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72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较之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对读者来说似乎更难。因为散文的选材更为宽泛,写法更为灵活,主题更为      ▲      。一些富于灵气的作家,笔下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一些学养深厚、阅历丰富的作家,为文则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因此,阅读散文似乎无章可循,往往难以按图索骥。然而,虽说散文宽泛得无边无际,但写作和阅读并非完全没有规律。作为同一种文体的作品,散文也存在某些共性,如果掌握了这些共性,也能寻得阅读散文的      ▲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它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特征,读者能够      ▲      。对于散文而言,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到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都是它的选择内容。散文的“神”指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主题等,它好比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等,读者需要仔细      ▲      才能感受到。(             )。“神不散”指的是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散文的表现手法无论多么灵活,内容多么广泛,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隐晦                    千丝万缕             一览无余                 斟酌
B.隐晦                 蛛丝马迹                 一目了然                 琢磨
C.隐讳                 千丝万缕                 一目了然                 斟酌
D.隐讳                 蛛丝马迹                 一览无余                 琢磨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神”是散文的主心骨,它没有了,一篇散文就会散了架。
B.“神”是散文的主心骨,一篇散文散了架,它就没有了。
C.散文的主心骨是“神”,它没有了,一篇散文就会散了架。
D.散文的主心骨是“神”,一篇散文散了架,它就没有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B.散文的表现手法尽管多么灵活,内容多么广泛,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C.散文的内容无论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D.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2024-08-2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2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既是对公西华愿做小相的谦虚的赞许,又是对他的鼓励。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不竭诚对待臣民,如同用腐烂的缰绳驾驭马车一样可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表示自己不会在意众人的反对时,举了盘庚迁都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盘庚之迁,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

2024-08-2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几乎所有的中国古典悲剧都离不开善恶报应,最后一般都是好人得到幸福,坏人受到惩罚。而西方悲剧却大不一样,从亚理斯多德开始一直是反对善恶报应的。同样是人,为什么中西方人在这个问题上有这么大的分歧呢?

中国悲剧偏重于因果报应,明显地具有他律性,而西方悲剧强调出于自由意志的行动,突出了行为的自律性。德国哲学家康德对行动的自律与他律有过深刻的研究,他认为他律的行动表现为:“因为我希望其他事情,所以我应该做这件事情。”而自律行动的特征为:“即使我不希望任何事情,我也应该如此这般做。例如,前者会说:如果我要维护我的名声我就不应该撒谎;后者会说:即使它一点也不会使我丧失名誉,我也不应该撒谎。”康德还指出,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以善恶报应为特点的他律原则并非真正的道德法则。为什么以道德严谨而闻名于世的中国人却偏偏创作出他律的悲剧,而道德情感较冷漠的西方人反而创作出自律的悲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考查一下中西方人对幸福和德行的不同态度。西方文化是突出个体的,他们比较注重个人的幸福。在服从道德准则的时候,他们不会耻于谈论个人利益,有时甚至为了个体的自由去挑战现存的道德。所以西方人的个体的幸福与道德之间矛盾尤为突出,虽然他们也设法协调两者的关系。实际上重智的西方人往往把幸福看得比德行还重要,他们只是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兼顾道德法则,因为智慧主要是用来获得幸福的。

西方人关于德与福的问题也体现在悲剧中。别林斯基在谈到悲剧时曾说:“如果主人公战胜了心灵的自然爱好而有利于道德法则,那么,幸福就永别了,生命的欢乐和魅力也永别了!他变成了行尸走肉……主人公如果遵循了心灵的自然爱好,那么他被自己认为是一个罪犯,成了良心的牺牲品。”西方悲剧中的人物几乎从不忘记自己是个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虽然他们也相当重视道德原则。在两者并重的情况下,他们就没有必要期待额外的报应。如果不得不放弃幸福来完成道德使命时,他们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死自己。这种抗争的成就感本身就已经是很好的回报,他们因此没有必要祈求别的报答。

中国古人把德与福的关系称为义利关系。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加重视整体,不是很突出个体的利益,基本上是重义轻利的。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程伊川甚至说:“公则一,私则万殊。至当归一,精义无二。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道家虽然与儒家有很大的区别,甚至对仁义道德进行了非议,但他们对个体利益的态度是相似的。此外,佛教也是重道德轻个人利益的。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主要思想流派都有重义轻利的倾向。

然而人天生就有一种追求享受的倾向,不管古人怎样尽力构建道德的天地,德行本身并不能取代幸福。所以注重追求人格完美的中国古人(少数圣人也许是例外)不可能总是生活在道德的天地中,同样有着幸福的需求。但重道德的古人难以跳出道德之外去挑战现实来获得需求的满足,却试图通过道德的手段找到幸福,结果把道德变成通向幸福的途径,使道德法则的尊严大大降低,减少了自律的成分,增加了他律性。佛教与道教中的因果报应说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使中国人的道德增加了他律的成分。当然我们应当肯定,中国人的道德行为的原动力并非他律的,而是自律的,只是在个人的幸福得不到保证时,他们又不得不幻想出善恶报应关系。

中国悲剧之所以离不开善恶报应关系,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古人太重视德行了。中国悲剧人物过于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却不太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么一个善良的人却在现实中屡屡遭到无情的打击。人们面对这样的困惑,除了通过因果报应来获得慰藉之外,似乎难以找到别的出路,除非与西方人一样,积极地行动起来。

(摘编自《浅谈中西方悲剧》)

材料二:

中西方的悲剧精神不同。这个不同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决定的。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因此,西方悲剧中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基本上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惊天动地的斗争体现了他生命的价值,他的死是问心无愧的。因此观众不会因为主人公的牺牲而绝望,而是被他不朽的斗争精神所感染。而中国文化是内陆型的,“它的政治思想是稳定,它的哲学思想是中和,它不是一种进取性,而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中国文化缺乏怀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盾冲突。中国文化的这种特征也体现在中国古典悲剧中。

所以中国悲剧人物往往不敢向传统观念挑战,他们的外在行动也就不能和西方悲剧人物一样大刀阔斧。小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也是中国人对不合理现象容忍的结果,因为小人物就像路边的小草,任人们的脚踩却无力反抗。这些善良弱小的人物没有能力也没有想要积极地创造幸福,但又不甘心受苦到底。因此中国悲剧只好依靠外在的力量实现结尾的大团圆,以便获得“诗的正义”,即中国人所说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种快乐的结尾从表面上看是受苦人的希望,实际上却是被迫害者的精神鸦片。观众看了这种戏,虽然可以高高兴兴地回家,但心中积极进取的欲望却被大大地削弱。

(摘编自《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据此,一个人只是迫于别人的眼光才给老人让座,一般不会被认为是个道德的人。
B.别林斯基认为,悲剧主人公如果遵循心灵的自然爱好去追求幸福,那么他就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因为他违背了道德。
C.中国古人同样有对幸福的追求,但因为受到道德的约束,只能通过道德的手段来寻求幸福。这样做无异于缘木求鱼,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D.中国古典悲剧往往离不开“善恶报应”,以大团圆来结局。这样虽然让受众从中获得慰藉,但不能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不能很好地激发受众积极进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在提出问题后,从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中西方悲剧不同的原因。
B.材料一先提出中西方悲剧结局的不同,接着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得出结论:中国悲剧离不开善恶报应的关键原因是中国古人太看重道德。
C.当幸福与道德发生矛盾时,西方悲剧中的人物往往会选择抗争。因为这种抗争本身就具有了价值,所以他们就没有祈求别的报答的必要。
D.中国悲剧中的主人公没有抗争意识,任人欺压但又心有不甘,中国悲剧只好依靠外在的力量来实现结尾的大团圆,以此来获得“诗的正义”。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A.哈姆雷特悲壮地死去,他的敌人也化为乌有。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正义秩序的恢复。他的精神之壮美震撼人心,永远存留于天地之间。
B.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自由爱情,最终以死殉情。他们的毁灭像一把火,尽管光焰消失,却为寒冷漆黑的大地留下了青春的爱的温暖。
C.《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后,窦天章得官归来,重审女儿冤案,窦娥得以沉冤昭雪,观众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得到了心理的补偿。
D.《祝福》中悲剧主人公祥林嫂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和摧残,虽然有过抗争,但最终还是沦为乞丐,在漫天飞雪的祝福之夜寂然死去。
4.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中国悲剧的特征。
2024-08-27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4 . 根据情境默写。

(1)学校组织“追求真理,献身理想”的主题演讲比赛。某参赛选手引用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为理想献身而无怨无悔的豪情。

(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____________”写街巷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击、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8-2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初读《史记》的人,不难发现,它的记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与篇之间会有这种问题,就是一篇之内也能摆好几种说法,让人觉得莫衷一是。但熟悉《史记》体例的人,他们都知道,这是作者兼存异说,故意如此。①它讲哪个国家就围绕哪个国家的史料为主,②尽量让角色杰色讲话。③这非但不是《史记》的粗疏,④而且是它的谨慎。如果吹毛求疵,给《史记》挑错,当然会有大丰收,但找错误的前提,首先也是理解。

《史记》伟大,它的作者更伟大。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很重要,因为只有读这篇文章,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名师传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笔也老道。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他还有一封《报任安书》。如果我们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每句话都掏心窝子,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

司马迁为(  )的李将军(李陵)打抱不平,惨遭宫刑,在我看来,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于抚哭叛徒脊梁。他和李将军素无杯酒交欢,竟能性命不顾,仗义执言,已是诸、刿之勇不能当。而更难的是,他还能在这场飞来横祸之后,从命运的泥潭中撑拄自拔,发愤著书。读《报任安书》,我有一点感想: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类超越中尤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虚有数的众多生命汇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马迁之为司马迁,《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一帆风顺,缺乏人生体验,要当历史学家,可以;但要当大历史学家,难。我以为,大历史的意义就在通古今,齐生死。

1.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A.坐山观虎斗
B.阳沟里翻船
C.墙倒众人推
D.吃了豹子胆
2.下列句子中的“就是”与文中加点的“就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懂就是不懂,千万不能装懂。
B.就是小事,也应该认真地对待!
C.这个人不错,就是不太爱讲话。
D.就是,我跟你的看法完全相同。
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2024-08-2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6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韩、魏、楚三国灭亡的史实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分论点。

(3)《阿房宫赋》中,杜牧说“____________________” ,认为秦国亡于自身;随后又指出这类历史悲剧一再重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8-2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B.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C.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D.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车,古代兵车的一种。一般认为革车即重车,一乘重车配甲士步卒七十五人。
B.苍头,仆役以青巾作头饰,故称“苍头”,也指以青头巾裹头的兵卒。文中指后者。
C.卒,与《阿房宫赋》中“戍卒叫,函谷举”的“卒”意思相同。
D.患,与《六国论》中“诸侯之所大患”的“患”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晓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也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
B.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众多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那些谗臣的邪说。
C.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
D.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
(2)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5.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者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8-2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乡巨变(节选)

周立波

过了九点,互助组的八户到齐了,除这以外,来了二十一家单干户,有现贫农,新老下中农,也有新老上中农。全体到会的,一共是二十九户。看见该来的人都到了,刘雨生把大家叫进厢房。这位单单瘦瘦的青皮后生子,站在桌边,背着灯光,面向人群,从从容容做报告。他没有稿子,也不拿本本,却把邓秀梅和李主席在支部会和代表会上的讲话,传达得一清二楚。

解放前,刘雨生家里顶穷。他只读得两年私塾。他是一个大公无私的现贫农;或者用亭面胡的话来说:是一个角色。他的记性非常好。开会时,他不记笔记,全靠心记。开完了会,他能把他听到的报告大致不差地传达给人家。许他发挥时,他就举些本地的例子,讲得具体而生动,非常投合群众的口味。

刘雨生的互助组的八户人家和周围单干的家底、人口和田土,以至这些田土的丘名、亩级和产量,他都背得熟历历。他出生在这块地方,又在这里作了十六年的田。村里的每一块山场,每一丘田,每一条田滕的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他都清楚。他是清溪乡的一本活的田亩册。

他为人和睦,本真,心地纯良,又吃得亏,村里的人,全都拥护他。

但是,刘雨生所走的道路不是笔直的,而且也并不平坦。村里组织互助组时,他是组长之一。那时候,唤人开个会,都很困难,他要挨门挨户去劝说,好像讨账。他的堂客张桂贞是个只图享福、小巧精致的女子,看见丈夫当了互助组组长,时常误工,就绞着他吵,要他丢开这个背时壳。他自己心里对互助合作,也有点犹豫。互助组到底好不好?他还没有想清楚。

如今,上级忽然派个邓秀梅来了,说是要办社。他心里想,组还没搞好,怎么办社呢?不积极吧,怕挨批评,说他不像个党员,而且自己心里也不安;要是积极呢,又怕选为社主任,会更耽误工夫,张桂贞会吵得更加厉害,说不定还会闹翻。想起这些,想起他的相当标致的堂客,会要离开他,他不由得心灰意冷,打算缩脚了。

你是共产党员吗?他的心里有个严厉的声音,责问自己,入党时节的宣誓,你忘记了吗?

开支部会时,听了邓秀梅的报告,刘雨生回到家里,困在床上,睁开眼睛,翻来覆去,想了一通宵。一直到早晨,他的主意才打定。他想清了:不能落后,只许争先。不能在群众跟前,丢党的脸。家庭会散板,也顾不得了。

从那以后,他一心一意,参与了合作化运动。张桂贞看他全然不问家里的冷暖,时常整天不落屋,柴不砍,水也不挑了,只想发躁气,跟他吵闹。刘雨生每天回来都很晚,吃了饭就上床睡了,使她根本没有吵架的机会。开这群众会的头一天晚上,刘雨生回家,发现灶上锅里,既没有菜,也没有饭,张桂贞本意是要激起他吵的,但他也没有做声,拿灯照照,看见米桶是空的,就忍饥挨饿,吹熄灯睡了。张桂贞翻了一个身,满含怒意地说道:你呀,哼,心上还有家?

第二天,也就是开这会的同一天的上半日,张桂贞从床上起来,带着她的三岁的孩子,回到了娘家,找哥嫂商量去了。她的娘家,就在本乡。她父母双亡,娘家的人只有大哥和大嫂。她的大哥张桂秋,人生得矮小,人都叫他秋丝瓜,解放以前,他是个兵痞,家里也穷。土改时,划作贫农,如今成了上中农。他一心一意,盘算要把他久想离婚的妹妹嫁到城里去,给他当跳板,好让他往城里发展。

虽说眼看要遭遇不幸,他喜欢的儿子要遭到他们的婚变的影响,但刘雨生还是忍着心痛,出席和主持了晚上的会议,并且平平静静地做了报告。在灯光下面,人们看得出,他的脸上有愁云,眼睛含着沉郁凄楚的神色。

他心里好像有事。亭面胡旁边有一个人低低地说。

亭面胡并非精细一流的人物,平常对自己马马虎虎,对人家也谈不上细致,但经人说破,他也看出了,刘雨生显出没有精神、大有心事的样子。

准是他的堂客又跟他吵了。亭面胡身边那个人又低声地说。

这号没得用的堂客,要是落在我手里,早拿烟壶脑壳挖死了!亭面胡一边说,一边把他的烟壶脑壳在高凳脚上磕得喘咚蹦咚响,好像高凳的脚就是张桂贞的脚一样。

亭面胡正在说的时候,一个短小单瘦的中年人来了。刘雨生的报告顿了一顿;手也好像轻轻抖动了。他的眼睛有意避开不看这个进来的男子。

那是哪一个?桌子边上,邓秀梅小声地问陈大春。

那是雨生的大舅子,张桂秋,小名秋丝瓜。陈大春说,声音也没有平常粗大。稍稍打了一阵顿,刘雨生忍住心里的凄楚,继续做他的报告。他说起了农业社的优越性,又谈到将来,乡里要把有一些田塍通开,小丘改成大丘;所有的田,除缺水的干鱼子脑壳,都插双季稻:按照土地的质量,肯长什么,就种什么,有的插稻谷,有的秧豆子,有的贴黄麻,有的种瓜菜。

听到刘雨生说起这些具体的作田的事,大家都用心地听。刘雨生的心也轻快一些了。

(有删改)

【注】①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写于1959年,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山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插叙一开始就介绍刘雨生的家境和学历,反映了刘雨生能力强,有天赋。
B.亭面胡说刘雨生“是一个角色”,这从正面赞美刘雨生聪慧能干,品德高尚,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C.“他是清溪乡的一本活的田亩册”,说明刘雨生熟悉当地的人口、土地、历史,是带领农业合作社建设的合适人选。
D.看到丈夫不问家里冷暖,张桂贞只想跟刘雨生发脾气,甚至想离婚。这些情节突出了刘雨生一心为公的形象。
2.关于小说后半部分刘雨生作报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会上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情节有张有弛,跌宕起伏,构思精巧。
B.作者笔墨重点不是落在报告本身,而是通过各种人物的反应来凸显主人公形象。
C.刘雨生平平静静作报告说明了他此时恢复了平静,心态平和,不再受外界影响。
D.在看似松散的插叙之后,前文各种矛盾在报告会上聚集,情节渐渐显出波澜来。
3.小说中刘雨生的内心是如何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变化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4.周立波在谈到创作《山乡巨变》时说:“我以为文学语言,特别是小说里的人物的对话,应该尽可能地口语化,但也要提炼、润色。”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024-08-2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送子瞻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注】①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在外宦游的苏轼应诏还朝,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②硙,小石磨,研制茶叶的碾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苏轼任职处,“玉堂”一语双关,让人联想到翰林学士清雅高贵的生活。
B.诗人用一个“旧”字,点出苏轼身份发生了变化,与尾联“黄州梦”遥相呼应。
C.诗的第四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苏轼在黄州任上文思泉涌之态,对他推崇有加。
D.颈联扣住标题中的送茶一事,极写茶叶之佳美,暗含了作者对苏轼友情的珍视。
2.诗人欲借送茶唤起苏轼的“黄州梦”,蕴含了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闪电是怎么形成的?①我们可以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想象空气团。②因为地表的组成复杂多样,③有植被、土壤、建筑、水体……等,④所以地表反射光波的能力不等,⑤这使得空气团的温度不尽相同。⑥空气团好比一个热泡。由于不同温度的热泡浮力不同,上升速度便有快有慢,快速上升的热泡会挤压其上方和周边上升速度慢的热泡,使它们在剪切力的作用下产生向其后方运动的下沉拖曳流,对流(热泡之间的相对运动)就产生了。

对流导致相邻热泡中的粒子之间产生了碰撞与摩擦,摩擦起电使粒子带上电荷。对流越强,持续时间越长,(     )。电荷有正有负,当携带同一电荷的热泡群中总电荷累积到一定量,又与地面或附近带相反电荷的另一个热泡群之间产生高压,此时电流在导电气道中因碰撞会产生火花,就形成了闪电。

如果热泡群中水汽含量较多,上升降温过程中就会生成云,所以人们经常看到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的场景。但是,(     ),水汽含量较少,上升过程中就无法形成云,难得一见的晴天霹雳就出现了。

红色精灵晴天霹雳的一种衍生品。闪电的温度可高达17000℃以上,使周围的物质离子化,继而形成了高速上升的气流,有时气流呈现喷射状。在类似红色精灵出现的天气条件下,若空气团的电荷累积量没有达到放电条件,就不会出现晴天霹雳。虽然人们对环境的变化______,但是大气中的强对流已悄然形成。如果晴天霹雳发生在白天,阳光可能掩藏红色精灵,也就隐藏了强对流的警示。这种不可见的强对流比强对流云更具危险性,难以防范。

如果飞机遭遇这样的强对流区,飞行员很难快速做出正确的应对,很可能导致机毁人亡;如果高大的轮船驶入强对流区,也有倾覆的风险;山区的高架桥,如果正处于强对流中,也是______。

所以,当我们享受大自然赠予的快乐时,不要忽略它的警告,美景背后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危险。

1.请结合文本,给闪电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0字。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贸易谈判中,葛经理诚恳地说:“宁可我们吃点亏,也不能让你们受累。”
B.冯团长站在新兵队伍前,说:“我们为什么要来当兵?就是要保家卫国!”
C.《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D.全区教师表彰大会上,欧阳老师说:“我们都是教师,要用良心来教书。”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