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9 道试题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那人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得怎么样了?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的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它,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儿,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执着于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

(摘编自崔军艺《浅析〈非攻〉》)

文本三

《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注】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被删去。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墨子的学生曹公子以及管黔敖,都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B.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
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能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C.“饭碗敲碎”“募捐救国队”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
3.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对《非攻》中的“墨子”进行评点。
4.文本三《墨子·公输》在教材中被删去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做了保留,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
2023-03-24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六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握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以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材料二

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命。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为一种创作理念,和传统的强调文学与生活同质性的模仿再现理论,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固守传统的模仿”“再现原则的固然不是少数,而追求叙事的诗性价值也是一些作家的自觉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更多的是与历史发生密切的关联。早期的志人志怪小说,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经国史之补的面貌出场的。因此,可以说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小说不断地从讲故事的原始形态向诗性叙事的现代形态发展。许多现代优秀小说,借用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话说,是浸透了诗的。在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石幻形入世”“绛珠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曹雪芹将人间严酷的现实世界充分诗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达到了叙事艺术的巅峰。

(摘编自孙春旻《论现代小说的诗性叙事》)

材料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系列画廊。《老胡的事》里的小梅、《丈夫》里的媳妇、《芦花荡》里的两个女孩、《荷花淀》与《嘱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的多儿、《蒿儿梁》里的女主任、《吴召儿》里的吴召儿、《山地回忆》里的妞儿……对这些青年妇女,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人事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形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震动分明是内心的震动:是依恋丈夫,还是担心丈夫,还是因为想见独身持家的艰辛?或者这些心绪兼而有之?对此作者不着一字,留下空白,让读者根据主人公的动作细节去想象。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朱光潜认为: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性是所有文学形式共有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文学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
B.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故事性越强则诗性越弱;反之,故事性越弱诗性就越强。
C.小说是否具有诗性的特质,取决于作者能否将传统诗歌营造意境的技法灵活自如地移植到小说创作之中来。
D.文学的“异质化”意指对客观现实人生所做的情态化和心灵化艺术加工,不同于传统的“模仿”“再现”。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性小说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淡化其社会历史价值,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
B.海德格尔对客观生活进行主观异质化处理的观点,同孙犁将主观情感充分客观化的做法,本质是一样的。
C.小说中的人物如果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那这部小说就可以视为诗性化作品。
D.孙犁的诗性小说,往往人物对话简洁,不重视人物语言个性化,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做细致入微的刻画。
3.下列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     
A.《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真实而传神地刻画了其精神世界。
B.《装在套子里的人》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极尽讽刺之能事。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渲染了气氛,同时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走向高潮。
D.《边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
4.材料三在说理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举例说明。
5.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03-23更新 | 278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六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方法,《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贾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又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 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的内核。当时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六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的。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地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的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B.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可以从“情”字入手理解把握小说主旨。
C.材料三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充满叙述与抒情的交融。
D.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虽可理解为“言情小说”,但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并不符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
B.《红楼梦》中“情”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C.《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儿、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D.《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和人一样,有情有理。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一,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2023-03-23更新 | 322次组卷 | 5卷引用:第七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字,用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

材料二: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基础在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其思想内涵,以自治激发民主活力,以法治推进现代治理,以德治净化文明乡风,以共治凝聚发展合力,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

准确把握三治并举内涵,清晰界定主体责任。自治是根本。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村民和城镇居民在党的基层组织带领下,实现民主权利、参与国家治理、实行民主监督、强化自我管理、共建美好家园的基本形式。法治是关键。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乡村治理也必须走法治之路。德治是基础。德治具有文化的穿透力、长久的感染力,是中国乡村历史绵延不断的传统,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德治是法治与自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与自治的保障,自治是德治与法治的目标,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社会治理的功能不外乎三点:维护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问题和风险,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传统乡村治理资源与秩序已难以适应融合城乡各要素的社会治理需要,从重视管理过程转向注重治理效果,从强调村民民主参与转向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因此,必须以党的基层组织为统领,融合自治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大村民、乡村社区等各个要素,建立起协调各方的包容性治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摘编自梁宣养《三治并举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通常被认为是人治的社会,不必遵守成法,是一个“无法”治理的社会,区别于西洋法治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都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但礼靠传统来维持,法律靠国家权力来推行。
C.材料一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言必尧舜”,并引用孔子的话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D.以“三治并举”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社会在今天看来是保守的,却是中国社会的长期治理方式,对维护社会稳定,传承中华文明作用巨大。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是国家行为规范,礼不同于法的是依靠舆论力量,它与法都是社会治理手段。
C.因为礼是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着整个社会历史秩序,从而导致礼治社会不能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出现。
D.只有“三治并举”,克服传统乡村治理的弊端,才能更好实现乡村治理效率最大化及其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礼治”内涵的一项是(     
A.《家》中老太爷吩咐觉新道:“我把你三弟交给你,你好好管他,不要放他出去。倘若他跑出去了,我就问你要人。”觉新唯唯应着,做出很恭顺的样子。。。。··
B.《孔雀东南飞》中兄长要求刘兰芝再婚时,她仰头答:“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C.《红楼梦》中,黛玉初次在贾母处用饭时: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坐了,黛玉十分推让。
D.《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说:“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做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4.构建“三治并举”的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能从传统乡村治理中汲取哪些有益的经验。
5.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请你结合材料,谈谈为什么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是当下中国的必然选择?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3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作用及有效药物。中央指导组成员余艳红介绍,全国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其中湖北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新冠肺炎是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博弈的结果,中医不仅能有效治疗病症,还能通过对机体的调理提高免疫力,对后续的康复大有裨益。

在一项调查中,42.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17.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医,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中西医孰优孰劣的争论愈演愈烈,支持者与反对者立场鲜明、针锋相对,中医药的废存之争作为社会话题,一直保持着极高的热度。

(摘编自唐伟《让中医药加快走出发展困境》)

材料二:

有些科学的支持者不甘于坚守科学的边界,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认识,这种倾向被称作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轻慢态度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某些知识分子的身上变本加厉地延续下来,他们挥舞带有科学标签的大棒,一切与现代科学不相容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如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都可能遭到攻击和打压,被冠以“不科学”或“伪科学”之名。学者江晓原认为,称这些人为科学主义者是不准确的,把他们叫作“科学麦卡锡主义[注]者”可能更恰当。

科学是靠其研究方法而获得认证的,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中医,便可知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所使用的并不是科学方法。经典中医的学习靠的不是在实验室里拿小白鼠做实验,而主要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和领悟;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不可实证的,如解剖学并不能证明经络和穴位的存在,但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的针灸却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在中西方广受欢迎;中医处置更多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的整体把握,治疗方式是难以复制的,而西医对看似相同的病症采取同一方法进行处置。

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当中医面临这样的挑衅时,我们需要理性思考。必须说,中医不是科学,它是非科学,而不是“不科学的”,更不是什么“伪科学”。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在它的面前,科学应该止步。

可惜的是,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如今的中医支持者在面对“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大棒时缺乏自信,往往陷入被迫证明中医是科学的境地,从而进一步巩固科学的霸权地位。很多中医支持者没有认识到,捍卫中医最好的方式不是将中医和科学扯上关系,而是在中医和科学之间划清界限。

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但相信通过科学获得进步,而且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边界。科学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正如它不涉及终极关怀,不能赋予人生意义。在科学不能解释的领域面前,它应该停住脚步,而不是企图攻城掠寨。一个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必然反对将科学意识形态化,摒弃作为利器使用的“伪科学”的说法,用更加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

(摘编自《国学》)

材料三:

中医究竟是否科学?这是个千百年来久争未决的问题。何故?其自身的不足固然是一原因。但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是否失当?因为好的尺子应能丈量所有的事物。

随着西方以实证量化、还原分析为原则与方法的近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不少科学家就以此替代科学的标准,作为衡量人类所有知识体系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尺。这显然是个错误。它表现在:一是以具体替代抽象和以偏概全。用某类具体科学的标准作为科学观的标准,就恰如以女性标准作为衡量所有人的标准一样,其结果必然错误。二是忽略和排斥学科性质可以兼备的客观特殊性。与中医类似的某些学科明显兼备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双重特性,故评判时理应以双重标准同时衡量。三是对实证量化的迷信。实证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如对西瓜品质的鉴定,除了用仪器进行的微观实证量化的方法外,老练的瓜农也可以采取掂、看、拍、弹,即如中医“司外揣内”的方法,其结果也准确。可见自然科学的实践,也有非实证而能宏观整体感知把握之法。

实证的好处是看得见和可操作性强,但这不能覆盖科学的内涵。因为科学是事物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与总结,它只强调事物的正确性,而与表现形式、手段及时代等皆无关。不能把因为现在还不能实证的客观事实就一概斥为不科学,因为证实的技术每每落后于先进的认识,两者的不同步是科学发展的常态。

中医最终走向和接近实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恰如在没有发现新的基本粒子“夸克”前,你不能因为当时还找不到它就否定它的客观存在,并进而否定其已有理论的正确性。经络也是如此。今天的科学只是人类对昨天认知的总结,而不是明天科学的终极。可见是否实证与量化皆不能排斥其他可能存在着的正确方法。

至于对中医道不明说不白的质疑也是不当的。这好比西医用普通话,而中医却用方言跟大众交流,因语境不同,其效果自然有差异,但讲得对不对与你懂不懂是两个迥异的概念。也有人否定中医的重复性,殊不知中医的原理怎能在西医的盘子里重复呢?可喜的是,西方科学家在看到针刺、中药的实效后,就把中医学从补充医学的地位升格为主流医学。

那科学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理论与实践要素呢?

我认为有四点:自洽性、他洽性、有效性和重复性。这样的科学标准,能否作为衡量所有学科的一把好尺子呢?在我有限的思考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我们以此来丈量中医:中医的学术理论博大精深,成熟周全,不仅基础理论贯融各科,而且其经典理论超越时空,自证自解的能力至今强盛。其与实践相融亲和,临床疗效足可称道,历经千年和无数案例的检验,足见其重复性的可靠。

中医并不急待世人对其科学性的确认,而我期待自己与大众能快些接近对科学定义理解的正确。

(摘编自医学教育网)

麦卡锡主义:肇因于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美国极右的典型代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西医的优劣比较,影响了受访者的选择,导致只有少数人认可或首选中医。
B.材料二认为,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
C.中医基于对特定病情的整体把握作针对性处理,西医以规范划一的科学方式处理。
D.材料三认为,目前的科学标准还不能准确解读中医理论,并非中医不具备科学性。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认为科学麦卡锡主义者对中医的攻击和打压,干扰了人们对中医价值的认识。
B.按照材料二的观点,即使中医药对新冠肺炎疗效显著,也难以证明中医具有科学性。
C.西方科学家把中医升格为主流医学,表明已经对现有科学标准的认识产生了动摇。
D.在论证中医科学性的问题上,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并不一致,但均认可中医。
3.下列句子论证观点所用的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中医究竟是否科学,近百年来久争未决。何故?其自身的不足固然是一原因。但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是否失当?因为好的尺子应能丈量所有的事物。
B.对西瓜品质的鉴定,除了用仪器进行的微观实证量化的方法外,老练的瓜农也可以采取掂、看、拍、弹,即如中医“司外揣内”的方法,其结果也准确。
C.在没有发现新的基本粒子“夸克”前,你不能因为当时还找不到它就否定它的客观存在,并进而否定其已有理论的正确性。
D.这好比西医用普通话,而中医却用方言跟大众交流,因语境不同,其效果自然有差异,但讲得对不对与你懂不懂是两个迥异的概念。
4.材料三论证时驳立结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中医的现状如何?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2023-03-05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材料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材料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1.下列对选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晌”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珍贵和她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材料二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C.材料二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希望同伴们盘问她,这是少女虚荣心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D.材料三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活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2.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选文写新媳妇的肖像、神态、动作以及“我”的解释,但不写新媳妇的语言,目的是写出新媳妇在贫寒中仍然保持着温润的美好。
B.材料二,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C.材料三,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D.材料一写新媳妇的神态、材料二写香雪的动作、材料三写水生嫂的劳动场面,都有着清新的笔调、温婉的用词以及灵动的叙述节奏,勾勒出一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面。
3.请根据小说的特点,分别给三则材料拟写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4.三则材料都有着相近的风格,是“诗意小说”的典范。请结合文本,从矛盾冲突、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人物特点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分析“诗意小说”的特征。
2023-03-04更新 | 139次组卷 | 18卷引用:第一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做好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通过持续努力推进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为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一致性,从时间安排的维度上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重叠和交叉关系。根据党中央的相关部署,2020年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的近期目标是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因此,2018-2020年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叠期和交叉期。

从空间布局的维度上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耦合和重合的关系。打赢脱贫攻坚战,主要聚焦贫困村和所在县,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覆盖整个农村区域,要在城乡融合的原则下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递进性。从战略对象的维度来看,脱贫攻坚的帮扶主体是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重点解决贫困户的生存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涵盖的对象就更加广泛,包括全体农村居民。就对象所在区域而言,脱贫攻坚瞄准贫困地区,重点是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要实现所有乡村的全域覆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在实施过程中要统筹好相对贫困人口与其他人口、脱贫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关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联动性。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一是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二是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脱贫攻坚的相关举措提升了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发展环境的改变,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增强贫困人口的基础发展能力。三是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塑造了组织载体。脱贫攻坚的实施,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尤其是乡村治理的组织载体得到了夯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当前,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但对于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尤其是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而言,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到位等,仍然存在返贫风险。因此,亟须尽快在脱贫地区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实现脱贫攻坚的纵深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光明网《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材料二:

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着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要继续深化缓解相对贫困的体制机制,抑制贫困再生。与此同时,要以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本要求是切实防止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目前,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整体性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然而,由于脱贫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精神贫困问题未根本消除等,脱贫人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并未完全形成,防止返贫仍存在较大压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建立高质量的减贫标准体系和常态化的帮扶模式,切实防止返贫。此外,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持续发力,培植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持续发展的土壤,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贯穿主线是增强脱贫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机能。要实现切实防止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目标,核心在于激发农民的内生发展动力。在政策引导上,要优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等的有效供给,将输血式政策转为造血与输血协同式政策,着重改善脱贫地区发展环境、保障脱贫地区发展要素、提升脱贫人口发展能力等。在产业发展上,要更加注重农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农户不仅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受益者,更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在主体培育上,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着力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其以农业生产经营为核心的发展能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路径是产业支撑、实现机制。从产业支撑的角度来看,当前部分地区扶贫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特色种养产业和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且存在农民主体缺失、内生动力不足、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因此,下一步要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多元产业发展。从实现机制的角度来看,基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一性,要全面总结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充分借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

(摘编自光明网《促进脱贫攻坚需要有序推进、综合施策、联动发力》)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要在乡村振兴优先的原则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B.脱贫攻坚要抓住农村人口这一帮扶主体,特别要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
C.要切实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打好脱贫攻坚战,否则,乡村振兴将是一句空话。
D.攻坚脱贫任重道远,但我们只要提供政策支持,就能巩固好脱贫攻坚的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有助于脱贫攻坚的实现。
B.完成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成小康社会后,帮扶工作就全面结束了。
C.脱贫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到位,就仍有返贫风险。
D.要转“输血式”政策为“造血与输血协同式”政策,提升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3.下列农村人口脱贫方式中,属于贫困人口自我发展“造血式脱贫”的一项是(     
A.从大学生中选聘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做“第一书记”。
B.优化土地政策,保证农民合法权益,延长农民土地承包使用期限。
C.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吸引工商资本打造民宿等乡村文创项目。
D.通过网络培训或观看农经节日,农民了解掌握了新型的养殖技术。
4.脱贫攻坚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有哪些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023-03-04更新 | 193次组卷 | 5卷引用:第一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中谁寄锦书来

左建明

从前的情形,隔上几日到办公室去,总有那么一摞信件候在那里,信里自然鼓胀着许多的惊讶、欢喜,或许还有失望与牵挂——不管怎样,都足够一天的心潮起伏了。但是,不知从什么时日起,那桌面上竟渐渐地荒凉起来,即使半月二十天去一趟,也鲜有书信出现,唯有一些硬邦邦的印刷品,仿如戈壁滩上的石块,摸也懒得去摸。于是,生活中平添了许多寂寥。

有次出差,妻子跟我说,你给我写封信吧。我说,电话这么方便,还写什么信。就没有写。兜里揣了手机,拿出来就讲,用得着再写信,再贴邮票,再往邮局跑吗?妻子的深意被我忽略了。

孩子出国读书已经两三年了,家里竟没收到过一封亲笔信。自然是因有电话。后因上了网,有了电子邮件。现在更是方便,用上了电子语音通话,不花钱,每天晚上对着麦克风尽管聊,直聊得搜肠刮肚没话找话,几乎成了天气报告和烹饪交流了。

现代信息技术把时空为人制造的期待消解了。

也因此,我们再也体会不到“望穿秋水”“目尽飞雁”的诗意。遥想青春初恋时,正值朔风吹雪,戎马辽东。“系书春雁足,早晚到云中。”对于书信的期盼,大约没有谁能比过当兵的人。盼信—读信—复信,这循环往复经年不衰的美妙激情,正是人生的菁华。至今想起那包被妻子珍藏起来的两地书,耳边即刻传来列车“咔嚓—咔嚓”的车轮声,那就好像我们的专列,专为我们传书送信。

书信实在是有不可替代的品质。

你可以反复地阅读,阅读中又可生发出无穷的想象。那信纸的质地,那熟悉的字迹,那字句的删改涂抹,都令人亲切感动遐思绵绵。你甚至偶然可见信纸上轻微的汗渍、浓湿的泪痕。于是写信人的气息、心境、情感扑面而来。这时,你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记忆与想象,进而收获了一次色彩斑斓的艺术体验。对于书信,定要收藏。这比那些古玩字画等物质性收藏更为珍贵。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与精神的收藏。旧信重读,你会发现生命从来就没有被时光的水流冲走,过去的欢乐也好,痛苦也罢,它们全被酿成了幸福。你被幸福包围着,充实而又富足。

作为语言符号,一旦将文字落在书面上,它的表达便显得更为郑重。书信的基本品质是真实。(除非将它用于阴谋,群英会蒋干中计,也正是基于对书信真实品质的信任。)书信最能贴近情感、事件的本原,因而具有非同寻常的认识价值。有关“我们从哪里来”这样永恒苍凉的生命叩问,也许能从书信中获得最温暖的回应。书信既是个人清洁的经验史,又是宽广悠远的血亲网。假如你不仅仅收藏着自己的所有信件,而且还继承了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们的书信,那真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家谱。如果我们妄发谵想,将此类“家谱”伸展到秦汉之前,那真正是一部伟大壮丽的画卷!有这样的参照与镜鉴,文明的脚步该是多么强健。

书信还是艺术的。它至少具备了语言和书写的艺术。为了将情感表达得强烈或含蓄,为了将事件叙述得准确且生动,为了将理性阐述得缜密与通透,等等,你必得尽其所能选择最美的语言,最美地书写。于是,许多经典的艺术从书信中诞生。《两地书》《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等等,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二王、欧、褚、柳、米等大书法家的信札则成为后人临池的范本。

这一切,是电话和伊妹儿所能替代得了的吗?

而今,城市里的电信大楼是越来越气派堂皇了,端的是人如水流车如龙。零落一隅的邮政所却日渐寒碜——但是,它门前的邮筒依然恭候着您,虽然目光已有些酸楚;那小屋里依然散发着邮票、蘸水笔和糨糊的温馨,虽然有点儿清寂。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时候,一位退休的老邮差正乘了月色蹒跚前行。他老伴的生命正处弥留之际,他记起了从前老伴的抱怨,因为他当了一辈子邮差,却从来没给她写过一封信。现在,他终于写好了,他要到远一点的地方去发信。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和网络等手段使人们对书信的热切期待消解了。
B.作者认为电话和伊妹儿不如书信那么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与精神的收藏价值,会让人感到幸福,充实而富足。
C.作者认为书信具有非同寻常的认识价值,具备语言和书写的艺术。
D.作者通过本文表达了对书信传统的热爱,呼吁回归到书信时代。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里自然鼓胀着许多的惊讶、欢喜”中“鼓胀”一词生动地表现了从前书信数量多时,给人带来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B.“仿如戈壁滩上的石块”这个比喻写出了作者对硬邦邦的印刷品的反感,从而衬托出对书信的热爱和期盼。
C.文章以李清照的诗句为题,使文章含蓄,典雅,更有韵味,问句也能启发读者思考。
D.文中引用“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使文章富有诗意,也能表达作者对书信传统逐渐丧失的叹惋以及对书信文化回归的渴盼。
3.文中画线句子“这一切,是电话和伊妹儿所能替代得了的吗?”中,“这一切”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
4.文章的最后一段看似多余,实则不然。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023-03-02更新 | 178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四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赶秋

彭学明

一个回闪,一队人马往那条路上呼喊而去。

又一个回闪,一彪队伍从这条路上踏歌而来。

左边,是一路吆喝走着的少男少女。

右边,是一路舞着长龙的少男少女。

抬起头来。四面山顶,还是银枷银链银冠银圈匆匆而行的少男少女。

湘西。苗乡。阴历七月初七、初八。

很久很久了,这个民族从远古地带越过洪荒,辗转徙来。千辛万苦,千万里路,安居了,乐业了,却遭到了敌人的层层围攻。父母被杀害了,夫妻被拆散了,山林成了焦炭,田园成了荒草,房屋成了灰烬。巴贵当戎——这个民族的英雄,与敌人进行了九十九个日日夜夜的大搏斗后,在立秋的时候,联合九十九寨的男男女女,做了九十九台秋千架,搭了九十九个秋歌台,吹了九十九对芦笙唢呐,舞了九十九对龙灯狮子,赶秋!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缠缠绵绵的苗歌情话,热热闹闹的赶秋场面,逗引得敌人心神激荡,丢弓弃弩,都去赶秋。巴贵当戎们立即取了暗器,内外呼应,关门打狗,全歼来敌。从此,为了忆念这位英雄,赶秋代代相传,年年相继,成了这个民族的骄傲,成了这个民族的重大狂欢节日。

也是很久很久了,一个叫巴贵达惹的苗族青年,英俊正直,倾倒了远远近近的所有姑娘,可无一人能够中意。于是他搭了秋千百架,让一百个寨子的姑娘于立秋这天荡秋千、赛情歌。赶秋于是多了一份爱情、多了一份情调、多了男欢女爱的卿卿我我。

四根木柱伸天而呼,数十块木板悬空而起。这就是几千年不变的秋台。一面面三角彩旗,装扮成秋天的各种颜色,于深山旷野里猎猎飞动。一只老虎,颓然倒在秋台,这是纸的,是一种象征,一种人类战胜自然、善良战胜邪恶的伟大。旁边的两排猎人,手持长矛梭镖和弓箭,威风凛凛,剽悍骁勇,一脸的庄严与豪迈。秋台下的人们,针也似的密密插了,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穿着古老苗服的一男一女,各抱着一捆连枝带果的水稻、包谷、高粱和棉花,在秋台上跳跃鞠躬,报告一年的好收成。这便是秋公秋婆!——是秋天的使者,巴贵当戎与其夫人的理想化身。这扮演秋公秋婆的,是众推的德高望重者。立时,九眼铳轰然炸响,花灯花鼓蚌壳龙灯,便在铳声中疯疯癫癫地舞向秋场四方。整个苗乡欢天喜地。

而秋千上,则是赶秋节最为风流的歌男歌女。秋架一二十米高,车辐相互错开,或八对或十二对,每对都系有一架秋千,有如苗乡古老的筒车水碾,在一根轴上上下旋转。这个被送上车顶了,那个还悬在车腰,另外一个却被吊在车下凌空悬起。这一群荡秋千的少男少女,正如纯洁柔软的流水,滚落在这旋转着的车架上,很轻盈,很潇洒,悠悠扬扬,飘向空中。先是自由对歌,一个在秋千上唱了,另一个坐在秋千上接;后是罚歌代荡,谁停在最上面荡不起来了,谁就得唱,这纵然倒了霉,可谁都愿意。出一回洋相要什么紧?倒一回霉要什么紧?歌声里可有几多悱恻、几多温情、几多燃着烈焰的眼睛?

那姑娘又停在最上面了,红唇未开,先见千般娇情。你听啰:

哪条山沟出泉水?哪个高坡出太阳?

哪个寨子来的哥?肯不肯过我的河?

……

屋后山沟出泉水,屋前高坡出太阳。

不要问哥哪里来,妹吔

给哥做双过河鞋。

一来二去,歌里生出酽酽的依恋与相爱,两个对歌的男女双双走下秋千,情意相邀,去赶秋场。青春,就这么贴近这么融合,这么走入神秘的森林或草地。那剩下的,便顿生万般羡慕与激情,竞相登上秋千,让一颗心与自己的歌声高高荡起。来不及登上的,就干脆站在秋架下,你唱我和,我唱他应。广广阔阔的秋场上,立时摆出了百摊歌台,飞出万首情歌,造设千对情人。那早年丧偶的孤独者,也涌起了迟暮难耐的渴求,租借起这年轻人的地盘,摆一个大大方方的情台。

秋场上,熙熙攘攘的赶秋人,提着兽皮山鸡,挑了鲜蛋鲜果来场交易。沿路陈列的首饰、银链,在风中听得见声音。贴壁而挂的花锦花带,展示着苗乡的智慧与色彩。摊摊点点的小吃小卖,如一张张风景画,新新鲜鲜地镶在这野山野地的野镜框里。这都是男女互献殷勤的好场所。买一份见面礼,挑一份定情物,然后走进夜色走进幻想走进人们见不着的地方。

其实,这人山人海的夜晚,无论哪里,都见得着你的,只是不要怕。他们也一样,也是同样的兴奋,同样的激动,同样的目的。不管相识不相识,你都可以与她搭话、玩笑、亲吻,你可只管伸出你青春勃发的烫手,拥她、抱她、抚她,她不会大惊小怪、大喊小叫。与你一样,她也幸福。在这样的时候,倘若你很勇敢却又不失分寸,那么你就很出色,你就会赢得一个姑娘永恒的感情与恩爱,可是,千万别挑花了眼,看中人家的媳妇,这时的苗乡人,媳妇比女儿金贵,你半根毫毛也动不得,否则你会遭到一顿痛骂,甚至一餐痛打,那才叫打得好咧!

有灯的地方,你看得见灯下人影攒攒。无灯的地方,你看得见手电明明灭灭。有灯无灯,你都听得见歌。少男的、少女的、老爷的、老妪的,一首一首,通夜都唱。

就在这抑扬的调子里,满山满山的包谷壮了,一丘一丘的谷子黄了,一坡一坡的梨子熟了,一架一架的葡萄紫了,一树一树的枫叶红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讲述了“赶秋”习俗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至今仍具有的鲜活生命力,时间跨度较大,突出了这一民族习俗的传承性。
B.文章开头采用两组整句,展现了赶秋的少男少女活泼欢快的状态,渲染了热烈喜庆的赶秋氛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在苗乡人心中,歌声是爱情的催化剂,歌男歌女通过歌声放飞爱情;如今,秋场已沦为歌男歌女的情台,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D.文章中的歌词运用起兴的手法,采用问答的形式,极具民歌特色,凸显了民族风情,表达了苗乡青年对美好爱情的热烈向往。
2.关于文中描述巴贵当戎传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居乐业的苗族人遭到敌人围攻,妻离子散,家园尽毁,此时巴贵当戎担起了抗敌重任。
B.文章连续运用六个“九十九”构成的排比句,通过夸张手法,表现了巴贵当戎杀敌的艰难。
C.巴贵当戎以盛大的赶秋场面来吸引敌人,使得他们丢弓弃弩,无心战斗,最终全军覆没。
D.文章补叙巴贵当戎的传说,交代赶秋正是为纪念这位英雄而产生的,使文章内容更完整。
3.文中关于苗乡人“赶秋”的场面描写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4.“赶秋”是湘西苗族的传统习俗,其中寄寓着苗乡人怎样的民族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2-23更新 | 421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二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夭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书中人都有可爱可怜之处。
B.作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
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B.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二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C.十二钗的悲剧从综合来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D.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3.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相同的一项是(     
A.《百合花》B.《哈姆莱特》
C.《孔雀东南飞》D.《窦娥冤》
4.“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是材料二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请分析概括作者“引用”和“举例”的目的。
5.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三则材料,以“宝、黛爱情悲剧”或“宝、钗婚姻悲剧”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2023-02-23更新 | 333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七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