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2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出版,好评如潮。《雪崩》描述的是脱胎于现实世界的一代互联网人对两个平行世界的感知和认识。但是,不论是作者,还是书评者,都没有预见到在三十之后,此书提出的元宇宙概念形成了一场冲击波。

其标志性事件就是今年的310日,沙盒游戏平台作为第一个将元宇宙概念写进招股书的公司,成功股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市值突破400亿美元,引爆了科技和资本圈。这之后,关于元宇宙的概念与文章迅速充斥各类媒体,引发思想界、科技界、资本界、企业界和文化界,甚至政府部门的关注,形成了元宇宙现象。

面对正在形成,甚至很快进入大爆炸阶段的元宇宙,不得不回答谁是元宇宙的主体?元宇宙的原住民是谁?

元宇宙的早期,真实世界中的人们通过数字映射的方式获得的虚拟身份,通过数字化,实现对传统人的生理存在、文化存在、心理和精神存在的虚拟化配置,进而成为元宇宙的第一代虚拟原住民。这些原住民具备现实人与虚拟人双重身份,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可以在元宇宙中互动和交流。就像若干年前上映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2049》展现的未来社会人类构成:生物人、电子人、数字人、虚拟人、信息人,以及他们繁衍的拥有不同的性格、技能、知识、经验等天赋的后代。

可以肯定,未来的元宇宙居民势必多元化,只会比《银翼杀2049》社会更为复杂,每个个体都不会只具有单一身份,而是具有复杂身份,其生命也是从有限生命到无限生命。

如果说,元宇宙的本质是信息块,那么,信息视角下的生命是什么?作为信息人、数字人、虚拟人,完全可以想象为一个信息构成的网络。

现在,现实人类和他们创造的虚拟人,正在形成新的社会关系与情感连接,成为开拓元宇宙边界的先驱者,并在虚拟新大陆上构建后人类社会。1990年左右出生的Z代人群,对即时通讯、网游、云计算具有天然的接受能力,更在意生活体验,是同时生活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第一代,带动了YOLO(Youonlyliveonce)文化兴起。但是,2010年之后的阿尔法一代,则是人类历史上与生俱来与尖端科技互动,并将科学技术进步完全融入自己生活的第一代人,也将是元宇宙完全意义的原住民,已经开始参与元宇宙的构建,推动元宇宙向更高阶的维度发展。

也可以将后人类社会形成过程想象为生命形态从所谓的碳基生命硅基生命过渡的过程。期间自始至终会存在两种演变:一种演变是生物学的、信息论的、技术的演变;另一种演变则是伦理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这两种演变都同时充满期望和难以预期风险的前景。有一种说法:在未来,超过90%以上的人类活动,科研、艺术、教学、开发、设计,都会在元宇宙中进行。美国社会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他的著作《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中指出: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最大危险在于它有可能修改乃至改变人类的本性,人性终将被生物技术掏空,从而把我们引入后人类的历史时代。所以,如何评估元宇宙模式的风险,需要尽早提到日程。

朱嘉明《元宇宙后人类社会

材料二

科技巨头进场,商业领袖力捧,顶级风投入局……毫无疑问,元宇宙是当下火热的科技风口之一,但也正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推崇者认为,这是当前数字技术的集大成者,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下一站;反对者则批评,元宇宙纯粹是概念炒作,是又一个必将破裂的科技泡沫。双方唇枪舌剑,莫衷一是。

究竟什么是元宇宙?目前尚无公认的权威定义。但简单来讲,这个词本源自科幻小说,意为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创造一个虚拟世界,让用户沉浸于其中,这无疑是一门好生意。但受限于过去的技术条件,要打造具备高度沉浸感的虚拟世界几乎是天方夜谭。而随着近年来芯片、屏幕、传感器等硬件的创新,元宇宙想象的实现似乎有了一定的支撑条件。瞄准这一契机,需要新的业务增长空间的科技巨头,苦寻现实应用的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需要新的概念故事进行融资的资本等等,都将目光瞄向了这里,希望在这片新蓝海中掘金。

平心而论,对元宇宙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既可以促进硬件设备的迭代创新,又能加速软件成果应用落地,更能为脑机接口等先进技术提供研究机会,带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比起美好的畅想,当下的元宇宙更多还是虚火。就拿虚拟世界的入口——VR头盔来说,当前的设备从画面到操作,从体积到性能,距离科幻电影中那种无缝切换的景象至少还有510年的差距,许多从业者和资本却刻意模糊,暗示元宇宙已经近在咫尺。更令人担忧的是,虽然革命性硬件尚未出现,但互联网概念几乎都成了元宇宙的亲戚。电子游戏是元宇宙世界,虚拟偶像是元宇宙网红,网络会议是元宇宙应用,IP变现是元宇宙资产,乃至灰色的非同质化通证(NFT)和黑色的虚拟货币炒作,都拿元宇宙当作挡箭牌。硬件不行,概念先行,这种万物皆可元宇宙的炒作,泡沫四溅,很可能重蹈覆辙,最终落得一地鸡毛。

退一步讲,即便是元宇宙走上正轨,这种掌中握无限,刹那成永恒乌托邦本身也需要更多冷静的反思。一方面,以假乱真,让人沉浸其中,是元宇宙的本质属性。然而,沉浸感的背面就是成瘾性,用户尤其是未成年人能否分清真与假的边界,让人存疑。而这样的案例,已经在电子游戏的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更好玩的元宇宙显然面临着更多道德拷问。另一方面,当一个人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呼风唤雨,很可能会选择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当人类唾手可得虚拟却舒适的安乐窝,很可能渐渐失去对星辰大海的探索欲、好奇心与想象力。因此,有科幻作家担忧,元宇宙将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次内卷,不管地球达到了怎样的繁荣,那些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暗淡的。

元宇宙或许是潮涌的风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发展方向就一定正确。历史反复证明,信息技术已深度嵌入大众生活,从业者不能盲目信奉技术乐观主义。否则,先天不足、资本催熟的元宇宙可能是一片真实的荒漠,令每一个用户的精神世界陷入贫瘠。

鲍南《元宇宙热潮需要更多冷思考》(北京日报/2021年/11月/12日/第006版)

材料三

近日,根据网传一张江苏省某中学发布的《关于蓝鲸”“元宇宙两款的游戏的告家长书》截图显示,学校发现近期多地学生因玩蓝鲸”“元宇宙等两款游戏入魔,导致发生恶性事件。并且还警示这两款游戏传播范围广,危害大,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据了解,几年前的确存在蓝鲸这种游戏,组织者建立社交群,然后委派给参与者各种极端任务,最终任务则是要求参与者自杀。这款所谓的游戏影响恶劣,最初源自俄罗斯,游戏发起者也最终被逮捕判刑。

不过,告家长书中提到的另一款名为元宇宙的游戏,却令笔者产生了好奇心:目前,元宇宙还处于刚起步的概念阶段,更多的是蹭热点式的宣传,离真正实现还有较长距离。那么,公告中所谓能够诱导学生走向极端的元宇宙游戏,是否真的存在呢?即使不存在,倘若元宇宙真的实现,是不是又是一种新的精神鸦片呢?

其实有关元宇宙就是全新的精神鸦片相关讨论早已有之。微博上有很多网友发表观点认为元宇宙创造的世界就是一种精神鸦片。这种沉溺于虚拟现实的行为,对人的精神影响、控制和吸毒一样,都是逃避现实的工具,不应该沉迷其中。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也撰文称,元宇宙纵使打造出极致的沉浸式虚拟世界,也无法替代现实;元宇宙的本质应是一种为现实世界创造价值的技术,比如虚拟课堂、虚拟会议室等;此外,元宇宙最终还是现实世界中的虚拟世界。

《三言财经》(20211117日)

1.下列对元宇宙原住民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成为元宇宙的原住民后,人们可以通过数字映射的方式获得的虚拟身份,通过数字化,实现对传统人的生理存在、文化存在、心理和精神存在的虚拟化配置。
B.未来的元宇宙居民不仅有生物人、电子人、数字人、虚拟人、信息人,还有他们繁衍的拥有不同天赋的后代。
C.目前元宇宙第一批原住民是2010年之后的“阿尔法一代”,他们与生俱来与尖端科技互动,并将科学技术进步完全融入自己生活。
D.元宇宙原住民所构建的“后人类社会”的前景充满难以预期的风险,要谨防其像“蓝鲸”游戏一样对人产生精神影响、控制,不应该沉迷其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宇宙正在形成,受到资本追捧,很快将进入“大爆炸”阶段,是当下火热的科技风口之一。
B.尼尔·斯蒂芬森和电影《银翼杀手2049》都预见性地感知到了未来元宇宙时代的一些端倪。
C.近年来芯片、屏幕、传感器等硬件的创新,为元宇宙想象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支撑条件,元宇宙已近在咫尺。
D.“沉浸感”的背面就是“成瘾性”,这种案例已经在电子游戏的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更“好玩”的元宇宙面临着更多道德拷问。
3.根据材料判断以下和游戏相关的电影,与元宇宙无关的一部是(     
A.《失控玩家》:一个游戏中的虚拟的非玩家角色,有了主观意识,自己进化,自己成长,并和真实玩家交流、恋爱,让这个原本被设定好的游戏世界失控。
B.《头号玩家》:面对能源危机,人类选择在名为“绿洲”的VR游戏中寻找慰藉,游戏创始人立下遗嘱只要玩家寻获他设置的彩蛋,就能接手“绿洲”成为新的世界首富。
C.《超级玩家》:为了拯救孙女可可和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年轻人,退伍老兵肖建平进入虚拟世界,与年轻人并肩作战,最终拆穿阴谋,消除了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D.《幕后玩家》:徐峥饰演的金融大佬突遭绑架,在神秘人的操控下对一系列有关财富、生死的问题进行选择,在重重危机中展开了一场关乎生死和救赎的金钱游戏。
4.面对“元宇宙”,你认为“阿尔法一代”该怎么做?请结合三则材料并联系现实,给“阿尔法一代”的学弟学妹提两条建议。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是儒家诗教的创始人,诗教核心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那就是尊德性道问学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是要求真正的君子必须是两者兼而有之的。而孔子倡导的君子之道,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君子之道的培养,是孔子诗教之重要内容。所以,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是君子之道的一体两面。

尊德性德性,具体体现为圣人之性,是君子必须遵守的。简单地说,尊德性就是肯定人的德性是本来就有的,但由于为物欲所蔽导致人之本心不明,因此必须通过诗教(或整个六艺之教)时时去此心之蔽,以保持德性的不堕落。孔子诗教所谓的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而所谓者,体现在《诗》中便是”“和谐。

是君子的本质特征,仁爱是君子的主要情感,孔子诗教的目的是让君子注重道德礼法,并让君子在遵循礼法规范上由外在的强制升华为内在的自觉和良知。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其主张以礼教化和以德教化都是要求完成自身的道德修养。孔子借助《诗》把诗对人的性情熏陶引向温柔敦厚文质彬彬。而温柔敦厚文质彬彬的底蕴便是的德性:滋养着人的自然和质朴的性情。孔子诗教不仅倚重于《诗》,同样倚重于,所以他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兴于诗在于以诗的感发涵养人的性情之真,立于礼是使这真性情得以由而导之以正。但是一种有制约作用的规范,在的制约下真性情的发展会受到限制,这样就需要来涵养。在这里,之根)涵纳了礼也者,理也),内蕴了在这个时候才会在葆有天真而趋向高尚的意趣上得到圆融的提升。孔子的孕育了人的德性”“性情,使孔门开始从修德立身的立场来读《诗》与用《诗》,由《论语》所开启的诗教,第一次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通过诗教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存心养性。因此,尊德性作为诗教的核心价值之一,实质是将审美道德化,使审美成为沟通内在之与外在之的桥梁。

道问学则是指君子通过问学、求知的途径而达到实现至诚的德性境界。实现道德境界的途径只有读书致知,这个书就是以《诗》为首的六艺道问学是孔子对弟子实施《诗经》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孔子很多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是在他具体引诗”“论诗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论语》中明确提出三处之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有教无类(《卫灵公》);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有教无类是孔子诗教的教学原则;《学而》是对入学弟子的要求,最有价值的是《述而》的四教。这四教,文是文献典籍,行是德行或实践,忠是忠义,信是信用。四教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因材施教的不同方法。文、行是外在的,忠、信是内在的。可以看出,孔子教育一个人是从诗书礼乐(文)、社会实践(行)、忠诚守信(忠)、思想情操(信)等方面去实行的。孔子对弟子所问”“”“”“”“”“君子等儒家义理进行随机指点,或评说尧、舜、禹、泰伯、文王、伯夷、叔齐以及颜渊、子路等,不管是评点义理还是评点人物,都称《诗》引《诗》来启发弟子领悟一以贯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方略等。可以说,孔子诗教的主要任务就成为推广和阐释《诗经》的政教功能,阐释《诗》具有合性和贵中合的价值观,表现出重实用而轻审美的倾向。

在孔子看来,诗教之真正目的是个体精神和永恒本性的形成,诗教之真正目标是培养为政以德的君子。就尊德性而言,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就道问学而言,它带有强烈的实用性和践履性,是形而下的技术。孔子的诗教思想,从尊德性道问学两个方面发掘了《诗经》陶冶性情、培育伦理道德的教育功能,通过人文化成最终到达内圣外王,体现出一种合内外之道的精神境界和生存智慧。

(摘编自刘恒《孔子诗教的核心观念》)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唯有通过“诗教”(或整个六艺之教)时时“去此心之蔽”,才能保持德性的不堕落。
B.孔子“诗教”说的“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而所谓“正”,便是“仁”“礼”和谐。
C.孔子《述而》中的四教指:文、行、忠、信。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D.“诗教”思想中的“道问学”是指通过读《诗》来问学、求知,从而达到至诚的德性境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培养君子之道是孔子诗教的重要内容,真正的君子必须兼有“尊德性”和“道问学”。
B.孔子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可见他在“诗教”中更为倚重“礼”与“乐”。
C.孔子评点义理和人物,其目的在于启发弟子领悟“道”、“教”以及“为政”的方略。
D.孔子“诗教”的主要任务,使其在推广和阐释《诗经》时,表现出重实用轻审美的倾向。
3.下列各项中,不能同时体现儒家“尊德性”和“道问学”的一项是(     
A.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B.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C.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D.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5.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仁、礼、乐”三者关系的理解。
2022-02-01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栗椰子

朱以撒

虽说石头是天下硬物质之一,然而由人设计制造出来的工具,足以对它们进行切割、雕琢,达到人们所需要的形态。相比之下,那些天然磨洗的石头会更让人惊喜,此类奇石的特点是反人工,全交与久远的时光打磨。

参观一个朋友的众多奇石时,他看着架子上的奇石,想找一方送给我,我都说不要不要。主人想赠予我的都是带棱角的,刺痛了我的双眼———大凡物,都有结构,人的喜好与物的结构关系太紧密了。在波德莱尔的传记中,我发现吸引他的是火车、轮船、码头、港口这些庞然大物,尽管不能搬回家中陈列。我对敦厚、沉重之物更倾心,锋锐尽销平静安和。奈何世间之物锋锷者居多,就是经过千百年时光侵蚀,有的还是一身的峥嵘气,使人自觉与之拉开一些距离,稍远一些观赏。其实,我进门时一瞥架上顶层的一方石头就喜欢上了———犀牛状,无角,一身古铜色,筋骨强健,气象朴拙,我觉得可以命名为睥睨,恰到好处的是小眼里流露出不屑的神气。回来不时想起,无法释怀,便开口索求了。几天后,一位学生用车把睥睨运来,打开包装的纸箱,双手拥抱,着实沉重,便觉得开怀。睥睨摆在二楼的书房里。上到书房来的人很少,就是有人上来了也忙着看别的,不会去留意它。它太安静了,外在收紧的形和内在的重量,沉寂之至,甚至可称为沉闷。目光一瞥,人也就沉了下去,去做一些没有响动的事,那些翻书、写字的声响,更加深了这种静谧。人的关注点往往相去甚远。福楼拜在埃及的时候,和游历者一样,金字塔、卡尔奈克的庙宇让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最喜爱的是骆驼。骆驼的叫声吸引了他,他希望自己能摹拟出它们短促的叫声,尤其是从喉部发出的颤音。他始终未能达到惟妙惟肖,成了他的一个遗憾。每一个人的喜爱和不喜爱肯定有许多晦而不明的原因,这很像古人的无题诗。

不经人工雕琢的奇石,由于不雕受到了天然爱好者的喜爱。是时光里的风霜啃蚀、烈日暴晒、雨水浸泡,逐渐消磨了石质中不坚定的那一部分,使之奇了怪了,丑了瘦了,甚至万箭穿心镂空了,整个过程都是在做减法。自然之功比人工珍贵,它蚀物无声浑然无迹,使人望之兴叹。这也是我把睥睨置于书房的缘由。华兹华斯认为,一个人如果一生都在大自然中度过,他的性格会改变不少。我很赞同这种论说。可是,有几个人在大自然中待一辈子?就像大家都在追捧的梭罗,也不过在瓦尔登湖畔住了两年多就打道回府,他没完没了地描述瓦尔登湖,好像他住了一辈子。真住上了一辈子的人,笔墨才不会如此繁杂呢。把质地坚硬的石头与肉体柔软的人放在一起说道本身就是一种悖论,一定是二者内部的许多相似之处值得联系、借鉴。

在这个南方城市,与奇石相生的是上品位的红木,它们的前半生是艰难的生长,老其岁月,养其精神,后半生则与奇石相反,进入人工的手作程序。在从粗犷到细腻的程序里,红木蕴藏在内部的神韵充分地被激发出来。

手工作坊的主人送给我一个红酸枝笔筒,和我想象中的全然一致———也就是一个圆筒,内外光滑细腻,再无其他加工,迎向太阳的一面,会有一缕缕深幽的光的闪动。我抱着,如果有闲,真可以一日三摩挲。人工的力量我向来认为恰当即好,可以让人联想到它曾经是一棵树的一个部分,有树的温润、质朴和温度。更多的是在笔筒的四围雕琢人物、花鸟、虫草、典故,使笔筒变得不安宁了。俗常生活的特点就是锦上添花,不添花便觉得寡淡,热闹嘈杂永远是俗常生活的佐料,永远在做着加法,使日子更具有声响和场面感。这种想法也自然蔓延到手工作坊里,不断地添加、堆积,就如同上菜市场,把菜篮子装满了才离开。当然,还隐藏着一个小秘密,手工雕琢多了,物质价值会大大提升。主人说这里的笔筒有两类,雕饰的居多,大多数人喜欢。他赠我这个笔筒,是因窥见我以简驭繁的秘密。

书案上的笔筒,渐渐被南方潮润的空气氧化,走向色泽的深浓。笔筒同样是闷声不响之物,即便敲击,也不会像青铜器那般夸张地余音远播。它在成为一棵树时还有当风有声的可能,此时任春风拂过,无声无息。许多毛笔落入它的腹中,笔筒承载了一大捧参差不齐的羊毫、狼毫,像是含纳了许多的风雅。和坚硬的奇石相比,笔筒更柔和宛转。

多年的一棵红酸枝,其中一段成为如此浑穆的容器,使挺拔的笔有了倚靠之处,让人想象当年的名士散帻放怀诗酒风流,兴至时从笔筒将笔抽出,不计尖秃,淋漓酣畅。濡墨人生,是要用尽许多笔的,却用不尽一个笔筒。

它的作用在起始时我以为是把玩,红木的细腻纹路使手感分外舒适。后来才明白它与毛笔、砚台、墨条、镇纸、笔架一道,固定了书房这个空间的氛围。感觉不迟钝的人进来,可以知晓主人的情怀指向,是前卫的还是怀古的。它远远超越了物用,已经不可囿于器这个概念了。

对于文士,书房无疑是最集中体现情趣之所,那些以为不妥的物件会放置在其他空间里,从而不生出抵牾。书房会罄露主人的隐秘——一两件摆设就可以昭示明白。德国人洪堡曾经谈起美洲一种长满了刺,树干高度超过60英尺的植物:我们在圣费尔南多最感到惊讶的是栗椰子,它的出现为这里的乡间带来了独特的风貌。

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栗椰子。

(有删改)

文本二:

朱以撒访谈录

张 明

张 明:朱老师,请问您怎么定位您的散文写作,这样的风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朱以撒:我的散文是文化散文中的闲情散文,都是在闲时、闲心状态下下笔的。我很少想风格的形成的事,我觉得一个是时间的问题,一个是个人才华的问题。有评论家认为我写的文化散文的这一类受到了余秋雨的影响,其实余氏的散文我是不喜欢的。宋人黄庭坚说得好: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一位有阅历的人的笔下,不会那么浅薄,随风飘浮,是有自己的主张的。不要太看重一位明星作家的作用而轻视了其他。

张 明:您观察事物有一种蹲下来平视感,是不是您有意识把自己放得很低?

朱以撒:我是一个寻常人。寻常视野寻常写,就很自然。有不少题材我是不会碰触的,因为我要仰望他们,很辛苦,易于在仰望中变形、失态。我是写小感受的,要看得清楚些、细致些,还是要蹲下来,低下头来看,才能看出一些内在。写大的让人关注,让人惊悚,但往往也空,失望也多。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一种有别于他人的表达。

张 明:对散文有什么新的认识?

朱以撒:我现在对散文的理解与以前相同,一是散,把文写散漫了、散淡了,如一朵花打开,散落开来,也就是任意去写。二是文,要有文采,美其文,讲究语言修辞之精之美。现在对散文的宏论太多,乱花渐欲迷人眼。

张 明:网络上几乎人人写散文,您如何看待当前散文创作的形势及趋向?

朱以撒:散文人人都可以写。我个人对散文的写作走向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写纯粹的散文,重视语言的提炼、精致。各种各样的人都说自己写散文,当然是一件好事,尽管参差不齐,我行我素,甚至大部分是不能称为散文的,但很多人喜欢写,表达了对汉字运用的喜好,值得去引导和提高,有质量的散文也会因此增加。

张 明:在您眼里好散文的标准是什么?

朱以撒:如果符合散文的一些规矩,我以为,那就可以称为好散文了。好散文就是能严密地运用这些规矩,从而没有什么破绽。我以为散文之只是一个中性词,只是符合作为散文的要求。优秀的散文是要伸张个性的,它未必和散文规则严丝合缝,但是在表现过程中,个性洋溢出来了。这说明这位散文家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具体的技法为彰显个性服务,使一篇又一篇的散文都充满个人化的信息。我很看中个性,觉得好散文首先要达到这一点,缺了这一点,文笔再好,也视为平平。好散文要具备很多条件,我只说这么一个条件。

(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朋友赠送的犀牛状奇石气象朴拙,眼里流露出不屑之气,作者为其起名为“睥睨”,借以隐晦地表达对波德莱尔的批评。
B.一个人如果想让性格真正改变,就需要在自然中度过很长的时间,梭罗的《瓦尔登湖》笔墨繁杂,就是因为没做到这点。
C.奇石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得益于自然的减法,而红木的后半生却正好相反,需要进入人工的手作程序,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D.本文材料丰富且有内在的统一性,奇石、波德莱尔、福楼拜、华兹华斯、梭罗、红木笔筒等,逐层深入,深化了文章主旨。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以撒的散文多是在闲时、闲心状态下写自己的小感受,这也与他把自己的散文定性为闲情散文相吻合。
B.余秋雨的散文虽然不像有的作家那样浅薄、随风飘浮,但是朱以撒并不认为自己的散文受到了他的影响。
C.朱以撒认为很多人都来写散文是一件好事,虽然文章可能参差不齐,但对汉字运用的喜好总是值得肯定。
D.作家对好散文的评价标准不同与其审美理念有关,朱以撒认为个性化才能表明作家拥有自己的审美理念。
3.文本一主要写了奇石和红木笔筒,却以“栗椰子”为题,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文本二中,朱以撒认为好的散文要有文采,讲究语言修辞之精美。文本一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2022-02-01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季秋江村

杜甫

乔木村墟古,疏篱野蔓悬。

清琴将暇日,白首望霜天。

登俎黄柑重,支床锦石圆。

远游虽寂寞,难见此山川。


【注】①俎:古代祭祀、宴飨时,专门用来盛放祭品的礼器。②支床:支撑床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大树参天、藤蔓缠绕、生机盎然又宁静古朴的江村环境。
B.颔联用抚清琴、望霜天写出诗人因年老白首而兴致盎然、情趣高雅。
C.尾联虽直言寂寞,但又因欣赏、赞叹山川的丰盈之美而冲淡了感伤。
D.全诗以空间的疏阔和时间的清闲营造了疏朗、明净的秋末景象。
2.前人评此诗“极贫穷事而以富贵语出之”,请结合颈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02-01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岭南。

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亲冒锋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 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敦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他日,又谓仁杰曰: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神功元年冬,仁杰上疏以为: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太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亲冒锋/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
B.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日/文皇帝亲冒锋/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
C.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亲冒锋/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
D.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亲冒锋/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文中指大理寺,是专门负责刑狱案件审理的官署,长官为大理寺卿。
B.昭陵,“陵”指帝王陵墓,“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合葬陵墓。
C.朕,秦以前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D.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高宗想处死误砍昭陵柏的两位将军,狄仁杰据理力争,并援引张释之的话,最终使两位将军免于一死。
B.狄仁杰任并州法曹时,同僚郑崇质将要出使遥远的地方,因其母年迈多病,于是狄仁杰请求替其出使。
C.太后让狄仁杰举荐宰相的人选,狄仁杰向太后举荐年老却有宰相之才的张柬之,太后最终任命张柬之做宰相。
D.狄仁杰上奏疏建议朝廷应该立阿史那解瑟罗为可汗,恢复已灭亡的高丽国来镇守安东,这个建议被朝廷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
(2)太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5.狄仁杰不奉诏处死两位砍伐昭陵柏树将军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1-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实验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勣,本姓徐氏。家富,多僮仆,积粟常数千钟。与其父盖皆喜施贷,所周给无亲疏之间。隋大业末,韦城翟让为盗,勣往从之。李密亡命雍丘,勣与浚仪王伯当共说让,推密为主。当是时,河南、山东大水,隋帝令饥人就食黎阳仓,吏不时发,死者日数万。勣说密曰:天下之乱本于饥,今若取黎阳粟以募兵,大事济矣。密以麾下兵五千付勣,袭黎阳,守之。开仓纵食,旬日,胜兵至二十万。

武德二年,密归朝廷,其地东属海,南至江,西直汝,北抵魏郡,勣统之,未有所属。曰:人众土宇,皆魏公有也。吾若献之,是利主之败为己功,吾所羞也。乃录郡县户口以启密,请自上之。高祖至,使者以意闻。帝喜曰:纯臣也。诏授黎州总管,封莱国公。及密以谋反诛,帝遣使示密反状。勣请收葬,诏从之。勣为密服缞绖,葬讫乃释。

太宗即位,拜并州都督。贞观三年,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出云中,与突厥战,走之。诏拜光禄大夫。勣既忠力,帝谓可托大事。尝暴疾,医曰:用须灰可治。帝乃自翦须以和药。及愈,入谢,顿首流血。帝曰:吾为社稷计,何谢为!后留宴,顾曰:朕思属幼孤,无易公者。公昔不遗李密,岂负朕哉勣感涕,因啮指流血。帝疾,谓太子曰:尔于勣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宜即授以仆射,彼必致死力矣!乃授叠州都督。

高宗立,召授检校洛州刺史,进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遂为尚书左仆射。永徽元年,求解仆射,听之,仍以开府仪同三司知政事。帝欲立武昭仪为皇后,畏大臣异议,召勣与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计之,勣称疾不至。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遂良等持不可,志宁顾望不对。帝后密访勣,答曰: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帝意遂定,而王后废。诏勣、志宁奉册立武氏。帝东封泰山,为封禅大使。

总章二年,卒,年八十六。帝曰:勣奉上忠事亲孝历三朝未尝有过性廉慎不立产业今亡当无赢赀有司其厚恤之。因泣下。太尉、扬州大都督,贞武。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二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勣奉上/忠事亲孝/历三朝未尝有过/性廉慎不立/产业今亡/当无赢/赀有司/其厚恤之/
B.勣奉上/忠事亲孝/历三朝未尝有过/性廉慎/不立产业/今亡/当无赢/赀有司/其厚恤之/
C.勣奉上忠/事亲孝/历三朝未尝有过/性廉慎不立/产业今亡/当无赢赀/有司其厚恤之/
D.勣奉上忠/事亲孝/历三朝未尝有过/性廉慎/不立产业/今亡/当无赢赀/有司其厚恤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缞绖,麻布制成的丧服,披在胸前。在五服的丧服制度中最重的丧服称为“斩缞”,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为一年。
B.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为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为禅。
C.赠,古代皇帝为了表示对有功臣子的褒奖,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职或者爵位。宋代的欧阳修也曾经被追赠为太尉。
D.谥,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或品德的概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勣见事深中要害。大业末年发生大灾,他洞察社会矛盾的要害,也不忍饥民挨饿,于是劝李密攻取黎阳仓。
B.李勣待人重情重义。其旧主李密因反叛被杀后,他上表皇帝请求收葬李密,甚至为他披麻戴孝,直至李密入葬。
C.李勣在朝深受重视。太宗去世之前特意先找理由将他贬出长安,以便高宗即位后对他施以恩信来获得他的效忠。
D.李勣为官谨慎圆通。高宗就废立皇后之事召重臣商议,李勣先是称病不至,后又以“家事”之说暗中表达支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父盖皆喜施贷,所周给无亲疏之间。
(2)朕思属幼孤,无易公者。公昔不遗李密,岂负朕哉?
5.高祖和太宗除了给李勣加官进位,还给与他哪些宠信?请简要概括。
2022-01-23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愿明公监观往事,少加三思,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荥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先时,民有徙充都内者,后县调当作船,徙民恐其不办,乃相率私还助之,其见爱如此。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百户。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B.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C.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D.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御史同归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
B.河内,在古代是指黄河以北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华夏文明的摇篮,自古以来人才辈出。
C.太祖,庙号称谓。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
D.邑,此处指封邑,古时帝王赏赐的领地或食邑。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宗室子弟,也有一小部分封邑是赏赐给那些对国家建立功勋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年少有才,敏捷机智。他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机智灵敏,面对监考官对自己年龄的质疑,他的回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令人惊异。
B.司马朗能言善辩,善于应答。面对董卓的诘问,司马朗既颂扬了董卓的威势和德行更盛,又对战争频发、百姓流离提出了自己的忧愁担心,打动了董卓,受到重用。
C.司马朗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司马朗回到家乡后,预见到战争不可避免,家乡不可安居,结果几个月后,温县一带果然发生了战乱,士兵抢掠,百姓死伤无数。
D.司马朗宽仁治民,深受爱戴。他治理地方宽仁有度,不施酷刑,百姓却不犯法,当县里被征调造船时,因担心他不能完成使命,迁徙走的百姓依然私自回来帮助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
(2)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5.李邵想要从野王迁至温县,司马朗是如何劝阻他的?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由社会舆论所维持,不需要借助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B.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C.礼可以通过外部的规范对人进行教化,启发人的道德自觉,当道德境界达到一定高度,人就能由他律变为自律。
D.礼治秩序在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方面曾发生过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消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是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哪怕它不“文明”或不“慈善”,显示出野蛮残酷,也是符合礼的。
B.在乡土社会中,因为礼不需要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所以它是依靠本能或天意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C.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
D.人们只知承担义务,不知行使权利的扭曲现象是因为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造成了人的畸形心理。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印度的某些偏远地区,有这样的习俗:丈夫死后,妻子被要求在葬礼上用火烧死。
B.封建社会里,帝王将相或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着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
C.未当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换席子。
D.行人过斑马线是“红灯停,绿灯行”;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必须停车礼让。
4.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传统婚俗中,男方为了迎娶女方,要向女方家送彩礼(聘礼)。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些地方出现了索要“天价彩礼”的现象。为遏制此类现象,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里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的知识分析上述现象。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记九月三十日夜半梦   

陆游

一梦邯郸亦壮哉!沙堤金辔络龙媒。

两行画戟森朱户,十丈平桥夹绿槐。

东阁群英鸣佩集,北庭大战捷旗来。

太平事业方施设,谁遣晨鸡苦唤回?

【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沙堤上驰来的佩戴金辔的骏马,展开了对梦境的记叙,形象鲜明,夺人眼目。
B.颔联数量词的使用极为巧妙,“两行”刻画出了仪仗之整肃,“十丈”极言平桥之开阔。
C.颈联视角由近及远,描写了东阁群臣聚集的景象,表现了他们等待捷报时的喜悦心情。
D.“壮”字统领梦境,诗人通过叙写梦中的壮事、壮景抒发壮怀,层次分明,意蕴丰厚。
2.甲乙两诗均写梦境,但梦境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康,北兰陵承人也。勇果骁悍。宋大明中,随太祖为军容。从世祖在赣县。泰始初,世祖起义,为郡所絷,众皆散。康装担,一头贮穆后,一头贮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自负置山中。与门客萧欣祖等四十余人相结,破郡狱出世祖,郡追兵急,康等死战破之。随世祖起义,摧坚陷阵,膂力绝人。所经村邑恣行暴害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画其形以辟疟无不立愈。见擢为世祖冠军府参军,除殿中将军。桂阳事起,康弃县还都就太祖,会事平,除员外郎

元徽五年七月六日夜,少帝①微行至领军府,帝左右人曰:一府人皆眠,何不缘墙入。帝曰:我今夕欲一处作适,待明日夜。康与太祖所养健儿卢荒、向黑于门间听得其语。明夕,王敬则将帝首至,扣门,康谓是变,与荒、黑晓下,拔白刃欲出。仍随入宫。太祖镇东府,除康武陵王中兵、宁朔将军,常卫左右。

太祖诛黄回,回时将为南兖州,部曲数千,欲收,恐为乱。召入东府,停外斋,使康将数十人数回罪,然后杀之。回初与屯骑校尉王宜与同石头之谋,太祖隐其事,犹以重兵付回而配以腹心。宜与拳捷,善舞刀循,回尝使十余人以水交洒,不能著。既虑宜与反己,乃先撤其军将,宜与不与,回发怒不从处分,擅斩之。诸将因此白太祖,以回握强兵,必遂反覆。康请独往刺之,太祖曰:卿等何疑甚,彼无能为也。及回被召上车,爱妾见赤光冠其头至足,苦捉留,回不肯止。时人为之语曰:欲俯张,问桓康。

太祖谓康曰:卿随我日久,未得方伯,亦当未解我意,政欲与卿先共灭虏耳。虏动,遣康行,假节。寻进冠军将军。三年春,于淮阳与房战,大破之,进兵攻陷虏樊谐城。太祖喜,敕康迎淮北义民,不克。明年,以康为持节,督青冀二州诸军事,青冀二州刺史,冠军如故。世祖即位,转骁骑将军,复前军郡。其年,卒。诏曰:康昔预南勋,义兼常怀,倍深恻怆。凶事所须,厚加料理。年五十七。

(节选自《南齐书·桓康传》)


【注】①少帝:指南朝宋后废帝刘昱。②俯张:欺骗;欺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经村邑/恣行暴害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画其形以辟/疟无不立愈
B.所经村邑/恣行暴害/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画其形以辟疟/无不立愈
C.所经村邑/恣行暴害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画其形以辟疟/无不立愈
D.所经村邑/态行暴害/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画其形以辟/疟无不立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员外郎,官名,原指设于正额以外之郎官;晋以后称指员外散骑侍郎,属皇帝近侍官。
B.部曲,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引申为军队的组织或行列;后也作军队或士兵之代称。
C.方伯,古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为一方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明清时用称布政使。
D.假节,假以符节,指古代大臣临时持节出巡;任务完成之后,符节可留存以作纪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康忠心事主,骁勇剽悍。世祖仗义起兵,被郡府关押,部属四散,唯有桓康肩挑皇后和太子等避于山中;后追随世祖冲锋陷阵。
B.桓康为主分忧,清除黄回。为消除黄回手握重兵的谋反隐患,桓康曾主动请命前去刺杀;在黄回被诛杀前,桓康又带人历数其罪。
C.桓康辅佐太祖,共灭敌虏。桓康常年跟随太祖出生入死,颇得器重,受太祖派遣大败敌虏大军,攻破樊谐城,迎回淮北起义民众。
D.桓康勋劳卓著,深得赏识。桓康一生征战无数,立下汗马功劳;桓康去世,刚即位不久的世祖非常悲痛,下诏厚办丧事以示恩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门客萧欣祖等四十余人相结,破郡狱出世祖,郡追兵急,康等死战破之。
(2)王敬则将帝首至,扣门,康谓是变,与荒、黑晓下,拔白刃欲出。
5.太祖为诛杀黄回,在召其入东府前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