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8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促织》与《变形记》在故事整体设定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篇作品都叙述了变形故事:一个是人变成了蟋蟀,一个则是人变成了甲虫。借助于这种变形手法,在貌似荒诞的叙述背后,作品表达出对社会重压下人的命运的思考,即对人与物之间的异化关系或者人的异化的思考,从而具有了深刻的批判性。

《促织》写的是一个在外力残酷压迫之下的小人物“离魂”的人间惨剧。人原是万物之灵,蟋蟀本是捕捉来给人当小玩意的,但在《促织》中,一切都被倒转过来──人成了一只可怜虫,而“蟋蟀”倒像在玩弄着人的命运,成了成名一家生死、吉凶、福祸的主宰。作者表面上写小小的蟋蟀,实际上则是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层层官员和处在社会底层、身受好几层压迫的老百姓,自上而下地串联起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如果说蒲松龄只是无意识地涉及异化的问题,那么卡夫卡则是有意识地以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深刻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普遍的人的异化现象。人在一夜间变成了甲虫,从生理现象看,是反常的、虚妄的、荒诞的;而从社会现象上讲,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一旦失去谋生的能力、谋生的手段、谋生的资本、谋生的机会,就无异于变成一只甲虫。格里高尔发觉自己变成甲虫后,那一串焦急的心理活动正反映了他一年到头过的都是那种惴惴不安、灰黯屈辱的日子。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非人的生活”。

《促织》思考问题的向度首先指向社会,而《变形记》则主要是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不同的思考向度,体现出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影响。我们知道,中国社会是建构在一个个家庭的基础上的,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在这样的社会格局中,个人的所有生存目的、生存价值指向的都是家庭和社会。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群体的利益(更多的时候就是家庭)高于一切,所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就成了很多中国人的追求。而西方社会结构的最小单位是个人,或者说是依附于团体的个人。因此,强调个人的权利,对个人的关注,就成了西方社会鲜明的特点。因着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在思考问题时就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中国人总是将人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来观照,并进而思考人的命运;而西方人则习惯于以自我的眼光去审视社会,从而思考人的命运。《促织》与《变形记》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思考向度正是这样一种具体的表现。

正是基于不同的思考向度,虽同样是运用变形的手法,但《促织》与《变形记》中人物变形的动因截然不同。在《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为促织,是为了挽救整个家庭行将遭遇的灭顶之灾。换句话说,也就是个体是为着群体而牺牲的,这在某种层面上反映了中国人潜意识深处隐藏着的所谓忠孝,体现了专制社会里一个又一个的群体(即家庭)的悲哀。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体在难以承受的社会压榨下走向自我崩溃。虽然这一变形不可能不影响到家庭,但更多地体现出的却是社会重压下一个又一个个体的悲哀。

(摘编自韩玺吾《<促织>与<变形记>:荒诞的背后》)

材料二:

社交媒体作为互联网的新生力量,凭借信息海量、传播及时、交互性和娱乐性强等特点俘获了大量受众。人们在享受其带来的诸多便利时,也面临着被异化的威胁。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就是指人们沉溺于社交媒体建构的拟态环境中,无限依赖媒体提供的内容,从主动的生产消费角色被异化为受媒体控制和奴役的傀儡,一旦离开媒体,就会陷入极端的恐慌之中。如何规避被媒体异化的危险,是当下受众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社会学家韦伯认为,人的理性包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者之间的博弈与平衡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工具理性的表现形式就是技术革命;而价值理性则是对人的尊严、情感和命运的关怀,强调一个人对于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工具理性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急剧膨胀,人们在享用技术盛宴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崇拜。而价值理性却被碎片化、娱乐化的快餐文化持续消解着,人的独立精神越发黯淡无光。在媒体使用过程中,人们将工具崇拜代替了理性思考,不愿付诸任何具体的行动,这种异化正是由社交媒体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失衡导致的。

挣脱社交媒体建构的“异化牢笼”,亟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以确保社交媒体的良性发展。同时,还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国民的媒介素养与道德认同,将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减少社交媒体使人异化的可能。

(摘编自吴向华《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促织》与《变形记》都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出对社会的批判。
B.同是在讲述故事时使用变形手法,蒲松龄是无意识的,而卡夫卡是有意识的。
C.因为各自文化不同,《促织》与《变形记》中人物对自我的认知也明显不同。
D.新媒体既可以为人们带来娱乐与便利,又有可能变成束缚人和奴役人的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关注“人的异化”,材料一属于文学评论,透过文学作品分析人性,材料二直接分析社会现实中的问题。
B.两则材料都重视梳理主要关系,材料一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材料二揭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间的博弈。
C.封建社会里人们容易受制于忠孝观念而牺牲自我,互联网时代人们往往由于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而丧失自我。
D.为了人类历史的可持续发展,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必须始终保持平衡,避免其中某一方的力量超过另一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人们沉溺于网络互动而日渐丧失现实沟通的能力和乐趣。
B.人工智能机器人ChatGPT强大到让许多人担心自己失业。
C.掉进消费主义陷阱的人拼命想通过网络购物来证明自己。
D.有些人将网络当成了法外之地而暴露人性中黑暗的一面。
4.常见的论证结构包括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等。材料二的论证结构属于哪一种?请简要分析。
5.《变形记》所揭示的人的异化与新媒体环境下人的异化,在表现和成因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朴园     (突然抬起头来)我听人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周萍        (惊)什——什么?

周朴园     (低声走到萍的面前)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是对不起你的父亲么?并且——(停)——对不起你的母亲么?

周萍        (失措)爸爸。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敢当一件事。(甲句)

周萍       (失色)爸!

周朴园     公司的人说你总是在跳舞窝里鬼混,尤其是这三个月,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

周萍        哦,(喘出一口气)您说的是——

周朴园     这些事是真的么?(半晌)说实话!

周萍        真的,爸爸。(红了脸)

(选自《雷雨》第一幕)

1.台词常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请分析“哦,(喘出一口气)您说的是一一”这句话的潜台词。
2.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23-24高一上·全国·假期作业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3 . 下列各项中的省略成分补充错误的一项是(  )
A.送客(于)湓浦口B.使(之)快弹数曲
C.沉吟放拨(于)插弦中D.感(于)斯人(之)言
2023-06-23更新 | 311次组卷 | 4卷引用: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A卷语言文字运用专练)
23-24高一上·全国·假期作业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4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翻作《琵琶行》            霓为衣兮风
B.为长句,歌以赠之            势利导
C.转徙江湖间                      迁客骚人,多会
D.岂无山歌村笛                  微斯人,吾谁
2023-06-23更新 | 394次组卷 | 4卷引用: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A卷语言文字运用专练)
23-24高一上·全国·假期作业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自本是京城女     凡六百一十六
B.使快弹            钟山只隔重山
C.曰《琵琶行》       如南山石
D.商人重利别离     绿杨烟外晓寒
2023-06-23更新 | 294次组卷 | 4卷引用: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A卷语言文字运用专练)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6 .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吾得事之                           (2)人如恐不胜            (3)常以身蔽沛公
(4)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5)沛公霸上
(6)沛公欲关中                       (7)范增数项王            (8)芷阳间行
(9)项伯驰之沛公军                 (10)此其志不在          (11)项伯杀人,臣
(12)吏民,封府库                  (13)素留侯张良
A.(1)(2)(3)/(4)(5)(6)(7)(8)(9)/(11)(12)/(10)(13)
B.(1)(2)(4)(5)/(6)(7)(12)(8)(3)(9)/(10)(11)/(13)
C.(1)(2)(3)/(4)(5)(6)(7)(8)(9)/(10)(11)(12)/(13)
D.(1)(3)(9)/(2)(5)(6)(7)(8)(12)/(4)(11)/(10)/(13)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先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指屈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
D.尾联说江上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2.同样是凭吊项羽,本首诗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所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2023-05-17更新 | 635次组卷 | 25卷引用: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提升版)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列对加点字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先王之政     ②杀人如不能     ③冀君实或恕也     ④今君实所以教者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9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倚叠(倚靠)如山             二川溶溶(河水盛大的样子)
B.明星荧荧(美丽的样子)        缦立(久立)远视
C.廊腰(萦绕)回               戍卒(叫嚷)
D.多于在(谷仓)之粟粒        弃掷逦迤(连续不断)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题一绝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咏 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题一绝》是作者以自己的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由于作者在书中对许多人物抱有同情心,所以说自己是饱含着“一把辛酸泪”来写这部著作的。
B.《自题一绝》中“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句,作者唯恐后人不知他的真实意图,全诗表达了作者难以直言又深怕为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
C.《咏菊》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所题写的是作者面对着凌霜傲雪的菊花时那一瞬间的哀怨。
D.《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
2.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2023-04-21更新 | 26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七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