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13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完璧

阿英

听风庐打烊前一刻,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古籍要修复。

学徒抬眼,眸子黑亮,被他杂糅的外乡口音逗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便可。

他愣一下,眼含挑剔,扫视学徒面前的工作台。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刷、镊子、铁锥、砑石、竹起子……①几册已修好的线装书,安卧如归巢之鸟。他暗自惊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

他将包裹缓放于柜面。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

包裹解开,一层又一层。一本古籍,躺在二人之间。

学徒不禁轻呼:好书啊!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它避过了虫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

他戴上手套,小心翻动书页。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钤朱印。学徒再三赞叹。及至翻到某页,学徒才猛然呆住。那页纸枯皱残破,像被踩烂的落叶,与书体仅余一绺相连。可推测出,曾遭外力野蛮撕扯。

学徒以目光摩挲那处伤口,不住叹息。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语音亦锐利如刀:你说,该如何惩罚那毁书之徒?

学徒切齿:鞭笞火烤也不为过!

他神色稍缓,说: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颜色、质地、厚薄相近的同时期旧纸。工艺要求也颇苛刻,先精心调出浆水,涂于纸上,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原纸粘合。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见不到你师父,我怎能放心?

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

你?黄口小儿!若你晓得这古书的坎坷经历,便不会出此狂言。也罢,就给你讲一讲。

学徒方知,这部书原存于本地一座藏书楼。八年前,保定城沦陷,日本人觊觎库中古籍。③他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历经盘查,追击,抢劫。随着战火蔓延,多次转移,翻山过河,辗转数省,至南国。又沿漓江,入深山,于巨岩之腹,觅得一石洞藏书。为免受潮,他斫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每遇晴天,便搬出晾晒。日夜巡检,以防虫兽。一晃已逾八载,他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那一洞书,安然酣眠于战火之外。某次,他出山采买,从兽口救下一个女子。不久,二人成婚。日本投降后,他联系舟车,将书运回。临行时,幼子还未满月。

二人眼中不觉潮湿。

那,这本书因何被毁?学徒问。

他接着讲述。这批书籍当年离开保定前,曾被他的师弟拦下,说同城另一家藏书楼,④日本人去书,主人不允,当天,其妻便无故横死于街市。藏书楼主大恸,但仍不松口。

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死未卜。师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

时间紧迫。二人争执,互不相让。情急间,他抄起这部珍本,怒指师弟:你忍心将这无价宝物,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说罢手臂一挥,书竟脱手,像断翅的鸟,惊恐坠向地面。

师弟忙冲上前,一把抓去。一页纸瞬间被攥为一团,几乎与书体脱离。

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师弟却咬牙说:我亲眼看到,那死者的幼子抱住父亲悬空的腿哭泣!若能少亡一命,这一楼书,又算什么!

学徒脸色渐渐苍白,垂泪道:我就是那藏书楼主之子,后来被师父收养,传我全部技艺,与我相依为命。

霎时,他浑身凝冻,沉默良久。

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听风庐:能否修复?可有进展?

学徒声音沉郁:您上次提到的‘师弟’,我知道是谁了。

他叹口气:那本书,你师父可曾看过?

看过……不,没看过。

怎讲?

师父净手后,轻抚封面,还未触摸内页,就突然抽泣起来,让我为他整理行装,出了趟门。

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

师父说,他去寻纸。听风庐的各类存纸,皆无法与此书匹配。

寻到了吗?

寻到了。只是这铺子,也不再是师父的了。明代合适的纸,只那一处有。人家欺他心急,用一片巴掌大的纸,换走了这间听风庐……

他吃了一惊:我要当面告诉师弟,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么不想见我?

他无法‘见’您了,他……是个盲人。

什么?!

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

他身体一晃,险些栽倒。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

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的珍本善本、浙图的《四库全书》,以及北平、安徽等多地藏书,均是历尽艰辛,迁徙到日寇难至之处。抗战胜利后,才陆续重归故土。

门外石阶忽有响声,一根光滑的竹杖,探进帘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12月)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战争为背景,用“师兄”护书的经历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地图书馆及藏书楼开展的护书行动。
B.小说插叙古籍受损的过程、补叙“师弟”变盲的经历,这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完整,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C.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D.小说以“完璧”为标题,不仅意味着被损坏的孤本即将被修复得完好如初,也意味着师兄弟二人的误会即将化解。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同时运用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线装书被修复完好的状态,以此衬托修书人技艺高超。
B.句子②中“缓放”“挡回”两处描写表现了“他”对古籍的珍视、看重,也暗示了古籍的坎坷经历。
C.句子③运用短句和动作描写,写出在面对战乱和日本人的觊觎时,“他”守护古籍所经历的困难与艰辛。
D.句子④中“借”字加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师弟认为日本人是想要借书一观,故而与师兄发生争执。
3.文中的“师弟”虽未正面出场,但形象鲜明可感,请结合文本分析“师弟”的形象。
4.本文为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评委评价本文具有“古典美”,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古典美”。
昨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恋人伤别,“别泪”点明题旨,全词侧重从女子的角度表现难舍难分之情。
B.“春山”二句写晨景,挑明了季节、时间、环境、早起等内容,为写伤别做好铺垫。
C.“欲收”“淡”“稀小”既写天色渐明,又暗示离别逼近,离人的心情也渐渐收紧。
D.全词融情于景,用质朴含蓄的语言,表现了缠绵婉转的“人生自古伤别离”的感情。
2.本词结尾“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备受后人称赞,请赏析其妙处。
昨日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二十一日东园桃李未开有感二首(其一)

张耒

日惨东风正怒号,小园寂寂闭蓬蒿。

可能春色如人事,独发玄都观里桃

后殿牡丹未开

王安石

红祺未开知婉娩,紫囊犹结想芳菲。

此花似欲留人住,山鸟无端劝我归。

【注】①玄都观里桃:指新贵和趋炎附势之徒。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写春天已经到来,却日色惨淡、东风怒号,小园里一片岑寂,环境萧条。
B.张诗题目写诗人发现东园桃李未开,诗歌第二句的“小园寂寂”对此应是照应。
C.王诗“红褀未开”“紫囊犹结”写牡丹花苞外形,“婉娩”“芳菲”只能想象。
D.两首诗第三句“春色如人事”“似欲留人住”都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
2.两首诗关注的都是未开之花,但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泊金陵水亭

祖咏【注】

江亭当废国,秋景倍萧骚。

夕照明残垒,寒潮涨古濠。

就田看鹤大,隔水见僧高。

无限前朝事,醒吟易觉劳。

【注释】祖咏(699-746),唐代诗人。少有文名,晚年流落不遇。时安禄山一介武夫,恃宠握三镇兵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萧骚”一词既点明景色的特点,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诗的颔联转入傍晚古城旧景的书写,笔墨洗练,尽显风物的肃杀之气。
C.诗人由远及近构图绘景,笔下之景层次鲜明,意境也悄然发生了转换。
D.诗人起笔格调高古,结句情真意深,全诗起承转合之间饱含多重意蕴。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昨日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盛合鞋店

叶星

德盛合鞋店在县城北关,名字挺响亮的,其实就俩人儿。

师傅姓龚,山东人,大身板,不爱说话。他年轻时在京城的内联升学过徒,制鞋技艺高超,特别擅长手工缝制舒适耐穿的千层底圆口布鞋,连日本宪兵队山田队长都喜欢他做的鞋。

徒弟叫顺子,本地人,十七八岁的机灵后生,个头儿不小,但还没有长开,走路总爱弓着腰,像根大豆芽似的。

1936年,城北山区一带活跃的抗联队伍日渐壮大,日伪军惶恐不安。日本宪兵队为此专门从城里抽调出一批由鬼子、伪军还有警察组成的小队,天天荷枪实弹地把守在北门——这是从北边驾车进城的必经之处。

这天一早,身着便衣的山田队长便踱进了德盛合店内。阳光照在斑驳的小木桌上,照着上面摆放着的弯锥、针锥、鸭嘴钳、老虎钳、锤子等工具。身披朝晖的龚师傅正坐在小板凳上,垂首弓腰、两膝顶着高约两尺的夹板,专心致志地劈线、穿针,然后用弯锥在鞋帮底部扎出一个小圆眼,再动作熟练地用左右两根弯针从圆眼里交叉穿过,然后将麻线在针头处绕圈、盘扣,再拽线、提帮、勒紧、锤平……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眼前这个“大人物”的到来。

顺子当然看到了,但他打心眼儿里讨厌这些东洋鬼子,甚至连给他们做鞋时都要偷偷啐上几口。师傅则不然,他是个纯正的手艺人,信奉的是贴在墙上的那些祖师爷的训教——什么“亲疏一致、童叟无欺”,什么“工必为之纯,品必为之精,业必为之勤,行必为之恭,信必为之诚”等等。无论是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还是引车贩浆的平头百姓,甚至这些嚣张跋扈的东洋鬼子,师傅都等同视之。用他的话讲:“来的都是客,是咱们手艺人的衣食父母。”

山田并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龚师傅做鞋,仿佛在欣赏演出。就在方才,他得到消息,昨天夜里又有五辆日军的运输车遭到抗联队伍伏击,损失相当严重。运输车里是重要物资,关于运输物资的消息也一直严密封锁。这么严格的保密工作,这么严格的关卡,究竞是谁把消息传给了山里的抗联队伍?

龚师傅注意到山田的到来,但他并未搭话,只是示意顺子倒茶待客,甚至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师傅经常跟顺子讲,编鞋讲究一气呵成,尤其纳到拐弯处绝不能起身休息,否则力度就不均匀,会影响成品质量,招牌就砸了。

山田倒也不介意,他并没有喝茶,两眼仍直勾勾地盯着龚师傅干活儿。德盛合制鞋的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比方说制底,就包括切底、包签、圈边、纳底、锤底五道工序。单说纳底,“一字底”要纳2100针,“十字底”就是4200针,多一针不可,少一针不行,就这么讲究。纳好以后,不管横看、竖看、斜看,针脚都是一条线。龚师傅出神入化的技艺,把小鬼子给看呆了。

顺子拿出一摞纳好的鞋底,先用清水闷湿,使麻线吸足了水,然后再用锤子反复锤打。麻线经过浸湿和锤打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坚实的麻钉,这样的千层底磨损后也不易脱裂。顺子把锤好的鞋底依次放到窗口的阴凉通风处。经过两个时辰的阴干后,一双舒适耐穿的千层底布鞋就算做成了。或许是带着气,顺子这天锤打起鞋底来格外卖力,“乒乒乓乓”的声响响彻整个店铺。山田听出其中“送客”的意味,只好悻悻地走了。

一般来说,这些锤底的力气活儿都是顺子分内的工作。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比如像昨天下午老钟叔来,师傅才会亲自上手。老钟叔是走街串户的货郎,也是师傅在这里为数不多的老乡,又是同村,两人自然走得更近些。老钟叔每次路过德盛合鞋店,总会进来歇歇脚,讨口水喝。他这人很讲究,不是带包茶,就是扔下一盒烟,反正从不空手来。只要不忙,师傅总要陪他喝喝茶,抽根烟。有意思的是,这老哥儿俩虽关系近,但都是“闷葫芦”,经常是二人默坐,不交一语。烟一根一根抽,茶一口一口喝,直到客人起身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不过临走时,师傅总要把老钟叔脚下穿的千层底布鞋脱下来,亲自上手,锤锤底,有时还要补两针,这才显出他们之间与众不同的浓浓乡情。每逢这时,顺子便识趣地躲在一边,或忙自己手中的活儿,或帮着端茶递烟。

顺子其实并不知道,德盛合鞋店就是当年地下党设在县城的秘密情报站,寓意“得胜·和平”。八十多年后,我在翻阅县志资料时,见到一段文字,印证了这段史实。龚师傅他们当年传递情报的玄机,就在老钟叔的那双千层底圆口布鞋的鞋底上,也就是龚师傅亲手锤打过的地方……

今年清明,我在县党史办同志的陪同下,专程去探访德盛合鞋店旧址。如今那里早已开发成了一家很大的菜市场,里面菜品丰富,烟火气很浓。当我们颇费周折地寻找到当年鞋店的准确方位时,蓦然发现,在一家合资企业的巨型广告牌下,摆放着两双似曾相识的老式千层底圆口布鞋,旁边还有一瓶开了盖的白酒、两根燃着的香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介绍德盛合鞋店的名气和人手,名气很大,但“就俩人儿”,间接表现出这“俩人儿”的能干。
B.德盛合鞋店在“县城北关”,暗示这里是交通站,因此“城北”山区一带抗联队伍日渐壮大起来。
C.在日军对运输消息的严密管控下,抗联队伍伏击了运输车,这制造了悬念,让故事更加引人人胜。
D.“多一针不可,少一针不行,就这么讲究”,这体现了龚师傅制鞋不仅注重工序,而且干活细致。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介绍龚师傅和老钟叔见面时的情形,为下文交代德盛合鞋店是当年的秘密情报站及其传递情报的方式做了铺垫。
B.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不可小觑,如顺子这个人物形象既凸显了龚师傅作为“手艺人”对手艺的重视,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C.对龚师傅制鞋过程的细节描写,同《荷花淀》里对水生嫂月夜编苇席的场景描写一样,都表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本文的抗日故事,同王愿坚在《党费》中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一样,都塑造了机智动人的地下党形象。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4.本文在叙事时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婶(节选)

魏微

杨站长四十多岁,戴着金丝边框眼镜,是个高挑、秀儒的中年男人。他的妻子,我们都叫她杨婶。她小巧,白皙,丰腴,年轻的时候大约也是个美人。

看见熟人,她大抵有这样的笑容。她亲热地和人打着招呼,拉着人家的手,摸摸孩子的头,谁又能说她不是一个有韵味的妇人呢?她天生是这样的女人,她融入到日常生活里去了,可是她又能从日常里站出来,渐渐地凸现。

这个中年女人,时间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迹,那样的适时,既不比别人来得更早,也不更晚。看得出来,对于时间,她已经很服从了,她很安心自己的年龄和身份。在衣着上,她已经很保守了,大一统的样式,长大的,宽怀的,年轻时对于色彩的追求大约已经过去了。她对于一些极细微的地方,比如领口和袖子,是极讲究的。①只会在这些地方,偶尔她会露出一点不老实

她喜欢串门。也许她只是路过,外出买点东西,经过一家人的门口,看见门框里坐着一个老太太,戴着老花眼镜,正静静地做着针线活。她的脚底下放着针线匾子。下午两三点钟的阳光跳到她的针线匾子里去了。

下午的阳光是这样的悠长,缓慢,悠长,像长长的一生。两个人就这样坐着,闲闲地说着话。老太太放下手中的针线活,摘下老花眼镜,说起自己的老腰病又犯了;杨婶呢,把针线匾子搁在自己的膝盖上,身体整个伏在针线匾子上了。在她们的周围,还有一些梧桐的影子,一片一片的,静静地落在她们的衣衫上,脚边,手背上,眼睛上。

阳光是一寸寸地弱下去了,某个静静的瞬间里,风从门框前吹过了,非常轻微的风,并没有吹起落叶,倒像是阳光微微地跳了一下。

老太太新做了一件白府绸衬衫,短袖,对襟,杨婶探过身去在前襟上只捏了一下,说道:“就是比‘的确凉’好。软,凉快,不沾皮子。”

老太太说:“箱子里还有一块料子,是去年秀英在南京剪的,藏青色的,我穿也不大合适,放着也是放着,不如你拿过去做件衣裳吧。”

杨婶客气地推辞了。

老太太笑道:“这有什么呢?将来你有好衣料,再还一份给我好了。我要是看见合适的,说不定也张口向你要呢!我做得出来的。”

杨婶只是笑。

老太太说:“你这个年纪正是穿衣服的时候——”她看着杨婶,笑道,“我年轻时候胆子可大了,什么衣服都敢穿的。现在是不行了。”

杨婶静静地坐在那儿,拿手抿了抿头发。有一瞬间,她的眼睛是看到阳光的深处去了,她微笑了起来——很多年后,我还能记得那一刻她的神情,那样的安静,祥和。她在想些什么呢?也许想起了遥远的往事,或者呢,还在想着那件今生也穿不成的衣服。

我确实能记得那一刻,杨婶,我奶奶,在很多年前的那个午后,坐在门框里,有一搭无一搭说话的情景。女人之间常见的那种闺阁闲谈,漫山遍野,顺手拈来。

在那个昏黄的、日光迟迟的下午,她们坐在一起,静静地说着话;也许她们再也不会想到,在她们那些琐碎的、看似没有见识的话里,囊括了人生里至关重要的一些东西:活着,以及活着的一些细节。在那短短的三两个时辰里,她们活了长长的一生。

杨婶家是一个独门独户的院子,当中有一个小花圃,自生自灭开了许多小花,有喇叭花,鸡冠花,还有牵牛花。夏秋的时候,月季也开了,月白的颜色,在窗户底下,发出淡淡的清香。葡萄呢,绿色的藤叶从架子上爬下来,在地上探起了头。④在有阳光的日子里,便能看见葡萄叶的影子,一片一片的,在水泥地上铺开了,很有点细细森森的感觉。

至今,想起杨婶的时候,不知为什么,仍能想起这些细碎的场景,她们家的院子,葡萄架子,阳光……,然而在它的背后,我却看到了一个活泼的、具有生命气息的女子,她静静地存在着。

她的四个孩子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老三。她是也有十四岁了,却和五岁的我玩得最好。逢着寒暑假,杨婶组织孩子卖茶水。我和老三坐在树底下(其他的孩子不屑卖茶),眼巴巴地看着过往的行人。杨婶呢,她站在不远处的一个拐角,正和几个妇女说着什么;她双臂交叉,抱在胸前,不时侧头看我们,很笃定地,她微笑了。⑤我以为她这微笑是很狡黠的。茶水摊只坚持了两天,因为没有顾客,就草草收场了。

杨婶把母亲做得很生动,她陶然自得,也很享受。她教孩子们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告诉他们生活的艰辛以及达观的态度。她说:“摔倒了不怕,人的一生中谁不摔跟头?但是摔倒了得爬起来,掸掸身上的灰尘,把血渍擦掉,还要继续走路。”

她又说:“假如有一天,我和爸爸,还有你们身边所有的亲人都离开了,那该怎么办呢?到那时候,伤心已经没用处了,那你们也只会擦干眼泪,像现在一样活着。”

她说这话时有一种很沉凝的态度,又像是和自己身外的另一个人在说话,能够撇开自身的一切情感,说得很轻快。她坐在门洞里剥毛豆,时间长了,指甲挣得有些疼,⑥她把手指放在嘴边,轻轻地咬着,吹着气

她笑了起来。

(节选自《一个人的微湖闸》,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回忆将与杨婶这位中年妇人有关的人和事串连起来,绘制成一幅别具风情的时光画卷,我们几乎可以从中看到身边某个邻居或亲人的影子。
B.杨婶可能天性温柔贤淑,有她在总是充满着一种无声却美好的人伦情感;她是站长夫人,却能在琐碎庸常的时光之中愉悦地扮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
C.奶奶要把姑姑给自己剪的布料送给杨婶做衣裳,这既是和谐邻里关系的另类表达,也是历经岁月磨砺的女人对另一个暗藏心事的女人的体贴和关心。
D.杨婶内心世界仿佛是丰富的,无所不能的,她的身体里有一个“他我”在主导着她,从穿着打扮、待人接物到子女教育,无不细腻、生动而又辽阔。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和⑤中“不老实”和“狡黠”,正话反说,写出了杨婶给我留下的独特印象,用语生动有趣,使原本舒缓的语言富有变化。
B.句子②中以阳光“一寸寸地弱下去”来书写时间的流逝,再辅之以对“风”的复沓式书写,自信从容,渲染出了一种岁月静好之美。
C.句子③中“拿手抿了抿头发”的细节,侧面烘托杨婶内心微澜皱起,或许想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而⑥也用了这种侧面烘托的写法。
D.句子④句描写出葡萄繁密生长的盛状,尽管叶已铺到地上,但能长出自己的模样,以此隐喻杨婶不凡的人生,画面诗意,情味绵长。
3.学者兹维坦·托多罗夫说:“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们自身’出现,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某个观察点呈现在我们面前。”请分析本文在这一方面的艺术效果。
4.小说作者,著名青年作家魏微说:“小说这种形式,起源于日常生活,也止于日常生活。”试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该创作理念的。
昨日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 下面对两首诗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赏心亭

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道,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

【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秋天路过建康。②迁都:南宋初年,主战派主张建都建康,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建都问题成为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

A.陆诗首联回顾了在川陕的岁月,以及沿长江东下的行程。虽看似“乘兴”,飘逸洒脱,实则心事重重,深忧自己年老体衰。
B.杜诗颔联写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坼”与“浮”两字富有动态感,写出了洞庭湖水的力量和宽阔,极具恢宏气象。
C.陆诗颈联融情于景,雨中浓云笼罩江面,城中深秋落叶纷飞,萧瑟黯淡的眼前之景烘托出诗人的忧愁忧思。
D.杜诗意境开阔宏丽,诗人心胸博大。首联交代登楼缘由,蕴含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尾联运用借代的手法写出对国家战局的忧思。
昨日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渔家傲

宋·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注】①欹眠:斜着身子睡觉。②邯郸道:比喻虚幻之路,也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的是词人退隐后居室幽静安然的场景,环境娟秀清新、灵动自然。词人善于用景物之间的颜色的对比和转换进行艺术渲染。
B.词人下阕转写隐逸后的生活,写出了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情致与恬淡的心境。
C.上阕一个“扫”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春风人的动作情感,呼应了“尘不到”,突出了环境的清新。
D.词人在下阕中写到“闻语鸟”好似“听朝鸡”,据此可以推断词人被迫归隐,但内心仍然渴望在朝廷做官。
2.该词所描绘的景物形象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词赏析。
7日内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怎么这窗户谁打开了?

   弟弟跟我开的。

   关上,(擦眼镜)这屋子不要底下人随便进来,回头我预备一个人在这里休息的。

   是。

   (擦着眼镜,看四周的家具)这屋子的家具多半是你生母顶喜欢的东西。我从南边移到北边,搬了多少次家,总是不肯丢下的。(戴上眼镜,咳嗽一声)这屋子排的样子,我愿意总是三十年前的老样子,这叫我的眼看着舒服一点。(踱到桌前,看桌上的相片)你的生母永远喜欢夏天把窗户关上的。

   (强笑着)不过,爸爸,纪念母亲也不必——

   (突然抬起头来)我听人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惊)什——什么?

   (低声走到萍的面前)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是对不起你的父亲么?并且——(停)对不起你的母亲么?

   (失措)爸爸。

   (仁慈地,拿着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

   (失色)爸!

   公司的人说你总是在跳舞场里鬼混,尤其是这两三个月,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

   哦,(喘出一口气)您说的是——

   这些事是真的么?(半晌)说实话!

   真的,爸爸。(红了脸)

   将近三十的人应当懂得“自爱”!——你还记得你的名为什么叫萍吗?

   记得。

   你自己说一遍。

   那是因为母亲叫侍萍,母亲临死,自己替我起的名字。

   那我请你为你的生母,你把现在的行为完全改过来。

   是,爸爸,那是我一时的荒唐。

[鲁贵由书房上。

   老,老,老爷。客——等,等,等了好半天啦。

   知道。

[鲁贵退。

   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

……

   (冷峻地)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爸!我——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萍走至蘩漪面前。

   (求恕地)哦,爸爸!

   (高声)跪下!(萍望着蘩漪和冲;蘩漪泪痕满面,冲全身发抖)叫你跪下!(萍正向下跪)

   (望着萍,不等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半晌。

   (看表)还有三分钟。(向冲)你刚才说的事呢?

   (抬头,慢慢地)什么?

   你说把你的学费分出一部分?——嗯,是怎么样?

   (低声)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啦。

   真没有什么新鲜的问题啦么?

   (哭声)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妈的话是对的。(跑向饭厅)

   冲儿,上那儿去?

   到楼上去看看妈。

   就这么跑么?

   (抑制着自己,走回去)是,爸,我要走了,您有事吩咐么?

   去吧。(冲向饭厅走了两步)回来。

   爸爸。

   你告诉你的母亲,说我已经请德国的克大夫来,给她看病。

   妈不是已经吃了您的药了么?

   我看你的母亲,精神有点失常,病像是不轻。(回头向萍)我看,你也是一样。

   爸,我想下去,歇一回。

   不,你不要走。我有话跟你说。(向冲)你告诉她,说克大夫是个有名的脑病专家,我在德国认识的。来了,叫她一定看一看,听见了没有?

[鲁贵由书房上。

   (见着老爷,便不自主地好像说不出话来)老,老,老爷。客,客来了。

   哦,先请到大客厅里去。

   是,老爷。(鲁贵下)

(节选自《雷雨》剧本)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朴园夏天不准家里打开客厅里的窗户,是因为他的前妻生前有这个习惯。他也一直保存着前妻生前用过的家具,这样就使人觉得他重情重义,并且掩盖了他资本家残酷冷血的面目。
B.当周朴园严厉指责周萍做了一件既对不起自己,又对不起父亲、母亲的事时,周萍当即极为羞愧,在周朴园逼问之下他接近崩溃,而当周朴园说他“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时,他才如释重负。
C.周冲要求把学费分一半给四凤,显示了他的善良和纯真,对平等的追求,以及对四风的真爱。周冲的真纯与周萍的自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蘩漪准备喝药之前“望望朴园又望望萍”的行为表现出她的无助和悲愤,周朴园强迫周萍跪下求请蘩漪喝药,既想显示封建家长的权威,还想用这种方法教育儿子。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爸爸,纪念母亲也不必——”一句中,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与周朴园“突然抬起头来”的动作形成富有冲突张力的舞台表演,侧面烘托出周朴园的专制独裁。
B.选文中周萍在劝蘩漪喝药这件事上一再延宕,是因为他的内心并不认为蘩漪如父亲所说的那样——“精神有点失常”,周萍的挣扎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C.鲁贵在主子面前的一顿结巴,显示出他的奴颜婢膝、小心谨慎,这样的行为带有典型的旧时代烙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也有值得读者同情怜悯的地方。
D.选文中周朴园试图以严酷的手段摧毁不满和反抗,确立起所谓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其所作所为带有鲜明的剥夺者的印记。
3.请结合节选部分的情节,概述周朴园“伪善”的具体表现。
4.《雷雨》在紧凑的时间和空间里浓缩了丰富复杂的矛盾冲突,请对节选部分的几种矛盾冲突加以分析。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地点是山间小路,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信马”一词重在突出作者心神无主、怅然若失的心理。
B.颔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
C.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D.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2.请简要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中运用的手法。
7日内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