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人们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它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几,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顺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辩”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的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就是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接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于与“义”融。普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已”的辩证关系。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遭难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其他人都惊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次的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次坎坷遭遇呢?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服消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恼的同时,积极砥砺自我、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以及民众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跨践踏着中国的主权。但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古稀之年的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当地医院工作人员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和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网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困境时,临危不惧的修为和态度或能成就勇士,使得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B.“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奋发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C.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风险和挑战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D.“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B.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已”中“成己”,体现了“勇者不惧”的大勇。
C.材料三中,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第三段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了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重要力量。
D.真正的勇者要心系道义,坚守道义,并把困境当作机遇,在困境中修炼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
3.下列表述,与材料一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的一项是(       
A.“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C.“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民族精神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
2023-12-0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文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盂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札,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其后鲁定公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

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本文中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与韩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意思相同。
B.服,本指衣服,引申为丧服,文中指为孔子服丧,古代服阙、服除皆指服丧期满。
C.姓,是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的总称,上古有八大姓;氏,是同一姓的不同分支的名称有以邑、官职、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
D.韶音,史称舜乐,用以歌颂示范为帝的德行。孔子入齐,观赏齐《韶》后,由衷赞叹上:“学之,三月不知肉味。”留下了一世佳话。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为官有道,治理效果卓著。他做管理粮仓和牲畜的小官能恪尽职守;做中都宰一年,四方皆欲效仿;做大司寇参与国政三个月,鲁人路不拾遗。
B.孔子晚年归鲁,潜心整理典籍。有感于周王朝礼崩乐坏而整理《书传》《礼记》,删减编定《诗经》并配乐歌唱,整理《易》卦辞,作《春秋》。
C.孔子年少有名,德才为人称道。幼年时就爱玩礼仪类游戏,还没成年就被鲁国大夫聘为自己儿子的老师,年长后学音乐同样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D.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始终积极入世。离开鲁国十四年间虽然经常陷入窘境,犹如丧家之犬,然而却一直没有退却,坚定不移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
(2)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5.孔子晚年著书立说的原因是什么?
2023-12-0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文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制作杨柳青年画,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后期制作的杨柳青年画、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绘画的笔触色调与版画的刀法版味,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______。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______的“细活”和______的“粗活”,艺术风格______,具有独自的艺术价值。

杨柳青木版年画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相得益彰     精雕细刻     粗犷豪放     千差万别
B.相得益彰     精描细绘     粗犷豪放     迥然不同
C.融会贯通     精描细绘     粗枝大叶     迥然不同
D.融会贯通     精雕细刻     粗枝大叶     千差万别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后期制作的杨柳青年画,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
B.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
C.而后期制作的杨柳青年画,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绘画的刀法版味与版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
D.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绘画的笔触色调与版画的刀法版味,巧妙地融为一体,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23-12-0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文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对杜甫的思念。②何逊在扬州: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一诗,何逊是杜甫所喜爱的南朝梁代的诗人。③此时: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末、二年(761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多难之际,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作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时对雪遥相忆”是说裴迪送客时雪中遇梅,突出梅之洁白,衬托裴迪的高洁情操。颔联突出了诗人与友人的情谊。
B.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以赞美装迪的咏早梅诗,以此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
C.尾联描写江边梅花,渐趋吐蕊,朝朝暮暮,催得作者白发丝丝,繁霜染鬓。
D.颈联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诗人庆幸友人未以梅相寄。
2.诗歌尾联中“朝夕催人自白头”,诗人“白头”因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2023-11-30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文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5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无衣》中“____________”表现了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状态。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将“____________”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2023-11-23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文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黔小景

沈从文

三月间的贵州深山里,雨总是特别多,快出嫁时乡下姑娘们的眼泪一样。春雨落后,大小路上烂泥如膏,各处有崩坏的土坎,各处有挨饿太久全身黑区区的老鸦,许多小屋子里,都有面色憔悴的妇人,望到屋檐外的景致发愁。

官路上,这时节正有多少人在泥里雨里奔走。有送递文件的公门中人,有向远亲奔差事的人,有骑了马回籍的小官,有正行法事的男女巫师。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在这官路上来往。

春雨一落后,路上难走了。于是许多路旁的小客舍里,天黑前都有了商人落脚。

有一天,有那么两个人,落脚到一个孤单的客栈里。

他们因为在路上耽误了些时间,掉在大帮商人后面,落雨天气照例昏黑又极早,所以不到黄昏,两人就停顿下来了。

主人是一个孤老,头发全是白的,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今天是他的生日,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念叨着生日,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两个客人了。

两个客人一面洗脚,一面就问有什么吃的。

这老人站到一旁好笑,说:“除了干豇豆,什么也没有了。”

年轻那个商人说:“你们开铺子,用豇豆待客吗?”

“平常有谁肯到我这里住?到我这儿坐坐的,全是接一个火吃一袋烟的过路人。我这干豇豆本来留着自己吃的,你们是我这店里今年第一个客。对不起你们,马马虎虎凑乎吃一顿吧。我们这里买肉,远得很,隔寨子还有二十四里路,下了雨路也走不得。”

门外边雨渐渐已止住了,天上有些地方云开了眼,云开处皆成为桃红颜色,在黄昏里明媚如画,看那样子明天会放晴了。

坐在门边的主人,好像十分快乐,像小孩子的神气自言自语说着:“晴了,晴了,我昨天做梦,也梦到天会晴。”有许多乡下人,在落春雨时都只梦到天晴,所以这时节,定也有许多人,在向另一个人说他的梦。

他望着客人把脚洗完了,赶忙走到房里去,取出两双鞋子来。那个年轻一点儿的客,一面穿鞋一面说:“怎么你的鞋子这样同我的脚合适!”

年长商人就笑了:“这兆头是中在你讨媳妇的,我应当喝你的喜酒。”

“我媳妇还在吃奶咧。”两人于是大声笑着。

那老人在旁边听到客人的调笑,也笑着。但这两双鞋子,却是他在冬天刚死去的儿子的。两个商人正谈到家庭儿女的事情,年轻人看到老头子孤单单地在此住下,生了好奇的心。

“老板,你一个人在这里住吗?”

“我一个人。”说了又自言自语似的,“唉,就是我一个人。”

“你儿子呢?”

这老头子正因为想到死去的儿子,有些地方很同面前的年轻人相像,本未要说“儿子死了”,又改口说:“儿子上云南做生意去了。”

两个商人穿了鞋子,到门边凳子上坐下。

他们望到门外黄昏景致,望到对过路旁一些小小菜圈,油菜花开得黄澄澄的,好像散碎金子。

黄昏景致更美丽了,晚晴正如人病后新愈,柔和而十分脆弱,仿佛在微笑,又仿佛有种忧愁,沉默无言。

这时老板在屋里,本来想走出去,望到两个客人用手指点对面菜畦,以为正指到那个土堆,就不出去了。那土堆下面就埋着他的儿子,是在这人死过一天后,老年人背了那个尸身,埋在自己挖掘的土坑里,再为他加上二十撮箕生土做成小坟,留下个标志的。

慢慢地夜就来了。

屋子里已暗得望不分明物件,在门外边的两个商人,回头望到灶边一团火光,老板却痴坐在灶边不动。年轻人就喊他点灯。这老人近来一到夜时就睡觉,不用灯火有两三月了。

吃过晚饭后,老人就在锅里洗碗,两个商人坐在灶口前,把干松枝塞到灶肚里去,看那松枝着火时,訇然一轰,觉得十分快乐。

洗完了碗,只一会儿,老头子就说,若客人不睡,他想先睡。说是要睡,已走到自己房里睡去了,不过一会儿,却又走出来,说是不想就睡,傍着两个商人一同在灶边坐下了。

几个人谈起话来。他们问他有六十几,他说应当再加十岁去猜,又问他住到这里有多久,他说并不多久,只二三十年。他们问他还有多少亲戚,他就像在哄骗自己,把一些多年来已毫无消息的亲戚一一数着,且告诉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他们问他那个上云南做生意的儿子,要多久回来一次,他打量了一下说:“冬天快过年了回来次,还送了云南出的大头菜。”

说了许多他自己都不甚明白的话,为什么有那么多话可说,使他自己也觉得今天有点奇怪。平常他就从没有想到那些亲戚熟人,也从不想到同谁去谈这些事,但今天是不必谈到的也谈到。近于自慰的谎话也说了很多。到后,商人中那个年长的,提议要睡了,这侄儿却以为时间还太早了一点,托故他还不消化,要再缓一点。因此年长商人睡后,年轻商人还坐到那条板凳上,又同老头子谈了许久闲话。

到末了,这年轻商人也睡去了,老头子一面答应着明天喊叫他们早起,一面还是坐在灶边,望着灶口的闪烁火光,不即起身。

第二天天明以后,他们起来时,屋子还黑黑的,到灶边去找火媒燃灯,稀奇得很,怎么老板还坐在那凳上,什么话也不说。开了大门再看,才知道这人半夜里死了。

一九三一年十月十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的商人询问老人的家人,并陪老人闲谈了许久,表明年轻人涉世未深,还保留着一份善良与同情心。
B.屋子里已经非常黑暗时,老人却还坐在灶边不动,没起身点灯,主要是因为生活过于拮据,早已用不起灯火。
C.路旁小客舍的主人是一个孤老,头发全是白的,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可以看出他世外隐者的潇洒飘逸。
D.老人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背了那个尸身”“加上二十撮箕生土”.平静的叙述却写出了老人悲凉的人生。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语言平常朴素、含蓄隽永,在平静的叙事中隐含着深沉的孤独与忧思,展现出独特的抒情韵味。
B.小说多处写春雨,但并未带给人们希望和惬意,反而使故事笼着阴沉的色调,折射出老人的内心世界。
C.小说以“黔小景”为题,借贵州深山的小人物、小场景展现特定历史时期底层人民生存境遇的大图景。
D.小说情节随时间推移,用老人的限知视角讲述了这个哀伤的故事,让读者不由生出对人物的同情与悲悯。
3.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商人第二天起来才发现老人在半夜里死去,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中,夏至和冬至,分别表示夏季和冬季的到来。
B.洛阳、衡阳两个地名是因其分别处在洛水之南、衡山之北。
C.成语“寅吃卯粮”是指任何时候都有粮吃,形容经济富足。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后世遂以“社稷”代称国家。
2023-10-3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B.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的情状,又含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过程。
C.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D.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本诗颔联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023-10-31更新 | 2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为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挽弓三百斤,弩八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B.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C.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D.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二十岁还比较年少,体犹未壮,所以又称“弱冠”。
B.室,指堂屋后面正中的那个房间。古人房屋内部,前室后堂,室的东西两侧叫房。
C.石,计算重量的单位,古时也可作为官俸的计量单位。《观刈麦》中“吏禄三百石”的“三百石”即为薪俸。
D.儒生,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科举之人皆可称儒生。中国古代社会,早期的“儒”也称为“术士”,他们一般都精通当地风俗文化和礼仪习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飞致力求学,文武双全。尤其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天生神力,年纪轻轻即可挽重弓强弩,师从周同,左右手均能开弓射箭。
B.岳飞治军有方,军纪严明。他的儿子岳云练习下陡坡跳战壕,战马失蹄,同样受到鞭打处罚。有士兵滥用百姓物资,岳飞严惩不贷。
C.岳飞以国为重,先国后己。皇帝看重岳飞,妆扮有名的女子赠予他,打算为他建造府第,但岳飞都以天下未太平,君主尚日夜忧虑,臣子更不应贪图个人享乐为由拒绝了。
D.岳飞志趣高雅,不自矜功伐。他尊重贤能,以浏览经史典籍、唱雅诗和投壶为趣,每次辞谢朝廷加官封赏时,一定说是将士们集体的功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2)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2023-10-3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从远古神农氏开始,中华先祖就开始种稻、黍、稷、麦、菽五谷为食,制耒耜劳作工具为耕,种麻纺线成布为衣,磨制器物为家什,完成了从山上狩猎、水中渔猎到定居生活的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开启了农耕文明之先河,这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滋养。

②农耕文明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农耕文明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和重要表现。

③农耕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间接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氓黎。……品味着这些古老的歌谣,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变图景。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

⑤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切实发掘好、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积极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去滋养农耕文明,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节选自《传承千年余韵,凝聚文明之光——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历程速览》)

材料二:

①人的清静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自然本质是清静的,长期自然清静环境的熏陶,必然有助于清静性格的形成。而清静对社会发展又具有重要意义。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一个人的节俭性格。农业的产量较多地取决于自然的特点和规律,而大自然的供给总是有限量的,这对浪费必然是一种约束,会促使人在行为上更崇尚节俭。人性中质朴性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大自然的朴实无华和厚重,必然更有利于养成人性的质朴厚道。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敬畏人格。大自然的神秘性和无私性,也为敬畏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础。

②留住农耕人和培养农耕人,关键要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为此,要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激活现有本地乡土人才,充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要把一些高学历、懂技术、爱农业、在农村能留得住的人才吸引到农村来;三是要发挥好新乡贤作用,激励乡村成功人士致富思源,回报桑梓,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③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重视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也留住乡愁。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对古镇、古村落、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

④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对此,我们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和新风采。

(节选自《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守住农耕文明之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农耕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不断碰撞,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旨在重振农耕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也要运用现代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
C.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在村庄建设上能留住乡愁,也要保护、开发、利用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活态的乡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D.新农村建设要加大农耕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当务之急是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原始渔猎生活相比,农耕生产代表了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B.现代社会所倡导推行的绿色、科学发展与农业文明孕育的内敛式生活方式如出一辙。
C.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自然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
D.两则材料之中都涉及要传承和发扬传统农耕文明,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的相关内容。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符合农耕文明特征的一项是(     
A.男耕女织B.耕读传家C.机动性强D.南稻北粟
4.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5.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守住农耕文明之魂?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10-3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