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45 道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1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起来不过是生平纪述,实则有深意,写出诗人深深的懊恼和叹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多次描写“月亮”,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烘托出商人远去买茶后,琵琶女孤独寂寞的心境,象征她人生的凄凉。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4)“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慨人生短暂后,放眼大江,举酒赏月,“______________”;曹操在《短歌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以酒消解烦忧之愁;杜甫在《登高》中则用“___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欲借酒消愁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2024-03-0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注】①邯郸: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②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代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地点、时节,语言质朴真挚,感情浅显外露。
B.“抱膝”生动勾画作者呆坐的神态,与“影”相伴,赋予“影”人的感情。
C.本诗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却构思精巧别致,读起来十分感人,耐人寻味。
D.本诗描写了冬至夜晚诗人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现出真切的思乡之情。
2.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本诗三、四两句和《涉江采芙蓉》都采用了这种“对写法”,请结合两诗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2024-03-0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以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人生小幼,精神专,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见邻里A亲戚B有佳快者C使子弟慕D而学之E不知F使学古人G何其H蔽也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指游泳,与《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的“渔樵”用法相同。
B.爪牙,指尖爪和利牙,和《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的“爪牙”词义不同。
C.资,文中指谋生,和《勾践灭吴》“夏则资皮,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资”词义相同。
D.利,锋利或敏锐,文中“专利”指专一而敏锐,与现在所说的“专利财产”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强调地位的崇高;后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品德高尚的人,也指对别人的尊称。
B.金石,文中指金属石头,后指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内容。
C.冠婚,嘉礼之一,古代男女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D.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片刻的学习比整天思考学到的内容更多,登上高处比只能踮起脚看到的地方更远,荀子通过多个比喻,生动说明君子要善于借助外物。
B.荀子通过骐骥与驽马对比,颜之推通过士大夫子弟从小就接受教育的事例,两者都说明了求学之人只有注重坚持,才能学有所成,随处可以安身。
C.颜之推认为,动荡时局多读书才能谋得一技之长,依赖他人、积蓄钱财都比不上努力读书,且从少年时开始读书效果比成年之后读更好。
D.这两则材料,围绕“学习”的话题,从学习的方法和重要性等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条分缕析,两则材料都用到了对比论证。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2024-03-0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节选)

铁凝

我妹妹是个女孩儿。尽管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看起来这全是男孩子的秉性,可是,有谁规定过女孩子不许对这些发生兴趣呢?

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喜欢黄梅戏,喜欢冷饮,能一口气吃七支雪糕。喜欢游泳,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喜欢织毛袜子,喜欢体育课上的跳“山羊”,喜欢山口百惠。她打开录音机,随着山口百惠朴实、动情的歌声,抄下中文的谐音:

“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撒里希多奎哇,希啦呀瓦哩卢达塞,喏恩嗒噢……”

这首《温柔的歌唱》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

也许因为她具有异常惊人的模仿力,她学外文像是得天独厚。她没有当什么大“家”的奢望,只想做个好翻译;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

“明天进入复习,一星期后就要期末考试了。”安然眼睛看着别处,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

“当学生总要考试。你可不像个害怕考试的人。好了,你看都到家了,我希望你唱着歌上楼。”

“唱哪个?”安然脸上出现了片刻的阴转晴。

“就是那个‘希啦呀瓦哩卢达塞’。”

我听着《温柔的歌唱》,心直往下沉。我完全明白安然害怕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后的三好学生评选。我故意安慰她勇敢地迎接考试,其实我怎么能忘记,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当选过三好学生。

她害怕评选,刚才在街上那一阵阵欢乐,是忧郁的欢乐吗?

……

韦婉是安然的班主任,小学毕业后我们再没有见过面。

“没想到在这儿碰见。你在等人吧?”夜晚,走在林荫道上,我和她站了个对面。

“啊。”她显得热情地答应了一声,“你也等人?”

“不,我一个人出来走走。”我说。接着就是有问有答地把小学时的同学都扼要地谈论了一遍,然后把话题转到安然身上。

“安然在班里表现怎么样?”我问。

“怎么说呢,其实我是准备专门去家里和你谈谈的。”韦婉语气郑重,“她很聪明,也很用功。就是……”

“用形容成人的话来说,就是群众关系不怎么好。”

“怎么说呢?”这似乎是她新添的口头语,“安静,你作为安然的姐姐,作为我的老同学,应该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

“也许我用词严重了一些,但消防知识里有句话叫‘防患于未燃’。”

“到底怎么啦?”我有些沉不住气了。

“怎么说呢?安然除了唱歌讽刺同学,最近还有……怎么说呢,比如……”韦婉说到这里烦了一下,“比如过去她挺朴素,现在也打扮起来了。上星期地好像穿了一件大红衬衫,对了,没有扣子,背后带一条拉链。”

“那是……新买的。”我差点说出那是我给她买的。

“对,问题就在这儿。”韦婉正要说下去,但她要等的人来了,一刹那,韦婉像忘记了我的存在,丢下我就走了。

难道她真认为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刺眼吗?它真能和“问题”这样的字眼连在一起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安然对美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渴望。生活在向她微笑,青春正朝她奔涌过来,我的安然,难道她的代名词只能是“永远的夹克衫”么?

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了一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我真漂亮!”她穿上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爸爸、妈妈和我宣布。

我一向敬佩她的坦率,也许正是这些毫无顾忌的坦率,使我仍然觉得她像个小男孩儿。可谁能想到,安然的班主任韦婉竟一本正经地提醒我要“防患于未燃”呢。

燃烧的“燃”!也许,韦婉真的从这件火红的衬衫里看到了火,想到了消防队。但当我再次想到这件衬衫时,为什么也像真的看到了火这个怪物?看来火又要把安然今年的“三好生”希望给烧掉了吧,我的心突然一沉。

安然有一天举回一张成绩单,我的心才算稍平静。成绩单是这样的:数学97,语文99,物理95,化学87,政治99,历史97,体育86,总分760。

现在,她穿着红衬衫歪在沙发上,正一面啃桃子,一面翻着一本外国画册。

“哎,我希望你这阵儿老实点。”我说。

“我又怎么啦?”安然用两个指头捏着桃核问。

我斟酌片刻,终于更明确地提示了她一下:“你最好先别穿这件衣服。”

我的眼睛看着别处,故意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哈!”她发出了一个怪声,怪声里所包含的意思远非几句短话能说清。

“别冲我这样,我是真话。”我说。

“这衣服怎么啦?不是你买的吗?不是你夸了半天漂亮吗?真的,我还舍不得穿呢。可就冲你一说,我非连着穿三天不可,考完了,庆贺一下。”

“学校有反映。”

“说是奇装异服吗?不就是红泡泡纱吗?不就是前边没扣子、后边一条拉链吗?噢,非得穿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才算不奇异?哈!”她又来了那么一声,她把如今多见的那种又长又尖的领子叫狗舌头。

“你们哪天评选?”

“哪天评选我就哪天穿!”

“别穿,太红!”我声音很低,但很果断。

“不要太多情,不要假正经……”她竟然哼哼着唱起来。

我感到她正斜着眼角在看我。我没抬头。

临睡时,我把她脱下来的红衬衫洗干净挂好,然后走到她床边说:“明天别忘了穿。”

“唔。”安然翻了个身,把脸埋在枕头里。

……

“三好学生评选”,安然落选了。

(文本有删改)


【注】《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铁凝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十月》1983年第2期。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曾获“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款式别样、颜色鲜艳,在“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普遍的那个时代显得刺眼和不朴素。
B.班主任韦婉对于安然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看法,折射了80年代初社会环境里的一些价值观念、行为标准。
C.姐姐为了能让妹妹顺利评上“三好学生”,提醒妹妹“这阵儿老实点”和最好不要再穿那件红衬衫,体现了姐姐妥协求全的性格。
D.本文和《哦,香雪》都是以少女为主角的小说,它们出自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之手,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展现了时代青春,充满人性之美。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故事情节由姐姐安静进行讲述,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姐妹情深的感情。
B.本文采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安然的形象,展现其人格魅力,体现了鲜明的人物特点。
C.本文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刻画安然这一主要人物形象时,就抓住了她的一些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其性格特征。
D.姐姐安静在听了班主任韦婉“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防患于未燃”的建议后“心突然一沉”,为下文安然落选“三好学生”作了铺垫。
3.小说中的安然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作品中的物象如“百合花”“铅笔盒”往往寓意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有何象征意义。
2024-03-01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世界是由五种最重要的元素构成的:金木水火土,正是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构成了变动不居的世界。

而在这五种元素中,“土”无疑是最重要的。女娲抟土造人及大禹治水的神话通过口头传说、后世的史书记载及文学作品的表现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也正因此,中国古人对土是极其崇拜的。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

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作为生命的归宿,土地可以给中国人带来最终的慰藉。可见,对中国人而言,从生到死,土地对于人生的意义都是至关重要的。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风水信仰是传统中国人的一种独特观念,其内容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其主旨则是“地脉说”,即通过勘察土地的位置,地势的高低、朝向,地面和四周的景物等来推测其给生者或死者带来的运气。不论是生前的住宅选址,还是在死后的墓地选择,对于生死之地,中国人都是极其重视的。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社稷”与“社会”同样体现了对土地的崇拜观念。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所谓“社”,即土地神,右边是“土”字,左边“示”表示祭祀。“社”即是对土地之神的祭祀。中国人十分注重“祭社”,自先秦时期,人们便“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唯社,丘乘共浆盛,所以报本反始也。”“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则同样要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思德,向社神献上谷物、果品或牺牲动物。这种祭祀社神的活动也促成民间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形成。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构成一种中国乡村的神圣空间,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村里有人去世必至土地庙前“报庙”,春耕、宗祠祭祀或建房破土前也都要先祭土地公公。据说民间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诞辰,这一天除了要祭拜,还要演戏酬神。

“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他们共享同一种观念,共同参与同一种仪式,会聚而成了一个紧密的“集合体”,这种共同体就是“社会”。可以说,中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即国家,土地即社会。中国政治史中“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一词,也是“分土建国”之意。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中国人为什么有着浓厚的“恋土情结”?》)

材料二: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因此中国古人对土极其崇拜。
B.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在中国文化中这实际上体现了农业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
C.中国民间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形成与古代农业生产“春祈秋报”的祭祀社神活动存在一定关联。
D.材料二认为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这与材料一在论述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上的态度基本一致。
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人看来,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最重要的元素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变动不居的世界。
B.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成为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从这可以看出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
C.作者认为,以“地脉说”为主旨的风水信仰,是传统中国人的一种独特观念,能够判断土地的位置,地势的高低、朝向等给生者或死者带来的运气。
D.中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生活在一方土地上的人们共享同一种观念,共同参与同一种仪式。
3.下列选项内容,最适合用来诠释材料二“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唐王李世民送唐僧西天取经,拾了一撮土到唐僧酒杯说:“宁惜本国一捻土,莫恋他国万两金!”
B.《中国农业全书》中说:“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
C.近代史上闯关东、下南洋等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碰撞。
D.大明王朝物产丰饶、国力强盛,同时也在由欧洲开启的大航海时代到来之时逐渐迷失。
4.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气热得厉害,从八里桥走到洋河边不过十二三里路,白鼻的胸脯上,大腿上便都被汗湿透了。挂在西边的太阳,从路旁的柳树丛里射过来,仍是火烫烫的,溅到车子上来的泥浆水,打在光腿上也是热乎乎的。车子好容易才从像水沟的路上走到干处。不断吆喝着白鼻的顾老汉,这时才松了口气。

路两旁和洋河北岸一样,稻穗密密地挤着。__ _,      。高粱遮断了一切,叶子就和玉茭的叶子一样宽。泥土又湿又黑。从那些庄稼丛里,蒸发出一种气味。地势慢慢地高上去,车缓缓地走过高粱地,走过秫子地,走过麻地,走过绿豆地,走到果园地带了。两边都是密密的树林,短的土墙围在外边,有些树枝伸出了短墙,果子颜色大半还是青的,间或有几个染了一些诱人的红色。

1.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谷子又高又肥,都齐人肩头了。
B.齐人肩头的谷子,又高又肥。
C.谷子又肥又高,都齐人肩头了。
D.齐人肩头的谷子,又肥又高。
2.文中加点的词,另一版本中为“暖熔熔”,哪个用词更好?为什么?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车缓缓地走过高粱地、秫子地、麻地、绿豆地,走到果园地带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24-02-2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77年恢复高考,朱有勇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他在那里遇到了一道自己答不出的问题——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赖化学农药控制病害不足百年,在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中,

在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朱有勇只有慢慢靠书本和实验寻找答案。在一次走访调查中,朱有勇发现,只种糯稻的田地里出现了大面积发黄的现象,几乎没有收成,而另外几块与杂交稻共同种植的糯稻田却没有生病。同样的品种,,就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生长情况?朱有勇觉得这就是问题的答案。不过,科学实验之路并不容易,朱有勇在那块试验田干了7年,没有任何进展。迷茫之际,朱有勇踏上了去海外寻找答案的道路。

在国外留学期间,朱有勇第一次见到了上百亩的试验田,那时候他才知道农学生态实验必须要有大面积的重复种植实践。回国之后,朱有勇便立即投入新一轮的实验,他向云南省申请了2000多亩试验田,第二年将其扩大到5000多亩,第三年又继续扩大到两万亩。终于,实验成功了!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4-02-2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8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发对华年往事的追忆,奠定了伤感的抒情基调。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雨霖铃·寒蝉凄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状相似。
(3)《过秦论》中,秦始皇派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震慑效果。
(4)《大学之道》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修身等八个条目,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明确提出“修身”是根本。
(5)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借月表达哲学思考,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生命和宇宙的思索。
2024-02-2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点明夜饮的地点,“醒复醉”写出纵饮之程度,“仿佛”可想象词人的醉态。
B.词人夜半归家,到门口听到如雷的鼻息声,“敲门都不应”含蓄地表达了对家僮的不满。
C.词人静夜沉思,心与景会,“夜阑风静縠纹平”既是自然之景,也是词人心境的外化。
D.下片首句直抒胸臆,抒发词人的喟叹,饱含切身感受,带有哲理意味,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024-02-2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人之地,信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扶辇下,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通候,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材料二:


子卿足下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戮;妻子无辜,并为鲸睨;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撇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仞怛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陵不难刺心[A]以自明[B]刎颈以见[C]志[D]顾国家[E]于我[F]已矣[G]杀身无益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义所见乎            安:哪里
B.扶辇下                  除:台阶
C.临年                  被:遭受
D.怨陵以不死            苟:姑且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自苦亡人之地”与“大臣亡罪夷灭者”中的“亡”,都通“无”。
B.“何以过陵”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都是“责备”的意思。
C.爵,指爵位,君主国家所封的等级。“爵通侯”指被封侯爵。
D.“足下”是同辈朋友间的敬称,古时也用于下称上,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列叙苏武家庭的悲惨遭遇,直陈汉朝的薄情和寡恩,目的是劝降苏武。
B.李陵认为苏武始终不能归汉,守节没有意义,即便能够归汉,也必不能善终。
C.李陵以汉高祖兵三十万仍在平城被围的例子,说明自己兵败被俘有客观的原因。
D.李陵列举范蠡、曹沫的旧事,意在表明自己投降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谋求他日报国。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2)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3)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2024-02-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