一》)

【注】①豫让,晋国人,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但没有受到重用。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申胥海畔A渔者B尚能固C其节D吾终不能E屈身F伪主G求H斗筲之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沸,本义指鼎中的水沸腾,文中“天下鼎沸”的意思是隋朝的局势纷扰动乱。
B.许,指赞同、承认,与《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许”意思相同。
C.恨,这里指遗憾,《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恨”意思与此相同。
D.旧制,指崔信明过去的诗作,与《岳阳楼记》中“增其旧制”的“旧制”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信明的出生日是五月五日,他出生这一天,有几只身形很小的五色鸟雀飞落在他家院中的树上拍翅鸣叫,很是奇特。
B.隋太史令史良运用五行八卦对崔信明出生的异象进行占卜,认为崔信明将来会有文采,但禄位可能不会高。
C.窦建德僭称帝号后,崔信明的族弟劝他把握机会投奔窦建德,崔信明不愿放弃归隐山林的人生追求,最终选择隐居太行山。
D.对于崔信明的文才,当时之人看法不一,高孝基在人前高度评价其才华,而郑世翼却把他的诗卷扔进水里,表示不屑一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豫让所以不报范、中行,只以众人遇我者也。
(2)又矜其门族,轻侮四海士望,由是为世所讥。
5.两则材料对崔信明形象特点的记述,主要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2023-12-12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琳,字方庆。武后时,累迁广州都督。南海岁有昆仑舶市外区琛琲,前都督路元睿冒取其货,舶酋不忿,杀之。方庆至,秋毫无所索。始,部中首领沓墨民诣府诉府曹素相饷谢未尝治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议者谓治广未有如方庆者,号第一,下诏赐瑞锦、杂彩,以著善政。神功初,清边道大总管武攸宜破契丹凯还,且献俘,内史王及善以孝明帝忌月,请鼓吹备而不作,方庆曰:晋穆帝纳后,当康帝忌月,时以为疑。荀讷谓《礼》有忌日无忌月,自月而推,则忌时忌年,愈无理据。世用其言。臣谓军方大凯,作乐无嫌。诏可。方庆尝以令期及大功丧,未葬,不听朝贺;未除,弗豫享宴。比群臣不遵用,颓紊教谊,不可长。有诏申责,内外畏之。是岁,真拜左庶子,进封公,兼侍太子读书。方庆奏:人臣于天子未有斥太子名者,晋山涛《启事》称皇太子不名。孝敬为太子,更‘弘’为‘崇’;沛王为太子,更‘贤’为‘文’。今东宫门殿名多嫌触,请一改之,以协旧典制可。长安二年卒,赠兖州都督,谥曰贞。方庆博学,练朝章,著书二百余篇,尤精《三礼》。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家聚书多,不减秘府,图画皆异本。方庆殁后,诸子不能,随皆散亡。

赞曰:李德裕著书称:方庆为相时,子为眉州司士参军。武后曰:‘君在相位,何子之远?’对曰:‘卢陵是陛下爱子,今尚在远,臣之子庸敢相近?’以比仓唐悟文侯事。嗟乎,君子哉!虽造次不忘悟君于善。及建言不斥太子名,以动群臣,示中兴之渐,所谓人难言者,于方庆难乎哉!德裕之称,为不诬矣。

(选自《新唐书·卷四十一》,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部中首领沓A墨B民C诣府D诉E府曹F素相G饷谢H未尝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受得住,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中的“胜”的词义是相同的。
B.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如成语“明察秋毫”。
C.旧典,旧时的制度、法则。文中具体指东宫的门、殿名称要符合旧时制度。
D.业,继承祖业,与“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中的“业”的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方庆的前任路元睿担任广州都督时,侵夺船主所卖的外域珠宝等货物,船主很生气就把路元睿杀了。
B.武攸宜击破契丹后凯旋,王及善以忌月为由主张陈设鼓乐却不演奏,王方庆引经据典加以劝说,皇帝同意了演奏。
C.王方庆认为,群臣都不遵守礼法,不能放任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于是皇帝下诏申斥责备不遵守礼教的人。
D.王方庆藏书比皇家秘府还多,图画也都有不同版本,但他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不能保护好,导致收藏的书画散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
(2)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
5.作者称赞了王方庆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荆平王有臣伍子奢。奢得罪于王,且杀之,其二子出走,伍子尚奔吴,伍子胥奔郑。王召奢而问之,曰:若召子,孰来也?子奢对曰:王问臣,对而畏死,不对不知子之心者。尚为人也,仁且智,之必入;胥为人也,勇且智,来必不入。胥且奔吴邦,君王必早闭而晏开,胥将使边境有忧。

于是王即使使者召子尚于吴,曰:子父有罪,子入,则免之;不入,则杀之。子胥闻之,使人告子尚于吴:吾闻荆平王召子,子必毋入。胥闻之,入者穷,出者报仇。入者皆死,是不智也;死而不报父之仇,是非勇也。子尚对曰:入则免父之死,不入则不仁。爱身之死,绝父之望,贤士不为也。意不同,谋不合,子其居,尚请入。

荆平王复使使者召子胥于郑,曰:子入,则免父死,不入,则杀之。子胥介胄毅弓,出见使者,谢曰:介胄之士,固不拜矣。请有道于使者;王以奢为无罪,赦而蓄之,其子又何适乎?使者还报荆平王,王知子胥不入也,杀子奢而并杀子尚。

子胥闻之,于是乃南奔吴。至江上,见渔者,曰:来,渡我。船到即载,入船而伏。半江,而仰谓渔者曰:子之姓为谁?还,得报子之厚德。渔者曰:纵荆邦之贼者,我也;报荆邦之仇者,子也。两而不仁,何相问姓名子胥即解其剑,以与渔者,曰:吾先人之剑,直百金,请以与子也。渔者曰:吾闻荆平王有令曰:‘得伍子胥者,购之千金。’今吾不欲得荆平王之千金,何以百金之剑为?渔者渡于于斧之津,乃发其箪饭,清其壶浆而食,曰:亟食而去,毋令追者及子也。子胥曰:诺。子胥食已而去,顾谓渔者曰:掩尔壶浆,无令之露。渔者曰:诺。子胥行即覆船挟匕首自刎而死江水之中明无泄也

子胥遂行,至吴。子胥居吴三年,大得吴众。阖庐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臣闻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于是止。其后荆将伐蔡,子胥言之阖庐,即使子胥救蔡而伐荆。十五战,十五胜。荆平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之墓而数之曰:昔者吾先人无罪而子杀之,今此报子也。

(节选自《越绝书·荆平王内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注释】①彀弓:张满弓。②于斧:地名。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胥行A即B覆船C挟匕首D自刎E而死F江水之中G明H无泄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意为“使……来”,其用法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中“壮”字不同。
B.介胄之士,指佩戴盔甲的武士,伍子胥介胄“出见使者”,是暗示自己的态度。
C.为,句末语气词,其含义及用法与《鸿门宴》“何辞为”中的“为”字不同。
D.匹夫,指普通人,其意与现在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匹夫”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奢对儿子有着深入的了解,他在荆平王面前对两个儿子行事做出多项预测,这些预测后来一一应验。
B.从渔者的言行中可以推断,渔夫了解伍子胥的身份和计划,并且内心对伍子胥持同情和支持的态度。
C.伍子胥伐楚成功后,率领六千将士鞭打荆平王墓,并且亲数鞭打次数,表现了他对荆平王的刻骨仇恨。
D.司马迁根据伍子胥复仇事件,得出结怨于人非常可怕的结论,同时他认可伍子胥的复仇行为的正当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以奢为无罪,赦而蓄之,其子又何适乎?
(2)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
5.(1)材料二评价伍子胥能“弃小义”,其中“小义”含义与材料一中的“     ”相同。(用原文回答,限1字)
(2)伍子胥抛弃了哪些“小义”?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3-11-22更新 | 14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泰,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刘备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于其战巨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既全巨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

或曰:“虽然,籍必能入秦乎?”曰:“项梁死,章邯谓楚不足虑,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动兵尽于巨鹿。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故寡弱之师,入之易耳。”

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赵何?”曰:“虎方捕鹿,罴据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则碎于罴矣!军志所谓‘攻其必救也’。使籍入关,王离、涉间必释赵自救;籍据关逆击其前,赵与诸侯救者十余壁蹑其后,覆之必矣!”

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户而守之。鸣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节选自苏洵《项籍》)

【注】①章邯:秦朝将领。后文的王离、涉问亦是。②罴:熊的一种。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全A巨鹿B而犹徘徊C河南新安间D至函谷E则沛公入F咸阳G数月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尺寸,少的依仗,小的实力。因“尺”“寸”都是较小的单位,所以“尺寸”多指距离短、数量少、力量小等。
B.夫,语气词,与《愚公移山》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夫”用法不同。
C.明,明确,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明”意义相同。
D.拒,据守,把守,与《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的“距”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前期的项羽在极短的时间里便灭掉了强秦,称霸一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B.苏洵认为,项羽虽然在巨鹿之战中获得了胜利,但对此战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乘胜前进,最终导致失败。
C.苏洵认为,项羽为救助赵国而放弃抢占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势,这表现出他为人仗义的一面。
D.材料二结尾,苏洵含蓄地将项羽比作一个小气的人,他的做法就像为一点小家产而闭门不出,非常短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2)虎方捕鹿,罴据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
5.司马迁和苏洵对项羽失败原因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癸巳,王晏球以王都反状闻,诏削夺王都官爵。壬寅,以王晏球为北面招讨使,以张虔钊为都监,发诸道兵会讨定州。是日,晏球攻定州,其北关城。都以重赂求救于奚酋秃馁。五月,秃馁以万骑突入定州;晏球退保曲阳,都与秃馁就攻之。晏球与战于嘉山下,大破之,秃馁以二千骑奔还定州。晏球追至城门,因进攻之,得其西关城。定州城坚,不可攻,晏球增修西关城以为行府,使三州民输税供军食而守之。

王晏球闻契丹发兵救定州,将大军趣望都,遣张延朗分兵退保新乐。延朗遂真定,留赵州刺史朱建丰将兵修新乐城。契丹已自他道入定州,与王都夜袭新乐,破之,杀建丰。乙丑,王晏球至曲阳。王都乘胜击之,悉其众与契丹五千骑合万余人,邀晏球等于曲阳。丁卯,战于城南。晏球集诸将校令之曰:“王都轻而骄,可一战擒也。今日,诸君报国之时也。悉去弓矢,以短兵击之,回顾者斩!”于是骑兵先进,直冲其阵,大破之,僵尸蔽野。契丹死者过半,余众北走。都与秃馁得数骑,仅免。卢龙节度使赵德钧邀击契丹,北走者殆无孑遗。王晏球知定州有备未易急攻张虔钊宣言大将畏怯有诏促令攻城。晏球不得已,攻之,杀伤将士三千人。

壬戌,契丹复遣其酋长惕隐将七千骑救定州,王晏球逆战于唐河北,大破之。甲子,追至易州。时久雨水涨,契丹为唐所俘斩及陷溺死者,不可胜数。契丹走,道路泥泞,人马饥疲,入幽州境。八月,壬戌,赵德钧遣牙将武从谏将精骑邀击之,分兵扼险要,生擒惕隐等数百人;余众散投村落,村民以白梃击之,其得脱归国者不过数十人。自是契丹沮气,不敢轻犯塞。

(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王晏球知定州A有备B未易C急攻D张虔钊宣言E大将F畏怯G有诏H促令攻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其北关城”与“过蒙拔擢”(《陈情表》)两句中“拔”的含义不同。
B.“延朗遂之真定”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之”的含义相同。
C.节度使,官名。唐初承北周及隋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
D.“契丹北走”和“追亡逐北”(《过秦论》)两句中“北”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知道王都谋反的情况后不仅罢免了其官爵,还任命王晏球为北面招讨使,张虔钊为都监,调集各路军队联合起来讨伐王都。
B.王晏球攻打定州攻势猛烈,但后来因为王都用厚礼请来的奚人首领秃馁率领的一万骑兵的援救,王晏球只好撤退,一直撤到了曲阳。
C.尽管王都和契丹军队合兵一起来阻击王晏球所率领的军队,但最终落得惨败的下场,契丹军队损兵过半,王都军中被杀死的人也很多。
D.契丹出兵定州失败后,又派骑兵来救援。王晏球除了在正面迎战,还派精锐骑兵在他们回国路上阻击,逃脱的契丹人不过几十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球与战于嘉山下,大破之,秃馁以二千骑奔还定州。
(2)时久雨水涨,契丹为唐所俘斩及陷溺死者,不可胜数。
5.请概括王晏球能够多次战胜敌人的原因。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卫侯使孙桓子、石稷、宁相、向禽将侵齐,与齐师遇。石子欲还。桓子曰:不可。以师伐人,遇其师而还,将谓君何?若知不能,则如无出。今既遇矣,不如战也。卫师败绩。石稷曰:师败矣,子不少须,众惧尽。子丧师徒,何以覆命?皆不对。又曰:子,国卿也。陨子,辱矣。子以众退,我乃止此。石稷且告车来甚众。齐师乃止,次于鞠居。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

孙桓子遂如晋乞师,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郤克。晋侯许之七百乘。郤克曰: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请八百许之。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来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臧宣叔晋师,且道之。

及卫地,韩厥将斩人,郤克驰,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郤克使速以徇,告其仆曰:吾以分谤也。

(节选自《左传·成公二年》,有删改)

材料二:

或曰;郤子言,不可不察也,非分谤也。韩子之所斩也,若罪人,则不可救,救罪人,法之所以败也,法败则国乱;若非罪人则不可劝之以徇劝之以徇是重不辜也,重不辜,民所以起怨者也,民怨则国危。郤子之言,非危则乱,不可不察也。且韩子之所斩若罪人,郤子奚分焉?斩若非罪人,则已斩之矣,而御子乃至,是韩子之谤已成而邵子且后至也。夫郤子曰以徇,不足以分斩人之谤,而又生徇之谤。是子言分谤也?昔者纣为炮烙,崇侯、恶来又曰斩涉者之胫也,奚分于纣之谤?且民之望于上也甚矣,韩子弗得,且望郤子之得之也;今郤子俱弗得,则民绝望于上矣。故曰:郤子之言非分谤也,谤也。且郤子之往救罪也,以韩子为非也;不道其所以为非,而劝之以徇,是使韩子不知其过也。夫下使民望绝于上,又使韩子不知其失,吾未得郤子之所以分谤者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①臧宣叔:鲁国大夫。②郤子:指材料一中的郤克。③韩子;指材料一中的韩厥。④崇侯,恶来:前者为商朝属国崇的首领,后者为商纣王的宠臣。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A非罪B人C则不可D劝之E以徇F劝之G以徇H是重不辜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古时一车三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四人,步卒七十二人。
B.“臧宣叔逆晋师”与“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逆”意思不同。
C.“郤子奚分焉”中的“奚分”与“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中的“何操”结构相同。
D.“益谤也”与“武益愈”(《汉书·苏武传》)两句中的“益”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国的军队与齐国的军队相遇时,石稷想要撤军。此时,孙桓子不同意,并建议应与齐国军队作战。
B.卫国军队战败之后,石稷先不止一次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后又发出通告。说援军的兵车来了不少,
C.郤克认为,在城濮之战中,晋国动用八百辆兵车;自己去救援鲁国与卫国,也需要同样数量的兵车。
D.郤克认为将韩厥所杀之人的尸体在军中示众可以替韩厥“分谤”。对此,韩非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驳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国卿也。陨子,辱矣。
(2)不道其所以为非,而劝之“以徇”,是使韩子不知其过也。
5.韩非子以“昔者纣为炮烙,崇侯、恶来又曰斩涉者之胫也,奚分于纣之谤”作类比,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书史。太宗践阼,授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突厥部种离畔,帝方图进取,以兵部尚书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劲骑三千繇马邑趋恶阳岭。颉利可汗大惊,曰:“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于是帐部数恐。靖纵谍者离其腹心,夜袭定襄,破之,可汗脱身遁碛口。进封代国公。帝曰:“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颉利走保铁山,遣使者谢罪,请举国内附。以靖为定襄道总管往迎之,又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慰抚。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遇候逻,皆俘以从。去其牙七里乃觉,部众震溃。斩万馀级,俘男女十万,禽其子叠罗施。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禽以献。

孙子曰:“死间者,为诳于外。”靖因唐俭使虏而袭破突厥是也。

(节选自张预《十七史百将传》,有删改)

材料二:

太宗曰:“昔唐俭使突厥,卿击而败之。人言卿以俭为死间,朕至今疑焉。如何?”

再拜曰:“臣与俭比肩事主.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纵兵以击之,所以去大恶不顾小义也。人谓以俭为死间,非臣之心。案《孙子》,用间最为下策,臣尝著论其末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用间以成功,或凭间以倾败。若束发事君,当朝正色,忠以尽节,信以竭诚,虽有善间,安可用乎?唐俭小义,陛下何疑?”

太宗曰:“诚哉!非仁义不能使间此岂纤人所为乎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矣。”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②《孙子》:指《孙子兵法》。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仁义不A能使间B此C岂纤D人所为乎E周公F大义灭亲G况一使人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蹀血,形容激战而流血很多,其中的“蹀”理解为踏、踩。
B.行人,指使者,与现在所理解的“在路上走的人”并不一样。
C.“卿因击而败之”的“因”与成语“陈陈相因”的“因”意思相同。
D.束发,古代成童的代称和标志,文中理解为年轻的时候。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厥各部叛离.李靖率领强劲的骑兵由马邑直奔恶阳岭,颉利可汗对此做出推测,认为唐军此次是倾国而来。
B.定襄一战,李靖大破突厥,颉利可汗脱身逃到碛口。唐太宗认为此战足以洗刷自己在渭水之役所受到的耻辱。
C.颉利可汗退守铁山后请求举国归附。虽然唐太宗已派遣使者前去抚慰,但李靖认为应抓住机会袭击攻破突厥。
D.关于“用间”之策,李靖的观点与《孙子兵法》相左,他认为“用间”是最为下等之策,君臣同心足以应对此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2)督兵疾进,行遇候逻,皆俘以从。
5.材料一最后一段为张预的观点。从材料二看,李靖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简要说明。
2023-10-22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