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5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郭将军

李白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

[注]①此诗当是天宝三年(744)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被迫出翰林后在长安所作。②银台:宫门名,分左银台门、右银台门。唐时的翰林院在右银台门内。③紫微:紫微星,古人认为其为帝星,此处比喻皇帝。④朝天:朝见天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颂扬口吻,赞美郭将军功勋卓著且位高权重,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宠爱。
B.颔联描述郭将军潇洒的政治生活,天刚亮时佩剑上朝,太阳落山时醉酒回家。
C.颈联通过“爱子”“美人”的行为,展现出一个家庭美满、生活惬意的将军形象。
D.与《将进酒》借题发挥、借酒浇愁不同,本诗单纯是诗人饮酒取乐的酬赠之作。
2.尾联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它与前三联的关系?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札莫希奇市

【苏联】伊萨克·巴别尔

师长和师部躺在距札莫希奇市三俄里的一片收割过的麦田里。各部正待命夜袭这个城市。军部通令全军,今夜务必夜宿于札莫希奇,所以师长在等待胜利的消息。

哗哗地下着雨。夜风和夜暗在湿漉漉的大地上飞翔。星星全被吸饱墨汁的乌云压熄了。筋疲力尽的马匹在黑暗中叹着气,抖着身子。没有马料可以喂它们。我把马缰绳拴在我腿上,裹上雨衣,躺到一个积满雨水的坑里。被雨水泡得涨鼓鼓的大地向我伸展开了坟墓令人慰藉的怀抱。马拉直了缰绳,拽着我的腿,把我拖向前去。马找到了一小丛草,低头吃了起来。这时,我睡着了,梦见了一个堆满干草的草棚。草棚上边,尘土飞扬的金灿灿的打麦场上在轰隆隆地打麦。只见麦捆在空中乱舞,使七月的白昼成了傍晚,密林似的晚霞仰面朝天地横卧在村庄的上空。

我展开双臂安卧在静静的眠床上,干草抚爱着我的后脑勺,令我神魂颠倒。后来,草棚的门吱嘎一声推了开来。一位身穿舞会礼服的女子走到我跟前……

我醒了过来。

一个胡子拉碴的庄稼汉站在我面前,他手里握着一支枪。马的背脊像黑糊糊的横梁将天空割了开来。缰绳的死结勒紧了我翘起的腿。

“老乡,你睡着了,”庄稼汉说,他欠睡的夜间的眼睛含着笑意,“马把你拖了半俄里路……”

我解开缰绳,站了起来。被杂草刮破的脸上淌着血。

就在这里,离我两步近的地方,是前沿的散兵线。我已经能看到札莫希奇市的烟囱,犹太人区小胡同里提心吊胆的灯火和黑灯瞎火的瞭望台。灰蒙蒙的曙光像氯仿的气浪向我们流来。波军营地上空腾起几枚绿色信号弹。信号弹在空中战栗了一会儿,便好似月光下的玫瑰,撒落下来,熄灭一尽。

战地静悄悄的,我听到了远处微弱的呻吟声。秘密屠杀的烟雾弥漫在我们四周。

“在枪杀什么人,”我说,“不知在枪杀谁?……”

“波兰人慌了手脚,”庄稼汉回答我说,“波兰人在杀犹太佬……”

庄稼汉把枪从右手换到左手。他的络腮胡子歪到了一边。他友好地瞥了我一眼,说:“这样的黑夜在散兵线内是长得见不到头的,一个人来到这儿就想跟另一个人拉拉呱儿,可上哪儿去找这另一个人……”

庄稼汉硬要我跟他对火抽支烟,拉住我的手,怕我跑了。可我却翻身上马,朝师部所在地飞马而去。

师长正准备出发。他面前是一溜通信员,别看他们都立正站着,却在那里打盹。

骑兵连都下马步行,沿着湿漉漉的山冈缓缓行进。

“我们拧紧螺丝帽了。”师长轻声说道,旋即拍马而去。

我们跟着他,登上了去西坦涅茨的路。

又下起雨来了。一路上的水洼里漂着死耗子。秋天在我们心的四围设下了埋伏,连树木都像一具具站立起来的赤身裸体的死尸,在十字路口摇来晃去。

早晨,我们到达西坦涅茨。我跟师部设营员沃尔科夫在一起。他给我俩在村边的农舍里找到了一间空屋。

“拿酒来,”我对女房东说,“拿酒来,拿肉来,拿面包来!”

老婆子坐在地板上,用手喂着藏在床底下的一条还未下过崽的牝牛。

“统统没有,”她冷冰冰地回答说,“我都记不得什么时候有过这些东西了。”

我坐到桌前,解下手枪,打起盹来。一刻钟后,我睁开眼睛,看到沃尔科夫俯身在窗台上。他在给未婚妻写信。

“万分尊敬的瓦丽娅,”他写道,“您还记得我吗?”

我看过信后,从兜里掏出火柴,点燃了地板上的一小堆干草。火苗訇的一声朝我窜起来。老太婆扑到火上,用胸脯把火压灭。

“老爷,你这是干吗?”老太婆说道,惊恐地往后退了一步。

沃尔科夫回过头来,用呆滞的目光瞪了老太婆一眼,又写起信来。

“烧死你,老东西,”我嘟哝说,把干草撒在地上,“烧死你,把你那头偷来的牛一起烧死。”

“等等!”女房东叫道。她跑到前厅,抱了一罐牛奶和面包回来。

我们吃了还不到一半,外边枪声大作。密集的枪声响了很久,听得我们好生烦躁。我们喝光牛奶后,沃尔科夫就跑到外面去看看出了什么事。

“我给你的马备好了鞍子,”他从小窗口对我说,“我的马中了弹,还是别骑的好。波兰人在百步外架起了机枪。”

这么一来,我们两人只剩下了一匹马。这匹马好不容易把我们驮出了西坦涅茨。我跨在马鞍上,沃尔科夫紧贴着我,坐在我身后。

辎重队的大车奔跑着,叫喊着,陷入泥泞。晨曦由我们体内流向天空,一如氯仿流向医院的手术台。

“柳托夫,你结婚了吗?”坐在我身后的沃尔科夫突然问我道。

“老婆把我扔了,”我回答说,“打了短短的一个盹,我梦见自己睡在床上。”

沉默。

我们的马脚步不稳地走着。

“马再走两俄里就要累死了。”坐在我身后的沃尔科夫说。

沉默。

“这一仗我们打输了。”沃尔科夫一边嘟囔着,一边打着呼噜。

“是呀。”我说。

注①:一九二○年,二十六岁的巴别尔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本文是他根据这次征战经历创作的一篇战地小说。本文的“我”和沃尔科夫都是知识分子。札莫希奇市,波兰古城。本文选自《红色骑兵军》,有删节。②氯仿:一种医疗上具有麻醉效果的无色液体。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双线推进,一条线是部队进攻札莫希奇,一条线是“我”的行踪,开头准备进攻,结尾进攻失利,结构完整。
B.老太婆被迫向“我们”提供牛奶和面包,是害怕她的小牛被烧死,因为那是她在战争中唯一的财产和生存希望。
C.从糟糕的天气到精疲力尽的官兵,从冷漠不配合的当地居民到粗暴的军人,小说暗示,这场战斗失利毫不意外。
D.本文在描写战争和暴力场景时“若无其事”,可这冷若冰霜的“客观”却反而蕴含着巨大的抗议力量和震撼效果。
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人慰藉”,躺在像“坟墓”一样的雨水泥坑里,都很“舒服”,突出“我”极其疲倦。
B.“提心吊胆”,距离前沿散兵线不远的札莫希奇市,无辜者在被杀害,“我”感到十分紧张。
C.“拧紧螺丝帽”,师长这句话的意思,有可能是要求部下调整心态,以克服眼前的困难。
D.“扑到火上”,用细节描写突出老太婆的反常的敏捷和惊慌的心态,反衬了纵火者的粗暴。
3.文章划线句子的环境描写特点及其作用与《荷花淀》中环境描写特点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孙犁《荷花淀》)

4.残酷的战争会让正常的人性异化。请以“我”、庄稼汉和沃尔科夫三个形象为例,结合文章情节,分析上述观点。
2024-02-04更新 | 25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高二上期末(湖北)-文学类文本阅读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传统的中西绘画区别很多。但最根本的区别是西画以“目视”,而中国画以“神遇”。“目视”即用眼睛去看,“神遇”是用心神去领会、思考。

比如,西方人认为玫瑰花很美,花红而大,叶绿而肥,这靠的是“目视”;中国文人认为梅花冬天开放,有冒风雪抗严寒的精神,具有君子的人格力量,这靠的是“神遇”。

生活如诗如画,既可以“目视”,也可以“神遇”。作为高三学生,请你结合自己对高中生活的感悟,给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与他们分享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以下四句话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哪一项和其他三项表达效果不同?(     
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记念刘和珍君》)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包身工》)
C.几个女人有点儿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荷花淀》)
D.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拿来主义》)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意;或者如胡适所说,是一个大“箭垛”,我们人人都可以在他那里射中心中所想;或者,如我曾经比喻的,是一个大大的“滚雪球”,当他在时光的坡道上滚动时,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可以在上面附着上自己的东西。是的,物理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黑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力量

比经学家把《诗经》学术化、意义化,从而使其失去了生动鲜活更严重的是,学者们对屈原的所作所为。首先,学者们用他们各自不同的判断标准,对某篇作品是或不是屈原所作出了种种结论,他们甚至还挑起了一场“历史上有无屈原”的争论。依我看,“屈原”本就是一个符号。作为一个“物理事实”,他早已消失,而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屈原”,乃是一个“人文事实”。在贾谊、刘安和司马迁那里,“屈原”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性,是这些东西引起了他们的共鸣。我把屈原称之为“滚雪球式人物”,意思是说,“屈原”这两个字上所包含的意义、价值、精神等,是在文化史上不断附着上去的,正如一个雪球。我们若层层剥开它去寻找所谓的事实,则最终不过是雪块而已——所谓的“事实的真相”不存在。文化史上众多人物与文化现象何尝不都是一个一直滚动的雪球?当他们从我们这儿滚过时,若我们能在上面附着上什么东西,也算功德圆满了,何苦要拿着“学问的凿子”硬凿下去,找出所谓最后的“真相”?待到最后,一切剥落,“真相”会令我们失望:原来什么也没有。

1.下列对于文段的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拟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B.第②段中有四处给“屈原”加上引号,都是为了起强调的作用。
C.第②段中“所谓的”表示作者对一些人坚持的事实持否定态度。
D.第②段中加点成语“功德圆满”改为“不孚众望”更符合语境。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县令。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气象,又暗含诗人山居落寞的情怀。
B.一个“欲”字赋予竹笋以知觉,生动形象地把一般人尚未觉察到的早春描绘出来。
C.诗人卧听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无尽的乡思,新年的热闹更让他感伤成疾。
D.诗歌冠以“戏”字,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似游戏文字,意脉却含蓄绵密。
2.诗人借“未见花”等日常小事生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火爆全网。1)它的成功并非一挥而就,(2)而是源于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长期积累。(3ChatGPT不仅能独立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甚至能够写诗、写代码、写文案……(4)其出色的表现,(5)既让人赞叹,也不禁让人担心人工会不会被机器取代

其实,①_           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就属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只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机械重复的话语、“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给人的感受实在是一言难尽。相较而言,ChatGPT能更聪明地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面对各式各样的要求,ChatGPT并未表现出顾此失彼的窘态,反而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hatGPT的表现并不令人意外,但它的横空出世还是让人有点猝不及防。有人忧心忡忡,认为人工智能迟早会替代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但这恰恰说明,②           ,而是材料的堆砌。随着机器自身素材的积累,比ChatGPT更“聪明”“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诞生。因此,与其担心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工作,不如聚焦自身思想的创新,让机器当好人类的“秘书”。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如果缺乏创新,一味跟风模仿,文化产品就会同质化、低端化,很可能败下阵来。文化从业者应该意识到,创新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才能让自己的创作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出来并修改。
2.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以“文化产品”为开头,重组画横线的句子,要求使用设问,并体现因果关系。可适当增删词语,但句子要通顺连贯。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的六经,原来是周史官所藏各种历史记录,经孔子删订解释以后,师徒相传,别成一种所谓经学,但历史学并不因经学的盛行而停止本身的发展。如果说,在前一阶段里,孔子、左丘明是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家,那么,在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上,太史公司马迁是更大的历史著作家。自从司马迁著《史记》,中国才开始出现了规模巨大的、组织相当完备的历史著作。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司马谈非常博学,精通天文学、《易》学、黄老学。他以黄老学为主,批判儒、墨、名、法、阴阳各家学说。司马迁十岁以前曾学过耕地和牧畜,十岁读古文书籍,二十岁以后,游历全国名都大邑,采访遗闻佚事。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父职做太史,遍读旧史和群书,因此,他是西汉一代稀有的大博学家。司马迁继承司马谈家学,又博通古文经学,特别是董仲舒《公羊》学,但不受西汉经学的拘束,更不受阴阳五行学的影响,他是西汉一代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司马迁具备着上述诸条件,再加上他的创造力,以二十余年的时间,写成了《史记》一百三十篇,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凡当时存在着的史料,全部综合在《史记》里面。这一伟大著作的出现,标志着孔子以来历史学又大进了一步。

本纪仿《春秋》经十二公,按年月标举大事,为全书总纲。表仿周史官旧谱的体制,记事最为省便。书仿《尚书·禹贡篇》及《礼经》《乐经》的体制,总述古来文化的成就,特别是《天官书》《历书》《河渠书》和《平准书》,总结了天文、历数学、地理学、经济学的知识,意义更为重大。自此以后,史家相继述作,二千年来有关制度、经济、文化发展的史料得以大量保存,司马迁创始的功绩是极其巨大的。世家中有西周至战国十七个重要的侯国史,大大丰富了这一段历史的内容。列传中有重要人物传,有特殊事业传,有国境内诸少数族传,有藩属国传,有外国传,叙述的方面甚为广泛。司马迁不受西汉经学的拘束,所以还能看到社会上各种活动的人物,他为酷吏立传,说豪强兼并,什么道理都不能感化,只有不顾一切,用严刑削平他们。酷吏、刺客、游侠、货殖等列传,特别显著地表现出司马迁对被剥削者、被压迫者的同情心以及对“士为知己者死”的大义的歌颂。

《春秋》是鲁国史,《史记》扩大为全中国史,《春秋》以鲁君为主,《史记》以历代天子为主。《春秋》局限于二百四十二年,《史记》十二本纪上通到黄帝尧舜二千余年。《史记》改变了分国割据的历史概念,建立起历史的统一观和正统观。《史记》十二本纪上起五帝,历三代以至秦汉,一脉相传,这是有极大意义的,它表示国家的统一和人心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有百国春秋,《周春秋》与《鲁春秋》没有尊卑的区别,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在《史记》中,司马迁介绍少数民族先祖首领时,都写到了他们是炎黄子孙,强调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血脉相依的关系。汉族建立的朝代,即使因暴政被广大人民推翻了,但继起的如果是非汉族的朝代,那个被推翻了的汉族朝代,就会被用来作号召广大人民起义的旗帜,一直到推翻非汉族的朝代才停止。这个自西晋至清朝毫无例外的历史事实,与广大人民承认正统朝代、反对僭伪朝代的传统思想有密切联系。这个传统思想发源于孔子《春秋》,形成于司马迁《史记》,十二本纪正是这个传统思想的正确反映。由于这个正确反映。传统的历史正统观更加巩固,成为封建时代进行民族斗争的一个重大力量。《史记》在史书中开创性地为少数民族立传,讴歌少数民族首领的优秀品质,与前人相比体现了先进的民族思想。

司马迁《史记》创纪传体通史,东汉初班固《汉书》创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叙事详密,可是缺少司马迁那样比较自由的思想。受传统正统思想影响的班固,仍保留着一定夷夏之辨的思想残余。班固在《汉书》的编排体例上,将少数民族列传全部放在了《汉书》的末端,似乎也流露出了一丝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汉书》中所包含的夷夏之辨思想也是班固多为后人诟病的地方。但很明显,夷夏之辨思想并不是班固思想的主流。班固的民族政策思想受传统的服事制影响较深,对于“不贡”“不王”还屡次侵扰中原的蛮夷,班固主张武力征伐,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汉匈关系上。但对于汉王朝纯粹开疆扩土而发动的不义战争,班固是反对的。因此,对于两越、西南夷、朝鲜,班固更多的是主张怀柔政策。班固虽然主张对少数民族用兵,但绝不是没有余地的穷兵黩武。

此后各朝纪传体史称为正史,虽然都不及《史记》和《汉书》,但在各体史书中,仍居最重要的地位。

(摘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经学蓬勃发展,经学由历史著作而产生,反过来又制约了历史著作的发展。
B.家族影响、自身的知行合一以及个人创造力,使司马迁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
C.《史记》巩固了以汉族王朝为正统的传统思想,同时又突破性地为少数民族发声立传。
D.《史记》思想自由,《汉书》叙事详密,各有千秋,是后代纪传体史书难以企及的高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出现之前,中国没有规模巨大的、组织相当完备的历史著作。
B.在经学研究上,司马迁既博览又不受时代局限,是西汉重要的思想家。
C.司马迁将荆轲写入《刺客列传》,明显体现出他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之心。
D.《史记》在时间跨度、地域分布以及历史观的先进性上均胜于《春秋》。
3.下列不属于《史记》成书原因的一项是(     
A.今汉兴,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司马谈
B.太史公平生喜游,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北宋·马存
C.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罪莫大焉。——司马迁
D.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鲁迅
4.请结合文本内容,概述《史记》的重要历史意义。
5.《汉书·匈奴传》中记载:“夷狄之人贪而好利……是故圣王禽兽畜之,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试用文中观点对此加以分析,并指出《史记》民族观与之有何不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声(节选)

麦家

日伪时期,杭州西子湖畔的裘庄里,一夜之间,突然囚禁了金生火、吴志国、白小年、李宁玉、顾小梦等5位军事要员。据密报,5人中有一人是代号为“老鬼”的地下党。特务处长王田香配合日本上司特高科大佐龙川肥原,需在五天内揪出“老鬼”,攻破其地下组织。

司令认定吴志国是老鬼,可吴志国拿着枪指自己的脑子赌咒发誓指认译电员李宁玉。肥原准备跟李宁玉过过招。

雨过天晴,东楼的小草湿漉漉的,绿得发亮。肥原进门,看见李宁玉坐在阳台上,跷着二郎腿,好像挺享受的。走近,才发现她在画画,画夹、画纸、素描笔,都挺像回事。

画具是裘庄主人的。中午吃饭时,李宁玉当场要求借给她,说她小时候学过画画,现在无聊想用画画来打发时间。

李宁玉画的是山坡上的两棵无名野树。肥原看她画得有些样子,夸奖道:“不错嘛,看来你真学过画画。”

李宁玉不抬头,继续画:“这下你更有理由怀疑我在偷练吴志国的字了。”

肥原一时不明白她说的:“为什么?”

李宁玉随手在树下画了株小草,解释道:“因为写字和画画都是线条艺术,我能临摹山水,临摹个字就更容易了。”

肥原笑:“然后你要告诉我,如果你是老鬼,在盗用吴部长的字传情报,你就不会在我面前暴露你会画画是不是?”

李宁玉停下笔,没理他,进房间,继续画。

肥原跟到房间:“我想问你个问题,李宁玉,你家里有几个人?”李宁玉不理他,他又继续说,“你是不是老鬼明天晚上就见分晓,如果是,现在承认,我只拿你一个人问罪,否则我要灭你全家,一个不剩,包括两个孩子。”

李宁玉没抬眼:“明天你就会知道,我不是老鬼。”

肥原有些没趣,正好王田香上来说有事情报告,便出了东楼。“那就打吧,”王田香讨好地说,“有些人就是不识相的。”

……

挨打后的李宁玉头破血流,话都说不清,却还嘴硬:“打……把我打死……你不打死我……我上军事法庭告你……你逼供,我要告你……他们都是证人……”

肥原冷笑着说:“你告我?去军事法庭告?你以为你是什么人!我打死你就像打死一条狗,没人管得了!”

李宁玉听了这话,目光一滞,转眼间,河流决堤,声泪俱下,“我是一条狗啊,死了都没有人管的啊……我是一条狗啊,让我去死吧……”说着挣扎着爬起来,一头往墙上撞去,把现场的人都吓呆!

李宁玉撞墙没死,她这样子站都站不直,哪还撞得死?

可第二天,李宁玉死了,是吃毒药死的。这在她的遗言中有明确交代。李宁玉留下的遗言共有两份,分别是给张司令以及她的丈夫。遗言内容如下:

尊敬的张司令:

一年前,在我接受译电科科长重任时,组织上发给我这颗剧毒药丸,我深知,当我掌握的秘密面临威胁,我应一无犹疑地吞下这颗药丸。今日我吞下这颗药丸,绝非因秘密遭受威胁,实属我个人对皇军和您的忠诚遭到深深质疑。肥原怀疑我是共匪,视我辈如蝇狗,我深痛之。知我者莫如您,我一生只求忠心报国,今死有余恨!切望司令明冤。

您忠诚的部下李宁玉

良明吾夫:

原谅我的不辞而别。我执行公务急病而亡,当属因公殉职,死而无憾。只念孩子年幼,于心不忍。我忍病作画一幅,寄望他们能在你培育下,成树成材,福禄一生。我在西天保佑你们。

小宁

肥原和王田香把李宁玉的所有遗物找出来,集中在一起:笔记本、钢笔、发夹、口红、扎头巾、一幅素描画。画已经完成,画的是两棵不知名的树,粗壮,挺拔,并排而立,地面上长满一溜小草,还题有一句话:

牛儿,小玉,妈妈希望你们要做大树,不要做小草。显然是给孩子们画的。

画很简单,用单线勾勒,没有一处色块。树下的小草长长的一排,高矮不等,一半在地面下,一半在地面上,疏密有度又无度,看上去画得非常不经心,多数是一笔带过。但肥原仍担心画里面藏字,正面看,反面看,对着灯光看,用放大镜看。总之,每一样东西,都一一细致地检查,确信无疑后方纳为遗物,派人交给她丈夫。

肥原想不管怎么样,等晚上抓了人,他就知道谁是老鬼了。

可晚上他没有抓到人:老K、老虎、老鬼……一个都没有,影子都没有。眼前只有一座空荡荡的黑院子,像刚从黑地里长出来,一切都还没开始。

其实是结束了。

【注】①译电员:在战争中,译电员负责把电报内容,用密码加密,把电报译成电码,然后交给发报员发出,对方译电员再用相同的密码,译出电报内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五个被拘禁的军事要员是日军大佐龙川肥原在得到关于“老鬼”密报后重点怀疑的对象。
B.李宁玉被肥原威逼套话时能从容应对,甚至身遭酷刑也不屈服,最后却因忠诚受到质疑而崩溃自杀。
C.李宁玉给张司令的遗言中满是被诬陷的悲恨,给丈夫的信满怀温情,这是为了迷惑敌人,传出消息。
D.小说结尾特高科抓捕敌后抗日工作者的行动失败,说明同志们得到了从裘庄传出的情报,及时转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线句子是环境描写,画面清淡明净,与下文惨烈的审问毒打形成对比,也为绘画传信的情节埋下伏笔。
B.小说没有正面刻画代号为“老鬼”的地下工作者,却让读者感受到一个信念坚定、英勇智慧的革命者形象。
C.小说运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讲故事,吸引读者参与其中,创造了一种与读者一同“解密”的叙事氛围。
D.本文的语言由简洁的对话和冷静的叙述构成,表达冷峻而含蓄,这种广播剧式语言很贴合谍战小说的氛围。
3.有人评价“经历过大孤独、大绝望的人,会懂得《风声》给你的大坚韧和大智慧”。请结合文本说明李宁玉身上的“大坚韧”和“大智慧”。
4.作者麦家“擅长叙述读者熟悉又陌生的故事”,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10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连用“______________”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不被楚王信任的现实,为下文屈原心生怨愤而作《离骚》铺垫。

(2)《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精锐的士兵守在要塞,仔细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一实一虚,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和家中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古代诗人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抽象无形的音乐描摹为有形可感的实体,比如“______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