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出现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他学习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高中毕业以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他父亲希望他能通过上大学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生机盎然的花草、果木,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以及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炼徒手切片技术。

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主要是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相关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

材料二:

①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     )。在水稻吐穗扬花时节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不啻大海捞针。盛夏时节,稻田里气温通常高达40℃,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若狂,视为珍宝,细心地进行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细微变化,并做了详尽的记录,经过两年的艰苦试验,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数据,写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1975年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范围,此后的十年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成功之后,国内国际各种令人炫目的荣誉、大奖也纷至沓来,但他并未陶醉于此、改变初心,而是一如既往地潜心农业科研,继续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③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④主持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⑤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由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摘编自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B.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袁隆平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最新发现,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D.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其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袁隆平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及以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B.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等密不可分。
C.袁隆平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常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
D.袁隆平认为,电脑等先进设备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他建议学农的大学生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3.下列填入材料二第①段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肯定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B.可能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C.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存在D.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就是必然的
4.作为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深受中国人的爱戴,还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那么,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篇人物通讯,成功地塑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形象。《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材料一在选材上有什么异同点?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姜氏,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后母子如初。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材料二: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节选自《毂梁传》有删改)


【注】①寤生:胎儿脚先出来,难产。②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③目君:称呼国君(郑伯)。按照《春秋》笔法,凡杀太子或同母弟的君主,只称他为国君,不再以兄弟相称,含有贬抑之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则A为郑伯者B宜C奈何D缓E追逸贼F亲G亲之H道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姜氏”中“惊”的用法,与“非能水也”《劝学》中“水”的用法不同。
B.“君将不堪”的“堪”意为经得起、承受得住,与“疲惫不堪”中的“堪”含义相同。
C.“请以遗之”与“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两句中“遗”的含义相同。
D.《毂梁传》也称作《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生庄公时难产,姜氏不喜欢庄公,更宠爱小儿子共叔段,甚至多次向武公请求让共叔段做太子。
B.祭仲认为共叔段掌管下的京邑规模不合乎规定,劝说庄公要采取行动以绝后患,但庄公始终没有任何动作。
C.共叔段将西部、北部边境地区暗归自己管辖,后来又把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
D.颍考叔建议庄公挖一条地道直到看见泉水涌出,然后在地道中与姜氏见面,这样就不算违背誓言,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建议。
4.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不义不昵,厚将崩。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毂梁传》作出“贱段而甚郑伯也”的理由。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

【唐】皮日休

分明仙籍列清虚,自是还丹九转疏。

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

空惭季布千金诺,但负刘弘一纸书。

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

注:①宏词是指“博学宏词科”,唐代科举及第后的吏部铨选考试科目之一。②古以科举及第为登仙,因称及第者的资格与名姓籍贯为仙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交代了写作背景、写作对象和主要事件,从中可知这是诗人在吏部铨选考试落第后写给兵部侍郎的一首诗。
B.颔联中诗人述说“宏词下第”后“翻类狗”“即为鱼”的内心感受,与当初“画虎已成”“登入龙门”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
C.颈联中诗人运用千金诺、一纸书的典故,以季布、刘弘自比,写出了自己未能实现诺言,有负兵部侍郎的举荐
D.本诗语言含蓄委婉,用词精当,如“分明”“自是”“空”“但”“竟”等词的运用,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2)本诗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夜

杜 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寒夜作

揭傒斯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一、二句写诗人与友人一起围坐炉前,煮茶饮酒,火炉上炭火正红,热水沸腾。
B.杜诗三、四句融情于景,诗人觉得见惯了的月色较平常不一样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C.揭诗一、二句描绘了寒夜里疏星散布在霜空里凝结不动、月色下草木湿润的景色。
D.揭诗“时闻”一句以声写静,写诗人听见枯叶落地的声音,更突显了夜晚的宁静。
2.两首诗都叙写了在寒夜里发生的事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庆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字母标号。
故A当今之时B能去私C曲就公法者D民安E而国治F能去私行G行公法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部吏,是指古时候征收田赋的官吏。战国时赵国设置,掌收租税。
B.因,指趁机,与贾谊《过秦论》中的“因遗策”的“因”词义相同。
C.比周,指结党营私;又指集结、联合。在文中的意思就是结党营私。
D.“弊”,指被埋没,与“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奢在收取租税的过程中,秉公执法,处决了平原君家族的九位具体管理者,这种行为符合韩非子“奉法者强”的标准。
B.赵奢和韩非都认识到法治强弱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但两人侧重不同,赵奢侧重制度执行,而韩非强调君王奉法治国的重要。
C.君主要以法治国,制定法律条文明确衡量标准,以此治理群臣百官;群臣权贵亦不能徇私枉法,损害国家利益。
D.忠臣没有罪过却遭难而死,他们就会设伏反抗;奸臣没有功劳却安然得利,他们就会争相进用。这就是国家衰败危亡的根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2)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
5.材料二中,韩非认为以法治国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其具体举措是什么?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教化百姓成为忠诚而有信义的人,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4.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B.何不虑以为大樽   虑:考虑
C.天下归仁焉   归:归附D.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贼:伤害
5.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   而:如果B.一日克己复礼   一日:一旦
C.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D.虽父之不慈子   虽:虽然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023-09-06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画

韩映山

东天边有一缕嫩红,朵朵白云也镶上了金边儿;青色的晨雾,罩着远方的村树;淀水光亮起来,透发出一股股清凉新鲜的气息。

林红红坐在岸边,手拿画笔,面对着晨景出神。她在凝神静思:这大自然的景色是多么有生气啊!自己在学校里,天天跟书本打交道,很少体验到如此生动的画面,自己应该怎样珍贵这段下乡实地写生的时间啊!眼下正是秋忙季节,队长和社员们天天去劳动,不能坐下来让你一笔笔地描画。于是,她就住在生产队长奎拴的家里。

太阳一露面,它的光彩便耀眼辉煌,阳光在村庄、树梢、庄稼、淀水上流荡着。

林红红刚收起画具,只听背后有一个小姑娘的声音。林红红回头一看,是房东的女孩小丫。小丫说:“我娘让我叫你回家洗脸呢!我娘说,往后天凉了,别在淀水里洗了。”

她们往家走着,林红红问:“你哥哥哩?”

“我哥哥起来就到部部里去了。”小丫说,“你还找他画像吗?”林红红笑了,想起给她哥哥奎拴画像的情形:这小伙子坐着,一动不动。脸上不自然极了,连出气都不匀称了,头上满是汗水。坐了没一会儿,奎拴就说:“不行,饶了我吧!比打夯挖渠还累呢!”想到这,林红红不由得笑了,她又问小丫:“你哥哥今天要干吗活哩?”

“听说高粱熟透了,准是削高粱。”小丫说。

林红红跟小丫来到房东家门口。房东大娘端着滑水正在院里喂鸡。小丫说:“娘,我哥哥怎么还不家来呀?”

正说着,只听院子里有个小伙子喊:“娘,饭熟了呗?吃了饭,俺们得去削高粱,你跟那画画儿的说说,就说没空,晚几天再画。”

娘忙向屋里努嘴,意思是:什么画画儿的,连个林红红同志也不叫。

林红红在屋里说:“奎拴同志,当然生产要紧,画画不着急。吃了饭我还想跟你们一块干活儿去哪!”

奎拴也对着里屋的门帘说:“那敢情好。我们正缺帮手哩!不过,你行吗?这净是累活儿。”

林红红走出里屋,眉眼含着笑说:“锻炼锻炼呗!我就是决心跟你们学学哩!”

小丫也高兴地跑出来说:“我给你找个快爪镰,咱妇女们掐穗儿。”

吃着饭,奎拴忽然想起什么,端起半碗饭汤,走出去了。

只听奎拴那粗嗓门在各家响着:“大爹,吃了饭咱去削高粱啊!”“二叔!带着镰,咱河套的高粱该削了。”奎拴头里叫,人们就随后跟了出来。

很快,街上就齐了人。林红红也往这里走来,小丫背个筐也跑来了,她给林红红找来一个爪镰。人们唱唱喝喝,走出村外。

太阳升到东南角,一望大片的河套地,红艳艳的净是高粱,像是平原上着了火。细一看,每个穗头,像是一把火炬。林红红看得呆住了。

到了地头,奎拴给大家分好夹垄,男的在前边削,女的在后面掐穗。奎拴脱个光膀,领在头里干。田野里一片劳动的声响。

林红红跟大家投入到紧张的劳动里,她什么活儿也想学:学削、学掐穗、学捆高粱头,人们也都愿教她。到下午收工的时候,她似乎什么都入点门了。

晚上下起雨,听着外面的雨声,她写下了一天的日记,旁边还勾勒了一幅图。

到天明,雨停了,但天还没晴。吃早饭的时候,小丫蹿跳着说:“哥哥,今个阴天下不了地,该让红姐给你画像了。”

林红红梳着辫子也走出来说:“真的,奎拴同志,今天能画一会儿吗?”

“阴天有阴天的事。”奎拴那大脸又红涨起来,咧着大嘴嘿嘿光笑。

收获的季节,一天天地过去,地里由浅绿变成金黄,一块块的庄稼成熟着,收割着。在这丰收的季节,农村呈现一片忙碌景象。

林红红把自己投入生活的海洋里,劳动锻炼着她,使她的感情一天天地充实起来。她的脑海里,积满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她作了几幅自己比较满意的画,她想带回学校去,向领导汇报。

想到要和这一家、这一村分别了,她实在觉得有些难舍。

这天早晨,林红红又一个人来到白洋淀边。东天边确又升起一缕嫩红,但这颜色更鲜艳了,有如胭脂和樱桃的红色。她又仰看天空的云朵,云朵虽然也镶上了金边儿,但那金边简直像是金黄的丝绒织成的,那么鲜亮、那么柔和。平原上的远村,虽然也有一缕轻纱似的雾,但这雾气是透明的,像是流荡的水银。

林红红一笔笔地涂着色,她想:生活里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般化的啊!即使是一个早晨的风景,都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

等到太阳露面的时候,她已完成了这幅画。

回到家,她想再找奎拴同志完成那幅肖像画,但奎拴早又到公社里去了。他越来越忙了。

林红红对这年轻的队长怀着深深的敬佩!回忆起这些日子的相处,这个朴实的小伙子的形象,又映现在她的眼前了。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她坐在屋里,拿起画笔,一幅肖像,竟画得十分顺手,十分出色。那是一位敦厚的小伙子的形象:粗墩墩的个子,方头大脸,粗眉大眼,肩膀很宽;右手拿一把镰刀,左手拿毛巾拭汗。在他的身后,好像还有好多社员跟上来——这分明是削高粱的那个情景。

门帘一响,小丫跑来看,不由高声喊起来:“真像,真像我哥哥哟!你看他那大厚嘴唇,咧着在笑哩!”

她一喊,娘也急忙过来问:“什么呀?什么呀?快叫我看看。”娘拿过去,端详了一会儿,一拍巴掌说,“哟!真像我儿子那个傻样子!”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奎拴对当画像的模特感到不自在,加上忙于秋收无暇他顾,之后,对林红红画肖像画的要求一再推脱。
B.面对河套平原,林红红“看得呆住了”,红艳如火的平原秋景给她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C.“背个筐也跑来了”“蹿跳着说”“不由高声喊起来”,活泼的小丫,给故事增添了许多灵动和生气。
D.小说的最后一句侧面印证了林红红“作画”的成功,这一成功缘于林红红的细心观察和她内心深处对奎拴萌发的爱慕之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作画”为题,意蕴丰富,林红红以淀上生活为素材作画,淀上生活也在她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迹。
B.林红红的劳动经历,使她产生丰富的艺术创作灵感,这为后文画出肖像画的情节做了铺垫,深化了主题。
C.小说截取多个日常生活的场景,串联成篇,整篇小说以对话推动故事发展,情节完整紧凑,引人入胜。
D.小说独具匠心,将林红红作品里的劳动者形象和淀上人民的生活相互映照,揭示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作品以林红红的视角来描写淀上的风景与生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韩映山一生都用犹如泥土中散发着淡淡荷香的语言来描写家乡。”请据此对这篇小说的语言加以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魏主(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使太常卿王湛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进曰: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苍生之幸也。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龙兴:称帝。②沮:破坏。③逆:迎接。④子房:这里指张良。⑤混壹:统一天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常A之事B故C非常D人E之所及F陛下G断H自I圣心J彼K亦L何所M能为N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堂,古代帝王宜明政教之所,凡朝会、祭祀、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和谷物是农业社会的根基,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C.儒生,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泛指读书人。文中选用该词含有对李冲等人的鄙视。
D.斧钺,指用于作战的兵器,象征军权和统治权,后泛指刑罚、杀戮,文中采用此词原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主孝文帝想迁都洛阳,担心群臣不服从,于是想以大举伐齐为名,趁机胁迫众人迁徙;让太常卿占卦,魏文帝认为卦象很吉利。
B.魏主孝文帝因任城王对卦象的理解而感到愤怒,认为他有意阻止讨伐南齐,后来意识到任城王只是表达作为臣子的真实想法,方才释怀。
C.魏主孝文帝退朝回宫,召见任城王,解释“明堂之忿”的原因,说这不过是为震慑百官罢了,后来他说出真实意图,得到任城王的支持。
D.魏主孝文帝到达洛阳后,仍有大臣反对迁都,他向群臣讲道理,并给出南伐和迁都两种选择,众人权衡利弊,不敢再说反对意见。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选自《鸿门宴》)
5.魏主孝文帝拓跋宏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记者:农业节庆活动应如何挖掘农耕文化内涵?

孔祥智: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都和农耕文明密切相关,如秋分。华北地区农谚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但这些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小麦种植时间已经向后推迟,山东、河北的一些地区已经推迟到寒露节气。河南、陕西关中一带的农谚则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的小麦种植依次向后推迟一周甚至一个节气。这是由各地气温不同造成的,各地小麦品种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差异。汉末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随着每个节气的到来,农民就知道应该干什么农活了。

因此,农业的节庆活动应该与农时、农事密切相关。有关部门组织节庆活动也要在庆祝之余更多涉及农事活动。丰收节正值秋收,各种农产品已获丰收或丰收在望,如何实现价值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国家设立的第一个农民的节日要使广大农民在庆祝活动中得到实惠。从长远看,农村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历史名人、当代名人、历史典故、特色建筑、特色食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庆祝丰收节也要充分挖掘这些文化遗存,并使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作用。

记者:如何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孔祥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绝对不是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用的东西。对于目前尚且保留下来的农村物质文化遗存如古代建筑等,要花大力气保护起来,并且修旧如旧,让它们成为地方文化的标志物,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存,要努力使其传承下去,创新产品形态,依靠目前的微信、电商等新的传播、销售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甚至购买它们。必要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介入,采取经济手段促进其传承。要在复兴传统的基础上,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重建新的乡村精神和乡村理想,唤起农民的文化自觉,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合格人才。

(节选自李慧《为何把丰收节定在秋分这一天?》,《光明日报》)

材料二:

打造趣味性丰收活动。游客参与丰收活动的目的是体验丰收的喜悦,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体验活动都是收获喜悦的方式,可以是集体丰收喜悦,也可以是自家丰收喜悦。集体丰收喜悦是农场或专业机构种植,大量游客集体参与丰收活动。根据农作物的特征选择适合的体验方式,展开比赛多收多得、采摘产品等各种趣味性活动。这既可以大量销售农产品,又符合游客体验丰收的愿望,自家丰收喜悦是游客通过购买果树或农作物幼苗的使用权或所有权而获得收获的一种方式,参与农作物生长过程,收获拥有自己汗水的喜悦。在农作物成长期间,游客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选择性照顾果树及幼苗,其余时间由农场或者相应机构进行专业的日常管理。对于游客而言,这种方式既不会产生过大经济及时间压力,又可以参与种植农作物的过程:对于农场或机构而言,可以以更高价格出售农产品,降低农产品滞销风险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压力,可以实现双赢。总之,趣味性的丰收活动重在体验丰收过程和丰收喜悦,游客处于兴奋状态时可能会产生更多购买农产品的欲望或积极的购买行为。

(节选自陈雪娇《打造乡村特色丰收节模式》,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三:

中国农民丰收节蕴含着深刻的乡土文化内涵,是对乡土中国的回望和凝思。和,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追求,万物以和为贵,以和为乐,以和为美。天地人是构成宇宙的主要内容,天和、地和、人和,这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最理想最美好的生活状态。在我国乡土传统文化中,把三和视为万物和谐共生的最高境界。三和在农业中的最好表现,就是农作物的丰收,这是天地人共同配合的结果,这三种因素,缺一不可,缺一则构不成丰收景象。因此,在古代,上至天子,下到黎民,一年之中最大的期盼莫过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期盼慢慢演化为年文化中的最重要的仪式祈年。哪怕是再贫寒的人家,过年时也要向天地神灵表达对丰收的期盼,也要以虔诚的心理和隆重的仪式求得天地人的和睦相处,其实质,还是一个字。唯有和,才能天遂人愿;唯有和,才能地遂人心;唯有和,才能换来丰收景象。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丰收是的结果。

(节选自《丰收节与农耕文化》,中国社会科学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与“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可知,华北小麦种植时间比河南早。
B.游客参与丰收活动的目的是体验丰收的喜悦,集体丰收“喜悦”比自家丰收“喜悦”更加受游客欢迎。
C.农作物的丰收是“三和”在农业中的最好表现,这是天地人共同配合的结果,天地人,缺一则构不成丰收景象。
D.中国农民丰收节蕴含着深刻的乡土文化内涵。年文化中最重要的仪式——祈年,其实质是“和”。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华北地区秋分种麦正当时为例说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都和农耕文明密切相关。
B.丰收节如何实现价值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要使广大农民在庆祝活动中得实惠。
C.只有推倒过去的,才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用的东西,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D.依靠微信、电商等新的传播、销售手段,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存。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引用农谚与崔寔的《四民月令》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与说服力。
B.材料一最后一段从农村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两个方面对比论证中心。
C.材料三主要论证中国农民丰收节蕴含深刻乡土文化内涵,丰收是“和”的结果。
D.材料三论证层次清楚,由中华文化到乡土传统再到丰收内涵,论述“和”内涵。
4.“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出自《荀子》,成为乡土文化内涵,启迪当下,万物和谐共生。请结合材料三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如何推动中国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邮轮碎片

刘心武

1

最近手机今日头条上连篇累牍展现许多的肌肉男,特别是腹肌男,但她在生活中却几乎没有见到过一位。在邮轮上她注意观察,甲板躺椅上、泳池中,裸露出身体的男子没有一个近似网络上呈现的。

2

若瑟总是以最悲观的思维面对一切。她约若瑟结伴上邮轮,费了好大劲。及至登上邮轮,进入船舱,若瑟还是战战兢兢。警报响了,预演紧急集合,她拉着若瑟按指定路线到达应该集合的那只救生艇下面,若瑟手心里全是冷汗。其实周围许多游客还在嘻嘻哈哈。还有坐轮椅被推来的老人,毫无惧色,十分淡定。终于结束预演,回到舱房,若瑟几乎哭了出来:这不就是‘泰坦尼克号’吗?我们说不定就要《冰海沉船》!她恶狠狠地告诉若瑟:这回肯定冰海沉船!不过坐救生艇妇女优先!我们俩你再优先!你死不了的!

3

若瑟习惯于把别人的罪算到自己头上。若瑟告诉她,前些时在学校监考,一位考生公然作弊,若瑟和另一监考老师都发现了。两人对视后,心照不宣,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以暗示终止其作弊最好。因为若当场抓住,考生不服,考场大乱,如何收拾?若是考完揭穿,上报起来,程序复杂,后患无穷。若瑟先踱到那考生座位一侧,轻轻咳嗽,以示提醒。那考生竟依然故我。另一位监考老师也踱到其侧,干脆弯腰用手指轻敲那考生用以作弊的小抄,那考生居然对之以恨恨的白眼……终考铃声响起,不得不对那考生宣布所答无效,又不得不写报告给校方。那考生不仅当场狡辩,还到校方告监考老师不公。若瑟以此事自虐,心里头总觉得自己沾了龌龊:别的考场怎么没出这样的事情,偏偏自己监考就出大丑?若瑟当晚给她打电话,倾诉良久,就仿佛是自己考试作弊被抓。说到最后,总结道:直到去那家常去的餐厅吃晚餐,点了清蒸多宝鱼,吃完整条鱼,我才觉得被上帝赦免,平静下来,要不,这通电话也打不了。

4

当晚在邮轮的免费点餐餐厅就餐。点餐需等候上菜,不如免费自助餐厅取菜方便,但自助餐厅未必有鱼,点餐餐厅的菜单上有鳕鱼。她就帮若瑟点了鳕鱼。吃了鳕鱼,若瑟总算不那么恐惧冰海沉船了。但是环顾左右,却又小声跟她说:那边有个人好像侦探。别又《尼罗河上的惨案》吧!她就大声回应:还《东方快车谋杀案》哩!

5

渣渣算起来是马自先的一个侄孙,这年才大学毕业,找到个外企的工作。渣渣当然是绰号。渣渣自认渣男,毫不以这绰号为意。渣渣是丧文化的积极拥趸。渣渣喜欢到一处丧文化咖啡厅去,点一杯前女友嫁了矮富丑奶茶,配一碟死不涨薪布丁,哭丧着脸慢饮慢用。到了他们新家,大模大样往客厅的沙发上来个葛优瘫,见茶几上有本《读者》,鼻子里哼几声:居然欣赏‘读者体’!这些个心灵鸡汤真恶心!那期《读者》转载了马自先一篇文章,马自先就斥责渣渣:难道就你们那些个‘丧文化’高明?

6

“1号家庭!领队点名,一个矮胖男子大声报告:到!邮轮靠岸,参加这个旅游团的18位游客在四楼中庭集合,跟领队下船游览。1号家庭4位。答的显然是儿子。这儿子也花白头发了。他和媳妇带着父母来的。团内其他游客很快就私下里称他大孝子。确实是大孝子。从北京机场登机的时候,有同团的注意到,孝子给父母订的是商务舱。孝子自己在经济舱找到座位放妥行李后,就马上去商务舱照应老父老母,起飞前再回自己座位。马自先从旁观察,感慨良多。

7

邮轮像联合国。各种肤色、操各种语言的人都有。黄种人很少,似乎就他们这么一个团。孝子凸显了儒家文化中的孝道。但马自先已经观察到不少异象,比如在自助餐厅,旁边一张圆桌,大概是来自非洲的一家,那个身高得有19的儿子,应该是得了一种舞蹈症,间歇性地双臂伸起乱摆,屁股在椅子上滑来滑去,双腿双脚乱抖乱踩,更可怕的是,不断地瞪眼吐舌扮鬼脸。其余家人见惯了,只顾吃自己的,只有母亲不时安抚他一下。这样的病人,也带上邮轮!相比之下,那个坐在轮椅上垂着头流着口涎的老人,那个架着双拐吃力地拖动萎缩的双腿挪动的人……倒不那么扎眼了。中国孝子把七老八十的父母带上邮轮,是尽孝,这些外国人把残疾者带上邮轮或者残疾者自己登邮轮,又是什么道理呢?

(《邮轮碎片》刘心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8月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在生活中却几乎没有见到过一位手机“今日头条”上的肌肉男,富有现实感,可以猜知她经常进行碎片化阅读。
B.其实周围许多游客还在嘻嘻哈哈,与若瑟手心里全是冷汗形成对比,让读者感觉到若瑟过分紧张,刻画形象生动具体。
C.吃了鳕鱼,若瑟总算不那么恐惧“冰海沉船”了。这告诉读者若瑟是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只有借助昂贵食物才能有效治疗。
D.孝子自己在经济舱放妥行李后就去商务舱照应老父老母,起飞前再回经济舱,暗示孝子可能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十分富裕。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手机、邮轮”开头,紧扣题目展开;“在邮轮上她注意观察”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带领读者进入邮轮世界,使小说充满现代气息。
B.小说以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了“丧文化”的积极拥趸渣渣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其不满;并借助马自先的“斥责”表现出来。
C.小说以“矮胖男子”“花白头发”等外貌描写表现对孝子的怜悯,以“找到座位放妥行李”“回自己座位”等动作对其伪孝进行了无情地批判。
D.小说描写邮轮上“各种肤色、操各种语言的人”,展示了不同人的不同生活经历与现状,在共同的平台上追求各自向往的生活,邮轮富有象征意味。
3.在预演紧急集合后若瑟与“她”有一段简短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4.小说标题是《邮轮碎片》,请结合内容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