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1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

刘克庄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插花人,尽随残照西风去。

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

【注】①牛山:春秋时齐国景公登临牛山,观览都城临淄风景而堕泪,感叹自己如果能够长生不死该有多好。②吹帽:东晋孟嘉参加桓温的龙山雅集,一阵风吹来,嘉帽被吹落,但他并未发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标题点明写作时间,词人顺应习俗而登临,并因登临之地而产生怀古之幽情。
B.词人以“吹帽插花”的风流与“残照西风”的萧索相应,表达人到暮年的独特况味。
C.“炊烟三两人家住”用语平易自然,不事雕饰,意蕴与陶潜的“依依墟里烟”相近。
D.词作中典故运用不落斧凿,包有登临传统、田园意象和行旅之感,文化意味浓厚。
2.面对“日月跳丸,光阴脱兔”和“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的现实,作者陷入力图自我宽慰,却又无法消解的矛盾之中,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C.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欲其心者,先诚其意                 (《大学之道》)
客得之,以吴王                       (《五石之瓠》)
B.大学之道,在明德                    (《大学之道》)
难得之货                              (《老子》四章)
C.非勿视,非礼勿听                    (《论语》十二章)
之成而实五石                       (《五石之瓠》)
D.见思齐焉                                 (《论语》十二章)
不能自举也                           (《五石之瓠》)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南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1160年,张孝祥在临安任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后被劾罢。1162年春,他被重新起用,途经三塔湖时创作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东风”“杨柳”“乘船游湖”作了铺垫。
B.第二句中“重来”写再次来此的欣喜,“又”字暗含对时光流逝、历经坎坷的感慨。
C.三、四句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寄情于物,物我合一。
D.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惯世事,厌倦官场,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
2.本词的结尾两句写得精妙,请结合词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上书请求减免关中赋税,因触怒权贵而一起被贬。张十一被贬至郴州临武,韩愈被贬阳山(今属广东)。张十一在任上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有时也指地名。 ③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1.下面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喧闹热烈的氛围。
B.前四句描写景物上,运用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C.“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D.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诗人写愁不说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不正面写自己的愁怨。
2.从本诗颈联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2022-12-22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一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截击

孙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

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

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

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包皮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铜的声音。

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老汉说: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

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

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

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

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

为什么?

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

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惶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

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节选自《吴召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吴召儿姑家的庄园,交代人物活动环境,同时暗写人们奋起抗日的原因。
B.姑父前来报信,既反映出山地人民备战状态,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C.雨夜放哨交谈,显示吴召儿在恶劣的环境下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战士。
D.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大河,写出形势紧迫,也衬托出吴召儿截击敌人的勇敢。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吴召儿做拐杖、姑父报信、雨夜放哨等情节,看似与“截击”无关,实则环环相扣,息息相连。
B.小说善用侧面烘托手法,虽然没有正面描述日军“扫荡”情况,却让读者时时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
C.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详细描述吴召儿的姑父,塑造出一个支持革命的勇敢机智的群众形象。
D.小说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讲述“我”在反“扫荡”时与吴召儿的交往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3.小说中的红棉袄对吴召儿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孙犁的小说为“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战争年代的纯美绝唱”。请结合小说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学界文人对“乡土中国”的论说,关注的其实是作为根基而存在的“小传统”。“小传统”之上还有“大传统”,即所谓“官僚中国”。自秦汉以来,作为“大传统”而存在的“官僚中国”便一直对“乡土中国”起着统领、控制作用,忽略这一点就看不到问题的全部和本质。

这一点,萧公权在以晚清帝政对中国乡村控制的实况为例的研究中,已有详细说明。他翻阅近千种中西文书刊,经过三年专攻后,向世人报告了自己的结论:“乡土”固然是中国的根基,然而这一根基却并不像许多人所想的那样,全然是民众自理的社会;相反,这些表面可称为“自然村寨”的社区莫不在各式各样的形式下受帝权统治。也就是说,在“乡土中国”里,实际存在着两种重叠的底层,一个是农民生活的乡村,另一个是帝政控制的乡村。忽略这种区分就忽略了乡土中国的特质,从而也就无法深入理解乡村变革与王朝更替的成败兴衰。

百余年来,对于“乡土中国”的改造,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莫过于国家和政党主导下的政治运作。无论20世纪早期的“农民运动”还是中期的“人民公社”,直至后期的“土地承包”“取消农业税”,到现在的“重点扶贫,全面脱贫”进小康,都充分表明,学界的论说往往只是附着于其间或其外的思想探讨,虽然意义重大却难有成效。

(摘编自徐新建《“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

材料二:

近年来,各地在发展乡土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定居,农村空心化现象愈加突出,作为文化载体的古老村庄和聚族而居的熟人社会正在消失,乡土文化在很多地方呈现不断弱化的状况。在从前的农村,地缘依附于血缘,村庄内具有较强的自己人认同,而鳞次栉比的传统农村院落正是这种乡土文化的载体。现在,由于农村古老的祖屋逐渐被取代、单门独户的小楼房兴起,不分彼此的熟人社会慢慢被瓦解,而空心化的农村让原来的故园成为了记忆。

就农村发展来说,财政投入不足,乡土文化的硬件建设严重滞后。现在,一些自然村没有文化活动室和公共健身跳舞场地,行政村没有村级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村民议事场所、体育器材等,没有专项文化活动资金,这些都制约了乡土文化的发展。

乡土文化传承后继乏人,出现人才断层情况。当前,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培育缺失,青年文化人才缺乏,导致现有乡土文化人才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同时,从事乡土文化的工作人员往往专业性不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工作要求,导致乡土文化的创新力不足,不能与时俱进,存在吃老本的现象。文化素材来源单一,表现形式陈旧,难以满足农民尤其是新一代农民的文化需求。

(摘编自曲振国《让乡土文化承载更多乡愁》)

材料三:

随着农村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土文化逐渐式微,这对整个中华文化价值体系的构成产生了影响。但乡土文化根植于孝亲、仁爱、民本、和合、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思想,反映了人们在乡土空间中经过千百年形成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精神信仰,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构成,是乡村中的人们所遵循的处世哲学与行为准则,它有助于维系父老乡亲式的情感,有助于邻里守望、团结互助、共同发展。我们必须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村民对“农民”身份、“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认同感、自豪感,积聚起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提升人们文化上的满足感,提振人们的精气神,更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和精神滋养。

要以文化富民,发掘乡土文化的经济价值。按照政府部署,有计划有规模地往农村派驻领导干部,引领村委、村民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容与内涵,发展文、农、旅融合性产业;加强文化和科技的嫁接,丰富乡土文化产品形态,赋予地域农产品、传统手工艺产品文化印记、文化韵味,将乡土产品卖出去,让乡土韵味、乡土风情传播出去。发掘乡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和艺术技艺,发展形态多样的艺术乡村,开发乡土美育课堂,推进乡土艺术进校园、进社区。

要以文化育民,发挥乡土文化的治理功能。弘扬乡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归属感、荣誉感。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号召、吸引乡里乡外的能人支持、投入乡村建设,凝聚乡村发展的合力。将乡土文化的现代性价值写入村规民约,弘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道德文化,实现人知人颂、人信人守。

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政策的驱动下,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做好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工作,让乡土文化生命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得到激活与创新、赓续与发展。

(摘编自魏鹏《让乡土文化育新风润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全面准确地探讨“乡土中国”问题,应充分认识到行政权力的统领、控制作用。
B.传统农村院落有利于稳固村庄内的自己人认同,而单门独户的小楼房易形成隔膜。
C.财政投入不足和传承后继乏人都制约着乡土文化的发展,相比之下后者更为严重。
D.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构成,对其挖掘、继承、创新,意义深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乡土中国》认为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长老权力”决定一切,根本不受帝权统治。
B.材料一认为,学界关于“乡土中国”的论说是完全脱离中国实际的思想探讨,因而难有成效。
C.现在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是因为作为文化载体的古老村庄和聚族而居的熟人社会正在消失。
D.只有乡村振兴工作做好了,乡土文化才可生生不息,并不断得到激活与创新、赓续与发展。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三中“以文化富民”观点的一项是(     
A.充分利用多种花卉、林果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开发“观光农园”旅游产品。
B.挖掘传统节日、节庆文化内涵,推动传统节日活动以新形式深入走进乡民生活。
C.发展农村文化体验、乡村研学、农耕参与等新业态,实现乡村文化的主客共享。
D.活化、提升传统手工技艺,加强创意设计支持,将乡土手艺转化为独特的文化产品。
4.从论证思路上看,材料三的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材料三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政策的驱动下,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做好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工作”。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拟写两条振兴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合理化建议。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陷大泽中,故汉追及之       身翼蔽沛公
B.吾公取彼一将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臣请入,与同命
D.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无限悲凉。
B.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为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杀敌,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使汉军骑将赤泉侯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把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从文中看,项羽有机会逃回江东从头再来,但最后项羽把自己的马送人,浴血奋战后自杀,结合文章分析项羽这样做的原因。
2022-03-29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3月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至后①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②。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①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②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③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④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
D.“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2.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
2018-09-26更新 | 839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沉郁,指深沉蕴藉、凝重悲抑的艺术风格。它既指表现在作品中的深刻、透辟的思致,也指创作过程中的深思熟虑。内向、深沉的个性气质易出沉郁之作,广博的学识能成沉郁之作,穷困波折的人生经历易生沉郁的情怀,发为沉郁的文字。

“沉郁”见于文学理论著作,始于钟嵘的《诗品·序》。他赞誉倡导诗歌的梁武帝“资生知之上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钟嵘倡导内容充实、富于深意的诗作,在品第具体作品时,诗意系于现实风云的深沉凝重是钟嵘的重要尺度。在汉末文人五言诗中,深沉悲切的思想情绪就已成为创作的重要依据。在建安诗中,这种思想情绪成为主要内容,并注入慷慨之气,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可以说,“汉魏风骨”的时代是“沉郁”成为一种重要诗歌风格的时代。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始,这种“沉郁”——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重情思在诗中的含蓄表露,成为中国文人诗的一个显要特点和传统,也成为诗歌评估的一个标准。

“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深厚的内心情志。杜诗“转益多师”,富于变化,但“沉郁”始终是主导风格。《杜诗镜铨》(卷三)指出杜诗的“沉郁顿挫”与充满时代、生命之慨的“汉魏风骨”有精神上的联系,又有艺术上的超越。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始标“沉郁”为杜诗的基本艺术特征:“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摘自王南《“沉郁顿挫”论》)

材料二:

对于“沉郁”的内涵所指,人们一般认为是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这种理解不无道理。杜甫是先秦儒学的虔诚信奉者,他在诗中所执著表现的先秦儒家的思想精神,诸如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等等,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厚沉雄的性质;加上身经战乱,残破的山河、凋敝的民生与大唐盛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人又拒绝认可这种现实,坚信盛世的复兴,于是,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又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这些,也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忧郁郁勃的特征;同时,由杜甫家世的血族悲剧以及幼年丧母的不幸经历、青年时期的坎坷仕途等投在心灵上的阴影而形成的持重忧郁的性格,又不能不使他的诗歌具有沉著郁结的作风。

然而,从艺术形式的层面考察,我们看到,杜甫在描写壮大的景物和感叹个人身世时喜欢采用“时空并取”的手法,即在一个联语(一个押韵单元的两句诗)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使诗境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度,这也是形成“沉都”风格的因素。譬如《上兜率寺》中的“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一联,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周围江山之壮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宇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杜诗的雄厚之处,正在于既写了景物的空间状态,又写了景物的时间状态,以“时空并取”的笔墨展示出景物的雄伟现状和悠久历史。所以,这景物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既有雄伟的身姿,又有丰厚的阔历。它们的身上既缠绕着天地的烟云,又披戴着历史的风尘。它们从远古走来,气势磅礴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足以让人们肃然起敬。

不仅如此,杜甫还常用“时空并驭”的手法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或身世感受,每每在一个联语中,兼出时、空两种意念。他经常使用“百年”“万里”“日月”“乾坤”等词汇,极力扩展时空的程度,造成悲壮深沉的诗境,塑造出白发老人面对天下烽烟的艺术形象。例如,“天下干戈满,江边岁月长”(《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前句以“干戈满”写战火遍地的现实,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写客居日久,是从时间角度写战乱的持久:两句塑造出诗人关注天下烽烟、叹息漂泊于事无补的形象。

杜甫善于在一个联语中,把自身形象放在广大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之坐标点上,通过时空的交构,精确地概括自己终生漂泊的生涯以及对国家时局的感受。这使得他的诗作既具有广博的视野,又具有深邃的思维,既具有现实的高度,又具有历史的厚度,因而蕴涵着深沉的宇宙意识。他诗中频频出现的“百年”之叹,虽然也含有对个体生命自怜自惜的因素,但是由于他关注的是国家的危亡、普天之下民生的苦难,就大大削弱了一己之私的内涵,而具有了“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的忧国忧民的高层涵义。比较羊祜、王羲之、李白等人的叹息,这显然是一种悲壮的浩叹。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这样的“时空并驭”出色地塑造出诗人的目接乾坤、心怅百年的巨大形象,这个抒情形象强烈地感动着炎黄子孙的心灵。

(摘自韩成武《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沉郁”一词最早见于钟嵘的文学理论著作《诗品》,被用来评价艺术风格。
B.“沉郁”文风起源于汉末文人五言诗,成熟于建安诗作,并成为诗歌评估的标准。
C.杜甫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刻画壮大之景,意在其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D.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大的抒情形象,与诗人善用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认为,要形成“沉郁”文风,诗人个性、学识与阅历等因素缺一不可。
B.在王南看来,杜甫“沉郁”诗风既有对前人艺术精神的继承,又有所发展与创新。
C.材料二从艺术形式层面阐释“沉郁顿挫”的内涵,主要采用举例与对比的方法。
D.杜甫前代文人作品中的“百年”之叹,更多指向对他们个体生命的自怜自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两则材料共用论据的一项是(       
A.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江汉》)
B.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泊岳阳城下》)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
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杜甫的“沉郁”诗风内涵,请概述其异同点。
5.如欲从“沉郁”的角度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写一篇评论,请结合材料,列出评论要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