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姥姥的泪

赵振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眼窝儿变得浅了,浅到轻轻一碰就能碰出大把大把的眼泪来,因为一本书、一首诗、一部影视作品抑或一个梦。

那天夜里,我又从梦里醒了,梦里没有见到姥姥,梦见的是一条蛇。猛地想起,姥姥是属蛇的。不禁又怀念起姥姥来了。

3岁的时候, 父母把我送到了乡下的姥姥家, 这一“送”,就是13年。即使14岁那年我的户口迁到了城里,也还是和姥姥一起生活着,只是生产队不分给口粮了,要到粮站去买,每月29斤半,直到16岁入伍。小学三年级以前,我按着姥爷的姓氏一娃刘。那个乳名,其实也是我上学后用的大名,极臭极臭的,也是姥爷和姥姥给我起的。我曾问过姥爷,怎么给我起这个名字,说是越不好听的名字越好养活。现在,偶尔回到姥姥家,还有人在叫着我的乳名,听起来仍觉得亲切、温馨,仿佛回到了儿时。

想着想着,睡意随着回忆的长风旋转着、飘荡着,不晓得散落到哪里去了。脑子清醒着,虽然有着小夜曲的催眠。

我悄悄下床,披着衣服来到了阳台。

望着南天, 朝着姥姥生活和长眠的方向,本还在眼窝儿里打转的眼泪此时已经滚到了嘴边,舔了舔,咸的,带着稍苦的味道。

也曾经看到过姥姥流眼泪。

好像是初冬,也可能是暮秋,只记得地里没有多少庄稼了,人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姥姥拉着我走了很远的路,还穿过了一条铁道,来到野地里的一座坟前:“这是你姥姥娘(邢台方言,姥姥的母亲)的坟”。随后,从篮子里拿出了些许粗糙的黄纸、几块饼干,还有一盒火柴。“你到那边玩去吧。” 姥姥随手指了一下。我不明就里,撒着欢儿跑开了。等我回头的时候,看到坟那边慢慢地升起了一缕青烟,伴着烟雾,听到了姥姥的哭声。

在姥姥家,我幸福地成长着。看到小伙伴在父母怀里撒娇,也难免有些寄人篱下的惆怅。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瞻前顾后和安分守己的性格,被自卑的牢笼紧紧地囚着,并生长着。

即使如此,也有做坏事的时候。

长式一天和同伴去割草,不知谁说要比试一下谁的镰刀更锋利,我就挥舞起来,齐刷刷地割倒了邻居家的一大片庄稼,那是只有一人高的玉米,正在吐着金黄色的穗儿。邻居找来了,姥姥当着我的面给人家赔了不是。说,眼下正在受灾,吃都吃不饱,粮食那么金贵,糟蹋粮食就是作孽。不爱惜粮食的人,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

邻居走了,姥姥关上门,左手把我拉过来,右手照我的屁股打了一巴掌。我没有觉到疼,但还是“呜呜”地装哭起来,其实并没有流泪。当我转过身来偷偷看姥姥时,发现姥姥流泪了

姥姥生育过一个儿子,当年就夭折了,就抱养了一个和亲生儿子同年出生的孩子,就是我现在的舅舅。姥姥视舅舅如同亲生。后来,舅舅结婚生子,家庭人口慢慢多了起来。那时,我仍住在姥姥家。舅舅、妗妗对姥姥、姥爷很孝顺,对我也很好,没有觉得他们嫌弃过我这个白吃白喝多年的外甥。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 姥姥和妗妗没有当着我的面磕磕绊绊过。有时我放学回到家,在门外也能听到她们的争吵声,但一进家门,顿时鸦雀无声了,看到的是姥姥那红红的眼睛。多年以后,当重提往事时,姨姨告诉我,因为你这个外甥,你姥姥当年背地里不知流过多少泪,她憋屈啊。

看见姥姥最后一次流泪, 是在我入伍的时候。那是个冬天的午后。午饭时,姥姥一家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叮咛和嘱咐了很多话。要动身了,前去和姥姥告别,一进屋先叫了声“姥姥”,只见姥姥坐在炕沿上,低着头抽泣,不抬头看我,也没有应声。我的两眼刹那间模糊了起来。妗妗见此情景,抱着孩子把我推出了门外,我也看到妗妗的那双泪眼。

我哽咽着离开了姥姥。这一别,就是4年。在我4年后第一次探家时,姥姥对我讲:“在你走了以后,4年里,我不能听到人家提起当兵的,也不能看见当兵的。听到了,看到了,我就想起你,会流泪。”

我从儿时记忆的长河里,虔诚地捧出姥姥的眼泪,咀嚼着,犹如咀嚼姥姥的酸甜苦辣、岁月沧桑。

姥姥曾经的眼泪,是怜悯的泪、纸犊的泪、憋屈的泪,是盼望我快快长大的泪、哭坟时报恩的泪,一定不是痛苦的泪。痛苦时,姥姥是不流眼泪的,即使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忍受着病痛的巨大折磨时,都没有哼过一声、叫过一句,也没有流过一滴泪。

恍惚中,我仿佛看到,姥姥蘸满一生的泪水,在曾经生活的土地上,书写的是一个大写的“爱”。

“爱”,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了。

(选自《散文百家》)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通俗,情感真挚,通过回忆姥姥的一 系列泪,抒发了“我”对姥姥的深深的眷念。
B.姥爷和姥姥给“我”起的乳名虽不怎么好听,但“我” 当时一听到乳名却觉得很亲切,这源于“我”对姥姥的爱。
C.姥姥说,不爱惜粮食的人,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这流露出姥姥对劳动的热爱和珍惜。
D.“你姥姥当年背地里不知流过多少泪,她憋屈啊”说明姥姥为“我” 在生活中忍受了很多。
2.文章标题为“姥姥的泪”,但开头部分却写“我”的泪,这样写是何用意?
3.“当我转过身来偷偷看姥姥时,发现姥姥流泪了”,请分析此时姥姥的“泪”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4.文章最后说,姥姥的爱“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作者为何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
2020-02-14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人二人

赵长春

梧桐树有两种,本地梧桐和法国梧桐。本地梧桐直,水青色,叶大,梗粗。法桐没有本地梧桐高,灰白色,枝茎多,叶儿也小一些。“叶落知秋”,指的就是我们本地梧桐的落叶,一入秋经风,就落了。法桐能经风霜,叶落得晚,有的叶子甚至到了来年春天,被新叶子顶落,才入了土。

王梧桐的名字就是因着法梧桐。妈生他的时候难产,他爹妈包括他爷奶都急得要命。那时候条件差,整不好,娘奔死儿也奔死。我们村叫呼滹,临着方清公路,有一个供销社,方圆十里八村的人来买小东西——巧,正要紧的时候,小秦庄的秦普仁来买盐。他是个赤脚医生,就被正要往城里送老婆的王梧桐的爹拦住了,好歹先给看一下。

紧病慢先生。秦普仁也这样,不着急,把脉,听音,就让王梧桐的爹去找片梧桐叶,大火熬水,喝了,试试看。落到地下的叶子就中,秦普仁说,得法国梧桐。大家都愣住了。那时候,法国梧桐还真是稀罕物。秦普仁说你往县里去,到城西关口就中,见梧桐树,捡一两片树叶儿回来。

队长就推出了村上唯一的自行车,往返六十来里地,王梧桐的爹一身汗水,竟抱了一怀的梧桐叶。秦普仁就用了一两片,投进滚水里……王梧桐的妈喝了水,一两分钟吧,王梧桐就滑在了他奶的怀里!王梧桐一家谢秦普仁。秦普仁说,我也是一试。法桐叶耐枝,不好落;被风吹下来的蓄着秋风的凉气,助产。

王梧桐的爹听不懂这些,不管,只是狠劲地在供销社灌了五斤红薯干儿酒,又称了二斤大青盐,送给秦普仁。秦普仁坚决不要,只是喝了一碗桐叶水,“我这两天上火,便不通,也正想要这味药;嘿嘿……”王梧桐的爹将剩下的法桐叶用纸经子缠绕得紧紧的,放在屋梁上,说,神药!秦普仁的名儿在袁店河上下传开了。

秦普仁其实早有名气,不过不在医,在他的怪。他习武,天天早上到袁店河边走一趟八卦掌。他说,医武相通,习医之人当习武,疗效大不同。秦普仁习医是自学的,针灸,就是喜欢,也没有人教。他在红卫兵收缴起来第二天要烧的书中找寻出老医书,用两只老母鸡换了,包上《毛泽东选集》的封皮,放在床头的小柜子里,认真地看,然后在自己身上试针、拔罐、刮痧,摸索着学。还有一些草药,试着下量,先自己吃,有时候嘴歪眼肿好几天。

秦普仁的怪成为人们的笑谈,有人当面这样说时,他就一笑。那笑,有些冷有些傲有些睥睨。后来,秦普仁就离开了袁店河,到城里再到南阳再到郑州最终到了北京,一根银针打天下。很偶然,在一家很有分量的中医药杂志上,我看到了有关他的报道,特别是他的针灸“三通疗法”:微通、温通、强通。他有着八卦掌的底子,进针时跟了功,“心行意,意导气,气运针,针通经”,厉害得很!后来,村里修大桥时,他从北京送回来一麻袋钱!王梧桐的爹感慨好大一会儿。

秦普仁和村里的老夫子王清波相熟,如今呼滹村像他们这样八十来岁的人不多了。去年春节,王清波叫我看一个拓片,是秦普仁的一方闲章,阴文,很古朴。王清波说是京城一个高级领导送秦普仁的,秦普仁用针活好了人家的老毛病。那领导用一块很好的玉料,请一刻印大师,治了这枚印:一人二人。

王清波说,秦老先生问我是啥意思,你说说?

一人二人,一人二人,我琢磨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我去找王清波,“老师,是‘大夫’的意思”

我知道王清波在考我,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没少给我出这样的题目。我觉得我找到了答案。

王清波坐在很古式的太师椅上,看了我好大一会儿,摇头晃脑,昏花的目光中略略有些赞许,“再给你一个晚上。”

可我实在没有想出,再去王清波家时,他刚写了一个大斗方:“大仁。敬送普仁兄。壬辰年冬月。”

大仁!秦普仁准备在袁店河投资建一所针灸学校,免费传授他的“三通疗法”。当之无愧!

王清波捋着胡子,说,一字一句。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本文的标题“一人二人”很有内涵,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很多,或通过讲述故事来表现人物,或直接描述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或借助他人的反应来间接塑造人物。请结合小说内容来分析作品是如何塑造秦普仁这一形象的。
3.小说开头和结尾匠心独运,请简要分析。
2020-02-14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困难(0.1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门饮

时彦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注]香鸭:鸭形香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用概括而简练的字句,再现边地广阔荒寒及气候变化多端的情景。
B.星斗横斜、灯芯结花,熏炉散雾,烛泪凝冰,这些充分衬托了词人的相思之情。
C.上阕描写白天、晚上、室内外之景,主要是为了引出下阕词人对亲人的回忆。
D.结尾没写别后相思,而以对方望归的迫切和重逢时的喜悦作结,别出心裁。
2.本词笔法刚柔相间,情景兼美,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20-02-05更新 | 53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林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线上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丽中文

龚静

①那天,我把熊秉明的诗打印了发给学生,并且朗读,比如《的》:翻出来一件/隔着冬雾的/隔着雪原的/隔着山隔着海的/隔着十万里路的/别离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母亲亲手/为孩子织的/沾着箱底的樟脑香的/旧毛衣

②比如《静夜思变调》之四: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明明月/低头思故思故思故乡/床前光/地上霜/望明月/思故乡/月光/是霜/望月/思乡/月/霜/望/乡

③都是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诗,这些来自文理各科的学生刚拿到时觉得有点好笑,这也算是诗吗?我读完后,不说话,感觉教室里的静寂,是那种空气里蕴涵意味的停顿。

④他们后来都说,没想到简单的文字竟是有这样的魅力的。我说,因为简单的文字背后是感情。提炼至简的文字,绚烂归于平淡,是最大的丰富。

⑤一个“的”字,形容的是一件隔着万水千山的旧毛衣,针脚编织的是时间和亲情,以及流逝在时空里许多的无法言语。在这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融合。好比熊秉明的那首《珍珠》:我每天说中国话/每天说:/这是黑板/那是窗户/这是书/如果舌头是唱片/大概螺纹早已磨平了/如果这几句话是几粒小沙/大概已经滚成珍珠了

⑥余也寡陋,接触熊秉明的诗尚于近年,之前倒是看过一些他的雕塑和《看蒙娜丽莎看》等论艺术之文,知道他长期生活工作在法国,已于2002年去世。生前长年在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教外国人汉语,一部《教中文》的诗集就得自教授之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无意作诗,而是诗找上门来的。看了20多首如此素朴的诗,我感觉到中文的纯粹,如同吟读唐诗宋词之所感,常见常用的字词,放在一起,却是语情丰沛,别生意境,反观当下不少文学作品,似乎已不大讲究文字的魅力了,有了快感先喊了再说。是否一个长年旅居异国的人,因为隔着高山大海,反而从容体悟到了中文之魅呢?而身在此山中的我们,好比左手握着右手的婚姻,熟视无睹,没了感觉?还是原本感情就不深,只不过基因决定了要说用中文,是根本不需要相思、追求、热恋的,朝夕相处,也不过生来如此罢?

……

⑦还是熊秉明,看他《论三联句———关于余光中<莲的联想>》,《一首现代诗的分析———林亨泰<风景>(其二)》等诗论,是现代分析理性的剔透,但也不乏古典诗话的灵性体悟,且不大而无当,情理皆于诗句出发,从词汇,从句法,从旋律,从诗的动静态势和音乐性,以拓展延伸,个体的情感已然化在了分析表达的过程中,真是久违了这种具体细致而灵动飞扬的评论了,既非天马行空式的浑沌汪茫,也无社会学着迷于外部评价的兜圈子,真正是从文学的本原出发的体察分析和评论,而非仅仅内容的阐释和生殖。中文于此连着古代,挽着未来,接纳着论说者当下的欣喜,如余光中的诗《莲的联想》:诺,叶何田田,莲何田田/你可能想象/美在其中,神在其上。

⑧在图像爆炸的今天,时常想,文学较之影像绘图等视觉媒介,其特立独行之处究在何处?是甘心委身影视,还是可着劲儿与图像眉来眼去,倒把自己抛了?文学依赖的终是文字,组合、腾挪、想象,端的是于平常字里生乾坤,就是“蒙太奇”或者绘画感音乐性,支点仍然是文字,否则想来阿基米德也无奈吧。弄文字的人就该“推敲”“品鉴”,无论是在月下,还是霓虹不夜天。

⑨关于汉语的讨论是多了起来,诸如方言与创作风格,语言与地域文化特色,外来语言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影响和意义,等等,觉得这些正是从文学内部出发的问题,故事在语言的飘扬中浮现,想象在语言的空间里闪烁或者飞升,情境也于语言的点线面流溢。或许图像有着文字作品无法传达的感觉,一只花瓶上的蔓枝纹样描绘再细致,也不及一个特写镜头直接清晰,但就像元明清许多画家皆以陶渊明和其桃源田居生活为画题,醉酒夜归也好,桃源再现也罢,情境却还是“依依墟里烟,暧暧远人村”之缭绕流长,流长的恰是中文的张力,想象的诱引。

⑩余光中谈散文创作时说:“……我尝试在这一类作品(指《逍遥游》《鬼雨》,笔者注)里,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并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

⑪熊秉明云:“我有意无意地尝试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最单纯朴素的诗。我想做一个试验,就是观察一句平常的话语在怎样的情况下突然变成一句诗,就像一粒水珠如何在气温降到零摄氏度时突然化成一片六角的雪花。

⑫他们对文字都充满着纯粹的感情。那是从母语开始,从《诗经》《楚辞》一路汩汩而来的感情。

⑬所有笔底的苍茫和烟树,都从那里开始。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会出现“空气里蕴含意味的停顿”,是因为学生们被提炼至简的文字所凸显的魅力震撼。
B.熊秉明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说明,远离故乡、长期置身海外的人才能感受到母语的无穷魅力。
C.谈文学创作时,余光中是从文字组合的角度而言的,熊秉明是从文字的简单朴素的角度来谈的。
D.本文针对当下不少文学作品不大讲究文字魅力的现象,提倡在图像爆炸的今天张扬中文的美丽。
2.文段⑤中说“在这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融合。”如何理解这句话?
3.有人说熊秉明的《静夜思变调》之四是文字游戏,你同意吗?请说说理由。
古代诗歌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这样的节日而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来写“思家”。夜深时诗人抱膝灯前,想象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第二首诗的最后一句,通过写渔人不畏全天打渔的辛苦,在明月之夜还驾船送我回家,写出了海边渔家人的淳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
2.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表达的不同意思和情感。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雪纷飞

梅寒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差一点就是那场铺天盖地的大雪。

那场雪,不早不晚,就赶在他走出单位大门,骑上摩托车往朋友家赶的时候下起来。起先是那种小雪粒,落到他的头上肩上,簌簌有声,有一些调皮,从他的头发上跳下来,顺着他的领口就往里钻,凉冰冰的,挠得他的心头一阵阵痒。他没像一般路人那样缩脖子驮背急吼吼前行,他行得像个绅士,一任漫天的雪花飘白他的头发,他的肩头,他的臂膀……

他喜欢雪天。这个小城,已经有好几个冬天没落过一场像样儿的雪了。

雪越下越大,雪粒儿变成小雪片又变成漫天飞舞的飞絮,从暗沉沉的云端飘下来。路上的车子行人都急了,喇叭声响成一片。他的手机就是在那个时候拼命地动起来的。手机放在棉衣内口袋里,他能清晰的感受到它的震动。他没去接。那么大的雪,那么喧闹的大马路,接也是白接。他继续骑着车慢慢往朋友家去。

是一位与他住同村的朋友,他的发小。朋友的妻刚刚做完乳癌手术,他和妻相约在那天中午下班后一起去看。东西是他买的,妻先带着东西开车走了。他单位上有事,又回去处理了一下才骑上车往朋友家赶。

手机在他的口袋里固执地震动着,震得他心发慌也发焦。他以为又是哪个同事打来的,让他回去继续去处理那一堆永远处理不完的数据。他赌气似的不去接。

雪越下越大了,路面上已经白茫茫一片。看来,那场雪的来势不小。

他是顶着满身的雪花抵达朋友家的。在朋友家的院子里,他竟然看到妻同他一样浑身披满雪花——她还在握着手机一遍遍固执地拨打,他口袋里的手机还在固执地震动。

朋友很尴尬的站在妻子旁边,在安慰她。

“你死人啊,还是聋了,电话也不接!”妻一见他就朝他开了机关枪,丝毫不顾忌有朋友在场。

“路上没听见……你有事?”他已经习惯了她的暴躁无常,他以一贯的冷静来回复她。

“没事我撑的啊给你打电话,我问你,你买的这些东西总共花多少钱……”他怎么也没想到妻子劈头问出的是这一句,他不知道,是她被气糊涂了还是摆明了要在朋友面前出他的丑。那一句,似一记猛鞭,一下子把他抽懵了。他的脸“腾”一下红了:“昂……那个……”他想去补救,已无可补救。因为他看到朋友几秒钟前还笑着的脸一下子冻住了,而他的妻,已经旋风般地刮到院外,打开车门,“砰——”又关上。她把车子发动了。

他的世界一下子只剩下那一地茫茫大雪……

那天,他刻意与朋友回忆小时候的种种趣事,试图弥补那个巨大的裂痕。无用。他最终和朋友尴尬地不欢而散。

从朋友家出门时,外面的雪已经下了厚厚的一层了。朋友执意要开车送他回家。他拒绝了,他说他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大的雪了,正好沿途看看雪景。

他没骑车,推着走。与来时不一样,路上已经少有车辆行人了。天色欲发地暗下来,漫天的雪裹得他几乎透不过气来了。原来,雪大了也会压得人透不过气的。他一步一步走在那长长的雪地上,“咯吱——咯吱……”是他的脚与雪亲吻的声音,又像是胸腔里某种碎裂的声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一次,一定回去跟她说……”

那一句话,已经在他心里埋了十几年了。它曾无数次地冲到他的嘴边儿上,可他却始终没把它说出来。没有说出来的理由有很多,先是因为孩子太小,孩子后来长大了,上中学,怕影响他学习。再后来,孩子去读大学,又怕他担心……就一直没说。它最终被一些无关紧要的谩骂代替了。那些谩骂,是他从她嘴里原封不动地复制过来的,又当武器抛给她。骂够了,日子又如常地走下去。可他知道,那一段婚姻早已是名存实亡。

口袋里的手机再次响了,这一次,他接得飞快。竟然莫名地期盼,期盼是她打来的。尽管他知道盼也是白盼,她从来不会主动向他表示一下关爱,她只保留自己对他蛮横发脾气的权力。

那电话当然不是她打来的,是儿子打来的。儿子已经二十八岁,是那个小城一家医院很出色的外科医生了。

“爸,你在哪?”儿子的声音如此轻快飞扬,与往日明显不一样。

“路上。”

“我……我认识了一女孩儿,印象还不错,这周末想带她回家里看看……”

“哦,好哇好哇……”儿子的婚事,一直是他心上的事。他盼这一天,盼了太久了。他的眼睛竟然莫名地湿了。

儿子要带女友来家了,得回去好好收拾一下家里,还要去商场采买,第一次来,不能让人家出去吃饭。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气氛……他游走的思绪被儿子的电话给扯回来了。也顾不得在大雪地里寻愁觅恨,他摘下眼镜,将上面一层雾气轻轻擦拭而去,然后,急急跨上车,发动车子就冲进了雪幕里。

雪,纷纷扬扬的雪,下得更大了,那道歪歪扭扭的车辙很快就被大雪埋掉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由一句话组成,但蕴含丰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指出了主人公夫妻多年来矛盾冲突的状况,“差一点”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B.“他”的妻子是个暴躁无常、缺少对丈夫的尊重、不考虑丈夫感受的人,小说借这个人物衬托了“他”的修养,也介绍了家庭矛盾产生的一个根源。
C.小说写“他”下决心要和妻子摊牌,但最终还是改变了主意,情节转变突然,但小说之前铺垫了一些原因,这里写为了孩子的婚事而放弃摊牌,情节转换自然。
D.“他的眼睛竟然莫名地湿了”,写出了“他”长期为婚姻生活所困,妻子此次的行为令他倍感痛苦,在听到儿子好消息时百感交集的心理。
2.小说中的“他”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关于雪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命“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份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子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竞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去,那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贾政上前躬身陪笑,说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了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是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做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命人:“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家下人只得干答应着。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做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政听说,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只命快打点行李车轿回去。贾政苦苦叩求认罪。

贾母一面说话,一面又记挂宝玉,忙进来看时,只见今日这顿打不比往日,又是心疼,又是生气,也抱着哭个不了。王夫人与凤姐等解劝了一会,方渐渐的止住。早有丫鬟媳妇等上来,要搀宝玉。凤姐便骂道:“糊涂东西,也不睁开眼瞧瞧。打的这么个样儿,还要搀着走!还不快进去,把那藤屉子春凳抬出来呢。”众人听说,连忙进去,果然抬出春凳来,将宝玉抬放凳上,随着贾母王夫人等进去,送至贾母房中。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1.概述文中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几个阶段。
2.文中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化,请分条列述贾母语言的特点。
3.贾政为什么称宝玉为“孽障”?请结合《林黛玉进贾府》中两首《西江月》作简要分析。
4.选文刻画贾政运用了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请选取两处作简要赏析。
古代诗歌阅读 | 困难(0.15) |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劳劳亭歌

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注】①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古送别之所。②康乐:淹灵运,以其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其有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句。③袁家郎:指袁宏,晋人。少有逸才,不为人知,其在牛渚吟诗,被当时名士、名将谢尚发现、赏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劳劳”“送客”点出送别背景,“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
B.三、四两句抒发感情用了比喻、拟人手法,其中“愁”字把感情进一步推进。
C.五至八句运用典故,诗人自夸山水之趣既同谢灵运,而吟咏之妙又不减袁宏,并感叹无人赏识自己。
D.全诗写得感伤沉闷,没有诗人在《望庐山瀑布》中表现出来的昂扬豪放的格调。
2.诗的最后两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示 众(节选)

鲁 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鴉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屬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

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宇。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属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丰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又像用了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一手按住了自己头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丛中直钻进去。但他钻到第三——也许是第四层,竟遢见一件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背脊上还有汗正在流下来。他知道无可措手,只得顺着裤腰右行,幸而在尽头发现了一条空处,透着光明。他刚刚低头要钻的时候,只听得一声“什么”,那裤腰以下的屁股向右一歪,空处立刻闭塞,光明也同时不见了。

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予;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长子忽又弯了腰,还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窥测,但即刻也就立直,擎起一只手来拼命搔头皮。

空隙间忽而探进一个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来,将一粒瓜子之类似的东西放在嘴墅,下颚向上一磕,咬开,出去了。这地方就补上了一个漓头油汗而粘着灰土的椭圆脸。

挟洋伞的长子也已经生气,斜下了一边的肩膊,皱眉疾视着肩后的死鲈鱼。大约从这么大的大嘴里呼出来的热气,原也不易招架的,而况又在盛夏。秃头正仰视那电杆上钉着的红牌上的四个白宇,仿佛很觉得有趣。胖大汉和巡警都斜了眼研究着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遒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

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磕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胖大汉走不到一半,就歇在路边的槐树下;长子比秃头和圆脸走得快,接近了。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

“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柄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磕睡地叫喊——“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

1.下列对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环境描写烘托出沉闷的生活气氛,表现了人们的无聊,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并有效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B.小说以胖孩子的吆喝声起以吆喝声结,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以胖孩子为主要视角观察众人,折射民众的精神状态
C.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手法,细致生动地刻画了一群无聊好奇、从众的看客形象。
D.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人物虽出场较多但活动较为简单,也少有对话,于沉闷单调中给人一种深深的无聊感和压抑感。
2.小说描写了一群“看客”,这群“看客”有怎样共同的性格特点?结合鲁迅有关作品,说说他塑造这群“看客”的意义何在?
3.这篇小说中的人物都无名无姓,请结合文本分析为何如此安排。
古代诗歌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
C.“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词人浓墨重彩地勾画出花月掩映酒杯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D.“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