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选自刘开《问说》)


【注】①求放心:寻求、找回丧失的本心。这是孟子所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圣心备                                        以破其疑
B.无以成江海                                 非学无以致疑
C.登高                                        好学不勤问
D.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审问而明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广识:丰富的知识
B.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就有道:就有办法
C.所谓交相问难                                                     问难:问倒对方。
D.审问而明辨之也                                               审问:详细地问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有相同之处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何陋之有?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甚矣,汝之不惠。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荀子善于用浅显贴切的比喻来阐述深奥的道理,选文用多个比喻形象地阐明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即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B.刘开重点从“问的对象”来论证“问”之不可轻视,认为超过自己的人、不如自己的人、与自己相差无几的人都有其值得请教之处。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了排比、对比、比喻等手法进行说理,使文章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D.“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问说》属于通过发表议论来说明某个道理。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24-01-2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人生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的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因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而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_________①_________。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_________②_________。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

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藉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_________③_________,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1-2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长相,其实是三分皮相,七分心境。很多时候,我们都过于在意外表,而疏忽了对心灵世界的打理。但听过这样一句话:时间会冲刷整容的效果,就像雪堆遇到春阳,渐渐____________……只有心底的明媚,才能滋养出旷日持久的赏心悦目。

三毛曾在书中写道:“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____________,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____________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人如璞玉,书如刻刀。书读多了,其中如明珠一般熠熠生辉的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使我们交谈时不落俗套,举手投足间不会庸俗粗鄙。

我们常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也常说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大抵就是因为丰盈的灵魂会反哺我们的一言一行。

所谓____________,容貌就是一张介绍自己的最直观的名片。衣着干净,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尊重;心宽爱笑,体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谈吐儒雅,彰显的是知识教养程度。愿我们都能保持仪容的得体整洁,保持美好的心情,保持阅读的习惯,活出一个更漂亮的自己。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融化   一纸空文   显在   以管窥天
B.熔化   一纸空文   潜在   一叶窥秋
C.熔化   过眼云烟   显在   以管窥天
D.融化   过眼云烟   潜在   一叶窥秋
2024-01-2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4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人承担着历史使命,肩负着时代责任,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坚韧的品质,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正如《论语》中曾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读史以明鉴,前朝灭亡的教训往往给后世深刻的启示。诸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 ”一针见血地指出秦国的灭亡完全是咎由自取;苏洵在《六国论》中警告统治者“____________ ”,否则国力日渐亏损终至灭亡。
(3)《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近。
(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揭露了保守派思想实质,这也是皇帝决定变法的原因。
2024-01-21更新 | 2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之矣。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击;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注】①管子,指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论积贮疏(贾谊)》)

1.下列对文本一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其畜积足恃                 :通“蓄”
B.大命将泛,莫之     振:通“拯”
C.有勇力者聚徒而     衡:通“横”
D.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罢:通“疲”
2.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这三处是(       
汉之A为汉B几四十C年矣D公私E之积F犹可G哀痛
3.下列对文本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指懂得、知道,与《师说》的“人非生而知之者”的“知”词义相同。
B.即,指如果,“当与秦相较”的“当”指倘若,如果,二者都表假设。
C.相乘,文中指交互侵袭,与现在数学里的“相乘”含意不同。
D.不足,文中指缺点,与成语“不足为训”的“不足”含意一致。
4.下列对文本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与《伶官传序》中的“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的“贼”都是指盗贼。
B.被,指遭遇,与《屈原列传》的“被发行吟泽畔”的“被”含意不同。
C.有时,文中指有时间限制,与《巫峡》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中的“有时”的含意不同。
D.饥穰,指饥荒,“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表示进来,两者用法相同。
5.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一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的经典论断。
B.《论积贮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的严重的经济危机,提出的要注意积贮的重要论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
C.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引古证今,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正反对照,并以确凿的论据、严密的逻辑,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清楚透彻,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D.贾谊在文章中毫不隐讳地书写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
6.把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2)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7.本文写了汉初种种让人心惊的社会乱象,明确了积贮贵粟的必要性,作者认为积贮贵粟有什么作用?

材料二: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亡逃者得轻资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chèn)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节选自《汉书·晁错传·论贵栗疏》)

8.下列对文本二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人民之众不汤、禹   不避:不躲避
B.盗贼有所                       劝:鼓励
C.上下相反,好恶          乖:违背
D.今募天下入粟县官             县官:政府、朝廷
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这三处是(       
民者A在上B所以C牧之D趋利E如水F走下G四方H亡择也。
10.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捐,指被抛弃,“戍卒叫,函谷举”的“举”表示被攻占,两者用法相同。
B.长,指养育,与《谏太宗十思疏》“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的“长”词义不同。
C.余力,指剩余的力量,多余的精力,词义与“不遗余力”的“余力”相同。
D.人情,文中指人与人的情分。与《报任安书》中的“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的“人情”词义相同。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指在早上,“朝歌夜弦,为秦宫人”的“朝”,两者意义和用法相同。
B.再,指再次,与《六国论》“后秦击赵者再”的“再”意思相同。
C.文采,指艳丽而错杂的色彩,文中形容华丽,与“文采斐然”的“文采”意义不同。
D.交通,指交往,结交,与“叶叶相交通”的“交通”意义不一样。
12.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二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述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
B.文本二作者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贵粟”途径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
C.文本二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想办法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
D.文本二的观点对于扭转“谷贱伤农”的状况是有好处的,对现代社会解决“三农”(指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2)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14.文本二作者在说明问题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阐述观点,文本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对比?
2024-01-2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6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天人合一、万物并育是中华文明的自然观,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乡村中常有的声音,彰显了田园生活的和谐安乐。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了周瑜作为儒将的便装打扮,接着以“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他在赤壁之战时的英姿勃发。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流露出对人生失意的深沉感慨后,写到“____________”,在诗人看来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为快意的。
(4)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哀婉凄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激越雄壮。二者风格迥异,俱为佳作。
(5)《劝学》中,作者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中的“假于物”在文中分别是指“______”和“______”。
2024-01-1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如此,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早在先秦时期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描述了乡村闾里人们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民间流传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艰辛不易。北周庾信亦有诗为证: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民黎,体现了文化在衣食温饱解决之后的重要意义。     ,刻画了读书人对人生的理想与追求。______;同时,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又丰富了农业的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文中括号内填入的诗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D.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2.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2024-01-1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引体向上”,一个是“低姿匍匐”。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就像沐浴着阳光生长的幼苗,有一种力量拔着自己向上生长,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这是引体向上的青春。

但有时青春也可以不必那么张扬,不必总在追求高光时刻。青春可以蓄势待发,可以韬光养晦,可以贴近大地、丈量大地,可以匍匐前进,这是低姿匍匐的青春。

那么,什么样的青春是值得过的?对于“青春”这一话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材料,结合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认知和理解,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语言文字运用-填空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图表和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用于自我认知的心理学模型——冰山模型(见上图),1

首先是冰山上露出海面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

其次是冰山中间的部分,为什么能力在冰山中间呢?因为它在海面上半隐半浮,有些能力比较容易体现出来,比如沟通能力;2,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比如领导力。能力的习得相较于知识和技能更难,但一旦掌握可以迁移。

最后是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3,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可以看作天赋,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3-12-15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         开放,暗香         ,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         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的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

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         ,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螳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愀然       浮动       狞厉       震耳欲聋B.悄然       涌动       狞厉       惊天动地
C.悄然       浮动       狰狞       惊天动地D.愀然       涌动       狰狞       震耳欲聋
2023-12-14更新 | 20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