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军中不驰,今使者驰三军,云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以益尊于齐。

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国等。其后及田常杀简公,尽灭高子、国子之族。至常曾孙和,因自立为齐威王,用兵行威,大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闾伍之中                                擢:提拔
B.援鼓之急则忘其身                         枹:鼓槌
C.遂取所亡内故境而引兵归               封:分封
D.用兵行威,大穰苴之法                  放:通“仿”,模仿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B.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C.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D.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庶子,妾所生的儿子。“庶”与“嫡”词义相反,“嫡”指正妻。
B.立表下漏:竖起测量日影的标竿,设下计时的漏壶。
C.文中“申明约束”与“临军约束则忘其亲”两句中的“约束”含义相同。
D.“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与“持节云中”两句中的“持节”含义相同。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穰苴出身低微,但在国家危难时刻主动请缨,表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
B.庄贾在约定的时刻未到达军营被斩首示众,君王的使者驾车驰入军中,也被处罚。
C.穰苴深入士卒军舍,对体弱多病者关怀有加;他率兵抗敌,士卒都乐于为之效命。
D.齐国大夫妒忌穰苴功高位尊,向齐景公进谗言,景公因此撤了穰苴大司马的职务。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
(2)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6.简要概括司马穰苴能战胜燕晋之师、博取军功的原因。
2024-03-15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郢人有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类此。

(《韩非子·外储说》)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①遗:_______________          ②尚:_____________          ③白:_____________
2.根据上面这则寓言,解释成语“郢书燕说”的意思。
2024-03-15更新 | 2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的舞蹈

路翎

在两条澄碧的、细瘦的、美丽的小河像亲爱的姊妹一般会合的地方,有一座小的村镇。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面,可爱的、和善的居民们,是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而且厉害地激动着,这种气氛,是从镇上的一座茶馆里散发出来的。茶馆里,靠着正面的墙壁,十几年来,用一张方桌和一张小的条桌搭成了一个高台,每到黄昏不论是严寒的冬日或是酷热的夏天,都坐满了年轻的年老的男子们,——而天黑下来的时候,一支蜡烛亮了,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爬上了高台。这是很少有过例外的。张小赖十几年来好像从不会生病,张小赖在茶馆里生动地叫喊着古代的英雄们的事迹,从年轻直到年老,从他的女儿的出生一直到他的妻子、女儿都埋进了黄土……

他热衷于他的这样的生活,恰如这地面上的任何人热衷于他们的生活一样。可是,突然地有一天,在斜对面的茶馆里,一个女子拉着胡琴,一个男人用女人的声音尖厉地怪唱了起来了。是从城里来的,唱着他从来都不曾知道的《毛毛雨》和《何日君再来》。他的听众们,突然跑过去了一大半。并且从那边传出热闹的哄笑声来,这,使他发抖,感觉到尖厉的痛苦。

“这种,伤风败俗的东西啊!”他叫,猛力地拍了一下他的惊堂木,而后就拖着腿,点着头,哼着,不再讲下去了。于是剩下的听众也跑了过去了。

他在寂静中溜下讲台来,回到他的孤居去了。这是可怕的失败和痛楚。但他的那个少年时代的梦想,他的那些古代的英雄们,都在他的梦里升了起来,照耀着他了。他梦见吕布一戟刺来,挑下了他的帽子,然后又向他温柔地笑了一笑。他醒来就流出了感激的眼泪。他一下午都发烧,非常地不适,但黄昏的时候他还带着神秘的、惨白的、严肃的神色重又走上了他十几年来所盘踞的高台。

蜡烛点燃了。

“今天,我们来说华容道,关公知恩放曹操!”他用神秘的、轻微的声音说,拍了一下惊堂木。

但他的听众只有往常的一半。同时斜对面的茶馆里男人装作女人的声音突然地叫起来了,他寒颤了一下,望着街上的摊子上的、阴雨里的凄迷的灯光。他看见有人冒着雨从他这边向对面跑去了。

“我是替天行道!”张小赖想,猛力地、愤怒地拍了一下他手上的坚强的、光亮的木头;这个突然的声音,和他的脸上的那种轻蔑的、讥嘲的、魔鬼似的神情,使得剩下的那十几个人肃然了,他的那一件破旧的衣服,就从他的身上,在寂静中滑脱了。这就露出了十几年来这种生涯的记录,那一副可怖的、奇特的骨架。这一副骨架,和它上面的那个魔鬼的头颅,在寂静中轻轻地颤动着。最初这或许是有趣的,博得全场的哄笑;但到了仅剩下一副骨架在这样的装疯作怪里颤动着的时候,就只能引起一种恐怖的印象了。张小赖,在高台上,在幽暗的光线下,高举着两手,站起来了。

“却说曹操一看,啊呀呀呀呀!”他叫,全身发抖,然后突然寂静。他这样地高举着两手站着有半分钟。

在寂静中,听到雨落在瓦上的清晰的声音,斜对面的甜甜的胡琴的声音,和男人装作女人的尖厉的、淫荡的歌声。……

“曹操心中一想!”高台上的那个精灵,突然地缩下去了,那一块木头猛烈地击在桌子上;然而,这假做的精灵的衰弱的人的心,却瞥见了,他的听众们,有些涣散,有的在谈话,有的在听着斜对面而笑着。突然地他觉得有一阵眩晕,他听见对面的歌声唱:“摸一下幺妹的手呀,幺妹生得乖!”

他呆住了,同时他觉得手脚发冷。

“喂,张小赖,曹操哪个的呀!”酒馆的肥胖的老板喊。

张小赖突然地惊觉,发着颤,不顾一切地叫了起来,叫喊着曹操、关公、青龙偃月刀、大火和参天的古树。但酒馆的老板,却摇摆着走了出去了。一种极端的愤怒,和跟着来的一种极端的、奇特的欢笑,使张小赖发狂了。

精赤的、狂热的张小赖突然地就唱起来,并且打起拳来。随后他跳了下来拾起了地上的一根竹棍——他在台上挥舞起竹棍来了。

他觉得窒闷,可怕的窒闷,于是拼命地叫喊了一声。这叫喊引来了无数的人,他听见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停止了——它们被他征服了。然而这窒闷继续强大,他又叫喊了两声,并且拼死命地舞着竹棍。忽然地觉得他心里的什么东西碎裂了。

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了。茶馆里腾起了一个惊异的、失望的喊声,有挤动和茶杯碎裂的声音。然后是突然的寂静。

“死了。”一个苍老的、严肃、安静的声音,在寂静中说。

一九四五年七月九日

(选自《路翎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古朴宁静、祥和美好的风景画,渲染出整个村镇都有崇尚英雄的氛围,为下文写茶馆里发生的故事做铺垫。
B.张小赖所说的英雄故事原先被小镇的人追捧,但在新潮文化出现之后观众开始流失,表明这是一个新旧文化思想交会的时代。
C.为了能吸引观众,张小赖竭尽全力抗争,小说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角度描写他的癫狂,在作者看来这是他思想的觉醒。
D.小说结尾张小赖的死凸显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表明具有世俗吸引力的新的文化潮流尽管含有糟粕,却仍是不可抵御的。
2.关于文中“关公知恩放曹操”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小赖借古人的故事,表现自己与黑暗社会斗争的英雄主义情结,他那狂热的精神与可怖的骨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B.斜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激发了张小赖内心不屑与愤怒的情感,他要“替天行道”,隐含着他想要捍卫旧文化的意味。
C.看到“伤风败俗”的流行小曲受到观众的追捧,自己讲述的古代英雄受到冷落,张小赖由不安、痛苦、失落、绝望到疯狂。
D.张小赖“惊觉”后的表演未能挽回败局,酒店老板摇摆着走出去的神态,显示出他对张小赖的不屑,这进一步刺激了张小赖的发狂。
3.“寂静”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分析“寂静”的丰富意蕴。
4.张小赖在文中的形象最终定格在疯狂的舞蹈上,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英雄,也有人认为他算不上英雄。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1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张元干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初夏即事十二解(其三)

杨万里

百日田干田父愁,只销一雨百无忧。

更无人惜田中水,放下清溪恣意流。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先写人老后特别敏感,继而笔调一转,寄寓双节相逢时的复杂感受。
B.张诗尾句着一“也”字,炼字轻巧别致,使诗歌具有了别样的情调意蕴。
C.杨诗连用“百”“田”二字,不避重复,与其《插秧歌》一样具有民歌特色。
D.杨诗通篇运用工笔细描,情境生动,展现了诗人对田园劳作生活的观察。
2.清人论宋人节气物候诗曾云:“每于烟火气中见思理。”所谓烟火气指日常生活,思理即感悟与哲理。请谈谈你在这两首诗读到了哪些烟火气,又体悟到怎样的思理?
2024-03-1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归去来兮辞》。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谬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要之还州,问其所,答云:“素有脚疾,向乘蓝舆,亦足自反。”乃令一门生二儿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其有羡于华轩也。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B.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C.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D.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取字,字和名是有关联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比如韩愈,字“退之”。
B.为乡邻之所贵:该句与《师说》中“不拘于时”的句式结构一致。
C.赋:通常指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如《赤壁赋》。但在本文作动词,指“写(作)”。
D.乘:本文中“问其所乘”的“乘”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的“乘”含义一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不迷恋仕途。虽做过州祭酒,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以及彭泽令等职,但有些任职时间不长。
C.陶潜清高不群。起初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生性嗜酒。熟悉的亲朋好友带着酒菜与之同饮,他无所推辞,喝醉了忘乎所以;但遇到不认识的人,他仍心有距离,直接离开。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两次当官又两次辞官,请简要概括两次辞官的原因。
2024-03-1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的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我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材料二:

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随意。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

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

(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不一样,后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
B.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得到极大认同,以至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
C.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弃“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境界不高。
D.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中的“层林”“鹰”“鱼”等,表现诗人的意志情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
B.如果诗人不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出的作品就可能反映不出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声。
C.关于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代性。
D.只要中国新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就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失望和弃之而去的局面。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整体观点的一项是 (       
A.“大众化诗歌率先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间,网络诗歌爆发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光明网)
B.“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
C.“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中国作家网)
D.“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是敏感的,他们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假如你是学校文学社的社长,准备指导同学进行新诗创作,请结合材料,列出新诗创作需要注意的要点。
2024-03-1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麴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皆达之于诗。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沈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改)

【注释】①校(jiào):考核,考查。薛蕙曾任绍兴府乡试官,故称“校越”。②数奇(jī):指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③不偶:不得志,指屡试不中。偶,际遇。④麴(qū)蘖:亦作曲蘖,即酒母,酿酒的发酵物,后常用来代指酒。⑤石公:作者袁宏道的号。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其体格A时有卑者B然C匠心独出D有王者E气F非彼巾帼G而事人者H所敢望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书生,称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名目,统称诸生。
B.永陵:明世宗嘉靖皇帝的陵墓,这里用来代指嘉靖皇帝本人。用皇帝的陵墓名来指称该皇帝,是一种敬称。
C.被:意为覆盖、遮盖;与《屈原列传》中“被发行吟泽畔”的“被”意义相同。
D.间世:间隔几世,形容不常有的。古称三十年为一世。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文长未能得志,于是寄情山水,游历北方,并以诗作记游抒怀;他写文章有独到见解,不愿模仿别人,袁宏道认为就连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曾巩都比不上他。
B.徐文长颇有才略,深得胡公信任,参与军中机密;然而多次科举失利,让他晚年愤慨更深,狂疾益甚,最终心怀怨愤而死。
C.石公认为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比得上徐文长的;梅客生认为徐文长不仅是个奇才,更是个奇人,连他得的病都很奇怪。
D.徐文长是个奇人,袁宏道的《徐文长传》也是一篇奇文。全文既保留了人物传记的基本框架,又不拘泥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介绍,而是通过写徐文长的“奇”来突出其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2)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5.作者说“文长自负才略,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文中写了哪些具体的事情来表现这一点?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2024-03-0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胜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

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褒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材料二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嬗变,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术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将古典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中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经济的崛起,未必能带来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当今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
B.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受经学观念影响大,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C.“郑伯克段于鄢”这6个字,透露出史家的道德观,暗含对郑庄公和公叔段失之兄弟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
D.“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后也指曲折表达、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可能与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笔法有关。
B.源自于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这使得“春秋笔法”既古老又鲜活。
C.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方面。
D.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
3.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B.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C.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左传·隐公四年》
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4.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分别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角度,对材料一的论证严密性加以分析。
5.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春秋笔法”,因为需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请你根据材料二,向他概括说明“春秋笔法”的重要性。
2024-03-09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寄仲高

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释】①仲高,陆游堂兄陆升之的字。乾道八年(1172)秋,陆游在川中阆州仙鱼铺收到仲高从家乡山阴寄来的书信,作《仙鱼铺得仲高兄书》诗,其中有“病酒今朝载卧舆,秋云漠漠雨疏疏。阆州城北仙鱼铺,忽得山阴万里书”之句。仲高死于淳熙元年(1174)。此词当作于乾道八年至淳熙元年之间。②茶烟:煮茶时冒出的水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一问一答,写蜀中与故乡山阴距离之远,为全诗表达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定下伤感的基调。
B.“寄语”两句借流水表达怀人之情,同时也含蓄地告诉仲高,自己用不了多久便会乘舟去寻访兄弟。
C.最后两句,作者以“茶烟”的闲适反衬鬓发已白、夜不能寐的愁绪,抒发了故土难回的无奈。
D.全词情致细密,语言清丽,用委婉的笔调,深沉的感慨,借乡愁来表达作者遭受朝廷内外投降势力排挤打击的满腔悲愤情绪。
2.“书回已是明年事”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它的精妙之处。
2024-03-0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说:“‘魏晋风度’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做文章,无尤无怨。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虽然很穷,。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虽然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这样的自然状态,实在不易模仿。现在有钱人住在租界,雇花匠种十盆菊花,自以为合于渊明高致,我觉得不大像。

陶潜之在晋末,是将近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注意罢了。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

1.辩证分析是高中生的必备思维。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事物是一分为二的。鲁迅先生是如何辩证看待陶渊明是“田园诗人”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4-03-0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