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5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1 .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①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整个身心全部奉献给自己的事业的人才有希望成为 A 的大师。②艺术是一项需要付出艰巨劳动的工作,③要做一个坚持真理的正直的艺术家,除了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远大抱负之外,还要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坚持奋斗的精神,④要在艺术的长途跋涉中,在社会竞争和利益的催促下,以拓荒者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坚守自己的“寂寞之道”。

⑤艺术家应该用自己的头脑认识世界,用自己的心灵体验世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⑥这样的艺术创作才能展示和树立自己,⑦这样的作品便会有生机和价值。⑧传世名作之所以有一种永恒的魅力,⑨不仅是因为手段和技法的高明,⑩更是因为其在作品所表现的永恒的“生机”中体现着艺术家心智的活跃和灵魂的永存。

艺术家在创作中的状态,就像运动员在赛场,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稍有闪失就有可能与成功     B      ,所谓超越自我,宁静致远,都是艺术家在创作最佳状况中获得的。说它是心诚则灵也好,苦尽甘来也好,靠的全是努力和真诚。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文中第一、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贴切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①颖师:是当时一位善于弹琴的和尚。②尔汝:对话时你来我去,不讲客套,是关系亲密的表现。③划然:忽地一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听”起笔,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将人带入美妙的音乐境界里。
B.前十句从情绪、意境、音律等方面,写出了音乐刚柔急徐、起伏回荡的无穷变化。
C.后八句,用夸饰的语言,直抒胸臆地写听琴者的感受,从侧面烘托出音乐的美妙动人。
D.全诗采用了比喻、对比、通感等多种手法来描写音乐,成为后人所说的“摹声之至文”。
2.结合全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诗歌中“冰炭置我肠”的理解。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知道,是黑色素让头发拥有不同的颜色,如果缺乏黑色素头发就会变白。_______A_______?

①美国纽约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发现黑色素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黑色素细胞被“卡”住了造成的。②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叫做黑色素干细胞是产生黑色素的关键。③这种细胞可以分化为成熟的黑色素细胞,然后产生黑色素,让头发拥有各种颜色。④通常,它会在毛囊里活动,只有获得足够多的信号刺激才会分化为黑色素细胞。⑤实验中,研究人员以小鼠为观察对象,他们发现,毛发在不断生长和脱落的过程中,毛囊内越来越多的黑色素干细胞“卡”在一个叫做毛囊隆突的特殊区域里。_______B_______,所以无法变成成熟的黑色素细胞,从而无法产生黑色素,小鼠的毛发也逐渐变白了。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怎样让黑色素干细胞恢复活力,让它们去往该去的地方。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
2.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4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连用“______________”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不被楚王信任的现实,为下文屈原心生怨愤而作《离骚》铺垫。

(2)《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精锐的士兵守在要塞,仔细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一实一虚,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和家中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古代诗人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抽象无形的音乐描摹为有形可感的实体,比如“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声(节选)

麦家

日伪时期,杭州西子湖畔的裘庄里,一夜之间,突然囚禁了金生火、吴志国、白小年、李宁玉、顾小梦等5位军事要员。据密报,5人中有一人是代号为“老鬼”的地下党。特务处长王田香配合日本上司特高科大佐龙川肥原,需在五天内揪出“老鬼”,攻破其地下组织。

司令认定吴志国是老鬼,可吴志国拿着枪指自己的脑子赌咒发誓指认译电员李宁玉。肥原准备跟李宁玉过过招。

雨过天晴,东楼的小草湿漉漉的,绿得发亮。肥原进门,看见李宁玉坐在阳台上,跷着二郎腿,好像挺享受的。走近,才发现她在画画,画夹、画纸、素描笔,都挺像回事。

画具是裘庄主人的。中午吃饭时,李宁玉当场要求借给她,说她小时候学过画画,现在无聊想用画画来打发时间。

李宁玉画的是山坡上的两棵无名野树。肥原看她画得有些样子,夸奖道:“不错嘛,看来你真学过画画。”

李宁玉不抬头,继续画:“这下你更有理由怀疑我在偷练吴志国的字了。”

肥原一时不明白她说的:“为什么?”

李宁玉随手在树下画了株小草,解释道:“因为写字和画画都是线条艺术,我能临摹山水,临摹个字就更容易了。”

肥原笑:“然后你要告诉我,如果你是老鬼,在盗用吴部长的字传情报,你就不会在我面前暴露你会画画是不是?”

李宁玉停下笔,没理他,进房间,继续画。

肥原跟到房间:“我想问你个问题,李宁玉,你家里有几个人?”李宁玉不理他,他又继续说,“你是不是老鬼明天晚上就见分晓,如果是,现在承认,我只拿你一个人问罪,否则我要灭你全家,一个不剩,包括两个孩子。”

李宁玉没抬眼:“明天你就会知道,我不是老鬼。”

肥原有些没趣,正好王田香上来说有事情报告,便出了东楼。“那就打吧,”王田香讨好地说,“有些人就是不识相的。”

……

挨打后的李宁玉头破血流,话都说不清,却还嘴硬:“打……把我打死……你不打死我……我上军事法庭告你……你逼供,我要告你……他们都是证人……”

肥原冷笑着说:“你告我?去军事法庭告?你以为你是什么人!我打死你就像打死一条狗,没人管得了!”

李宁玉听了这话,目光一滞,转眼间,河流决堤,声泪俱下,“我是一条狗啊,死了都没有人管的啊……我是一条狗啊,让我去死吧……”说着挣扎着爬起来,一头往墙上撞去,把现场的人都吓呆!

李宁玉撞墙没死,她这样子站都站不直,哪还撞得死?

可第二天,李宁玉死了,是吃毒药死的。这在她的遗言中有明确交代。李宁玉留下的遗言共有两份,分别是给张司令以及她的丈夫。遗言内容如下:

尊敬的张司令:

一年前,在我接受译电科科长重任时,组织上发给我这颗剧毒药丸,我深知,当我掌握的秘密面临威胁,我应一无犹疑地吞下这颗药丸。今日我吞下这颗药丸,绝非因秘密遭受威胁,实属我个人对皇军和您的忠诚遭到深深质疑。肥原怀疑我是共匪,视我辈如蝇狗,我深痛之。知我者莫如您,我一生只求忠心报国,今死有余恨!切望司令明冤。

您忠诚的部下李宁玉

良明吾夫:

原谅我的不辞而别。我执行公务急病而亡,当属因公殉职,死而无憾。只念孩子年幼,于心不忍。我忍病作画一幅,寄望他们能在你培育下,成树成材,福禄一生。我在西天保佑你们。

小宁

肥原和王田香把李宁玉的所有遗物找出来,集中在一起:笔记本、钢笔、发夹、口红、扎头巾、一幅素描画。画已经完成,画的是两棵不知名的树,粗壮,挺拔,并排而立,地面上长满一溜小草,还题有一句话:

牛儿,小玉,妈妈希望你们要做大树,不要做小草。显然是给孩子们画的。

画很简单,用单线勾勒,没有一处色块。树下的小草长长的一排,高矮不等,一半在地面下,一半在地面上,疏密有度又无度,看上去画得非常不经心,多数是一笔带过。但肥原仍担心画里面藏字,正面看,反面看,对着灯光看,用放大镜看。总之,每一样东西,都一一细致地检查,确信无疑后方纳为遗物,派人交给她丈夫。

肥原想不管怎么样,等晚上抓了人,他就知道谁是老鬼了。

可晚上他没有抓到人:老K、老虎、老鬼……一个都没有,影子都没有。眼前只有一座空荡荡的黑院子,像刚从黑地里长出来,一切都还没开始。

其实是结束了。

【注】①译电员:在战争中,译电员负责把电报内容,用密码加密,把电报译成电码,然后交给发报员发出,对方译电员再用相同的密码,译出电报内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五个被拘禁的军事要员是日军大佐龙川肥原在得到关于“老鬼”密报后重点怀疑的对象。
B.李宁玉被肥原威逼套话时能从容应对,甚至身遭酷刑也不屈服,最后却因忠诚受到质疑而崩溃自杀。
C.李宁玉给张司令的遗言中满是被诬陷的悲恨,给丈夫的信满怀温情,这是为了迷惑敌人,传出消息。
D.小说结尾特高科抓捕敌后抗日工作者的行动失败,说明同志们得到了从裘庄传出的情报,及时转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线句子是环境描写,画面清淡明净,与下文惨烈的审问毒打形成对比,也为绘画传信的情节埋下伏笔。
B.小说没有正面刻画代号为“老鬼”的地下工作者,却让读者感受到一个信念坚定、英勇智慧的革命者形象。
C.小说运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讲故事,吸引读者参与其中,创造了一种与读者一同“解密”的叙事氛围。
D.本文的语言由简洁的对话和冷静的叙述构成,表达冷峻而含蓄,这种广播剧式语言很贴合谍战小说的氛围。
3.有人评价“经历过大孤独、大绝望的人,会懂得《风声》给你的大坚韧和大智慧”。请结合文本说明李宁玉身上的“大坚韧”和“大智慧”。
4.作者麦家“擅长叙述读者熟悉又陌生的故事”,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县令。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气象,又暗含诗人山居落寞的情怀。
B.一个“欲”字赋予竹笋以知觉,生动形象地把一般人尚未觉察到的早春描绘出来。
C.诗人卧听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无尽的乡思,新年的热闹更让他感伤成疾。
D.诗歌冠以“戏”字,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似游戏文字,意脉却含蓄绵密。
2.诗人借“未见花”等日常小事生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7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具茨先生诗序

喻汝砺

余曩游都城,与晁用道为同门生。后三十六年,识其子公武于涪陵。爱其辨博英峙、辞藻蔼如也,因与之善。初不知其用道子也。一日,来谒曰:“先公生平多所论著,自丙午之乱埃灭散亡,今所存者,特歌诗二百许篇。敢丐先生一言以发之。”予亟问其语,公武于是出其家谱牒,乃知其先君名冲之,字叔用,世所称具茨先生者也。予于是耸然曰:“是必吾用道也耶,第今字叔用为小异耳。”已而,追怀平昔周旋之旧,盖自京师之别,绝不相闻。令乃幸与其子游又获观其所论著为之慨叹者久之嗟乎!予安得不为吾用道一言哉!

方绍圣之初,天下豪爽绝特之士,谗放逐,晁氏群从多在党中。叔用于是飘然遗形,游而去之。宅幽阜荫茂林于具茨之下,世之网罗不得而攫也。既,朝廷诸公谋而起之,乃复任心独往,高挹而不顾,世之荣利不得羁也。至于疾革,乃取生平所著书,聚而焚之,曰:“是不足以成吾名。”由是观之,叔用之所以传于后世者,果于诗乎?顾其胸中必有含章内奥而深于道者矣。

宋兴五十载,儒学文章之盛,不归之平棘宋氏,则属之澶渊晁氏。二氏者,天下甲门也。文元公事章圣皇帝垂二十年。当是时,甄明旧仪,绪正礼乐,一时诏令,皆出其手。迨其子文庄公继践西省,是时,文元公方请老家居。然则叔用以文庄为曾大父,以文元公为高祖。其家风流人物之美,渊浮浚深,蓄厚而发。晁氏所藏至二万卷,故其子孙悴掌励志,皆以文学显明当世。

予尝从叔用商近朝人物,嘉言善行,朝章国典,礼文损益,不贯洽。温厚足以代言,渊博足以顾问,则以诗鸣者,岂叔用之志也哉!虽然,叔用既以油然栖志于林涧旷远之中,遇事写物,形于兴属,未尝为怀怨、危愤、激烈、愁苦之音。予于是见叔用于晦明消长、用舍得失之际,未尝不安而乐之者也。秦汉以来,士有抱奇怀能、流落不遇,往往躁心污笔,有怨诽愤快沈抑之思,气候急刻,不能闲远,古之词人皆是也。

太史公作《贾谊传》,盖以屈原配之,何哉?岂迁之意谓谊一不平于其中,遂哀怨噎郁,泣涕以死?借使文帝尽用其言,则谊亦安能有所建立于天下乎?唯深于道者,遗于世而不怨,发于词而不怒,君子是以知其必能有为于世者也。嗟乎,吾于叔用岂直以诗人命之哉?

宋绍兴十一年九月五日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乃幸A与其子游B又获观C其所论著D为之慨叹E者久F之G嗟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公,与《五代史伶官传序》“还矢先王”的“先王”一样,指自己已死的父亲。
B.离,这里指被离间,与《屈原列传》里“犹离忧也”中的“离”的词义相同。
C.靡,这里指无、没有,与《促织》里“靡计不施”一句中的“靡”的词义相同。
D.借使,指假使,与《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一句中的“向使”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公武与作者相识后,知道他与自己父亲是同学,就拿了具茨先生的诗集来请作者写序。
B.绍圣年初,具茨先生隐居具茨山下,以避开世俗的罗网,还拒绝被起用,不受名利的羁绊。
C.晁氏家族对宋代儒学繁盛的贡献很大,家中藏书极多,子孙们也能苦学励志,都扬名当时。
D.作者将具茨先生与贾谊并提,认为具茨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深谙有所作为之道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所选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时,甄明旧仪,绪正礼乐,一时诏令,皆出其手。
(2)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
5.作者将具茨先生的诗作与“古之词人”对比,赞赏了具茨先生的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项街头“对诗”活动受到关注。被主播拉住“对诗”的人,有的抓耳挠腮,嗑嗑巴巴,对不上几句,有的满腹经纶,信心十足、对答如流。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激烈讨论:有人认为,现在的人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阅读经典相对少了,传统文化逐渐淡薄,还是应该鼓励人们尤其是学生多背一些经典;也有人认为,现代知识检索技术更先进,查找知识的手段更多,社会发展也更需要人们的创造能力,不必在背诵方面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到底要不要去背诵传统经典,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写一篇辩论性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驳论有据,说理充分。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

艺术家在创作中的状态,就像运动员在赛场,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稍有闪失就有可能与成功擦肩而过,所谓超越自我,宁静致远,都是艺术家在创作最佳状况中获得的。说它是心诚则灵也好,苦尽甘来也好,靠的全是努力和真诚。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张百顺年轻时拉过洋车,后来卖了多年烤白薯。①德胜门豁口内外没有吃过张百顺的烤白薯的人不多。后来取缔了小商小贩,许多做小买卖的都改了行,张百顺托人谋了个事由儿,到太平湖公园来看门。一晃,十来年了。

太平湖公园应名儿也叫做公园,实在什么都没有。既没有亭台楼阁,也没有游船茶座,就是一片野水,好些大柳树。前湖有几张长椅子,后湖都是荒草。②灰菜、马苋菜都长得很肥。牵牛花,野茉莉。飞着好些粉蝶儿,还有北京人叫做“老道”的黄蝴蝶。一到晚不晌,往后湖一走,都瘆得慌。平常是不大有人去的。孩子们来掏蛐蛐。遛鸟的爱来,给画眉抓点活食:油葫芦、蚂蚱,还有一种叫做“马蜥儿”的小四脚蛇。③看门,看什么呢?这个公园不卖门票。谁来,啥时候来,都行。除非怕有人把柳树锯倒了扛回去。不过这种事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因此张百顺非常闲在。他没事时就到湖里捞点鱼虫、笮草,卖给养鱼的主。进项不大。④但是够他抽关东烟的。“文化大革命”一起来,很多养鱼的都把鱼“处理”了,鱼虫、笮草没人买,他就到湖边摸点螺蛳,淘洗干净了,加点盐,搁两个大料瓣,煮咸螺蛳卖。

(节选自汪曾祺《八月骄阳》)

1.文中画线的第①句也可以表述为“德胜门豁口内外很多人都吃过张百顺烤的白薯”,但效果不如原句子。说说这是为什么。
2.汪曾祺很会用句号来表现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文中②③两句较为典型,任选一处,说说这些句号的使用效果。
3.语言文字运用I中的画线句子和Ⅱ中画线的第④句中,都有助词“的”,说说两个“的”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1)都是艺术家在创作最佳状况中获得的。
(2)但是够他抽关东烟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鱼兜到第三圈,他才第一次看见它。

他起先看见的是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它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从船底下经过,他简直不相信它有这么长。

“不能,”他说。“它哪能这么大啊。”

但是它当真有这么大,这一圈兜到末了,它冒出水来,只有三十码远,老人看见它的尾巴露出在水面上。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是极淡的浅紫色,竖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它朝后倾斜着,鱼在水面下游的时候,老人看得见它庞大的身躯和周身的紫色条纹。它的脊鳍朝下耷拉着,巨大的胸鳍大张着。

这回鱼兜圈子回来时,老人看见它的眼睛和绕着它游的两条灰色的乳鱼。它们有时候依附在它身上,有时候倏地游开去,有时候会在它的阴影里自在地游着。它们每条都有三英尺多长,游得快时全身猛烈地甩动着,像鳗鱼一般。

老人这时在冒汗,但不光是因为晒了太阳,还有别的原因。鱼每回沉着、平静地拐回来时,他总会收回一点钓索,所以他确信再兜上两个圈子,就能有机会把鱼叉扎进去了。可是我必须把它拉得极近,极近,极近,他想。我千万不能扎它的脑袋。我该扎进它的心脏。

“要沉着,要有力,老头儿,”他说。

又兜了一圈,鱼的背脊露出来了,不过它离小船还是太远了一点。再兜了一圈,还是太远,但是它露出在水面上比较高些了,老人深信,再收回一些钓索,就可以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早就把鱼叉准备停当,叉上的那卷细绳子给搁在一只圆筐内,一端紧系在船头的系缆柱上。

这时鱼正兜了一个圈子回来,既沉着又美丽,只有它的大尾巴在动。老人竭尽全力把它拉得近些。有那么一会儿,鱼的身子倾斜了一点儿。然后它竖直了身子,又兜起圈子来。

“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 他又感到头晕,可是他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我把它拉动了,他想。也许这一回我能把它拉过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为了我熬下去吧。你从没晕倒过。这一回我要把它拉过来。

但是,等他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趁鱼还没来到船边,还很远时就动手,使出全力拉着,那鱼却侧过一半身子,然后竖直了身子游开去。

“鱼啊,”老人说。“鱼,你反正是死定了。难道你非得把我也害死吗?”

照这样下去是会一事无成的,他想。他嘴里干得说不出话来,但是此刻他不能伸手去拿水来喝。我这一回必须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在兜下一圈时,他差一点把它拉了过来。可是这鱼又竖直了身子,慢慢地游走了。

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

你现在头脑糊涂起来啦,他想。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或者像一条鱼那样,他想。

“清醒过来吧,头,”他用自己也简直听不见的声音说。“清醒过来吧。”鱼又兜了两圈,还是老样子。

我弄不懂,老人想。每一回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了。我弄不懂。但我还要试一下。他又试了一下,等他把鱼拉得转过来时,他感到自己要垮了。那鱼竖直了身子,又慢慢地游开去,大尾巴在海面上摇摆着。

我还要试一下,老人对自己许愿,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已经软弱无力,眼睛也不好使,只看得见间歇的一起。

他又试了一下,又是同样情形。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动手就感到要垮下来了,我还要再试一下。

他忍住了一切痛楚,拿出剩余的力气和丧失已久的自傲,用来对付这鱼的痛苦挣扎,于是它游到了他的身边,在他身边斯文地游着,它的嘴几乎碰着了小船的船壳板,它开始在船边游过去,身子又长,又高,又宽,银色底上有着紫色条纹,在水里看起来长得无穷无尽。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了,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地竖立着,高齐老人的胸膛。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

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

老人感到头晕,恶心,看不大清楚东西。然而他放松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从他划破了皮的双手之间慢慢地溜出去,等他的眼睛好使了,他看见那鱼仰天躺着,银色的肚皮朝上。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戳出来,海水被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染红了。起先,这摊血黑魅魑的,如同这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然后它像云彩般扩散开来。那鱼是银色的,一动不动地随着波浪浮动着。

老人用他偶尔看得清的眼睛仔细望着。接着他把鱼叉上的绳子在船头的系缆柱上绕了两圈,然后把脑袋搁在双手上。

“让我的头脑保持清醒吧,”他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说。“我是个疲乏的老头儿。可是我杀死了这条鱼,它是我的兄弟,现在我得去干辛苦的活儿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紧张的搏斗过程中,作者却宕开笔墨,写了两条灰色的乳鱼。这既描述了老人的观察所及,也从侧面衬托出了马林鱼的巨大、从容。
B.文中多次描写大鱼被“拉了过来”,“可是这鱼又竖直了身子,慢慢地游走了”,刻画出了一个强大对手的沉着、优雅以及对尊严的维护。
C.“老人这时在冒汗,但不光是因为晒了太阳,还有别的原因”,“鱼,你反正是死定了”,这些句子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海明威写作的“冰山理论”。
D.杀死大马林鱼后,老人感到头晕,恶心,“它是我的兄弟”,这些表述,反映出老人杀死大马林鱼后深深自责的心理。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老人身体极度疲乏,甚至到了不受控制状态的真实反映。
B.“手啊”“腿儿”“头”,用呼告的方式来描写这段对话,表现了老人面对困境时所作的拼命挣扎。
C.采用倒装句、短句,使句子读起来更有力量感,也更能体现老人顽强的意志。
D.自我鼓励,决不放弃,这就是作者通过老人这一形象对“硬汉精神”所作的诠释。
3.节选部分在情节设计上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在《老人与海》中,作者赋予老人、大海、大鱼等以不同的意义。而老人又是怎样看待大马林鱼的?请结合选段内容,加以分析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