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文帝黄初四年春三月,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五月,太子禅即位,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将入寇,与群下谋之。丞相司马魏延曰:“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横门①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始,亮使赵云、邓芝为疑兵据箕谷,而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魏以汉昭烈②既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及出军祁山,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大破之,士卒离散。亮乃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③,文公④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是时,赵云、邓芝兵亦败于箕谷。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有删改)


【注】①横门:长安城北西侧第一门。②汉昭烈:指刘备。③得臣:春秋楚人。曾率楚军围宋,与救宋之晋、齐、秦联军战于城濮,楚军溃败,被楚成王赐死。④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B.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C.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D.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子,中国古代帝王继任者的称谓,后泛指太子,此处指刘禅。
B.股肱,股指大腿,肱指手臂,此处指辅佐君主的重臣。
C.邸阁,中国古代官府设立的用以储存粮食等物资的仓库。
D.四海,意同“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中的“四海”,泛指天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主看中诸葛亮的超群之才,曾在病重时交代他:假如刘禅可以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假如刘禅没有才能,诸葛亮可自己取而代之。
B.诸葛亮认为魏延一举平定咸阳以西的计划很危险,不如安稳地经由宽广平坦大道夺取陇右,而不用担心意外,所以没采用魏延之计。
C.蒋琬认为天下未平就杀害有才能、计谋的人很可惜,诸葛亮便用孙武制胜于天下和魏绛斩杀杨干的事例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
D.诸葛亮在祁山、箕谷之败后没有盲目增加兵员,而是认真反思原因并制定了赏罚分明、磨砺士兵、讲习武艺等一系列举措以求成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以汉昭烈既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
(2)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
5.诸葛亮执行军法处死马谡,为何祭吊时却流下眼泪?请结合文章分析原因。
2022-03-05更新 | 729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须贾以为雎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折齿。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雎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雎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睢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曰言之于前,明曰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恩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范雎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搏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滑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雎为客卿,与谋兵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注】①永巷,宫中长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B.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C.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D.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宫,皇帝正式宫殿之外的临时居室,供皇帝居住休息之用。
B.宦者,古代侍奉皇帝、宰相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C.太后,后世一般专用为帝王母之称。
D.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祭祀时需遵守礼仪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把国家大事泄露给齐国,在魏国受到了严刑拷打;王稽出使魏国时将范雎藏在车里偷偷地运回了秦国,并把他推荐给秦王。
B.范雎认为凭着秦国的强大完全可以称霸,但是因为穰侯没有尽心为秦国谋划以及秦王的计谋有所失误才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C.范雎来到秦国后,得到了秦王的信任,秦王不仅虚心听取了范雎的治国谋略,还任命范雎为客卿,与他共同谋划军事。
D.范雎建议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与中原各国结交,并把中原作为控制天下的枢纽,先去攻打楚国赵国,然后再兼并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2)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
5.请概括说明范雎开始不敢回答秦王问话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铉,字伯玉,武进人,占籍顺天之大兴。铉少有大志,以圣贤自期许。年十八举乡试第一。明年,崇祯改元,成进士。不习为吏,改扬州府教授日训诸生,燕居言动,俱有规格,诸生严惮之。历国子博士、工部主事。帝方锐意综核,疑廷臣朋党营私。度支告匮,四方亟用兵,饷不敷,遣中官张彝宪总理户、工二部,建专署,檄诸曹谒见,礼视堂官。铉耻之,再疏争,不纳。乃约两部诸僚,私谒者众唾其面,彝宪愠甚。铉当榷税杭州,辞疾请假。彝宪劾铉误军机,铉落职,杜门谢客,躬爨以养父母。十七年春,始起兵部主事,巡视皇城。闻大同陷,疏曰:宣、大,京师北门。大同陷则宣府危,宣府危,大事去矣。请急撤回监宣中官杜勋,专任巡抚朱之冯。勋二心偾事,之冯忠恳,可属大事。不报。未几,勋以宣府下贼,贼杀之冯,烽火逼京师。铉奔告母:母可且逃匿。儿受国恩,义当死。铉母章时年八十余矣,呵曰:尔受国恩,我不受国恩乎!庑下井,是我死所也。铉哭而去。城破,趋入朝,宫人纷纷出。知帝已崩,解牙牌拜授家人,即投金水河。家人争前挽之铉怒口啮其臂得脱遂跃入水水浅濡首泥中乃绝母闻即投井,妾王随之,皆死。贼踞大内,逾月始去。金水河冠袍泛泛见水上,内官群指之曰:此金兵部也。弟錝辨其尸,验网巾环,得铉首归,合以木身,如礼而殓。事竣,錝自经。后赠铉太仆少卿,谥忠节。本朝赐谥忠洁。右范景文至铉二十有一人,皆自引决。其他率委蛇见贼。贼以大僚多误国,概囚絷之。庶官则或用或否,用者下吏政府铨除,不用者诸伪将搒掠取其赀,大氐降者十七,刑者十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家人争前挽之/铉怒口啮/其臂得脱/遂跃入水/水浅/濡首泥中/乃绝/
B.家人争前挽之/铉怒/口啮其臂/得脱/遂跃入水/水浅/濡首泥中/乃绝/
C.家人争前挽之/铉怒/口啮其臂/得脱/遂跃入水/水浅濡首/泥中乃绝/
D.家人争前挽之/铉怒口啮/其臂得脱/遂跃入水/水浅濡首/泥中乃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又称秋闱,明清两代每年八月在各省省城举行的科举考试。中试者为“举人”。
B.改元,指封建时期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那年称为元年。
C.教授,原指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明清两代的府学均设教授,主管课试等事务。
D.堂官,明清对中央各部长官如尚书、侍郎等的通称,因在各衙署大堂办公而得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宦官张彝宪受皇上委派建立专门的官署总理户部、工部,下公文让众官员去参拜他。金铉以之为耻,当众向他吐口水。
B.金铉认为宣府是京城的屏障,宣府陷落,会威胁到京城,而监管宣府的太监杜勋怀有二心,一定会败事。后来果如其言。
C.金铉的母亲深明大义、忠贞节烈,京师危急之际,没有听从儿子的劝说逃匿,在得知金铉投河后,亦投井自尽。
D.明朝灭亡,金铉等21人自杀。降贼的官员中,只有部分普通的官员被贼人选拔授予官职,其余大多没有好下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训诸生,燕居言动,俱有规格,诸生严惮之。
(2)其他率委蛇见贼。贼以大僚多误国,概囚絷之。
5.清廷赐金铉谥号为“忠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德祐初,诏天下勤王,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二)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拜为典属国,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深于此                      恨:遗憾
B.南乡拜而死                      南乡:面朝南
C.归营                            舆:用车子载送
D.不饮食                         绝:全然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B.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C.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D.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为取士考试的形式。
B.德佑,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古代帝王在位期间用年号来纪年。
C.单于,意为广大之貌,是少数民族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D.秩,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
4.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不顾朋友劝阻,召集郡中豪杰上万人响应皇帝的诏令,并倾尽家财为军费。
B.文天祥逃到南岭时,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他仓皇出逃,后来被王惟义逮捕。
C.单于希望苏武能效忠自己,他先斩虞常,又以剑威逼张胜,试图胁迫苏武投降。
D.文天祥求死殉国,苏武自杀保全气节,他们不屈的民族气节感动了外族首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3)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022-01-28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微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而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稷、契、皋陶,舜帝时名臣。③龙逄,夏桀的臣子;比干,商纣的臣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B.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C.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D.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2.下列对文中 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古代官署大理寺的简称,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
B.亲戚,指与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亲指族内有血亲之人,戚指族外有姻亲之人。
C.辞色,言辞和神色。文中指太宗面对大臣奏事时庄重、严肃的言语和态度。
D.弑,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属于重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善于自省,他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
B.魏征做事不留痕迹、远避嫌疑,隐瞒了袒护亲戚的事实;唐太宗对此有些不满意,派人责令他以后做事要保留证据。
C.魏征向太宗提出“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的愿望,意在劝谏太宗要与大臣同心,共享尊荣,避免重蹈桀纣覆辙。
D.唐太宗为了知道自己的过错,曾以虞世基逢迎隋炀帝的下场来告诫公卿大臣对待政事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2)苟其君愎而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5.太宗为何对受贿枉法的长孙顺德,不但不治罪,反而还当庭赏赐绢帛?请简要说明原因。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二)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刻苦学儒,不奖励             俟:等待
B.是改太子右庶子                    坐:因为
C.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凡:凡是
D.位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低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B.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C.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D.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是对参加科举殿试录取为一、二、三甲者的统称。
B.谥,是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有美谥、平谥和恶谥之分。
C.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用文言写的内容充实、质朴流畅的散体文,与骈文相对。
D.经传,经指儒家的经典,传指与经书相关的传记,后以经传泛指儒家的重要典籍。
4.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从小失去了父亲,寄养在堂兄家中, 他勤奋钻研儒家经典,后来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在当时知名。
B.韩愈说话率直、无所回避,操行正直,不擅长应付世务,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因触怒皇帝而被贬。
C.韩愈为人宽宏通达,与人交往不受对方身份地位的影响。在裴锷、孟郊和张籍寒微之时,他就尊重赏识他们,也因此被人非议。
D.韩愈乐于奖掖后辈。他把十几个后辈招进家中教导,即使影响自己的生活也不在意;他为李蟠作《师说》来嘉奖和鼓励他。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2022-01-19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江子一,字元亮,济阳考城人。子一少慷慨有大志。家贫,以孝闻。苦侍养多阙,因终身蔬食。仕梁起家为王国侍郎、奉朝请。上书言事,为当轴所排,乃拜表求入北为刺客。武帝异之。又启求观书秘阁,武帝许之,有敕直华林省。其姑夫左卫将军朱异权要当朝,休下之日,宾客辐凑,子一未尝造门,其高洁如此。为遂昌、曲阿令,皆著美绩。后为南津校尉。弟子四,历尚书金部郎,大同初,迁右丞。兄弟性并刚烈。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子四乃趋前代炯等对,对甚激切。帝怒呼缚之,子四乃据地不受。帝怒亦歇,乃释之,犹坐免职。及侯景攻陷历阳,自横江将度,子一帅舟师千余人于下流欲邀之。其副董桃生走,子一乃退还南洲,收余众步赴建邺,见于文德殿。已而贼亦至。帝怒之,具以事对,且曰:“臣以身许国,常恐不得其死,今日之事,何所复惜?不死阙前,终死阙后耳。”子一启太宗曰:“今贼围未合,可击之;迨贼垒立,无所用武也。请开承明门出战。”帝许之。子一及弟尚书左丞子四、东宫直殿主帅子五并力战直前。子一乃身先士卒,抽戈独进,群贼夹攻之,属者莫敢继。贼坐甲不起。子一引槊撞之,贼纵突骑,众并缩。子一刺其骑,骑倒槊折,贼解其肩,时年六十二。弟曰:“与兄俱出,何敢独旋?”乃免胄赴敌,子四槊洞胸死;子五伤脰,还至堑一恸而绝。贼义子一之勇,归之,面如生。诏曰:“祸故有闻,良以矜恻,死事加等,抑惟旧章,可赠子一给事黄门侍郎,子四中书侍郎,子五散骑侍郎。”侯景平,世祖又追赠子一侍中,谥义子。

(节选自《南史·江子一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B.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C.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D.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玛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成语“白手起家”中的“起家”是一样的。
B.当轴,比喻官居要职的当权者。古汉语中当涂、当路、用事都有“当权”之意。
C.免胄,脱下头盔。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古称帝王或贵族的后代,也叫“胄”。
D.追赠,一般是指给已己死的官吏追封官爵,与按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的谥号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子一以孝闻名,尽心侍亲。他家中贫困,经济拮据,因为奉养父母缺少足够资粮,于是便终身吃粗茶淡饭。
B.江子一不慕权贵,政声良好。他从不拜访他位居权要的姑父左卫将军朱异,他曾担任两县县令,颇有政绩。
C.江子一性情刚烈,敢于言事。他曾因上书言事,被官居要职的大臣排挤,还因与皇帝发生激烈对抗而被免职。
D.江子一忠君爱国,一门忠烈。他作战勇敢,视死如归,其弟子四、子五,皆是大勇之人,后都死于侯景之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休下之日,宾客辐凑,子一未尝造门,其高洁如此。
(2)今贼围未合,可击之;迨贼垒立,无所用武也。
5.江子一是古代著名爱国英雄。《梁书》评价其“捐躯殉节,赴死如归”,文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感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注释:①繒(zēng):一种用丝绳系住用以射飞鸟的短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指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书”即传说中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曾祖父。
D.“家”是先秦时诸侯统治的地方,即诸侯的采地食邑,先秦时,卿大夫封地称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崇尚谦虚不张扬的德性。就像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德行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十分愚钝。
B.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一致。
C.老子推崇“道”的思想学说。“道”就是一种虚无,是顺应自然,以无为来适应各种变化,所以司马迁认为他的著作措辞微妙不易理解。
D.老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老庄申韩“四子”的合传,“四子”学术皆以“道德”为依归,而老子思想更见深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2)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5.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2022-01-05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二)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三)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颡:额头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惠王自称魏国为晋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和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共七篇,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B.乡党,泛指乡里、家乡;也可指乡族朋友,文中指后者。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之乡党。
C.孝悌,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儒家非常重视“孝悌”之义,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重要条件。
D.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罃,因秦国的压力,魏惠王曾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惠”是其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中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正是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们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对于人性孟子也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在文段一中他说人们如果能够扩充四端,便足以安定天下,反之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
C.文段三中孟子告诉梁惠王要实施“仁政”,只需减省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秦楚。
D.文段三中孟子为了让梁惠王进一步相信自己的治国良方——施行仁政是无敌于天下的,他还帮助梁惠王具体分析了敌国的致命弱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5.文段二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作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义熙五年庚寅朔日,南燕主超朝会群臣,议掠晋人以补伎。韩卓言曰:“陛下不养士息民,恢复先业,而侵南邻以广仇雠,可乎!”不听。二月,燕将慕容兴宗帅骑寇宿豫、掠之,超简男女二千五百付太乐。三月,刘裕抗表伐南燕,朝议以为不可,惟左仆射孟昶等数人以为必克,劝裕行。五月,进至琅邪。或谓裕曰:“燕人若塞大岘之险,坚壁清野、奈何?”裕曰:“鲜卑不知远计,谓我孤军远入,不能持久,不过进据临朐,退守广固,必不能守险清野,敢为诸君保之。”闻晋军至,公孙五楼谏曰:“吴兵轻果不可争锋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徐简精骑南绝其粮道”超曰:“今岁星居齐,以天道推之,不战自克。奈何芟苗徙民,先自蹙弱乎!”辅国将军贺赖卢苦谏不从。刘裕既过大岘,喜形于色,命方轨徐进,后与燕兵战于临朐南,日向昃,胜负未决。参军胡籓言于裕曰:“燕悉兵出战,城中必寡,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遂遣籓潜师出燕兵后,拔临朐。超遁还广固。裕筑长围守之;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北方之民执兵负粮归裕者,日以千数。秦王兴遣使谓裕曰:“秦已遣铁骑十万屯洛阳。晋军不还,当长驱而进。”裕曰:“我克燕之后,当取关、洛。今能自送,便可速来!”刘穆之见裕,尤之曰:“此语不足以威敌。若羌寇奄至,不审何以待之?”裕笑曰:“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是自张大之辞也。自保不暇,何能救人邪!”丁亥,刘裕悉众攻城。或曰:“今日往亡,不利行师。”裕曰:“我往彼亡,何为不利!”四面急攻之。超辇而登城,仰天叹曰:“兴废、命也!”逾城走,追获之。送诣建康。六月,以刘裕为太尉、中书监,加黄钺;裕受黄钺,馀固辞。

(《通鉴经事本末·刘裕灭南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兵轻/果不可争锋/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徐简/精骑南绝其粮道/
B.吴兵轻果/不可争锋/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徐简/精骑南绝其粮道/
C.吴兵轻/果不可争锋/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徐简精骑/南绝其粮道
D.吴兵轻果/不可争锋/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徐简精骑/南绝其粮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朔日,即农历每月的初一,常“朔望”连称,折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B.抗表,即向皇帝上奏章,“表”是封建时期臣属向帝王分条陈述的的一种文体。
C.建康,南京古称,又名金陵,曾为东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
D.黄钺,以黄金力饰的斧,象征王权,为帝工专用,或特赐给专主征伐的重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裕在南燕将领慕容兴宗受命进犯晋朝宿豫、劫掠财货人口之后,在几位朝臣的支持下,不久率军攻打南燕。
B.刘裕认为,鲜卑一定以为劳师远征的晋军如果作战得利即攻占临朐,不利则退守广固,所以必不会凭险拒守。
C.刘裕率军通过大岘之险后,非常高兴,下令兵车并行前进,后与燕军在临朐南鏖战,日近黄昏也未分胜负。
D.刘裕认为,秦王自顾不暇,更无力救南燕,在洛阳驻兵十万是夸大之词,因而与秦使者针锋相对,态度强硬。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悉兵出战,成中必寡,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5.刘裕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