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86 道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1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2)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表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则万物时刻都在变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异曲同工的一句是“______”诗人张若虚孤身漂泊在外,因此诗中描写的明月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______”一句便是明证。

2024-05-04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11月)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1】,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2】,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3】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1】隐括:指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2】尔汝来去:对话时你来我去,是关系亲密的表现。【3】寻:长度单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序中的“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退之”指韩愈,二人皆为作者所尊崇。
B.本词展现了弹者高超的技艺和听者欣赏的境界,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力。
C.“跻攀寸步千险”两句,夸张地写出曲调由艰涩上升到陡然下降的起落变化。
D.“指间风雨”一语双关,既写弹奏情态,更蕴含着对当权者翻云覆雨的慨叹。
2.为了将无形的音乐表现得更真切可感,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用了很多相似的手法,请从中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两首作品作一赏析。
2024-05-04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11月)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建武二年二月,壬子,以太中大夫京兆宋弘为大司空。弘荐沛国桓谭为给事中。帝令谭鼓琴,爱其繁声。弘闻之,不悦;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之。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谓左右曰:“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姊子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出迎于道,称疾而还。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贾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于是并坐极欢,遂共车同出,结友而去。冬,十一月,赤眉暴乱三辅。帝乃遣偏将军冯异讨之,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元元涂炭,无所依诉。将军今奉辞讨诸不轨,营保降者,遣其渠帅诣京师;散其小民,令农桑;坏其营壁,无使复聚。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布威信,群盗多降。

臣光曰:昔周人颂武王之德曰:“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言王者之兵志在布陈威德安民而已。观光武之所以取关中,用是道也。岂不美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B.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C.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D.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怪,指感到奇怪,与《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中的“怪”,两者用法不相同。
B.然,指正确,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火之始然”中的“然”,两者词义不相同。
C.就,文中指靠近、从事,与《过故人庄》“还来就菊花”中的“就”,两者词义相同。
D.顿首,古代的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与现代书信使用“顿首”并不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恂因为严厉执法而与贾复产生了矛盾,贾复声称要杀了寇恂,寇恂则以蔺相如为榜样,把国家之事放在首要位置,不与贾复相互争斗。
B.在贾复的执金吾军进入颍川时,寇恂下令属县盛情款待,提供了大量酒醪,当贾复想要带兵追赶他时,士兵却喝醉了,无法执行他的命令。
C.赤眉军在三辅地区横暴作乱,偏将军冯异以光武帝的告诫为指导方针,率领大军向西征讨,平定地方,安抚百姓,所到之处,群贼大多投降。
D.宋弘推荐桓谭,命令他以忠正之音引导皇帝,但他却奏出奢靡之音,让皇帝沉溺于其中,宋弘因此而不满,他后来再见到宋弘就局促不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谭至,不与席而让之,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
(2)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
5.请简要说明司马光引用周人颂武王之德的诗句“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的目的。
2024-05-04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11月)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4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2)《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3)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用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恨的。

(4)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无边的雄浑景象。

(5)《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2024-05-0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

黄庭坚

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

帝阍悠邈开关键,虎穴深沈探爪牙。

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

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抱遗编校舛差

【注】①帝阍:指天帝宫门或守门人,又指帝都宫门。②舛差:指差误、差错。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氏与作者得知盖郎中研习杜甫诗歌,先后赠诗,体现了古人以诗酬和的雅趣。
B.诗人用“帝阍悠邈”“虎穴深沈”两个比喻来表现了杜甫诗歌深沉雄健的风格。
C.“江花”寄寓了杜甫的百年忠义,由此可以推测出杜诗中曾经使用江花的意象。
D.盖郎中为了在仕途上追求更好的前程,一丝不苟地学习杜诗,作者对此深表赞赏。
2024-05-04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勤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使请诸鲁,比管仲至,桓公亲逆之于郊,与之坐而问政为之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管子于是制国: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蒐振旅,秋以狝冶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即位数年,一战帅服三十一国。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而大诸侯于阳谷。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隐武事,行文道,帅诸侯而朝天子。

(选自《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介胄A执枹B立于军门C使百姓皆D加E勇焉F弗G若也。
2.下列对材料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文中指爱护,与《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的“爱”字含义相同。
B.殆,文中指危险,与《项脊轩志》中“殆有神护者”的“殆”字含义相同。
C.恤,文中指抚恤,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恤国事”的“恤”字含义不同。
D.朝,文中指聚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朝秦楚”的“朝”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认为,公子纠被杀后,作为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没有像召忽那样为主尽忠而自杀,是不仁义的。
B.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牙认为自己治理国家不如管仲,就推荐管仲担当此任。
C.管仲认为过去圣王治理天下,都把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让百姓安居乐业,并谨慎运用六种权力。
D.管仲提出,卒伍一级在里中进行编制,军旅一级在郊野中整合,士卒不得随意离开,这样可方便管理,让军队强盛起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六国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请诸鲁,比管仲至,桓公亲逆之于郊,与之坐而问政。
(2)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5.请分别从主观和客观角度简要概括管仲能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的原因。
2024-05-04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堆里的城隍

梁衡

西方的神话中都是些离人很远的女神、酒神、爱神等,哪怕帮人找对象,也是派个天使躲在暗处远远地射上一箭。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神总是在人的身旁,如影随形,朝暮不离,无时不在护佑着你。

20219月,我到陕北采风,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

现在正挖掘的这个堡子名清平堡,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周长不到两公里,里面也设了个城隍。随着历史的变迁,整个堡子渐为风沙所埋,现沙面上已固化为耕地、草坡、灌木林,间有大树,城隍爷就埋在下面。

最可看的是北边的正殿,城隍爷端坐高台之上,文人而一身戎装,双耳垂肩,白脸红唇,身威而面慈。他宽袍大袖,右手握拳支膝,左手微张成接物状,目视前方。廊下的武士则高鼻深目,昂然挺身,一看就是个胡人,作狰狞状以驱恶鬼。考古人员为防风化正准备以塑料蒙面处理,我们正赶上将蒙未蒙之时,难得一见的佛光乍现的这一刻。城隍爷和众文武的红袍、黑靴、蓝袖口,甚至金腰带上的云纹都历历在目。只是犹裹沙土半遮面,有的刚露出一个头,有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的半边身子钻出土外,目光炯炯,似刚从古代穿越而来。

中国土地辽阔,各地风俗信仰不同,但城隍无分南北,是一个普遍之神。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按辖区工作,保佑百姓平安。凡神都是人造的,因此习惯上总要拿一个现实的人来做躯壳,就像写小说要有个原型。比如关公被推举来做财神,秦琼、尉迟恭被选来做门神。至于城隍的替身,并无统一规定,由当地百姓自己选举产生。比如杭州曾是南宋都城,它的城隍就是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那么,这座长城脚下的明代小城堡,该选谁来任城隍呢?这一带史上最出名的人物要数范仲淹。

北宋与长城外的西夏长年对峙,屡遭败绩,守边武将已畏敌如虎,皇帝就把文臣范仲淹派去带兵。范仲淹保家卫国真是赤子忠心,他带着自己16岁的长子,亲自上阵,一夜之间筑起了一座土城。又大刀阔斧地改革兵役制度,重用本土将领,连打了几个胜仗,终于使边防巩固,人民安居。范仲淹长年在这里风餐露宿,枕戈待旦,有《渔家傲》为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他彻底实践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

我仔细研读出土的碑文,它先交代城隍的设置:城隍有祠,遍于环宇,非只大都巨邑而也。虽一村一井,莫不图像而禋祀之。古代的政治家早就明白,单纯的行政管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依德治民。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总是让人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而在古代中国,遍布于城乡的城隍,就是这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么生动,600年仍衣带如水,神清目明。城隍不只是劝人行善,还导人审美,亦是一尊美神。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个周长两公里的堡子只是小小的一个点,但它是长城、塞外、沙漠的交集,代表着一种地貌,一种气候,一段自然生态的轮回。你只要看看脚下被深埋着的这一座城、一座庙、一个神,就知道这里曾经是怎样的沙尘肆虐。当地传统说书中有一个代表作《刮大风》:刮得那个大山没顶顶,刮得那个小山平又平。千年的大树连根拔,万年的顽石乱翻滚。40年前我在这一带工作时,一夜醒来,风刮沙壅都推不开门。可是现在呢?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消失。这里的治沙人,一代一代数不清有多少。600年啊,城隍在深深的沙土下做了好长一个梦,直到有一天考古队员把他轻轻推醒,他蒙眬中看星汉摇落,旭日东升,浩浩乎绿海无垠。

走出开挖现场,我有了一个小小的遗憾。土坑旁堆着一大堆刚挖出来的老树根,虬曲缠绕,须乱如麻,根部已有一抱之粗。原来,这城隍庙里与正殿相对着还有一个戏台,这些树就长在戏台上的沙土里。清理遗址时工人嫌它们碍手碍脚,就统统锯断挖去。我扼腕顿足。古树也古啊,它们同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更是一段乡愁!试想,当年这荒僻之地,常年草盛人稀,鸟飞兽亡,军民无以为乐,只有逢年过节时庙里才给城隍爷唱一回戏,胡汉交易,人神共乐,喧声满院。这些老树也于黄沙中吐出绿叶,抚慰着守边人苦寂的心。何不留下这些古树,把整座庙宇开辟成一个旅游场所,城隍归座,武士扬眉,绿树遮阴。让外来的游人在土堆上吼一阵信天游,再邀城隍爷同坐,喝一壶马奶酒,唱一首《出塞曲》,看一出600年前的地方戏,那该多有味道!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表明“我”从未见过出土城隍庙,心情十分急切。
B.作者写城隍庙廊下的武士突出他胡人的特点,是为了揭示靖边县当地曾经的边塞属性。
C.作者以范仲淹为例,阐明城隍替身“无统一规定”,由当地百姓选举产生,被选作城隍替身的是百姓爱戴的有德之人。
D.看到清理遗址的工人挖掉了古树,作者扼腕顿足,心生遗憾,主要是因为古树的存活有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清晰,“立马赶到现场”“最可看的是北边的正殿”“走出开挖现场”等句子彰显出行文思路。
B.文章开头把西方的神话和中国的神话进行对比,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突出了中国的“神”的特点。
C.作者善用细节描写,文中“握拳支膝”“作狰狞状”“金腰带上的云纹”等刻画使城隍爷和众文武的形象鲜明生动。
D.文章多引用,以《渔家傲》表现戍边的艰苦,以《刮大风》表现“清平堡”曾沙尘肆虐的环境特点。
3.下列各项对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表明作者对“城隍庙”这一建筑或者“城隍爷”这一形象非常热爱。
B.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热爱,文章既有对范仲淹身上具有的“先忧后乐”精神的歌颂,又有对当代治理沙漠的人的赞美。
C.作者的情感真挚。无论是对古人的赞美,还是对当今考古留下的遗憾,作者都是由衷而发,淳朴自然。
D.作者的情感深刻。文章由一次考古,既展开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追溯,又展现了对当今环境、考古等问题的思考,体现出了情感的深度。
2024-05-04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早起,父亲上班,父亲下班,父亲早睡。父亲很穷,父亲足不出户。但有一天例外。

儿童节来临的那天早上,总有一双擦得很干净的旧皮鞋整齐地放在我的床前,我一张开眼便能看见。等我吃完早点,换上新洗过的衣服,套上大头皮鞋,稳稳地绑好鞋带,父亲便安静地出现在我小房间的门口,手上提着一个帆布旅行袋,里头必定有一个铝制的水壶,几个大馒头,一个装着香肠、卤蛋、素鸡和海带的圆形便当盒,一包苏打饼干、一条口香糖、一大叠卫生纸和两条手帕。

我们走进客厅里,母亲便仔细检点我的服装,再翻看旅行袋里的东西带齐了没有。然后,(2像一件要紧的事,父亲挪过一张木椅子,抵在大玻璃橱前面,站到椅子上,费很大的劲从橱顶上搬下一个木箱子。那是少数几件专属他的东西之一。

父亲轻轻地掀开木箱,探出一个木纹优美浮雕花边的雪茄盒子,和一块紫色的绒布,兴冲冲地擦拭一番之后,才打开金盖,取出一支深咖啡色的雪茄,插进衬衫口袋里露出一截来,像是一支顶好的钢笔。最后,盖上盒盖,阖上木箱,再扛回橱柜上。

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父亲早起,父亲上班,父亲下班,父亲早睡”和“父亲早起、上班、下班、早睡”相比,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在用法和表意上的不同。
(1)文化遗产像一颗明亮的星辰
(2)像一件要紧的事
2024-05-04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段考(12月)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9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 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旨意博大、意义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通感的艺术手法正面写乐声,时而众弦齐鸣如玉碎山崩,时而一弦独奏如凤凰鸣叫,时而幽怨,时而轻快。

(3)“铁衣”是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也借指战士。在古诗词中,透过“铁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边塞将士不畏严寒、刻苦训练、奋勇杀敌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04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段考(12月)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元)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徐再思:生卒年不详(约1320年前后在世),字德可,号甜斋。浙江嘉兴人。元代散曲作家。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东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采用散曲常见的鼎足对形式,凝练集中,既点明了时间、环境,又照应了题目,更为此曲奠定了愁思的感情基调。
B.以“夜雨”为题,通篇却不着“雨”字,而是从听觉入手,给秋以声,给芭蕉以愁,“一声”“一点”写出秋雨连绵不断的情状。
C.“落灯花棋未收”,从视觉角度渲染乡愁。雨夜独自摆弄棋局以排遣愁闷,化用宋诗赵师秀的《约客》却又翻出新意。
D.“叹新丰逆旅淹留”,借唐代马周之典而自叹,马周未登第时与众不同,常逆势而行,曾在新丰停留时受人冷遇。
2.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在一次古诗词欣赏的读书会上,有指导老师说此曲体现了散曲明白直朴的特点。就此,请你结合曲词为这首散曲写一则短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