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香雪

铁凝

我的短篇小说《哦,香雪》写于1982年,香雪是小说女主人公的名字。

1985年在纽约一次同美国作家的座谈会上,曾经有一位美国青年要我讲一讲香雪的故事,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原因有二:一是我认为我的小说无法当作故事讲;其次在我的内心深处,觉得一个美国青年是无法懂得中国贫穷的山沟里的一个女孩子的世界的。然而这位美国人把持着话筒再三地要求我,以至于那要求变成了请求。身边我们那位读过《哦,香雪》的美国翻译也竭力撺掇着我,表示他定能把我的故事译得精彩。于是我用三言两语讲述了小说梗概。

我没有想到在场的人们竟为这小说兴奋不已。一家名叫《毛笔》的杂志的主编对我说:你知道你的小说为什么打动了我们?因为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接着他又问我是否读过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我说很抱歉我从未读过。他说肯尼迪在演说里就向人们描述过他当年是怎样从家乡小村里走出来第一次坐火车的,肯尼迪的内心感受令人泪下。我没有过多地关注肯尼迪的感受,令我留意的是主编前边的那句话: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与其说我因这句褒奖而获得了虚荣心的极大满足,不如说是这句话使我忽然有点明白我为什么要写小说。

上述一切仿佛是旧话重提了。之所以重提旧话,是因为今年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将我的《哦,香雪》拍成了电影。可以想象把《哦,香雪》拍成电影是怎样的艰难。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不仅会使人在将来的上座率、拷贝数上为之伤神,导演和摄影也会对它望而却步。

日子定在晚秋,我重返九年前曾经住过的那个小村苟各庄,当年它是河北涞水县最穷的村子之一。《哦,香雪》的拍摄点就在这村子附近——北京房山与河北涞水交界处的十渡风景区。我记得那年也是晚秋,我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去,就看见了路基下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户棂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白猪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土地的贫瘠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地守着自己的一份日子,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他们四周那奇妙俊美的大山是多么的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于是就有了北京人只需乘二百华里的火车,用一斤挂面到这里换一只鸡的怪事。

如今苟各庄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野三坡的一部分,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地等待火车,他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的谈吐不再那么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我乘了一辆面包车,去看摄制组最后的拍摄。一位在野三坡度假村当客房服务员的苟各庄姑娘小玉,因了对拍电影的好奇,也和我一同前往。一路上小玉不停地为什么事情咯咯笑着,一只项链式电子表在她胸前荡来荡去。我们在十渡站下了车,我看见白色站牌已换成小说中的站名:台儿沟。这是一个卧在大山之中的山区小站,几条单薄的铁轨寂静地伸向远方。此时没有火车通过,站台上也没有旅客等车。只在候车室那扇小小的绿色门前,并排挤着四五个挎着荆编篮子的半大女孩,篮子里有核桃和大枣。坚硬的山风把她们的嘴唇吹得发紫,她们把双手袖在薄棉袄的袖筒里,脚上是家做的花布单鞋。

哦,香雪!

我认出了她们,也认出了饰演香雪的薛白。现在她分明是苟各庄姑娘了,如同九年前我熟悉的女孩子一样。

这时与我同车来的小玉也发现,原来站台上这几个装束寒酸的女孩便是电影演员了。像!小玉说。她望着面前的薛白们,眼光有点惊奇,还有点居高临下:真像!小玉又说,和早先我们穿的一样。她对早先二字加重着语气。

那么,香雪仿佛是个早先的故事了,仿佛已是小玉们依稀可辨的一个遥远,又仿佛是无中生有的存在。一瞬间我几乎有点为香雪、为导演、为摄影师、为我自己感到沮丧:日子果真是那样的多变么?香雪已不复存在,为什么人们非要钻进这大山,苦苦地制造一个香雪出来?

然而香雪分明地站在我的眼前,她挎着一篮子核桃,是要卖给火车上的旅客的,可是她还不会讨价还价,只会说:你看着给吧!我想起我所尊敬的一位老作家曾经说过:在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我明白了,香雪并非从前一个遥远的故事,并非一个与小玉的早先衣束相像的女孩,那本是人类美好天性的表现之一,那本是生命长河中短暂然而的确存在的纯净的瞬间。有人类就永远有那个瞬间,正是那个瞬间使生命有所附丽。

我深知这一切都是因了我的无中生有,虽然香雪的确是我在那个小村苟各庄的发现。

我想无论对于小说还是电影,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无中生有对小说和电影的意义,就似乎不大容易。而我所说的无中生有,恰恰是指作家对生活和生命本身更深层次的总体把握与判断。你理应知晓生活是创造的源泉,你更应懂得无中生有对于创造的重要。

越来越发觉因了我的无中生有,香雪才获得长久存在的意义;因了无中生有的香雪,才有读者觉出地表现着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的东西。

(摘编自《铁凝散文》2022年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三言两语”讲了《哦,香雪》的梗概,表现出“我”因小说本体和文化沟壑的原因而不想讲,却又不得不讲的尴尬。
B.作者专门写到小玉胸前荡来荡去的一只项链式电子表,以此展现了现代文明带给苟各庄的女孩子们的变化。
C.文章末尾,作者高度肯定了“无中生有”对文学、艺术等的作用,强调了创造精神对于创作者的重要性。
D.写北京人乘二百华里的火车到苟各庄用一斤挂面换他们一只鸡的事,是为了突出苟各庄村民的朴实、北京人的精明。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虽朴实却不乏生动,如描写十渡站见到的场景时,“卧在大山之中”“坚硬的山风”运用比拟生动地展现了环境的特征。
B.文中画横线的段落使用排比和问句,情感饱满而深沉,展现出作者因质朴纯净的香雪已远去而引发的思考,同时为下文的转折蓄势。
C.这篇散文回忆与现实交织,时间跨度较大,内容丰富,但都是围绕着《哦,香雪》来组织材料,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征。
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不仅点面结合地呈现了苟各庄的发展变化,还传达出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思考、感悟。
3.面对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作者感慨将《哦,香雪》拍成电影很艰难。请结合教材及本文,谈谈艰难的原因。
4.铁凝曾说:“文学作品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是作者的真诚和他那些真诚的发现。”本文体现了作者哪些真诚的情感和发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对于青岛的樱花,我久已听人讲究过;既然今年有看着的机会,一定不去未免显着自己太别扭;虽然我经验过的对风景名胜和类似樱花这路玩艺的失望使我并不十分热心。太阳刚给嫩树叶油上一层绿银光,我就动身向公园走去,心里说:早点走,省得把看花的精神移到看人上去。这个主意果然不错,差不多除了几位清道夫,就只有我自己。我在那条樱花路上来回蹓跶,远观近玩的细细的看了一番樱花。

②樱花说不上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它艳丽不如桃花,玲珑不如海棠,清素不如梨花,简直没有什么香味。它的好处在乎:每一丛有十多朵,每一枝有许多丛;再加上一株挨着一株,看过去是一团团的白雪,微染着朝阳在雪上映出的一点浅粉。来一阵微风,樱树没有海棠那样的轻动多姿,而是整团的雪全体摆动;隔着松墙看过去,不见树身,只见一片雪海轻移,倒还不错。设若有下判断的必要,我只能说樱花的好处是使人痛快,它多、它白、它亮,它使人觉得春忽然发了疯,若是以一朵或一株而论,我简直不能给它六十分以上。

③无论怎说吧,我算是看过了樱花。不算冤,可也不想再看,就带着这点心情我由花径中往回走,朝阳射着我的背。

1.与划线处冒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心里说:早点走,省得把看花的精神移到看人上去。
A.它的好处在乎“盛”:每一丛有十多朵,每一枝有许多丛;再加上一株挨着一株,看过去是一团团的白雪,微染着朝阳在雪上映出的一点浅粉。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D.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武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2.请用否定句概括出作者对青岛樱花“不十分热心”的原因。
3.请简要分析加点处“发了疯”一词的词意。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及其京剧艺术早在20世纪初叶就已被世界戏剧舞台认定为中国戏剧艺术及戏剧文化传统的一个象征。海外观众观看了梅兰芳的表演,感叹梅兰芳以一种完美的、在精确性和鲜明性方面无与伦比的形式展现了自己的民族艺术”。美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认为:中国戏剧和世界上其他伟大的戏剧具有共性的地方,即是与音乐、歌唱、舞蹈和杂技游戏等相关联,梅兰芳的戏剧以具体的方式给予了明证。

20世纪初,在西方人眼中仍以台词的讲述为基础的西方戏剧已经丧失其艺术表现力,显得肤浅、贫乏。而梅兰芳呈现的中国戏剧,最迷人处就在于它融合了包括音乐、舞蹈、对白、动作等在内的各类艺术要素,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诗意的整体,成为戏剧艺术中居于首位的综合性的理想。因此,对西方观众来说,中国戏剧真正的先进性和价值就在于,它借由各种艺术的综合传达了戏剧表现之内在现实的理想美感、和谐感及其深沉的历史感

梅兰芳在肯定传统、开发传统的基础上对京剧艺术进行了自由而又有限度、有规则的创新。他并没有抛弃戏剧的传统形式,而是从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中汲取灵感,并应时代的需求去充实它,丰富它。在题材上选择中国文学经典故事或民间神话故事,编演古装新戏;在舞蹈上吸收中国武术中的剑法,创编《霸王别姬》里的剑舞;在人物造型、服装和发髻的设计上,参考了大量古代绘画、雕刻、塑像等作品中的妇女装束,创设出美而恰当的发髻、服饰和配饰。因此,创新之后的京剧投射的仍然是戏剧传统的审美价值,是中国人熟悉的京剧,是符合中国人审美经验且与中国人的生活状况、生命感受和生存理解直接相关的。这些创新使得新编剧目如《霸王别姬》《木兰从军》等成为海外观众喜爱的节目,亦成为京剧的经典剧目。也正是这种对戏剧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的认知、尊崇及借鉴性创造,使得梅兰芳能够向外国观众呈现出京剧最迷人、最绚丽的一面。

梅兰芳的跨文化戏剧交流及对京剧文化传统的创造性更新和精粹化,具有极其重要的跨文化意义。海外巡演的巨大成功使京剧摆脱了20世纪初被称为遗形物的抨击,成为中华戏剧文化的典范。京剧呈现了中国戏剧传统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强化了中国戏剧文化的本土特色和审美现代性,增强了梅兰芳在对外戏剧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自信,为梅兰芳作为中国文化大使的文化担当提供了必要条件。

更重要的是,梅兰芳京剧表演呈现出的审美独特性,与当时西方的现实主义戏剧之间构成了某种本质的差异,使海外戏剧界人士意识到,与当时西方僵化、刻板的现实主义戏剧相比,中国戏剧具有更为鲜明的艺术价值。①京剧由此获得戏剧人类学意义上的他者意味,激发了日本戏剧界人士探寻他们传统戏剧的自我及保留真正传统的信心,推动了欧美戏剧理论和实践的现代主义进程。

要是我们立足于当代新锐的艺术人类学学科视野来考察,梅兰芳的跨文化戏剧交流所引发的西方戏剧界对本国戏剧文化的反省,其实让中国戏剧的价值获取了某种人类学的文化反思意义。在全球文化艺术交流和竞争空前频繁和激烈的当下,我们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保持坚定的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意识,以互为他者的关系建构为前提,才能构建出真正平等、对称的跨文化交流。

(摘编自曾澜《让外国观众看到中国戏曲最迷人处》)

材料二:

跨文化戏剧的样式千变万化,不能只以最早的那批西方先锋实验戏剧作为选择标准。事实上,与西戏中演这类文化杂糅感强烈的显性跨文化戏剧相比,中国戏曲里还有一些戏剧形式的跨文化属性相对隐而不彰。它们往往以古典传统名世,却又实则是跨文化的产物。易言之,②多元文化因子在它们身上的结合如盐入水,文化化合的完成度也更高,更重要的是,它们既同样获得过来自异域的喝彩,同时又是中国舞台上的经典主流和当然代表。

正如一些学者已经揭示的,京剧其实是成熟于晚清的近代剧种,表演、布景、服装等方面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现代性和跨文化特征。尤其是梅兰芳的京剧艺术,与日本和欧美现代戏剧之间更存在着明确的相互影响关系,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跨文化戏剧的案例。再如,成熟于民国时期的上海的主流越剧,以《红楼梦》《梁祝》等久演不衰的经典作品为代表。作为现代戏曲,越剧在题材类型、剧本结构、脚色制度、表演方式、编演关系、音乐唱腔、舞台形制、衣箱化妆、观众构成等方面,均已不同于古老的中国戏曲形式。这不仅是跨文化的产物,而且对多元文化要素的处理也更完善,已然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超越了所谓话剧加唱的生硬杂糅阶段。类似京剧、越剧这样的近代主流戏曲,不同于以文化杂糅为特征的试验性质的西方跨文化戏剧,它们通常很少将异质因素直接捏合,而是在受到某种异质文化的启发后,再返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去找寻与之相通却被忽视了的类似传统,接着在后者的辅助下,将外来理念与自身的一贯特征融合,从而既完成了更新换代但又不会出现突兀排异。

(摘编自何恬《探寻跨文化戏剧研究的中国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兰芳及其京剧艺术很早就被认定为中国戏剧艺术的一个象征,梅兰芳的表演被海外观众认为非常完美、精确、鲜明地展现了中国的民族艺术。
B.作者认为中国戏剧与音乐、歌唱、舞蹈和杂技游戏等相关联,中国戏剧是“诗意的整体”,是戏剧艺术中居于首位的“综合性的理想”。
C.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创新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呈现出京剧最迷人、绚丽的一面,成就了很多经典剧目,也赢得了海外观众的喜爱。
D.中国戏曲里有一些戏剧形式与“西戏中演”的显性跨文化戏剧不同,其跨文化属性相对隐而不彰,却又实则是跨文化的产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梅兰芳对京剧进行的创新,最显著的特点是他对传统的肯定与开发,在题材、舞蹈、人物造型等方面从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中汲取了灵感。
B.梅兰芳京剧表演的成功,推动了欧美戏剧理论和实践的现代主义进程,由此可见,我们要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恋,强化民族文化担当意识。
C.只要将多元文化因子如盐入水般地结合起来,就能成就戏曲作品,使其成为中国舞台上的经典主流和当然代表,从而获得来自异域的喝彩。
D.越剧超越了“话剧加唱”的生硬杂糅阶段而成为近代主流戏曲,这个案例鼓励艺人们大胆舍弃古老的中国戏曲文化,转而借用异质文化理念。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以古希腊悲剧故事为内容的河北梆子《美狄亚》在国内外演出,受到了中西方观众的喜爱。
B.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以唐代小说《莺莺传》为蓝本创作的《西厢记》是戏曲史上的杰作,影响深远。
C.中国戏曲学院京剧学生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话剧学生联合排演戏剧《仲夏夜之梦》,让人耳目一新。
D.现代越剧融合西方戏剧自然主义服装样式,并从传统古画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新的戏衣体系。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5.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殷切希望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对于戏曲文化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的问题,请简要谈谈以上两则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皋陶曰:“帝德罔,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节选自《尚书·大禹谟》)

材料二: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节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材料三:

故十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镒,盗跖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镒。故明主必其诛也。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①皋陶:舜的臣子,主管刑罚律令,苏轼在这里误用为尧之臣。②四岳:主管四方诸侯的官员。③《书》:即《尚书》。④楼季:战国魏时善于腾跳的勇士。⑤牂:(zāng)母羊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仅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主施赏A不迁B行C诛无赦D誉辅E其赏F毁G随H其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愆:过失,罪过。与《诗经·卫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中“愆”意思相同。
B.忍人:性情狠戾之人。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忍人”意思不相同。
C.劝:在“爵禄不足以劝”“劝学”“惩恶劝善”“劝课农桑”中“劝”的意思完全相同。
D.仞:与“寸、尺、咫、寻、丈、常”一样,都是以人体为标准来作为长度单位。伸直两条胳膊的长度为“寻”,“一寻为仞”,“倍寻为常”。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大禹谟》中皋陶认为人民都能守规矩,不犯官家的法纪,是因为帝王治理民众非常宽大,宁愿失职,犯不遵守成法的错误,也不滥杀无辜的人。
B.苏轼认为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极力主张赏罚中坚持仁慈宽厚的原则,用仁人君子的道理对待天下,使天下人都归向仁人君子的行列。
C.在苏轼看来,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是因为用爵位俸禄行赏,用刀锯作刑具,并非对一切的劝善罚恶都有积极作用。
D.韩非子以楼季、跛牂为喻,又用对比把比喻组成两个对立体,说理形象通俗,安排严密紧凑,成功地推导出了君主应当严峻立法并严格用刑的结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
(2)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镒,盗跖不掇。
5.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如果韩非子穿越成为主考官,他可能会对苏轼的观点提出什么质疑?苏轼该如何为自己辩解?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这个手段之美,而是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这个根本之美。

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这一纲领与“诗缘情”的观点在孔颖达看来并非对立关系,情志是指人的内心世界。
B.对于现代读者而言,领悟人生意义及美感,提升情操、气质与人格境界,是唐诗宋词对现代人最大的作用。
C.古代文学家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目的,又想通过“忘言”来强化“得意”目的。
D.欲“忘言”而“得意”,反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反映出古代的优秀作家具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B.对读者而言,李、杜、苏、辛的作品之美,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而在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
C.“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得意而忘言”“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都蕴含着具有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但两则材料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     
A.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B.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4.王安石《泊船瓜洲》最初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经数次修改,最终定为“春风又绿江南岸”,遂成千古名句。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分析王安石改为“绿”后的妙处。
5.班级决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每日一诗”品读活动,希望通过诵读诗歌,感悟诗歌。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如果你是此次活动的负责人,请根据两则材料,列出所推荐诗歌的选择标准。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姜氏,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后母子如初。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材料二: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节选自《毂梁传》有删改)


【注】①寤生:胎儿脚先出来,难产。②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③目君:称呼国君(郑伯)。按照《春秋》笔法,凡杀太子或同母弟的君主,只称他为国君,不再以兄弟相称,含有贬抑之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则A为郑伯者B宜C奈何D缓E追逸贼F亲G亲之H道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姜氏”中“惊”的用法,与“非能水也”《劝学》中“水”的用法不同。
B.“君将不堪”的“堪”意为经得起、承受得住,与“疲惫不堪”中的“堪”含义相同。
C.“请以遗之”与“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两句中“遗”的含义相同。
D.《毂梁传》也称作《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生庄公时难产,姜氏不喜欢庄公,更宠爱小儿子共叔段,甚至多次向武公请求让共叔段做太子。
B.祭仲认为共叔段掌管下的京邑规模不合乎规定,劝说庄公要采取行动以绝后患,但庄公始终没有任何动作。
C.共叔段将西部、北部边境地区暗归自己管辖,后来又把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
D.颍考叔建议庄公挖一条地道直到看见泉水涌出,然后在地道中与姜氏见面,这样就不算违背誓言,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建议。
4.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不义不昵,厚将崩。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毂梁传》作出“贱段而甚郑伯也”的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汕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材料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材料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1.下列对选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晌”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珍贵和她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哦,香雪》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C.《哦,香雪》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希望同伴们盘问她,这是少女渴望知识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农耕文明的衰落。
D.《荷花淀》选文“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活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2.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选文写新媳妇的神态、《哦,香雪》选文写香雪的动作、《荷花淀》选文写水生嫂的劳动场面,都有着清新的笔调、温婉的用词以及灵动的叙述节奏,勾勒出“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面。
B.《百合花》选文写了新媳妇的肖像、神态、动作以及“我”的解释,唯独不写新媳妇的语言,是为了表现新媳妇在贫寒中仍然保持着人性的美好。
C.《哦,香雪》选文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D.《荷花淀》选文写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3.有人认为三则材料都是“诗意小说”的典范。请结合文本,从矛盾冲突、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人物特点四个角度中选取两个角度,分析“诗意小说”的特征。
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在乡土社会中“欲望”指导行为,现代社会中“需要”指导行为,从“欲望”到“需要”是理性的进步。请结合所学的《哦,香雪》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这一观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坚硬的荒原【注】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①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的,朴实得连一条皱纹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体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

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他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头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了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啊,啃啊,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④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心痛,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是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边,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全部经过。

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喉咙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⑥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缩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啊?”“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孩子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取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

⑦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摸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几片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⑧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到树枝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孩子已经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人抓住了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在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⑨……

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一抔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抔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抔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注】①指阿根廷和乌拉圭境内的潘帕荒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小孩用牙齿啃穴,用口腔攒土,用泪水浇灌,种子在坚硬的荒原上生根发芽成长结果,这些荒诞离奇的情节严重脱离了现实。
B.三个孩子艰难耕耘后“依然是孩子”却“满头白发”,写出了人类用有限的力量不断地与环境作抗争的过程之漫长,付出的代价之大。
C.小说提到“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可以推想到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应该代表着我们的身体机能。
D.小说中的老人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两篇小说主旨也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老人挑战大自然来塑造“硬汉”形象。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荒原的空旷、荒凉和寒冷,渲染了悲凉沉重的气氛,为下文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播种耕耘埋下了伏笔。
B.作者对老人的肖像描写处处都跟对荒原的描写照应起来,似乎他的身体、五官、声音和站立的姿态都是大自然的直接延伸。
C.尾段画线句点明前文冷漠无情的老人其实是“我们的意志”,使文章的情节内容发生逆转,并使构思在荒诞中透出合理。
D.老人和孩子在种子发芽、成长直至开花、结果后,又开始了新的开垦,这种循环、重复的手法,表现了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勇气。
3.小说的主体是老人和小孩,为什么以“坚硬的荒原”作为题目?
4.文学评论家说,本文通过多重隐喻,诠释了“人类前行的历史,血泪斑斑”的道理。请结合这篇小说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

【唐】皮日休

分明仙籍列清虚,自是还丹九转疏。

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

空惭季布千金诺,但负刘弘一纸书。

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

注:①宏词是指“博学宏词科”,唐代科举及第后的吏部铨选考试科目之一。②古以科举及第为登仙,因称及第者的资格与名姓籍贯为仙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交代了写作背景、写作对象和主要事件,从中可知这是诗人在吏部铨选考试落第后写给兵部侍郎的一首诗。
B.颔联中诗人述说“宏词下第”后“翻类狗”“即为鱼”的内心感受,与当初“画虎已成”“登入龙门”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
C.颈联中诗人运用千金诺、一纸书的典故,以季布、刘弘自比,写出了自己未能实现诺言,有负兵部侍郎的举荐
D.本诗语言含蓄委婉,用词精当,如“分明”“自是”“空”“但”“竟”等词的运用,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2)本诗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管城笔坊

聂鑫森

古城书画界人,没有不知道“管城笔坊”的。一条僻静的街上,一个很小的门脸,一截短短的柜台,柜台上放着一长溜插满毛笔的竹笔筒。笔坊的主人总是不见,有顾客来了,喊一声:“有人吗?”

声音未逝,正在内间忙着做笔的主人,来不及解去围腰,就笑吟吟地走出来了。

这就是管城,六十岁刚过,一头白发,瘦精精的。掌柜、伙计、笔匠,都是他一个人。老婆和两个儿子在离城几十里外的青山桥乡下,种田、种果树、种大棚蔬菜,日子过得很丰足。

管城世代虽居乡下,主要精力却是做毛笔,技艺是祖传下来的。他姓管名城,一般人不知道“管城”二字其实就是毛笔的代称,《史记》里说:“蒙(恬)将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于管城,世遂有名。”二十年前,管城毅然从老家来到古城,开了这个笔坊,专制专卖各种不同型号的羊毫、狼毫,兼毫笔。做一支笔,须经一百多道工序,纯以手工操作,选料精,做工细,笔之四德“尖、齐、阅、健”无一不备。书画家用起来得心应手,有如神助,而且价钱公道,因此管城笔坊名声日著。名声是名声,却并不怎么赚钱,但管城怡然自得。他本想让儿子弃农来子承父业,年轻人却不愿意,整天傻子似的做笔,累不说,钱还少,划不来!老爷子又死心眼,每一道工序都不肯马虎,动辄就是粗声粗气地教训一番,谁受得了呢?管城只好独打鼓独划船,一个人撑着笔坊,谁叫他爱的就是这一行呢!每日三顿饭,到街上小饭铺去,利索;老伴半个月进城一次,为他洗衣、洗被,打扫里外卫生。

老伴劝他:“累了一辈子,回家过几天舒坦日子吧。儿子、孙子整天围在身边转,几多快活。”

管城说:“我离不开城里这些书家、画家,我得留下来为他们做笔。”

老伴叹了口长气:“你这是何苦呢?”“我喜欢。”

管城在书画界有很多朋友,他们都习惯用管城做的笔写字画画。为了感谢管城,不时地给他送来书画佳作以表谢意。夜深人静时,管城会在灯下,一张一张地细看这些字画,看着看着,忍不住就要打几个哈哈。这日子,滋润!

古城书法家主席秋弛毫,在一个初秋的日子,忽然打电话来,中午请管城到府上小酌,并有事相求。

管城捶了捶酸痛的腰,得意地一笑,秋驰毫有什么事相求呢?无非是请他做笔!他很喜欢这个四十岁刚出头的书法家,自号墨云斋主,为人谦和,字确实写得不错。幼承庭训,秋驰毫从五岁开始习字,遍临碑帖,功夫很扎实,特别是草书,学的是怀素,兼及张旭、孙过庭,已有自己的面目,运笔于纸,如风雨骤至,飒然有声,纵横贮骛,充满着一种别有的韵味!

近午时,管城关了铺面,换了干净衣衫,坐公交车去了城南的秋府。

小院里花木扶疏,清凉可人。秋驰毫直迎到院门口,然后,引着管城进了书房。秋夫人端上茶来,说:“管先生,你们谈,我去厨房了。”

“管先生,再过一个多月,我应邀要去法国巴黎办一个草书展览,还得现场表演。我想请你制两支羊狼毫长颖提笔,不知可否?”

“当然可以。”“有了你的笔,我就心里有底了。”“过奖,过奖。”“作品都已装裱好了,请你过过目,提提意见。”“不敢当。我是外行,秋先生抬举我了。”秋驰毫从柜子里抱出一大捆卷轴,然后一张一张地展开。

管城凝神细看,看布局,看行气,看笔划,看显色,却一直抿着嘴,不作声。

“管先生,如何?”“不……错。这五十幅大作,不知秋先生写了多长时间?”“也就半个来月吧。”“呵……好。”

管城觉得这些作品,往粗里说都达到了相当水平,再往细处看,却露出浮躁之气,是“赶”出来的,不似天然生成。

秋驰毫说:“管先生好像没把话说完。”

“哪里哪里。我在想该怎么为先生做笔哩。我得关门回老家去一趟,入秋了,山羊毛好找,黄鼠狼则要请人去捕,选一条上等尾巴上的毛,然后平心静气在老家制做。笔杆我想用绿檀和紫檀,再刻上字。”

秋驰毫向管城鞠了一躬,说:“你要说的话都说了,后学惭愧。管先生,内人大概已把酒菜备好了,今儿我们要好好喝几杯。”

“谢谢。”

管城再次来到秋府,已是一个月后的一个晚上,下着疏疏密密的秋雨。

秋驰毫殷勤地接过管城的伞,收好,放在客厅门边。然后,请管城在古雅的八仙桌边坐下来,亲自沏上一杯龙井茶。

管城从怀里掏出一个细长木匣,打开来,里面躺着两支羊狼毫长颖提笔。

“秋先生,请一试。”

秋驰毫接过来,看了又看,感动地说:“先生之笔,何须一试,定是上品无疑。你关门歇业一月之久,就为制这两支笔,而且静居乡间力避尘扰,精气神全在这笔中了。请先生报个价吧,我会付!”

管城摇了摇头,说:“还是常价,每支百元,多一个子不取。”

“这怎么行呢?先生太亏了。”

“你再说就生分了。我只愿先生此次出访,载誉而归。”

秋驰毫突然目光一亮,说:“先生上次看拙字而不肯赐教,但从你的眼神里我却明白了什么。你走后,我再看一遍,浑身冒汗啊,随处可见急功近利之迹,便一把火烧了。致函东道主,容我推迟一年再出国门。先生专意做笔而不慕名利,是对我的最好教诲。”

管城笑了,站起来大声说:“秋先生,请撤下茶杯换上酒碗,我真的要讨碗酒喝了!”

[注]①中山之毫:古代中山兔的毛,可用于制笔。相传蒙恬曾取中山兔毛制作毛笔。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管城的儿子对管城经营笔坊并不理解,而且受不了总是被父亲粗声粗气地教训,所以他反对管城经营笔坊。
B.小说中秋驰毫“一直迎到院门口”“殷勤地接过管城的伞”,表现了他对管城的热情与尊重,甚至带着一丝讨好。
C.文中划线句子的两个省略号,表现了管城内心的迟疑,他已看出秋驰毫作品的急功近利,但碍于自己面子而没有直言。
D.秋驰毫推迟参加书法展览虽然有些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从文中“秋驰毫向管城鞠了一躬”可见端倪。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凝练典雅、文白相间,如写秋驰毫“运笔于纸,如风雨骤至,飒然有声,纵横驰骛”让文章富有古典之韵。
B.小说用笔蕴藉,以“管城笔坊”为叙述线索,波澜不惊地讲述了管城笔坊与秋驰毫之间的故事,娓娓道来,温婉从容。
C.小说第四段写“管城”名字的由来及制笔工序,看似闲笔,实则在对传统行当的描绘中流溢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D.小说善用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管城从怀里掏出一个细长木匣”便见管城形象。
3.有评论家说,“聂鑫森众多小说其实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公,那就是中国文化精神”,请据此分析文章中管城这一人物形象。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管城“讨酒”这个情节的作用。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