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少安在山里常常把镢头扔在一边,颓然地四肢大展睡在土地上,面对高远的天空长吁短叹。他不尽地回味自己坎坷的人生道路,双眼噙满了泪水。他诅咒命运的不公平,为什么总是对他这样冷酷无情!有时候,走入绝境的他,竟然像孩子一般在山里天真地幻想,会不会出现个奇迹让他摆脱这厄运呢?比如过去年代金家的老地主就在这块地里埋下一窖金银财宝,让他一镢头挖出来了……他对自己的荒唐想法报以刻毒的冷笑。

得了吧,孙少安!你这样躺着胡思乱想,还不如起来干一会活。你已经是这样可笑,说明你活该倒霉。①你往日那股劲头哪里去了?②你就甘心这样像死狗一般沉沦吗?③看来,你要重新振作精神是多么不容易!

是啊,我为什么变得这么软弱无力?我过去不是没有经历艰难困苦;而那时不是一次又一次用顽强不息的意志度过了重重危难,并且一次次转危为安吗?当然,这次危难不比往常,是太巨大太可怕了;但不能用这样一种灰心丧气的态度去逃避这危难。再说,能逃避了吗?

孙少安心里明白,唯有他的砖场重新上马,他才有希望翻身。

1.文中先后用“他”“你”“我”转换人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如果将③调至①前,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
3.下列句子中的“总”与文中加点的“总”,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一坐上马车,总会叫马车夫把车篷支起来。
B.这院门上有几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
C.在这满月的光里,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有发起。
7日内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统测(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

杜甫

何恨倚山木,吟诗秋叶黄。

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

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

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

[注]此诗作于蜀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笔陡然,君有何恨,倚木悲秋,充满关切意味,也为下文抒己怀张本。
B.颈联“悲游子”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忆侍郎”写出友人对故人的思念。
C.尾联就题中“新津寺”作结,以贪度佛日、随宿僧房的暂得安慰化解羁旅之思。
D.此诗语言清丽自然,风格沉郁顿挫、雄浑奔放,章法圆融,是杜甫晚年佳作。
2.颔联“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从情景角度简要分析其妙处。
7日内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统测(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为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方,信见信。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

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伐不义。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

(节选自《司马法》)

材料二:

经曰: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

《春秋左氏传》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军之众,无所用也。”是故晋悼公使魏绛和戎,以正诸华,八年之间,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羌戎亦归。晋惠公内不侵不叛之臣,于是有崤之师。譬如捕鹿,晋人角之,戎人掎之。

夫有道之主,能以德服人;有仁之主,能以义和人;有智之主,能以谋胜人;有权之主,能以势制人。战胜易,和胜难。《语》曰:“先王耀德不观兵。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故有衣冠之会,未尝有歃血之盟;有革车之会,未尝有战阵之事。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先帝王所以举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文德以怀之;怀之不服,饰玉帛以啖之;啖之不来,然后命上将,练军马,锐甲兵,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所谓叛而必讨,服而必柔。既怀既柔,可以示德。《书》曰:“戒之用休,之用威。”夫如是,则四夷不足吞,八戎不足庭也。

(节选自李筌《太白阴经·贵和篇》)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诛有罪A王B及诸侯C修D正其国E举贤F立明G正H复厥职。
2.下列对材料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表凭借,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意思不同。
B.逐奔,追击逃跑的敌人,与《三峡》中“乘奔御风”的“奔”意思相同。
C.衣冠,文中用来代指诸侯,与成语“衣冠楚楚”中的“衣冠”意思不同。
D.董,督察,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董”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古鉴今,认为仁爱是根本,只要能制止战争,发动战争也是可以的。
B.材料一主张居安思危,国虽强,穷兵黩武必然灭亡,国虽安,忘记战争非常危险。
C.材料二通过晋悼公和戎、晋惠公纳不侵不叛之臣的例子,论证了“贵和”的观点。
D.材料二倡导“示德”,“既怀既柔”以“胜人”,反对战争与刑罚,具有进步意义。
4.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
(2)所谓叛而必讨,服而必柔。
5.如何践行“以和为贵”的思想?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7日内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统测(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常二爷的生活是最有规律的,而且这规律是保持得那么久,倒好像他是大自然的一个钟摆,老那么有规律的摆动,永远不倦怠与停顿。因此,他虽然已经六十多岁,可是他自己似乎倒不觉得老迈;他的年纪仿佛专为给别人看的,像一座大钟那样给人们报告时间。因此,虽然他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一升火就像砖窑似的屋子,穿的是破旧的衣裳,可是他,自青年到老年,老那么活泼结实,直像刚挖出来的一个红萝卜,虽然带着泥土,而鲜伶伶的可爱。

每到元旦,他在夜半就迎了神,祭了祖,而后吃不知多少真正小磨香油拌的素馅饺子——他的那点猪肉必须留到大年初二祭完财神,才作一顿元宝汤的。吃过了素馅饺子,他必须熬一通夜。他不赌钱,也没有别的事情,但是他必须熬夜,为是教灶上老有火亮,贴在壁上的灶王爷面前老烧着一线高香。这是他的宗教。他并不信灶王爷与财神爷真有什么灵应,但是他愿屋中有点光亮与温暖。他买不起鞭炮,与成斤的大红烛,他只用一线高香与灶中的柴炭,迎接新年,希望新年与他的心地全是光明的。后半夜,他发困的时候,他会出去看一看天上的星;经凉风儿一吹,他便又有了精神。进来,他抓一把专为过年预备的铁蚕豆,把它们嚼得嘣嘣的响。他并不一定爱吃那些豆子,可是真满意自己的牙齿。

天一亮,他勒一勒腰带,顺着小道儿去“逛”大钟寺。没有人这么早来逛庙,他自己也并不希望看见什么豆汁摊子,大糖葫芦,沙雁,风车与那些红男绿女。他只是为走这么几里地,看一眼那座古寺;只要那座庙还存在,世界仿佛就并没改了样,而他感到安全。

看见了庙门,他便折回来,沿路去向亲戚朋友拜年。到十点钟左右,他回到家,吃点东西,便睡一个大觉。大年初二,很早的祭了财神,吃两三大碗馄饨,他便进城去拜年。

今年,他可是并没有到大钟寺去,也没到城里来拜年。他的世界变了,变得一点头脑也摸不着。夜里,远处老有枪声,有时候还打炮。他不知道是谁打谁,而心里老放不下去。像受了惊吓的小儿似的,睡着睡着他就猛的一下子吓醒。有的时候,他的和邻居的狗都拚命的叫,叫得使人心里发颤。第二天,有人告诉他:夜里又过兵来着!什么兵?是我们的,还是敌人的?没人知道。

假若夜里睡不消停,白天他心里也不踏实。谣言很多。尽管他的门前是那么安静,可是只要过来一辆大车或一个行人,便带来一片谣言。有的说北苑来了多少敌兵,有的说西苑正修飞机场,有的说敌兵要抓几千名伕子,有的说沿着他门前的大道要修公路。抓伕?他的儿子正年轻力壮啊!他得设法把儿子藏起去。修公路?他的几亩田正在大道边上;不要多,只占去他二亩,他就受不了!他决定不能离开家门一步,他须黑天白日盯着他的儿子与田地!

还有人说:日本人在西苑西北屠了两三个村子,因为那里窝藏着我们的游击队。这,常二爷想,不能是谣言;半夜里的枪声炮响不都是在西北么?他愿意相信我们还有游击队,敢和日本鬼子拚命。同时,他又怕自己的村子也教敌人给屠了。想想看吧,德胜门关厢的监狱不是被我们的游击队给砸开了么?他的家离德胜门也不过七八里路呀!屠村子是可能的!

他不但听见,也亲眼看见了:顺着大道,有许多人从西北往城里去,他们都扶老携幼的,挑着或背着行李。他打听明白:这些人起码都是小康之家,家中有房子有地。他们把地像白给似的卖出去,放弃了房子,搬到城里去住。他们怕屠杀。这些人也告诉他:日本人将来不要地税,而是要粮食,连稻草与麦秆儿全要。你种多少地,收多少粮,日本人都派人来监视;你收粮,他拿走!你不种,他照样的要!你不交,他治死你!

常二爷的心跳到口中来。背着手在他的田边上绕,他须细细的想一想。他有智慧,可是脑子很慢。是不是他也搬进城去住呢?他向西山摇了摇头。山,他,他的地,都永远不能动!不能动!真的,他的几亩地并没给过他任何物质上的享受。他一年到头只至多吃上两三次猪肉,他的唯一的一件礼服是那件洗过不知多少次的蓝布大褂。可是,他还是舍不得离开他的地。离开他的地,即使吃喝穿住都比现在好,他也不一定快活。有地,才有他会作的事;有地,他才有了根。

不!不!什么都也许会遇见,只有日本人来抢庄稼是谣言,地道的谣言!他不能先信谣言,吓唬自己。看着土城,他点了点头。他不知道那是金元时代的遗迹,而只晓得他自幼儿就天天看见它,到如今它也还未被狂风吹散。他也该像这土城,永远立在这里。由土城收回眼神,他看到脚前的地,麦苗儿,短短的,黑绿的麦苗儿,一垅一垅的一直通到邻家的地,而后又连到很远很远的地,又……他又看到西山。谣言!谣言!这是他的地,那是王家的,那是丁家的,那是……西山;这才是实在的!别的都是谣言!

不过,万一敌人真要抢粮来,怎办呢?即使不来抢,而用兵马给践踏坏了,怎办呢?他想不出办法!他的背上有点痒,像是要出汗!他只能昼夜的看守着他的地。有人真来抢劫,他会拚命!这么决定了,他又高兴一点,开始顺着大道去拣马粪。拣着一堆马粪,他就回头看一看他的地,而后告诉自己:都是谣言,地是丢不了的!金子银子都容易丢了,只有这黑黄的地土永远丢不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迎神祭祖、祭拜财神和灶王爷、逛寺庙、拜年等都是当地新年的民俗活动。
B.“可是真满意自己的牙齿”带有赞赏意味,刻画出常二爷自足的心理。
C.北苑来敌兵,西苑修机场,敌兵抓壮丁等,交代了当时典型的社会环境。
D.“他勒一勒腰带”,从这一动作细节可以看出常二爷很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使用“红萝卜”“钟摆”等比喻,形象地写出常二爷活泼结实的精神状态。
B.本文以常二爷的视角记叙了一个北平城外农民的见闻和感受,显得亲切自然。
C.倒数第二段关于麦苗和土地的描写,景中含情,表达常二爷对土地的热爱。
D.本文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质朴,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3.作者详写常二爷的生活“最有规律”,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文中刻画常二爷的心理,多次提到“谣言”,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7日内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统测(二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很长一段时间内“艺术”都只是“技术”的一种别称。艺术从技术中剥离出来,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是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现象。从此,艺术不再是一般的技术,它与美、审美之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内在关联,对普罗大众而言,艺术仿佛成为一个神秘的领域。然而,艺术从技术中剥离出来并不意味着艺术与技术的完全脱节,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技术的进步总能带来艺术的跨越式发展,并由此带来艺术存在方式的巨大变革。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技术性因素的不断发展,艺术的创作与演绎都越来越依赖技术,艺术在脱离技术过程中获得的神秘魅力,似乎就在不断上涨的技术大潮中渐渐褪去了。

于是,在艺术观念的这一嬗变过程中,一个悖论就出现了:艺术的独立发展,始于对技术性因素的摆脱;艺术的继续发展,却又高度依赖技术性因素的不断进步。前者告诉我们艺术性因素与技术性因素存在本质差异,后者却揭示了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性因素与技术性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唯一可能的解释是:艺术具有非技术的属性,但这种非技术属性的获得又离不开技术性因素的支撑。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客观存在的现象,引起了古往今来众多艺术理论家的浓厚兴趣。

先秦时期,庄周借庖丁之口说出了“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技之辨”因此成为艺术理论史上一个常辩常新的话题。“进乎技”指的是“超越”而不是抛弃技术,道是通过技达到的一种更高的追求。道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性因素,技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因素,二者完美融合,形成了质感与境界并存的艺术存在方式。北宋的苏轼已经明确认识到了艺术的存在方式具有主观和客观两个不同的维度。“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当然离不开琴以及琴的制作技术,更离不开琴乐的演奏技术。琴的制作与演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技术,前者客观而后者主观。20世纪早期的王国维先生也曾专门论及艺术的主客观因素:“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这里谈到的意偏于主观,境偏于客观,二者结合构成文学艺术的核心内容。

20世纪的西方学者对于这一问题也有深入的思考。法国的杜夫海纳明确区分了客观的“艺术事实”和主观的“审美知觉”,认为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构成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他还进一步将“艺术事实”区分为“物质质料”和“艺术质料”,从而也为后人将艺术活动中的技术性因素区分为物质性的和艺术性的两种不同类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艺术发展史已经证明,艺术活动中无论是主观的艺术性因素,还是客观的物质性因素,以及兼具物质性与艺术性的技术因素的发展,都会对艺术的存在方式产生极为重要且非常明显的影响。物质性的技术因素体现为与艺术创作相关的各种器具和材料的技术革新,比如画笔、颜料,或者琴弦、管材等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对艺术创作或者演出行为的影响;艺术性的技术因素体现为创作或者演出技术的提高对艺术表现质量的提升,如此等等。然而,这一切都伴随着19世纪以来各种现代科技,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显得越来越难以理解: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工智能的出现和迭代成为可能,那么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还需要借助技术存在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因为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也都是技术;但似乎也是否定的;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已经不再需要根据杜夫海纳的理论区分出的物质性或者艺术性的技术,一切都可以由电脑软件搞定了。

于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存在方式,在完成了另一次迥异于此前时代的嬗变的同时,却也向我们昭示了另一种悖论:当代艺术与技术之间的依存关系似乎更为深刻,深刻到人们越来越迷惑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当代艺术的存在而言,究竟是技术性因素、还是艺术性因素更为关键呢?一方面,似乎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人人便都能成为艺术家,而那些没有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艺术家们,则与这个时代的艺术圈子渐行渐远;另一方面,熟练掌握各种人工智能技术的工程师们,却又因艺术素材的缺乏和审美能力的不足而不得不求助于艺术家们,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很显然,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存在形式中,AI技术使得各种传统艺术中的技术性因素被迅速边缘化,而亘古不变的艺术性因素却在这波数字化大潮中愈发不可替代。AI技术不具备艺术创意能力,因而无法自觉赋予其作品精神力量。是否具有精神性力量,这一点对艺术创造活动而言,恰恰是艺术之为艺术的本质属性。

立足时代潮头,回望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伴随着技术性因素的更新迭代,艺术的存在方式也随之不断变迁,直至似乎已经淹没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时代大潮中;与此同时,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界限虽然愈发模糊,但二者之间却始终存在着无法逾越的界限。由此可知,虽然艺术赖以存在的技术不断更新,但属于艺术的本质属性却历久弥新、颠扑不灭。

(摘编自高迎刚、李成蹊《祛魅与存真——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存在方式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脱离技术后,与美和审美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
B.“道技之辨”涉及艺术中的主客观两方面,这一话题并不过时。
C.艺术活动包含技术因素,而技术因素兼具物质性与艺术性。
D.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与艺术彼此交融,相互依赖、促进,共同提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纸的发明,丰富了书画媒介,为书画艺术的升级发展奠定了基础。
B.普通民众在抖音上自主创作视频,说明技术能降低艺术准入门槛。
C.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加强与艺术院校的合作,能有效提高产品质量。
D.Sora(AI软件)能根据文字自动作画,这表明其已具备文艺独创能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A.艺术不只是技艺,更是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的表达。
B.科学与艺术是属于整个世界的,它们没有国界。
C.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
D.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艺术存在方式与技术的关系。
5.根据材料内容,梳理艺术观念经历了哪几次嬗变。
7日内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统测(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顾随[注]:诗文丛论》序言(节选)

叶嘉莹

先生来担任我们的唐宋诗课程,是在1942年的秋天,那时我才升入大学二年级不久,北平正在沦陷之中,而先母逝世则已将一年,因此我的心情颇为悲凄,遂在一次习作中,呈交给先生三首七言绝句,现在先把原诗写在下面:

第一首题为《小紫菊》,原诗写的是:

阶前瘦影映柴扉,过尽征鸿晚露稀。

淡点秋妆无那恨,斜阳闲看蝶双飞。

第一首诗,先生为我改了两个字,那就是把第一句的晚露稀,改成了露渐稀;把第三句的淡点秋妆,改成了淡淡秋妆。以我个人的推测,我想先生之把晚露稀改成了露渐稀,可能一则因为一般人说到总是说朝露,而我竟用了晚露的字样,未免显得不妥;其二则露渐稀中所用的字可以予人一种时间之推移消逝的感觉,与前面的过尽征鸿一句中的过尽二字所表现的时间消逝之感正可以互相呼应而使此种感受更为加强,这大概是先生将此句之晚露稀改成为露渐稀的主要缘故。至于淡点秋妆之改为淡淡秋妆,则可能是因为后者显得更为轻灵自然的缘故。

除去先生对我的习作之批改曾经给予我极大的启发以外,我当日习作的风格,也曾受先生之影响。记得先生有一次在课堂上曾举引雪菜之《西风颂》中的假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意,以中文写了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两句词。于是我就用这两句凑成了一阕《踏莎行》,并且写了一行小序,说用羡季师句,试勉学其作风,苦未能似,我写的词如下:

烛短宵长,月明人悄。梦回何事萦怀抱。撇开烦恼即欢娱,世人偏道欢娱少。

软语叮咛,阶前细草。落梅花信今年早。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

先生担任我们的唐宋诗课程时,既正值北平为日军所占领之时,我想先生之所以在讲课时拈举出雪菜的诗句,并将之改写为中文词句,其中自也暗含有与同学们互相慰勉之意,则我在《踏莎行》中之所敷演者,与先生之原意,或者也还不甚相远;再则先生早年为词,颇喜用富于思致的诗句,我的这首小词既有意模仿先生的作风,所以就也写了些颇用思致的语句。先生阅后,曾给我写了一句评语,说此阕大似《味辛词》味辛(意为用坚韧与放达品味艰辛)就是先生早年的一册词集。

记得当先生选取《聊斋》中《连锁》一则故事,欲改写为杂剧《游春记》时,对于以悲剧结尾或以团圆剧结尾,曾久久不能决定。及至最后,先生终以团圆剧结尾。先生在其所写的游春之中,还特别安排了登山观海的叙写,也就是说先生理想中的美满的人世,不仅应有如春日的欣荣,而且更应该有一种如同登山观海之高远的理想和志意。而先生对杂剧之创作,以及对于死生之际的悲剧与团圆剧的思量和考虑,却因而也引起了我对于创作杂剧的兴趣,以及对于生死的反思。

自从我离开北平,远赴南方结婚后,当我住在上海和南京的几个月中,先生与我本来还有书信往来,而自194811月我随外子迁至中国台湾后,先生与我的书信来往就完全断绝了。我现在所保存的先生的手迹,一部分就是先生当年亲手评改的我的习作旧稿,另一部分则是我离开北平前先生给我的几封信,还有一首先生为给我送别而写作的七言律诗,诗题是《送嘉莹南下》:

食茶已久渐芳甘,世味如禅彻底参。

廿载上堂如梦呓,几人传法现优昙。

分明已见鹏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

此际泠然御风去,日明云暗过江潭。

1974年,我首次回国探亲,闻知先生已早于1960年逝世。古语说人师难求,先生所传授给学生的,绝不是书本的知识而已,而是诗歌的精魂与生命,以及结合此种精魂与生命的,先生所表现出的整体的品格和风骨。

【注】〔顾随(18971960)〕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终生执教并从事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叶嘉莹为其受业弟子。

文本二:

纪念我的老师清河顾随羡季先生(节选)

叶嘉莹

有一次先生来上课,步上讲台后便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三行字:自觉,觉人;自利,利他;自渡,渡人。初看起来,这三句话好像与学诗并无重要之关系,而只是讲为人与学道之方,但先生却由此而引发出了不少论诗的妙义。先生所首先阐明的,就是诗歌之主要作用,是在于使人感动,所以写诗之人便首先须要有推己及人与推己及物之心。先生以为必先具有民胞物与之同心,然后方能具有多情锐感之诗心。于是先生便又提出说,伟大的诗人必须有将小我化而为大我之精神,而自我扩大之途径或方法则有二端:一则是对广大的人世的关怀,另一则是对大自然的融入。于是先生遂又举引出杜甫《登楼》一诗之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为前者之代表,陶渊明《饮酒》诗中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后者之代表。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对《小紫菊》只略作修改,对《踏莎行》仅用“味辛”作评,足见先生的遗词用字既敏锐又精当。
B.作者受到先生的启发和影响,诗词的思想内容从表现少女的闲愁幽怨,转而能表现直面苦难的坚毅精神。
C.文章写了丧母的悲凄,写了日占的国难,写了师生唱和的过程,还写了书信断绝的伤感,文笔沉郁。全文笼罩在浓郁的哀愁之中。
D.这篇序言回忆师生的唱和,显示出师生之间的爱护之意和崇敬之情,表达出作者对先生的悼念和怀思。
2.请结合文本二,说说写诗之人怎样才能做到“自觉,觉人;自利,利他:自渡,渡人”。
3.如欲以“先生已去,教诲永留”为题写一则《(顾随,诗文丛论)序言》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2024-04-20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劢,字敬德,渤海蓚人也,齐太蔚、清河王岳之子也。幼聪敏,美风仪,以仁孝闻,为齐显祖所爱。年七岁,袭爵清河王。十四为青州刺史,后改封乐安王。性刚直,有才干,甚为时人所重。斛律明月雅敬之,每有征伐,则引之为副。迁侍中、尚书右仆射。及后主为周师所败,劢奉太后归邱。时宦官放纵,仪同苟子溢尤称宠幸,劢将斩之以徇。太后救之,乃释。刘文殊窃谓劢曰:子溢之徒,言成祸福,何得如此!劢攘袂曰:今者西寇日侵,朝贵多叛,正由此辈弄权,致使衣冠解体。若得今日杀之,明日受诛,无所恨也。文殊甚愧。既至邱,劢劝后主:五品已上家累,悉置三台之上,因胁之曰:‘若战不捷,则烧之。’此辈惜妻子,必当死战,可败也。后主不从,遂弃邱东遁。劢恒后殿,为周军所得。武帝见之,与语,大悦,因问齐亡所由。劢发言流涕,悲不自胜,帝亦为之改容。授开府仪同三司。高祖为丞相,谓劢曰: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劢再拜谢曰: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高祖甚器之,以劢检校扬州事。后拜楚州刺史,民安之。先是,城北有仆子仆庙,其俗敬鬼。祈祷者必以牛酒,至破产业。劢叹曰:子胥贤者,岂宜损百姓乎?乃告谕所部,射此遂止,百姓赖之。陇右诸羌数为寇乱,朝廷以劢有威名,拜洮州刺史。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附,其山谷间生羌相率诣府称谒,前后至者,数千余户。豪猾屏迹,路不拾遗,在职数年,称为治理。后遇吐谷浑来寇,劢遇疾不能拒战,贼遂大掠而去。宪司奏劢亡失户口,又言受羌馈遗,竟坐免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隋书•高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
B.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思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
C.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
D.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思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魏晋南北朝至南朝宋尚书省的长官称仆射,唐时尚书省仆射职位略高于尚书令。
B.后主指后代的君主,即嗣君:也可称一个王朝的末代君主,如三国蜀国刘禅、南朝陈国陈叔宝、南唐李煜等。
C.开府仪同三司,古代一种高级官位,从一品,开府即开官府,在指定的地方建立办公之地。官府用什么级别的仪仗,明确了与三司相同。
D.伍子胥是楚大夫伍奢之子,父兄为楚王所杀,他逃到吴国,后助吴伐楚,入楚都郢城,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劢仁德纯良,深受器重。他自幼被北齐显祖宠爱,得以进爵和封官;后又屡被隋高祖委以重任。
B.高劢性格刚直,嫉恶如仇。他要斩杀专弄权术的荀子溢,并表态若能杀他,纵然明天被杀也无憾。
C.高劢见解独到,建言献策。他先是向后主提出取胜的方法,又给周武帝、隋高祖进言,均受到采纳。
D.高劢安定百姓,甚得民心。他任楚州刺史时禁止滥祭,任洮州刺史时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的信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斛律明月雅敬之,每有征伐,则引之为副。
(2)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附,其山谷间生羌相率诣府称谒,前后至者,数千余户。
2024-04-2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种子是一种最主要的种质材料。贮藏种子的目的在于延长种子寿命、保持活力并保存植物固有种质(基因),而延长种子寿命是最为基本的目标。种子的寿命问题就是种子生命力控制问题,而种子的贮藏寿命与种子含水量及贮藏温度密切相关。哈灵顿认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150℃),温度每增加5℃,或种子含水量每增加1%,则种子贮藏寿命减半。罗伯茨根据对种子贮藏特性的研究,把种子分为正统型种子和顽拗型种子两类。他进一步研究发现,正统型种子的种子含水量能被干燥至5%以下而不受伤害,并且其贮藏寿命随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的降低而加长,大部分栽培作物的种子属于此类型。这一研究使人们开始进行种子的低温干燥保存,从而产生和发展了植物种质保存的基因技术,也即是种子库或种质库技术。

(摘编自植物百科:植物种子和组织的保存技术)

材料二:

绝大多数种子在经过清理、干燥等常规处理流程后,就可以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的冷库。但是不少种子比较娇贵,一失水就会失活,被称为顽拗型种子,传统上要保存这类种质资源,科研人员往往要先剥栗子,将胚从种子里挑出来,经过处理后,放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中进行超低温保存。如何破解这类植物种质资源保存难题?科研人员将目光瞄准了植物胚性细胞诱导体系的构建。与传统的组培相比,胚性细胞诱导技术所需的材料不一定是成熟的种子,植物细胞或组织分化旺盛的部分,以及茎尖、顶芽等部位都可以。通过诱导出来的胚性细胞系可以在试管等离体条件下培养出许多胚,从而快速繁育更多植株,并且苗木不带有病原体,未来在农艺、园艺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

(摘编自杨文明、李茂颖《用科技解决野生植物种子收集、保存难题》)

材料三:

2001年起,钟扬每年在西藏进行野外科学考察,利用最现代的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上的植物。长时间的野外科考让他意识到,随着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很多物种正在消失,保存种质资源已经成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西藏独有的植物资源一直未获足够重视,物种数量被严重低估。为国家打造生态屏障,建立起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基因库,这不仅是应对当下科研工作的需要,也是这一代生物学家留给未来的一份礼物。在16年里,他带着学生走遍藏北高原和藏南谷地,多次深入阿里无人区和雅鲁藏布江流域,收集了一千余个物种,四千多个标本,四千多万颗种子,占到西藏物种总数的五分之一。

(摘编自李乃清、蒯乐昊《钟扬:种子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贮藏种子的最基本目标种子寿命种子生命力的控制
B.罗伯茨将种子分为正统型和顽拗型两类正统型种子贮藏寿命的研究植物种质保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C.保存顽强型种子挑出娇贵的种子然后进行超低温保存
D.通过诱导出来的胚性细胞系许多在试管等离体条件下的胚更多不带病原体的菌木植株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子的贮藏寿命与其含水量及贮藏温度有关,哈灵顿发现,种子的贮藏寿命与含水量,温度成反比。罗伯茨也认为,有些种子的贮藏寿命随着它的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的降低而加长。
B.与传统的组培方法相比,胚性细胞诱导技术所需的材料包含植物细胞以及茎尖、顶芽等部位,成熟的种子不是唯一的选择。
C.钟扬通过长时间的野外科考,深刻意识到青藏高原独有的植物资源一直未被人们予以足够重视,物种数量也被严重低估。
D.无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对于将来而言,这一代生物学家都有必要为国家打造生态屏障,建立起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基因库”。
3.一名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怎样做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请结合第三段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4-04-2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成人礼定型于周代。男子成人礼称冠礼,女子称笄礼。冠礼是周代士及以上阶层所行的礼仪,现存《仪礼·士冠礼》是当时士阶层以及后世礼仪重建的文本依据。古人重冠礼,将冠礼置于礼仪之首,所谓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最核心的环节是三加冠服和命字。冠者加冠命字之后,从此拥有做官从政、参军从戎、家族祭祀的权利,完成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转变,正式步入成人行列。《礼记·冠义》云: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又云三加弥尊,谕其志也。怎样做到谕其志呢?这就牵扯到成人礼中的训诫话语。

冠礼中三加冠服,每一加都有祝辞,命字后还有字辞,均含训诫之义。按照《仪礼·士冠礼》记载,三加冠,首加缊布冠,念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皮弁冠,祝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爵弁冠,祝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笱无疆,受天之庆。也就是说,加冠之后,你要放弃你的童稚之心,端正你的仪表容貌,慎修德行之性,在嘉宾和兄弟的见证下成人之后,要努力修身养性,成为一个道德君子。然后是命字,要念字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就是说,美名配俊士,从此你要保守自身德行,配得起这个名号。主持冠礼的重要人物是宾者,宾者多是当时社会所公认的成模范,他们在仪式上的出现和教诲对冠者而言是一种很好的道德示范和人生导引。此外,冠者在加冠之后还要拜见国君和乡大夫,接受他们的训诫。乡贤们通过祝辞和训诫语词将儒家的做人规范和成人标准内化于冠者心中,对其身心意志进行规训。

古人有名有字。一个男孩出生三个月后要由母亲抱着去见父亲,父亲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行冠笄之礼时又另取字,从此同辈之间以字相称,在父辈和国君面前仍称名,所谓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人际交往中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因为取字,正是为敬其名也。在《仪礼·士冠礼》中虽有命字仪节,但并没有专门关于字的来源和含义等的介绍。到了晚唐时期,出现了字说的创作,用来解说取字的意义、字本身的含义并加以劝勉之辞。

由于古代的字伴随士人的终生,因而这种蕴含着父辈的叮咛、教诲和期望的意义符号如同纹身一样镌刻在成年者的身体上,甚至超越了身体符号的意义,而内化为一种做人的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晚唐以后,字说文体逐渐兴盛起来,北宋时期黄庭坚、苏轼等均作有大量字说,南宋时理学家又借助字说文体复兴冠礼,使其得以在社会上盛行,至元明两代达到最盛,数量逾千篇。还有一些文体,如字序、字叙、字训、字解等,都是士人应邀为其友人的子女、自己的族中后辈或者自己的子女等在冠笄成年取字之时所作。这些字说写作内容或繁或简,形式或韵或散,蕴含着长辈的殷殷希望和切切叮咛,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成人观念和伦理价值观。学者叶国良曾对学说与成人礼关系加以集中讨论,认为字说源于周代冠笄之礼中的命字仪节,在冠笄礼仪式衰微之时,部分取代了冠礼的部分功能,在民间社会继续发生作用。

虽然当代的成人仪式中没有加冠命字的仪节,不再需要对于名字由来和含义的解说,而变成了蕴含着成人道理的各种讲话和寄语,但是成人礼中的训诫环节和劝勉语词依然存在,其核心是使人们明确成人的道理,明确何为成人、如何做人的标准和含义。这或许也是成人礼绵延不绝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贺少维《训诫——成人礼上讲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男子成人礼,冠礼是周代士及以上阶层的礼仪,在古代礼仪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B.冠礼分为三加冠服和命字两个环节,古人把这两个环节看作是对一个人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时机。
C.《仅礼·士冠礼》中有关于加冠服仪式的内容及意义的记载,却没有解说取字的来历、字本身的含义等内容。
D.当代成人礼不行冠笄礼,也不另取字,但是各种讲话、寄语与古礼中的祝辞、字辞的功能大致相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先从中国成人礼形成时间写起,接着阐述举行冠笄礼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出成人礼训诫话语这一中心话题。
B.第二段直接引用加冠仪式中所念的祝辞和字辞,并阐释其中蕴含的训诫之义,意在说明古代成人礼程序的繁杂。
C.第四段论述了解说字本身含义、取字意义的字说以及同类文体,意在论述冠笄礼仪式衰微时它所具有的训诫功能。
D.文章论证方法丰富而又灵活,使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等方法,其中以直接引用为主。论证充分,具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同辈之间直呼其名就会被视为不敏,应该以字相称,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不直称秦钟的名。而是称他的表字“鲸卿”。
B.三加冠眼每一加祝辞都有关于“德”的训诫,甚至主持冠礼的宾者都要求是人之楷模,可知古人非常重视道德教诲。
C.乡贤们可以对冠者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内容,使其从中得到教诲。
D.“轼”,指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子瞻”,源自《左传》“登轼而望之”,苏轼的名字里蕴含着长辈的训诫之意。
2024-04-2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元曲和唐诗,完成各题。

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元好问【注】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注】年轻时元好问因战乱逃离家乡。二十年后,国破家亡、历尽磨难的元好问又回到故乡隐居,过遗民生活,此时他已五十岁。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化用谢朓的诗句“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点出此地荒凉萧瑟的特点。
B.“醒来明月,醉后清风”中“醒”与“醉”并列,重点在“醉”;“醒”不过是“醉”与“醉”之间的过渡,醉才是常态。
C.“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两句诗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对偶工稳,一贯而下,俨然是一幅山水画,可谓“诗中有画”,且富含哲理。
2.面对隐居生活,两首诗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