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22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度伪造是指技术利用机器的深度学习,实现图像、声音、视频的篡改、伪造和自动生成,产生高度逼真且难以甄别的效果。最(A)的方式就是AI换脸,其他较为常见的还包括语音模拟、人脸合成、视频生成等。

现实应用中,深度伪造技术虽然能促进部分领域技术更迭,但。近几年,国内外均出现了利用深度伪造公众人物实施诈骗的案例。今年1月中下旬,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就成为深度伪造的目标。网上出现了用人工智能伪造的电视节目片段,很多市民警惕性较低,(B)。特区政府立即严正澄清,称有关影片全属伪造,呼吁,并强烈谴责不法之徒的违法行为。奇安信安全专家裴志勇就此表示,由于公众人物的图像、声音、视频等资料的公开性质,为AI训练提供了大量素材,被伪造内容更是可以(C),从而更容易导致深度伪造技术被非法使用。

深度伪造技术应用不当还会。深度伪造技术产生的虚假影像、声音等内容,不仅会让个人名誉、财产和人身受到损害,还会冲击社会信任、媒体信任,甚至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安全。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7日内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都城元夕

北宋·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坐罪,罢秀川太守之职。1115年(政和五年)冬,待罪于河南杞县旅舍,家计落拓,穷愁潦倒。《临江仙·都城元夕》即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②觚棱:宫殿的屋脊。③银界:银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结构严谨,首句就照应词题,引出了都城元夕的热闹景象,与后文的凄清形成了对比。
B.本词上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写京城车马如云,宫廷璀璨,花灯繁盛,宛若人间仙境。
C.本词之末句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窗破”两字突出了词人为欣赏月光而推开窗户的急切。
D.虽然这首词的作者满怀苦情,但是语言风格却飘逸秀雅,呈现出了一种潇洒而明润的风调。
2.清朝唐彪《读书作文谱》指出:“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这一观点在本词下阕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半月谈》报道,①2018年自被业内称为国潮元年起,数年繁华过后,电商平台贴满标签的各类国潮产品虽让人看得眼花缭乱,销量却再也无法重回巅峰时期。一部分曾经火爆的国潮品牌销量开始走下坡路。

既然是,自然有潮起潮落。市场的流行 A ,一定会引来无数蜂蝶。当一众大大小小的企业涌入这个市场,势必带来市场的饱和与竞争的同质化。同质化有两种原因,一是 B 。一些品牌理解的中国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堆砌,你用了龙凤呈祥,我就来个花开富贵。当国风设计失去了对传统文化意蕴的理解,而变成对文化元素的简单复刻与重复拼贴,这样的设计一定是生硬的、呆板的、没有灵魂的。这就不要怪消费者在新鲜感消失之后会很快移情别恋。同质化的另一个原因是 C 。有些企业会把抄袭仿冒美其名曰借鉴学习,有意识淡化品牌差异,故意混淆消费者认知。而国潮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弱,有业内人士就表示,国潮IP的授权在加剧无序竞争,文创版权存在时效性强而导致界定困难,部分文化工作者和消费者的版权意识淡薄,盗版侵权易,原创维权难。如此一来,市场的同质化现象就更严重了。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7日内更新 | 2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选自《小林漫画》)

请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日内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漫步在石板铺就的护城河岸,随着河中的鱼儿悠悠南行。①不觉间,在湿地公园的一隅,一片正在盛开的五颜六色的梅花把我吸引住了。

这片梅林不大,梅的品种却很多。A那白里透黄,黄里透绿的蜡梅,那娇艳似火,红霞满天的红梅,那洁白如雪,圣洁无瑕的白梅……从很远处,就映入我的眼帘了。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走过去,轻抚着微微颤动的梅枝,我强烈地感受到B梅的脉搏在跳动,春的生命在分娩,胸中的暖流在奔腾。②在一棵红萼梅前,我伫立着、凝视着,横斜交叉、老虬欹曲的枝丫上,簇拥着梅的花朵蕾苞,疏密散聚,气势沧桑。那枝梢怒放的梅朵,像家家户户过年时掌起的红灯笼,白嫩鹅黄的花蕊探向外面,惹得无数蜜蜂拼命地俯卧、吮吸。那垂垂欲开的花苞,像极了隋人赵师雄梦中偶遇的梅花仙子。那丰盈圆润的花蕾,恰似一串串耀眼炫目的珍珠,晶莹温润,滴露含浆。③就这么静静地与梅对视,渐渐,顿觉整个身体也渗透了梅的气息,灵魂的沃野里挺拔起梅的芳姿。

④与梅对视,方能走进梅的内心,也就更加了解了梅。梅,的确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国色天香,没有玫瑰的妖艳娇美、风情万种,在花花世界里,梅算不得最美丽的,但她那坚硬结实的躯干,虬曲苍劲的枝丫,却蕴藏着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她芳香馥郁而不炫耀,她冰清玉洁,有如此品格,又兼有坚韧不屈、昂扬向上的斗志,古往今来,令多少文人雅士为之陶醉,赞颂不已呢!

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画横线两处同样使用排比手法,B处如果像A处一样连用三个“那”字,改成“那梅的脉搏在跳动,那春的生命在分娩,那胸中的暖流在奔腾”,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妥?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7日内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6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曹操军容的壮盛。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数字入诗,交代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居住条件。

3)“楼”是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的意象,古人常借“楼”来抒发悲情,如“_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词人用笔精炼,多方面、多层次地描绘出一幅江上美景图,景象寥廓寂静。
B.上片结句收束了铺叙,又用“烟”字营造出一种朦胧的色彩,为下片的抒情做了铺垫。
C.下片“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
D.“眉相并”意即双眉紧锁,整句以眼前艳丽的鲜花反衬琵琶女的醉态愁容,极其工巧。
2.这首词对音乐的描写深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之太守,去古诸侯也无几,辟除赏罚兵刑赋役皆得以专制,而县令听命如其臣,故宣帝诏曰:“与我共天下者,二千石乎!”太守之权重,则县令之任轻,故天子详于二千石之予夺,而治道毕举矣。唐、宋以降,虽有府州以统县,有禀承稽核之任,而诛赏废置之权不得而专,县令皆可自行其意以令其民,于是天下之治乱,生民之生死,惟县令之仁暴贪廉是视,而县令之重也甚矣。玄宗敕在京官五品以上、外官刺史、四府上佐,各县令,诚重之也。重之于举之之始,必将以保任分功罪,其得也,但得文饰治具之士,葸弱免咎,而无以利民;其失也,举主畏连坐之罚,而互相揜蔽以盖其奸;则保举之法,不足以肃官常、泽民生,固已。重之者,岂徒在选举之日乎?

夫县令之任重矣,而其秩则卑,故后世多以为筮仕之官,才不才非有前效之可验,欲先辨而使克副其职,虽具知人之鉴者未易也。然士当初受一命,初试一邑,苟非繇胥史异途而升,则其不畏清议、甘为败类、以病国虐民者,固鲜矣。无以激之,其浊不惩;无以扬之,其清不展;轧于上官,其用不登;责以奔趋,其节不立;夫亦存乎上之所以用之者耳。重宪纪以纠其不若则有所戒也县清要以待其拔擢则有所劝也。成法之外,许以因地而便民,则权可任也;供顿驿递之役,之簿尉,而弗效亵役之劳,则节可砺也。夫然,则贤者志得,而不才者亦勉而自惜;若其尤不肖者,固比类相形,愆尤易见,持法以议其后,亦不患稂莠之难除矣。何事于未试之前,以不可保之始终绳荐举者,而责以所难知哉?

开元之制,乍行之以昭示上意之所重,可也;据以为法,而弊即在焉。重者,用之重也,非一选举而可毕任贤养民之道也,用之重而治可几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玄宗》)

【注】①保任:保荐、推荐。②筮仕:初出做官。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重宪纪以纠AB不若C则有所戒也D县清要以待EF拨擢G则有所H劝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表示揣测语气,与《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意思和用法不相同。
B.举,指举荐、推举,与《陈情表》中“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举”意思相同。
C.异途,指非正规的仕途,文中是指非科举出身。异途入仕者在擢用上受限更多。
D.委,指委托、交办,与《过秦论》中“委命下吏”的“委”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郡守官秩二千石,并且还拥有任命官员、施行赏罚、管理司法、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等权力,权责重大,所以天子非常重视对各地郡守的任免。
B.唐玄宗非常重视县令的作用,曾下诏让在京高官、地方刺史等人举荐县令,且举荐者负有连带责任。而作者则认为县令品秩较低,导致这种做法效果并不明显。
C.唐、宋以来,州郡一级的地方官员权力有所削弱,而县令施政的自由度变大,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作者主张应加强对县令这一群体的监督、考核与赏罚。
D.作者认为,那些县令们刚踏入仕途就作奸犯科、祸国殃民的,并非普遍现象。执政者要注意激浊扬清,保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从中发掘优秀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失也,举主畏连坐之罚,而互相揜蔽以盖其奸。
2)重者,用之重也,非一选举而可毕任贤养民之道也,用之重而治可几矣。
5.作者认为唐玄宗开元年间让官员们举荐县令的做法“据以为法,而弊即在焉”的原因有哪些?
7日内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背缸人

杨秀云

桑干河的水又深又宽,夏天背着缸过河要脱裤子……东窑沟人侯弟江在电话里说这话时,正是初春时分的深夜。充满热情的声音搭建起一条无形的桥,引渡我走进桑干河畔的昨天,目睹一个个背缸人从幽深的暗夜里走出来,走在突兀的崖头下,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弯腰曲背,步步跋涉……

②桑干河被连绵起伏的太行山、燕山余脉相夹,水势骤然汹涌,形成极具震撼力的大峡谷奇观。当地人称此处为大险崖。武家沟镇东窑沟村位于大峡谷东端,属古幽州,自古为制陶之地。也许是一次意外的山火,也许是一次顽童的淘气,石头、泥土被河水搅起来焯火后掏出又黑又亮可以盛水放东西的物件,权且叫它吧!从此,世世代代靠一方水土养家糊口。《涿鹿县志》记载,汉代上谷郡太守景丹亲率部下出寻,发现此地土质粘润筋骨,便命人建窑烧陶,遂成村落。金元时东窑沟制陶形成规模,明清极盛,手工作坊百余家,古窑百多座,陶器远销京津、山西、内蒙古等地,村里运送陶器的骡马数千匹,沿路车马店繁盛一时。制陶技艺代代相传,一个山川环绕的古村落由此留存后世。

③冬天里曾走进东窑沟。一个个贴着红斗方的大缸,披着薄阳,静立在陶片斑驳的石头台阶上,背靠同样陆离斑驳的石墙,如一袭黑衣或褐袍的老人从时光中走来,手捧满满的祝福,憨憨地列队迎来送往,一立千年。他们见过咯隆隆响着的勒勒车满载陶器渐行渐远,见过背上高耸缸峰的骡马嘚嘚启程扬起一路飞尘,见过背缸人顶着满天星光重重踏响石板路时的兴奋和疲惫……队引路,我缓缓走过古陶一条街,走进曾经烈火熊熊如今静默地呈上图文实物的环形隧道——古陶窑遗址,置身琳琅满目的民俗博物馆,欣赏了形形色色的粗陶制品,缸瓮坛罐、锅盆壶碗……锃亮的黑、水润的绿、清新的黄,还有明艳的霞红、饱满的深棕……拙朴、淳厚、光华、靓丽,多姿多彩如原生态的山川河流。桑干河子民把玩着滔滔河水与质地黏润的泥土,硬是玩出不朽的传奇,引来一批又一批观光者用探究的注目礼参拜先人。

④东窑沟依山建屋,下午四点多钟,太阳已被山脉挡住,山村更显古旧。近观壁上雕砖刻花、断垣碎陶闪烁,远眺萧疏树影掩映灰砖青瓦,无数个故事的片断上下翻飞,古风古味纷至沓来。村中央建有陶神庙,供奉着上古的舜帝,壁画绘着制陶烧窑的场景……我祖赫赫,德披韶光。陶于河滨,炼石采壤⋯⋯抟土成器,代出名匠。采矿、剁泥、拉坯、晾晒、上釉,祭拜窑神,点燃窑火,装烧、出窑……神圣的谦卑,一丝不苟的敬重,赋予泥土生命的塑型。当地人称制陶为捏缸,道尽了创造的精微、端肃和虔诚。陶缸诞生了,大的小的,高的矮的,翻山越岭奔赴命运未知的他乡,像怀揣希望的漂泊者懵懵懂懂闯入城市集镇……泥、水、火炼铸的精魂,它沉甸甸的重量和艰难出世将由桑干河人负载摆渡。

⑤于是,有了祖祖辈辈弯腰俯首的背缸人。

⑥出东窑沟西行,山陡谷深,曾经如难以逾越的天堑。先民冒着生命危险在半崖上凿出一个一个尺余深的石窝,插上木棍,钉上木板,铺设了一段栈道,颤巍巍勉强过人。那年代,除了大宗买卖靠车拉、牲口驮运,小本生意仅靠独轮车推出去。到附近山村卖缸,无论栈道,还是小径,都是背过去的。背的最多的就是成套的大缸。

⑦怕误农活儿,怕目击暴怒的河水头晕遇险,背缸人夜间上路。踩着星光走,踏着月光走,黑暗中摸索着走,百余斤大中小成套的缸放在背架上,背架用粗麻绳紧绑在身上,腰部肩膀勒起环型肉箍……山风呼呼刮,灌木丛唰啦啦战栗,恐怖雾一般从黑暗中浮起,撕扯着每一根神经,稍有不慎就会分崩离析。什么野兽挡在路上,绿莹莹的目光一闪,纵身跃上山坡,一块石头骨碌碌滚下来,噫——坠入喧闹的河中……背缸人打个哆嗦,吃力地加快脚步,结实的砍山鞋与碎石野草摩擦发出有力的沙沙声。他们想起离家时大口吞下的香喷喷的黄糕。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荞面饿断腰。黄糕好吃耐饿,走在暗河汹涌的山路上,想起黄糕,便嗅到老婆或老娘的味道,背缸人双目闪动星光,神情中多了庄严,似乎在完成亘古的神秘仪式。背上的缸各有各的用途,盛粮的、放水的、腌咸菜的……背缸人背的是天地悠悠平安静好的岁月啊!

⑧把东窑沟陶器呈现给观光者的是一批热爱家乡的人,其中离不了怀揣理想的文化人。我有幸联系到侯弟江——东窑沟村土生土长的中专生,一个致力抢救留存制陶技艺的文化人。七零后侯弟江两次从企业下岗,二十年春风秋雨都在为稻粮奔波。目前,繁忙的本职工作依然收入不高,妻子帮人看摊供女儿读书。他调侃自己,没条件却玩起文化。谓其,缘于兴趣,纯属义务。他说:制陶工艺口口相传,鲜有文字,不抢救就失传了!肩扛使命,迫不及待,节假日下班后只身走村串户,专访数十名制陶老艺人,最大的90岁高龄。他挖掘制陶流程,整理陶乡历史,讲述陶艺传承人的前世今生,推出两部专著,东窑沟制陶终于有了文字记录。

⑨侯弟江是背缸人的儿子,童年的记忆就是父亲深夜背着大缸出门,靠父亲卖缸换粮一家人才填饱肚皮。一个冬夜,父亲背着缸到河对面二十里外的山村换了满满一口袋土豆,返回时已精疲力竭,一个踉跄,背架上的土豆口袋直着跃过头顶重重摔到地上,人也木偶一般紧跟着啪嚓倒地,好一会儿才爬起身。父亲摸索着背起沉重的口袋继续赶路,一步一挪,汗水哗哗从头流到脚,棉衣湿透了,腾腾冒热气,随即又冰冻如硬邦邦的铠甲,迈步时嚓嚓响……夜深了,明晃晃的月亮悬在半空,桑干河的冰面闪着光,银白雪亮,天地一片通明……看到父亲千辛万苦换回来的土豆,全家人过节一样高兴。

夏天,河水暴涨,背缸人只能脱掉裤子过河……侯弟江在电话里停顿了一下,缓缓解释:背缸的都是男人嘛……生存难以为继,何谈尊严?侯弟江逆向游走岁月深处,探寻、记录、传播,把陶乡的苦难与荣光呈现给历史,以文字形式还给父辈尊严。他像背缸人,每一步都稳稳的,不能有半点漂浮……

(节选自《桑干河人物素描》,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描述了桑干河地势的险峻,结合第⑥段来看,这是“背缸人”这一职业出现的主要原因。
B.第③段中三个“见过⋯⋯”形成排比,描述东窑沟里运送大缸远去的场景,体现了历史的纵深感。
C.第④段从制陶人和背缸人这两个角度详细地描写了制陶的过程,细腻地呈现了背缸的经过。
D.第⑧段宕开一笔,从“背缸人”写到“背缸人”的儿子侯弟江,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2.下列对第⑨段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追溯了侯弟江的童年记忆,解释了他用文字记录陶乡历史的心理动因。
B.本段对父亲背土豆回家的相关描写,如“一步一挪”“木偶一般”等,语言质朴含蓄。
C.“明晃晃”“银白雪亮”“天地一片通明”等词写出了景物的开阔、冷寂,衬托父亲形象。
D.“全家人过节一样高兴”这一细节流露出特定时代的艰难与心酸,笑中带泪。
3.最后一段划线句中“稳稳的”一词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虚”“实”结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艺术效果。
7日内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们通常将丑看成审美的对立面,这是不妥的,丑在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是美的对立物,没有丑就没有美,反过来也一样。其次,美与丑是相对的。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对饥饿来说是好的东西,对热病来说却常常是坏的东西。在赛跑中是美的东西,在拳击中却是丑的东西。这就是说,美与丑其实也没有绝对界限,它们的区分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美与丑也是相互渗透的,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美中有丑不一定减损美,有时反增加美的魅力,如《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容貌美丽,但她也有缺点:发音不清晰,经常将二哥哥说成爱哥哥,因而惹来林黛玉的嘲笑。这缺点也可以说是丑,但它不仅没有损害史湘云的美,反而因这一缺点,增加史湘云的可爱与活泼。丑中也可能有美,丑中的美不一定是美化了丑,在更多的情况下,它倒揭示了丑的复杂性。艺术中,这类丑中有美的人物也不少。如《巴黎圣母院》中的神父,他也有光环,有迷惑人的地方。另一方面,当人们一旦认识到这种美实是丑的掩饰时,倒益增对其的厌恶。

生活中的丑可以转化成艺术美。这种转化,关键在艺术家的审美化处理,而且是成功的审美化处理。生活丑成为审美对象不是说它原来的丑恶的性质变了,比如不能说上了舞台的伊阿古变成好人或可爱的人了,他还是坏人。但是,舞台的坏人是演员扮演的,不是真的坏人,他对现实生活构不成实际的伤害;演员扮演的坏人,是演员依据现实真实与艺术规律所创造的角色。他演得像真的坏人,说明他创造的成功;如果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是正确的、深刻的,富有创造性,那么,演员创造的坏人形象,必然比现实中的坏人形象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他的表演是创造性的,是既符合生活真实,也符合艺术规律的,并且是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的,这就创造了一种魅力。这种魅力正是艺术美。

丑是构成艺术美的重要因素。有些艺术家特别喜欢在艺术中表现丑,如法国大雕塑家罗丹。他的雕塑作品《欧米哀尔》就是典型的例子,作品表现的是一位裸体的皮肤干瘪的风尘老妇人,如果在生活中见到这样的人,你会为她的丑陋而惊骇,但现在罗丹将她表现为艺术品。他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为什么呢?按罗丹的看法,在实际事物中,所谓丑的,就是毁形的、不健康的,或令人想起疾病、衰弱和痛苦的东西,或是不道德的、犯罪的人,总之是令人可厌、可恶的。这些东西在现实生活中,的确不美。但是这些东西可能有性格,有个性。罗丹衡量美丑的重要标准是内在真实,在他看来,现实中明白地显现为美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的,而在现实中明白地显现为的东西也许是真的。同时,罗丹认为艺术家具有化生活丑为艺术美的本领。他说: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家,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使它变形……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便化成美了——这是点金术,这是仙法!这种化丑为美,其实并没有改变丑在现实中的性质,但是因为经过艺术家的成功的艺术处理(这种处理是在深刻独到的认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它由客观性的存在变成主客观相统一的意识形态式的存在,其意义其价值就不同了。

(摘编自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

材料二:

中国文化贯穿着一种独有的审丑精神,成为中国艺术的一种文化心理或艺术精神。中国神祗大多更像是怪物,狰狞丑陋:九天玄女是人头鸟身的上古玄鸟,还有人首牛身的蚩尤,虎齿豹尾的西王母,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不胜枚举。它们虽狰狞可怖,但经过重组变形,对立而不相抗,天下宇宙因而能就成了中国艺术的基本法则,而这些狰狞的图案所反映的正是化丑(恶)为之美、中和之美。所以化丑为美就可理解为化丑为中和之美,而非那种纯粹的西方式的形式之美。庄子在《德充符》《人间世》等篇中刻意描写畸形丑人,后世唐宋人物画中的罗汉画则以这种包孕高尚德性的丑怪人物形象再现。唐代画面多怪异形象,但笔法劲道圆柔。如唐梁令瓒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畸形怪诞,绝非和谐之美。唐代文学家中亦有主张直面真实,对于现实中的美与丑,必须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可隐瞒掩盖。这样才可表里相符、辞能达意,实现文学的价值,如韩愈在《答尉迟生书》中说: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可掩。他自己的诗文便是这一理路的体现。其他如孟郊尚苦寒,贾岛喜酸涩,卢仝显粗硬,李贺崇奇诡等等,都超出了美的规囿。宋,除了画家刻意以丑怪来形容人事,宋诗词所表达的丑怪更加集中和意味深长。苏轼有诗云:如今老且懒,细事百不欲。美恶两俱忘,谁能强追逐。(《寄周安孺茶》)体现了一种儒道佛相融之后的泯灭美丑的达观境界。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令也很说明问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荒冷僻的事物被重新编织,进入一个新的时空就可以以丑为美了。这自是一种很高超的艺术思维。

(摘编自王洪岳《论中国古代艺术的审丑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作品中“丑中有美”的人物不在少数,因为丑中的美并不是美化了丑,有时它还能揭示丑的复杂性。
B.演员如果能正确深刻且富有创造性地理解角色,那么他们所创造的坏人形象必然比现实中的人物更为深刻。
C.中国神话里蚩尤人首牛身,西王母虎齿豹尾,面貌狞恶而不失“中和”之美,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心理。
D.苏轼的《寄周安孺茶》体现出一种儒释道融汇的泯灭美丑的境界,彰显了宋代诗词中对丑怪表达的意味深远。
2.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论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援引舞台上演员扮演坏人的事例主要是为了证明生活丑成为审美对象不会改变他原有的丑恶性质。
B.材料二中指出诗人马致远具有高超的艺术思维,将一组组瘦冷孤清的意象重新组合,经过艺术处理,实现了化丑为美。
C.材料一与材料二围绕“美与丑”的相关话题展开论述,前者更多涉及西方艺术,后者更侧重于中国古代艺术。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生活中的“丑”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审美对象,能不能化丑为美,还得看艺术家的审美造诣。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装扮不合时宜、好逸恶劳、作风不正,作者把落后人物的“丑”集于一身,使其具有典型性,内涵丰富。
B.《祝福》中的“善女人”柳妈询问祥林嫂的过去,这种看起来的“善”,实则是人性之“丑”的掩饰,更增加读者对柳妈的厌恶。
C.《变形记》中作者让格里高尔异化成丑陋的甲虫,以甲虫的脆弱、封闭等特征隐喻现代人的心理,这不属于“化丑为美”的审美化处理。
D.“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等诗句不避讳现实中的“丑”,经过诗人艺术地处理,将生活中的苦难酿成了文学经典。
4.在生活中,欧米哀尔这类人往往被认为丑陋异常,为什么雕像《欧米哀尔》却具有不朽的艺术美?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其原因。
5.随着自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互联网上兴起了一种独特的“网络审丑”现象,“怪咖呕像”“沙雕视频”“直播卖丑”等现象往往裹挟着巨大的流量。你对这种“网络审丑”现象持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二进行说明。
7日内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