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2)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取材于黄淳耀《史记评论》)

(3)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苦程不识。”司马温公【1】则曰:“效不识,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1】司马温公,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吏军簿至明               治:办理
B.然虏犯之                      卒:士兵
C.然此裨将之器也            固:本来
D.而卫青若不值一钱        传:记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广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神遇而不以目视。
B.士卒亦乐从广苦程不识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敢怒
C.无功犹不败                                               齐国褊小
D.不识正行伍                                               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B.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C.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D.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肯定李广的一组是(       
①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②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③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④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⑤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               ⑥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
A.①②③B.③④⑤C.④⑤⑥D.①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通过程不识的语言、匈奴的畏惧和士兵的态度,侧面肯定了李广作为一个将领的才略。
B.黄淳耀认为李广不是大将之材,只是因为淮南王谋反,只忌惮卫青与汲黯,没有听说害怕李广。
C.王夫之认为司马迁和司马光对于李广与程不时的看法都是一面之词。他认为将领有不同的类型,李广属于将寡之将、攻兵之将,李广和程不时各有其长。
D.三篇文章观点各不相同,但都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其中王夫之的观点兼及两面,更加辩证。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2)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3)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
7.黄淳耀认为“李广非大将才也”,你赞同这一看法吗?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2022-04-14更新 | 261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毂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吃饱穿暖后,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次,同比增长168%。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也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风气开放、兼收并蓄,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五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之情。

唐诗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行路难》,李白在诗中感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阿“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

材料三;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渖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
B.唐诗受人敬仰的最主要原因,是它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
C.阅读古诗词,我们往往可以从中学习到诗人的自信、乐观,能够感受到希望、未来以及阳光。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古诗文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但是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现了李白对困难的清醒认识和他的豪迈自信。
B.中国古典诗词热度不减,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依然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
C.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D.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3.下列选项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王国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C.孟子:“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D.白居易:“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缝隙

朱以撒

①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从洞开的大门和里边的摆设,可以知晓他们都在经营一些什么,咖啡、甜点、沉香、山区土特产,便觉得没有必要走进去。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两扇大门早已褪色,加上常年润含春雨又迎来秋风,甚至难以紧闭。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②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

③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时间过去,没有谁走过时会想到里面有这么多宝贝——风沙吹老了时日,也吹走了这个密室外观曾经有过的人工痕迹。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说起来我也是缝隙的受益者,经卷走出密室,散佚到世界各地,也来到书法家的案前,让人狂喜。我挑选了一部分合我情调的经卷,终日临写——我学习书法的路径,由于遇上了这些残经而得到改变。它们都是真迹,比挂在王羲之名下的那些作品可靠多了。夜深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这些无名氏的墨迹远比碑刻要真切的温度和呼吸,是一道裂缝释放了它们。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时日把曾经知晓它们的人送走,史册也语焉不详,让后来人止步。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但前提是,先找到隐藏在寻常中的那一道裂缝吧。

④晋太元中武陵的捕鱼者算得上好运气,他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在桃花源里,捕鱼者受到了各家轮流的宴请,享受了最真诚的款待。当然,桃花源中人也通过捕鱼者张开的双唇,打探到了外界的一些秘密。捕鱼者离开时,桃花源中人对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即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捕鱼者是一个善于分享秘密的人,他觉得有责任把秘密首先传达给太守。接下来就是寻找秘密的入口。这个入口已经不见了,连同周围的环境都陌生之至,寻找宣告失败。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让人信服。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如此说,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

⑤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桃林连属无端,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是时光把泪水凝固了。而当口舌触及一碗温度适宜的桃胶时,它柔中含韧舒展开来的弹性,足以称之美味,总是会欣赏一番,再细细品尝。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在我的记忆中,严冬是人的表皮最易开裂的时段,那时在工地、田野劳作的人,对此毫无办法,静等裂开,那时的教科书赞美这样的手和脚——是开裂成就了美好生活。桃胶不断地从桃树伤口的缝隙中涌出,接触空气,成为胶状,为桃树的所有者不断收取,加工成坚硬之物。相比于桃胶,桃花要风雅浪漫多了。曾有人将朵朵桃花寄送给远方的友人,被津津乐道,以为是名士风度的延续。在我看来,桃花是虚的,便于托寄情性,也便于浮想联翩,想到唐伯虎和桃花庵,李香君和桃花扇,真是妙不自寻。而如果寄一箱桃子、一袋桃胶,那真是难言风雅——风雅之举似乎都是轻盈的、灵性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让人无从一握手中。这也使人感受到一棵树的多重功用,用于实的,用于虚的,用于精神的,用于口腹的。

⑥每个学期上课,我都会想几个题目,让研究生去写,然后抽空每篇看过——这当然是一种私趣。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说单薄得很,他不知你,你不知他,通过文章,窥探其中的主旨和表达,究竟有哪一些差异,也是很有意思的。我总是强调,我写故我在,如果不用文字表达出来,还真不知道一个人如何想,想如何,正是写作罄露了他们的才华和情性,或者点缀了一些奇诡和荒唐,这些都是我所乐意把玩的。正是从一些语言的缝隙里,我察觉到文思无定居然如此——没有哪两个人的笔端是相似的,客气浮辞的、深婉不迫的、循途守辙的、纵横自喜的,应有尽有,读毕不禁无端生慨。善于操作的人,总是以大量地调遣史料为快慰。科技手段使人便捷地将史料填纳于文章之内,使我见到古贤人这般说、那般说,独不见这位学生如何说——他被史料的烟云遮蔽,使我找不到他了。这常是我阅读的一个疑问——为何不以自己的话语言说?邻家的金银器皿的确气派得很,瓦缶瓷杯虽不起眼,还有裂痕,却是自家物色,理应珍惜。这个道理却不是都能明白的。

⑦每到午后,怀安桥下就陆续集中了各路的水果商,各自经营来路不一的水果。刀剑披挂的榴莲尽管一副凛然不可侵的相貌,还是被不少人围着。我猜,是它微微裂开的缝隙,那飘出来的独特的果香把人招引过来。不买也罢,这浓郁的气味真的让人迷醉。

⑧有时,在自我表现上,人还不如一枚榴莲。

⑨有一则旧事是如此展开的——弘一到丰子恺家,丰子恺请弘一坐在一张藤椅上,藤椅柔韧,老师坐上去会更舒适。弘一没有马上坐下,而是先摇晃了几下藤椅,方才缓缓落座。后来又去了一次,仍然是这个摇晃的动作。弘一回答了丰子恺的疑问——这张藤椅旧了,藤条间有许多缝隙,会有一些虫蚁,如果贸然坐下就把它们挤压了。一般人和不一般人的差别不一定都是宏大的,反而是在一些细微处,譬如细细的缝隙,也填充了一个人丰富的悲悯。有些人刻意为之,那就辛苦;有些人自然为之,成为一种自觉。一个人要走多远,才可以关注到藤椅中的缝隙?

⑩时日匆匆,我们对于屑屑者已经缺乏察觉的细心了,而对于大,我们的兴致要高昂得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人赠送我的宣纸形制大起来了,我把笔濡墨挥洒的作品也大起来了。其实,书法家的内心都很清楚——大未必佳,但巨大是可以引人注目的。如果我用巴掌大的花笺写一幅小楷,那真会像汪洋中的溺水之人,顷刻被淹没,无处找寻。想想晋宋时期的那些简札,小得不得了,却精彩之至,是有真性情在里边的,别无他倚。这样,就是片纸只字,也甚佳好。说起来,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其死生在朝暮之间的虫蚁,所谓的大小,都是天地夹缝里的存活物,没有什么差别,当如弘一那般相待,不可轻慢。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202291615版)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打(liang)                    佚(sàn)                    (sù)
B.立(wù)                       (báo)                  露(qìng)
C.然(lǐn)                       墨(rú)                    (qiān)
D.刻(qīng)                      (zhá)                  缝(jiá)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写到等待翻新的老屋大门紧闭,两扇大门早已褪色,甚至难以紧闭只为了表现尚未整修的老街的破败与萧条。
B.作者对自己的研究生能够从古籍的“缝隙”中寻求智慧并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表现赞许与欣慰。
C.通过“桃胶”与“桃花”的对比,作者感慨桃树的多重功用,既用于实,也可用于虚,既可饱口腹之欲,也可让人浮想联翩,感受风雅。
D.“那时的教科书赞美这样的手和脚——是开裂成就了美好生活”中破折号的作用与“周朴园: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
3.请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缝隙”的含义及在文章中的作用。
4.请谈谈你对“邻家的金银器皿的确气派得很,瓦缶瓷杯虽不起眼,还有裂痕,却是自家物色,理应珍惜。这个道理却不是都能明白的”的理解。
5.赏析第九段画线语句。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石狮子

胡炎

①一千年前,那个黑脸膛的石匠,在灼烈的阳光下雕刻着面前的巨石。后来,这块巨石变成了一头威严的石狮子,那个石匠反剪着双手,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打满水泡的嘴里咳出一团污血,倒在了石狮子的脚下。

②当然,历史没有记下那个石匠的姓名。一千年后,我站在石狮子的面前,遥想着石匠炉火纯青的雕刻技艺和那张黑脸膛上纷飞的汗珠,试图还原岁月深处的现场。盛夏七月,毒日头正在我的头顶疯狂燃烧,所以我想当然地为石匠设置了一个燥热的季节。

③这里埋葬着一个古代的将军。石狮子为他镇守着另一个世界。我在史志和碑文里早已领略了将军生前剽悍勇猛的风采。此时,他就躺在石狮子后面那个巨大的墓冢下,让人感到他似乎依然活着,只是改变了肉体的形式,因为他的威名和这一派令人肃穆仰视的庄严从来都不曾消失,无论在文字里还是在人们的传说中。

④消失的,只有那个平凡的石匠。

⑤我坐在石狮子前方的石阶旁,那里正好有一棵树,投下了有限的阴凉。我承认,我像石匠一样平凡,甚至可以说,我连石匠也不如,简直可以称得上平庸。我想我用不了一千年,也许几十年后我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得了无痕迹。没有人会为我雕刻一头石狮子,我当然更不可能躺在那个雄伟的墓冢下,身穿驰骋疆场的铠甲,受万世瞻仰。就此而言,我有理由羡慕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石匠,因为屹立千年的石狮子告诉我,那一定是个杰出的石刻艺术家,尽管他在浩瀚的历史中同样微渺如蚁。

⑥日光也许穿越了千年,保持着同当年一样的温度。我看着石狮子,仿佛听到叮叮当当的凿石声。石屑在石匠粗糙的手下像岁月一样飞扬、沉落,终化于寂灭。石匠是一个沉默的人,我想,因为凿斧是他唯一的语言。他的眼睛很大,但却经常眯起来,从不同角度观察着石头的造型、布局与线条。他双手的虎口由于不间断的摩擦和冲击而迸开了一道道血口,但他感觉不到疼痛。那些血珠和他的汗水一起融入了面前的巨石,而让那块沉默的石头获得了灵性。石匠就这样凿着寂寥而漫长的时光,生命在幽微的刻痕里变得瘦削、单薄而憔悴。他想象着石狮子的样子,而完全忘掉了自己的样子。

⑦我不知道这是否有些悲哀,那个石匠,让一块在地壳里沉睡亿万年的石头有了生命,而他却把自己凿成了一块人形的石头。

⑧在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前,他可能是一个享誉民间的匠人,雕刻过不计其数的石兽、石碑,甚至包括石碾这样的农具和石臼之类普通的家用器皿。在那个时候,他或许像寻常百姓一样一面雕刻一面抽着旱烟、拉着闲话,考虑着是否把这个吃苦受累的手艺传给子孙,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想,只用这个手艺换得衣食,在雇主的家里饮着自酿的烈酒,直到乾坤倒悬酩酊大醉……

⑨但是某一天,他接到官府的指令,要为战死沙场的将军雕刻一头石狮子。

⑩石匠离开家的时候,回头久久地望着他的妻儿。他没说一句话,似乎预感到这将是一次永久的诀别。在这里,我猜测石匠当时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因为这个任务非同寻常,倘若失手必然性命难保。但我更愿意相信,石匠当时想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满怀着对将军的敬仰,他要为这个戎马一生、保家卫国的将军做点什么,那就是用一头骁勇无敌的石狮子镇守将军的仙府,让他的敌人和跃跃欲试的盗墓贼望而生畏。他要为这头石狮子献出毕生所学,用他的血和生命滋养艺术和精神,为石狮子安放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

一千年后,石狮子高踞于我的面前,佐证着我的猜测。不仅如此,它随时准备冲跃的姿态还告诉我,石匠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也许把自己变成了一头石狮子,他平凡的生命和非凡的灵魂最终和一方巨石融为一体。

我站起来,走到石狮子跟前,抚摩着它滚烫的身躯。它的温度应该超过了40度,那是灵魂的体温,比日光更加炽烈。它看着我,穿过千年的风雨说:

“如果没有他,我只是一块石头。”

我点点头:“我懂。”

石狮子微笑了,它微笑的样子竟然如此亲切,就像一个脸膛黝黑的石匠,在阳光中绽开的密密麻麻的皱纹。一千年前他忘记了微笑,而在一千年后,他微笑着递给我一只凿斧和一把雕刀。我犹豫了一下,接过来。在我远离石狮子的时候,一方伟岸的巨岩从我生命的地壳里站起,对我说:“来吧,我一直在等你。”

(原载《大观·东京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使用想象的手法,还原石匠离家的情景,写出石匠对剽悍勇猛的将军的敬仰和自己心灵深处蕴藏的不凡血性。
B.“石狮子”既是镇墓兽,守护着英勇的将军,也是骁勇无敌的英雄精神的化身。
C.因为过度的疲劳,一千年前的石匠忘记了微笑;一千年后他希望后人继承他的衣钵,憧憬英雄,雕琢并树立起英雄的丰碑。
D.作者为石匠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投注到了一块石头中,感到可悲,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E.作者通过肖像和动作描写,令沉默却技艺高超的古代石匠跃然于读者的眼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字音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炉火纯青:指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瘦削shòu xuē
B.浩瀚:广大,漫无边际。             剽悍biāo hàn
C.诀别:不易再见的离别。             墓冢mù zhǒng
D.骁勇无敌:勇猛,无人能够与之对抗。       酩酊mǐng dǐng
3.理解第⑦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4.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5.李斌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写到:“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2022-05-25更新 | 2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清早便点燃沉香消溽暑,隐隐透出自昨宵夜雨以来内心的烦乱。
B.“呼”“窥”二字以拟人手法赋予鸟雀人的情态,写出其欢快状态。
C.词人自问还记不记得家乡当年的渔民朋友,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旧。
D.尾句描写泛舟家乡荷塘的梦境,使全词虚实相生,给人无限的遐想。
2.本词与柳永的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都写到了荷花,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定林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愁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C.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烦忧。
D.这首诗即兴即事,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2)赏析诗歌颈联。
(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3-06-02更新 | 2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九校高三联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杜牧《阿房宫赋》的片断,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万人心也/五亩宅,树之以桑
B.多市人之言语/佚之狐言郑伯
C.则足拒秦/举予人,如泣草芥
D.后人哀之不鉴之/度义后动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作者在第二段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青瓦流年

刘景明

南的青瓦非同寻常,古朴素雅,沉稳宁静。聚集的房屋楼宇、散落的茶亭寺庙,哪里少得了它的形影踪迹?

⑵最初,我从甲骨文字形中,窥测到瓦的久远存在。它点缀了西周少许屋脊,普盖东周春秋的栋梁。瓦与砖并驱于秦汉,合成了“秦砖汉瓦”。可见,烧瓦技术,比我想象的速度来得快。早在公元前640年,它起始北方,波及南方继而兴盛,甚至传播到国外,欧亚洋瓦房就融入中国遗风,世代相传,日新月异。

⑶赣南的瓦共泥一色,流行青灰色彩的瓦片,俗称“青瓦”。瓦匠,在古时中原迁徙过来的祖辈当中,编入手艺一族,被叫成“玩泥巴巴”的做瓦佬。

⑷老家的村子,遍布黏土洼地。做瓦佬选定坡地,刨开表层沙泥石土,精取纯净的黄泥巴,铲进粪箕,装上独轮车,倒入瓦坊的蓄泥池。泥土堆满半亩大的池子,引进渠水浸泡。两个昼夜后,池中浮现的球泡沉破,做瓦佬便将水牛灌饱米糠盐水、喂够青草,然后,罩上它的眼睛,拿根鞭条牵它进池。做瓦佬前行,水牛牯随后,如耕耘稻田般循环踩泥翻泥,推石磨一样转来转去。做瓦佬赤膊露肌,汗珠落雨样密集;水牛牯鼻呼粗气,摇尾拍臀,持续干到“八道犁九遍耙”为止

⑸做瓦佬把一团团稠软熟泥兜到瓦坊一角,堆成一条弧形泥胚子,用弓形的竹片拉根铁线把它切成四个等份。接着,便换成削笔刀模样的木块钢丝刀向泥胚平拉,割出一片三分厚的薄泥,双手像揭纸张那样托起来。圆桶模型台边,做瓦佬将这块泥片包紧在圆桶外壁的贴布上,拿着木梳状划片,围绕转轴旋转一圈,在外壁划出四条凹界,旋即提去晾晒地放置。等它风干掀开贴布,自然裂成四片瓦。这期间,有四个圆桶和贴布轮流替换,褪下来的浸入木盆里,保持润滑不滞泥胚。这些情形类似于如今的手机、电脑屏幕贴保护膜。

⑹瓦窑酷似平卧的客家围屋,窑内容纳三四栋房屋的用瓦量。一座瓦窑,里头不闷气,不暗火,不出“生瓦”,是要有绝活的,它跟剥竹笋恰好相反。做瓦佬先在窑底垫平一层火砖,请几个帮手外挑担内传送,自己窑内掌控把关。找个中心点起堆,砌成半圆形,上下层瓦背靠背垂直,沿吊绳横排竖列。每圈隔开两片瓦宽的隙,再朝外围一层层、一圈圈积砌,然后借助靠窑壁的梯子,堆到两个人的高度。窑膛内的瓦胚造型,好像螺。

⑺烧窑用劈开的干柴,开始不封闭窑门,烧一阵细火预热,烘烤几个时辰,去除湿气,均衡温度。等闻到股股焦炭味时,就塞严窑门,只留一道洞口,不断地将一根根木柴丢进去,熊熊烈火嗡嗡作响,窑顶浓烟如火箭发射喷向云天。烧完十立方米的柴火,封住洞口,四周放水冷却三日开窑。新出窑的瓦片,青里透灰,色泽亮堂。轻轻一敲,如古银元发出清脆的“当当”声,让人垂涎。

⑻我的一位堂叔,做了大半辈子瓦,深这门手艺的诀窍。堂叔家里人丁多家道寒,他年少时跟表兄学成瓦艺,租赁了一块集体山地挖窑。秋冬季节,晴多雨少,风吹地,堂叔集中在这个时节动工生产。遇突来的骤雨,那些来不及盖塑料薄膜而被毁在篷外的瓦胚,只得重新拉回泥池。烧窑的木柴,是平时雇工推大板车砍回来。儿时的我同几个小伙伴,有个周末帮堂叔进山砍柴,闯进封山育林区,被护林员逮住了,堂叔费尽口舌赔礼说情,才把锁在茅屋里的我们“解救”出来。

⑼烧瓦点火前夕,有个仪式称作“打瓦祭”。堂叔从灶前点亮油灯火,一路护送到窑前,烧着松毛引燃干柴。之后,朝窑前正门宰杀一只狗崽,狗血滴入泥土,祈祷烧瓦吉利,不出红颜色的“次瓦”。

⑽堂叔在村民中享有的威望,在众多门类的手艺人中排得上号。盖新房子的最后一槽收尾瓦,主人要请堂叔亲自交叠铺设,寓意堂叔的技艺源远流长,新房的隔音隔热,防雨防漏效果千秋如故。办“下水”宴时,堂叔被邀到首席桌上坐,带头喝下第一杯敬酒,即兴拉开“华厦落成”的庆贺序幕。

⑾我年幼时常去瓦窑坊玩耍,捡拾零散的残瓦当锅灶,摘些树叶、野菜之类的东西,玩起“炒小菜”的儿童游戏。有次偷偷动了真,用砖头架起瓦片,搭成灶台样,烧火烤红薯,一阵风吹得火苗四溅,把旁边一堆喂牛的稻草烧了个精光。那一回,我被奶奶一顿鞭条抽打。

⑿不知何时起,我看见村前屋后耸立的松、杉、樟、榕等树种跟前,繁星般插上了裹紧红布条的瓦片。放置了红布瓦片的树,统称“社官”树,没人敢去砍树移瓦。每年大年初二,村民们端斋饭、放鞭炮膜拜“社官”,然后增添新瓦新布,以求“十年树木”长存,风调雨顺常驻。多少年来,古树星罗棋布浓阴匝地,与青灰瓦片交相辉映。

⒀我乡下的老屋,早已不居住了,那些祖上用过的磙子、砻磨、风车和衣、斗笠等农具,静静地摆满各个角落。前些年,堂叔家拆土屋建楼房,他把曾经相依为命的整套做瓦工具,统统收拾过来存放,还挑了一箩陈年旧瓦。他说,衣服穿破洞了,可以缝块补丁;老屋漏雨,再找瓦添上可难了。上次,一位年逾八旬,半个世纪前移居陕西的至亲爷爷,携子孙三代回老家祭祖,沿村子四周转了一大圈,努力唤醒消逝的记忆。面对已变成花木观赏园的瓦窑旧址,他讲起最早发掘的瓦窑遗址,如陕西的岐山和凤翔秦雍城均有完好遗存。因此,他提议这里也立块碑石,记载瓦窑的流年事。家族的后生们围在老人身边拍照合影,定格了意味深长的瞬间。

⒁若干年以后,倘或聊起瓦的话题,我想村里人照样会津津乐道。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南(ɡàn)               水牛(ɡǔ)          (dūn)
B.瓦(pēi)               样(mó)             螺(tuó)
C.隙(jiān)             (ān)             烤(wēi)
D.风吹地(jìn)        衣(suō)            流年事(yì)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点明赣南青瓦的特点:古朴素雅,沉稳宁静。运用设问的修辞突出青瓦在赣南建筑中随处可见,有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
B.第⑶段介绍青瓦俗称的由来,由物及人,引出“做瓦佬”,为下文细致描绘青瓦制作工艺做铺垫。
C.本文语言朴实,运用方言,亲切自然。第⑸段选用读者熟知的事物类比,将陌生的制作工艺生动细致地描绘出来。
D.文中描写烧瓦点火前举行“打瓦祭”仪式,大年初二村民放鞭炮膜拜“社官”树,对这些封建迷信活动作者并不赞同。
E.文章深婉地叙述了赣南青瓦兴衰历程,文势起伏、文采摇曳,让人追怀相随的同时,又渗透了时代气息与文化价值。
3.读到文中划线句子,你是否也有一种画面感?请从赏析的角度说说画面感由何而来。
4.请简要概括青瓦制作过程,并探究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细致描绘青瓦制作工艺?
5.纵观全文,作者通过记写青瓦抒发了哪些情感?
2023-03-28更新 | 2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苦程不识。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2)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覆矣。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取材于黄淳耀《史记评论》)

(3)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苦程不识。”司马温公①则曰:“效不识,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司马温公,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吏军簿至明               治:办理
B.无功犹不败                  虽:虽然
C.然此裨将之器也            固:本来
D.则敌其罅隙而相薄        乘:趁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广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神遇而不以目视。
B.士卒亦乐从广苦程不识                  皭然泥不滓者也
C.遇大敌覆矣                                   刘病日笃
D.不识正行伍                                   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B.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C.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D.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肯定李广的一组是(       
①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②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③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④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⑤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⑥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
A.①②③B.③④⑤C.④⑤⑥D.①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通过程不识的语言、匈奴的畏惧和士兵的态度,侧面肯定了李广作为一个将领的才略。
B.黄淳耀认为李广不是大将之材,只是因为淮南王谋反,只忌惮卫青与汲黯,没有听说害怕李广。
C.王夫之认为司马迁和司马光对于李广与程不时的看法都是一面之词。他认为将领有不同的类型,李广属于将寡之将、攻兵之将,李广和程不时各有其长。
D.三篇文章观点各不相同,但都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其中王夫之的观点兼及两面,更加辩证。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2)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
7.黄淳耀认为“李广非大将才也”,你赞同这一看法吗?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雪拥蓝关马不前

钱红莉

1)我家主卧、书房之间一长溜白墙上,任何装饰画都无,只挂一张巨大的中国地图。每当心事莽莽,打开射灯,伫立地图前仔细端详,仿佛化身行旅之人孤身在外,颇有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孤寒。那感觉异常奇妙,如同深夜,失眠的我忽然想吃一钵腌笃鲜而不能,那么,便在心里默默过一遍:冬笋三四枚,剥去外衣,露出象牙白肉身,没有火腿,以咸肋排替代之,再来新鲜五花半斤,一股脑儿焯水、切块,放入黑罐中,咕噜咕噜……那一刻,如若闻着了食物的香气。

2)祖国偌大版图,许许多多地方,未曾涉足。

3)以往,对岑参的边塞诗颇为无感。近年,不知怎么了,渐被他诗中的独特气息打动,尤其读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对祖国西部的广大浩瀚,有了非一般认识——无边无际的雪地寒天之中,无论晨昏熹晚,总是站着一个满腹诗情的人,仿佛漆黑的舞台为他追了一道光……正当军中饮酒送客时,胡琴、琵琶、羌笛的余韵,一直萦绕。接着一个蒙太奇,镜头切至诗人送客,至关隘处,所有的路覆于大雪之下,何等苍茫寥落之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漫天大雪中,唯他一人耳。何其孤单的诗,比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还要孤绝。这种孤独,是荒无人烟之中的孤胆,也是空旷无声的寂寞,每一个字,皆可拧出水来,遍布雪意。

5)我忽然懂得了岑参的羁旅之伤。边陲诗的内涵,因其孤独而更加深厚,总在意想不到之处,与人慰藉。于是,对诗中的边地充满了无限神往。

6)那么,我一定要去凉州。

7)还是岑参。工于七律的他,有一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8)这首诗,既伤感,又浪漫。月色下的凉州古城墙绵延一片,高耸的城楼连接着无尽的垛口,倒映一弯新月。亘古的静谧下,男人们在屋里斗酒大笑,而琵琶声声,肝肠欲断,羁旅之人忽然在心里一个踉跄,似被什么给绊了一下,想起家来,也是想着故人了。楼前秋草贫贱相看老,这思绪令人颓然,月色仿佛也被这伤感一点点地啃噬掉,感觉更加寒凉。

9年轻时的生命过于单薄,本能地向往繁华靡丽之地,一心只想往江浙、云南走。中年以后的生命,有了荆棘、荒凉以及积淀,才配得上去往辽阔荒寒之地。

10)有一个心愿,待疫情结束,我一定要走一趟甘州、肃州,寻着《凉州词》中的风光走一趟,定西、嘉峪关、玉门关,这一带都是要经过的,不住城市中的酒店,要去最僻野的乡下,借宿于老乡家,但凡能有一碗苞米粥一碟小咸菜,便已满足,我会像杜甫那样记录一切——山川风光人事浮沉,逐一来到目前,无须布局架构,笔下便汩汩如泉了。

11)有一夜,读韩愈,又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满纸悲怆,仿佛触到了一个人冰冷的骨头: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2)韩愈自长安被贬潮州,何其遥远的路途,走着走着,到了蓝田,一场弥天大雪,阻断了马的脚步。家人尚未跟上来,只有侄孙韩湘陪着他。人生叵测,还有比这更难堪凄凉的吗?

13蓝田这个名字,一直在唐诗里熠熠生辉,王维、李商隐二位,也曾与此地有过交集。辋川也在蓝田附近起伏着,王维让它玉一样泛光;到了晚唐,李商隐擅写的无题诗中,蓝田一直温情脉脉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4)看似无奇的山水,因为古诗的烛照,从而不凡起来。

15)王之涣的《凉州词》里,连春风也吹不到的玉门关,何其远矣,但,当下的我自庐州飞兰州,再租车自驾,五六小时便也到了。时空被缩短又缩短,但,古诗的意义依旧是绵长的。它并非一步跨到,而要用一颗心去体会。

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若不去往浩瀚如银河的沙漠,无以体味这句诗的意境——纸上得来终觉浅。

17)站在地图前,我幻想着,一个绸缎般的深秋,我先飞去了西安,再乘高铁,一路向西,甘州、肃州,复遥遥北上,到瓜州、玉门关……秋天转瞬即逝,初冬天山飞雪之际,折返南下,进入陕西境内,过华山,抵达终南山,便找到了闪闪发光的蓝田,是韩愈的蓝田,也是王维的蓝田,更是李商隐的蓝田。

18)雪下一夜,终于到了韩愈的云横秦岭

《光明日报》(2022012115版)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以想吃一钵腌笃鲜而不能,只得心中默念聊以慰藉,与伫立地图前假想化身行旅之人孤身在外形成对比。
B.文章第(3)段例举岑参的边塞诗,描绘出天寒地冻、广大浩瀚的西部景象,营造了苍茫寥落的意境。
C.文章第(4)段选用“孤单”“孤绝”“孤独”“孤胆”等词语,准确形象地表现岑诗中每个字都遍布雪意。
D.作者计划疫情后走一趟玉门关,要住最僻野的乡下、吃农家饭,说明作者是个朴素、俭省之人。
E.文章第(2)、(6)、(14)(18)段,短句独立成段,使得文章的节奏张弛有度。
2.本文引用了大量诗句,请举例说说作者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文章最后两段细致描绘我站在地图前的幻想有什么作用?
5.文章写到“看似无奇的山水,因古诗的烛照,从而不凡起来。”疫情结束后,如果可以在祖国偌大版图中挑选一处古诗烛照的山水胜地,你希望去哪里呢?请说说你心目中的“诗和远方”。(不可选用文中引用的诗文, 不少于80字)
2022-06-04更新 | 2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