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26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怀潭溪旧居

朱熹

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

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

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

谁教失计东迁缪?惫卧西窗日满川。

【注】①此诗被认为朱熹写于庆元二年末至庆元三年初,时“庆元党禁”酷烈,61 岁的朱熹在漳州知州任上请辞获批后返回闽北。②化用苏轼《周东迁失计》之典:“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呼应标题,突出强调四十年来潭溪给诗人的深刻记忆,形成了今昔交织的时空感。
B.颔联以“虽非”“却是”引入议论,点明旧居环境特点,呈现朱熹诗歌用语平实风格。
C.诗人运用好峰、竹林、寒泉等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具有美感,也富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D.本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情和景融为一体,有效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2.尾联诗人直接引用唐代王翰的“兴来抱膝吟梁甫,惫卧西窗日满川”中的原句,是何原因?请简要分析。
2024-02-16更新 | 1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思归寄柳州

张孝祥

秋满漓源,瘴云净,晓山如簇。动远思,空江小艇,高丘乔木。策策西风双鬓底,晖晖斜日朱栏曲。试侧身、回首望京华,迷南北。

思归梦,天边鹄。游宦事,蕉中鹿。想一年好处,砌红堆绿。罗帕分柑霜落齿,冰盘剥芡珠盈掬。倩春纤、缕鲙捣香齑,新篘熟。

【注】①词人出任静江(今桂林)知府时,作词寄送柳州的朋友。②蕉中鹿:春秋时郑国一樵夫打死一只鹿,以蕉叶覆鹿藏匿,后来忘记所藏之地,便以为是一场梦。比喻得失荣辱如梦似幻。③篘:用篾编成的漉酒具,借指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描摹漓江山水,下阕叙写南国风物,扣合写作地点及词题中的“寄柳州”之意。
B.词人侧身回望京城所在的方向,一时间分不清身在何方,表达了心中迷茫惆怅之情。
C.“砌红堆绿”运用比喻的修辞,与《春江花月夜》中“月照花林皆似霰”的修辞一致。
D.“霜落齿”写出柑橘冰凉的口感,“珠盈掬”写出芡实的圆润可爱,凸显咏物之工。
2.从下阕可以看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王绩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

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

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

注释:①尘埃,指世俗人间。②千段发,形容菊花长满山坡。千段,犹言“千层”,指一层层的山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月九日”点出时间,指夏历重阳节。古人在这天有登高赏菊花饮酒的习俗。
B.首联写诗人远离亲友在深山野壑中端坐,与世俗人间隔绝,全然忘了季节气候。
C.颔联“忽”与“方”二字给人以突然的感觉,看见菊花开了才想起重阳节到了。
D.尾联写自己手中已摘满菊花却无人送酒,暗示朋友忘记了自己,怨恨油然而生。
2.本诗的颈联富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2024-02-16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明月皎夜光①

《古诗十九首》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②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③。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④。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注】①此诗为诗人游宦京华,久寓客中所作。②玄鸟:燕子。③翮():代指鸟的翅膀。④轭:车辕前横木,牛拉车则负轭,不负轭是说不拉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悲秋起兴,从秋景写起,以时节变易引发对人情如纸、世态炎凉的感慨。
B.前八句描写秋景,中间四句直陈事实,后四句抒发内心感慨,三部分互不连属。
C.“昔我”八句由悲秋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慨叹,连用比喻,失意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D.“南箕”二句中“斗”与“牛”与《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一样,都是指天上的星宿。
2.本诗与《涉江采芙蓉》在情与景的处理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咆哮了的土地①(节选)

蒋光慈

革命军并没有如一般人的期望那样很快地就到来了。一直到昨日的下午,革命军到了的消息,才由进城卖柴的刘二麻子很确实地说出来。

刘二麻子是在乡间做散工的,有工作的时候,他为人做工,没有人找他的时候,他便打柴到城里去卖。一则因为他很年轻,二则因为生活很艰难,所以他也就很热心地希望革命军的到来,虽然那革命军能不能给他以好处还是问题。

也许是因为奔跑,也许是因为太兴奋了,①他脸上的麻子今天特别红得发亮。凡是在路上遇着他的人,一定都要惊异到他的那种不寻常的得意的神情。在路上每逢遇见一个相熟的人,不问对方愿意听与否,他便叨叨不惮烦琐地将革命军的形状描述一番:他们戴着什么样式的帽子,穿着什么颜色的军服,甚至于说到有一个军官的口上生了一颗黑痣……

现在好了。革命军到了,我们穷人们不愁得不到好处。这是他向人报告了后的结论。

这一种欢欣的,为乡人们所久待着的消息,即刻传遍了全乡间,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尤其是青年人一听到这种消息,便发生了无限的庆幸。在太阳还未落土的时候,在东山的脚下,聚了五六个青年,有的手中持着锹锄,有的手中持着扁担,有的空着手——他们开始谈论起关于革命军到来的事情。②在金黄色的夕阳的光辉之下,他们的面孔上同闪动着一种愉快的波纹……

现在我们应当怎么办呢?

另一个生着黄头发、扁鼻子,没有大门牙的青年这样搔起后脑勺说。

一时的默然。

夕阳愈扩大自己金黄的轮廓,眼见着它的形影即刻就要隐蔽起来。夜幕快要展开了。从山那边传来了抑扬的牧童的晚歌……

怎么办?最后,坐在草地上,抱着曲起来的双腿的一个青年开始说话了。他的名字叫作王贵才,身体生得很短小,人家都称呼他为王矮子,可是他很能干,差不多是这一班青年们的领袖。只要他一张小口,转动一下秀长而放着光的眼睛,青年们便要集中注意力而听他的话了。我看,还是去找张进德去,看他怎么样说。我们一定要去和他商量一下。

王贵才说着立起身来了。大家很机械地随从着他的动作……

这时夕阳已经消逝了金影。村庄,树林,河流……渐渐为迷蒙的夜幕的暗影所吞食去了。③在广漠的深蓝色的天空里,开始闪耀着星光,而在静寂的土地上,也同时开始现出来几家微小的灯火。

青年们在路上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想着关于革命军的事情……在年轻的心灵里,活动着光明的、希望的波浪。当他们走到吴长兴的门口时,张进德已经和吴长兴夫妇向桌子坐下吃起晚饭来了。厨房和饭厅是连在一起的,甚至于张进德的卧室也在这同一间房里。五六个年轻的客人,当然不能在这间房子里都寻着座位。一半进入了门内,一半不得已只好留在门外。

张进德看见他们走来,一面态度很沉静,一面立起身来,放下饭碗,很亲热地招呼他们。吴长兴的老婆坐着没动,而她的丈夫随着张进德默然立起,也没有什么表情。

青年们很兴奋地报告了来意。一切的视线都集中到张进德面孔上,他们急切地等待着从他的口中所溜出来的话语。听了青年们的报告之后,吴长兴的老婆的穷苦面相上,似乎隐隐地起了一层欢欣的波纹,而在黝黑的、沉郁的吴长兴的面容上,似乎也有点放起光来。一个是因为听说革命军是主张男女平等的,丈夫不能打老婆;一个是因为听说革命军要解放农民,从此以后可以不交租了……

在张进德的面孔上,并没有看出什么特别的欢欣的痕迹来。他低下头来沉吟了一会,复举起放着锐敏的光的两只圆大的眼睛,向青年们很镇静地说道:

这件事情,我不能即刻答复你们。我打算明天到城里去看看情形,回来之后,我才能告诉你们怎么办。

在微细的闪耀着的星光下,青年们摸着漆黑的,然而为他们所熟悉的乡间小路,各自走回自己的茅屋去了。

④在遥相应和的山歌的声中,零乱地起了嗥嗥的犬吠的声音。

1930年

(有改动)

【注】①张进德是一无所有的矿工,因加薪风潮被推为矿工代表,后渐成矿工领袖,宣传革命思想,被公司忌恨,遭到反动军警追捕,不得已躲到乡间表姐夫、贫苦佃农吴长兴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进城卖柴的刘二麻子得知革命军到来了,便急切地把这个喜人的消息告诉路人,带回乡间。
B.身材短小的王贵才有一定号召力,村里青年们基本听他的话,这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C.听说革命军来了,张进德和乡村青年们一样激动、兴奋,连忙放下饭碗,与青年们商量如何行动。
D.吴长兴夫妇对青年人来访无动于衷,但听到革命军主张男女平等、解放农民时便都有了自己的想法。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对刘二麻子的外貌描写,生动表现他对革命军的热切盼望,也表现了他自私、狭隘的一面。
B.句子②用夕阳的光辉映照青年们的面孔,突出他们得知革命军进城了的消息时激动、愉悦的心情。
C.句子③中“闪耀着星光”“微小的灯火”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寓示革命的火种即将燃到乡村。
D.句子④中遥相应和的山歌声是青年们期盼光明、希望的体现,嗥嗥的犬吠声则是严峻形势的象征。
3.对于革命军的到来,刘二麻子、青年们、吴长兴夫妇心里各有盘算。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读书小组要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拟就小说标题丰富含意展开讨论,请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2-1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加拿大]阿里斯泰尔·麦克劳德

“我们只能把它卖了,”我记得母亲不容置辩地说道,“它食量太大,给牲口的饲料我们本来就不够。”

这时秋阳已经消匿,好像今年都不准备再现身了。我们在自己家的厨房里,谈论着那匹自我出生起就在家里的老马斯科特。母亲说话的时候,很有精神地在捅着她炉子里的木柴和煤块。父亲则背对着我们,一直望着窗外。

“再留它一个冬天吧,也没什么损失。”这时父亲说道,眼睛还是望向窗外越来越大的雨,“养着它这么多个冬天都过来了,而且它牙齿坏了之后,也吃不了那么多了。”

“它以前还有些用,”母亲立马回道,炉盖弄得乒乓响,“可这几年,它是一点用都没有了。夏天的时候还不如租匹马,或者租个拖拉机,要来得便宜一些。马现在对我们来说没用,年轻的马也没用,更别提这匹大概三月份就会死的马了,我们这些年来费了多少马粮啊。”

“哎,它三月死不了的,”父亲说,“它没事的。去年秋天你也这么说,它后来不是好好的嘛。”

“可它终究不是两岁的马了。”母亲又立刻回答,一边穿上她的外套,准备出去喂鸡。“我们要照顾六个孩子,本身就应付不过来。”

很久以前,父亲的主业是帮人运煤。还是单身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寂寞,有时就会去喝个大醉。二月份昼短夜长,在一家卖私酒的店里,父亲一醉不醒,全然将屋外的冰雪世界抛诸脑后。直到第二天早晨,身体被酒精抽干,他绝望地走到门口,看到马和雪橇就在他昨晚走开时的位置,其实它们全然不必留在那里。雪花像精细的粉末,覆盖雪橇上的煤块,却掩不住它们的黑光。而那匹马,则在凌晨的冥暗中站成一个鬼影。在它黑色毛皮的外面,昨天的汗液已经结成一层灰白的冰霜,鼻子下面悬着几根微小的冰凌。

父亲无法相信在如此酷寒之下,这匹没有拴住的马,毫无必要地等了他一夜。那一晚之前,父亲从未被世上另一个活物守候过。他把脸埋在马鬃和白霜中,伫立良久。厚重的黑色马毛覆盖着他的脸,颊上凝起冰珠。

“行了,我给麦克雷打过电话了,他今天就会来牵它走。”母亲一边说着一边穿上外套,她准备带着我们去喂鸡了。

“等会儿,”父亲说,“该死的,给我等会儿。”他从窗口猛地转过身来,我看到他的手已经握成了两个拳头,关节又白又冷。

我们再进厨房的时候,麦克雷已经站在门口的那张桌子边上,父亲还是在窗子那里。“听说你这儿有匹快不行了的老马,”他的话绕过他的雪茄传出来,“我开的价是二十加元。”

父亲一言不发,眼睛如同大海一样灰暗。他点了点头,离开窗口,朝门口走去。母亲用眼神示意我,让我也跟去。

牲口棚遮蔽风雨,所以里面显得很宁静。斯科特在第一间隔栏里,父亲凑上前去,抚着斯科特的鼻子,但什么话都没有说。斯科特则用它的头上上下下蹭着父亲的胸口。

“你这笼头不错,”麦克雷说,“我再给你加一块钱吧,反正你以后也用不着了。”父亲盯着他,似乎过了好久才点了点头,动作小得几乎察觉不到。“那就这样,”麦克雷说,“二十一加元,这笔买卖就算数了。”父亲接过钱,还是一句话不说,打开了牲口棚的大门,头也不回地冒雨朝厨房走去。我不知道我还留在那里干嘛,便也跟了上去。

随后,好似被一种奇诡的力量吸引,我们每个人都挤到了窗口。卡车不出意料地倒上了牲口棚前的小山坡,麦克雷进了棚里,手上还拿着他那根鞭子。过了一会儿他出来了,牵着斯科特。

走出牲口棚时,斯科特差点绊倒,不过很快又恢复了平衡。人和马爬上小山坡的时候,都把脸扭过去,避开强劲的雨势。斯科特静静站在那里,看麦克雷放下卡车的后挡板。挡板放下之后,就在山坡和车厢间构成了一个小小的坡道,麦克雷抓着笼头的牵绳先登了上去,等不及似的拽了几下。斯科特的一个马蹄踏上了挡板,就在那一刻,它迟疑了,收回它的腿,定在了那里。麦克雷用力拉了一下绳子,毫无作用。他走下来,站在挡板的中间,伸手揪住笼头往上拽,斯科特还是一动不动。麦克雷走下车来,引着斯科特绕着大圈,他越走越快,以至于他和马都像要奔跑起来一般。

突然,麦克雷速度不减地跑上了坡道和车厢,几乎是快步小跑的斯科特就跟在他身后。可就在马蹄接触挡板的刹那,斯科特一下子停住了。绳子瞬间绷紧,本来一路前冲的麦克雷被猛地向后扯去,跌进了车厢里湿漉漉的污秽中。我们还没来得及担心他是否受伤,麦克雷又站了起来。他挥起鞭子——他居然连摔倒了也没有丢掉它——朝斯科特的双眼间狠狠地劈下,后者正僵直地立在后挡板上。斯科特摇了摇头,好像有些恍惚,退了几步,牵绳就拖在它身后,厨房门猝然打开,麦克雷愤怒地站了进来,鞭子还拿在手里。父亲眼中那能降下雷雨的乌云越发阴沉,他从麦克雷身边走了过去。

屋外,迎着凌厉的风雨,父亲径直走向斯科特。后者有些彷徨之态,它见到父亲,竖起耳朵,用马嘶表示认出了来者。父亲的湿衣服贴在身上,显得格外纤弱,他拿过牵绳,大步走开,那匹马就急切地跟了上来。他们的动作让人觉得是一条小拖船领着巨大的航海货轮入港,区别就在于,父亲和斯科特不论是分开看,还是作为一个整体,都不容置辩地活着!走到挡板处时,这次轮到父亲犹豫和畏缩了,他的脚碰到挡板似乎就收了回来。可斯科特全然没有犹豫畏缩,马蹄和湿的硬木板接触,传来坚定并充满信心的声音;马头几乎要顶到父亲的腰背间,它是如此急切地要跟着父亲,全然不在意他们的下一步是落在什么地方。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个少年的视角,叙述了“我”旁观家里的一桩残酷而无奈的买卖,于平凡的日常中折射出生活的艰难。
B.小说中母亲用鄙弃的眼光看待已失去价值的老马斯科特,并利用家庭的现状逼迫丈夫卖掉它,体现其冷酷无情。
C.小说插入父亲早年运煤时大醉,斯科特却在雪中等他一夜的情节,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凸显了父亲和马的形象。
D.小说中“父亲眼中那能降下雷雨的乌云越发阴沉”句,借助乌云描摹眼睛,形象表现了父亲卖马时的复杂心境。
2.小说以“秋”为题,文中蕴含着几重秋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3.小说结尾写斯科特“全然没有犹豫畏缩”,跟着父亲登上了货车,这样写有何作用?
2024-02-1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监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注】①李六郎中,即李宣,元和十一年在忠州刺史任上给白居易寄来了当地特产蜀茶,其时白居易正被贬为江州司马。②周匝:完全。③鱼眼:水煮沸时出现的气泡。④刀圭搅曲尘:用小汤勺搅动,产生茶叶细末。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诗人与友人向来交往亲密,这是友人不顾自己身体不适而给诗人写信寄茶的情感基础。
B.“火前”即清明节前,“火前春”即清明节前所产的茶,友人寄来的珍贵绿芽是第一焙的明前茶。
C.颈联通过细节刻画,写诗人迫不及待地煎水煎茶、搅动细末,可见诗人茶艺之精,亦不负友人送茶之苦心。
D.“别茶人”是指能鉴别茶叶品质优劣的人,友人将珍贵的茶叶寄送诗人,是因为两人同为爱茶之人、识茶之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出租车司机

薛忆沩

出租车司机将车开进公司的停车场,看到北面有一个空位,就将车开过去,停好。他从车里钻出来,环顾了一下四周。有一滴雨正好落到他的脸上。

他走进值班室,将车钥匙交给正在值班的老头。老头说:“经理让你星期四来办手续。”“知道了。”出租车司机说。

雨没有落下来。空气显得十分沉闷。出租车司机横过两条马路,走进了一家意大利薄饼店。刚才就是在这家薄饼店的门口,那个女人坐进了他的车。整个店里只有两个顾客,这正是出租车司机此刻想要的环境。

出租车司机要了一个大号的可乐和一个他女儿最爱吃的那种海鲜味的薄饼,在靠窗边的一张桌子旁坐下。他的女儿有时候就坐在他的对面。她总是在薄饼刚送上来的时候,急忙去咬一口,烫得自己倒抽一口冷气。然后,她会翻动一下小小的眼睛,笑一笑。从这个位置,出租车司机可以看到繁忙的街景,看到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队。这是十五年来,他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每天他都开着车在这街景中穿梭。他习惯了这样的环境。可是现在他突然对这环境感到隔膜了。在他将车开进停车场之前,他已经送走了他出租车司机生涯的最后一批客人。

出租车司机擦去眼眶中的泪水,深深地吸了一口可乐。那个女人坐进了他的车。他问她要去哪里。她说一直往前开。

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里瞥了那个女人一眼。她的衣着很庄重,她的表情很沉重。不一会,电话响了。她显然不高兴电话打断她的思考。

“是的,我已经知道了。”那个女人对着电话说。出租车司机听得出她的伤感。

出租车司机想去想象一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给她打来了这个电话。“当然。”那个女人对着电话说。

也许是一个男人,他开始这样想。也许是一个女人,他后来又这样想。会不会是一个孩子呢?他最后这样想。想到这里,他的方向盘猛烈地晃动了一下。

“不是。”那个女人对着电话说。

出租车司机想到了他的女儿。所有的电话好像都是从另外一个世界打来的。他不知道他的女儿会不会也给他打来一个电话。

“过了前面的路口,找一个地方停下来。”她说。出租车司机如释重负地点了点头。出租车司机本来把那个女人当成他的最后一批客人。可是,在他停车的地方,正好有一对男女等在路边。出租车司机还来不及拒绝,他们就上了车。

刚坐上车时,那个男人几次想开口,又都被那个女人冷漠的表情阻止了。男人终于开口说话了。“有时候,我会很留恋……”他含含糊糊地说。

“有时候?”女人冷漠地说,“有什么好留恋的!”“真的。”男人说,“一切都好像是假的。”“真的怎么又会是假的!”女人冷漠地说。

要到的地方到了。出租车司机回头找零钱的时候,发现那个女人的脸上布满了泪水。出租车司机将一张纸巾递给他的女儿。“擦擦你的脸吧。”他不大耐烦地说。有时候,她就坐在他的对面。她的脸上粘满了意大利薄饼的配料。出租车司机一直是个粗心的人。他从来不怎么在意女儿和妻子的表情,也不怎么在意她们的存在。可是现在,出租车司机意识到了他的女儿和妻子的表情,意识到了他的女儿和妻子的存在。因为她们刹那间就已经不存在了。一个星期以来,出租车司机沉浸在悲痛和回忆之中。他的世界突然安静下来了,他却无法再让自己安静。他不敢再回到自己的住处去。在那里,他会意识到再也没有人会回来了,他会充满了恐惧。往昔在他的心中以无微不至的方式重演。

出租车司机知道自己的这种状态非常危险。他向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一个星期以来,他总是看到他的女儿和妻子。她们邀请他回到过去。从前那些沉闷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有声有色了。当然,她们还会突然出现在他的出租车的前面。她们惊恐万状的神情令出租车司机措手不及。他会重重地踩下刹车,陷入深深的自责。有货柜车出现在他的视野中,他才会重新记忆起事情的真相,他才会愤怒。货柜车从他的女儿和妻子身上碾过去的时候,出租车司机正在为了一个好价钱跑长途。

他将纸杯里的冰块拿出来,在桌面上摆成一排。这是他的女儿喜欢玩的游戏。他不忍心去打量那一排冰块。他看到他的女儿纤弱的手指在桌面上移动。出租车司机将脸侧过去。出租车司机清楚地知道继续这样生活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他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去守护着他年迈的父亲和母亲。他相信在他们的身旁能够找到他需要的宁静。

出租车司机将手放到桌面上,他突然发现刚才那一排冰块已经全部溶化了。他动情地抚摸着溶化在桌面上的冰水,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知道,自己永远也不会再接触到这块桌面了。永远也不会再接触到这座城市了。对这座他突然感到陌生的城市来说,他随着他的女儿和妻子一起离去了:这时候,出租车司机突然感到了一阵宁静。这提前出现的神圣感觉使出租车司机激动得放声大哭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从车里钻出来,环顾了一下四周”一句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出租车司机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
B.“每天他都开着车在这街景中穿梭”写出人物日常忙碌的生活,同时也交代了他以前不在意妻女的主要原因。
C.出租车司机对这座城市“突然感到隔膜”,写出他在失去妻女后的孤独伤痛中,发现自己未能真正融入生活已久的城市。
D.小说主人公没有因为惨遭人生变故而麻木冷漠,载客时他敏感地关注着乘客们的喜怒哀乐,可见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将下未下”的雨,营造了阴郁的故事背景,渲染了压抑的氛围,表现出人物的孤独和悲伤。
B.出租车司机想到孩子时“方向盘猛烈地晃动了一下”的反应,暗示了他失去妻女的痛苦心情。
C.小说运用蒙太奇的手法,通过不时切换薄饼店、载客途中、妻女车祸罹难后等不同场景,完成小说结构的时空并置。
D.小说主人公被称为“出租车司机”,可见他和《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因身份卑微而没有自己的姓名。
3.请简要分析文中“最后两批客人”的作用。
4.有评论家认为该小说“让人悲伤,而又给人温暖”,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写于辛弃疾60多岁在江苏镇江任知府时,词人写登临所见所感,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怀古”。
B.词的上阕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C.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D.辛弃疾擅长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封狼居胥”借用历史鉴戒对朝廷的冒进政策进行告诫;“廉颇老矣”则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报效朝廷的遗憾。
2.在这首词中作者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感情委婉深沉,试就其中几处作简要分析。
2024-02-16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薯,红薯

许心龙

①一棵秧一嘟噜果。秋高气爽的田地里,奶奶拎着一根粗壮的红薯秧,连根拔出了一嘟噜大大小小的红薯块,还有毛茸茸数不清的因突然面世而羞赧的根须。那老秧根的威力,二孙子现场在红薯地里看到过,还用食指插入沟里费力地掏出了一块不规则的大红薯。这裂沟跟路边的大树根把地皮撑裂了一样醒目,令人遐想。

②奶奶的兴奋总与十月有关。每到深秋十月,迫不及待这个词用在村里的田地上,更为贴切,更为令人欣慰。十月的红薯地,被霜打的红薯叶,脱去绿衣,露出了黑色,一副脱胎换骨的模样。一地茂绿时,没有立足之地,一只虫子也难逮。半夜里下的一场一场的苦霜,把土地下了出来,同时,它还惊奇地袒露出了裂开的痕迹。那是地下迫不及待的大块红薯,要抛头露面了。这时,奶奶,还有黑压压的村里人,都充满了欢欣,充满了鼓舞,弯腰刨开红薯垄。

③奶奶到底是有能耐的人,在红薯地翻红薯秧时,竟把五叔活生生地给生了下来。奶奶后来描述说,正翻着红薯秧,突然感到肚子一阵坠疼,直疼得弯腰蹲在了地上,腿发软了,一会儿上气不接下气了,就顺手插入垄上的裂沟里,抠出了一块红薯,嚼了一口,口生甘津,又有了力气。多亏吴大奶奶,她正巧赶来……所以,红薯对于奶奶来说就无比神圣了。那感情是融入了奶奶周身血液里的。

④五叔身上的元气都是红薯之气。奶奶给了他非一般的体能,无论田里干活,还是后来当兵拉练,都是一把好手,力道得很。这红薯块,是多好的东西啊,养出了人的精气神,又发展了人的德智体。五叔十分敬爱奶奶就不言而喻了。五叔给奶奶买了台洗衣机。奶奶不太相信洗衣机能洗干净衣服,说那还要手干啥?奶奶的手伸进洗衣机滚筒里,忙又抽了出来,问:那不搅烂了衣服?奶奶关切地问这自动的洗衣机要花多少钱。五叔却笑了,举着手机,说:不需要花钱,只需扫码就行了,钱都存在这里呢。奶奶一愣:咋?钱都存里面了?奶奶摇摇头,叹息一声,又说,那时我们的口粮可是都存在红薯窖里啊。

⑤就在老鼠饿得也到处乱窜的年景里,奶奶用大半袋红薯为二伯铺了一条路。奶奶把二伯送去了学校,当了教书匠——只不过是个临时工。可没有这临时,也就没有长远,更不可能有今天的正式。政策来了,二伯转正了,二伯成了名正言顺的人民教师。那半袋红薯,改变了二伯的命运,却让一家子人忍饥挨饿了好几天。那几天里,大人小孩都在找红薯皮红薯头吃,问题是连红薯皮红薯头也很难在地里觅到了。地上一干二净,地下也一干二净。

⑥二孙子是一大群晚辈中最聪慧的。奶奶执拗地认为二孙子的聪慧跟那块大红薯脱不了干系。有一年红薯地里长了一块巨大的红薯,足有八九斤重,奇石一样壮观。二孙子不知天高地厚地用锻头给砍了个稀巴烂。二孙子稀罕啊,这块红薯咋长那么大的块头呢?里面会藏有啥宝贝吗?二孙子在一群人的鼓动下,亢奋地拿起锻头劈了个痛快淋漓。细碎的红薯渣溅了二孙子一腿一裤子,也溅了围观的众人一身。二孙子惹了祸,奶奶被罚了一百斤红薯。奶奶当时就哭了,恨不得要剐了二孙子。现在奶奶再回忆起这段情形时,也不过多地指责谁了,光说二孙子淘气,又说淘气鬼有出息。二孙子读大学,又在城里上了班。二孙子光宗耀祖了呢!你说是不是那块大红薯助了二孙子一臂之力?敢劈大红薯的人,这样的人会简单吗?奶奶不无自豪地说。

⑦在我们镇被授予长寿之乡的典礼上,坐拥最大两位数年龄的奶奶和吴大奶奶应邀出席。一名镇干部笑着给奶奶和吴大奶奶一人戴上一朵大红花。奶奶还接受了黑色话筒的采访。奶奶说:哈秘方?也没啥秘方,大鱼大肉那时候吃不上,现在也不咋吃。我觉得还得感谢那红薯,这一把年纪真是吃红薯吃出来的。吴大奶奶指着奶奶说:她能吃着红薯,就把儿子给生了下来,嘻嘻。奴奶和吴大奶奶说着,都笑了,笑得没露出一颗牙,倒把红薯颜色的牙床全露了出来。

⑧冬日里,气吞山河的引江济淮工程对村里大块麦田动了剖腹手术。一条宽大的深沟匍匐前行。置于沟内的粗大的圆柱形水泥管道,足能跑辆小四轮车。这时,奶奶说:让我去看一眼吧,这稀罕不见见,死了也不值。众人一愣,一惊,只得点头,遂了奶奶的心愿。奶奶坐在轮椅上望着一地麦田,望着那宽大的深沟和水泥管道铺成的水泥路,几根白发随风摇曳。许久,奶奶咕哝道:这多像当年冲开的红薯沟啊!还真像当年冲开的红薯沟,我们咋没想起来呢?众人望着奶奶,感觉奶奶就是块红薯变的活人。奶奶与红薯,须臾也不能分割。众人感叹,世事变迁,沟里已不是一嘟噜一嘟噜鲜活的红薯了,沟里躺着的是一个一个紧密相连的水泥筒子。筒子是水的通道,能把滚滚长江之水引到淮河里来,供周边人饮用。

⑨奶奶昏迷了,植物人一样。期间又苏醒了一次,像回光返照。奶奶咕咕哝哝半天说,她梦见自己被埋进了院子那口红薯窖里,尖尖的土堆上一夜之间长出了一根秧苗。红薯苗,这根独苗很快变粗变大,枝繁叶茂,土堆上很快裂出了几条沟纹。

⑩一旁的二姑闻听后,把头俯在奶奶的胸口,抽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

(选自《金山》2021年第7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粗壮”“一嘟噜”等词形象地写出红薯外在特点,暗示了土地回馈丰厚。
B.文本开篇将拎着红薯秧的奶奶放置在秋高气爽的田地这一背景之中,凸显画面感。
C.文中多次写到泥土裂开的情景,蕴含了相同的情感,都体现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D.奶奶对红薯的依赖是深入骨髓的,这和《乡土中国》中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是相同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重复“红薯”一词,可以突出强调一种深沉丰富的情感。
B.文章用“羞赧”这一本是形容人的词语来形容根须,语言鲜活,生动形象。
C.小说花了不少笔墨写五叔、二伯、二孙子是为了从正面来突出奶奶的形象。
D.红薯是本文的主要事物,全文线索,红薯是奶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凝聚物。
3.第②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请结合文本,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
2024-02-1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