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06 道试题
20-21高一下·全国·课时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分之日可以死                              意洞
B.使之西面                                 汝幸而
C.当亦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吾幼,以及人之幼
D.故能其德                                     不忍独其身
2021-07-30更新 | 969次组卷 | 9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衅钟是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新铸成的钟要用牛羊的鲜血予以祭祀。
B.《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C.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其贤不及孔子;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④蚓无爪牙之利;
小学而大遗;⑥今之众人;⑦师不必贤于弟子;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①②⑧B.②③⑧C.③⑤⑦D.③④⑧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照要求作答。

野老       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琴台:此处代指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写草堂周围的野望之景,用“柴门”“澄潭”“贾客船”等意象,勾画出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
B.“长路”承接颔联“贾客船”而来,将思绪由眼前之景引向大江南北、漫漫长途。
C.“片云”用以自喻,写出了诗人在成都西郊生活的惬意闲适,借云抒情,深婉含蓄。
D.尾联中的城阙、秋色、画角声,都浸染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恰如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
(2)诗中的“野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3)请简析“城阙秋生画角哀”一句在诗中的作用及蕴含的情感。
5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即“期服”“功服”。期,穿三年孝服的亲族。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期、功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B.姓和氏:在秦代以前,姓和氏是有区别的。由于人口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它们的称号就是姓,用来“明贵贱”。氏是一种族号,用来“别婚姻”。
C.大学: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二十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D.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上河之畔

周荣池

运河高邮段被人们称为上河。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常一个人骑车过老淮江公路沿上河北去界首古镇。

高邮城北上骑行三十五公里就似乎回到秦朝。高邮,因秦王嬴政在此“筑高台、置邮亭”而名,子婴河乃因子婴在此兴水利而名。所以到了这里,便抵达了当年滨海驰道上的秦朝。但事实上,到了界首古镇的南北大街,明清风情已经是现实遗存的极限。可如果那些修旧如旧的街道显得不够真诚,至少在街边两块钱吃三块闻名迩的界首茶干,还是能解除一些口舌和心理上的疑虑的。

茶干并不是什么稀奇的食物,甚至都不要太多的解释。长江下游十二圩、当涂采石和界首茶干被称为“三大香干”。豆腐干成为香干乃因为酱,酱是江南的科学也是深情。湿润的江南需要酱汁的浸入才能久食物,成就了传说一样顽固地道的味水。界首茶干制作的工艺有二十道,其中有十三道事关酱水。茶干的形状犹如银币,如同国漆一样黑里带红,红中发亮,就像下河老人深沉的肤色。外表满是蒲包纵横交错、细密有致的纹路,也让其留下了草木的纹理和清辉。茶干味道扎实老道,加之中药“莳萝”的特别参,成就了特别的食物意境。

江北的高邮小城认定淮南也在江南,仍与扬州一样在文化心理上拥有某种细腻温婉的气质。桌上见到茶干,常是用细腻的刀工切丝以高汤大煮,或者切丁与芫凉拌,是典型的细作之食。粗鄙如我辈,骑行数十公里腹中空空,却觉得之大嚼才吃得快活。城里的桌上也多有这种原块煮食的做法,比之那些精致的细作痛快十二分。界首流传着一段民间的传说,这里的人们坚信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到界首的时候,在龙舟上闻到茶干的异香而离舟登岸,寻访到了这口似乎皇家也难得的吃食。说乾隆不一口气连吃了二十多块,还谕旨地方每年进贡万块以供享用。

且说皇帝因为一口小食而登岸流连,人们的善意看来还是富有创造性的。但这个传说也并非完全空来风。皇帝的威风从京城吹到江南,远望的人们愿意自己脚下的土地沾染点贵气也并不过分。在历史正经的记忆中,康熙乾隆二帝确实多次抵达高邮。如《后世州志》有: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驻跸界首,派人测量运河水位,清水潭、九里等处水位,命速修高邮隔湖石堤和运河东堤。石头和历史固然是坚硬的,但善变的传说也未必完全不可靠。百姓朴素地利用皇帝的“人设”来兜售自己的生计,也算是一种朴素而可爱的智慧。细想这岂不也是今天请“网红”或“县长”带货的套路根源。皇帝登了码头上岸的严肃历史,为人们的生计留下点可以戏说的由头流落民间,就像是平凡的茶干在意蕴深长的酱汁里制出风味——至少今天茶干还扎扎实实地在古法中带着古韵。

除茶干外,高邮的鸭蛋也名满天下。袁枚在《随园食单·小菜单》“腌蛋”条讲:“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大河浇灌了鱼米之乡,也滋长了人们的自信。于是风物成为表达自信和情义的一种物事。生活之中大多数时候对风物是充满善意的——恰如一个人如果只能说方言,人们会愿意包容他的质朴与土气。同样道理,一个人拿出自家的土产来,虽然总是不值几个钱的,却让人觉得充满诚挚和深情。

界首大码头并不大——是岸边人觉得很大,就像里下河的人们坚定地认为所有的河流都通向东海。过去码头边好些人们拎着篮子卖东西,除了茶干还有茶鸡蛋或瓜子,都是消遣的吃食。初夏时还有卖栀子花的,它的香味和其蓬勃的枝头一样热闹。人们买了花在鼻子边猛嗅,有些人过后就扔进上河水里,有些忘记在衣兜里成为花干,记忆就像花香一样久久不散——就像今天记忆里不散去的码头上热闹的场景。

船是上河行走的鞋子。来来往往的船,让运河在水土之外的时间里也一直游动。上河之水推动着船舶的南来北往,而船让水的流动显得具体而生机然。就这样,水流中产生了无比强烈而丰的情绪。就像是水里的鱼,隐秘而又活跃。每一条船都是有故乡的,就像每一个人都有故乡。船还和人一样把故乡背在行囊里,最后船和人本身也成为了故乡。很多人要感谢这些漂泊的船舶,它们把很多孩子变成了游子。他们从码头上出发,去各处去兜售自己的乡愁。兜售乡愁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一个人总是惦记着自己的家,一定不会可恨到哪里去。

镇国寺塔也是运河里的船。必须要提这座塔的名字,就像我每次经过都会遥望她的立,她是三千里运河中的唯一。她的特别只因为是运河河心表达唐风浩荡的一座砖塔。她像一尊佛像,以七级浮屠的禅思站立在运河中,滞留在时间里,又永远让乡愁停泊在意境中。一个人带着故乡走累了,看到别人的故乡满目葱茏,于是便把他乡作故乡,留在了上河之畔了此终身。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运河拓宽,镇国寺塔本在拆除之列。运河边走出去的总理亲自过问,最后决定让道保塔——他是上河北去不远的淮安人,他是不是在某次南下时也见过大河中的这座唐塔,大运河是不是也会常常勾起他的乡愁?

天边残余最后一抹亮色,我赶紧用力挣脱镇国寺脚下河流中的意境,从此岸奔回灯火通明的现实。好在一切还都存在,在聚散、来往、虚实之间存在,如流水、光影、念想一样存在——如此,上河就永远不会断流,上河之畔永远生机勃勃,古往今来的事实如村落、遗存和草木,及至传说、风味和诗情,都在流水的默默无言中不朽——也正是上河之畔虚实相生的风物在生长和失去中,孕育和滋润了一方水土的血脉,它是历史的命脉,是地方的命运,也是我们可以十分骄傲的命数。

(选自《长江文艺》2022年第一期,有删改)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名(xiá)迩                    (zhù)                    (yǔ)
B.芫(suī)                           (jìn)                    (niān)之大嚼
C.空(xuè)来风                    (zǎi)                    制(páo)
D.生机(àng)然                    (shàn)                    (chù)立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对界首茶干从做法、形状、颜色、重量、味道、触感等描写,突出界首茶干的品质超群,为后文描写乾隆皇帝下江南到界首吃茶干做了铺垫。
B.康熙乾隆二帝多次抵达高邮,为人们的生计留下点可以戏说的由头,表达了作者对于此种类似“网红”或“县长”带货的套路根源的批判。
C.界首大码头物理属性上并不大,但生活于此的人们从心理上认为其规模很大,过去的码头边也充盈着人们的生活气息。
D.文章引用《后世州志》和《随园食单·小菜单》的记载,为文章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度。
E.文章从骑行出发,介绍了界首茶干、高邮鸭蛋、大码头、运河船只、镇国寺塔等事物,抒发了对上河之畔风物的赞叹,诉说了历史的传承与不朽。
3.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船是上河行走的鞋子。来来往往的船,让运河在水土之外的时间里也一直游动”有何作用?
4.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5.纵观全文,作者通过记写上河之畔抒发了哪些情感?
2023-12-26更新 | 34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南乡子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①此词作于1095年,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两山相夹如蜀门户。③华颠:白头。④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晋安帝时,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与僚属欢宴于此,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为乐。⑤此词作于1104年,是词人的绝笔之作。

1.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风波》上片首两句用“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B.“及至”“也”呼应,由抑转扬,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跃然纸上。
C.《南乡子》开篇写诸将谈论立功封侯,意气风发;而词人却悄然独立,突出了其孤独无依的形象。
D.环境险峻,词人“催醉”;万事皆休,词人“催酒”。二词于细致入微的描绘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
2.文人墨客常借古事古迹抒发情怀,这两首词的创作时间相隔九年,作者均写到了“戏马台”,其中蕴含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词分析。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矜不长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B.民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吾为其无用而掊
C.凿户牖为室
不赂者赂者丧
D.大败越人,裂地封之
何不虑以为大樽浮乎江湖
9 . 下列对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
B.“冠者”,古代男子二十岁要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者”指成年人。
C.“暮春”即“季春”,指春季的末尾阶段,即农历三月。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季”是第三,即最后一个月,所以“暮”又可以用“季”表示。
D.“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期,“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算是大国了。
2023-03-25更新 | 56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新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单)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记录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与衰,与此同时也刻画了很多鲜活的底层小人物的形象,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在这些底层小人物中,你认为哪一个是可亲可敬的?请结合一处具体情节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00字左右。
2023-05-21更新 | 367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