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年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点明地点和时间,给人以万物复苏之感,奠定了本诗的基调。
B.颔联“垂处绿”“末梢红”写出了春天到来时柳树、桃树的显著变化,体现了“动人春色不须多”的特点。
C.诗中展现了家乡的人们在早春暖日和风中的居室及出游活动,传达出融洽的春意。
D.本诗借景抒情,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样,有着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以病老之躯观春,常有感伤之念,而此诗超越自身,具有温暖而积极的格调。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4-02-01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劝学》)

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负此[B]自放[C]喜从滑稽[D]饮酒者[E]游[F]旬朔之间[G]把卷[H]无几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与今天的“步”不同。
B.“筋骨之强”与《师说》“古之学者”,两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C.《齐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传”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通过积土成山兴风雨、积水成渊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的论断。
B.《荀子·劝学》中通过“骐骥”和“驽马”,“朽木”和“金石”这两组对比和比喻,着重表明坚持与否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非常赞同孙搴答邢词中的论说,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
5.两则选文同是“劝学”,但强调的学习态度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2-0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共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献。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被写进党代会的报告。

很长一段时期,劳动教育在我们大中小学都消失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也不见了。二十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现在社会上的教育焦虑,如担心孩子上职业学校等问题,根源在于对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态度出现了认知偏差。

(摘编自朱永新《二十大报告中,有这些关于教育的新提法新要求》)

材料二:

劳动教育关系国家命运、民族未来。我们需要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角度思考劳动教育体系的建构。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出现拐点,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可能将不再增加。这一形势,要求我国劳动人口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该由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增加转变为主要依靠劳动年龄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劳动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教学任务,它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制定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渐进的学习体系,精心策划、合理安排,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适切的教育和锻炼。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重视和努力,需要全社会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实现劳动认知与劳动价值的回归,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收获技能,学会与人交往,锻炼各种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家长和学校需要积极配合,培育孩子的劳动观念,社会要营造尊重劳动者的氛围,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共同的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平均每周1课时,这样是搞不好劳动教育的。应结合各科教学,挖掘蕴含在各科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使劳动教育经常化、日常化。将劳动教育纳入督导考核体系,加强督导督查。杜绝劳动课只反映在课表上,平时却被语文、数学课或自由活动代替的现象发生;杜绝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发生;克服场地紧张,工具不齐的难题。通过学校自身建设、拓展社会资源共建等方式,建立劳动基地、劳技教育中心、素质教育基地、实践教育基地等,使劳动教育逐渐走上常态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万作芳《劳动教育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的二十大重提劳动教育,是对过去学校以及社会上人们忽视劳动教育的一次重大纠偏。
B.很长一段时期,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都“消失”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也消失了。
C.家长担心孩子读职业学校的教育焦虑,其实是对劳动价值和劳动者的态度出现了认知偏差。
D.劳动教育需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因此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重视和努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被写进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可见我们党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
B.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缺位原因复杂,有学校方面的,也有家庭方面的,还有社会方面的,扭转形势需要未来几代人的努力。
C.劳动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应做到经常化、日常化,而不仅仅是平均每周1课时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
D.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督导考核,督导考核内容包括劳动课是否被其他课占用,师资、场地、工具、经费是否缺乏等。
3.下列最能支撑材料一中观点的选项是(     
A.荀子说:“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B.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C.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D.顾明远说:“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要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劳动的教育功能。”
4.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最伟大的美,让孩子们认识这个美,是教育的奥秘之一。”请结合材料分析。
5.劳动教育关系国家命运、民族未来。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如何才能做好劳动教育。
2024-02-0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秋浦柳少府

李白

秋浦旧萧索,公庭人吏稀。

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

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晖。

而我爱夫子,淹留未忍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采用反衬手法,将秋浦以前的境况渲染得越萧索,越能显出当下的“芳菲”。
B.“树桃李”是柳少府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经济的有力举措,彻底改变了秋浦面貌。
C.“摇笔”“开帘”“引月”“纵酒”是诗人在秋浦的活动,更是柳少府生活的常态。
D.末二句直抒胸臆,“未忍”是舍不得的意思,诗人以此表现对柳少府“爱”之深。
2.李白“爱夫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解。
2024-01-3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学校2023 ~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合检测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寄怀

李商隐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


【注】青袍:即青衫,指官职卑微。龙津:即龙门。
(1)前人评价第二联写得“沉痛”,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2024-01-3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6 . 对下列句子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③仁义不施        ④盛以锦囊
⑤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⑥秦,虎狼之国        ⑦方正之不容也
⑧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⑨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⑩何以复加
A.①④⑨/②⑦/③/⑤⑥/⑧⑩B.①/②⑨/③⑦/④⑧⑩/⑤⑥
C.①⑨/②⑦/③⑧⑩/④/⑤⑥D.①/②⑦/③④/⑤⑥⑨/⑧⑩
2024-01-30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的一天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星期一清早,天气暖和,无雨。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六点钟就敞开了诊所的门。他是一位没有营业执照的牙科医生,每天总起得很早。他上穿一件花衬衫,颈部扣着一只金扣儿;下穿一条长裤,裤腰扎一根松紧带儿。他腰板硬实,身材细瘦,目光不轻易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他从玻璃橱里取出一只还在石青模子上装着的假牙,又把一束工具放在桌上,像展览似的由大到小摆好。

把所用的东西准备好后,他把磨床拉向弹簧椅,坐下来磨假牙。他好像没有考虑他在做的事情,手脚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即使不使用磨床也一刻不停地蹬着踏板。

八点过后,他停了一会儿,从窗口望了望天空,看见两只兀鹫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他一面想着午饭前可能又要下雨,一面又继续干他的活计。他的十一岁的儿子的反常的叫声把他从专心致志的神态中惊醒。

“爸爸!”

“干吗?”

“镇长问你能不能给他拔个牙?”

“告诉他,我不在。”他正在磨一只金牙,把牙拿到眼前,眯着眼睛察看着。他儿子的声音又从小小的接待室里传来:“他说你在家,他听见你说话了。”

牙科医生继续察看着那颗金牙,直到把活儿做完,把牙放在桌上后才说:“好多了。”

他又踏动了磨床。接着从一个小纸盒里取出一个安着几颗牙齿的牙桥,开始磨金套,那纸盒里盛着等着他做的活儿。

“爸爸!”

“什么事?”他的神情依然如故。

“他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

他停下蹬踏板的脚,把磨床从椅子前推开,把桌子下面的抽屉拉出来,驳壳枪就放在抽屉里。

“哼!”他说,“让他进来对我开枪好了。”

他转了一下椅子,让自己面对大门,一只手按着抽屉沿儿。

镇长出现在门口。镇长已经把左脸刮光,右脸却有五天未刮了,看去又肿又疼。牙科医生从他那双黯淡无光的眼睛里看出,他准有许多个夜晚疼得不曾合眼了。他用手指把抽屉关上,温和地说:

“请坐吧。”

“早晨好!”镇长说。“早晨好。”牙科医生说。

当用具在沸水里消毒的时候,镇长把脑袋靠在了椅枕垫上,觉得好多了。他闻到一股冰冷的气息。这是一间简陋的诊室:一把旧木椅,一台脚踏磨床和一个装着圆形瓷把手的玻璃橱,椅子对面的窗上挂着一幅一人高的布窗帘。当听到牙科医生走到他身边的时候,镇长脚后跟蹬地,张开了嘴。

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把他的脸扳向亮处。察看过损坏的臼齿后,用手谨慎地按了按下颌。

“你不能打麻药了。”

“为什么?”

“因为牙床化脓了。”

镇长望了望他的眼睛。“好吧。”他说,露出一丝苦笑。

牙科医生没有说话。他把煮用具的浅口锅端到手术台上,用凉了的镊子把用具夹出来,动作还是不慌不忙。然后用脚尖把痰盂挪过来,又在脸盆里洗了手。做这一切时,他一眼也不看坐在椅子上的镇长。但是镇长却紧紧地用眼睛盯着他。

那是一颗下牙床上的智齿。牙科医生叉开双腿,用热乎乎的拔牙钳夹臼齿。镇长双手抓着椅子的扶手,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脚上,觉得腰部一阵透心凉,但是他没有叹气。牙科医生只是扭动着手腕。他没有怨恨,更准确地说,他是怀着一种酸楚的心情说:

“中尉,你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了。”

镇长感到下牙骨上发出一阵咯吱声,他的双眼顿时涌满了泪水。但是直到确知牙齿拔下来他方舒了一口气。这时,他透过朦胧泪眼看见了拔下来的牙。在痛苦之中,他觉得那颗牙齿是那么古怪,他怎么也不理解那五个夜晚会使他受到那般折磨。他把身子俯向痰盂,嘴里喘着粗气,身上渗出了汗水。他解开了军衣扣,又伸手到裤兜里摸手帕。牙科医生递给他一块干净布。

“擦擦眼泪吧。”他说。镇长擦了擦眼。他的痛苦减轻了。牙科医生洗手的时候,他看见了残破的天花板和一个落满灰尘、挂着蜘蛛卵和死昆虫的蜘蛛网。牙科医生一面擦手一面走回来。“你要记住,”他说,“回去要用盐水漱口。”

镇长站起来,没精打采地行了个军礼,大步向门口走去,军服的扣子也没扣。“给我记上账吧。”他说。

“给你还是给镇公所?”

镇长没有看他,关上门,在铁栅栏外面说:“都一样!”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有删改)

[注]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独》。其作品以描写混战动荡条件下的平民生活见长。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为“普通的一天”,选取的材料也是拔牙这样的日常小事,小中见大,折射出了社会环境的恶劣混乱。
B.镇长的出现,牙科医生儿子的反常叫声和医生的“我不在”使情节陡起波澜,但最终牙医还是慑于镇长的威胁而为他治疗。
C.镇长“脚后跟蹬地”“双手抓着椅子的扶手”“紧紧地用眼睛盯着他”,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镇长紧张、戒惧的心理。
D.拔牙时,医生对镇长说:“中尉,你在这杀了二十个人了!”这一刻镇长虽流泪,但主要是因为疼痛,医生可医牙却难医心。
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顺叙方式,用语简洁,不慌不忙,但却暗流汹涌,悬念迭生,展示了作者非凡的叙事才华和富有张力的语言水平。
B.文章描写“两只兀鹫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既交代了故事发生时的天气特点,也烘托出战乱特有的恐怖压抑氛围。
C.小说的结尾简洁又意蕴丰富,在镇长眼中,镇公所就是他的,他就代表镇公所,可见他是小镇实际上的统治者。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亲切感人的叙述真实地描写了当时哥伦比亚混战动荡的社会环境,以及动荡中的平民生活。
3.小说如何刻画牙科医生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
4.本文作者虽然是享有世界声誉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但本文却没有任何魔幻色彩,而是浓浓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请结合小说文本谈谈作者的现实指向。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而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攘焉!”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材料二: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节选自《报任安书》)

[注]①紬:本为理出丝缕的头绪,这里引申为寻绎义理,辑成条文。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汉兴A海内B一统C明主D贤君E忠臣F死义之士GH为太史I而弗论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史官之长。汉设太史令,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相当于宰相。
B.士,先秦时期社会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后泛指读书人、知识阶层。
C.汉书,又称《前汉书》,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D.闺阁之臣,即太监、宦官。“闺阁”原意为内室,司马迁因受宫刑而身体残缺,故自称“闺阁之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重视读书实践。他二十岁开始游历天下,通过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史料。
B.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父亲去世后,专心在家阅读秦汉各种文献,完成《史记》。
C.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受刑入狱。他认为无颜面对父母,百代之后屈辱也无法消除。
D.《报任安书》叙事简洁,情怀慷慨,字里行间融汇了光明磊落之志和曲肠九回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5.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对他创作《史记》有哪些影响?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说明。
2024-01-30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

黄庭坚

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周鼎不酬康瓠价,豫章元是栋梁材。

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当年向此来。

[注]①方城,在南阳境内。七叔祖:黄注,黄庭坚的叔祖父,曾为南阳主簿。②康瓠:破瓦壶,多喻庸才。③豫章:大木,樟类乔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七叔祖气概与悲剧命运之间的巨大落差,包含无限的沉痛惋惜之情。
B.颔联使用夸张、用典的艺术手法,具体阐发了七叔祖的“壮气”。
C.颈联借“周鼎”“豫章”的遭遇,感慨朝廷不识栋梁之材,流露出诗人的痛心。
D.尾联表达了黄注因当年来方城的豪情壮志落空而只能挥泪离开的落寞悲伤。
2.黄庭坚《登快阁》中的“青眼聊因美酒横”与本诗中的“白眼举觞三百杯”,都写了“眼”和“酒”,试分析两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024-01-30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迁至栘中厩监(渐渐)               单于骄(更加)
愈(渐渐)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
B.河为池(凭借)                         厚赂单于(于是)
遗策(沿袭)                            谗之曰(趁机)
C.皭然而不滓者也(污垢)            亡国破家相随(接连不断)
武帝嘉其
(做事合乎情理)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啬)
D.信而疑(被)                            父任(凭借)
天下笑(被)                            无忘乃父之志(一定)
2024-01-30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