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宋人好善者,三世不懈。家无故而黑牛生白犊。以问先生。先生曰:“此吉祥,以飨鬼神。”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使其子以问先生。其子曰:“前听先生言而失明,今又复问之,奈何?”其父曰:“圣人之言,先忤而后合。其事未究,试往,复问之。”其子又复问先生。先生曰:“此吉祥也,复以飨鬼神。”归命其父。其父曰:“行先生之言也。”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围其城。当此之时,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丁壮者死,老病童儿皆上城,牢守而不下。楚王大怒,城已破,诸城守者皆屠之。此独以父子盲之故,得无乘城;军罢围解,则父子俱视

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或直于辞而害于事者,或亏于耳以忤于心,而合于实者。高阳魑将为室,问匠人。匠人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材任重涂,今虽成,后必败。”高阳魋曰:“不然。夫木枯则益劲,涂干则益轻,以劲材任轻涂,今虽恶,后必善。”匠人穷于辞,无以对。受令而为室。其始成,拘然善也,而后果败。此所谓直于辞而不可用者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福B之C为D祸E祸F之G为H福I化J不K可L极M深N不O可P测Q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一年”与蒲松龄《促织》中“昂其直,居为奇货”的“居”意义不同。
B.“固试往”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意义不同。
C.“归致命其父”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意义相同。
D.“胡人大入塞”与贾谊《过秦论》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胡人”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两次遇到黑牛生出白犊的事,父亲两次派儿子去请教术数先生,术数先生都说吉祥,结果父子先后眼盲,证明先生预言不准。
B.楚军包围宋城时,宋城百姓上城楼顽强抵御,楚王非常愤怒,破城之后下令屠城,这对父子因眼盲而幸免一死,真可谓因祸得福。
C.塞上人家无故丢失马匹,当邻人前来安慰时,主人认为这未必不是好事;当邻人祝贺这匹马带回胡人骏马时,他又认为这未必不是坏事。
D.高阳雅准备建造房屋,匠人认为木材没干透,不宜动工,高阳雅坚持要用没干透的木材建房,后来这座房子果然如匠人说的那样倒塌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独以父子盲之故,得无乘城;军罢围解,则父子俱视。
(2)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
5.这篇选文阐明了哪些人生哲理?请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题目。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注】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元丰四年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次年十月遭劾奏,谪监郴州。南行途经岳阳作此词。
1.“三闾”指______(人名)。“自是长安日下影”中。“长安”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2.简要赏析“又看暝色满平芜”中“满”字的妙处。
3.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2-08-1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淮南二中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2.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2022-01-26更新 | 289次组卷 | 4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别韦司士

高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②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③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注】①韦司士,要从甘肃武威前往河南洛阳赴任,②无那:无奈。③曲里:拐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馆舍夜宴,其中上句写馆舍张灯,酒清香冽,由此可见待客之殷勤。
B.首联的下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声”等表达时间的词语,显示宴饮时间之长。
C.颈联通过联想和想象的虚写手法,描写出了韦司士的行程。
D.这是一首送别诗,既表达了对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也表达了对友人为人和才名的赞颂。
2.诗歌颔联常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试作简要分析。
2021-09-13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注】:①枕路:躺在路上。②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死后谥文正。③募民存饷:聚集百姓慰问,馈赠物品。④敖仓:粮仓⑤条叙:奏章。⑥无虑:大概,大略。
1.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希文乃民竞渡     纵:   (2) 嬉游不     节:
(3)两浙唯杭州     晏:     (4)日千夫     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
3.请谈谈文中范仲淹的哪些具体做法体现了他在《岳阳楼记》中的政治抱负?
2021-08-2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新生综合能力测试语文试题

6 .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夏曰:“日知其所,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学也已矣。”(《子张》)

⑤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择其善者而          从:
(2)学而不思则          罔:
(3)日知其所          亡:
(4)可谓学也已矣          好: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而不学则殆。
3.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内容要点
第①则择师之道          
第②则           交益友,拒损友

4.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历来被当做是他“愚民”思想的代表言论。据说康有为很不赞同,他认为:这句话不仅不是要“愚民”,而且是要强调提高民众的素质,是“教民”,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在于人们错误的断句。你知道这两种意思的断法吗?请你用标点符号把它们标注出来。
A.表“愚民”思想的断法是:民 可 使 由 之 不 可 使 知 之
B.表“教民”思想的断法是:民 可 使 由 之 不 可 使 知 之
2021-08-2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新生综合能力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永久的悔

季羡林

①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②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母亲的娘家姓赵,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上学,所以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

③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④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办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我喊他的夫人奶奶。虽然举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是整个官庄能够吃“白的”的仅有的几个人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给我留出半个或者四分之一个白面馍馍来。我们家住在村外,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

⑤此外,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到了中秋节,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点儿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⑥“白的”、月饼难得,“黄的”怎样呢?“黄的”也同样难得。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每当我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

⑦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红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待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⑧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⑨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1.文章④—⑥段写了四个有关吃的小故事,按顺序梳理一下,完成表格填空。
顺序吃的东西如何得到的
(1)“白的”
(2)“白的”
(3)月饼
(4)“黄的”

2.文章前面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吃”,似乎与文章的主旨无关,你是怎么看的?
3.文章首尾都提到作者“永久的悔”,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4.读第⑦段中划有横线的句子,说说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5.文章中说:“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本文作者季羡林与一千年前诗人孟郊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通之处?这给了你怎样的启迪?
2021-08-2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新生综合能力测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列关于名著介绍不正确的一的项是(       
A.《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背景。
B.《海底两万里》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该作品构思巧妙,情节惊险,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
C.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成功塑造了一个优秀女性形象。女主人公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演绎出简·爱动人心弦的人生乐章。
D.《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集.这组作品主要记录了作者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道路和心理历程,富有生活情趣。
2021-08-24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新生综合能力测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好家风孕育好作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中,家风早已是行为准则,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下列儒家语录中与这句话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B.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C.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D.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木与!
2021-08-2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新生综合能力测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明清四大古典小说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B.被鲁迅誉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的作品是《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C.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鲁迅。他小说的代表作是《狂人日记》。
D.“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其中“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易》《尚书》《礼》《诗》《春秋》。
2021-08-24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新生综合能力测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