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61 道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1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借盘庚迁都之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只要确认正确,就无怨无悔。

(2)《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3)古诗词中常用衣服颜色或材质来表明人物身份,如“_______________”。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有删改)

【注】①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②儿子:小孩儿,

材料二: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汉五年,即皇帝位,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节选自《汉书·萧何传》,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后A世B贤C师D吾俭E不贤F毋为G势家所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意为封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意义不相同。
B.绝,意为渡过,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义相同。
C.石,表单位,文中表示俸禄的多少,与《五石之瓠》中的“石”意义相同。
D.适,意为到、往,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宝物的认知与世俗之人不同,孙叔敖临终告诫儿子不要接受大王赏赐的肥沃富饶的土地。
B.伍员在逃亡中得到一位撑着船正在打鱼的老人的帮助,寻而不得后每次吃饭前都要祝祷那位老人。
C.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越精细,就像小孩、贤者;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越粗陋,就像鄙人。
D.汉五年,刘邦登皇帝位,萧何因功劳最大,被封酂侯,却选择在穷苦偏僻的地方置办田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2)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5.材料中提到“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孙叔敖的“道”体现在“以不利为利”,因而能够长久占有土地。那么“丈人”“子罕”和“萧何”的“道”分别是什么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3 .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作者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古诗词中常用衣服颜色或材质来表明人物身份,如“____________”。

2024-03-21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唐】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①绿绮:琴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名琴“绿绮”和名山“峨眉”写出蜀僧来历非凡,暗示其技艺高超。
B.颔联“一挥手”描摹出蜀僧弹琴的潇洒姿态,“万壑松”以松涛声比喻琴声清越宏远。
C.颈联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直接表现了自己通过音乐媒介和蜀僧建立的知己之感。
D.尾联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2024-03-21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神奇总让人 A ,16日4时25分将上演海王星合月。南极圈内、南美洲和南大西洋部分区域将有机会看见月掩海王星,其他地区的公众借助望远镜可以看到月亮和海王星互相接近的景象。细心的你可能发现,1月当中会上演多场名为“掩”的天象,除了月掩行星,还有月掩恒星等。

①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说,掩是天体之间相对运动所产生的一种视觉现象,指的是一个天体被另一个角直径较大的天体所掩蔽。掩需要发生在两个天体地心视赤经或地心视黄经相同的时候,即天文学上的合。换句话说,发生掩时,两个天体必然是相合的,那么, ② ?由于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观测者视角本身存在差异,通常掩发生时,只有一部分区域内的观测者可以见掩,其他区域的人可以看到一般相合的景象。“掩”的概念虽然并不为人所熟知,但“掩”的现象却 B 。月球绕地球公转,每月会在天球背景上移动一圈,“顺路”掩住恒星、行星都是较为常见的现象。此外,行星也会掩住恒星,如金星掩轩辕十四;恒星之间也可能互掩,如大陵五双星互掩。同样是被遮蔽,还有个相似的概念:食。王科超介绍,食是指一个天体被另一个天体的影子所遮掩,。对公众而言,较为熟悉的有月食。以月全婚为例,这是指月球运行进入地球的影子中,原本明亮的满月变为暗淡的“红月亮”。还有常见一类的食是木卫食,即木星的卫星进入木星的影子里,出现木星的卫星“消失”。

与掩的定义相对,角直径小的天体或物体从角直径较大的天体前经过,称为凌。例如平均每100年发生约13次的水星凌日,约243年发生4次的金星凌日。不仅如此,凌也会发生在卫星和其母行星之间,如木卫一凌木。近年来有许多人将天象与命运、玄学等挂钩,将“掩”、“凌”等现象的神奇之处说得 C ,但实际上这些天象都只是自然的规律。

1.请在文中横线处进行补写,每处不超过15字。
2.请在文中字母处填写成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2024-03-19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6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作者写屈原不被尘世污垢所辱,出淤泥而不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承担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志向远大,正如《论语·泰伯》篇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

(3)贾谊《过秦论》有两句话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优秀将领和精锐士兵防守要害之地,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论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江花月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6)《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

(7)《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抒发了作者感叹岁月蹉跎、壮志难酬。

(8)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2024-03-19更新 | 21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疯英雄

赵广建

那年头秋,天刚麻麻黑,她在三里外西善堡老舅家还没端稳饭碗,就听见自家村那方“咚咚咚”炮响。舅妈扯上她在村西的高粱地里钻了一宿。第二天没了炮响,自家村那方枪声又“嘟嘟”到了黑晌才没了动静。东邻的伍生说:“中央军一支队伍被日本兵锥住了屁股,上千人乱了方寸,借你们村一堵城墙,调回头来向日本兵开火。日本兵双手握刀往城墙上攀,丢下七八十条血尸。天亮后,日本兵调来了五千皇协兵,从村东杀到村西……”

“甭冲我瞎说,没这事!”她内心胆怯。

“是我亲眼见。”

“见哪个?上你家井沿子上趴着念给井里那个脏模样去。胡扯!”

“是真。”

“不是。你没有爹妈,没有姊妹,还要牵扯上一个我不成?”

“是真。”

“不是!”她嘤嘤哭,掩襟拭泪,嘴里嘟囔伍生胡云。

隔天,街上消息扬开,日本兵杀绝了自家村四十七户人家,杀死了她亲爹妈,亲姊妹一家六口!

起先,舅妈也同她伤魂失魄地哭,后来,帮她用典卖的房、地钱料理完丧事,就收养她住在了西善堡村。

那个叫伍生的东邻,个儿小,胆儿大,常来多嘴嚼舌。枪响那天,他一人跑到村东口扒瞧,回来就讲日本兵咋样指使皇协兵烧杀,有鼻子有眼。

她只比伍生小一岁。小时候一口一个伍生哥。大了些,来舅妈家串亲,伍生猫闻腥了一样赶来没话找话。往来后,伍生说家里没活儿,有事没事往这院跑。一来二去,年轻人眉来眼去,说话也躲躲闪闪了起来,赶上三天两头过兵阵,谁家有大闺女也不放心,老人就顺坡推驴托了媒。秋后,她嫁给了伍生。

月余,兵阵穿梭一样一拨一拨地过。村上不少人煎熬不住日夜的惊恐,相继卷上行李往外逃奔。枪炮更张狂了。舅爹妈在兵乱中被炸死。伍生料理完丧事,说了声“不能再当亡国奴!”也卷上行李参加了逃奔……一走,四年没音讯。直到亲闺女双菊年满三岁,她打发奶奶下了世。伍生还不见回。

几年里,她视闺女如命。登门劝嫁的,存心做歹的,她一概不理会,一门心思等伍生回来。每日一擦黑,她插上门,顶上顶门杠,相伴孤寂与恐惧熬到迟来的天亮。

这天后晌,街上又传来狗咬。随后传来了敲门声。

她并不比以往更慌张,习惯地从锅底上抹两把,再往自家脸上抹两把,乱了乱发髻,抱上孩子去开门。

门一开,来不及闪身,被一帮皇协兵团团围住。她懵了。当兵的一个个有说有叫,她定睛审视,先是害怕,当与最后一个倚在门框上的兵眼神相碰时,脸刷地白了!

“快进屋,那啥,我给你们……”忙把孩子放在地上,让兵们挤进里屋,掀出瓦罐抖了抖,倒出仅有的二升麦子面,和面。

兵们吆喝着要酒,洋钱自管往地上扔。她捡了几块洋钱,抱上双菊提上篮子出门上街来。

半道街不见人影。在村东杂货铺有人与她搭讪:

“今儿新鲜哩。”

“嗯哪,来客哩,打壶酒。”

“割肉不?”

“割,嗯哪,割二斤。”她迟缓地答着。

酒肉备妥后,她扯着篮子又串了几家门。回来就赶着忙活。待十多个皇协兵把桌上吃喝了个精光,又东斜西歪时,才好像看出那酒里投了毒,喊叫最凶的,最先耳鼻出血,一个个先是浑身青紫,不大会儿,没了声息。倚门框的那个吃喝得顶少、难受的工夫顶长,跪扶住桌角,想跟她说话,只见双唇抖动,乞求的目光闪着怨愤,却吐不出整字来。她脸上抽搐了一下,裸血的双瞳闪出刺一样的凶光,抄起门后的顶门杠,照准那人的脑门抡去,“扑”一声,脑浆溅了她满脸,她触电般后退了一步,“哇——”吐了。

那最后被她砸死的皇协兵,进家后没来得及向她说第二句话,就死了。她呆若木鸡地望着血泊,默默呜咽。那是她朝思暮盼的丈夫!

整整半夜,她惊视着血尸发呆。以为自己坠在梦里。她拿绳子将尸身一个一个拖进猪圈里,又连夜弄土把猪圈填平。之后,她疯了。因为,在她拖尸那工夫里,饿急的孩子啃吃了洒上了酒的骨头……

新中国成立后,猪圈被挖开,她杀死的十多个皇协兵被政府确认。病好后,方圆数十里依旧叨念西善堡有个疯英雄。

每年,小学生经过西善堡村参观自家村惨案,她必讲那个惊骇的夜晚,那个骨子里要报仇的勇气和那个颤抖的双手与喷涌的血浆。每一次她都经受剜心一样的痛苦。那夜晚几乎长年萦绕在她脑际。人在时,她讲得激动,人离后,她伴着孤寡与艰辛,默默无声地过日子……

多年,她的生活由县民政局补给。每逢过年过节局里总会有人来探望。探望的人帮她缝缝涮涮,搁下补助金,再拉些家常才走开。自从民政局给上补给,来过了多少趟,换过了多少人,谁也没提及过英雄本身是没有补助金的,只有烈属才有。

大概她已记不清,刚解放那年,领导上宣布她打死了十二个狗汉奸,把她丈夫的尸骨与闺女的尸骨合葬在一起,她还与领导争论:

“我打死了十三,十三!”

当然,没人告诉过她,县党史资料上有明文记载:屈伍生,中共党员,一九四三年秋,奉命打入敌伪内部,后因误伤牺牲,终年二十三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到日本兵杀绝了自家村四十七户人家及村上不少人往外奔逃,表现出中华民族所承受的沉重牺牲,为下文她的复仇做了铺垫。
B.“脸刷地白了”“快进屋,那啥,我给你们……”“倒出仅有的二升麦子面,和面”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她认出丈夫时的愤怒和杀死皇协军的决心。
C.文章大量使用了像“甭冲我瞎说”“秋后”“一擦黑”“来客哩”一类口语化的词句,使文章显的更自然,更贴近生活,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突出。
D.本文采用全知视角叙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新中国成立后”这样的特定的具体时间的出现也对小说这方面的有所补充
2.下列对小说相关情节和结构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主人公听闻日本兵大屠杀的消息,“内心胆怯”“嘤嘤哭”,这些描写表现了她的善良和怯弱,
B.父辈人公见到参加伪军的丈夫后,毒死伪军,砸死丈夫。至此,她性格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柔弱转为刚毅。
C.领导宣布女主人公杀死十二个狗汉奸时,她极力争辩,仍坚定地视伍生为仇敌,主要表现了她的执拗和疯癫。
D.小说的情节在战乱的悲剧中展开,在争论和误会的悲剧中结束。结构安排充满悲剧色彩。
3.请赏析小说尾段的表达效果。
4.有人评价鲁迅小说的标题“简约别致,寄寓遥深”。本文标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宇宙论范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无论是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还是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或是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是指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始于同一宇宙本源的有机整体,倡导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人合于天的“天人合一”。而且这些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传统社会也都得到了实践。我国早在尧舜时代就设有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环保机构及管制机构“虞”,商周时期出现的“网开一面”“里革断罟”的著名典故就是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雏形。孟子与梁惠王论政时就明确提出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秦代还颁布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田律》。

要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还需要还原到历史的客观情境中寻找答案。《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古代的圣人正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掌握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所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发现了大量天文现象的记载。而且,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天人合一”所蕴含的系统性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更是从“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层面与社会伦理交往层面衍化而来的具体指向。作为“自然之天”,“天人合一”的要求就是走绿色持续可协调的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义理之天”,“天人合一”又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伦理要求,体现在国际关系上就明确为了中国的外交方针,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都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延续、继承及发展。

(摘编自徐佳佳《天人合一》)

材料二:

在当今21世纪开始之际,人类既享受到现代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文明发展,同时也切身地感受到现代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生态的急剧恶化和环境的严重破坏给我们带来深重灾难。因此,应当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从现代的工业文明迅速过渡到后工业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而“天人合一”这一思想之中的许多智慧资源的确是极其宝贵的。特别重要的是,对于我们当前亟须建设的当代生态人文主义,我国古代生态智慧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在当代,人与自然、生态观与人文观能否真正实现统从而建设当代形态的生态人文主义,这是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对于我国当前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确立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所包含的生态智慧更有萁特殊价值。因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许多矛盾暴露出来,其中非常突出的就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突出矛盾。因此,人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和谐协调成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国要真正做到两者之间的和谐协调,除了发展模式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同样重要的是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易于为广大人民接受的生态与环境理念,这就要借鉴我国古代文化资源,从中汲取营养,构建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当代中国生态理论体系,以期对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生态智慧早就引起国际哲学界与生态学界的重视。美国研究环境问题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指出:“我们只应当追求维持生活的最低限度的财富,我们的主要目标应当是精神文化的。如果我们把追求物质财富作为我们的最高目标,那就会导致灾难。老子提倡无私和博爱,并认为这是人类事业中取得幸福和成功的关键。”罗马俱乐部中国分部对此评价道:“这恰与老子几千年前所提‘无欲’‘天人合一’相对应,这正是人类正‘道’的基本前提。并且老子的思想提供的价值观念真正切中了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明异化的种种问题与要害,正是医治现代文明病的良方。”当然,还有包括海德格尔在内的许多已经为大家熟悉的理论家,都从我国“天人合一”思想中吸取诸多精华,说明我国古代这一理论所具有的当代普世性价值,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

(摘编自曾繁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包含自然与社会双重意蕴,是当代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与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来源。
B.古代社会中“虞”这一机构的设立,与“里革断罟”等典故的出现,表明中华民族保护自然的意识古已有之。
C.正是因为我国超前地出现了“天人合一”的绿色环保思想,所以我国也早早地出现与农业有关的天文历法。
D.罗马俱乐部中国分部认为,老子提出的“无欲”“天人合一”等思想,能为医治西方现代文明病提供良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材料一的切入点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积极正面意义,材料二的切入点是现代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
B.中国当代生态人文主义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传承与发展,符合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需要。
C.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生态智慧符合西方后工业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引起了国际哲学界与生态学界的重视。
D.对于我国当前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确立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更有其特殊价值。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天人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A.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B.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C.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D.《孟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4.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天人合一”的观念?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回答。
5.结合材料,简述“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2024-03-19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冬时节,天气转凉,大家都在添衣保暖,,因为精密复杂的航天器同样怕冻,航天器们也有自己的“冬季衣柜”。他们会身着“帅得掉渣”的羽绒服。为什么有的时候火箭发射会“掉渣”?这些“渣”其实是火箭发射前覆盖在整流罩上的保温层,整流罩中的设备都特别的“娇贵”,既不能太热、更不能太冷。所以科研人员为航天器专门设计了薄薄的一层“羽绒服”,中间填充的不是绒毛而是低密度保温泡沫塑料,可以隔绝外界水汽,帮航天器保温。因为这层“羽绒服”自重很轻,所以发射时就会化成“渣”掉落,顺便帮火箭减负了。

那既然这层羽绒服上太空的时候要脱掉,是不是说,?错!由于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在太阳光线直射下,宇宙中的航天器表面温度最高可达150℃以上,而当航天器运行到背阳面时,温度最低可达-100℃以下。在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太空环境中,为保证航天器正常工作,除了在发射时会脱掉的“羽绒服”外,航天器还会穿一层带到太空上去的“外衣”。航天器“外衣”面料的选择大有讲究,都是根据科学原理精心设计的,不同特点的面料适应了航天器的不同需要。天舟四号的货物舱和推进舱的“外衣”,就分别被设计为灰色和白色两种不同的颜色。货物舱需要提供适宜航天员生活的温度,相对较高, ③ ,能够多吸收太阳光热量。而推进舱中主要是设备,需要更低的环境温度,因此给它穿上白色“外衣”,多反射太阳光热量。

在返回地球进入大气层时,航天器的部分防热措施会逐渐被烧蚀掉,当航天器内搭载有重要设备或者科研样品时,在落地后还要赶快穿上一件用多层隔热材料制成的防寒服。毕竟,谁还不是个宝宝呢!

1.下列句子中双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B.疫苗从“孕育”到“出生”,要经过六大步骤。
C.李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蜀道之“难”。
D.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本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特征对其做简要赏析。
2024-03-1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市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不胜枚举,内容_不仅曹雪芹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议社,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将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也将其悲剧性雕刻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秋雨摧残,“泪眼观花泪为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不能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 ___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表现了他的人生感悟。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2024-03-14更新 | 3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市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