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91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

(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

材料二:

2003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裁而独立门户的原因。

在和平年代及非虚构挑战下,报告文学是否已经丧失内在活力,这一质疑也似乎成为报告文学给非虚构让位的理由之一。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说: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解构,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去深度。这似乎预示承载着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的报告文学注定要被狂欢的现代主义抛弃。但现实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材却呈现着多样姿态,如张子影的《试飞英雄》关注中国空军试飞员的忠诚无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记录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赵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里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报告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仍有着不见硝烟的伟大,仍有着激荡卓越的不凡。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

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2019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虚构的堂皇。这时,长于个人经验叙事引起大众共鸣的非虚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敌人并非报告文学,两者之间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非虚构为独立性摇旗,暗合现代主义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验的命题;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非虚构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的焦虑和不安。

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在宏大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无法引起共鸣的言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綮,二来可能是呆板滞塞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契机。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回归初心和本真。

(擿编自丁佳雯《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传到中国后,虽赓续了写实传统和述史传统,并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
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
C.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与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两者内涵相同。
D.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从而引起热烈响应,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也就不会被“非虚构”写作消解。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是专业化写作,不能像非虚构写手那样写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生命体验的“带入性”相对处于劣势。
B.名为“非虚构”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受到批评,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
C.报告文学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问题以保持“新闻性”和“文学性”,也需要克服外部名利场的不良影响。
D.报告文学要认准“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这个方向和目标,否则难以自救。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
B.艺术评论家:“作家要立足生活的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真实。”
C.作家丁晓原:“人生历程丰富多彩,个体生命跌宕起伏,报告文学关注其中的故事性、传奇性,会使叙事充盈饱满。”
D.作家胡平:“报告文学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历史真相与历史现象的还原和反思。”
4.请分析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有人说:“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12-07更新 | 150次组卷 | 22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存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中,提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老子》中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训俭示康》中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古代圣贤的智慧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

现在的中学校园,沉溺于物质享受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学校将组织一次“做生活的减法”的征文活动,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以学生李华的身份给你的好朋友王明写一封不少于800字的书信,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3 . 根据诗中人物形象,请把下列诗句进行分类,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①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②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③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④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⑤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⑥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⑦解识行人今古恨,路边惟有短长亭。

⑧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甲、迁客逐臣:________乙、游子思妇:________
丙、戍卒征夫:________丁、高士隐者:________
2023-11-0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的河边(节选)

峻青

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溶合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然而,雷却在西北方向隆隆地滚动着,好像被那密密层层的浓云紧紧地围住挣扎不出来似的,声音沉闷而又迟钝。越是担心落雨,雨果然就来了。在这样暴风雨的夜里,走路与其说是用眼找,还不如说用本能感觉到的。如果对地区没有像对自己家门口那样的熟悉,就根本别想继续前进。果然走了一会儿,我和老杨都迷失方向了。我说是向南走,他说是向北走。而小陈却什么都不说,老是沉默地然而却异常坚定地在前面走着,偶尔回过头来招呼一声。

“喂!当心前面是小沟!”

“喂!右转弯,左面是据点。”

我心里想:幸亏有这样一个好向导,要不,那才糟了哩!每当闪电亮起的一刹那,我看见他那矮小的身形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时,心里就不禁泛滥起一种怜惜和感动的情绪。唉!他还完全是个小孩子哩!

说起来可真凑巧,我们正在庆幸大风雨的夜里走路不会遭遇敌人的时候,却偏偏就遭遇上了敌人。那是走到昌邑城以北不远的地方。二三十个还乡团人马押着十多个村干部迎面走来。在闪电中我们都看清了双方,惊愕片刻之后枪就响起来了……

遭遇战很快停止了。

我和老杨、小陈却失去联系了。于是我按照事先约定的信号找到他们,继续往前走。这时风停了,雨也住了,但天依然很黑,我们三人走进一片荒草地,小陈愕然地停住了。原来在遭遇战之后他也迷失了方向,我们无可奈何地伏在荒草地里等待天亮。小陈又着急又惭愧,哭了起来。水在草底下潺潺地流着,身旁不时地有沙沙声响过,大概是水蛇在草间爬行。蛤蟆在我们的周围,咕咕呱呱地不住气地叫。老杨抓起了一把泥,恶狠狠地向着蛤蟆叫的地方丢了过去。

鸡叫了!天亮了!我们终于来到了潍河边,但藏好的船已被昨夜的大水冲走了,我和老杨都不会凫水,小陈只好带我们去找他爹想办法。

我们踏着沙地,穿过林间小路,走了一会,一座四面都围着葡萄和葫芦的密密层层的绿叶的小屋,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小屋的门吱呀的一声开了,一个有着苍白胡须的老人,从屋里探出身来,眯缝着眼睛,向我们打量了一会,一看见小陈,吃惊得张大了嘴。

“爹!”小陈轻轻地喊了一声。

老人机警地向四周扫视了一下,把手一挥,命令地说:

“快进屋去!”

一踏进门槛,屋子里的混乱景象使我吃了一惊。小陈一看,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异常不安地问道:

“爹,我娘呢?”

老人默然地坐在门槛上,阴沉地低着头,停了好一会,才愤然地说:

“被还乡团捉去啦,还有你兄弟小佳。”

小陈颓然地坐在锅台上,呼吸急促起来了,咬着下唇,一声不响,停了好一会,突然抬起头来,问道:

“爹,你打算怎么办?”

“我嘛,我打算去叫你回来。”老头子冷冷地说。

“叫我回来?”小陈吃惊地说。

“嗯!”老头子深深地点着头。“整整五天了,你娘和小佳一直吊在保公所梁头上。我到处去找你也找不到……”

“找我咋?”小陈打断了老头子的话。

“找你咋?”老头子冷笑一声道,“哼!你说咋?咱这一家三口的命你就不管啦?还有咱庄上死的那二三十口子村干部、军属的仇,你们就不报啦?想当初我答应你去参军的时候,是为的什么来?啊?”老头子越说越激动,苍白的胡须,一抖一抖地颤动着。小陈会意地看了看我,微笑了一下,忽地抓住了老爹的手,兴奋地说:

“爹,我这不是回来了吗?”

老杨也激动地一把拉住了老头子的手说:

“老大爷,放心吧,河东的武工队是完不了的,河东的天下也是完不了的。我们俩就要上那去接替马队长的事。”

“啊?”老人惊讶地看着我们,“是吗,到河东去?”

小陈点点头说:“是的,爹。我就是来送他们到河东去的。河边上柳丛里的船被水冲走了,怎么办?”

老头子忽地站了起来,把我们上下仔细地打量了一下,连连地点着头说:

“好,你们来了就好。赶快地去吧,你们来了就好,老百姓又有依靠了!好!快过河去吧。唔,怎么?船被水冲走了?”

“是呀!”我说,“船冲走了,河里水很大。可是我们一定要今天过河。”

“那是的,一定要今天过河。”老人打断了我的话说。

老大爷,你有什么办法吗?”老杨问道。

老人没有回答,默默地开了门,走出了小屋,仰着头看了看天,回头问道:

“你们俩会不会凫水?”

“会一点点,这样大的水可不行。”我和老杨说。

老人没有再说话,默默地走到里间,拿出了一个玻璃瓶子来,一仰脖,咕嘟嘟喝了几口,然后,向我面前一伸说:

“来,喝一点,河水太凉。”

我们都喝了一点,是很猛烈的白干。

“走吧!”老人命令地说。

我惊异地望着小陈,小陈高兴地眨了眨眼睛,小声地说:

“走吧,他要带你们凫过去,老头子好水性哩!”

小陈的话音里充满着骄傲和自豪。于是,我也兴奋起来了。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了被吊在保公所梁上的老大娘和小佳。啊!他们怎么办呢?

“你停着干什么?”老头子看见我在沉思,吃惊地问道。

“我想,老大娘……”

老头子的胡须剧烈地抖动了一下,忽地转过身去,把手一挥,厉声地说:

“走!快走!”

我们一行四人又朝着潍河的方向走去。

(有删改)


【注】①还乡团: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组织的地主武装。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塑造了小陈父子形象,他们朴实无华的言语和不计报酬的付出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对革命同志无私的爱和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
B.小说并未直接对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进行详细地描绘,但朴实的文字间依然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为抗击侵略者而被迫亲人离散。
C.我们出现在小屋门前时,小陈父亲“探出身来”“眯缝着眼睛”“打量了一会”,这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他在当时战斗环境下极高的警觉性。
D.小说结尾部分既表现了小陈父亲复杂的心理,又让读者看到了他非同一般的思想觉悟:以妻子、儿子的生命为代价去支持、帮助革命工作。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事注重事件发展过程的曲折起伏,一张一弛,扣人心弦,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B.小说在语言上,运用了大量方言俚语,如“哩”“咋”“唔”“凫水”,体现了其口语化的特点。
C.小说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直接刻画小陈的人物形象,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D.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拉近读者与小说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3.景物描写在小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等,请从文章中找出两处并分析。
4.习近平主席指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军民关系的。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北宋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司马光和苏轼表示强烈反对,王安石也不退让。后来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面临被处死的危险,王安石却为其求情。虽政见不同,但王安石评司马光:司马君实,君子人也!司马光论王安石:介甫文章节义,皆有过人之处。王安石被罢相,与苏轼同游后,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王安石病逝,司马光请求朝廷对其厚加礼赠,苏轼为其起草制书,提笔评价: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材料二:《论语》中有诸多关于君子的言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学校刊物将举办“君子之风”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          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       ,具有同一审美气质。

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       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      恰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提出书法要达其情性,行其哀乐把书法明确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就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也是当时这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填入文段横线上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无与伦比     相反相成     如火如荼     风格
B.无与伦比     相辅相成     欣欣向荣     风神
C.无以复加     相辅相成       如火如荼     风神
D.无以复加     相反相成     欣欣向荣       风格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有相同的一项是(     
A.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C.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
2023-10-2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驿舍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家垒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闲坊”“古驿”“朱扉”“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渲染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亦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的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2.本诗不含一“情”字,但感情强烈。诗人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2023-10-23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蒲,遂为河东人。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柴毁骨立,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

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乾元中,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精思。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绝。

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B.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C.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D.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胜丧       殆:疲惫
B.辋水于舍下       周:环绕
C.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下县       徇:以兵威降服地方
D.举族东迁,以患难       违:躲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徙家       
B.焚香独坐,禅诵为事       吾两人耳
C.道友裴迪浮舟往来       三子者皆予厚善
D.咸服精思       日夕过,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B.闺门,指宫苑、内室之门,从而借指宫廷、家庭,本文中的意思是家庭。
C.服阕,又叫“服除”,指在古代三年守丧期满除去孝服。阕,是终了之意。
D.昆仲,是称呼自家兄弟的敬词。昆,古义为哥哥;仲,则是弟弟的意思。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与其弟王缙关系非常好,且都是博学多才之人,不仅受到许多士人的推荐,就连豪门大族也视其兄弟为座上宾,对待他们如师友。
B.安䘵山攻陷两都,玄宗出逃,王维被叛贼抓获。于是王维吃药使自己下痢,诈称哑病,虽然安禄山同情怜惜他,但仍强迫他接受伪职。
C.王维在天宝年间诗歌成就极高,尤其是五言诗写得特别好;他在书画方面尽管有缺陷,但成就也很高,不是一般绘画的人所能企及的。
D.王维临终之际,忽然索笔给不在身边的兄弟王缙作辞别书信,同时又给平生亲友写了几幅告别书文,勉励他们修行佛法,然后安然辞世。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2)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
(3)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7.安史之乱中,王维担任了伪职,但后来唐肃宗赦免了他,请简要说明原因。
2023-10-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呢,还是独抒性灵的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

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其实,中更要注重的问题。新诗的和中国诗歌的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总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

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须是诗,在中守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够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要重建“风骨”,首先诗人要有使命感与责任心,摆脱“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进行紧密联系。
D.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怎么变,诗歌的家国情怀不应该变。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而不在于诗歌题材。
B.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缺乏时代风骨,导致诗人缺乏使命感与责任心。
C.新诗之新,在于对旧诗的瓦解,呈现出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特征。
D.新诗创作应追求以家国为本位,注重诗歌内涵的风骨构建,在语言形式和辞章上则不必讲究。
3.下列说法中,不能映证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A.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B.《丁都护歌》是格律自由的歌行体,《又呈吴郎》是音韵严格的律诗,但其忧国恤民之声相似。
C.“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D.“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3-10-23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
B.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
C.“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该诗中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
2.本诗中“月”这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3-10-19更新 | 312次组卷 | 35卷引用:山东省莱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