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朱熹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菩道付沧洲。

【注】①东门黄犬:《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丞相李斯遭人诬陷论斩,临刑谓其子:“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下文陆机的“华亭清唳”与此意同。②鸱夷子:范蠡。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富贵淫逸与贫贱难忍对比,揭示官场得失的巨大差别。
B.“倚伏”化用《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话。
C.“东门黄犬”“华亭鹤唳”的典故与范蠡泛舟形成鲜明对比。
D.“五湖烟浪”“一天云月”具体描绘了“把钓渔钩”所见之景。
2.全词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

吴继红

在河堤上漫步,风里传来甜腻腻的清香,这香气,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枣花。

老家院里那棵枣树是20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父亲是木匠,农闲时在四里八村做木活儿,由于孩子多,微薄的工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可他很知足,每天乐呵呵的,谁家有活儿都随叫随到,碰见家庭条件不如我们的,总是少要工钱。那时奶奶还在世,家里有六七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哥哥姐姐很早就辍学帮着维持家里的生计。

枣树旁边是水井。闲下来的时候,母亲蹲在枣树下洗衣服,奶奶在枣树下乘凉,父亲则坐在树下抽几袋烟。傍晚的风从枣树叶子间吹过来,特别是枣花开的时节,闻着清甜的枣花香,吃着母亲烙的饼、腌的菜,感觉岁月安静而美好。

枣花开得迟。当很多花儿都争相开放时,枣树枝头还是光秃秃一片。小满前后,枣花才开始默默地绽放。枣花很小,淡淡的黄绿色,小米粒儿一样,不细看,还真发现不了。枣花虽小,但香气很浓郁。每到枣花盛开时节,无数的蜜蜂冲着花香而来,一天到晚在枝头“嗡嗡”地忙碌。白天,阳光照耀着绿色摇曳的枣树,嫩黄色的枣花在绿色的枣叶间闪着串串黄色的微光;有月的夜晚,枣花的香味借着夜风飘在我的心头,也飘进我的梦乡。

枣花要落的时候,正是收麦的大忙时节。起风了,枣花从枝头落下,铺满厚厚一层。苏轼曾说“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从树下经过的那个正午,一定也起了风,簌簌的枣花落在了苏轼的身上。记忆里,有一年的枣花也落得特别急,在我记忆里落了十几年,刻骨铭心。

我念高一那年收麦前,奶奶一病不起,花光了家里最后一分钱。二伯的儿子从惠州打工回来,告诉父亲他在那边的厂里做会计,可以给我安排个活儿。那年我十六岁,算是“整劳力”了。哥嫂们虽然没说什么,可如果我继续念书,无疑是给这个家雪上加霜。

我整天忐忑不安。终于,父亲把我叫到了枣树下。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就在我被呛得开始咳嗽时,父亲终于说话了:“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甭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

我本来预备了一肚子话,只等父亲劝我退学时拿来跟他据理力争,可没想到父亲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儿,只剩下大颗的泪珠和扑簌簌的枣花一起落到衣上、地上。父亲轻叹一声,摸了摸我的头,拂去我头发上的枣花,站起了身。枣花还在簌簌地落着,落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

随后的那些日子,父亲和哥哥们每天出去得更早,回来得更晚了,母亲精打细算,日子勉强撑了过来。三年后,我考上了大学。院子里的枣树又长大了许多,那时父亲已经60多岁,为了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的钱供我念完大学,他把南坡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西瓜,每天没日没夜地守在地里;一到节假日,赶着家里的那辆骡车跑几十里地去城里卖瓜;枣树上结的枣子再也没舍得尝一颗,全都拿去卖掉……

我大学毕业成了一名公务员,结婚有了孩子,也在城里按揭买了房。想着把父母亲接到城里享两天福,可他们却相继离开了人世,父亲栽下的那棵枣树永远留在了老家的院子里,老家从此只在梦里……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今夜,老家院子里,枣花是否又一次落满了地面?

材料二:

回忆性散文是一种叙事抒情类的散文,作者经历过的、有记忆的、对自身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在一定的情境刺激下重现脑海,再将其按照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按照事件发展脉络或人物的行动轨迹叙述经历时与回忆时的情感状态,反思过往并传达其深层次的感悟。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可能是对过往的回想和怀念,回想美好的记忆以暂时忘记当下的烦恼,怀念重要的人以表达思念之情;也可能是反省,反省以往的过错,用文字向回忆对象表达忏悔。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现实与回忆交织,使充满温情和艰辛的生活回忆在儿童和成年视角穿梭。文章显得真实却不乏童真。
B.文章的主要人物——父亲在我的青少年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支持我上学,为子女日夜操劳。文章从多个角度塑造了默默付出的伟大父亲形象,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对父爱的讴歌。
C.枣花这一物象在文章中扮演重要角色。作用之一是通过对枣花开时一家人乘凉洗场面的描写,营造温馨的氛围。
D.文章语言如话家常,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使文章整体朴实平淡。同时“五妮啊,是爹没本事”“家里的事你甭管”等句口语色彩浓厚,表现父亲对我的期望、疼爱和支持、
2.材料一中,作者对“我”上学还是打工的回忆着墨颇多,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得知自己可能会为照顾家里而被迫辍学打工时,“我”无奈和怨尤油然而生,忐忑自己继续念书只会拖累家庭。
B.哥嫂们虽然对“我”上学还是打工的问题没有发表意见,但是结合文章来看哥嫂内心充满着对我辍学打工、缓解家庭压力的渴望。
C.“我”预备好一肚子的话准备与父亲辩论上学之利,最终却没有说出口,因为父亲转念让我继续读书。
D.父亲与《大卫·科波菲尔》中的默德斯通不同,父亲没有像默德斯通对待孩子的冷酷与无情,而是对孩子充满理解,尊重孩子的人生道路。
3.假设你代表高三学生向新高一学弟进行语文学科交流。你偶然发现本文与必修上册课文《我与地坛》有相似之处。请根据下表提示,完成填空。
《簌簌衣巾落枣花》(吴继红)《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内容Q:为什么说父亲是一位懂得理解女儿的父亲?        A:①Q:为什么说母亲是一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A:她始终很尊重自己的儿子,维护着他的自尊。
反复提及的词语Q:“枣花”被反复提及,它在文中除了第六题C项的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
A:②
Q;母亲心理矛盾被反复提及,但心理却是不断变化的。这有什么作用?
A:体现出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但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不张扬爱的坚忍的母亲。
情感状态
4.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脉络清晰、有条理。为了将回忆有条不紊地将组织在一起,作者采用了哪些文学方法?请至少找出三处,并结合文章材料内容简要赏析。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3 .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相与枕藉舟中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
③自其不变者而观
④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尔扎克葬词

雨果

各位先生:

①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②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路线。

③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④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他取名喜剧,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

⑤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脉搏。他从各方面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⑥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基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⑦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⑨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诗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争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了坟墓。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熠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⑩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慕他的心思?

各位先生,面对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作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一切虚构都消失了”是指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创作的结束;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虚构”的小说。
B.第④段中“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这里作者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
C.第⑥段“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基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他的创作给自己奠定了历史地位。”
D.第⑧段中“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里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概括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样,都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做出了崇高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对他们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做了深刻的阐发。
B.作者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二人之上,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有个性。
C.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D.这篇葬词语言质朴,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3.第⑤段“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请分析句中“揪”字的使用效果。
4.请赏析⑪段划线句的语言特色
5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六国破灭,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有仲尼、墨翟之贤
B.不赂者赂者丧                              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此言得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际,可谓智力孤危
D.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未易量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刘邦开国大将。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屈原字灵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
D.尾联说江面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2.同样是凭吊项羽,下面这首《夏日绝句》与《乌江项王庙》所抒发的情感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2023-08-07更新 | 172次组卷 | 34卷引用: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提升版)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7 .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   使六国各其人(爱惜)
B.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
C.赂秦耶(率先)   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名词作状语,像蜂房)
D.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待)   复道行空,不何虹(雨后天晴)
8 . 下列各项,特殊句式不一致的一项是(     
A.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①并国二十                                 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C.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②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D.①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②戍卒叫,函谷举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9 . 下列各项句中的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①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②思厥先祖父
B.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①汝可以模拟得之                  ②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老子》中贯串始终的是的思想。他要求人们用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首先是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认为,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着雌柔的地位,这样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涧一样,永恒的德性就能够得以延续保存,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贱的地位,(不强求以违反天性)这样就回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他说踮起脚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同样地,他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的惩罚。

《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身思想是无欲无私。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欲无私不同的是,老子从顺应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这一主张。顺应自然,没有过多的偏执和欲望才能过得快乐。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他主张不可过分地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就像老子所说,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样就能拥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的真正的快乐。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珍贵。但是这样往往忽视了我们一直拥有但实际弥足珍贵的东西。老子告诫我们,做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过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偿失。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作了调和。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不可太狂热偏执,也不可太消极处世。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而《老子》就以天道来指导人们遵循人道。《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即使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学习老子,不是为了把书中的信条作为行事的准则,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重读《老子》,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我,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

(摘编自王培星《浅谈<老子>中的修身智慧》)

材料二 

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这同样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既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又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前者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命题之中,讲求天与人之间、天的运行规则与人的行为规范之间、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契合与沟通;而后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是在中庸理念的指导下,以为规范性要求,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记·中庸》)的理想和谐境界为追求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即便遭遇困苦挫折,也要不屈不挠;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孜孜于修身立德,这样才能承载万物。正如《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理想人格塑造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明清之际的大学问家王夫之指出,不懈于动是社会的基本运行准则和个人的基本行动准则。颜元也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明确指出刚健进取是成就个人、强大家国的重要方式,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惰怠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刚健进取并不是提倡盲动,也不是提倡行为上走极端,不偏不倚、中正之道仍然是刚健行为的基本原则。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君子以仁道精神在个人生命与社会有机体中的现实呈现为己任,持之以恒,终身以之。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儒家对理想人格的所谓内圣设定,即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内容,具体的道德规范有很多,包括仁、义、礼、智、信、恭、宽、敏、惠、孝、悌等。这些道德规范成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人格评判的主要依据、政权兴衰的关键因素。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有人性本恶或者人性不善不恶的论点,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要求人们通过忠恕之道”“克己复礼等方式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也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这种思想认为,人的价值建立在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和谐的社会家庭关系之中。儒家认为社会家庭关系的基本方面可概括为五伦,指的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礼记·礼运》中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慈、孝、良、悌、义、仁、忠等构成五伦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根本。

(摘编自高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所以做事不能太用心,差不多就行了。
B.老子告诫我们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所以我们要学习圣人不存占有之心,放弃任何追求。
C.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天人合一”思想和受“中庸”“礼”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D.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对人性善的坚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不二之选。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道家提出的观点无疑和儒家作了调和,使它们有了一致性,都值得我们借鉴。
B.我们今天学习老子,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己,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指导我们的人生。
C.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既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又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修身立德,承载万物。
D.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理想人格的内容。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
A.曾国藩主张“公尔忘私,国尔忘家”。
B.《贞观政要》中:“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C.魏征进《谏太宗十思疏》。
D.苏洵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老子》中贯串始终的“道”对我们的日常行为可以有哪些指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8-02更新 | 275次组卷 | 16卷引用:第八单元测试卷(基础过关+能力提升)——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单元测试定心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