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05 道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2021-06-08更新 | 14158次组卷 | 42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高三线上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06-09更新 | 10555次组卷 | 29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真题

4 . 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复曰:知我者《春秋》,罪我者亦以《春秋》。此圣人心,不顾世人之是非也。柱厉叔事莒敖公,莒敖公不知,及莒敖公有难,柱厉叔死之。不知我则已,反以死报之,盖怨不知之深也。豫让谓赵襄子曰:智伯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烈士义夫,有才感其知,不顾其生也。行无坚明之异,才无尺寸之用,泛泛然求知于人,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此乃众人之心也。圣贤义烈之士,既不可到,小生有异于众人者,审己切也。审己之行,审己之才,皆不出众人,亦不求知于人,已或有知之者,则藏缩退避,唯恐知之深,盖自度无可以为报效也。或有因缘他事,不得已求知于人者,苟不知,未尝退有怼言怨色,于妻子之前,此乃比于众人,唯审己求知也。

大和二年,小生应进士举。当其时,先进之士以小生行可与进,业可与修,喧誉之,争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小生迩来十年江湖间,时时家事一抵京师,事已即返。尝所谓喧而誉之为知己者,多已显贵,未尝一到其门。何者?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默默藏缩,苟免寒饥为幸耳。

昨李巡官至,忽传阁下旨意,似知姓名,或欲异日必录在门下。阁下为世之伟人巨德,小生一获进谒,一陪宴享,则亦荣矣,况欲异日终置之于榻席之上,齿于数子之列乎?无攀缘丝发之因,出特达倜傥之知,小生自度,宜为何才可以塞阁下之求,宜为何道可以报阁下之德。是以自承命已来,审己愈切,抚心独惊,忽忽思之,而不自知其然也。

若蒙待之以众人之地,求之以众人之才,责之以众人之报,亦庶几异日受约束指顾于簿书之间,知无不为,为不及私,亦或能提笔伸纸,作咏歌以发盛德,止此而已。其他望于古人,责不以及,非小生之所堪任。伏恐阁下听闻之,求取之异,敢不特自发明,导说其衷,一开阁下视听。其他感激发愤,怀愧思德,临纸汗发,不知所裁。某恐惧再拜。

(选自唐·杜牧《投知己书》)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圣人       操:持
B.于妻子之前       形:表现
C.齿于数子之列乎       齿:排列
D.伏恐阁下听闻之       过:过错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我者天乎                  还也
B.此烈士义夫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时时家事一抵京师            洎牧谗诛
D.非小生所堪任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
B.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
C.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
D.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作者认同的做法的一项是(     
①有才感其知,不顾其生   ②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   ③苟不知,未尝退有怼言怨色   ④未尝一到其门
⑤或欲异日必录在门下   ⑥求之以众人之才,责之以众人之报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③⑤D.④⑤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孔子、柱厉叔、豫让三人为例,提出“知”与“不知”的问题,引起下文的论述。
B.作者参加进士考试时受到推誉、被众人引为知己,之后十年间转徙江湖,行文中不无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C.作者在文中提到“藏缩退避”“默默藏缩”,反映了他在被人任用之后不敢积极作为的退缩心态。
D.文章是作者写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崔郸的书信,表达了感激之意,但态度不卑不亢,言辞得体。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恐知之深,盖自度无可以为报效也。
(2)其他望于古人,责不以及,非小生之所堪任。
7.作者与众人“知”与“不知”的区别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真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黄河

卓然

我知道黄河,是父亲和母亲告诉我的。

小时候,母亲常常对我们说,夜间睡觉的时候把耳朵贴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可以听到黄河的涛声。秋虫唧,夜凉如水,我和弟弟妹妹伏在枕头上听黄河。似乎确有一阵又一阵涛声如歌传来,一忽儿澎湃交响,一忽儿宛若丝竹,隐约如春雷,又像冬天的风。

父亲曾不止一次带我们到山头上去看黄河。怕山不够高,父亲就把我们轮流架在肩膀上,说那样就一定能够望到黄河。天色微明,遥远的天地之间真的会有一条黄色或者褐色的带子,一忽儿波纹澜,清晰可见,一忽儿又漾漭无际,浑沦不清。这时候,父亲会很自信地指着那条涣漫而神奇的影子对我们说:“看啊,那就是黄河!”

我知道父亲指给我们看的并不是黄河,知道母亲让我们听的也不是黄河的涛声,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只是,我不知道,我远居于太行深处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喜欢黄河、向往黄河?我不知道我们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想引来黄河水,滋润儿女们的心灵,浇灌儿女们的梦?

对于这个问题,我当然要问一问父亲的。父亲听了,厚地笑了笑,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厖。”父亲的话似乎只说了半截,他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他为什么那样喜欢黄河;也没有说清楚,我们的祖祖辈辈为什么“都是这样的”。

我能够理解了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是生活在我们藿谷洞的男人们和女人们慢慢告诉我的。在金色遍野的秋天,在飞雪点点的冬夜,在嫩寒勾萌的春色里,在简陋的小四合院中,在望得见河汉的草棚里,在老屋的土炕上,在村边的老槐树底,无不有祖祖辈辈用自己灵巧的或者笨的双手,以剪纸、面塑、泥塑、石雕、木刻、布艺、瓦器、陶瓷,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女人会剪一对黄河鲤鱼,剪一朵开在黄河岸上的腊梅花儿,贴在小屋的墙上,贴在暖烘烘的炕头上,贴在匀着春光的窗户上,贴在家里的缸缸罐罐上。看上去都是富贵,感觉到都是安详,都是那么情深深而意重重,都是那么纯真而质朴。那其中的一剪一刀、一弯一铰,无不带着对黄河的向往。

最让人心动的,是回响在黄河两岸的民歌。风尘仆仆的黄河儿女,站在黄土高坡上,顶着西北风,可着嗓子吼: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厖”“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厖”

“桃花你就红来杏花你就白厖?”

“三十三棵荞麦九十九道楞厖”

每一首歌,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命的根。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祖祖辈辈才活得自信,活得风光,活得滋润,活出精神。

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我决定去寻找黄河,去体验黄河,去寻找和体验属于我们祖祖辈辈的黄河。

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南太行山头俯黄河。早晨,当初升的太阳把第一缕鲜嫩的光投向黄河的时候,大河熔金,何其壮观啊!当落日将余晖洒在水面上的时候,黄河灿若图绣,又是何其壮美!已而,水月相映,黄河又会化成一片和婉的白银色。溶溶月光,似乎柔化了黄河的桀骜不驯。此时此刻的黄河,多了点儿柔媚,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

在我脚下,那是一条波澜雄阔,又婉娈多姿的黄河。

然而,毕竟是站在高处,毕竟是俯视黄河,我忽然就有了一种莫名的恐慌与愧疚。因为从我脚下流过的黄河,有一点瘦弱,有一点卑微。我感觉我轻慢了黄河,渎了黄河。于是,我决定走下太行山头,走到黄河边上,去亲近黄河,去拥抱黄河,去拜黄河。

时间正是晚秋,我循着曹操走过的羊肠坂徒步下山。几处残痕,几若断肠,被秋风裹在山坡上,被稀疏的荒草半掩半埋,给人一种瑟瑟发冷的感觉。石崖上,“古羊肠坂”四个老字还在,放眼望去,满目沧桑。秋风劲厉,掠过枯黄的衰草,发出尖细的哨鸣,我似乎听得见曹操在沉吟:“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淅淅沥沥的秋雨,把曹孟德口中吐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打得又湿又冷。羊肠坂逼,弯弯曲曲,难道,羊肠坂也在寻寻觅觅,寻找魏武当年的鞭影?

我又在寻找什么呢?

沿着黄河向上走,一边走,一边欣赏那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的黄河之水。漪流回澜,总是能让人陷入回忆之中。

在我记忆中,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灾难总是发生在春夏之交,或者夏秋之间。其时,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拥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乞讨。太行山高,太行自古天下脊,黄河说什么也漫不上去。那些逃上山来的灾民,很少会有人在我们村子里居留不去,大都会在灾后回到黄河边上,再种粟,重整桑梓。那里既可以寄托生命,也可以存放心灵。他们选择了黄河,把黄河当作母亲,黄河也把他们当作儿女。母亲用圣洁的黄河水为儿女们洗礼,洗出了一身永远不能够褪去的金黄色。

唯其苦难太多,九十九道弯才弯得那么有力度,那么有刚性,那么有韧性。像一张又一张弓,发出一支又一支岁月无法阻挡的响箭,风雨无法销蚀的飞

浩浩汤汤的大河,在带走泥沙的同时,是不是也带走了苦难,带走了软弱,带走了屈辱和卑怯?

又过去了数十个冬夏春秋,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原来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清了。一个又一个水上公园,柳如绿绦,荷如锦,桥影如虹,游人如织,笑声盈盈。这是不是黄河的时代高度呢?这是不是黄河的历史高度呢?

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理解了黄河。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弯曲曲,寻寻觅觅,原来黄河在寻找自己的锦绣前程厖

(选自韩小蕙编《2021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jī)唧          (qí)波          (hān)厚
B.笨(zhuó)       (kàn)        (ào)
C.亵(dú)          (yè)          (zè)
D.粟(shū)        (zhé)        (zhān)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时候,母亲让我听黄河,父亲指给我看黄河,像祖辈一样,把黄河根植于儿女心中,这为后文我寻找黄河、体验黄河做了铺垫。
B.藿谷洞的人们用剪纸、泥塑、民歌等艺术形式来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寄寓祥和之意,反映出他们对当时苦难生活的不满。
C.作者由羊肠坂古道走近黄河畔,也走“进”黄河史。历史上黄河的泛滥带来灾难,但黄河儿女以巨大的刚性与韧性重建家园。
D.文章引用曹操的诗句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出远行的我急切盼望归家的羁旅怀乡之愁,为文章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度。
E.文章以我对黄河的理解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深为线索,在时空的切换中,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深厚的情意和深沉的思索。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已而,水月相映,黄河又会化成一片和婉的白银色。溶溶月光,似乎柔化了黄河的桀骜不驯。此时此刻的黄河,多了点儿柔媚,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
4.文章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列举说明。
5.纵观全文,作者通过记写黄河抒发了哪些情感?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2-23更新 | 2580次组卷 | 42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九校高三联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

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
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
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
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
2.“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十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本来,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2.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3.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020-07-08更新 | 8453次组卷 | 3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