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瞬息万变,纷繁芜杂。身处其中,有些青年方向迷失,目标缺席,“佛系”“躺平”;有些青年志向远大,但半途而废,人生“停摆”……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从古代先贤的智慧中获得人生启迪,如《老子》中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大学之道》中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对“始”和“终”的认识影响着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态度,甚至是事情的结果。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1-21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毛泽东

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高尔基

青年人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基础,久久为功。

结合材料,以“青春的力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废弃的工厂、关停的煤矿、古老的作坊……这些曾经的“工业引擎”承载着城市记忆,见证了历史风貌,如今却因各种原因沉睡,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脚步中被遗忘。如果能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工业遗产,让其由“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不仅能传承工业精神、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还能唤醒沉睡的价值。如何变“锈”为“秀”,让工业遗产不再“沉睡”?

首先,需要对工业遗产进行甄别区分。所谓工业遗产,是指在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工业遗存。不同的工业遗产之间,其价值千差万别。对于各方面价值较高的工业遗产,应保护优先,以用促保。同时,既要防止因过度开发而保护失当,也要尽量规避因过分限制而难以改造利用。

其次,要挖掘历史底蕴,赋予文化内涵。这些年不少改造完成的老旧工业文化项目,除了工业遗存各有不同外,在形象与内容上都普遍趋同,难言特色。工业遗产的重新开发和利用,需要充分发掘其背后凝聚的独特文化理念,各地宜从自身实际出发,不可照搬照抄。位于成都的立巢航空博物馆,就被设计成航空科技与历史综合展馆、城市候机厅、多媒体学术报告厅、模拟飞行厅、航空主题餐厅等功能区,让民众“看得到航空,听得到航空,摸得到航空,甚至吃得到航空”,把高大上的航空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专业人士前来参观,并成为“2020年成都八大消费新场景” 之一。

工业遗产是城市的固体记忆,让其不再“沉睡”,需要审慎、巧妙地进行加减法设计,留住工业时代的“锈色肌理”,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方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并呼应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吴徽平《让工业遗产不再“沉睡”》)

材料二 :

工业遗产最基本的形态是厂址、厂房、设备以及相关的史料。近年来工业遗产的概念在持续扩大,包括工人的住宅、使用的交通系统及其社会生活遗址等,都已纳入工业遗产的范围。工业遗产的意义首先在于它的历史价值。它们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人类所创造并需要长久保存和广泛交流的文明成果,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护历史,保护城市记忆与国家记忆。

然而作为需要被保护的工业遗产,仅仅有历史价值是不够的。如果仅仅着眼于“历史记忆”,那么工业遗产大可以通过别的成本更低的方式,如照片、影片、文字等等来呈现,而不必保留那么一大片厂房与厂址。工业遗产在历史价值之外还要具备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工业遗产应该是多重价值的相得益彰。

长期以来,人们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普遍缺少重视,世界各地的工业遗产一直面临着毁坏遗弃以及掠夺式开发导致的严重威胁;在我国,随着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在工业遗产拆与保、遗弃与利用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如今这样的局面正在逐渐好转,国家与社会都越来越重视对于“工业遗迹”的保护工作。然而很有必要提醒的一点是,即便以前不少工业遗迹遭到了破坏,但其现存数量依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全部纳入“保护”之列既无必要也不现实,因而必须要有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什么是“芜”?什么是“菁”?应该依据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这五个指标来判断。它们是“遗产”,同时又活在当下与未来,是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它们不应该被看作后人甩不掉的包袱,而是可以继续发挥功用、

创造价值,甚至融入创意空间、数字经济的潮流之中的。而去芜存菁的过程,也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简”,才可以凸显精华,才可以节省保护的成本。

(摘编自翟春阳《保护工业遗产要去芜存菁》)

材料三:

将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园相结合的“以用促保”模式,是当前国内较主流的一种工业遗产开发模式。如上海M50创意园、广东中山岐江船厂改造等等,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有赖于所处城市的经济实力、文化氛围与消费人群。

就山西省阳泉三矿工业遗产的开发而言,因不具备这些经济、文化及区位优势,所以不能简单地模仿和跟风。而应在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不断挖掘自身的特质,确立符合本区域发展特点的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为指导,打造出一套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保护和再利用方案。

“以用促保”的保护模式,需要先期高昂的资本投入。除一些经济规模较大的城市之外,许多地方遗产保护工作都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各方面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这是遗产保护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省、市两级政府 可以在财政规划方面给予阳泉三矿保护项目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同时还需制定一整套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民众加入到遗产保护的队伍中来。

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阳泉现阶段正处于城市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时刻。鉴于此,阳泉三矿的遗产保护工作应纳入阳泉市总体规划的部署和安排之中。否则,在未来的城市变迁中,这一保护项目极有可能与未来的建设产生抵触。因此,从城市发展的大局出发,应将这一保护项目上升到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的高度。只有做到了系统化、前瞻化,这项工作才能真正与城市发展融合起来。

工业遗产“以用促保”最重要的目的是重点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艺术、文化价值,而不是将工业遗产通过“经济开发”的方式变为盈利的工具,使工业遗产的开发充溢商业气息。此外,阳泉三矿是山西省首个“国家工业遗产”项目,该项目的顺利建设与推进还需尽快出台与此相关的保护、开发、再利用的地方性法规,以免在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因法律法规的缺失而导致保护主体不明、技术规范缺失、责任主体不确定等问题的出现。

(摘编自李钺《因地制宜留住文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工业遗产之所以被遗忘,是因为它们已经失去了自身的存在价值。
B.并非所有的工业遗产都需要被保护,对于一些价值不高的工业遗产可以拆除或遗弃。
C.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问题上,应该保护优先,绝不能因开发而对工业遗迹进行改造。
D.工业遗产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应挖掘自身的特质,制定符合本区域发展特点的方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文化氛围等条件,“以用促保”的开发模式才可能取得成功。
B.对工业遗迹“去芜存菁”,有助于节省保护成本,重点保护各方面价值较高的工业遗迹。
C.阳泉三矿工业遗产保护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
D.工业遗产既是城市与国家的记忆,又是当下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和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意大利都灵工业遗址被改建成公园,原工业区域中的有些机器设备被清走,金属冷却塔被保留在遗址公园中,成为工业时代的纪念。
B.曾经是连片的采煤塌陷区的江苏徐州潘安湖,通过对采煤塌陷破坏的土壤进行重构,恢复土地生态调节功能,脱胎换骨为“城市之肺”。
C.德国慕尼黑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由旧有工业区改建成的公众休闲、娱乐场所,保留下来的原有工业设施,似乎向人们诉说着钢铁厂曾经的辉煌。
D.由原粤中造船厂旧址开发成的中山市岐江公园保留着不少造船厂房和设备,见证着那个特定年代和那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沉淀为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4.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3-09-0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产生出不同的族群。
B.地域通过地域文化对文学产生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C.材料二通过沈从文和湘西的关系,说明地域文化对文人创作能够产生极其明显的影响。
D.沈从文的作品无意关注行政区划划分,强调湘西历史、楚文化传统及地理特殊性,表达了湘西文化的精神内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楚辞》却“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南北不同地域性特点。
B.对地域差异的关注,不在于河流、气象、物产等自然因素,而在于民族、语言、风俗、历史沿革等人文环境。
C.沈从文作品从人性出发,展现了湘西人丰富感情和对美的追求,表现了湘西顽强、积极、原始粗犷的民族精神。
D.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化的今天,文学创作要想避免同质化,保持生命力,必须发掘作品的普世价值的地域特征。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曹雪芹由于自己家庭的重大变故,而对封建社会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他深感世态炎凉,“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创作出《红楼梦》。
B.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写的抒情诗《有的人》,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
C.金庸以南宋宁宗庆元五年至成吉思汗逝世的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了反映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充满爱国情愫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D.长期生活在陕北农村的路遥,以60-80年代为历史背景,以陕北为特定环境,创作出《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首场中外记者会上有段话让人印象深刻:“我长期在地方工作,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我们一定会推动各级干部多到基层去调查研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帮助基层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一百多年前一位医者的墓志铭,这句话影响深远,至今仍然闪烁着人文之光。

“治愈”常指身体恢复健康。生活中,具有治愈能力的不只是药物和医者。温暖的话语,默默的陪伴,人间草木、清风明月、高山大川都具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里,一些温暖人心、净化心灵的作品也常常治愈我们的心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8-20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悉悉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②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檐下,靠门立住了。好一会,身上觉得有些发冷。

哼,老头子。”“倒高兴……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 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囗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城根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了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痴痴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药》评点

吴中杰

一开场就两次写小栓的咳嗽,既点染氛围,也暗示老栓此行的目的。

丁字街口是杀人的刑场,真是写得鬼气森森。


眼里闪出攫取之光者,盖即用人血馒头来换取他衣袋之银元者也。


鲜红的馒头,蘸的是革命者的热血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却被当作商品来交易。何其冷峻的笔触!

人血馒头当然不能救治小栓的痨病,两个母亲终于在坟地上相遇了。

因为儿子夏瑜是死刑犯,所以夏大妈上坟时羞于被人遇见,可见儿子干的革命事业,连母亲也并不理解。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时候忍不免呐 喊几声,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所以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关于《药》的主题,评论家有说是表现亲子之爱的,有说是表现革命者英勇气概的……其实,鲁迅的命意并不在此。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第一段写华老栓夜间没有睡着,暗示了身为人父的华老栓一直在等待着什么,描述了为儿子治病不辞辛苦的情状。
B.华老栓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小栓的病,表现了华老栓一家的愚昧与自私,读者也从中看出作者希望提高中国的医疗水平。
C.小说通过“掏了半天”“抖抖地装”“按了两下”等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华老栓夫妇因生活贫困而小心谨慎。
D.“古囗亭口”暗指秋瑾烈士的牺牲地点“古轩亭口”,“黯淡”二字与华老栓的满怀喜悦形成了反差。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线句子①处开篇描绘极其安静的秋夜,渲染了冷清、凄寂的气氛,烘托了华老栓的心理活动,为后文老栓买药做铺垫。
B.画线句子②处阴冷肃杀的自然景物与老栓的爽快、兴奋、充满希望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华老栓的愚昧,同时也为夏瑜的牺牲渲染了沉寂、冷漠和悲壮的氛围。
C.画线句子③处虚写杀人场面,实写看客的动态。颈项如鸭子的比喻,形象地刻画出这类人的神情,他们没有同情,没有义愤,极具讽刺意味。
D.画线句子④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运用交易用语,活化出“黑色的人”贪婪嘴脸;“眼光正像两把刀”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凶残;“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老栓的懦弱一面。整个画线语句,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参考其它评点,为第⑤处画线部分写一则70字左右的评点。
4.鲁迅曾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试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当时的社会有哪些病态。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材料二:

子卿足下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节选自《答苏武书》,有删改)

【注释】①鲸鲵:比喻惨遭杀戮的人。②曹沫不死三败之辱:曹沫,春秋鲁国人,前681年(鲁庄公十三年),齐桓公伐鲁,庄公请和,会盟于柯(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迫使他全部归还战争中侵占的鲁国土地。③《答苏武书》: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况当陵者A岂易为B力哉C而执事者D云E云F苟怨G陵H以不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输,交出,献纳。如《观刈麦》“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另有成语“输财助边”,指捐献财物作巩固边防的费用。
B.长者,可指豪侠、年长者。也用作对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年岁大而有德行的人。
C.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苏武传》中“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也是这种用法。
D.区区,拳拳之意,在文中李陵以此形容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这不合“人情”。但皇帝还是在讨伐匈奴时接受了卜式的家财。
B.皇帝对卜式的认识有个变化过程: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
C.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伤怀。
D.李陵认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节操,毁灭声名不如用行动报答恩德。他仰慕范蠡、曹沫的志向。不得已投降,是准备有所作为的。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5.卜式提出“贤者宜死节”的观点,即宁可牺牲生命也要坚守节操;而李陵则认为“然陵不死,有所为也”,即个人不在乎一时的荣辱得失,为了完成心中最终的目标,可以忍辱负重。你更倾向于哪种人生选择?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有句谚语“饱带干粮,晴带雨伞”,意思是说虽然吃饱饭出门,但还是要带足干粮;虽然是晴天出门,但还是要带上雨伞,凡事要有备无患。然而,也有人说,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要面对意外挑战,因此涵养“无备”的心态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0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进行怀念。它可以是个人对亲朋的怀念,是国家民族对英雄的祭奠、对过去痛苦或荣誉的铭记。比如:三月五日,雷锋纪念日;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四日,青年节;七月一日,建党节;十二月十三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对于青年学子而言,纪念日不应该只是一个符号或者一个假期,而应该从中寻找意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8-09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