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骊邑而还。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赉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追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税赋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凡所谓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夫虞、夏之主,贵为天子,亲处穷苦之实以徇百姓,尚何于法!且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境,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之。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B.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C.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D.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大,逐客(搜索,寻找)
越陌度阡,枉用相(问候,探望)
若无罪而死地(走向)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何以异(表现)
B.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亲附,归服)
师不必于弟子(才德优秀)
之以饥馑(接续)
当道者(门槛)
C.散六国之(通“纵”,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
知不可乎得(屡次,多次)
若不秦,将焉取之(侵损,削减)
大礼不辞小(责备)
D.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之(捶打,拷打)
刀而藏之(揩拭)
如听仙乐耳明(暂时)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也(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被驱逐将要离开秦国时,写《谏逐客书》上书秦王,列举事实,陈述利害,晓之以理,秦王看后幡然悔悟。
B.秦王召回李斯并恢复他的官职后,采纳他的计策,先借助收买、刺杀等手段,再用武力征伐,最终统一了天下。
C.秦二世认为天下已经平定,可以兴建宫室彰显成功,不应效仿虞夏君主处于穷苦的实境、依从平民百姓的做法。
D.赵高对李斯严刑逼供,使他服罪。秦二世十分高兴,认为赵高虽然地位低微,却功劳巨大,因此任命他为丞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所谓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
(2)外攘四夷以安边境,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
5.秦朝在二世时灭亡,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孙弘,菑川薛人也。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武帝初即位,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

元光五年,复征贤良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弘。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见,容貌甚丽,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时方通西南夷,巴、蜀苦之,诏使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上察其行慎厚,习文法吏事,说之,一岁中至左内史。常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上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背其约以顺上指。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始为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弘为人谈笑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养后母孝谨,后母卒,服丧三年。时上方兴功业娄举贤良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然其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常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后淮南、衡山谋反,治党与方急,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侯,居宰相位,恐病死无以塞责,乃上书告归。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有瘳,视事。凡为丞相御史六岁,年八十,终丞相位。

(节选自《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上方兴功业娄/举贤良/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B.时/上方兴功业/娄举贤良/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C.时/上方兴功业娄/举贤良/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D.时/上方兴功业/娄举贤良/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汉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
B.贤良文学是汉代选官取士的重要科目之一,文中公孙弘因精通经学而被征召。
C.策奏指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文中指公孙弘在病好后重新上朝理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弘仕途坎坷、大器晚成。年少时做过狱吏,有罪被免官,后来在海边放过猪。在四十多岁时才开始学习《春秋》,六十岁时被征召为博士。
B.公孙弘精通《春秋》,靠经学做官。汉武帝刚刚继位时,他靠贤良文学做官,可因为出使匈奴不合圣意,免官回乡,后来又靠贤良文学拜为博士。
C.公孙弘为官谨慎,受到皇帝厚待。他从不在朝堂上与人当面反驳争论,汲黯公开责备他不忠诚,还多次诋毁他,他依然与汲黯相处很好。
D.公孙弘节俭自处,招揽贤才。他的俸禄全都拿出来供给亲朋故旧和门客衣食,家无余财,营建客馆,招请贤士,为国聚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人多诈而无情,始为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
(2)诸常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
5.公孙弘为何身居高位却家无余财?他是怎么解说的?请简要说明。
2022-08-3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琴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夫差既许越成,乃大戒师徒,将以伐齐。申胥进谏曰:“昔天以越赐吴,而王弗受。夫天命有反,今越王勾践恐惧而改其谋,舍其愆令,轻其征赋,施民所善,去民所恶,身自约也,裕其众庶,其民殷众,以多甲兵。越之在吴,犹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夫越王之不忘败吴,于其心也侙然,服士以伺吾闲。今王非越是图,而以为忧。夫齐、鲁譬诸疾,疥癣也,岂能涉江淮而与我争此地哉?今王罢民于姑苏,天夺吾食,都鄙荐饥。越人必来袭我,王虽悔之,其犹有及乎?”王弗听。十二年,遂伐齐。齐人与战于艾陵,齐师败绩,吴人有功。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曰:“昔吾先王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则罪吾众挠乱百度,以妖孽吴国。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岂敢自多,先王之钟鼓,实式灵之。告于大夫。”申胥释剑而对曰:“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曰:‘余令而不违。’夫不违,亡之阶也。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也,亦有以弃之。用能援持盈以没,而骤救倾以时。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是吴命之短也。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遂自杀。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鴺,而投之于江。

(节选自《国语》卷十九)


【注】①申胥:伍子胥,春秋吴国大夫。②黎老:老人。文中指贤能的老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吾先王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则罪吾众/
B.昔吾先王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则罪吾众/
C.昔吾先王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则罪吾众/
D.昔吾先王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则罪吾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和解、媾和。文中的“夫差既许越成”是说夫差已经答应了越国的求和。
B.齐、鲁,先秦的两个诸侯国,其疆域主要在今山东省,故今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
C.孤,古代王侯的自称。与之相类似的词语还有寡人,不谷、朕、哀家等。
D.敢,冒昧。它在文中的用法与“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吴王夫差进攻齐国的计划,伍子胥坚决反对,夫差没有听他的劝谏,在打败齐国回来之后还得意洋洋地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伍子胥,向他炫耀。
B.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改变了原来的谋略,具体措施有轻徭薄赋、实施百姓喜欢的措施、亲自倡行节俭等,使得能够作战的军队的人数增加。
C.伍子胥把夫差与先王进行了对比,认为先王任用贤能,所以能够履险如夷,最终成功,而夫差疏离贤人,居然与儿童谋划国家大事,必将失败。
D.伍子胥预感越国将要灭掉吴国,不忍心亲眼看到吴王被生擒,于是就自杀了,但他的自杀并没有唤醒昏庸的夫差,其尸体还被装入皮袋投进了江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人必来袭我,王虽悔之,其犹有及乎?
(2)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
5.伍子胥是怎样生动解说齐鲁与越国对于吴国的危害的?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子怀谏,为节度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力,军中赖之。辛亥,上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曰:“臣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上曰:“善。”既而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以爱憎移诸将,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大噪,请为留后。兴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皆曰:“诺。”兴乃杀蒋士则等,迁怀谏。魏博监军以状闻,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上从之,以兴为魏博节度使。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B.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C.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D.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与“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两句中的“窃”字含义相同。
B.“乘间而谋己故也”与“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季氏将伐颛臾》)两句中的“故”字含义相同。
C.“然则向日分兵之策”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两句中的“向”字含义不同。
D.“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与“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易”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僮蒋士则趁田季安去世、怀谏年幼弱小之际,独揽魏博的军政大权,凭个人好恶调换众将职位,引发众怒,后来被田兴杀掉。
B.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避免他们因兵权集中而嚣张跋扈,趁机谋乱。
C.宰相李吉甫先是主张对魏博用兵,后又在魏博易主的时候,建议朝廷观其变化,但他的意见都遭到了李绛反对,也未被宪宗采纳。
D.宪宗采纳李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避免了战争,任命田兴为节度使,后犒赏军士,免除魏博一年赋税,并在田兴入朝时善待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
(2)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
5.两河藩镇中成德、兖郓的使者为什么会“相顾失色”?请简要说明。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庶子,战国时指年轻的家臣,这一职位与甘罗的年龄非常相称。
B.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C.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意思相同。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被文应侯绞死的结局为警示,最后成功说服张唐。
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2)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5.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将以刘縯、刘秀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刘玄除之。縯部将刘稷勇冠三军,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縯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即日杀之。刘玄以族兄光禄勋赐为大司徒。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更始遣王匡攻洛阳,京兆诸县及城中共起兵杀王莽。更始将都洛阳,以刘秀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秀乃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

更始北都洛阳,分遣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使者至上谷,上谷太守扶风耿况迎,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功曹寇恂勒兵入见使者,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更始以刘秀行大司马事,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

大司马秀至河北,所过郡县,考察官吏,黜陟能否,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秀皆不受。

南阳邓禹杖策追秀,及于邺。秀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秀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秀笑,因留宿间语。禹进说曰:“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秀大悦,因令禹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B.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C.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D.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是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
B.大司马,商时开始设置,位列三公,西汉时是行政最高官职的称呼。
C.持节,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到外国或者地方出使。
D.牛酒,指的是牛和酒,是古代用来当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帝利用刘稷不肯接受任命一事,逮捕了刘稷、刘縯,并趁机在当天就杀了他们,同时任命同族兄长光禄勋刘赐为大司徒。是否要为兄长报仇,成为摆在刘秀面前的一道难题。
B.刘秀去宛城向更始帝请罪,他不夸耀自己的战功,不和其他官员说私心话,不敢为刘縯服丧,只是一直责备自己有罪。实则是不打草惊蛇,是刘秀图谋大业前的蛰伏。
C.使者在上古郡巡行时,收下太守耿况的印信,但是言而无信,过了一夜还不归还。功曹寇恂先礼后兵,劝说使者无效后,吆喝左右的随从召唤耿况,强取印信给耿况戴上。
D.刘秀作为大司马,镇守慰问河北各州郡时,惩处奸邪之人,平反冤案,释放无罪的囚徒,废除王莽的苛政。同时,他深谋远虑,招揽了许多英雄豪杰,获得了百姓的爱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秀乃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
(2)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
5.邓禹从哪三个方面劝说刘秀图谋大志?请作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已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果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注]①牛仙客:边疆小吏出身,目不知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B.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C.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D.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书郎,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的官员。东汉朝廷藏书于东观,置校书郎中。后魏秘书省始置校书郎,唐秘书省与弘文馆皆置。
B.右拾遗,隶属于中书省的谏官,即咨询建议的官员,字面意思是捡起皇帝的遗漏(政策失误),相当于当代的监察兼助理机构人员。
C.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D.丁母丧,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遭逢母亲的丧事,官员要辞官归乡,为母守孝一年。也称“丁艰”“丁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天资聪颖,才华出众。他幼时聪明敏捷,擅写文章。十三岁时,写信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得到赞赏,后考中进士。
B.张九龄思虑周密,富有远见。安禄山战败,皇上要赦免。张九龄认为安禄山绝非善类,将来必为祸害,劝杀之,以绝后患。
C.张九龄不囿私情,直言无讳。张说对他有知遇之恩,但是当张说处事不当时,张九龄却能直言相劝,说官爵应以德望为先。
D.张九龄深受信任,仕途顺利。登进士第后,张九龄生前先后担任过校书郎、司勋员外郎、中书侍郎、尚书右丞相、司徒等职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2)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5.李林甫为何要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请简要说明。
2022-07-11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龙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项脊轩志》)

(二)

先生在孕时,家数见祯瑞,有虹起于庭,其光属天,故名先生有光。熙甫,其字也。九岁,能成文章,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以选贡入南太学。岁庚子,张文毅公考士,得其文,谓为贾、董再生,将置第一,而疑太学多他省人,更置第二。其后八上春官,不第。于是读书谈道于嘉定之安亭江上,四方来学者常数十百人。岁乙丑,余文敏公当分试礼闱,得其文,示同事,无不叹服。既见熙甫姓名,相贺得人。廷试,入三甲,选为湖州长兴县令。长兴在湖山间,多盗而好讼。听讼时,引儿童妇女与吴语,务得其情,事有可解者,立解之,不数数具狱。有重囚母死当葬熙甫纵之归治葬事毕还就狱有劝之逸去者囚不忍相负也?大户鱼肉小民者,按问无所纵舍。尝梦两人头飞来啮臂,若有所诉。明日,有提两人头,自言奴通其妾,辄渐以闻。熙甫令罢去,潜踪迹之,实欲纳奴妾耳,遂论如法。通判顺德,具疏乞致仕,辇下诸公不为上。熙甫至顺德,为土室蓬户,读书其中,不类居官者。庚午入贺,太仆寺留熙甫纂修寺志,遂引先生为南京太仆寺寺丞。旦夕且致大用,又阁中藏书,多世所未见,方欲遍观以尽作者之变。亡何,不起矣。天下士闻者,莫不悲之。

先生于书无所不通,然其大指,必取衷六经。而好太史公书,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然先生不独以文章名世,而其操行高洁,多人所难及者,余益为之叹慕云。

(节选自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扃牖而居                      扃牖:关闭窗户
B.有神护者                      殆:恐怕
C.其光                         属:连接
D.不数数具狱                      数数:屡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重囚母死/当葬/熙甫纵之/归治葬事毕/还就狱/有劝之逸去者/囚不忍相负也
B.有重囚母死/当葬/熙甫纵之/归治葬事/毕还就狱/有劝之/逸去者囚/不忍相负也
C.有重囚/母死当葬/熙甫纵之归/治葬事毕/还就狱/有劝之逸去者/囚不忍相负也
D.有重囚/母死当葬/熙甫纵之归/治葬事/毕还就狱/有劝之/逸去者囚/不忍相负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所执,用以指画和记录君命或上奏内容。
B.庚子,干支历的一年,“庚”为天干,“子”为地支。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配合,用于纪时。
C.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D.礼闱,指古代科举考试之会试,因其为礼部主办而得名。应考者为举人,录取者称“进士”,第一名称“会元”。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曾九上春官,屡败屡试,这与年少时祖母对他寄予厚望,背负着重振家声的重任有关。
B.归有光天资聪颖,还未成年就在项脊轩苦读,后曾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其道德文章备受推崇。
C.归有光体恤百姓,审判听讼,不用官话而用吴语,以方便百姓申诉,对鱼肉百姓的大户绝不姑息。
D.归有光晚年获重用,任太仆寺寺丞,本想借机博览阁中藏书,不久却一病不起,让天下读书人为之感伤。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3)熙甫令罢去,潜踪迹之,实欲纳奴妾耳,遂论如法。
2022-07-0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资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贞观十年,为侍中。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

十七年,疾甚。征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二十二》,有删减)


注:①隐大子:指李建成。

(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征书檄   典:主管B.既闻征所为,召之   促:立刻
C.惧满溢则思江海百川   下:向下D.仁者播其   惠:仁爱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B.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C.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D.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始置于秦代,太子出行时为先导,唐代沿称,掌东宫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刊缉贮藏。
B.贞观,年号名称。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明清时期亦有以年号作为皇帝称呼的,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C.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陛下”后来演变为臣民对帝王的尊称。
D.三驱,三匹马牵引的车驾。古时帝王田猎出行时阵容浩大,车驾豪奢,魏征提出“三驱以为度”,劝谏帝王戒奢从简。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经历坎坷。他年幼命途多舛,处境悲凉。曾先后受任于元宝藏、李密、窦建德、李建成和李世民。
B.魏征正直敢言。当身为皇帝的李世民责备魏征令他们兄弟相争时,魏征却直言若太子听从自己的建议,便不会有杀身之祸。
C.魏征尽忠职守。他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积极进谏,共上奏二百多条奏章,全都切中事理并合乎太宗心意。
D.魏征胸怀社稷。他以隋朝灭亡的教训劝谏太宗知足节用;他劝谏太宗“十思”,并为其描绘了治国理政的美好图景。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
(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3)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022-07-06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B.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C.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D.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禅位,古代君王将首领之位禅让给贤人。文本中提到的尧、舜、禹依次禅让,传为佳话,体现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
B.千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C.西伯,爵位,周代的爵位依次分为公、伯、侯、子、男五等,均世袭。西伯一般指周文王姬昌,文中指的是周武王。
D.甲子,干支之一,顺序为第一个。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文中“甲子”用来计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运筹帷幄,善于利用敌方弱点,看准殷商混乱的时机,举兵伐纣,获得成功。
B.武王重诺守信,告诉胶鬲到达殷都郊外的日子后,不顾劝阻,日夜兼程,准时到达。
C.武王礼贤下士,虚心向长者询问殷商亡国的原因;长者在约定的时间内告诉了他。
D.作者认为禹、舜、汤、武等先贤的成功,与他们善于凭借外物、因势行事等分不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
(2)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
5.殷商灭亡的内部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2-07-01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皇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