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

风吹动宅边的柳枝,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刘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院子静悄悄的,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心思想了一会,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

赵老连殷勤地招待着。

小圆桌上放着一盆青豆,一盆河虾,碗里的是猪肉,鲤鱼,菜蔬。席地围坐在桌子周围的,连主人一共五个人。

对面那个酒糟鼻子把酒杯拿到嘴唇边碰了一下,便满口称赞起来:

好酒,这酒的确不错,陶先生,你倒试试看,真不错,头等货色!

渊明尝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请呀!请呀!主人的筷子指着菜肴说。

渊明的肚里装下几杯酒,面上热辣辣的,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①的消息。

宋王是一个星宿。旁边的教书先生非常认真地说,他是一个大星宿,鲤鱼转胎的,和这碗里的鲤鱼一样。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说着把大拇指高高地举了起来。

渊明的心也随着举了起来。他满满地喝了一杯。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

阿宣也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幽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

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唉!唉!

吱!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

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楚了,但现在就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会错的。

吱!吱吱!吱吱!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床底下打架的老鼠吱过了最后一通,逃跑了。

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刚进门的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的,兀自生着气。他悲愤,悔愧。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

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②,写了《咏荆柯》③,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有删改)

【注】①宋王,永初元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②《述酒》反映了晋恭帝被刘裕杀害的事,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篡权丑行的愤慨。③《咏荆轲》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此处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话没说完,语意未尽,暗示着陶渊明对刘裕野心的猜测与不满。
B.“庭训”指父亲的教诲,泛指家庭教育。阿舒在父亲教育下温良恭顺,但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中,他既难以安贫,又在“庭训”下变得柔弱而不敢抗争。
C.陶渊明与儿子们的对话,表现了陶渊明对他们身处乱世缺乏血气的自责和同情,使结尾儿子们被抓像羔羊一样不敢反抗的想象合乎情理。
D.文中画线句,二儿子阿宣说的话,只是他的托辞,从前文他惹父亲生气的话,就可看出他并没有为救国干一番实事的志向。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慧远和尚是追名逐利的尘世中德行高洁的代表,但他留给陶渊明的经书却让渊明最终看不下去,这意味着现实无法回避,带着宗教色彩的清修、超脱无法救人脱离苦海。
B.陶渊明爱饮酒,参与邻里聚会,关心庄稼年成,写诗作赋,这正是我们熟悉的《归去来兮辞》中“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安时处顺、乐天安命的陶渊明形象。
C.陶渊明不愿接受刘裕篡权、国家改制的现实,画横线句的外貌描写即表现了他为国途世运忧虑而情绪低落、身心俱疲、内心痛楚的样子。
D.陶渊明对刘裕的回忆以及教书先生在席间对宋王的赞美,从侧面表现了刘裕的能说会道、善于钻营,热衷权力且野心勃勃、精明强干。
3.请结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陶渊明思想情感的起伏变化。
4.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是指中国现代作家在其文学作品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社会风貌以及人物命运的描写和展示,反映和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本文作者运用“以文见史”的同时并不拘泥于历史的客观真实。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作家是如何“以文见史”传达主旨的。
2024-04-23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

苏轼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①神宗照宁七年,苏轼由杭州赴密州途中写此词,其弟苏辙在齐州。②摛锦:铺开锦缎。③漙漙:形貌多样。④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由眼前所见所闻写起,描绘出一幅旅途早行图,与序中“早行”二字照应。
B.“渐月华收练”四句运用比喻的修辞,从近到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丹青水墨画。
C.“凭征鞍无语”与“相顾无言”(《江城子》)一写回忆,一写梦境,情感不同。
D.全词集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既有形象的景象描写,也有抽象的议论说理。
2.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说任用我就干,不用我就藏。苏轼在这首词中化用了此句,试分析苏轼化用的妙处。
2024-04-23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②张巡,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睢阳,无粮无援,坚守数月,城破被害。《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③上林苑、洛阳宫,代指皇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感慨自己年迈力衰,远离朝廷,无人欣赏,只好让天地鉴明孤忠。
B.诗人抚今追昔,想起苏武和张巡的经历,不禁生出同情与忧愤之感。
C.颈联实写林苑宫殿,呼应前文对自身惨境的描写,为尾联抒发报国之情作铺垫。
D.尾联写自己的心志并不随年华老去,即使死去也要成为鬼雄,爱国至诚。
2.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24-03-18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山草堂

许浑

何处少人事?西山旧草堂。

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

后岭有微雨,北窗生夜凉。

徒劳问归路,峰叠绕家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运用设问,起到强调的作用,突出西山草堂安静幽僻,没有尘俗之事打扰。
B.颔联描述诗人在西山草堂的日常生活,如在秋日晒书,用泉水洗药等,富有生活气息。
C.这首诗歌语言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没有过多雕饰,这样的风格和杨万里的《插秧歌》类似。
D.结尾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围绕家乡的山峰,来表现自己无法回归、徒劳询问的无奈。
2.许浑诗多写“水”,素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之称。请分析本诗中的水有怎样的作用。
2024-03-17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渭城春晚

谭用之

秦树朦胧春色微,香风烟暖树依依。

边城夜静月初上,芳草路长人未归。

折柳且堪吟晚槛,弄花何处醉残晖。

钓乡千里断消息,满目碧云空自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调动多种感官来描写渭城春天傍晚的景色,既有视觉描写,也有嗅觉描写。
B.秦地的树木隐约笼罩在微薄的春色中,芬芳的风吹拂着,树枝随风摇曳。
C.诗人在月下折柳吟唱、弄花沉醉,表现出诗人志趣高雅、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D.诗歌精于炼字,“满”写碧空中的云满眼,“空”写飞云没有带来任何的消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02-2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崖壁上的《西狭颂》

赵丽宏

茫茫天地间,峰峦绵延。山中有奇峡深壑,有万仞崖壁,清泉穿过乱石,溅起一片片雪浪。水烟弥漫处,突显远古碑石,神秘的文字,在记忆的云雾中闪烁……

记忆中的景象,距今已经多年。那天下午,我站在一条山间的公路旁,遥望着远处的群山,感觉进退维谷。路边是起伏的农田,田中有小路通向远方。不知道哪条路可以通向我们向往的目的地。

这是在甘肃陇南的成县。来成县,很重要的原因,是想去探访隐藏在深山中的黄龙碑,去看看一千八百多年前被勒刻在崖壁上的《西狭颂》。这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光华耀眼的奇迹。成县的朋友刘君,陪我坐车来到山间公路,下车后,我们一起离开公路,沿着田间的小路,向远处的群山走去。

山在远方,在云雾缭绕处。小路蜿蜒,田野中一片空旷。在山脚下的一片红薯田里,遇见了人,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蹲在田里干活儿。见有人在小路上急匆匆走来,老人和孩子停下手中的活儿,站起来看着我们,眼神中闪着惊喜。

“你们要去哪里?”站在田里的孩子大声问。

“去看黄龙碑。”我大声回答。

孩子举手指着远处的山峦,笑着叫道:“在那里,天井山!”

“在天井山的峡谷里,鱼窍峡。”老人笑着接话,“不太远,走一个小时吧。”

刘君认识路,他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看着烟雾迷蒙的远山,感觉我们的目标有些遥远,也有些神秘。以前虽没有见过黄龙碑,但知道这块奇迹般留存在深山中的摩崖石碑,也在出版的碑帖上读过《西狭颂》,那是美妙绝伦的东汉隶书。黄龙碑的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翁西狭颂》,所以被人称为《西狭颂》,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中国书法史上有著名的“汉三颂”:《石门颂》《郙阁颂》和《西狭颂》,这三颂都是摩崖石刻,都是汉代的隶书。三颂中,在原址保存完好的,唯有《西狭颂》。我一直奇怪,为什么《西狭颂》能那么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一千八百多年。

山路渐渐陡起来,土路变成了石阶,石头的山峦迎面而来。小路逶迤曲折通向大山深处。路边的景色,也发生了变化,只见山崖迭起,乱石交错,石缝里钻出缤纷的花树。走进山谷中,从四面八方传来流水的声音。水声如交响乐,层层叠叠,此起彼伏,近处的溪流激越喧哗,高处的瀑布如泣如诉,远处的激流如天边传来隐隐约约的雷声。路边的峡谷越来越幽峭,两边的绝壁不断逼近,争相展示着陡峻的面孔。崖壁上,依稀可见古栈道的遗痕。

“黄龙潭!”刘君指着前方,低声喊道。

幽谷间,出现一个水潭,水色墨绿,深不可测。这就是黄龙潭,古时传说,潭中有蛟龙出没。看到黄龙潭,一定是临近黄龙碑了。抬头望去,只见崖壁上横空闪出一个亭子,亭子的飞檐从崖壁上伸展出来,如大鹏羽翼,遮掩着一方崖壁。沿着搭在崖壁上的栈道,我和刘君一起走进了护碑亭。飞檐下那一方凹陷平坦的崖壁,就是黄龙碑。名扬天下的摩崖书法石刻《西狭颂》,突然以最近的距离展现在我的眼前,那种震撼的感觉,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

我眼前这块光滑如玉的崖壁上,密密麻麻刻着一大片隶书汉字。虽历经一千八百多年,这些用刀镌刻在岩石上的汉字,一个个清晰完整,闪烁着神奇的幽光。碑文每字四厘米见方,笔迹看似粗犷,但字体方整雄健,刚毅中又带圆融,结构和疏密极为讲究。可以想象书写者挥毫落墨时的气度,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大气沉稳,是俯仰天地的才情横溢,是发自灵魂的力量。这是汉字由篆书演化成隶书的过程中,一次精彩绝伦的创造。历代书家都曾以景仰的态度赞美它。丁文隽所著《书法精论》说《西狭颂》:“结构严整,气象嵯峨,此汉碑中之高浑者也;结构曼妙,笔有余妍,汉碑中之秀丽者也;风回浪卷,英威别具,此汉碑中之雄强者也。”

《西狭颂》碑文记述的是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为官政绩,颂扬了他开山修路、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中对西狭之险峻、修路之艰难,有很生动的描绘。《西狭颂》没有作为名篇载入文学史,但作为一件精美绝伦的书法作品,它将千秋万代被人欣赏。这是艺术的魅力。碑文赞颂的武都太守李翕,现代已经少有人知道他。而《西狭颂》的碑文中,另外一个名字,却永载史册。此人姓仇名靖,字汉德,是李翕的部下,一名小吏,但却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流传千古的《西狭颂》,正是出于他的手笔。在碑文左侧的一篇小字附记中,我找到了关于仇靖的文字:“下辩仇靖,字汉德,书文。”

我和刘君站在黄龙碑前,谛视着崖壁上那些古老神奇的美妙文字,浮想联翩。《西狭颂》历尽千百年完整无损,而和它同时代被刻到崖壁上的很多摩崖碑刻却相继被破坏,甚至荡然无存这是什么原因?其中有什么奥秘?刘君饱读史书,是个很有见识的人。他笑着说:“依我看,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李翕一直保留了好名声。这样,他的政绩碑也就没有人来损毁。第二个原因,黄龙碑选址好,崖壁在隐蔽凹陷之处,避风遮雨,难以风化。第三个原因,低调,隐而不露,刻碑后隐藏山中数百年,被发现时重见天日,当然就被当成了宝贝。”

离开鱼窍峡时,已近黄昏。残阳抚照着嶙峋的崖壁,神秘的黄龙碑渐渐隐入一片暗红的暮色之中。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红薯田里老人、孩子的对话,交代了黄龙碑的位置,即在天井山鱼窍峡。
B.文中插入黄龙潭中有蛟龙出没的古代传说,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C.《西狭颂》的字体方整雄健、刚毅圆融,凸显出书写者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
D.刘君认为黄龙碑保存完整,有选址的因素,即刻在隐蔽凹陷处的崖壁上不易风化。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入黄龙碑的碑文的全称与俗称及中国书法史上的“汉三颂”的介绍,内容翔实,突出了原址保存完好的《西狭颂》极为珍贵。
B.在描写山谷中流水的声音时,将其比作“交响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不同位置的溪流、瀑布发出的声音各具特色。
C.文中引用丁文隽《书法精论》中的文字,突出了《西狭颂》高浑、秀丽、雄强等特点,显示出其在汉碑中的重要地位。
D.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以记叙为主,文中表达出作者对现代已经少有人知道李翕的痛心,以此来警示人们不能只欣赏书法。
3.本文开头和结尾都有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
4.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4-02-2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子夜四时歌

李白

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注】①《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用五马代指太守。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歌》叙写了汉乐府《陌上桑》中秦罗敷的故事,以采桑起兴,构思巧妙。
B.《冬歌》中“一夜絮征袍”和“与子同袍”两句诗歌中要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
C.素手抽针已觉寒冷,还要握冰冷的剪刀,“冷”字既切合题目,又利于突出形象。
D.《冬歌》写景、叙事结合,“明朝”“一夜”“几日”等时间词暗含人物焦急心理。
2.两首诗歌都成功塑造了“女子”这一核心形象,请简要概括诗人笔下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寄寓其中的情感。
2024-02-2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险记

夏衍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杜甫

在澳门,我们耽搁了十天。

最初决定走澳门,一是为着在这儿可以得到一些香港所不能得到的消息,其二是为着期待着也许可以有到广州湾的定期船只,可是一到澳门,这两个期待都失望了。澳门已被日寇征服了,从澳门到各口岸的交通一律中断了。

119日,雇好了两条在南北水一带颇有一点势力的某氏所有的快艇。谁也没有考虑到危险,我们一行里面有大半是没有任何政治主见和人生磨炼的青年,女学生,银行职员,青年会干事,家庭主妇,但大家只有一个百折不挠的回祖国的意念!再换一次装束,再整一次行装,怀着兴奋和若干冒险的心,20日傍晚再上了征途。

我们雇的“扒艇”没有篷,连船夫舵工在内一共二十九个乘客。这条船前两天还经过一次修补,但是因为载重过多,所以船底还是不断地漏水,把二十几个人的一切托付了这样一条小艇,在黑夜里远涉重洋,到今天回想起来似乎还有点余悸。

五点钟上船,在港内等待天暗,一只日寇快艇驶过,于是慌忙逃到一群三桅樯的大船后面去躲避,六点整,暮色罩住了海港,我们就趁这时机出发。一小时之后,预期着紧张和不安的心渐渐地平静下来,乘客们以一种已经脱出了险境的欢愉的心情,开始轻轻地谈话了:

——又算渡过了一关。

——还早呢,问题在明天清晨的南北水。

——什么时候可以到南水?

——顺风顺水,深夜一点钟可以了。

——算好运气,海上没有一条日本船。

我们这一群里面唯一一个懂得台山话的向船家低声地问了几句话,指着前面岸上的山麓,回头来对我说:

——盘过这座山,转弯,就没有危险了。

我们的船已经离这山麓很近了。山峻峭而黑暗,不像是有人潜伏的地方,我从随身带的藤箧中取出一点干粮,算是这一天的平和的晚饭。船愈近山麓,一切都很恬静,我听见了疲乏了的同伴们的轻缓的鼾声,可是,突然——真是太突然了,从黑暗的山坳里,射来了一道闪耀的电光,二十几个人的心在这一秒间失去了他们的安静,在意识到惊惧和恐怖之前,从那电光的发源处,一个粗暴声音在喊了:

——靠岸,靠岸!

船中人都被那强光照射得感觉到眩晕,都凭本能反射地处理了他们的身体,有的像鸵鸟一般的把头都埋进行李中间,有的不管一切的把身体挤向底舱,也有的茫然若失,不知道如何适应这突然的袭击。岸上的喊声愈紧了,船夫们开始了慌张,舵工失却了主张,船开始向岸行近了,这时候,船主发出了沉着而有力的声音:

——丢!搞乜鬼,快掉开!

在这严厉的命令下,船作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回转,飞一般向大海前进了。岸上的喊声渐渐地离远,但是电光依旧闪灭地照在我们身上,每个人也意识到我们还处身在枪弹射程之内。五秒,十秒,听不到枪声,人们的意识恢复了,船主正以低重的声音,在对那在紧急关头动摇了的舵工责骂:

——靠岸,你当然不怕啦,你有什么?可是人们怎样啊,几十个人的身家性命!

船已经在无涯际的海中央了,可是第二个问题又立刻提出在我们前面,回澳门去?还是再冒一次险。

船又渐渐地和岸接近了,澳门的灯火重新映入我们的眼帘,我听见了一个女客的悲叹一般的声音:

——回澳门去过夜?

一个船夫回答了:

——走路湾!

从澳门到都斛,通常航线必须经过路湾这个出口。十点四十分,在日寇汽艇探照灯扫射下,我们躲在一只挂葡国旗的货船后面,居然偷渡了路湾的海口。这之后是比较平静的一段,船从日寇占领了的横琴岛和三灶岛的北面擦过。预期着有危险的三灶岛,也安然渡过了。

到南水的时候已经是上午四点半了,海上已经有一点可以辨别岛影的微明,这儿是伪军驻防的地方,我们的船又被陆上的伪军发现了!我们偷偷问船夫。

——要抢吗?

——是伪军,要搜货。

——搜去了也不要紧,这一带,对于X家的船他们不敢惹的。

船主上了岸,几个伪军便跟着他同去“交涉”了。七点,船主回来。这一天的防船,已经开出了,势非在此过夜不可,正午,伪军连长来访,问道:

——不怕强盗吗?外面有千多个捞家等着你们呢。

——我们都是此地的X家的朋友,他们可以替我们请防船保护的。

——出门总还是仔细一点好吧。

这连长的出现给了我们新的不安,从要“担保”出发,有可能牵涉到劫掠财物以外的问题,这一天下午,他又来访问了我们一次,我们赶快和X家商量,经过他们的斡旋,每人奉送“保护费”了事。

剩下来的是雇“防船”的问题了,由北水保护到都斛为止,每人七十元。第二日正午开船,在全副武装的防船“保护”之下,浩荡地开出了没有一片帆影的大海。

下午三时,船已经开入了我们自己防守的海面。傍晚到都斛的港口,经过了一次愉快的检查,因为这已经是挂着中国旗的巡船了,香港沦陷之后,第一次看到国旗,第一次遇见祖国的武装兵士,也再度地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每个人都有感慨,但每个人都用意味深长的沉默,来表现了衷心感激的情绪。

都斛一宿,翌日清晨再整行装,一部分朋友坐“单车尾”先行,我们押着仅存的行李,九时出发,经斗山冲,以十小时九十华里的速度,下午六时进入了台城。

1942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一行人胸怀回国抗战的激情,不惧危险,踏上了回国征途。
B.文章写了两条路线,每一条都是开始时幸运,然后突遇危险,引起人们心情的起落。
C.伪军连长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人身安全等也受到了威胁,只得奉送“保护费”了事。
D.文章写了作者等在香港沦陷后,途经澳门,乘船转都斛登陆,陆行到台城的经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杜甫诗句,是介绍故事背景,也是作者对处在国家风雨飘摇、人民漂泊流离、生命没有保障的时代发出的深深感叹。
B.文章塑造乘客和船夫群像,表现了战争时期的险恶环境,又以船主果断处置险情,告诉人们只有勇敢无畏才能解除民族危难。
C.文章行文起伏,前面的内容给人寸步难行之感,结尾处透露出愉快心理,颇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意味。
D.文章和《包身工》一样真实地记录了现实生活,表现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有着对帝国主义和黑暗势力的抨击。
3.本文前四段是如何渲染此行的危险氛围的?请简要说明。
4.文中有多处独立成段的人物语言,这样安排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4-02-2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蓉略记(节选)

老舍

今年八月初,陈家桥一带的土井已都干得滴水皆无。要水,须到小河湾里去“挖”。天既奇暑,又没水喝,不免有些着慌了。很想上缙云山去“避难”,可是据说山上也缺水。正在这样计无从出的时候,冯焕章先生来约同去灌县与青城,这真是福自天来了!

八月九日晨出发。同行者还有赖亚力与王冶秋二先生,都是老友,路上颇不寂寞。在来凤驿遇见一阵暴雨,把行李打湿了一点,临时买了一张席子遮在车上。打过尖,雨已晴,一路平安的到了内江。内江比两三年前热闹得多了,银行和饭馆都新增了许多家。傍晚,街上挤满了人和车。次晨七时又出发,在简阳吃午饭。下午四时便到了成都。天热,又因明晨即赴灌县,所以没有出去游玩。夜间下了一阵雨。

十一日早六时向灌县出发,车行甚缓,因为路上有许多小渠。路的两旁都有浅渠,流着清水;渠旁便是稻田,田埂上往往种着薏米,一律穗的垂着绿珠。往西望,可以看见雪。近处的山峰碧绿,远处的山峰雪白,在晨光下,绿的变为明翠,白的略带些玫瑰色,使人想一下子飞到那高远的地方去。还不到八时,便到了灌县。城不大,而处处是水,像一位身小而多乳的母亲,滋养着川西坝子的十好几县。住在任觉五先生的家中。孤零零的一所小洋房,两面都是雪浪激流的河,把房子围住,门前终日几乎没有一个行人,除了水声也没有别的声音,门外有些静静的稻田,稻子都有一人来高。远望便见到大面青城雪山,都是绿的。院中有一小盆兰花,时时放出香味。

青年团正在此举行夏令营,一共有千名以上的男女学生,所以街上特别的显着风光。学生和职员都穿汗衫短裤(女的穿短裙),赤脚着草鞋,背负大草帽,非常的精神。张文白将军与易君左先生都来看我们,也都是“短打扮”,也就都显着年轻了好多。夏令营本部在公园内,新盖的礼堂,新修的游泳池;原有一块不小的空场,即作为运动和练习骑马的地方。女学生也练习马术,结队穿过街市的时候,使居民们都吐吐舌头。

灌县的水利是世界闻名的。在公园后面的一座大桥上,便可以看到滚滚的雪水从离堆流进来。在古代,山上的大量雪水流下来,非河身所能容纳,故时有水患。后来,李冰父子把小山硬凿开一块,水乃分流——离堆便在凿开的那个缝子的旁边。从此双江分灌,到处划渠,遂使川西平原的十四五县成为最富庶的区域——只要灌县的都江堰一方水,这十几县便都不下雨也有用不完的水了。城外小山上有二王庙,供养的便是李冰父子。在庙中高处可以看见都江堰的全景。在两江未分的地方,有驰名的竹索桥。距桥不远,设有鱼嘴,使流水分家,而后一江外行,一江入离堆,是为内外江。到冬天,在鱼嘴下设阻碍,把水截住,则内江干涸,可以淘滩。春来,撤去阻碍,又复成河。据说,每到春季开水的时候,有多少万人来看热闹。在二王庙的墙上,刻着古来治水的格言,如深淘滩,低作堰⋯⋯细细玩味这些格言,再看着江堰上那些实际的设施,便可以看出来,治水的诀窍只有一个字——“软”。水本力猛,遇阻则激而决溃,所以应低作堰,使之轻轻漫过,不至出险。水本急流而下,波涛汹涌,故中设鱼嘴,使分为二,以减其力;分而又分,江乃成渠,力量分散,就有益而无损了。作堰的东西只是用竹编的篮子,盛上大石卵。竹有弹性,而石卵是活动的,都可以用“四两破千斤”的劲儿对付那惊涛骇浪。用分化与软化对付无情的急流,水便老实起来,乖乖地为人们灌田了。

竹索桥最有趣。两排木柱,柱上有四五道竹索子,形成一条窄胡同儿。下面再用竹索把木板编在一处,便成了一座悬空的,随风摇动的,大桥。我在桥上走了走,虽然桥身有点动摇,虽然木板没有编紧,还看得到下面的急流,——看久了当然发晕——可是绝无危险,并不十分难走。

治水和修构竹索桥的方法,我想,不定是经过多少年代的试验与失败,而后才得到成功的。而所谓文明者,我想,也不过就是能用尽心智去解决切身的问题而已。假若不去下一番功夫,而任着水去泛滥,或任着某种自然势力兴灾作祸,则人类必始终是穴居野处,自生自灭,以至灭亡。看到都江堰的水利与竹索桥,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先确有不甘屈服而苦心焦虑地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可是,在今天,我们还时时听到看到各处不是闹旱便是闹水,甚至于一些蝗虫也能教我们去吃树皮草根。可怜,也可耻呀!我们连切身的衣食问题都不去设法解决,还谈什么文明与文化呢?

灌县城不大,可是东西很多。在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各种的水果,都好看好吃。在此处,我看到最大的鸡卵与大蒜大豆。鸡蛋虽然已卖到一元二角一个,可是这一个实在比别处的大着一倍呀。雪山的大豆要比胡豆还大。雪白发光,看着便可爱!药材很多,在随便的一家小药店里,便可以看到雷震子,贝母,虫草,熊胆,麝香,和多少说不上名儿来的药物。看到这些东西,使人想到西边的山地与草原里去看一看。啊,要能到山中去割几脐麝香,打几匹大熊,够多威武而有趣呀!

物产虽多,此地的物价可也很高。只有吃茶便宜,城里五角一碗,城外三角,再远一点就卖二角了。青城山出茶,而遍地是水,故应如此。等我练好辟谷的工夫,我一定要搬到这一带来住,不吃什么,只喝两碗茶,或者每天只写二百字就够生活的了。

(载于一九四二年十月十日《大公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的两旁都有浅渠,流着清水”,既写出了去灌县途中的自然风光,也表达了对水的喜爱之情。
B.青年团夏令营使灌县焕发着活力,女学生练习马术让当地居民吐舌,这说明灌县存在新旧思想的碰撞。
C.治水的诀窍只有一个字——“软”,具体指对待惊涛骇浪时作堰要低、作堰材料要有弹性,与水遭遇不能硬碰硬,应分而化之以减其力。
D.灌县地小而物博,这里出产的东西种类多、数量多,有些还很大,这得益于灌县独特的地形地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陈家桥一带严重缺水,渴望“避难”,与《故都的秋》开篇描写南方的秋天不令人满意,渴望到故都品尝秋味异曲同工。
B.第三段写景非常生动,不但从视、听、嗅、触等多角度展开描写,还运用了颜色映衬、比喻等手法。
C.本文多处运用短句式,语言活泼灵动,如“一座悬空的,随风摇动的,大桥”,将桥的特点独立强调,突出了桥的趣味性。
D.写物价看似闲笔,其实是为了引出“吃茶便宜”,而“吃茶便宜”又引出“遍地是水,故应如此”,写法上仍然是为了突出水多,并未旁逸斜出。
3.“用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是散文的重要特征,请对本文的“红线”进行分析。
4.鲁迅说“散文的灵魂在于议论”,文中第七段的议论有哪些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4-02-25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试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之乱,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羌村。七月,杜甫只身赶到灵武(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为平叛效力,不料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花具有素雅高洁的特点,诗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B.涉江采芙蓉五六两句,空间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由兰泽中拈花沉思的思妇转到“远道还顾”的丈夫。
C.《月夜》首联中“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作者使用比喻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
D.《月夜》颔联中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
2.有人说《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思妇词,也有人说“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本诗终究是游子思乡之作”。你赞同哪种观点?请从虚实的角度结合诗句阐释你的观点。
2024-02-0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