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3 道试题
21-22高一上·全国·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吴潘二子事

(清)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皆不足传也,惟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论罪深刻,余亦悯然。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B.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C.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D.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路”。
B.《国语》,又称《左氏外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C.梓行,刻版印行。现在仍然使用的“付梓”一词,亦沿用此意。
D.及第,专指科举考试中状元,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炎、潘柽章既有才华又有气节,在明亡之后,放弃寻求功名之路,以诗文自豪自娱。
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广泛地搜集材料,埋头写作。
C.吴炎、潘柽章经过数年努力,逐渐有了名声,因此被列入《明书》校阅者的姓名之中。
D.吴炎、潘柽章二人都十分孝敬父母,友爱朋友,以古人为榜样,行事一致,性情相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
(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
2022-02-0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八单元培优测试卷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注】①唱黄鸡: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流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C.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D.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
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二宿。
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
D.舳舻,“舳”是船尾,“舻”是船头,舳舻连称则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月明之夜与友人们泛舟赤壁矶下的长江,他们享受着江天美景,饮酒放歌,快乐似神仙,暂时忘却了人世间一切不顺心事。
B.苏轼乐极之后情绪变得低落,原因是有人倚歌吹着悲凉的洞箫应和,那洞箫声似乎有让深渊里蛟龙起舞、孤舟上寡妇哭泣的魔力。
C.苏轼询问朋友为何感伤,朋友回答是英雄曹操及其业绩尚且消失不见,更何况你我凡夫俗子,平凡生命难得像长江、明月般永恒。
D.苏轼被聋医庞安常治好病之后,与他一起游玩清泉寺和兰溪,看着兰芽浸溪、溪水向西流逝,听着子规鸟啼叫,作歌时悲从中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5.《游沙湖》如何从侧面表现苏轼对庞安常的欣赏?请简要概括。
2022-01-30更新 | 805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七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庐江太守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以状白曹操曰:“严刺史昔为公所用,而李术害之,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今术必复诡说求救。明公居阿衡之任,海内所瞻,愿敕执事,勿复听受。”因举兵攻术于皖城。术求救于操,操不救,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二万余人。七年秋九月,曹操下书责孙权任子。权召群僚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决。权引周瑜诣吴夫人前定议。瑜曰:“昔楚国初封,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遂据荆、扬,至于南海,传业延祚,九百余年。今将军承父兄余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如此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彼自亡之不暇,焉能害人。”吴夫人曰:“公瑾议是也。”遂不送质。

十三年八月,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威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授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B.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C.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D.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侍从左右供使令的人,也可用以称呼对方,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执事”就是对秦伯的敬称。
B.任子,即人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征戍将领、地方长官、少数民族首领向君主、上司提供人质。纳质者如兵败降敌或反叛,人质要受惩罚或被斩首。
C.南面称孤,即称王称帝。南面,面对南方,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接见群臣或卿大夫接见僚属,都面向南而坐。
D.江表,指长江以北的地区。江,古文中专指长江;表,外面;长江以北的地区从中原地区看,地处长江之外。三国时的江表一般指孙氏的统治地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术不愿归附孙权,还收容孙权反叛逃亡的部属。孙权把这一情况禀报曹操,希望在自己讨伐李术时,曹操不要听信其花言巧语而帮助他。
B.面对曹操索要任子的要求,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张昭、秦松等人犹豫不决;周瑜却认为境内富饶,人心安定,不需受制于人,只需静观局势变化。
C.鲁肃认为荆州与江东相邻,江山险固,沃野万里,百姓富裕,是称帝为王所凭借的资本;所以建议孙权去安抚刘表的部属,拉拢刘备。
D.鲁肃说如果刘备与刘表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就应该安抚他们,同他们结为盟友;如果刘备与他们离心离德,就应另想办法,来成就大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术求救于操,操不救,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二万余人。
(2)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二月,上御丹凤门楼,赦天下。事毕,盛陈倡优、杂戏于门内而观之。上幸左神策军观手搏、杂戏。庚寅,监察御史杨虞卿上疏,以为:“陛下宜延对群臣,周遍顾问,惠以气色,使进忠若趋利,论政若诉冤,如此而不致升平者未之有也。”衡山人赵知微亦上疏谏上游畋无节。上虽不能用,亦不罪也。八月,上甫过公除,即事游畋,赐与无节。九月,欲以重阳大宴,拾遗李珏帅其同僚上疏曰:“伏以元朔未改,园陵尚新,虽陛下就易月之期,俯从人欲,而《礼经》着三年之制,犹服心丧。遵同轨之会始离京,告远夷之使未复命。过密弛禁,盖为齐人,合宴内庭,事将未可。”上不听。十月壬午,群臣入阁。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五人进言:“陛下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今胡寇压境,忽有急奏,不知乘舆所在。晨夕与近习狎昵,赐与过厚。夫金帛皆百姓膏血,非有功不可与。虽内藏有余,愿陛下爱之,万一四方有事,不复使有司重敛百姓。”时久无阁中论事者,上始甚讶之,谓宰相曰:“此辈何人?”对曰:“谏官。”上乃使人慰劳之,曰:“当依卿言。”宰相皆贺,然实不能用也。上尝谓给事中丁公着曰:“闻外间人多宴乐,此乃时和人安,足用为慰。”公着对曰:“此非佳事,恐渐劳圣虑。”上曰:“何故?”对曰:“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十一月,上将幸华清宫,戊午,宰相率两省供奉官诣延英门,三上表切谏,且言“如此,臣辈当扈从”。求面对,皆不听。谏官伏门下,至幕乃退。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五》,有删改)


【注】①上,这里指唐穆宗。②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而除丧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
B.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
C.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
D.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寅,文中指庚寅日,是干支纪日。庚寅日的前一天是己丑日,后一天是辛卯日。
B.重阳,即重阳节,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形成了登高等特定的习俗。
C.乘舆,天子、诸侯乘坐的车,也泛指皇帝用的器物。文中就指皇帝乘坐的车。
D.两省,这里指中书省和门下省。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草拟,由门下省审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穆宗亲临左神策军观看徒手搏、杂戏表演,后来杨虞卿上奏进谏,赵知微也上奏进谏,唐穆宗即使不能采用他们的谏言,也没有怪罪他们。
B.唐穆宗在八月刚刚除去丧服,就沉迷于出游打猎,过分地赏赐臣下。唐穆宗想要在重阳节举行盛大宴会,但遭到了拾遗李珏及其同僚的劝谏。
C.唐穆宗面对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人的进言,竟然不知他们谏官的身份。唐穆宗派人慰问犒劳他们,并采纳了他们的谏言,宰相都祝贺。
D.唐穆宗认为宫外的人经常饮宴游乐是令人欣慰的好事情,体现了国泰民安,大臣丁公著有忧患意识,认为这会成为劳烦皇帝忧虑的开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进忠若趋利,论政若诉冤,如此而不致升平者未之有也。
(2)晨夕与近习狎昵,赐与过厚。夫金帛皆百姓膏血,非有功不可与。
5.同样是劝谏唐穆宗,杨虞卿和李珏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注]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乃使使者致万家之于智伯。智伯说,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桓子曰:“善。”

智伯又求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与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谋士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逆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大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注]狃:习惯,拘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
B.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
C.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
D.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文中指封邑,古代诸侯给大臣的封地。“万家之邑”指一万户人口的封地。
B.大夫,古代官名。古代国君之下一般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中又分上、中、下三等。
C.骖乘,陪乘的人。古人乘车,尊者居右边,御者居中间,另有一人居左边陪乘。
D.光,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文中“臣光日”指司马光的评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分别向韩康子、魏桓子系要土地,但他们两人开始都不肯给,后经身边的人劝说,他们才同意给智伯土地。
B.智伯向赵襄子索要皋狼的地方,但赵襄子坚决拒绝,智伯就联合韩、魏两家军队去攻打,赵襄子于是逃到晋阳。
C.疵发现在晋阳城快被攻破三家能按约分割其地时,韩康子、魏桓子竟不高兴,面有忧色,就断定两人有反叛之心。
D.韩康子、魏桓子与赵襄子三人秘密商议,约好日期一起抗击智伯,后经过激战,杀了智伯,诛灭智伯全部族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5.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说明。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士失职之祸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干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并皆天下豪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侍法而治,调吏不必才取。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缀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选自苏轼《东坡林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B.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C.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D.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即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申春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B.三代:是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战国时指夏、商、西周,秦以后才包括东周。
C.九品中正:是魏晋至明清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
D.布褐,意思是粗布短衣,这里借指平民。“布衣”“黔首”等亦可借指平民百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那些不见传记的士人估计有官员的一倍,农夫的一半,他们都是干扰百姓危害国家的人,所以应尽数铲除掉。
B.作者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二世轻,然而当时百姓无一人造反,是因为百姓中的俊杰多数成为宾客,各有职分。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
D.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善用对比分析,加上反问句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语言整散结合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2)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
5.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任用人才的理念?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阳人郦食其家贫落魄。沛公麾下骑士适食其里中人,食其见,谓曰:“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龌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长揖不拜,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曰:“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闻言阻之,曰:“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灭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龌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B.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龌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C.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龌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D.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龌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麾下是古时候对将帅的敬称,也可称将帅的部下。“麾”是古代指挥军队用的旗子。
B.长揖是古代交际礼仪风俗,即拱手高举过头顶,鞠躬。是一种多用于平辈之间的行礼。
C.从横即合纵连横,秦国自西向东结交曰“合纵”,六国南北相连,联弱抗强曰“连横”。
D.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农本时代中华民族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多用来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郦食其前期虽然穷困潦倒,很不得意,但他胸怀大志,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在遇到沛公后,聪明才智得以施展。
B.郦食其语出不凡,寥寥数语,就使沛公转变了傲慢的态度,不但对其道歉,而且主动问计并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建议。
C.郦食其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丧失德政、抛弃道义,如果汉王能够行使仁义重封六国后裔,就可以削弱楚国的势力,面南称霸。
D.汉王起初对郦食其的建议完全赞同,并要求他赶紧刻制印信动身去执行这一决策,但听了张良的建议后,又立刻改变了想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2)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祥兴二年二月,厓山破,张弘范等置酒大会,谓文天祥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馀罪,况敢逃其死而贰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赴燕。道经吉州,痛恨不食,八日犹生,乃复食。十月,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守之。既而丞相孛罗等召见于枢密院,天祥入长揖。欲使跪,天祥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可赘跪乎?”孛罗叱左右曳之地,或抑项,或扼其背,天祥不屈。孛罗欲杀之,而元主及大臣不可。弘范病中亦表奏天祥忠于所事,欲释勿杀,乃囚之。天祥临刑,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再拜,死,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天祥为人丰颐,两目炯然,博学善论事,作文未尝起草,尤长于诗,居狱四年,忠义之气,一著于诗歌,累数十百篇。

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庐陵邓光荐曰:“天祥奉诏勤王,独行其志,屡踬而愈奋。故其军日败,势日蹙,而归附日众,从之者亡家沈族而不悔。虽人心向中国,思赵氏,亦由天祥之神气意度足以感悟之也。”

史臣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耳。宋于德佑亡矣,文天祥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终不可屈,而从容伏锧,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九文谢之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B.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C.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D.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中国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人,与丞相并非一个概念。
B.南人,指南方部分汉人。元朝统治者把全国人分成四等,南人属最下等。
C.中国,上古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文中指南宋。
D.伏锧,古代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于砧上,故称“伏锧”。也泛指被处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弘范认为文天祥在南宋王朝灭亡的时候,已经尽到忠孝之心了,如果效忠元人,也能得到高官厚禄,文天祥坚决地拒绝了。
B.文天祥被元人囚禁期间,元人敬重文天祥的忠义精神和为政才华,始终对他很恭敬,想尽一切办法劝他投降归附。
C.文天祥学问广博,对事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文思敏捷,在被元人囚禁的日子里,他把对国家的忠义之情,都倾注在诗作中。
D.庐陵邓光荐认为,受到了文天祥精神的感悟,在南宋王朝危急的时候,仍有许多人义无反顾地追随文天祥进行抗元斗争。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范病中亦表奏天祥忠于所事,欲释勿杀,乃囚之。
(2)天祥奉诏勤王,独行其志,屡踬而愈奋。
5.文中两处提到“仁”,结合你的理解,文天祥是怎样践行“仁”的?
2022-01-12更新 | 375次组卷 | 3卷引用:分层系列-第二单元综合检测B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正夫,字德初,衢州安人。未冠入太学,有声,与范致虚、吴材、江屿号四俊元丰八年南省奏名在优选而犯高鲁王讳凡五人皆当黜宣仁后曰外家私讳颁未久不可以妨寒士命置末级久之为太学录太常博士母服阕,御史中丞石豫荐之,召赴阙,道除左司谏。时方究蔡邸狱,正夫入对,徽宗语及之,徐引淮南尺布、斗粟之谣以对。帝感动,解散其狱,待蔡王如初。他日,谓正夫曰:兄弟之间,人所难言,卿独能及此,后必为公辅。又言:元祐、绍圣所修《神宗史》互有得失,当折中其说,传信万世。遂诏刊定,而以起居舍人为编修官。不阅月,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礼部侍郎。蔡京据相位,召为工部尚书,拜右丞,进中书侍郎。太学诸生习乐成,京欲官之。正夫曰:朝廷长育人材,规为时用,而使与伶官齿,策名以是,得无为士子羞乎?东封仪物已具,正夫请问,力陈不可,帝皆为之止,益喜其不与京同。政和六年,擢拜特进、少宰。才半岁,属疾,三上章告老,除安化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致仕。病小愈,丐东归,诏肩舆至内殿,长子皂民掖入坐。从容及燕云事,曰:臣起书生,军旅之事末之学,然两朝信誓之久,四海生灵之众,愿深留圣思。明日,徙节安静军,起充中太一宫使,封康国公。将行,赐之诗及砚笔、图画、药饵、香茶之属甚厚。正夫献诗谢,帝又属和以荣其归,至盱眙,病亟,命子弟作遗牍,自书留神根本,深戒持盈八字,遂卒,年五十六。太保,谥文宪,再赠太傅。

注:①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汉文帝刘恒弟淮南厉王刘长谋反事败,被徙蜀郡,途中绝食而死。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丰八年/南省奏名在优选/而犯高鲁王讳/凡五人皆当黜/宣仁后曰/外家私讳颁未久不可/以妨寒士/命置末级久之/为太学录/太常博士/
B.元丰八年/南省奏名在优选/而犯高鲁王讳/凡五人皆当黜/宜仁后曰/外家私讳颁未久/不可以妨寒士/命置末级久之/为太学录/太常博士/
C.元丰八年/南省奏名在优选/而犯高鲁王讳/凡五人皆当黜/宣仁后曰/外家私讳颁未久不可/以妨寒士/命置末级/久之/为太学录/太常博士/
D.元丰八年/南省奏名在优选/而犯高鲁王讳/凡五人皆当黜/宣仁后曰/外家私讳颁未久/不可以妨寒士/命置末级/久之/为太学录/太常博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意为尚未加冠。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称加冠,满十五岁称为“弱冠”。
B.赴阙,阙指古代皇宫大门前的楼式建筑,代指皇帝居所,文中“赴阙”指拜见皇帝。
C.东封,因汉武帝曾东至泰山封禅,此后便以“东封”代称帝王封禅,昭告天下太平。
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爵位或官职,与下文的“谥”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正夫颇有才学,早年享有声誉。他很早便进入太学,崭露头角,名声颇佳,成为“四俊”之一,多次受到举荐,因而得到皇帝召见,授予官职。
B.刘正夫委婉上谏,能够以情动人。针对蔡王一案,他回答皇帝询问时,巧妙地引用汉代著名民谣来劝谏,打动了皇帝,使得皇帝和兄弟蔡王和好。
C.刘正夫不惧权贵,遇事敢于谏言。对于蔡京授予太学诸生官职之事,刘正夫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又竭力阻止东封之事,却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
D.刘正夫鞠躬尽瘁,一生关心国事。他虽疾病缠身,上书致仕,仍心怀朝廷,关注边防之事,对皇帝提出谏言,皇帝感动于心,对他赏赐极为丰厚。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夫献诗谢,帝又属和以荣其归。至盱眙,病亟,命子弟作遗牍。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记》,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竟为无限,遂至灭亡。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魏徴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大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徵营构,五日而就。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薨,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俭约第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B.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C.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D.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
B.朕,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敬称。
C.四海,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合称四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礼记》又名《小戴礼记》,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儒学六部经典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以史为鉴,重视民心,他想造一座宫殿,材料都准备好了,但想想秦始皇的事,最终不再兴建。他知道自古帝王凡是有兴土木的大事,必须重视顺应民心。
B.太宗爱惜民力,崇尚节俭。暑气没有退,秋雨刚刚开始,皇宫中非常潮湿,公卿请求为太宗修建暖阁,唐太宗认为会浪费许多人力物力,最终也没有答应。
C.太宗善于纳谏,能听忠言。魏征向太宗进言,国君的欲望应顺应民情,否则,就会灭亡;同时指出隋炀帝贪得无厌,不讲道理,所以亡国,太宗非常赞同。
D.太宗心存仁爱,体恤臣下。太宗看到魏徴的家中没有正房,就用自己营造宫殿的材料迅速帮他营造完工;得知温彦博去世后只能在旁屋祭奠,也为他建造了祭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劝学》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唐太宗曾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