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其他态度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
2023-12-10更新 | 586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满江红》到底是不是岳飞写的?这桩学术公案,争论已近百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支撑此词非岳飞所写一说。

此词非岳飞所写说的学者,提出的主要理由之一,是贺兰山在西北方的西夏境内,与起自东北的金人毫不相干。

有学者为证明《满江红》确系岳飞之作,曾发表论文说,此贺兰山彼贺兰山,它在今河北磁县境内,岳飞曾在那里抗击过金兵。但这个反驳意见比较苍白无力。因为磁县贺兰山是个不出名的小山,岳家军在那里与金兵打的仗也不是有影响的战役。写进词里,如不加注,谁也看不明白。翻检一下宋代文学文献,我们就会发现,贺兰山一般都指宁夏贺兰山,没有指磁县贺兰山的。因此,这不是一个值得采信的解说。

怎样才能解释贺兰山与金人本土的地理方位矛盾呢?最有说服力的是:此词中的贺兰山并非写实,而是用典借代。在金之前,西夏政权曾是北宋王朝的心腹大患。西夏人不断入侵,宋夏之间在西北地区曾有过多次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岳词踏破贺兰山缺,是借西夏贺兰山来代指金人本土的军事屏障,表达自己对抗金大业终极目标的战略构想:不但要把金兵驱逐出境,还要乘胜突破其本土的最后防线,彻底摧毁其军事力量。

在宋人涉及宋金战争关系的词里,凡言及金人,言及宋金边疆战地,几乎没有实写,而用典借代则是普遍现象。不仅在涉及宋金战争关系的词里,此前涉及宋辽、宋夏战争关系,此后涉及宋元战争关系的词也一样。

为什么宋词里凡言及金人,言及宋金边疆战地,基本上不实写,而偏要用典”“借代呢?这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

其一,从古代诗歌审美特征的角度。古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有偏重渊雅”“含蓄的传统。用典”“指代比较符合这样的美学原则,而写实则与这样的美学原则有一定的距离。

其二,从的文体特征的角度。词在宋代是流行歌曲的唱词,属于的文学。要让听众能在第一时间听懂、接受,它势必更偏重于熟悉化,而不像之类的文学那样偏重于陌生化。又,金与宋本不接壤,宋、金联合灭辽后,金人南下,此后宋金战争都是在宋的领土上进行,故宋人大多不了解金本土的地形地貌,不知道金本土具体的山川名称,词人也鲜有例外。就算有人知识渊博,能以金本土的地理实名入词,也不会不考虑接受者有限的知识储备而出此下策。最稳妥的做法,当然还是沿用燕然”“阴山之类人人耳熟能详的地理名词来借代。要之,岳飞用西夏贺兰山来借代金本土的军事地理屏障,符合宋词的写作惯例,毋庸置疑。

(选自钟振振《贺兰山靖康耻能证伪岳飞<满江红>吗》,有删改)

材料二:

踏破贺兰山缺,纯属文学虚构,非谙熟相关诗学传统者写不出来。

宋神宗赵顼《祭狄青文赞》云:狄青乃出,捐躯效力,所向无前,踏贺兰石。贺兰石就是贺兰山。在北宋诗人的笔下,这种与贺兰山自然风物有关的书写,或象征着威武的军人风姿,如张耒《送刘季孙守隰州》诗,有云:君家将军本逢掖,叱咤西摧贺兰石。元丰三年,高忱所作《廊延路重修廨宇记》曰:思踏贺兰之积雪,扫沙漠之氛尘。

北宋诗人喜欢以书写贺兰风物表达个人的特殊情志,这与北宋和西夏的冲突当然有一定关系;但就文学传统而言,这种表达英雄精神的贺兰山诗歌书写实由王维的名篇《老将行》开疆奠基: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贺兰山缺山缺是一个常见于宋人诗词中的诗性语词,诗人们善于在山缺之处发现美。换言之,山缺是一种可以吸引诗人眼光并激发其审美情怀的富有包容性的自然存在,也是一种特殊的诗歌意象;而在《满江红·写怀》作者的艺术想象中,它也存在于遥远的贺兰山,既然如此,那又何必踏破呢?说踏破贺兰石可以,说踏破贺兰山也可以,唯独说踏破贺兰山缺不可以,为什么?因为山缺这一美丽意象,绝对不应也不能成为踏破的对象,换言之,踏破山缺是不搭的。料想山缺一词,不过是作者借来凑韵而已。事实上,《满江红》那驾长车的壮美词句已经融入了明代文学的廊庑,或许,在接受美学的意义上,这在客观上也彰显了《满江红·写怀》在嘉靖诗坛登堂入室的事实。

(选自范子烨《<满江红·写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解》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白无力”指“贺兰山”在河北磁县境内的说法没有说服力,宋代文献没有以此指磁县贺兰山的。
B.“军事屏障”是说借西夏贺兰山来代指西夏本土的最后防线,也指宋军要彻底摧毁的敌方军事力量。
C.“熟悉化”是说作为“听”的文学,要让听众能较快听懂、接受,需要使用大家熟悉的词语或者说法。
D.“贺兰之积雪”和“贺兰石”一样,都是与贺兰山自然风物有关的书写,可能象征着威武的军人风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有自己的传统和美学风格,通俗直白的语言很难为诗人所接受。
B.考虑接受者地形地貌有限的知识储备,宋代词人很少以金本土的“地理实名”入词。
C.不只是北宋诗人爱写贺兰风物,早在唐朝就有表达英雄精神的“贺兰山诗歌书写”。
D.因为诗人们善于在山缺之处发现美,故“贺兰山缺”的“山缺”成为一个诗性语词。
3.下列诗句,不符合材料一所说偏重“渊雅”“含蓄”的传统的一项是(     
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D.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辛弃疾《鹧鸪天》)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贺兰山缺”能证伪岳飞《满江红》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 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对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是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并没有造成真正的伤害。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2023-10-09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忠毅公逸事(节选)

方苞

①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②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③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壮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注释】①左忠毅公:左光斗,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被陷下狱,受酷刑而死。后迫谥忠毅。②先君子:对已过世父亲的称呼。③庑:廊下小屋。④史公可法:史可法,崇祯进士,南明时任兵部尚书大学士,清军入关时镇守扬州,后城破殉难。⑤瞿然:惊视的样子。⑥厂狱:明代特务机关东厂所设的监狱。⑦逆阉:这里指魏忠贤。⑧炮烙:用烧红的铁来炙烧犯人的一种酷刑。⑨长镵:一种长柄的掘土工具。⑩更休:轮流休息。⑪漏鼓移:过了一段时间。
1.给第②段画线句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
B.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
C.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
D.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3.史可法被左公“面署第一”,学者周振甫认为这样写不符合实际,因为按明朝考试制度,考卷需专人誊写,封上考生姓名后呈送考官。既然如此,作者为何要这样写?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4.本文塑造人物极为传神。请结合第②段和链接材料,分析本文是如何塑造左光斗这一光辉的历史形象的。

材料一:光斗呼可法而字之曰:道邻(史可法的字),宜厚自爱,异日天下有事,吾望子为国柱。自我被祸,门生故吏,逆党罗而捕之,今子出身犯难,殉硁硁(kēng,固执)之小节,而撄(yīng,触犯)奸人之锋。我死,子必随之,是再戮我也!

(节选自戴名世《左忠毅公传》)

材料二:盖望溪(方苞)、南山(戴名世)均如得死象之骨,各以己意揣想生象,而望溪(方苞)更妙于添毫点睛,一篇跳出。

(节选自钱锺书《谈艺录》)

2023-09-2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学科素养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指路

阎秀丽

那就是一道铜墙铁壁,一道无法突破的铜墙铁壁……老人喃喃地说。这是一个瘦削而又矮小的老人,满脸沟壑纵横,坐在院子里那把大大的圈椅上,身板挺得笔直,这应该是一位军人标准的坐姿。我尝试着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一些什么,可那双眼睛是沉静的,我什么也看不到。

我忽然觉得,那下沉的夕阳不是落向西山,而是落在老人的眼睛里。

作为报社的记者,领导让我去挖掘一些革命老战士的英雄事迹。经多方打听才找到他,听说他曾经参加过一场著名的阻击战,不过他不愿和任何人提起那段岁月。

谁也没想到,他会住在极普通的筒子楼里。因为我们的到来,特意换上了一身干净的军装,一顶军帽放在旁边的石桌上,那上面似乎沉淀着老人的峥嵘岁月。这让我不禁肃然起敬,更想从老人的身上挖掘出一些东西。

我提起了那场阻击战,老人沉默了很久,阳光从侧面照着他,让他的脸有一半笼罩在暗影里。

您能亲历那场阻击战,一定有很多记忆深刻的人和事。我说。

老人的身子瑟瑟地抖动一下,腰板瞬间佝偻起来,那宽大的木椅,竟然让他显得有些羸弱不堪。

那是一道无法突破的铜墙铁壁……老人喃喃地说着,我的耳边都是爆炸的声音,鼻子里全是烧焦的味道……

这是真正经过战火考验的老英雄!我身体正了正,虽然他什么也看不到。

当我醒来的时候,周围很静,眼前一片漆黑,我以为我死了……还好我的腿还能动……

我很害怕,怎么只剩下我自己?都死了吗?我不敢喊,但是我能感觉到风刮过我的脸……一股血腥味,是我的血,从我的脸上一直流,流到我的嘴里。老人的身体在抖,声音也跟着抖起来,我趴在地上,能闻到土里也有血腥的味道,我不知道是谁的血。但是我知道,我还没死,只是我的眼睛看不到了……

我想活着,我不想死,香兰还等我回去娶她……老人在我的安抚下平静下来,喃喃地说着,她很漂亮,两条大辫子在身后甩来甩去……

老人的脸上似乎闪过一抹红晕。

我又听到了枪炮声,整个大地都在震动,我甚至听到很多人的呐喊声。老人挪动一下身子,靠在椅背上,好像很疲惫,我听到有人喊‘给我上’,我很高兴,我得救了,因为我知道这是谁喊的话。

我大声地喊着,嗓子都哑了,除了爆炸声和喊杀声,还有那越来越浓烈的烧焦的味道……老人想睁大双眼,那里似乎藏着深深的恐惧,那天是阴天,我能感觉到空气是湿漉漉的,就连喊杀声也是湿漉漉的、黏黏的……我又听到有人喊‘跟我上’,随即……一发炮弹在我的身旁爆炸……

当我醒来的时候,什么声音也没有,只有那种难闻的味道。老人的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飘过来,像是地狱的味道……

没有人救您回去?我惊愕地看着老人。

我以为我会死在战场上……我却碰到了他……他向我爬来,他的声音很虚弱,问我的眼睛是不是看不到了……我忍不住哭了,我再也看不到我的香兰了……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地说道,我问他是谁,他告诉了我……他的两条腿都负了重伤,不能走路了……他说他想活着,要不然他的狗剩子就没爹了。

我的鼻头一酸,看着老人的眼睛,我以为那里也会有泪水流出来,可是什么也没有。

我不得不跟他走,因为我也想活着。我背着他,他给我指路……他的两条腿晃荡着,一下一下地敲打着我的大腿。老人的脸上闪现出一丝琢磨不透的神情,继续说道,他没有叫,甚至连呻吟的声音都没有,我隐隐感觉到他竟然有些兴奋。他说这里就是一道铜墙铁壁,没有谁能够突破……后来,他哭了,我没想到他也会哭,他的哭声太难听了,说他整整一个连的战友就剩下他,连长是第一个牺牲的……

我不由得站了起来,我无法想象老人当时的那种情况,背着一个负了重伤的战士走下战场的壮烈。

我无法想象一个眼睛受伤看不见的人,背着……

我让他闭嘴,他身上的血一直在流……我真想扔下他……他说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胜利吗?因为我们共产党人的口号是‘跟我上’!而他们,只会喊‘给我上’……老人的身体抖得更加厉害,声音也跟着抖得变了形,他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但他还是不停地说……

那你扔下他了?我问。

我没有,虽然我很想扔下他……我知道他说的都是对的,我的眼睛受伤了,但是我的心明白着嘞……老人忽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说道。

我的眼睛受伤看不见了,但是我的心能看得见……

我看到他的眼睛,真的有眼泪流出来。我想让他活下去,可是他死了……我顺着他指给我的路往前走,因为他说过,只有走这条路才是正确的……后来,军医治好了我的眼睛,我按照他说的,和他们的战友一起,重新奔赴了战场。

啊?那您是?

那时我是国军……老人低下头,声音轻得像风。

空气中揉搓出干燥的摩擦声,是老人拿起桌上的军帽,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那鲜红的五角星,在阳光下变得更加鲜红。

老人的眼睛里,被西落的阳光映满了温暖:

不过他给我指了一条最光明的路。

(选自《2022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不愿和任何人提起那段岁月”,与战役的惨烈程度有关,也和老人曾经的身份有关。
B.“身板挺得笔直”“腰板瞬间佝偻起来”,身板的变化体现了老人心态的变化。
C.“老人的身体抖得更加厉害,声音也跟着抖得变了形”,这里的“抖”不是害怕、恐惧,而是激动、兴奋,是心灵受到震动的体现。
D.“标准的军姿”“干净的军装”和“端端正正”戴军帽的细节,说明老人非常珍视自己的“新”身份,这也是对“他”的致敬。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阳光从侧面照着他,让他的脸有一半笼罩在暗影里”“老人的眼睛里,被西落的阳光映满了温暖”既有自然环境描写,又含有丰富的隐喻。
B.与《故乡》中的小伙计、《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若瑟夫一样,文中的“我”既是故事的见证者,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C.小说用“我”的种种反应配合老人的讲述,“我不禁肃然起敬”“鼻头一酸”“我不由得站了起来”和情不自禁地追问,读来令人如临其境,也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我能感觉到空气是湿漉漉的,就连喊杀声也是湿漉漉的、黏黏的”,把听觉印象转化为触觉感受,写出了老人的恐惧,渲染了战役的惨烈。
E.“我”的报社记者身份,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同时“我”的采访预期也为小说制造了波澜。
3.“这是真正经过战火考验的老英雄!”老人是这样的老英雄吗?请从小说构思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
4.小说中的老人和“他”都没有出现姓名,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2023-09-2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学科素养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在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实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时为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国;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节选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材料二:

种子达人

2000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研究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

那年5月钟扬报到时,学校还没有过渡房,临时给他找了一套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他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

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和同伴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西藏高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予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找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节选自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不仅发现了研究所需的天然雄性不育稻,而且用理论阐述培育雄性不育稻的可行性,进而展望培育优质杂交水稻的前景、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前无古人。
B.袁隆平认为中国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跨地区跨部门的密切协作,进行科技攻关。
C.辞去武汉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钟扬住的是临时的毛坯房,但是他毫无怨言,对种子一点也不将就,这也产生了一种反差。
D.经过数年的寻找,钟扬带着学生最终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寻获“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画线句通过细节描写,充分表现袁隆平寻找新品种的艰辛,表现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渝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B.材料二标题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指钟扬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指钟扬自己。他就像一颗种子,在西藏生根、开花、结果。
C.材料一反映了袁隆平进行水稻实验的艰辛和付出,但我们也充分感受到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不断取得成功的信心和自豪感。
D.材料二多次引用钟扬说过的话,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两位科学家的原话,体现了人物的真实性。
B.两则材料都在矛盾冲突中体现两位科学家的品质。
C.两则材料都围绕主题,选取典型事例。
D.两则材料都以人物的行动为新闻,体现人物鲜明个性。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两位科学家分别具备怎样的可贵品质。
5.请分析两则材料分别是如何表现人物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柳宗元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自在之物)。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不自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它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就是后来王阳明说的我的心灵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也就是后来王夫之说的吾心大化相值而相取

对于柳宗元的这个命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里的错误是在于把混淆起来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加以区别。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而是,西方艺术家喜欢称之为形式,中国古代艺术家则常常称之为物色景色。在审美活动中,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不等于。一座山,它作为(物质实在),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却在变化。不能离开观赏者。是实在的世界,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眼中之竹则是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所以席勒说:

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显现是人的作品。一个以显现为快乐的人,不再以他感觉的事物为快乐,而是以他所产生的事物为快乐。

这正是朱光潜一贯强调的观点。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不能离开的活动,有的活动,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

美不能离开观赏者,美是发现,是照亮,是创造,是生成。就是生成。这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一层意思。

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按照他们的常识,美(例如风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是不会变化的。其实这种常识也是片面的。泰山的日出,它作为(物理实在),对每个观赏者都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观赏者,老人与小孩,诗人与音乐家,油画家与中国画画家,他们所看到的泰山日出的景象,往往很不相同。例如,像山、水、花、鸟这些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常常遇到的审美对象,从表面看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是一成不变的,其实并不是如此。所以朱光潜说:

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反照。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都见到山的美。在表面上意象(景)虽似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所灌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格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此。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现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

朱光潜所说的性格情趣,其实包含了时代、民族、阶级、文化教养、胸襟、趣味、格调、心境等多种因素。在审美活动中,这种种因素都会影响观赏者(审美主体)所看到(听到)的美的景象。人们欣赏艺术作品,这种情况也很明显。同样是读陶渊明的诗,同样是读《红楼梦》,同样是看凡·高的画,同样是听贝多芬的交响乐,不同文化教养的人,不同格调和趣味的人,以及在欣赏作品时心境不同的人,他们从作品中体验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人,在同样的事物面前,他们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感受到不同的意蕴,这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二层含义。

(摘选自叶朗《美学原理》,有改动)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唤醒、照亮自然景物,自然景物不能从物理的存在变成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B.席勒的话是说,能给予人快乐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显现”,是人们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
C.不同观赏者所看到的泰山日出的景象很不相同,而作为“物理实在”的泰山日出,对每个观赏者而言都是相同的。
D.影响人们欣赏自然之美的文化教养、格调、趣味等诸多因素,也同样影响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体验。
2.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白华说:“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按本文观点推断,宗白华的认识是错误的。
B.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然而《白杨礼赞》中傲然挺立、力争上游的白杨却是一个灌注了茅盾情感的主观存在。
C.依朱光潜的观点来看,同一世界,诗人眼中、笔下呈现的境界比常人眼中的风景更新鲜有趣。
D.我们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胸襟,养成纯正的趣味,提升我们的境界。惟其如此,才能领略更丰富、更深挚的美的意蕴。
3.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两项,并简要阐述理由。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同一日暮,一为忧愁,一为欢憨,其境绝异。
B.“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同一明月,一为喜悦,一为愁思,其境绝异。
C.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D.相传赵飞燕能于宫人所举盘中起舞,可见汉之风尚以瘦为美;而杨贵妃“肌态丰艳,盛宠不衰”,“便知唐人所尚以丰肥为美”。
我选______。理由:______。
4.“美学原理具有高度的普遍性与抽象性”,本文是如何将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理论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请结合选文,从材料选择和论证层次的角度加以分析。
2023-09-2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学科素养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白居易,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杭州刺史。大中元年,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白居易A小子B是朕拔擢C致名位D而无E礼于朕F朕G实H难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拜,授予官职,在文中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除”“授”,而“贬”则表示降职。
C.“丁母丧”的意思是“遭遇母亲丧事”,古代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要停职守制。
D.卒,对死亡的讳称,古代皇帝及其后妃之死曰崩,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才华横溢。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看了白居易的文章之后,不由得到门口以礼相迎。
B.白居易直言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替魏徵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谏奏说应由朝廷来做这件事,宪宗认为很正确。
C.白居易文风富贵艳丽。他非常擅长诗歌创作,写了几十上百篇优秀的诗歌,当时的读书人都非常欣赏他所创作的诗歌。
D.白居易刚正不阿。对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一事,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论说他的冤屈,请求抓紧时间抓捕贼人来一雪国耻。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5.请简要说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
2023-09-20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北城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

综观此次公示的“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有革命时期的战斗英雄,有建设时期的劳动模范,有改革时期的改革先锋,他们有血有肉,真实、直观、生动,都是公认的时代楷模、代表人物、杰出人士,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功勋、时代偶像。从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汲取养分,营造弘扬奋斗精神的强磁场,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张力,让我们的追求更有高度,让我们以知促行、知行统一、身体力行,把“人人皆可为尧舜”的理想变为追梦路上的现实。

地上原本就没有路,当功勋模范人物为我们走出一条路来,回望他们留下的足迹,我们就会发现路原来可以这样走,发现功勋模范人物的足迹里更多的是我们忽略的平凡和伟大、修炼和养成。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今天,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价值取向更加鲜明、方法路径更加清晰、胸怀视野更加开阔,充分发挥好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激励作用,树起旗帜、立起标杆,就能凝聚起亿万人民同心共济的中国力量,在新的长征路上开创又一个英雄辈出的新时代。

一个民族没有精神站不起来。当中国人民都具备了功勋模范人物铁骨铮铮的气概,把奋斗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我们就能用自己最朴素无华的行动,铺下民族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摘编自“广西纪委监委网”,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人大网”开设的专题《功勋人物申纪兰》于2019年11月21日正式推出。

2019年9月,被誉为“人大活化石”的全国唯一一位连任13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同志,光荣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2019年10月1日,申纪兰受邀在北京参加国庆阅兵观礼活动。这不仅是申纪兰代表个人的荣耀,也是全体全国人大代表共同的光荣。

为此,“中国人大网”开设了申纪兰这一人物专题。专题聚焦申纪兰这一共和国的“功勋人物”,全景式展现了申纪兰代表65年履职尽责的光辉历程和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开辟了《要闻》《媒体聚焦》《社会反响》《图片·视频》等栏目,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向读者集中宣传介绍了申纪兰这位“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用六十五年守护一个初心”的功勋人物、杰出代表、世纪老人的独特风采。

入冬后,太行山深处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越发冷了。从村东头一路走到西头,快90岁的申纪兰虽然脚步有些蹒跚,但不愿意让人扶。她心中牵挂着西沟村159户396名贫困人口:“脱贫攻坚路上,俺们决不掉队。”

“老婶子,俺们家的日子有了起色,都是托你的福!”村民李起花紧紧攥着申纪兰的手。

今年62岁的李起花患有心脏病,老伴前段时间又摔断了腿。申纪兰听说后,和村委委员去看望,帮她在村里找了份保洁员的活儿,还推荐她儿子当村里的公益林管护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沟村和平顺县别的村子一样,山上光秃秃,自然禀赋极差,十户九穷。“石头沟石头山,谁干也发愁”,可申纪兰和老支书李顺达一道,带着村里人硬生生把石头山变成了绿水青山。

不服输的性子成就了她。20世纪50年代,申纪兰担任西沟金星农林牧合作社副社长,提出进行劳动比赛,男女同工同酬,她干得比男劳力还好。

改革开放后,西沟率先搞发展。村里刚开始办企业时,申纪兰带村民去外地考察,舍不得花集体的钱吃碗面,几个人硬是在外挨了一天饿,直到晚上回来才吃上饭。

因为提倡“男女同工同酬”,申纪兰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一当,就是65年,成为全国唯一一位连任13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的议案,多与“三农”有关,“俺就是个农民,要多为农民办事”。

现在的西沟村,集体经济搞得红红火火。香菇大棚、种驴场、核桃露厂、潞麻厂、服装生产车间,西沟村打造了以核桃露、小杂粮为主的绿色产业和红色旅游产业。

如今,申纪兰依旧事无巨细身体力行:参加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她想着合作社怎么联合起来,让长治的土特产走出大山;参加全国百佳名村走进振兴村活动,她和来自全国的名村代表聊天,汲取先进农村的经验,看能否找到新的突破口……

西沟的石头山,在几场寒流过后有些萧瑟。山上的那些树,是当年申纪兰带着村民“与天斗”时种下的,它们在寒风中子然傲立,就像挺直了脊梁骨的西沟人。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不朽功勋,镌刻国家发展史册;光辉榜样,照亮民族复兴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对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进行系统性设计、作出全方位部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立大德于社会”;建立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扬大义于国家”;褒扬功勋模范人物,“布大信于天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形成了精神引领、制度保障、有效实施的完整系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体现了开创性、突破性、示范性,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新时代新征程,功勋模范人物的英名伟绩,是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火炬,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榜样力量。以功勋模范人物为榜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让新气象新作为不断展现,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因亿万追梦人英雄般的奋斗而更加精彩。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功勋模范人物的身上生动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出现越多这样的人物,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就越容易实现。
B.只要从这些功勋人物的精神世界里汲取养分,营造弘扬奋斗精神的强磁场,就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张力,让我们的追求更有高度。
C.“中国人大网”开设的《功勋人物申纪兰》专题,全景式展现了申纪兰同志一生的光辉历程和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
D.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表彰一批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
2.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首次开展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活动具有开创性、突破性、示范性的特点。
B.申纪兰这位“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用六十五年守护一个初心”的功勋人物,因为提倡“男女同工同酬”,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C.以功勋模范人物为榜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让新气象新作为不断展现,我们就一定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当中国人民都具备了功勋模范人物铁骨铮铮的气概,把奋斗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下列表述中,不能作为申纪兰履职尽责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她心中牵挂着西沟村159户396名贫困人口:“脱贫攻坚路上,俺们决不掉队。”
B.被誉为“人大活化石”的申纪兰同志于2019年9月光荣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C.参加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她想着怎么让合作社联合起来,让长治的土特产走出大山。
D.她担任西沟金星农林牧合作社副社长时,提出进行劳动比赛,提倡“男女同工同酬”。
4.材料一、材料二两则材料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简要说明。
5.如何认识这次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评选颁授活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9-2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北城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鹧鸪天

李之仪【注】

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由来好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

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

【注】李之仪一生身处北宋新旧党争时期,官场失意。后虽遇赦复官,授朝议大夫,但未赴任,仍居太平州南姑溪之地,以太平州城南姑溪河为缘,自名“姑溪居士”。这首《鹧鸪天》就作于这一时期。

1.下面有关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五柳先生”称之。
B.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作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
C.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极目远望,但见江面无风,波澜不惊,水天相映,呈现出澄澈光色。
B.这首词与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都提到了心灵摆脱世俗的束缚。
C.眼前秀美风光让词人感受到回归田园的乐趣,产生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4.李之仪的词作除深情之外,别具一段妙理。词中谈到哪些人生哲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09-2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