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余华:文学中的现实

《当代》杂志 20161102

①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我要说的不是一列火车从窗前经过,不是某一个人在河边散步,不是秋天来了树叶就掉了,当然这样的情景时常出现在文学的叙述里,问题是我们是否记住了这些情景?当火车经过以后不再回到我们的阅读里,当河边散步的人走远后立刻被遗忘,当树叶掉下来读者无动于衷,这样的现实虽然出现在了文学的叙述中,它仍然只是现实中的现实,仍然不是文学中的现实。

②我在中国的小报上读到过两个真实的事件,我把它们举例出来,也许可以说明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两个事件都是令人不安的,一个是两辆卡车在国家公路上迎面相撞,另一个是一个人从二十多层的高楼上跳下来,这样的事件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已经成为记者笔下的陈词滥调,可是它们引起了我的关注,这是因为两辆卡车相撞时,发出巨大的响声将公路两旁树木上的麻雀纷纷震落在地;而那个从高楼跳下来自杀身亡的人,由于剧烈的冲击使他的牛仔裤都绷裂了。麻雀被震落下来和牛仔裤的绷裂,使这两个事件一下子变得与众不同,变得更加触目惊心,变得令人难忘,我的意思是说让我们一下子读到了文学中的现实。如果没有那些昏迷或者死亡的麻雀铺满了公路的描写,没有牛仔裤绷裂的描写,那么两辆卡车相撞和一个人从高楼跳下来的情景,即便是进入了文学,也是很容易被阅读遗忘,因为它们没有产生文学中的现实,它们仅仅是让现实事件进入了语言的叙述系统而已。而满地的麻雀和牛仔裤的绷裂的描写,可以让文学在现实生活和历史事件里脱颖而出,文学的现实应该由这样的表达来建立,如果没有这样的表达,叙述就会沦落为生活和事件的简单图解。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和事件总是转瞬即逝,而文学却是历久弥新。

③我们知道文学中的现实是由叙述语言建立起来的,我们来读一读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诗句。在那部伟大的《神曲》里,奇妙的想象和比喻,温柔有力的结构,从容不迫的行文,让我对《神曲》的喜爱无与伦比。但丁在诗句里这样告诉我们:箭中了目标,离了弦。但丁在诗句里将因果关系换了一个位置,先写箭中了目标,后写箭离了弦,让我们一下子读到了语言中的速度。仔细一想,这样的速度也是我们经常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问题是现实的逻辑常常制止我们的感受能力,但丁打破了原有的逻辑关系后,让我们感到有时候文学中的现实会比生活中的现实更加真实。

④另一位作家叫博尔赫斯,是阿根廷人,他对但丁的仰慕不亚于我。在他的一篇有趣的故事里,写到了两个博尔赫斯,一个六十多岁,另一个已经八十高龄了。他让两个博尔赫斯在漫长旅途中的客栈相遇,当年老的博尔赫斯说话时,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描写声音的,年轻一些的博尔赫斯这样想:是我经常在我的录音带上听到的那种声音。

⑤将同一个人置身到两种不同时间里,又让他们在某一个相同的时间和相同的环境里相遇,毫无疑问这不是生活中的现实,这必然是文学中的现实。我也在其他作家的笔下读到过类似的故事,让一个人的老年时期和自己的年轻时期相遇,再让他们爱上同一个女人,互相争夺又互相礼让。这样的花边故事我一个都没有记住,只有博尔赫斯的这个故事令我难忘,当年老的那位说话时,让年轻的那位觉得是在听自己声音的录音。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声音,苍老和百感交集的声音,而且是自己将来的声音。录音带的转折让我们读到了奇妙的差异,这是隐藏在一致性中的差异,正是这奇妙的差异性的描写,让六十多岁的博尔赫斯和八十岁的博尔赫斯相遇时变得真实可靠,当然这是文学中的真实。

⑥在这里录音带是叙述的关键,或者说是出神入化的道具,正是这样的道具使看起来离奇古怪的故事有了现实的依据,也就是有了文学中的现实。我还可以举出另外一个例子,法国作家尤瑟纳尔在她的一部关于中国的故事里,一个名叫林的人在皇帝的大殿上被砍下了头颅之后,他又站到了画师王佛逐渐画出来的船上,在海风里迎面而来,林在王佛的画中起死回生是尤瑟纳尔的神来之笔,最重要的是尤瑟纳尔在林的脖子和脑袋分离后重新组合时增加了一个道具,她这样写:他的脖子上围着一条奇怪的红色围巾。这仿佛象征了血迹的令人赞叹的一笔,使林的复活惊心动魄,也是林的生前和死后复生之间出现了差异,于是叙述就有了现实的依据,也就更加有力和合理。

A但丁射箭的诗句,博尔赫斯的录音带,还有尤瑟纳尔的红色围巾,让我们感到伟大作家所具有的卓越的洞察力。B人们总是喜欢强调想象对于文学的重要,C,当想象飞翔的时候,是洞察在把握着它的方向D。可以这么说,没有洞察帮助掌握其分寸的想象,往往是胡思乱想。只有当想象和洞察完美地结合起来时,才会有但丁射箭的诗句,博尔赫斯的录音带和尤瑟纳尔的红色围巾,才会有我这里所说的文学中的现实。

1.第②段画线句“这样的表达”在文中指的是                 
2.请选出对文章内容表述准确的一项(     
A.想象和比喻,温柔有力的结构,从容不迫的行文,是建立文学现实的叙述语言。
B.只有当想象和洞察完美地结合起来时,才会有我这里所说的文学中的现实。
C.现实的逻辑制止了我们的感受能力。
D.道具是文学叙述的现实依据,有了它就有了文学中的现实。
3.“其实洞察也是同样的重要”这句话最适合放在第⑦段的哪一处(     
A.AB.BC.CD.D
4.第⑦段中作者写道:“只有当想象和洞察完美地结合起来时,才会有但丁射箭的诗句,博尔赫斯的录音带和尤瑟纳尔的红色围巾,才会有我这里所说的文学中的现实。”
请在本学期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促织》或《变形记》中任选一篇作为例子来论证想象力和洞察力的完美结合对文学中的现实的重要性。
5.通读全文,归纳作者认为“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
2023-06-28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2 .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诗心”本是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天然文化基因,(       )。可惜的是,有多少人在嘈杂喧闹中流于自怨自怜或自夸自恋的浮夸,对平庸和碎片化信息(       ),渐渐忘却了血脉里的传统文化因子。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的自我质问,也许是夜阑风静之时,你我都会兴发的自我质问。身体是自己的,又仿佛不是自己的,为养家糊口而活,为房子、存款而活,为许许多多丢不掉的牵挂而活着。

能不能暂时丢下这些营营的忙碌,让灵魂诗意地栖居,让“此身”真正属于自己?外卖小哥雷海为做到了,民警陈曦骏也做到了。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是有着炫目光环的诗词大会总冠军,而是一名借由诗词超越庸常的平凡的劳动者。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融在血脉中的种子只要(       ),泥融沙暖,它就能发芽。

1.请在文章括号内填上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2023-06-26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鉏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俸禄而食耳。

(节选自《颜氏家训·涉务》)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终之实难。伏愿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被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节选自《贞观政要·务农》)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若A动B静C必D依E阴F阳G不H顾I理J义K欲L求M福N被O其P可Q得R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指依靠,与《谏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的“资”字意思相同。
B.易,指容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以羊易之”的“易”字意思不相同。
C.慎,指谨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忧解怠则思慎始而敬终”的“慎”字意思相同。
D.方兴,指正在开展、正在兴起,与成语“方兴未艾”中的“方兴”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以食为天,粮食工序又多,故不可轻视农业。晋朝中兴,江南朝廷官员南渡过江,至今已八九世,却从来没有官员从事农业生产。
B.王珪认为,秦始皇、汉武帝并不是不想安定百姓,只是找不到安定百姓的方法。穷兵黩武,兴建宫室,致使人力用尽,于是发生灾祸。
C.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与民休息,百姓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痛苦。太宗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告诫自己不能任情纵欲。
D.大臣说皇太子在二月举行加冠礼吉祥,太宗不认同这一说法,认为百姓春耕方兴,在二月举行加冠礼会妨碍农事,便下令改在十月举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
(2)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5.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请结合材料二具体阐述这一观点。
2023-06-21更新 | 28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金阳光高级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4 .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对于写作者来说,就是选择那个最能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字眼:对于阅读者来说,就是品味那个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字眼。请参考下面的示例,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示例:清风细腰
“扶”字运用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使诗句更有韵味。
(1)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
(2)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021-07-09更新 | 204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5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橄榄球联盟年度冠军赛的实况转播在美国是重量级的节目,其收视率傲视群雄,其他同类型的节目只能望其项背
B.专家认为,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充耳不闻,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C.党员干部既要敢于解放思想,更要埋头实干,努力当善于破解难题、打开局面的实干家,而不要当侃侃而谈、光说不干的“战略家”“思想家”“理论家”“指挥家”。
D.对于当前流行的某些大部头系列图书,有人认为内容扎实、叙述从容,也有人认为行文拖拉、不利阅读,两种意见针尖对麦芒,僵持不下。
2021-07-09更新 | 4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凡文书都是有目的性的和有意识而形成的,都会包含一定的信息内容。但文书的产生是一回事,而能否构成档案还是另外一回事。中国人虽然有敬惜纸墨的传统,但并非历史上所有有文字信息内容的东西都会留存下来。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文书的概念是:历史上形成的属于某个主人拥有的文字信息载体,在经过了选择后得以保留,之后不断累积,构成了档案。产生了文书未必能成为档案,而成了档案的文书则一定是真实产生了且得到保存的文书。文书的形成是有目的性的,而能够成为档案则更在于选择与留存的目的性。历史上能够产生文书的因素很多,形成文书的数量也甚巨,但能够留存下来以构成档案的还只是其中极少的部分,民间文书尤其如此。其中,主体的选择是民间文书档案得以成立的重要因素,大凡在今天已经构成档案的文书都是经过了选择的逻辑节点及践行行为后保留下来的。这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也是中国民间老百姓对待自己历史的一种态度。

那么,民间文书档案留存的原则是什么?中国的老百姓是很务实的,当人们考虑某份文书是否要留下来、予以保存的时候,最为务实和直通人性的评估原则,也是最符合人们惯常思维方式的原则是,看这东西是否有用。有用的留下,没用的扔掉,这个极其简朴的道理也就是民间文书档案得以形成的真理,其实质是内在契合了14世纪英国逻辑学家奥卡姆的威廉修士提出的奥卡姆剃刀定理,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在具体判定什么是有用的问题上,至少要有三个维度予以支撑,由此也构成了文书选择的三个标准:其一是功利上的有用,亦即最基本的有用。拿财产转移的买卖、典当文书来说,其实它们就是证券性财产,每一份都是物质经济利益之所在,最初目的就是今欲有凭,立此文契存照。它们是不能丢失的,且一定要保管好,否则就是口说无凭,若涉及了纠纷、打起了官司,难有胜算。其他如合同、合约、阄书、遗嘱、继书、借约、税票等,都与切身利益有关,都是十分有用的,因此都要留存好。在已发现的民间档案文书中,也正是此类文书遗存最多。其二是记忆上的有用,如日记、备忘、便记、类抄等,它们间接地是功利性有用的延续和补充。其三是情感上的有用,多是曾经有用的东西,留作了纪念。

由此可见,民间文书档案在形成上,主体性是存在的,在文书产生、选择、保存的各个环节,主体的目的性都很强。其根据是在于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在于主体对自我意识行为的务实追求与持续把握。正是因为这种主体意识与行为的普遍,所以中国乡村民间会产生大量的民间文书档案。

(摘编自刘伯山《民间文书档案的归户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中国人“敬惜纸墨”的优良传统的影响,我国的文书得以产生,档案得以形成。
B.历史上促使文书产生的因素很多,主体的“选择”是文书能成为档案的最主要因素。
C.中国历史上形成文书的数量也甚巨,但能够留存下来构成档案的民间文书却不少。
D.有实用价值是民间文书档案得以留存的标准,这一点体现中国老百姓务实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解析文书和档案区别入笔,指出了历史文书的概念和文书档案的形成要素。
B.文章将“奥卡姆剃刀”定理和民间档案文书的留存原则进行对比从而指出其同异之处。
C.文章使用了分类法和引证法,从功利、记忆、情感三个角度阐述文书有用的三个标准。
D.文章论证结构严谨,先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总结论点,补充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书的形成是有目的性的和有意识的,但不是所有的具有文字信息内容的文书都能构成档案。
B.主体有目的的对文书进行选择与留存,这种行为使被保存的文书更具有成为档案的可能。
C.保留民间文书体现了中国百姓对待自己历史的态度,以及对自我意识行为的追求与把握。
D.中国乡村民间会产生大量民间文书档案,是因为在民间文书形成上主体意识与行为的普遍。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作于《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漫谈说理文

朱光潜

①“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广泛、愈重要的社会活动。开会讨论要说理,作报告要说理,写社论要说理,写教科书要说理,发动群众要要说理……总之,凡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地方,凡是要辩护自己,说服穷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近几年来我们对于诗歌、小说、剧本的写作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至于说理文怎样写,就很少有人过问,尽管这个问题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一系列论著里三番五次地郑重地提出过。文学界对这问题谈的少,是否说明说理文容易写,有理自然说得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呢?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写过四十多年的说理文,也费过一些摸索,尝过一些甘苦,至今还不能写出一篇称心如意的文字,所以我可以说,写说理文对于我并不是一件易事。

②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在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

③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在多数场合,我并不打什么腹稿,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片断的想法,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有一个大致不差的粗轮廓,一切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主从的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像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还乱”,思路好像走入一条死胡同,这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

④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想得明确周全。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有的准备,而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还是片面的。

⑤就我从阅读中所体会到的来说,说理文的写作和文艺创作在道理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有时我甚至想到理论文也还是可以提高到文艺创作的地位。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如对准确、鲜明和生动的要求也适用于说理文。修辞学家们说,在各种文章风格之中,有所谓“零度风格”,就是______________的那么一种风格。据说这种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我认为这种论调对于说理文不但是一种歪曲,而且简直是一种侮辱。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感动,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又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

(选自《朱光潜全集》,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补充第⑤节的内容。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理文有说理文的特殊规律,对它谈得少,研究得不够,并不意味着它就容易写。
B.传统的写作观念认为“理在文先、意在笔先”,作者认为这与实际的写作不够吻合。
C.说理文的裁剪主要是裁剪语言,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这样就能使说理透彻。
D.关于“零度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的论调,作者认为是对说理文写作的一种歪曲。
3.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4.关于怎样写好说理文,作者主要阐述了哪些看法?请概述。
2020-12-10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格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作文-话题作文 | 适中(0.65) |
名校
9 . 生活中的“新”与“旧”是无处不在的,请以“新与旧”的关系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选材积极,立意健康,不少于700字。
2020-12-07更新 | 22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清华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

杨万里

病眼逢书不敢开,春泥谢客亦无来。

更无短计销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

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的一、二两句写诗人因眼疾不能读书,因春泥无客来访,而深感寂寞。
B.春末时节白日并不长,诗人用“长”字表明自己寂寞无聊和对这种生活的厌倦。
C.“且绕栏杆一百回”以质朴的语言、略带夸张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塑造了诗人形象。
D.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照应题目“旅怀”,表达诗人希望春天晚一点到来的期冀。
2.周必大评论杨万里诗“状物姿态,写人情意”,请找出诗中以状物姿态写人情意的句子,并简要赏析。
2020-12-05更新 | 40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