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绍兴二十三年始登进士第,除秘书丞,累迁礼部郎宫。

金主亮修汴,已有南侵意。允文上疏言“金必败盟,愿诏大臣豫思备御。”时三十年正月也。金使王全、高景山来贺生辰,口传亮悖慢语,欲得淮南地,索将相大臣议事。十月,金主渡淮,中外震恐,枢臣叶义问督江淮军,允文参谋军事。十一月壬申,金主率大军临采石。上命允文往芜湖趣显忠交权军,且犒师采石。允文至采石,我师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权败兵也。允文谓坐待显忠则误国事,遂立招诸将,勉以忠义,命诸将列大阵不动,分戈船为五,其二并东西岸而行,其一驻中流,破精兵待战,其二藏小港,备不测。部分甫毕,敌已大呼,亮数百艘绝江而来,直薄宋军,军小却。允文入阵中,抚时俊之背曰:“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几女子尔。”俊即挥双刀出,士殊死战,大败之,上慰藉嘉叹。

孝宗受禅,参知政事史浩议,欲尽弃陕西。上将召允文问陕西事,隆兴元年入对。史浩既素主弃地及拜相亟行之且亲为诏有曰弃鸡肋之无多免狼心之未已允文入对言“今日有八可战。”上问及弃地,允文以筠画地,陈其利害。上曰:“此史洁误朕。”

上命选谏官,允文以李彦颖、林光朝、王质对,三人皆鲠亮,又以文学推重于时,故荐之,久不报。曾觌荐一人,赐第,推谏议大夫。允文、克家争之,不从。允文力求去,授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进封雍国公。淳熙元年薨。后四年,上白石大阅,见军皆少壮,谓辅臣曰“虔允文行沙汰之效也。”寻诏赠太傅,赐谥忠肃。

(选自《宋史卷三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1.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史浩既素主/弃地及拜相/亟行之/且亲为/语有曰/弃鸡肋之无多/免狼心之未已
B.史浩既素主弃地/及拜相/亟行之/且亲为/诏有曰/弃鸡肋之无多/免狼心之未已
C.史浩既素/主弃地及拜相/亟行之/且亲为诏/有曰/弃鸡肋之无多/免狼心之未已
D.史浩既素主弃地/及拜相/亟行之/且亲为诏/有曰/弃鸡肋之无多/免狼心之未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就是考中进士。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能取得的最高一级功名,分为“进士及第”“进土出身”“同进士出身”三鼎甲。
B.麾,原指指挥军队用的旗帜,“麾下”一词可以指部下,也可以敬称将帅。
C.参知政事,宋朝不设丞相,以三司使、枢密使和参知政事代之。参知政事是掌管行政权,职权、礼遇接近于宰相。
D.幸,指封建时代帝王的宠爱或帝王到某地去,如《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在本文中是第二个释义。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允文很有远见,能对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他及时察觉了完颜亮将要发动战争的苗头,并提醒朝廷早做准备应对。
B.虞允文善于用兵,能出奇制胜。在采石之役中,他及时鼓舞了士气,制定了作战策略,转败为胜,体现出军事才能。
C.虞允文忠心耿耿,一心为国。在国家政事上,他极力主战,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皇帝对此大加赞叹,采纳了他的主张。
D.虞允文性格耿直,心性高傲。当发现权臣受宠,而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皇帝重视时,就不愿再留在官场,一心请辞。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部分甫毕,敌已大呼,亮麾数百艘绝江而来,直薄宋军,军小却。
(2)三人皆鲠亮,又以文学推重于时,故荐之,久不报。
5.采石之战中,虞允文是怎样来激励宋朝官兵的?
2020-11-13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六单元测试卷(基础过关+能力提升)——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单元测试定心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B.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C.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D.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2.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0-11-13更新 | 331次组卷 | 47卷引用:必修1 模块综合测评(综合复习与测试)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丁前溪

蒲松龄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既而昏暮,宿其家;莝豆饲畜,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曰:“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锉刍,刍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之,谓其意在得。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丁叹赞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

数年无耗。值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至诸,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躧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不言赠别。杨意甚亟,告丁曰:“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走伻招诸博徒,使杨坐而乞头,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婢十指,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最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宿其家                 止:让……停留
B.谓其意在得          直:通“值”,钱财
C.丁益                 异:奇特
D.不言赠别             殊:完全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申言/始忆之/躧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B.申言始忆之/躧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C.申言始忆之/躧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D.申言/始忆之/躧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前溪家中富有,他钦慕郭解的为人,喜好交游,豪爽重义。御前史台让他出来做官,丁前溪不愿意做官,逃离了家乡。
B.安丘一民舍的女主人是一个重情重义,施恩不图报的人,她尽家中所有招待丁前溪,在无马料喂丁前溪的马时,竟扯下房顶的茅草来做饲料。
C.荒灾发生后,杨家处境非常困顿,于是杨某前往诸城投奔丁前溪,希望得到帮助,丁前溪非常热情周到地接待了他,并暗中派人帮助杨某的家人。
D.蒲松龄认为,喜欢饮酒赌博,性情豪放的人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是正常的,而杨某的妻子作为一个女子也能如此大度就让人惊异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
(2)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丁前溪豪爽、重义气?
2020-11-06更新 | 288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6 第六单元(B卷提升篇)-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单元AB卷(统编版)

4 . 丁前溪

蒲松龄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豆饲畜,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人:“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问主人何业,财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锉;刍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丁叹赞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

数年无耗。他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至诸,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杨意甚亟,告丁曰:“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走伻招诸博徒,使杨坐而乞头,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婢十指,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最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B.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C.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D.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逆旅”,是我国古代对旅馆的别称,如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B.“刍”,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如现代汉语常用的刍秣、反刍等都是这个意思。
C.“菽粟”,豆类作物的统称。如“菽水”,泛指粗茶淡饭,用以指对父母的奉养。
D.“异史氏”,即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在其著作《聊斋志异》中的自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前溪家中富有,他钦慕郭解的为人,喜好交游,豪爽重义。御前史台让他出来做官,丁前溪不愿意做官,逃离了家乡。
B.安丘一民舍的女主人是一个重情重义,施恩不图报的人,她尽家中所有招待丁前溪,在无马料喂丁前溪的马时,竟扯下房顶的茅草来做饲料。
C.荒灾发生后,杨家处境非常困顿,于是杨某前往诸城投奔丁前溪,希望得到帮助,丁前溪非常热情周到地接待了他,并暗中派人帮助杨某的家人。
D.蒲松龄认为,喜欢饮酒赌博,性情豪放的人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是正常的,而杨某的妻子作为一个女子也能如此大度就让人惊异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
(2)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丁前溪豪爽、重义气?
2020-11-03更新 | 564次组卷 | 3卷引用:分层系列-第六单元综合检测B卷
20-21高一上·全国·单元测试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会显宗,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衣屦穿决,形容枯槁。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

明年,长水校尉。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明年秋,烧当羌降,防还京师,恭留击诸未服者,首虏千余人,获牛、羊四万余头,勒姐、烧何羌等十三种数万人,皆诣恭降。初,恭出陇西,上言:“故安丰侯窦融昔在西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其子孙。前击白山,功冠三军。宜奉大使,镇抚凉部。令车骑将军防屯军汉阳,以为威重。”由是大忤于防。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征下狱,免官归本郡,卒于家。

(《后汉书·耿弇传附耿恭》,有删节)


【注】①车师,古西域国名,与下文“疏勒”同属西域都护府。②后王,即国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
B.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
C.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
D.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
2.下列对文中①—④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畔:通畔,背叛、叛乱。B.诚:确实、的确。
C.妻:以女嫁人。D.坐:因犯……罪或错误。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是古代重要的军职,汉武帝时置大司马;隋唐以后,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B.崩是指帝王或王后死去,周代称诸侯死为薨,士人死称为不禄,卿大夫死称为“卒”。
C.大鸿胪是中国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的官职,秦及汉初为九卿之一。
D.迁,古代指官职的升迁、改任或降职。文中“迁长水校尉”中的“迁”指升职。“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中的“再迁”指第二次升迁。
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恭忠诚勇敢,不受名利诱惑。匈奴派人许以高官、美女招降他,耿恭把毒药涂到箭头上,借着暴风骤雨,耿恭率领将士杀伤很多敌人。
B.耿恭为国建言,却遭无端弹劾。耿恭曾上书朝廷令车骑将军马防驻防汉阳,坐镇安抚凉州,这违忤了马防的心意。耿恭后被弹劾下狱审治。
C.耿恭战功卓著,降者数以万计。他作为副将出征西羌,马防还京后,耿恭歼敌千余人,几万人都到耿恭军中投降。
D.耿恭为人正直,坚守节操道义。耿恭与士兵真诚相待,同患难共生死;作战勇猛,不惜牺牲生命;坚持正义,不怕冒犯权贵。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2)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匈奴和车师攻打耿恭,耿恭只剩数十人,最后匈奴兵为什么解兵离去?请简要说明。
2020-11-0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四单元 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单元测试定心卷(统编版必修上册)《单元测试定心卷》
20-21高一上·全国·单元测试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写了5 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5.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显示出老子“老子,隐君子也”。
2020-11-0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四单元 能力提升-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单元测试定心卷(统编版必修上册)《单元测试定心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又充河车朔方试覆屯交兵使。

有郑延作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迁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方朝廷草昧不暇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帝还奏,慰答曰:“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百官肃然。

李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邃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口:“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日:“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B.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C.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D.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该地区古时称为河东。在秦汉时期,河东指河东郡地,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B.广平王,爵位名。历代封爵制度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同姓封王基本一致,异姓则可封为公侯伯子男,不能封王。
C.阕,可以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瞪望的楼台,泛指帝王的住所:也可以指神庙、陵墓前竖立的牌坊。此处应为前者。
D.耄,年老(八九十岁)。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孩提、垂髻、总角、及笑、弱冠、而立、花甲、古稀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真卿为人刚直,尊重礼法。郑延柞没有安葬已经死去二十九年的母亲;广平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于广平王上马骑行,他们都受到了颜真卿的弹幼。
B.颜真卿富有才干,机敏警觉。五原很久不能决断的冤狱,他可以立即判决。安禄山的反叛刚刚露出苗头,他就料定其定会叛乱并积极应对。
C.颜真卿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因不攀附杨国忠而被调职离京。李希烈向他询问称帝仪式,他直言拒绝并当面斥责他是反贼,面对死亡威胁也不屈服。
D.颜真卿威望很高,备享哀荣。安禄山叛乱时,十七个郡同一天主动归顺,他被推举为主帅。他被纷杀后,皇帝五天不上朝,并赠予高官美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
(2)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邃止之。
5.颜真卿是如何处理李憕等人的首级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回答。
2020-10-30更新 | 196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八单元 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单元测试定心卷(统编版必修上册)《单元测试定心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籀,字师古,雍州万年人,齐黄门侍郎之推孙也。父思鲁,以学艺称,武德初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师古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尤精诂训,善属文。隋仁寿中,为尚书左丞李纲所荐,授安养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师古年弱貌羸,因谓曰:“安养剧县,何以克当?"师古曰:"割鸡焉用牛刀。”素奇其对。到官果以干理闻。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与高祖有旧,又悦其才,有所缀文,尝使其掎摭疵病,甚亲昵之。从(高祖)平京城,再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太宗践祚,擢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以母忧去职。服阕,复为中书侍郎。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令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师古多所厘正,既成,奏之。太宗复遣诸儒重加详议,于时诸儒传习已久,皆共非之。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今本,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于是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贞观七年,拜秘书少监,专典刊正。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随疑剖析,曲尽其源。之后物论称其纳贿,由是出为郴州刺史。未行,太宗惜其才,谓之曰:“卿之学识,良有可称……不忍遐弃,宜深自诫励也。”于是复以为秘书少监。俄又奉诏与博士等撰定《五礼》,十一年,《礼》成,进爵为子。时承乾在东宫,命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重。十五年,太宗下诏,将有事于泰山,太常卿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为封禅使,参考其仪,多从师古之说。其所注《汉书》及《急就章》,大行于世。

(选自《旧唐书·颜籀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B.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C.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D.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军,中国古代官职,官品不高,陶渊明、杜甫、白居易都曾担任过此职。
B.东宫,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宫殿,因方位而得名,也借指太子本人。又称“储宫”。
C.践祚:即“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践祚指皇帝登临帝位。
D.封禅,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帝王在太平盛世或止乱复治时举行的大型祭祀典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师古少承家风,广读书善作文。襄州总管薛道衡喜欢他的文才,曾经请他修正文章,因为写作和颜师古交往甚密。
B.颜师古精通治理,于己才干自信。尚书左仆射杨素质疑其治理能力,他轻松奏对,到任后才能出色并且治理得很好。
C.颜师古学识出众,深得太宗爱惜。师古遭众人非议说他收受贿赂,被贬出京,太宗惜其才,将他重新调回任秘书少监。
D.颜师古勤于治学,学术成就斐然。太宗让读书人学习他考定的《五经》,他所注释的《汉书》和《急就章》,广为流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谓曰:“安养剧县,何以克当?”师古曰:“割鸡焉用牛刀。”
(2)俄又奉诏与博士等撰定《五礼》,十一年,《礼》成,进爵为子。
5.颜师古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20-21高一上·全国·单元测试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也。为郡吏,太守彭宠以梁守狐奴令,与盖延、吴汉俱将兵南及世祖于广阿,拜偏将军。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及即位,议选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帝以野王卫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于是擢拜梁为大司空,封武强侯。建武二年,与大司马吴汉等俱击檀乡,有诏军事一属大司马,而梁辄发野王兵,帝以其不奉诏敕,令止在所县,而梁复以便宜进军。帝以梁前后违命,大怒,遣尚书宗广持军中斩梁。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月余,以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北守箕关,击赤眉别校,降之。三年春,转击五校,追至信都、赵国,破之,悉平诸屯聚。冬,遣使者持节拜梁前将军。四年春,击肥城、文阳,拔之。进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击佼疆、苏茂于楚、沛间,拔大梁、啮桑,而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亦分道并进,岁余悉平之。五年,从救桃城,破庞萌等,梁战尤力,拜山阳太守,镇抚新附,将兵如故。数月征入,代欧阳歙为河南尹。梁穿渠引榖水注洛阳城下,东写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七年,有司劾奏之,梁惭惧,上书乞骸骨。乃下诏曰:“梁前将兵征伐,众人称贤,故擢典京师。建议开渠,为人兴利,旅力既愆,迄无成功,百姓怨讟,谈者欢哗。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君子成人之美’,其以梁为济南太守。”十三年,增,定封阜成侯。十四年,卒官。

(节选自《后汉书•王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B.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C.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D.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徇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马,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东汉初大司马为三公之首,掌管军事。
B.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牦牛尾,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
C.乞骸骨,官吏请求退职的说法,表示请求退职的还有“移病”“致仕”“下车”等。
D.邑,旧时县的别称,古代帝王赐给诸侯、有功之臣的领地或食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梁战功卓著,被人称赞。他先后守箕关,击赤眉别校,拔肥城、文阳、大梁、啮桑等,可谓战无不胜,得到众人称赞。
B.王梁备受信赖,职位显赫。他因战功,先后被授予中郎将、济南太守等职务,被赐予关内侯等爵位。
C.王梁行事武断,受到惩罚。他与大司马吴汉共同进击檀乡时,不听皇帝诏命,惹怒皇帝,险被处死。
D.王梁为民兴利,深受其累。他任河南尹时,想要开渠为百姓谋利,却没有成功,被有关官员弹劾,于是惭愧上书请求辞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月余,以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
(2)梁穿渠引毅水注洛阳城下,东写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
5.你怎样看待王梁的私自用兵行为?请简要说明。
2020-10-22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天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B 素养拓展区
20-21高一上·全国·单元测试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仁厚,初事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为营使。黄巢陷京师,天子出居成都。先是,京师有不肖子,持梃剽闾里,号“闲子”。京兆尹始视事,辄杀尤者以怖其余。巢入京师,人多避难宝鸡,闲子掠之,吏不能制。仁厚素知状,下约入邑闾纵击。军入,闲子聚观嗤侮,于是杀数千人,自是闾里乃安。会邛州贼阡能众数万略诸县,列壁数十,涪州刺史韩秀昇等乱峡中,诸将不能定。仁厚督兵四讨,屯永安。阡能遣谍者入军中,吏执以献,谍自言父母妻子囚于贼,约不得军虚实且死。仁厚哀之,曰:“为我报贼,明日我且战,有能释甲迎我者,署背曰‘归顺’,皆得复农矣。”纵谍去。贼设伏诈降,仁厚遣将不持兵入谕其众,皆真降。仁厚还,天子御楼劳军。敬瑄与仁厚谋曰:“秀昇升未禽,公能破贼,当以东川待公。”仁厚许之。仁厚使游军逼贼,久不战,则夜以千卒持短刀、强弩直薄营,火而噪之。秀昇率舟兵救火,仁厚遣人鹜没凿舟,皆沉,众惧,多溃。秀昇斩溃兵,众怒,执秀昇升以降。仁厚槛车送行在,斩于市。东川节度使杨师立初隶神策军,闻敬瑄仁厚代己,有望言。移檄言敬瑄十罪,杀监军田绘,遣兵攻绵州,不克。帝乃下诏削官爵。敬瑄即表仁厚为东川节度留后,率兵二万讨之。师立遣大将张士安、郑君雄守鹿头关。仁厚次汉州前军战德阳师立婴城阅四旬夜出兵扰北栅仁厚设两翼而伏披栅门列炬贼不敢进伏发,击走之。师立自督士,十战皆北。仁厚约城中斩首恶者赏,君雄呼于军曰:“天子所讨,反者耳,吾等何与?”乃与士安哗而进,以仁厚书示师立曰:“请以死谢众。”自沈于池死。君雄献首天子。仁厚入府,纵系囚,赈贫绝。诏拜剑南东川节度使。乾宁中,皆追赠司徒。

(选自《新唐书·高仁厚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厚次汉州/前军战德阳/师立婴城/阅四旬/夜出兵扰北栅/仁厚设两翼而伏/披栅门列炬/贼不敢进
B.仁厚次汉州/前军战德阳/师立婴城/阅四旬夜/出兵扰北栅/仁厚设两翼/而伏披栅门列炬/贼不敢进
C.仁厚次汉州/前军战德阳/师立婴城/阅四旬夜/出兵扰北栅/仁厚设两翼而伏/披栅门列炬/贼不敢进
D.仁厚次汉州/前军战德阳/师立婴城/阅四旬/夜出兵扰北栅/仁厚设两翼/而伏披栅门列炬/贼不敢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闾里,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闾里指乡里、民间,“闾左”泛指百姓。
B.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C.行在,即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在文中具体指皇帝避乱的成都。
D.移檄,在文中指的是发布檄文,檄是指古代官方或民间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仁厚惩恶制暴,维护社会安宁。百姓到宝鸡避难,遭到不良子弟抢掠,官吏不能遏制,他约定在军队进入闾里时可猛击不良子弟,以维护社会秩序。
B.高仁厚为人真诚,劝服诈降敌寇。敌人设下埋伏谎称投降,高仁厚不携带任何兵器就进入敌人的阵营去劝说他们投降,结果敌人真的投降了。
C.高仁厚善于用兵,作战足智多谋。他派士兵骚扰韩秀昇的军队,久不交战,却在夜里袭击韩秀昇军营,在韩秀昇率水军救火时,派人凿沉敌人的船只。
D.高仁厚平叛有方,重在惩治首恶。杨师立发动叛乱,他率军讨伐,多次取胜,并许诺斩杀首恶的人受到奖赏,得到郑君雄等人响应,迫使杨师立投池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兆尹始视事,辄杀尤者以怖其余。
(2)有能释甲迎我者,署背曰“归顺”,皆得复农矣。
5.高仁厚为人仁善,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2020-10-22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天天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B 素养拓展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